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练习(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练习(二模)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 35 -‎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 35 -‎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 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 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 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 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 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 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 35 -‎ C. 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 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 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 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 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 3. B 4. C ‎ ‎5. 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 ‎6. 示例: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然后再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照分析。‎ D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 故选D。‎ - 35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前后文内容,分析前后结构,注意衔接的准确与连贯。‎ 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可知,①为“艺术体验”,②为“艺术创造(创作)”。‎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项,“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只能”一词曲解文意。‎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 35 -‎ 依据“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为: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依据审美体验的含义可概括为: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依据“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可概括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依据“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及名著阅读能力。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而名著阅读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识记重要作品的作者、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 35 -‎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史记》之后,或难为《汉书》;读《汉书》之后,且不可看他史。今古风流,惟有晋代,至读其正史,板质冗木,如工作《瀛州学士图》【1】,面面肥皙,虽略具老少,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 前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专罗晋事,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门户自开,科条另定。其中顿置不安,征传未的,吾不能为之讳;然而小摘短拈,冷提忙点,每奏一语,几欲起王、谢、桓、刘诸人之骨,一一呵活眼前而毫无追憾者。又说中本一俗语,经之即文;本一浅语,经之即蓄;本一嫩语,经之即辣。盖其牙室利灵,笔颠老秀,得晋人之意于言前,而因得晋人之言于舌外,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2】。嗣后孝标【3】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 自弇州伯仲【4】补批以来,欲极玄畅,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新语》遂不能自主。海阳张远文氏得善本于江陵陈元植家,悉发辰翁之隐,黜陟诸公,拣披各语,注但取其疏惑,评则赏其传神,义庆几绝而复寿者,远文之力也。而《新语》之事,又于此乎毕矣。‎ 嗟乎,兰苕翡翠,虽不似碧海之鲲鯨,然而明脂大肉,食三日定当厌去,若见珍错小品,则啖之惟恐其不继也。此书泥沙既尽,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 ‎(取材于王思任《<世说新语>序》)‎ 注释:【1】《瀛州学士图》: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作,描绘了盛唐十八学士的形象。【2】徐夫人:战国时善作匕首的匠人。【3】本句中:孝标,即南朝梁文学家刘孝标。须溪,即宋末文学家刘辰翁。郭,即晋代玄学家郭象。《经》,指《春秋》;《左》指《左传》;《庄》指《庄子》。【4】弇州伯仲,即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兄弟。‎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 其中顿置不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 35 -‎ C. 笔颠老秀/颠沛流离 D. 拣披各语/披沙拣金 ‎8.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而神情意态,十八人不甚分别/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B. 吾不能为之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盖其牙室利灵/盖追先帝之殊遇 D. 注但取其疏惑/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9. 下列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工作《瀛州学士图》‎ ‎——形容晋代正史记录人物,像工匠仿画的《瀛州学士图》,呆板无味,缺少风采。‎ B. 此小史中之徐夫人也 ‎——赞叹《世说新语》在杂述野史中是如同徐夫人的匕首一样犀利、传神的作品。‎ C. 而续尾渐长,效颦渐失 ‎——批评王世贞兄弟的补批,如狗尾续貂、东施效颦,让《世说新语》魅力渐失。‎ D. 此书泥沙既尽 ‎——形容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 ‎10. 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 ‎11. 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 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世说新语·雅量》)‎ ‎【答案】7. D 8. B 9. D ‎ ‎10. 刘孝标: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 刘辰翁:评论文雅有韵致,见解独到精妙。 ‎ ‎11. ‎ - 35 -‎ 本则故事塑造了谢安的形象,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细致传神的刻画。谢安在危机前从容讽咏,大义凛然,其镇定的神色、坚定的语言,如在读者眼前耳畔。描写看似信手拈来,而人物风骨气度毕现。同时,作者又善用对比手法,王谢二人本齐名,在危机面前,惊惶失措、面露恐状的王坦之,与震摄桓温、化解晋室危机的谢安,形成鲜明对比,越发衬托出谢安的从容、淡定、睿智,展示了其过人的胆识与气度。‎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一词多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两个“拣”意思都是“挑选”,“拣披各语”意思是“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披沙拣金”意思是“拨开沙子来挑选金子,比喻从大量的东西中选取精华”。‎ A项,“而映带汉魏间十数人”意思是“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映带”意思是“连带着(写到)”;“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意思是“还有清澈而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左右”,“映”指“辉映”,“带”,名词用为动词,环绕的意思,两个“映带”意思不同。‎ B项,“其中顿置不安”意思是“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不安”,不恰当;“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不安定”,“不安”,不安定,两个“不安”意思不同。‎ C项,“笔颠老秀”意思是“笔尖文字老到、隽秀”,“颠”,尖,顶部,此处指笔下文字;“颠沛流离”意思是“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颠”,倒下,两个“颠”意思不同。‎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B项,“吾不能为之讳”意思是“我不能替他掩饰”,“之”是代词,他;“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 C项,两个“盖”都表原因,因为;‎ D项,两个“但”都是副词,只,只是。‎ 故选B。‎ - 35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翻译品味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中语句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句子,辨析正误。‎ D项,“其内容如泥沙俱下一般,精华糟粕同在”错误,“此书泥沙既尽”,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意思是“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结合后面“清味自悠,日以之佐《史》《汉》炙可也”可知,应该是说经过后人删补的《世说新语》糟粕已删,剩下的是精华。‎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作者说‘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是对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肯定,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肯定的原因”,然后到文中找到作者肯定之语所在的位置,再找出作者评价刘孝标、刘辰翁评注《世说新语》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作者肯定他们的原因。‎ 首先找到作者“义庆之事,于此乎毕矣”这一肯定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二段的最后,意思是“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这就提示考生答案在这句话的前面;然后到前面找到对二人做出评价的内容,如“嗣后孝标劻注,时或以《经》配《左》,而博赡有功”,意思是“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时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须溪贡评,亦或以郭解《庄》,而雅韵独妙”,意思是“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据此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评点文字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自《世说新语》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多从人物刻画、情节设计等角度对其进行评点,请你也任选一个角度为下面这则故事写一段评点文字”,然后浏览所给的故事,把握故事的内容,分析人物的形象和情节。从人物刻画的角度来看,可以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及对比描写等方面,结合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从情节设计的角度来看,可以从篇幅短小但情节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起伏跌宕等方面,结合内容,分析其效果。‎ - 35 -‎ 这则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谢安,除此之外还写了桓温、王坦之;故事主要写桓温设酒宴想要杀死谢安和王坦之,面对危险,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很从容,最终桓温被谢安的自若给镇住了。从人物形象的刻画方面来看,语段中有对谢安的直接描写,如“谢神意不变”“晋祚存亡,在此一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谢望阶趋席,仿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这些描写能展现出人物面对危险的镇定从容;除了直接描写之外,还有侧面衬托,如环境的烘托,“桓温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可以看出形势的危险,这一危险的形势更能凸显出谢安的镇定自若,还有人物的衬托,桓温要杀的人除了谢安之外,还有王坦之,王坦之的表现是“王甚遽”“当作何计”“王之恐状,转见于色”,王坦之的恐惧胆怯更能凸显桓温的镇定。如从情节角度来看,可以从情节的起伏角度赏析。‎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读过《史记》之后,也许再创作《汉书》就觉得难了;而读过《汉书》之后,恐怕就不愿意再读其他的史书了。今古风流,只有晋代,等到去读晋代的正史时,却感到死板冗长乏味,就像工匠仿作的《瀛洲学士图》,每个人面部都很丰腴,虽大约有些年龄老少的分别,但他们的神情意态,十八个人却没有多大的不同。‎ - 35 -‎ 南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专门搜罗晋代人的轶事,并且连带着写到了汉魏间十几个人的事迹。自开门户,另外设定写作的体例、方法。其中有些条目归类不够恰当,征引、解说不够准确,这些内容我当然不能替他掩饰。然而书中作者顺手拈来,随意评点,每每在只言片语之间,便活画出王、谢、桓、刘这些晋代名士的风骨、神态来,仿佛把他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丝毫没有让人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再者,书中本是一句俗语,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显得文雅;本是一句浅显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有了意蕴;本是一句稚嫩的话,经作者表达出来就成为老辣之言。大概是因为作者语言犀利、灵巧,笔尖文字老到、隽秀,在写作之前已尽得晋人的意趣,因而能充分表现出晋人的语言情趣,这本书真是杂述野史中如徐夫人的匕首那样犀利、灵巧的传神之作。随后有刘孝标为之作注,当人有人认为他的注解就像《左传》为《春秋》作解释一样,注释内容丰富,十分有用;刘辰翁为《世说新语》作评,也有人认为像郭象注释《庄子》一样,评论文雅,独具韵致。刘义庆的这部著作,到此时已经很完满了。‎ 自从弇州王世贞兄弟补批《世说新语》以来,人们想穷极此书的玄妙之处,但是像东施效颦一样的续貂之作越来越多,使《世说新语》渐失原有的魅力,失去了原来的面目。海阳张远文在江陵陈元植家得到了《世说新语》善本,便尽现刘辰翁评语的深意,评价《世说新语》诸评注家的高下,从大量评语中挑选精华,只是挑选疑惑之处加以注解,选取传神的评语加以赏析,使几乎窒息的刘义庆又苏醒过来,这是张远文的功劳。有关《世说新语》一书的事,至此又圆满无憾了。‎ 哎!兰苕翡翠,虽然不如碧海鲲鲸那样有气势,然而那肥脂大肉,吃上三天必定会餍足而弃去。若是见了精美珍稀的小菜,吃起来就总怕这样的美味不能延续。这本书中的泥沙既已除尽,其清幽的韵味自然会悠悠而出。每天用它配合着《史记》《汉书》那样的盛馔一起品味,浓淡最为相宜。‎ ‎《世说新语》‎ 桓温埋伏士兵设酒宴,广泛邀请朝廷官员,想趁此机会杀了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说“这如何是好?”谢安面不改色,对王坦之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全看我俩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惧神色,渐渐的从脸上显露出来。而谢安的从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谢安)走上台阶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咏》,是讽刺浩浩洪流的。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镇住了,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这件事之后,谁好谁坏就可以分辨的出来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 ‎②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 35 -‎ 请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察人方法:‎ ‎①从评价者品行的角度来察人;‎ ‎②从言行一致的角度来察人;‎ ‎③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 第二问答案示例:‎ 第二则的启示:察人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看他是否能做到言语与实践统一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外而内地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如在线学习中,承诺了按时提交作业,就要说到做到。生活中我们也要追求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并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分条概括上面材料中孔子察人的方法”,二是“选择其中一条联系现实谈谈你获得的启示”。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本题共有三则材料,第一则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乡人皆恶之”不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好或坏,需要“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才可以,“乡人之善者”“其不善者”强调的是察人者的品行,由此可以得出第一点;第二则孔子说自己一开始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而现在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里强调的是言行一致,由此概括出第二点;第三则材料中子贡认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因为“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但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社矣”,显然孔子认为管仲对于社会的贡献足以让他“仁”,这是从社会贡献的角度来“察人”,由此概括出第三点。然后看第二个问题,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条并联系现实来谈启示,考生可以先明确自己的态度,即从上面的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来谈自己的受到的启发,如察人要关注他的品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要重在品行,如察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启发我们在现实中观察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如察人要关注他的社会贡献,这启发我们观察一个人不能仅仅从他做事中的表现,还要观察他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贡献;明确态度之后就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 ‎【点睛】参考译文:‎ - 35 -‎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宰予这个人,不值得责备呀!”孔子又说:“以前,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因宰予的表现而改变了对人的态度的。”‎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4】,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ɡ) :干扰。【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3.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 - 35 -‎ 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C. 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借典故明志。‎ D. 两诗均熔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对弟子的期望。‎ ‎14. “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 ‎15.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3. D 14. “肯信”的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肯”加强了语气,有强调作用,突出了诗人对“良知”的坚守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的意思是必须怜惜,“须”加强了语气,表达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 ‎15.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群英荟萃,此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中的“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项,“歌声惊天动地”“借典故明志”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声惊天动地”;“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是借助孔子与他的弟子曾皙的典故,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曾皙志向的肯定,另外也借此勉励弟子向曾皙学习,因此“借典故明志”表述不全面。‎ - 35 -‎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词语的本意,再联系诗句分析词语的语境意义;特别是要借助词语以及句子的意思,分析出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当然,如有手法必须点明术语,分析运用,最后也要阐明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肯信”中“信”是“相信”;“肯”是修饰“信”程度的词语,起到了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肯信”意思是“坚定地相信”。再结合诗句“肯信良知原不昧”,意思是“坚定地相信良知一定不会违背”。这个词语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绝不违背良知的对“良知”的坚守;另一方面也突出了诗人和对自己学说的自信。‎ ‎“须怜”中“怜”是“怜惜”;“须”是修饰“怜”的程度的词语,加强了语气;“须怜”意思是“必须怜惜”。再结合诗句“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意思是“必须怜惜儒学经典传承千载,男儿应当以传承儒学为己任,才算不负此生”。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儒学历经千年传承的慨叹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儒学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期许。‎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 从第一首诗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的坚守和对学说的自信;“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是说自己的学说一定会影响天下,让天下河清海晏,同样是对学说的坚信。第二首“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对朱熹、郑玄的质疑和不屑,恰恰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超越他们。这都体现出诗人的自信、狂放的形象。‎ 而从第二首“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运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典故,从“得我情”可以看出肯定曾皙的理想,表达自己与曾皙有着相同的志向,即建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同时又将自己比作孔子,期望弟子成为曾皙那样的人,表达了“为往圣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点睛】古诗词中,如何鉴赏人物形象:一、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 1. 抓住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2. 抓住注解,把握诗词内容,了解背景。二、联系诗词中的意象、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三、抓住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四、分析形象,注意同一形象,不同作者,不同时代,赋予不同的情感。掌握这四种方法,会有助于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分析诗词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 35 -‎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内容。‎ ‎(1)“处处中秋此月明”,一轮明月引发了明代大儒深沉的哲思;也带给南唐后主思念故国的无尽苦楚,“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李白借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白居易用它衬托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孤寂,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2)《礼记》上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用韩愈《师说》中的话来说,“经师”是“___________”,“人师”是“___________”,王阳明当属后者。‎ ‎【答案】 (1).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2). 我寄愁心与明月 (3). 随风直到夜郎西 (4). 去来江口守空船 (5). 绕船月明江水寒 (6).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 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示例)此题中需注意“堪”“寄”“夜郎”“绕船”“句读”“解惑”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这个“毅”字很重要 宗璞 昆明下着雪,雪花勇敢地直落到地上。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天阴沉沉的,可是雪白得发亮,一切都似乎笼罩在淡淡的光里。这在昆明是很少见的。‎ - 35 -‎ 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雪光随着他们聚在这里。各样的宣传抗战的标语壁报,或只是几句话,有的刚贴上去,有的已经掉了一半,带着厚厚糊的纸张被冷风吹得飒飒地响,好像在喊叫。‎ 孟嵋坐在教室里。教室房顶的洋铁皮换成了茅草,屋角有一条裂缝,原来很窄,现在变宽了。七年了,还没有走出战争,那裂缝彷佛也长大了,变老了,是在等着我们去打胜仗么?‎ 这一节课是江昉先生的《楚辞》选修课。有些理工科的学生也选读,还有从别的学校特地赶来的。他们说,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这些日子因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这间教室现在还是坐满了人。‎ 嵋在椅子的搁板上摆好讲义和笔记本,正襟危坐。旁边的同学在小声说话,一个同学上前把黑板仔细地擦了一遍,一面哼着“打胜仗,打胜仗。中华民族要自强——”‎ 打胜仗,打胜仗!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把手中的书摊在桌上,把口中叼着的烟斗放在讲台上,他从不含着烟斗上课。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国殇”两个大字。教室里一阵翻讲义的声音,随即是肃静。‎ 江昉坐在椅上,两眼望着屋顶,慢慢地吟诵。他的声音低沉而洪亮,抑扬顿挫,学生们随着声音认真地读着诗句。读完全诗,江昉把摊在桌子上的书又摞整齐。这是他的习惯,带了书来,摊一下就算是用过了。‎ 默然片刻以后,他开始讲,先介绍了《国殇》在《九歌》中的地位,便逐句讲解。江昉讲话时,微阖双目,有时把烟斗在桌上磕一磕。讲完这两句,他问大家:“我说得够明白?”稍停了一下,又接下去讲。‎ 讲到“首身离兮心不惩”这一句时,激昂起来:“首身分离是古来一句常用的话,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死。人死了,可是其心不改,精神不死。屈原在《离骚》中有句云‘虽九死其犹未悔’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要靠这点精神。最后一句‘魂魄毅兮为鬼雄’,有的版本作‘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样一来就差一些,还是‘魂魄毅兮为鬼雄好’,这个‘毅’字很重要。”‎ 江昉起身到黑板前写字,只听“哧”的一声,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 - 35 -‎ 几个同学围上去提问题。其他同学在议论滇西情况。敌人占领了我滇西土地,切断了滇缅公路,一切外援物资都靠空运。这条空运道路非常艰险,飞机在山谷中飞行,又有敌机拦截,坠落牺牲常有所闻。大家愤愤不已。有人说战场听起来太远了,应该走进去,每人都出一把力。‎ 嵋想到了“面目枯槁、衣衫褴褛”这几个字,好像有人这样形容屈原,他用生命的膏汁点燃丰富的思想,把自己烧尽。他的死如同琴弦的崩裂,如同夜空中耀眼的闪电,留下滚滚雷鸣,响彻古今。先生们也是这样,会不会?大概那也是值得的。‎ 江昉走后,嵋收拾书包。同学庄无因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把伞:“要下雪了,知道么?”又下雪了,下的很急,不像昆明的雪。两人走进图书馆,在最里面的长桌前,对面坐了。无因取出一叠粗纸,开始笔谈。‎ ‎“解析几何有问题么?”嵋的下节课是解析几何,无因特来做课前辅导。“现在的问题不是解析几何,我有更重要的问题。”‎ 无因脸上显出一个大问号。‎ ‎“我在想,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最应该做什么?我想去从军。”嵋在“从军”下面重重画了条横线。‎ ‎“你从军能做什么?我很难想象。”‎ 急雪在窗外飞舞,敲打着薄薄的玻璃窗。窗隙中透进了冷风,有同学过去将窗关紧。这一切他们两人都不觉得。‎ ‎“我做我能做的一切。”这是嵋的回答。‎ 无因在后面接着写道:“我可以做些建议么?”‎ ‎“我知道你的建议,应该好好读书,可是现在更需要我们的地方是战场。”无因看了不语。‎ 嵋又推过一张纸来,上写着:“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我想,那也是我们的本分。”‎ ‎“当然我也有这样的本分,不过我也有别的本分。你也有别的本分。”‎ 嵋抬头望了无因一眼,不觉“哧”地一笑,仍低头看那张粗纸,写道:“你应该继续读书,你会有大作为的。”‎ ‎“也许战场上的每一个生命都会有大作为。我相信你就会为这世界增添很多,增添什么我不知道。”“莫非是数学定理?”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 两人相视无语。无因收起那些粗纸,两人走出图书馆。急雪已经过去,几点雪花缓缓飘落。无因打伞送帽到教室,便自走了。‎ 嵋不知这节课讲些什么。看着年轻的教员,只觉得他很像一个士兵。‎ - 35 -‎ 晚饭后父亲弗之才回来,他是学校的历史系教授,也是教务长,下午刚去送过一批参军的学生。他说:“我站在那里,看着眼前那些年轻的脸,一个个都显得那样聪明活泼。我们不得不将他们送上战场,我们不得不如此。我难过的是,自己不能去。”‎ 灯光昏暗,弗之长叹一声。这时嵋忽然大声说:“爹爹,娘,我要去从军。”‎ 母亲碧初猛然站起来,一手扶住嵋的肩。‎ ‎“你?”弗之说,“可你是女孩子!”‎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我已经去报过名了。可是他们说我年纪太小了。”‎ 嵋说:“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弗之喃喃自语。‎ ‎“我不必市鞍马,也不是替爷征——不过,也算是代爹爹完成一个心愿吧。”说着,望了母亲一眼,不觉流下泪来。碧初也已泪光莹然,弗之伸手拭去了妻子的泪,又抚着嵋的头,手在微微颤抖,默然不语。火盆里燃烧的木炭由红转白,发出轻微的声响。‎ 这一晚,弗之夫妇很久不能入睡。就嵋的性格来讲,她做出什么事,他们都不会惊异。谁都有责任去打胜这场战争,难得有这些好青年。可是嵋究竟是女孩子,年纪又小,叫人怎么放心。碧初坐起来,走到灯下缝东西。弗之说:“又缝什么?灯这么暗,不要缝了。”碧初叹息道:“你没看见嵋的手冻成什么样了?想缝一双棉手套,反正家里有旧布,总比买的便宜。”弗之默然半晌。碧初又缝了一会见他还在那里,便说:“总有办法的,只要大家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现在,嵋又要走了。”弗之叹道:“这也是她的志气。”碧初不再说话,小小的银针在手里飞舞。‎ 三日后,嵋戴着母亲缝制的温暖的手套,告别了父母,和同学一起到曲靖医士训练班报到去了。‎ 注释: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修改,标题为选者所拟。《西征记》是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为背景创作的。‎ ‎17. 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 叫座:上座率很高,受欢迎 B. 随即是肃静 肃静:严肃,安静 C. 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 委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心里难过 D. 碧初也已泪光莹然 莹然:晶莹,明亮 ‎18.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江昉先生授课时的个人风采。‎ - 35 -‎ B. 小说通过描写“急雪”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 C. 缝手套的细节表现了碧初复杂的心情,其中有对女儿的理解,亦有不舍。‎ D. 小说中《国殇》《木兰辞》的诗句,起到了塑造人物、凸显主题的作用。‎ ‎19. 有人说“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小说中的江昉就是这样的先生,请概括其形象特点,并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0. 小说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了孟嵋的心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7. C 18. B ‎ ‎19. ①学术功底扎实;②教学魅力独特;③有传统士大夫安贫乐道的风范;④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 ‎20. 心理变化:由对打胜仗的渴望,对抗战长期没有胜利的埋怨、烦闷;到有了从军的想法;到最后坚定了从军的决心。 ‎ 原因:①孟嵋听到同学“打胜仗”的小声哼唱,引发了她的心理活动; ‎ ‎②孟嵋受到江昉先生授课内容的影响,与庄无因关于国难当头青年人社会责任的讨论,推动了她的心理变化; ‎ ‎③孟嵋听到父亲送别参军学生后的感喟,坚定了她从军报国的心理。‎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即需要整体把握。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正上高二的小弟合子委屈地说”的“委屈”在句中 并不是“受到不公的待遇,心里难过”。而是因为他年龄小,不能实现当兵的愿望,暂时不能为保家卫国尽自己的一份力,因而内心感到遗憾。‎ 故选C。‎ ‎【18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情感分析不当。错在“烘托了孟嵋在与庄无因对话时内心的愤愤不平”这个地方。从孟嵋与庄无因对话兼纸条的传递表达中,可以看出二人关系还是挺不错的,庄无因希望年轻、有文化的孟嵋走文化救国的道路,而孟嵋想的是直接投笔从戎,二者观点有分歧,但是从“嵋抬起眼睛又一笑,微向上翘的睫毛挂着几颗晶莹的水珠”语句看出孟嵋理解庄无因对自己的关心和好意,只不过观点并不一致,所以内心断不会“愤愤不平”。‎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 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概括江昉的形象,并具体分析这个人物如何体现 “教育是国之命脉,先生是教育之魂魄”这个观点的。从“听江先生的课,如同饮一杯特制的美酒,装的是中华文化的浪漫精神。讲义是江昉自编的,他正在校勘《楚辞》,把研究心得和他诗人的创造力融合在一起,使得这门课十分叫座”等侧面描写的语句可以看出江先生的学术造诣非常高深,而讲课内容非常有趣,所以受众非常多,吸引了一大波粉丝。江先生具体讲到“魂魄毅兮为鬼雄”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区别是重点突出了“毅”字,呼应了标题,也表现了他为抗日呐喊的爱国情怀和勇毅的精神。从“长衫的下摆被椅上露出的钉子撕破了,现出里面的旧棉袍,上面有好几个破洞,棉絮从破洞里露出来。他毫不觉得,只管讲述,同学们也视而不见。写完板书,他就捏着粉笔站着讲,棉絮探着头陪伴他一直到下课”等语句可以看出作为堂堂的大学教授的他安贫乐道的精神和敬业奉献的执着精神。‎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及其变化原因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即可。题干要求结合相关内容,说说孟嵋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首先找到文章的画波浪线的语句,这些正是孟嵋心理变化的相关语句,‎ 从“打胜仗,打胜仗!‎ - 35 -‎ 嵋心里想着,再不打胜仗,连这教室都老了”看出她的正义情愫,渴望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情怀;从“我只是烦了,连教室都老了。我想去加一把力,打胜仗,好结束战争”表现了她对战争旷日持久的郁闷和报效祖国的想法;从“我认真考虑过了,我要为胜利加一把力”可以看出她坚定从军、保家卫国的决心。而触动内心变化的原因,一个是抗日当下的大局势使然,凡是有热血的炎黄子孙都有为祖国的独立、和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愿望,加上江先生讲课内容的激励,使孟嵋深受洗礼。另外和庄无因的对话:是抗日救国,还是文化救国的讨论,进一步坚定了她的革命动机;最后,家里面小弟参军的愿望和父亲送走一批学生参军等因素的鼓舞,最终促使孟嵋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前线抗日队伍的行列,光荣地成为了曲靖医士训练班的学员。‎ ‎【点睛】如何把握文学类作品的主旨 ‎ ‎1.从重点语段上找突破;(1)抓标题与文体;(2)抓“文眼”;(3)抓对全篇有概括性的句、段;(4)抓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议论、抒情性的句、段; ‎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1)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2)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3)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 ‎3.从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发展上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1.语言基础运用 最近几年,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闹出的笑话也不少。中国学生向留学生借用水果刀,外国同学很高兴地把刀递过去,并说:“给你一刀”。中国学生吓了一跳,而外国同学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在汉语中意思虽然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认为是一样的。‎ 现代汉语在数词与名词之间需要加量词。量词用得好,可以给文章增色,因为量词除了表示物体的单位外,还可以展现物体的形象、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描述“云”可以说“一① 云”,形容云的形状纤细;“一 ② 云”,形容云的形状舒展;“一朵云”,白云如花苞、似棉团盛放在天际;“一抹云”, ③ ,如此等等,各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1)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两种修改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虽然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被认为是一样的。‎ B.虽然“给你一刀”与“给你一把刀”的意思在汉语中完全不同,但是在缺乏量词的语言中,却认为是一样的。‎ - 35 -‎ ‎(2)在第二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 ‎【答案】(1)A (2)一丝云;一片云;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句子主语一致,都是“意思”,因此,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排除B;并且主语是“意思”,应该用被动句表示,否则就犯了中途易辙的错误,或者需要在句前加主语“人们”。‎ 故选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第一处,根据“形容云的形状纤细”可知,应用“丝、缕”之类;‎ 第二处,根据“形容云形状舒展”可知,云范围广,应用“片”;‎ 第三处,根据“白云如花苞、似棉团盛放在天际”和“一抹云”可知,应填写描摹云在天空的景色,“一抹”犹如水墨画中的一笔,因此应填“把天际形容成一幅画”。‎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22.优秀的文学名著往往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请从《三国演义》《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开头进行赏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150字左右。‎ ‎【答案】开首两句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这一切终将被历史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反映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青山和夕阳象征自然和宇宙的亘古悠长,而人生易逝,由此产生悲伤。词人自强不息的气概,天下大势磅礴的气势给小说定下基调。所以,以此词开篇很精彩。‎ ‎【解析】‎ ‎【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如本题“《三国演义》《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作品,对其开头进行赏析。要求:结合作品内容,150字左右。”然后回顾这些小说的开头,了解其内容,从中找出赏析点按要求进行写作即可。如《三国演义》以杨慎的一首词《临江仙》开头,就有一种磅礴的气势,给人极大的冲击力。‎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3.近日,有关部门开展了优秀童谣征集活动。请你推荐一则童谣应征,并陈述理由。要求:有理有据,150字左右。‎ ‎【答案】《报警电话》这首童谣以让孩子们学会自救和救人为目的,紧紧抓住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的各自特征,将三个最常用的报警电话号码有序排列,易于记忆。作者还提醒小朋友要遵纪守法,不能随便打报警电话。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内容简短、音韵和谐,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体现了时代气息。‎ ‎【解析】‎ ‎【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微写作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选择其中一部作品概括主要内容,再介绍这篇童谣值得推荐的地方,即文章的主要特点。本题根据要求写一则推荐词,所选应为自己感触深刻的作品;从童谣要篇幅、语言、音韵、内容,是否富有童心童趣、体现时代气息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睛】微作文指的是文字较少,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的作文,和普通作文一样写,但贵在“精炼”,对用词造句要求更高,一般分为说明类、描写类、赏析评价类。此外,要求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这就给了学生很大的选择空间,所以学生要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4.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请以“致‘天问一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 ‎【答案】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以独特字母“C”的形象,将对火星开展“绕、落、巡”科学探测,将完成“揽星九天”的伟大任务。这是祖国复兴的新征程,大国重器的新塑造,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其名称表达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写作要求:以“致‘天问一号’”为题,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主题明确,感情真挚,不超过150字。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写作的要求,这是一篇抒情类微写作,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写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抒情文字,可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天问一号”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不管选用哪种抒情方式写,都要围绕“天问一号”这一主题,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来写。‎ ‎【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 -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 - 35 -‎ 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 抒情类微写作,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另一种是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本题属于抒情类性微写作。‎ 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25.根据要求写作。‎ 近些年,为给广大学子上好大学“第一课”,各学校越来越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老教授们用毛笔手写完成的。炎炎夏日,他们齐聚一堂,在举行开笔仪式后,端坐案前,狼毫蘸墨,用楷书、行书等字体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名字。‎ 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激光雕刻的该校“二校门”3D纸雕工艺品,由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完成。新同学打开录取通知书,见证了清华大学百余年传奇的“二校门”便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细节 生活之中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往往决定了一切。见微知著,枫叶遮眼而知秋;苍穹阴暗而知雨;“夜观天象”而知事。一个求职者去面试,可能因为皮鞋没有擦干净的原因,留给面试官不好的第一印象,导致无获而归。一位高考生可能因为没定闹钟睡过头而导致迟到,无法进入考场,而让梦想破碎。一位都市行车人可能疏忽大意闯红灯,遇险撞人而酿成一场生死悲剧。细节不容小视,细节决定胜负,细节的力量汹涌澎湃。‎ 有些细节处理的好,会让我们“扶摇直上九万里”,步步为赢,节节胜利。有的细节处理的不好,会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不能自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重细节是多么的重要。‎ - 35 -‎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斗智斗勇是它的主色调。数落那些泛黄飘逸的方块字,我们在荡气回肠之余也可以窥见细节的力量。‎ 曹操刺董卓因为忽视了有铜镜的细节而导致功亏一篑。‎ 董卓祸乱朝纲,弄权揽政,公卿大臣们表面奉承,心里一腔愤懑,欲为国除害。曹操心怀韬略,事贼实为杀贼。他朝拜董卓十分频繁,日夜献媚,出入相府不用检查是否带兵器,已经完全得到了董贼的信任。曹操把刺董的计划秘密地告诉了王允王师徒大人,他说董卓身披铠甲,普通的刀刃不能刺穿,想向王允借削铁如泥的七星刀。王允考虑到这样一来曹操也是有去无回,曹操说廓清环宇,甘愿赴死,王允颇为感动。翌日,曹操进入相府,董卓与曹操谈了几句后想要小憩一下,曹操心想是时机来了。待董卓鼾声如雷,曹操看到甲士不在近处,抽出七星宝刀,就在刀快要刺入董卓胸膛的那一刻,曹操忽视了一个细节——铜镜,刀到一个特定的位置,光照射董卓的双眼,把董卓弄醒,董卓问曹操意欲何为,曹操只有谎称献刀,而后仓皇逃命。董卓事后反应过来,杀了曹操家府老小,通缉曹操。细节让曹操苟且天涯。‎ 刘备忽视了茂密树林容易着火的细节而被东吴火烧连营,身入险境。‎ 一次,刘备欲攻打吴国,开始的时候,刘军摧城拔寨,一路胜利。吴军连吃败仗,军心不稳,采取变动,拜陆逊为大都督。陆逊上任后,立下了很多道营寨,命令将士们到一定程度可以逃跑。将军们败逃后,怨声四起,称只有断头将军,没有逃跑将军,陆逊却隐忍坚持,说到时候将有三十万天兵下凡。终于,最后刘军在山林茂密处安营,绵延东吴百里。刘军忽视了树林容易着火的细节,被吴军一把火烧的灰飞烟灭。细节让刘军元气大伤。‎ 人生路漫漫,要变成红地毯。让我们不要忽视细节的力量,尽享肥美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准确的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共有三段话。‎ - 35 -‎ 材料分析:第一段材料要特别关注“第一课”这个词,“第一课”加了引号,就要考虑引号的作用,通读材料可知,此处有两重含义,第一,起突出强调的作用,第二,表示有特殊含义。第二段、第三段材料分别写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是共性问题。不同的是两所大学给出的通知书的方式不一样,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老教授们用毛笔手写完成的;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激光雕刻的该校“二校门”3D纸雕工艺品,由在校师生纯手工拼插完成。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提问:大学为什么要重视录取通知书的设计?也就是原因是什么?答案就在第一段:要上好开学第一课;清华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这只是形式上的创新,究其根本也就是实质是什么?首先,我们来看陕西师范大学的老师们“端坐案前,狼毫蘸墨,用楷书、行书等字体一丝不苟地写下每个被录取同学的名字”,清华大学的通知书“见证了清华大学百余年传奇的、‘二校门’便立体完整地呈现出来”,可见通知书形式上美观,可以得出“重视美学”或者“重视美育”;由“近些年”分析可知,以前对这个问题没有关注,通知书的设计没有设计感,美学和韵味;其次,现在的大学注重细节教育。通知书虽然小,但是意蕴深远,重视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以前被忽略的细节。再次,重视个性教育,彰显多元之美。‎ ‎【立意】注重美学教育;‎ 重视细节作用;‎ 重视个性教育,彰显多元之美;‎ 教育以人为本,要在多元之中,找统一;‎ 教育要进行人文关怀和科技的光芒;‎ 教育要有温度,充满爱。‎ ‎【素材】从本体论来看,真善美是同一的,是三位一体的。真,同时具足了善和美。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一文中对此曾有过非常传神的阐述。通过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大约可以看到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科学家在道德上具有普遍的高度,至善的人具有智慧,艺术家拥有对自然和心灵的深邃感受能力,等等。‎ 真善美的同一性决定了这三种范畴其实是认识世界和人的三种途径,而且缺一不可。宗教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些非常值得借鉴的观点:对于悟性来说,一切生命都具足了善,万事万物都呈现出美;认识真理需要人格前提;美是多样的,平等的,等等。‎ 这个道理强调了教育必须三方面并重,特别是美育工作,应该得到格外重视。为什么呢?因为科学知识往往直接地就是各种考试的内容,道德教育也涉及管理秩序等显著可见的内容,美育往往因为其对于一般考量尺度的非直接性而相对受到忽视,以至于在艺术专业之外,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来说,美育是明显的短板。‎ - 35 -‎ 一滴水可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炼而成。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须于细”。如果林则徐不注意他的弱点,他不会成为伟人,如果毛泽东不注意细小的事,一不留神就因细小的“庇”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细节。在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缺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损了一位将军,丢了一次战斗。丢了一次战斗,输了一次战役。输了一次战役,毁了一个王朝。可见,不注意细节,有可能无以成大事。‎ ‎【结构】本篇文章是从正向立意,文章开篇点题:细节不容小视,细节决定胜负,细节的力量汹涌澎湃。然后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分析处理不好细节的好处与弊端;以“曹操刺董卓因为忽视了有铜镜的细节而导致功亏一篑”“刘备忽视了茂密树林容易着火的细节而被东吴火烧连营,身入险境”举例证明。最后一段重申:让我们不要忽视细节的力量,尽享肥美人生。整篇文章论述思路严谨,层层推进,引人深思。‎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26.根据要求写作。‎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我们常用它来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了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大厦就会坍塌……‎ 请以“免疫力”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自选角度;可议论,可叙述,文体不限;语言得体。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答案】例文:‎ 免疫力 - 35 -‎ 世事征程,有和风细雨、春暖花开,也不免有虫豸啮啃、迷雾阴霾。一路上,我们奋然前行,然而,面对这些侵蚀时,免疫力不可或缺。‎ 需要免疫力,原因在于我们都有属于人性的弱点。畏惧、怯懦、犹豫、欲望,无时无刻不环绕我们,攻击我们。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有理念引领,就在于能够实现价值、追求境界。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依靠勤奋和执着,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君不见,善始者繁多,善终者寥寥;君不见,几多人前半程意气风发、志得意满,后半程误入歧途、黯淡落幕?原因何在?缺乏免疫力而已。免疫力是我们与病毒搏斗的铠甲,是我们一路前行的保护神。‎ 免疫力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抵挡一路的风雨。我们的一生是短暂的,而梦想和追求又总是离我们很遥远,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孔夫子除了想说明时光流逝之快外,更想表达生命之短暂与“任重而道远”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伤感与无奈吧!因此我们要努力延长生命的长度,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远,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可以做出更多。‎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头脑和精神需要有免疫力。苏子曰“古今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个“志”不就来源于免疫力吗?当我们陷入困境时,不会让多变的外界环境掠走清醒的理智;当我们面对各种诱惑时,不会让这些诱惑侵蚀纯洁的心灵。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心无旁骛、寻梦不止。那些我们敬仰的人们,都是对这些“病毒”有着极强的免疫力。辛弃疾因不得志而欲辞官归隐时,其子以田产未置阻之,稼轩赋《最高楼》一词叱之。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国为民,可谓功绩赫然,而他坦然面对外界的风言风语,也不羡慕那些可以让人光鲜亮丽的功名利禄。人类发展史上,被我们铭记的多是这样的人。谁能说,这些人没有受过各种各样的冲击,只不过,他们强大的免疫力战胜了这些冲击,他们坚守了自我的本色,没有让自己的精神大厦坍塌。‎ 免疫力并非生来具有,而是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中形成并强大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那些颠扑不破的道理,还有那些用一生去探寻人生价值的楷模,这都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学习之,思考之,内化之,我们就会拥有强大的免疫力。‎ 民族和国家中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民族和国家的分子。强大的免疫力使民族和国家有了韧性,也使我们永远纯净!‎ 免疫力,不可或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 - 35 -‎ 命题”式的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本次作文的题目是“免疫力”,免疫力是一个名词,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有两条,一、指由于具有抵抗力而不患某种传染病的能力。二、又比喻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因素自我抵制的能力。了解了“免疫力”的具体含义,再来看题目所给的材料。材料的第一句话给出了免疫力的医学方面定义,指出免疫力是指机体抵御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然后指出人们常用免疫力来指个人或者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也就是说生活中免疫力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自我抵制能力。这是说“免疫力”的比喻义。接着指出免疫力的重要性,机体失去免疫力,生命就没有保障,头脑失去免疫力,精神的大厦就会倾塌……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文时,应该由医学方面的“免疫力”引申开来,谈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免疫力”,即有关道德、政治等的话题,谈免疫力的重要性,免疫力的价值等等。比如,就个人而言。要有一定的免疫力,抵抗住各种不健康的事物的诱惑。抵抗住困难、挫折、失意和失败的打击,等等;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分辨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分辨清“香花”和“毒草”。读书时也应有所选择,分辨好坏、优劣,就是同一部书,内容也有利有弊,等等;应该具有生存能力,克服惰性,具有顽强的意志,具有乐观的精神。等等;作为独生子女,应该自信、自立、自强,才不致陷于溺爱的陷阱,而经受不住各种打击和考验,应该具备独立生活、自立于社会的能力。等等。总之,作为个人,“免疫力”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免疫力”,才能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更应该具有很强的“免疫力”,比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就要具备“免疫力”,等等。‎ 行为结构安排:由于是命题作文,首先写下文章题目“免疫力”,然后先由“世事征程,有和风细雨、春暖花开,也不免有虫豸啮啃、迷雾阴霾”,前行路上面对这些“虫豸啮啃、迷雾阴霾”的侵蚀,免疫力不可或缺,亮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人为什么需要免疫力,接着从“免疫力可以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抵挡一路的风雨”“我们的头脑和精神需要有免疫力”“免疫力并非生来具有,而是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中形成并强大的”“强大的免疫力使民族和国家有了韧性,也使我们永远纯净”几个方面论述免疫力不可或缺,最后再次强调“免疫力,不可或缺”,呼应文章开头。‎ 相关素材积累:‎ ‎1.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 - 35 -‎ ‎2.免疫力指由于具有抵抗力而不患某种传染病的能力。又比喻对社会生活中不健康的因素自我抵制的能力。‎ ‎3.一个美国孩子一出生就完全没有免疫力,科学家只能把他放在一个完全无菌的玻璃罩里生活。就在这种环境里,在一个科学小组的严密护理之下,这孩子活了下来,一直长到十一岁。因为一次很小的疏忽。外界的空气被泄漏到玻璃罩内。孩子被感染,由于没有免疫力很快就死了。孩子由于自身没有免疫力,无论外界环境给他提供怎样的保护措施,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可见对于一个生命的成长来说,自身的免疫力是最重要的。‎ ‎4.数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一个既适合生存又充满危险的环境,人类能得以续存,是获得了非凡的免疫力。所以说免疫力是生物进化过程的产物。‎ ‎5.随着各地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批号称可以抵御病毒、预防新冠肺炎的商品在网络和实体店热卖,有的打着“高科技”旗号,有的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但这些所谓的防疫“神器”靠谱吗?据调查,这些商家口中神乎其神的“黑科技”,都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不仅难言科学,更跟抵御病毒不搭边。倘在平时,大伙恐怕还会有所警惕、多问一句,但面对疫情,就可能“宁可信其有”了。事实上,各路商家也恰恰是抓住了大众对新科技的好奇和推崇心理,制造信息不对称,引得大家纷纷解囊。这样的套路,与其说是“商业营销”,不如说是“借疫生财”。对夸大功效、误导购买的行为,需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出击、从严处罚、形成震慑。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能停留于执法层面。需要看到,从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引发的食盐抢购,每有突发事件来临,诸如此类的“抢购”就会再现。如此这般,除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信息获取焦虑,也折射出一些人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现实。‎ ‎6.近些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技术新概念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各种“伪科技”产品也鱼目混珠。比如,科技热词“区块链”被一些不法分子借机炒作,以“虚拟币”之名行“传销币”之实;一些保健品企业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读”骗局,也忽悠了不少家长……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如此,就越需要对新事物、新概念秉持一份冷静甄别的理性意识,涵养一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看文章别被“标题党”牵着走,遇到新信息不妨多方求证、避免踏进陷阱。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更多人便能涵养起科学理性的思维定力。‎ - 35 -‎ ‎7.近年来,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快速提高,但在不同人群中还存在不平衡现象,需要进一步厚植求真务实、善辨真伪的科普土壤。突如其来的疫情,映照出一些人科学素养的不足,却也无比真实地告诉大家,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好的科普课堂。我们看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专家以“硬核大白话”收获一众粉丝,在答疑解惑的同时,提高战胜疫情的信心;一些网站推出系列科普防护知识,通过接地气的问答方式,帮大家敲开了新冠病毒的“坚硬外壳”;一些应用程序发布“实时疫情”,基于数据产品的分析解读,让大家面对疫情多了些笃定。事实证明,多开动脑筋、多创新思路,科普也可以有另一种打开方式。‎ ‎8.战胜疫情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研攻关,也需要我们在防控中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让科普更接地气,必将剥开“伪科技”的外衣,种种“神器”也就没有市场。‎ ‎9.妇产科里的爸爸 小嘉的爸爸前几天才升到了副总经理的宝位,昨天开始,她家门铃就开始唱个不停了,一会儿送来几瓶五粮液,一会儿又捧上长白山的人参,并美言曰:“给经理补补身子。”随后临走时又不忘说上一句:“以后请多多照顾!”小嘉烦透了这些奉承的无聊之人。咦,奇怪了,从昨天开始就没有看到爸爸,送礼的人都是妈妈接待的,爸爸去哪了?‎ 小嘉疑惑地去问妈妈,妈妈神秘地说:“你爸呀,失踪了!”小嘉缠着妈妈,非要问爸爸的去向,妈妈被缠得没办法,只好告诉她:“你爸他住院了。”“什么,住院了?他生病了吗?生的什么病?我怎么不知道?”小嘉着急地拉着妈妈的胳膊摇个不停。看着女儿焦急的样子,妈妈安慰她说:“别急别急,听我慢慢跟你说。”她拉着小嘉坐在沙发上,你爸爸他没生病,你也看到了从昨天开始,咱家的‘客人’就接连不断,都是你爸那个‘副总经理’所赐,似乎他们的都认为总经理快要退休了,以后总经理的宝座非你爸莫属了,所以有--些人就要和你爸爸套近乎走关系,以便以后在有什么事找他帮忙。你爸这个人最怕这个了,所以就想找个地方躲避一阵子,最后就想到了医院。”‎ 哦,小嘉明白了,怪不得前天晚上妈妈为他收拾衣物和行李呢,当时自己还觉得奇怪,现在总算明了。“那他躲到哪个医院了?他们就不会去医院送礼吗?”“不会的,因为他们永远也找不到你爸爸的。”妈妈非常自信,“你小姨帮他安排了一间单独的妇产科病房,有谁会去那里找他呢?”小嘉听了大笑起来,一想就知道是妈妈出的主意。然而她又突然不笑了,“妈,这样做是最好的办法吗?”小嘉妈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突然之间严肃起来。‎ - 35 -‎ ‎“妈妈,爸爸当上了副总经理后不接受送礼是件非常好的事,他躲避那些送礼的人也没有错,可是他不能把那个妇产病房当成自己的保护层,它也永远不能成为温暖的避风港。这样躲下去,总有一天会失去现有的一切。其实许多事情要爸爸亲自处理,最主要是自身具有免疫力就不会惧怕任何病毒的侵入。妈妈,让爸爸回来吧,让他凭着自身强大的免疫力去处理这些属于他的事情!”妈妈没有想到女儿如此懂事和成熟,她高兴地说:“行,乖女儿,妈妈过会儿就去把你爸爸接回家!”‎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 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