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诗歌鉴赏题型1设题四个角度解题三个步骤--客观题测试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6诗歌鉴赏题型1设题四个角度解题三个步骤--客观题测试含解析

题型1 设题四个角度,解题三个步骤——客观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众 人 ‎[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 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交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值得担忧的。‎ 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 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 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 解析:选A A项,“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值得担忧的”错误。根据一二句的诗意可知:作者认为面对众人议论纷纷,并不值得争辩,他既不会高兴也不会担忧,表现了诗人高度的镇定。‎ ‎2.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不畏”二句表现的哲理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会自信地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事物的重重表象迷惑。②本诗中的一二句,作者不以众人的议论纷纷而“喜”或“病”,众人的看法不过是像浮云一样,只是事物的表象,三四句中以“贤圣与否不以人的论说而定”举例充分论证了这一点。但作者并不否认像五六句圣人那样以较高的客观标准对人进行客观评价,但无论如何(众人也罢,圣人也罢),人善恶好坏的本质是由人自己决定的,这体现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真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 8‎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乌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 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3.(对点题)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第一句以乌鸦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深夜,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应相衬,眼前景、耳边乐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D.“昭华三弄临风咽”中“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笙声幽咽,如泣如诉。‎ 解析:选D D项,“一指玩耍,把玩”错,应该是“奏乐”。‎ ‎4.“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分)‎ 答案:(示例一)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凉,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 ‎(示例二)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 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 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年)。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5.(对点题)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8‎ A.首联紧扣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解析:选C C项,“远近结合”不明显。“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楼台衔暮”之景是远眺之景,“钟鼓”之声是诗人耳闻之声,诗句中近景不明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到近景,故“远近结合”之说过于牵强,颈联应是采取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一句是静景,是视觉,后一句是动景,是听觉。‎ ‎6.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意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6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古人的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这句话是说这首诗中隐含了无可奈何之意,但是一点痕迹都没有露出来,只有尾联暗含了这种意思。“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绕笑”意为“多笑”,前一句写浣花溪边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后一句使用典故,从注释可知诗人当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尾联表明诗人想回到草堂隐居,但限于别人的关照,心情无奈甚至矛盾。‎ 答案:①尾联意为浣花溪畔的菊花一直在笑我劳碌无功,她肯否相信我在幕府为吏、回草堂为隐而兼有其名呢?②尾联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心境。他在幕府的秋风中怀想浣花溪畔的草堂,寄人篱下而碌碌无为,想回到草堂又迫于生活的压力,对当前处境感到非常无奈和矛盾。‎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汉水伤稼 许 浑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 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 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 ‎7.(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残霞成绮月悬弓”一句将霞比罗绮,月比弯弓,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夜晚画面。‎ B.三四句写夜间秋风大作,水灾骤至,“浮天水”三字写出了江村顿成泽国的境况。‎ C.五、六两句描述的内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情感也很相近。‎ 8‎ D.全诗从登楼四望落笔,由所见写至所思,情感起伏跌宕,委婉曲折,却脉络清晰。‎ 解析:选C C项,“与李绅《悯农》展示的境况基本相同”错误,本诗五、六两句描述的内容是:山上山下千顷庄稼顷刻间化为乌有,仓里新收与旧存的粮食都被洗劫一空。反映了封建社会水利失修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而李绅《悯农》通过写农民种田多么辛苦,来告诉人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所以两者展示的境况不同。‎ ‎8.简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①颈联两句写灾后绿苗尽毁、粮仓皆空的凄惨境况,表明作者心系农事民生,对农民深切同情,也为水灾重创国计民生深深忧虑。②尾联写自己面对灾情,“才微分薄”,只能徒忧而无力拯救、心生归隐以求解脱的无奈。‎ 专题跟踪训练(六)‎ 第一练 设题四个角度,解题三个步骤——客观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9分)‎ 三十年前好用工 吴 澄【注】‎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 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 ‎【注】 吴澄(1249~1331),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元初学者。弟子甚多,从学者不下千百人,平时结草庐而居,人称“草庐先生”。‎ ‎1.(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源自孔子的“三十而立”,诗人刚刚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 B.首联即开宗明义,并用设问的句式总起下面的诗句,设问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C.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育积累,是绝难办到的。‎ D.全诗首尾照应,语言平实,态度真挚,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殷切勖勉的深情。‎ 解析:选A A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文中无据,属无中生有。‎ ‎2.在诗人看来,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③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④克制自己的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怀(其四十三)‎ 阮 籍 8‎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注】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 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3.(对点题)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题为“咏怀”,却以鸿鹄起兴,营造一种空灵阔大的意境,而且为后文张本,托物言志。‎ B.开头两句连用三个“飞”字,既生动描摹了鸿鹄群飞远方的景象,又富有诗歌韵律节奏之美。‎ C.“朝”“夕”两句与《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写法和意图神似。‎ D.本诗语言清丽、流畅而华美,但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显现出旨趣遥深、高古清奇的艺术风格。‎ 解析:选D D项,根据“相随飞”“朝餐”“夕宿”可知本诗语言是自然质朴的,并非华美。‎ ‎4.诗的最后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意为鸿鹄置身青云直上,世间网罗不可控制,诗人拒绝与乡曲之士为了名利而言誓。②表达了诗人遁世超逸,不为世俗网罗的高洁品质与高远志向,抒发了对乡曲之士的蔑视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5~6题。(9分)‎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5.(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里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8‎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诗人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解析:选A 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6.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和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9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 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 本诗作于崔峒晚年,当时在潞府功曹任上。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明府”即县令。‎ ‎7.(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慨叹诗人自己任一闲职,因而乐得游山玩水、逍遥自在,可以摒弃做官的虚名,使平生之志得以实现。‎ B.颔联概述诗人过去的潇洒生活,意趣颇似司空曙《江村即事》中的“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C.颈联运用了两个典故,分别把李明府比作陶潜、把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两位友人清雅疏放的生活状况。‎ D.全诗采用了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诗投赠的良苦用心。‎ 解析:选D D项,“全诗采用了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赏析错误,诗中没有使用移步换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诗投赠的良苦用心”也不妥当,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向两位朋友诉苦,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8.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8‎ ‎(1)不矛盾。理由如下:①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来看,诗人自然希望能求取功名,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故“献书”是他伸展抱负的必然之举。②因事被贬,实出无奈,求诉无门,只能向好友韦使君和李明府“书情”,内心充满着委屈与怨愤。③“数年湖上谢浮名”只是被贬后故作旷达之举,其“竹杖纱巾”的隐者装束也是做给外人看的,诗人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和提携。‎ ‎(2)矛盾。理由:①诗中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湖,摒弃做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说自己扮一个隐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可下文又说来献书,可见是“称情”与“不称情”的矛盾。②诗人想借“献书”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可是却不被赏识,“谢浮名”是无奈之举,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诗人借陶潜、庾亮的典故,来表明对友人韦使君和李明府“亦吏亦隐”生活的羡慕,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又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 ‎9.(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重在写景,在写景中言情抒怀,前四句为情造文,描写有我之景,情景很好地融为一体。‎ B.词中“鲸饮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饮如长鲸吸百川”,极度夸张,具有一种豪迈精神和阳刚之气。‎ C.下阕“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三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承上阕的写景,引出后面的叙事抒怀。‎ 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议论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动人。‎ 解析:选D D项中,采用的应是欲抑先扬的手法。‎ ‎10.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 答案:①这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作者不由愁思满怀。②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③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晚桃花 白居易 8‎ 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 ①亚,通“压”。②校,通“较”,比较,较为。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1.(对点题)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尖锐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解析:选B 选项分析错误,不仅是因为作者忙中偷闲,才会发现晚桃花,还因为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才观赏到这“一树红桃”,故此项说法错误。‎ ‎1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解析:这首诗属于咏物言志,通过对晚桃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晚桃花的怜惜之情。同时通过对颈联与尾联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对选拔人才的不同观点,诗人当时在朝为官,对于人才的选拔非常重视,认为选拔人才不应该看出身,而应该唯贤是举。‎ 答案:①对迟开的桃花的喜爱,同时也对晚来的桃花充满了怜惜之情;②诗人自折一枝,也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的不同看法:识别人才不应因其家世贫寒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③隐含了对官场上选拔人才时看重门第、不重贤能的风气的不满(或讽刺)。‎ 8‎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