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基地学校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基地学校第二次大联考 语文I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昆曲,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__ ,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 中国传统文化,使昆曲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喜爱。 A. 口耳相传 扛鼎之作 弘扬 B. 口耳相传 传世之作 发扬 C. 薪火相传 传世之作 弘扬 D. 薪火相传 扛鼎之作 发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薪火相传:原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口耳相传:意思是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更多强调口说耳听的传授方式,而“薪火相传”更多强调代代传递,所以选“薪火相传”更恰当。 扛鼎之作:指作者所有作品中,最有分量的、影响力最大的作品,也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传世之作:形容作品非常好,可以流传百世,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昆曲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大量的流传百世的作品,故此处用“传世之作”恰当。 弘扬:大力宣扬。发扬:提倡,没有“弘扬”程度深,根据语境选“弘扬”更恰当。 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很“平凡”,却一直在“发光”。 让我们每个人都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担当非凡的角色,释放微光,点亮民族的精神之火。 ①每一个凡人的善举,是团结、是温暖,更是力量。 ②面对疫情,他们选择默默坚守奋战,选择奉献担当。 - 29 - ③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点点萤火汇成星河璀璨。 ④只要这股精神在,国家就有希望,民族就有希望。 ⑤做着看似平凡的小事,却以自己的“凡人微光”温暖你我。 ⑥我们定能无往而不胜,达成每一个目标、实现每一个梦想。 A. ②④①⑤③⑥ B. ②⑤③①④⑥ C. ③⑤④②①⑥ D. ③⑥①⑤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根据语意间的关系,②“面对疫情”承接首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应放在最前面,排除C项、D项。 ④“这股精神”是对①“是团结、是温暖,更是力量”的升华,所以④在①后面,排除A项。 故选B。 3.下列语句用作标题,文章表达的中心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B.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C.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 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语句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理解语句意思。 A项,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突出集体力量,都表达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意思。 B项,意思是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突出集体力量,都表达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意思。 C项,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是从个体角度,说的是困难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 D项,共:共同,团结一致的意思;克:克服,战胜;时:现在的,目前的;艰:艰难,困难。都突出集体力量,都表达同心协力、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意思。 故选C。 - 29 - 4.阅读下图,对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产品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各项指标中华为在交付能力上有待提升。 B. 爱立信交付能力较强,而研发投入不足。 C. 诺基亚专利贡献较强,但交付能力不足。 D. 三家在产品组合上都很强,也各有短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对华为、爱立信和诺基亚产品信息的解说”,答题时注意搞清图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C项,“诺基亚专利贡献较强”错误。诺基亚和爱立信在专利贡献上极点重合,不能比较出诺基亚较强。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景和传 抱阳生 赵使君者,讳景和,字万育,钱塘人,天启丁卯孝廉也。夙与相国史文忠公可法相友善,尝抵掌时事,相对唏嘘。每至泣下,文忠曰:“今沧溟正沸,清晏难期。设遇时危,常山睢阳,吾辈事也。”使君曰:“倘遇疾风,敢不为劲草乎!” 初使君教谕于禾 ,作人为盛。后授泸州州守,张献忠方踞蜀,不得进。俄而李自成犯阙,鼎湖龙去,使君北面恸哭曰:“君死社稷,吾将安归?”欲自刭,偕行者夺之止。还赴留都。时马士英柄国,引阮大铖为大司马,日与众正为仇,史相国督师江北,尤为所忌。 - 29 - 有荐使君才可大用者,马知其为史友,勿善也,久之,调为广德州守。时睢阳围急,宁南侯请清君侧之贼,大理院姚思孝等请救淮南。士英厉声曰:“君臣宁死于敌,勿死于左!此皆良玉余党,游说不可听也。”于是调黄、刘诸镇卫。石 头而北守易疏,文忠血书告急,弃勿顾。君阅邸报大愤曰:“惜吾友一腔热血,空付之马革矣。”扬城破,史相国立城上,拔剑自刎死。 时弘光已出奔矣。士英惶急,惧宁南兵扼安庆,将走浙,挟母伪称太后,道由广德。其兵沿途杀掠,无复纪律;皆衣妇人衣,红紫绮绣,重袭一身,叠钏在臂,簪钿盈首。而犹涎州治传檄,谕守出库金以犒军,备法驾以迎太后。使君裂檄奋怒,因下令曰:“有不奉诏而南轶者,毋许入。”士英于城下请守见,诱以甘言,使君叱之曰:“尔为国元臣,不思报主,酿成覆败。国家何负汝,而若是邪?汝云保驾,驾今安在?不保上而保太后,人传若母,谁不知邪。汝速去,吾剑锋耻饮尔贼臣血。”士英命都督马锡腹背夹攻。民心甚固,州城旋毁旋筑;后力不支,为其乘而入。使君还坐厅事,士英至,不起迎。士英曰:“尔小吏敢抗我哉?”使君曰:“尔蛮獠,非人类。广德州守今日为国死,然恨不死外难,而死贼相耳。吾今得与亡友道邻践久要于泉下矣。吾且为厉鬼逐尔。”士英趋卒刺使君,使君挺身受创死。其妾秦氏死于井。是时其子苍璧方九龄,仆人钱义匿之,脱于难。 当兵马蹂躏广德时,忽雷雨大作,恍见使君毅魄在云雾中;士英惧,即卷甲去,去而武林不容,会稽不受,宵遁于闽。卒父子伏法,骈斩延津云。 (有删节) [注]禾:浙江嘉兴市古别称“禾城”,宁南侯:明朝将领左良玉的封号。石头:即石头城,今南京的别称。弘光:南明福王朱由崧的年号。道邻:史可法的号。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沧溟正沸,清晏难期 晏:安宁 B. 时马士英柄国 柄:执掌 C. 谕守出库金以犒军 谕:告示 D. 然恨不死外难 恨:痛恨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为汉代察举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明清时成为对举人的雅称。 B. 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祭祀社稷以祈求五谷丰登、国家太平,后来被用来借指国家。 - 29 - C. 马革,即马皮,古代在战场上包裹牺牲将士尸体的物品,这里表现赵景和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决心。 D. 厅事,古作“听事”,官员处理政事的厅堂,如“州治陋甚,厅事仅可容数客”后也指私人住宅的堂屋。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荐使君才可大用者,马知其为史友,勿善也,久之,调为广德州守。 (2)吾今得与亡友道邻践久要于泉下矣,吾且为厉鬼逐尔。 8. 请简要概括赵景和的形象特点。 【答案】5. D 6. C 7. (1)有人推荐使君,认为他的才能可以得到重用,马士英知道赵景和是史可法的朋友,没有善待(或:重用)他,时间长了,把赵景和调任为广德州太守。 (2)我现在能够与亡友道邻在地下实现长久的约定了,我将要做厉鬼追逐你。 8. 忠心报国、重视友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不畏权势”)、视死如归。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D项,“恨”,结合“然恨不死外难,而死贼相耳”分析,遗憾没有死在外难上,却死在了贼相手里罢了。应该译为遗憾,抱恨。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这里表现赵景和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决心”错误。结合“惜吾友一腔热血,空付之马革矣”分析,这里是指赵景和为史可法白白牺牲感到痛心。 故选C。 - 29 - 【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荐”,推荐;“其”,代词,赵景和;“善”,善待,重用;“调”,调任。(2)“得”,能够;“践”,履行,实践;“于”,介词,在;“吾今得与亡友道邻践久要于泉下矣”(状语后置句);“且”,将要;“逐”,追逐;“尔”,你。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结合“俄而李自成犯阙,鼎湖龙去,使君北面恸哭曰:‘君死社稷,吾将安归?’欲自刭,偕行者夺之止”“惜吾友一腔热血,空付之马革矣”分析,赵景和重视友情。 结合“君臣宁死于敌,勿死于左!此皆良玉余党,游说不可听也”“因下令曰:‘有不奉诏而南轶者,毋许入’”“尔为国元臣,不思报主,酿成覆败。国家何负汝,而若是邪?汝云保驾,驾今安在?不保上而保太后,人传若母,谁不知邪。汝速去,吾剑锋耻饮尔贼臣血”“广德州守今日为国死,然恨不死外难,而死贼相耳。吾今得与亡友道邻 践久要于泉下矣。吾且为厉鬼逐尔”等,赵景和不畏权势,嫉恶如仇。 结合“使君曰:‘尔蛮獠,非人类。广德州守今日为国死,然恨不死外难,而死贼相耳。吾今得与亡友道邻践久要于泉下矣。吾且为厉鬼逐尔。’士英趋卒刺使君,使君挺身受创死”分析,赵景和视死如归。 结合“有不奉诏而南轶者,毋许入”“尔为国元臣,不思报主,酿成覆败。国家何负汝,而若是邪”等分析,赵景和忠心报国。 - 29 -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赵景和,字万育,是钱塘人,天启丁卯年间,被举荐为孝廉。一向和相国史可法相处的很好,经常促膝谈论一些时事,相对感叹。每当哭泣的时候,文忠公说:“天下正不太平,安宁是难以期待的。假设遇到时代的危机,为国解难,就是我们的事情了。”赵景和说:“假使遇到强劲的风,怎么敢不做劲草呢!” 当初,赵景和在嘉兴授教,为人很有名气。后来被授官为泸州州守,张献忠正盘踞蜀地,不能进。不久李自成有犯上作乱,皇帝驾崩,赵景和面北大哭说:“您是为国家社稷而死,我将怎么让您回去呢?”想要自杀,一起的人夺去了刀剑才停止。回去赴任留都。这时候,马士英执掌国权,引荐阮大铖为大司马,每天和那些正直的人为敌,赵景和督师江北,尤其被忌恨。有人推荐使君,认为他的才能可以得到重用,马士英知道赵景和是史可法的朋友,没有善待他,时间长了,把赵景和调任为广德州太守。这时候,睢阳情况紧急,宁南侯请求清理皇帝身边的贼人,大理院姚思孝这些人请求救淮南。马士英大声说:“君臣宁可死在敌手,也不愿意死在自己人手里!这些都是良玉的余党,劝说是没用的。”于是调动来黄、刘等镇守。石头北守卫易疏,文忠用血书报告情况危急,放弃了没用管。君听府中人汇报很生气说:“可惜我朋友一腔热血,白白浪费了。” 扬城被攻破,史相国站立在城楼上,拔剑自杀而死。 这时候,弘光已经出逃。马士英惶恐着急,害怕,每天用南兵控制安庆,准备逃亡浙江一带,挟持母亲伪称是太后,取道广德。一路上,他的士兵烧杀抢掠,没有纪律,都穿上妇人的衣服,红紫漂亮的绣花,重袭一身,很多首饰挂在臂上,玉簪戴满了头。涎州治发出公文,让守卫拿出府库的金银来犒赏士兵,准备好迎接太后。赵景和很生气,撕掉公文,下令说:“有不奉行诏令南轶的,不要让他进来。”马士英在城下请求见面,用好话引诱,赵景和大骂他说:“你身为国家元臣,不想着怎么报答君主,酿成这样的惨败结果。国家哪里辜负你,要像这样呢?你说保驾,驾在哪里呢?不保护上却保护太后,人们传说是你的母亲,谁不知呢。你快快离开,我的剑以沾染你们这些贼臣的血为耻。”马士英命令都督马锡腹背夹攻。民心很稳固,州城立即被摧毁;后来力量不支,被他们攻入。使君还坐厅事,士英到了,不起来迎接。士英说:“你这个小官吏还敢违抗我?” - 29 - 赵景和说:“你是蛮横的畜生,不是人类。广德州守今日为国而死,但是遗憾没有死在外难上,却死在了贼相手里罢了。我现在能够与亡友道邻在地下实现长久的约定了,我将要做厉鬼追逐你。”士英催促士兵刺杀使君,赵景和挺身受创而死。他的妾秦氏死在了井里。这时他的儿子苍璧才九岁,仆人钱义把他藏起来了,没有遭难。 当兵马践踏广德城时时候,突然雷雨大作,恍恍惚惚中好像看见赵景和的毅魄在云雾中;士英害怕,立即带着兵器离开了,离开后不被武林容纳,会稽不接受,连夜逃到闽地。最终父子伏法,一起在延津云被斩。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南歌子·次张定国韵 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注】①张定国:张孝祥,字定国,南宋爱国词人。②危弦:指急促的弦声。 9. 赏析“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的表达效果。 10. 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9. ①“落日”“楼船”交代离别的时间和地点;②“落日”渲染凄清的氛围,奠定离别的情绪基调;③“澄江一片天”以江面的平静反衬离别情绪的波动,暗写江水不理解自己内心的伤痛 10. ①通过动作描写,写急促弹弦,表达离别的烦乱、伤感;②寓情于景,通过“永夜清霜”,“目断晴空雁字连”表现了与友人离别后孤寂、惆怅;③虚写,想象“明日回头江树远”的远离,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④直接抒情,“离绪”“怀贤”直接抒发离情别绪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词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阐明诗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语表意,并发掘其深层含意。具体分析该诗句在内容、语言、或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点明表达效果,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交代时间“黄昏”,地点“楼船”。“落日照楼船”中的“落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后文的“珍重使君留客意”奠定了基调。“稳过澄江一片天”,需要抓住“一片天”分析,江面非常平静,自然界的平静,那此时此刻即将要有友人分别,内心的离别伤感,是不平静的,此处运用反衬手法。 【10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危弦”,义指急促的弦声,通过这样一个动作,急促弹弦,写出了离别后的伤感和内心的烦乱。 “永夜清霜”“目断晴空雁字连”,寓情于景,通过写自然环境及辽远的晴空中的雁群,表现与有人别后的孤寂怅惘。 “明日回头江树远”,虚写,想到天明后更加远离出发地,因而更加思念友人。 结合“离绪”“怀贤”等分析,直接抒发内心的离愁别绪及对友人的怀念。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3)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 (8)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晁错论》) 【答案】 (1).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扈江离与辟芷兮 (3). 望帝春心托杜鹃 (4). 泣孤舟之嫠妇 (5).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 小园香径独徘徊 (7). 博学而笃志 (8). 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扈”“嫠”“寓”“笃”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 29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冬天和春天 康志刚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好朋友。 小孩子不胖也不瘦,一张圆脸白里透红,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 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 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 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 子就吃住在厂里,但大多建在村北马路边上。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 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到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早晨看太阳从村里的树梢上慢慢升起。黄昏也不错呀,看红彤彤的大太阳,越看越像小孩子的红脸蛋。嘿,瞅着心里都舒坦!”老伴说:“教了一辈子书,还看什么都新鲜,倒像个小孩子了!” 每天早上,那小孩子总是礼貌地和老何打招呼,叫声爷爷好。老何赶过去,轻轻拍拍 他的脑袋,“好孩子,好好学习呀”。孩子点点头,朝他扮个鬼脸,然后蹦蹦跳跳地朝村里 走去,渐渐消失在那条沙土路的尽头,那里就是村子的西口。老何觉得孩子是朝着那轮金 色的朝阳走去的。 有时,老何往兜里揣一包五香花生米,硬塞给那孩子。有时,又给他一把大枣一袋饼干。再后来,那孩子下午放学就和老何在这玩,不急着回家。老何给他在路边草丛里逮蚂蚱,捉蜻蜓。到了夏天向秋天过渡的时候,路边上,田塍里,哪都绿蒙蒙的。绿得饱满,绿得深沉。蚂蚱是绿的,蜻蜓是绿的,就连草叶上的小虫子也是绿的。看看太阳落山了,老何就催小孩子:“快回吧,要不,你妈妈要来找你啦。” 有一天,孩子指着北面的高坡问老何:“爷爷,我爸爸说,那里叫蝎子沟,怪了,我一直就没见过蝎子呀?” 老何说:“嘿嘿,我不光见过,还捉过蝎子呢。那时和你一般大。”老何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童年的他和小伙伴们就在这高坎上捉蝎子。每见到一个小孔,就用树枝捅开,一只 - 29 - 蝎子就乖乖地爬出来,针状的尾巴高高地擎着,像随时要向人发起攻击。他们不但不怕,还感到好玩。那时候,站在这里往南看,是绿油油的稻田和亮晶晶的小河。稻谷扬花时,香气伴着清爽的水腥味徐徐吹来,吹进他的鼻孔,也吹醉了他的心。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 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喽,老喽。而且,他觉得这块土地也老了。一切都改变了,就连这蝎子沟,也光剩下个名字。 老何无奈地感叹着,又摇摇头,忽地又想,也许对小孩子来说,这里的一切,甚至连天地,都是新的吧。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新的。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 他和老伴非常高兴,能见到小孙子果果了。可没过几天就回来了,城里就是不那么自在。老何照旧村西遛弯。那个小孩子又朝他走来。 “爷爷……”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待孩子走近了,老何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块,有奶糖,也有巧克力,是他回来时从儿子家的糖盒里拿的。算是见面礼吧。 孩子张开小手接过去,剥开一个含到嘴里,剩下的全塞进口袋。 如今的小孩子平时吃的是“旺旺雪饼”“沙琪玛”,还有炸薯条,烤馒头片等零食,很少买糖块吃了,但这孩子还是做出喜欢的样子。 吸溜吸溜地吃着糖,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小孩子一笑,说:“我就知道城里好,有高楼,有好多汽车,好多人。爷爷,我爸妈要送我去城里上学呢!爷爷,你什么时候再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晴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 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一一”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 就像我!” 孩子晃着脑袋笑,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 29 -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背上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晃动。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大田里建养殖场”、“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等词语,以及关于如今小孩零食品种的介绍,都指向当下的社会现实,小说现实感强。 B. 老何嘱咐小孩好好学习,又给小孩吃的东西,还给小孩逮蚂蚱捉蜻蜓,刻画了一位退休老教师的心态,而小孩“做出喜欢的样子”表明小孩的可爱。 C. 老何感到“城里就是不那么自在”,但还是对小孩说“城里非常好”,这种矛盾回答真实再现了老何的内心冲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D. 老何在回答小孩问题,说出“冬天吧,冬天!”时,“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这让故事从农村延伸到城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3. 小说中多处描写乡村的自然景物,请分析其作用。 14. 小说以“冬天和春天”为题,探究其丰富的意蕴。 【答案】12. D 13. ①为老何与小孩的交往提供了自然背景;②以过去与现在风景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变迁的现实;③以乡村的美景与城市的烦嚣对比,表达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对乡村渐逝的忧思。 14. ①冬天与春天,周而复始,代表了四季轮回的自然规律;②冬天与春天喻指乡村的衰败的现实和对乡村未来寄予希望;③冬天与春天喻指老人与小孩,反映生命变化 的人生;④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以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这让故事从农村延伸到城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错误。表明由季节,联想到人生,转向对生命的感悟。 故选D。 【13题详解】 - 29 -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概括环境描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 结合“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子就吃住在厂里,但大多建在村北马路边上”“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村西真是个好地方,早晨看太阳从村里的树梢上慢慢升起。黄昏也不错呀,看红彤彤的大太阳,越看越像小孩子的红脸蛋”“老何给他在路边草丛里逮蚂蚱,捉蜻蜓。到了夏天向秋天过渡的时候,路边上,田塍里,哪都绿蒙蒙的。绿得饱满,绿得深沉。蚂蚱是绿的,蜻蜓是绿的,就连草叶上的小虫子也是绿的”等分析,这些环境描写为老何与小孩的交往提供了自然背景。 结合“老何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童年的他和小伙伴们就在这高坎上捉蝎子。每见到一个小孔,就用树枝捅开,一只 蝎子就乖乖地爬出来,针状的尾巴高高地擎着,像随时要向人发起攻击。他们不但不怕,还感到好玩。那时候,站在这里往南看,是绿油油的稻田和亮晶晶的小河。稻谷扬花时,香气伴着清爽的水腥味徐徐吹来,吹进他的鼻孔,也吹醉了他的心。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分析,写了过去的风景,文本前面写的是现在风景,通过两者的变化来反映社会变迁的现实; 结合“我就知道城里好,有高楼,有好多汽车,好多人”“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老何给他在路边草丛里逮蚂蚱,捉蜻蜓”等分析,以乡村的美景与城市的烦嚣对比,表达对乡村美景的喜爱。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标题意蕴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结合“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一一”“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分析,冬天与春天喻指老人与小孩,反映生命变化的人生。 - 29 - 结合“爷爷,我爸爸说,那里叫蝎子沟,怪了,我一直就没见过蝎子呀”“老何说:‘嘿嘿,我不光见过,还捉过蝎子呢。那时和你一般大’”“老喽,老喽。而且,他觉得这块土地也老了。一切都改变了,就连这蝎子沟,也光剩下个名字”“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等分析,通过写乡村的蝎子沟的变化,喻指乡村的衰败的现实和对乡村未来寄予希望。 结合“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分析,启示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以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充满希望。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李茂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可能是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产物。古今中外,名目繁多的文艺评判机制,从表面上看,充当“审判员”的往往是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但历史证明,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但他生前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评价。杜甫42岁时,殷璠编纂的《河岳英灵集》出版,共收录24位唐代诗人的234首诗,没有杜甫的一首诗。杜甫去世九年以后,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依然没有收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歌。直到中唐时,杜甫才引起诗坛有限的注意。毫无疑问,是贯穿于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诗史”之作中的人民性思想,最终为杜甫赢得“诗圣”的地位。当代作家路遥的文学史地位也是由人民确定的。《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心血之作、生命之作,但在以现代主义为风尚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并不被认可。小说的第一、三部多次被退稿,第二部甚至没有获得在杂志上先期发表的机会。全书写完后,在被多家主流出版社退稿后才得以付梓,且评论界鲜有好评。很长一段时间,权威的当代文学史著作,要么对路遥只字不提,要么只是一笔带过。直到最近几年,随着《平凡的世界》发行量的持续增高,以及长期高居高校图书馆借阅榜榜首的纪录,路遥才获得了新时期以来“重要作家”的地位。也就是说,是读者持之以恒的热爱而不是理论界的洞见引领了路遥的回归。 - 29 - 人民在文艺创作和评价中的中心地位表明,“人民文艺”是一种最能反映文艺发展规律的理论,它既不等同于中国传统的载道论、娱情论,也不同于西方的神意论、表现论,而是在广泛吸纳历代优秀作品中或隐或显的、朴素的人民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文艺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不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类为民请命的忧愤浩叹之作。但这些作品中的黎元、百姓,仍然只是文人知识分子同情的对象,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历史主体。只有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成为一种自觉的历史意识时,人民文艺观才宣告形成。也就是说,人民文艺的产生,既伴随着也象征着一种新历史观的诞生。 人民文艺观既是一种崭新的文学实践,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化和政治实践。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为“人民文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赋予“人民文艺”以世界性、全人类的宏阔视野和全新内涵。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能成为经典的古今中外作品,必须经得起人民的评判,但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B. 杜甫生前名气并不大,后来才有了“诗圣”的地位,这与他在作品中表现人民性思想是分不开的。 C.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强调文以载道,所以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民文艺”,“人民文艺”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 D. 践行人民文艺观需要认清中国社会全方位的变革,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喜爱。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写出来的作品,会经不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因而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文艺作品。 B.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初不被主流出版社看好,主要原因是作品主题与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风尚冲突。 C. “为民请命”中的“民”,只是中国古代文人同情的对象,还未能成为古代文人意识中创造历史的主体。 D. - 29 - 当今“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进一步扩大“人民”的范畴,丰富“人民文艺”的内涵。 17.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B 17. ①创作内容: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②创作思想: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及思想;③创作评价:被人民所认可与喜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所以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民文艺’”强加因果,以偏概全。结合“‘人民文艺’是一种最能反映文艺发展规律的理论,它既不等同于中国传统的载道论、娱情论,也不同于西方的神意论、表现论,而是在广泛吸纳历代优秀作品中或隐或显的、朴素的人民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文艺观”分析,古代有些作品中的“道”也具有朴素的人民性思想。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风尚”错误。结合“《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心血之作、生命之作,但在以现代主义为风尚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并不被认可”分析,当时流行的是现代主义风尚。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 29 - 结合“中外文艺创作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广泛吸纳历代优秀作品中或隐或显的、朴素的人民性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革命意义的文艺观”分析,创作内容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 结合“当代中国作家艺术家需要虚心拜人民为师,沉潜到生活深处,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分析,创作思想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及思想; 结合“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只有经得起人民评判的作品,才能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作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与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等分析,创作评价被人民所认可与喜爱。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代苏绣艺术的嬗变形式 刘宁 艺术品的内容与形式都需要通过特定的工具与可视的物质材料来表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苏绣艺术作为四大名绣之首,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在近现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刺绣画稿不同于一般画稿,需要适应针法色彩的表现特点以便于刺绣技艺的施展,因此自古刺绣题材构图简练、用笔工整、造型优美、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明清苏绣,无一例外地延续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 清代是苏绣艺术题材从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新起点。 沈寿融合了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用刺绣的线材仿真地绣制出肖像画作,为苏绣的题材从传统走向创新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杨守玉等刺绣大师进一步拓宽了苏绣艺术的题材,出现了抽象题材、风景题材,装饰题材等。今天的苏绣,几乎可以表现东西方多种艺术门类、多种流派等所有画面的风格特点。苏绣的针法分平绣和乱针绣两大类。平绣的各种针法,总体上都讲究有规律的绣制线条,整齐匀细的针法,绣品追求工整、洁净、精细的视觉效果,但缺点是线条比较死板,色彩不够丰富。乱针绣的出现对苏绣的发展具有根本改革的意义。 - 29 - 乱针绣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它的显著特点是不拘教条,让绣者根据对造型的理解自由灵活地表达绣制效果,适合表现油画、水彩画、摄影门类的艺术,绣制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但对于讲究虚实相生笔墨意境的中国画却难以表现。虚实乱针绣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虚实乱针绣综合了乱针绣和传统绣的特点和技巧,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丝线绣制的虚实和浑厚来表达画面颜色的明暗和深浅。因为虚实乱针绣要求是一次成品,所以虚实乱针绣需要刺绣者有更高的艺术造诣和美学修养。虚实乱针绣的创兴,使中国水墨画作品在绣制中得以自由地表现,创造出空灵、淡泊、水韵十足的绣制效果。 苏绣作品有实用装饰品和艺术欣赏品两类。传统苏绣实用装饰品建立在美化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一般具有颜色鲜艳、浓郁、对比强烈的装饰性特点,今天仍然有其艺术生命力,被人们所喜爱。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特点,绣品色彩也能呈现雅洁的时尚风格。传统苏绣艺术欣赏品多以绘画作品为摹本,渗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内涵,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用色比较讲究淡泊雅致。乱针绣的创制开拓了苏绣色彩表现的空间,比传统刺绣的颜色层次要丰富得多,层层堆绣的色彩显得浑厚、丰富,经人的空混视觉后达到了意料之外的色彩效果。当绣品处于光线的强弱明暗或不同光照的角度时,其视觉效果也随之发生 微妙变化。绘画上两种颜色混合只能是一种色相,而绣面上两种颜色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感,空混的视觉效果使其能产生比油画更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形成苏绣艺术独特的色彩风格。 苏绣艺术一直处于发展创新之中,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更富艺术魅力。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苏绣艺术唯有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才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 (有删改) 18. 下列对文中“乱针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乱针绣的出现能解决“平绣”针法线条比较死板,色彩不够丰富的问题,它的出现对苏绣的发展具有根本改革的意义。 B. 乱针绣善于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虚实乱针绣则善于表达画面颜色的明暗和深浅,它们各具特色。 C. 乱针绣让绣者自由灵活地表达绣制效果,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特别适合表现中国水墨画所表达的意境。 D. 乱针绣绣品处于光线的强弱明暗或不同光照的角度时,视觉效果会发生微妙变化,空混的视觉效果使其产生更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1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绣艺术发展历程长达两千多年,近现代苏绣艺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处在发展创新中的苏绣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更富艺术魅力。 B. 古代刺绣的题材构图简练、用笔工整、造型优美、线条清晰、色彩鲜明,是因为画稿需要适应针法色彩的表现特点以便于刺绣技艺的施展。 C. 实用装饰品是建立在美化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的,被人们所喜爱。今天,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特点,颜色有了更多风格的选择。 - 29 - D. 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苏绣艺术只要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就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 20. 近现代苏绣艺术的嬗变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8. C 19. D 20. ①题材从传统走向创新(多样);②针法从简单走向繁复;③色彩从单纯走向丰富;④意境从浅表走向深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乱针绣’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乱针绣”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 C项,“特别适合表现中国水墨画所表达的意境”错误。结合“它的显著特点是不拘教条,让绣者根据对造型的理解自由灵活地表达绣制效果,适合表现油画、水彩画、摄影门类的艺术,绣制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但对于讲究虚实相生:笔墨意境的中国画却难以表现”分析,对于讲究虚实相生、笔墨意境的中国画难以表现。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D项,“只要……就……”错误。必要条件变为充分条件。结合“在世界文化趋向大同的今天,苏绣艺术唯有坚持其独特的民族性与创新性,才能永远立于世界艺术的不败之地,永放光彩”分析,原文为“只有……才……”。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 29 - 结合“清代是苏绣艺术题材从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新起点”“沈寿融合了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用刺绣的线材仿真地绣制出肖像画作,为苏绣的题材从传统走向创新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分析,题材从传统走向创新(多样); 结合“平绣的各种针法,总体上都讲究有规律的绣制线条,整齐匀细的针法,绣品追求工整、洁净、精细的视觉效果,但缺点是线条比较死板,色彩不够丰富”“乱针绣的出现对苏绣的发展具有根本改革的意义”“虚实乱针绣的创兴,使中国水墨画作品在绣制中得以自由地表现,创造出空灵、淡泊、水韵十足的绣制效果”等分析,针法从简单走向繁复; 结合“传统苏绣实用装饰品建立在美化人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一般具有颜色鲜艳、浓郁、对比强烈的装饰性特点”“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特点,绣品色彩也能呈现雅洁的时尚风格”“乱针绣的创制开拓了苏绣色彩表现的空间,比传统刺绣的颜色层次要丰富得多,层层堆绣的色彩显得浑厚、丰富,经人的空混视觉后达到了意料之外的色彩效果”等分析,色彩从单纯走向丰富; 结合“传统苏绣艺术欣赏品多以绘画作品为摹本,渗入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内涵,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用色比较讲究淡泊雅致”“绣制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层次感、立体感,但对于讲究虚实相生笔墨意境的中国画却难以表现”“使中国水墨画作品在绣制中得以自由地表现,创造出空灵、淡泊、水韵十足的绣制效果”等分析,意境从浅表走向深层。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这就是担当、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精神。 【答案】例文: 勇于担当 墙角的花,因为担当起血泪的洗礼,才会有惊叹的美丽;海燕因为担当起了海浪的拍打,才会有“天高任我飞”的雄姿;傲梅因为担当起了风雨的考验,才会有“唯有暗香来”的清高淡雅……担当,使世界充满力量;担当,让美丽多了一份铿锵。 - 29 - 担当是时代的呼唤,承载使命要担当。“长太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艰”,多少次思绪飘飞到汨罗河畔去寻找屈原伟岸的身躯孑然独立,又多少次感触于《离骚》的悠悠爱国深情而无法自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舍己为天下苍生”,令人尊重;鲁迅先生“血荐轩辕”的担当,赋予了他以生命做匕首、作投枪的勇气;那个站在长城一角感怀涕零吟诵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子昂又何尝不让人肃然起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动刻画了历代仁人志士勇担重任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一代伟人的豪言壮语,淋漓尽致地勾勒了担当的力量。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担当起了自己的爱国使命。因为担当,所以奉献,因为奉献,所以他们的芳名永存。学会担当,让生命放光。 担当是品质的彰显,履职尽责要担当。同龄人还在关爱下撒娇的年龄他早已长大,撑起来整个家。几十年寒窗苦读,强咽了几多泪水、几多苦涩,可他“未曾废离”,悉心照顾呆傻的父亲和一个无亲无故的妹妹,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接受了挑战,担当起了社会的责任,他便是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他的担当感动了全中国。二十九年穿行于西北环境最恶劣地区的送信使者王顺友,为了山区人们能与外界取得联系,奋不顾身担当起了亲情的桥梁,恶劣的天气和灾难没有被吓倒,再大的风沙也阻止不了前行的路。他用毅力诠释了责任的力量,令人可歌可泣。学会担当,让生命坚强。 担当是价值的体现,建功立业要担当。作为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原本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人,用陈毅的话说,朱德同志在南京暴动的时候,没有一官半职,大家尊重他,只不过他是个老同志罢了。后来,朱德在起义军打了打败仗的情况下,他却能够身先士卒,敢于面对失败,担当起了挽狂澜于即倒,抉大厦之将倾的重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把一支将溃散的队伍重振,使军队获得了光明,自己也赢得了全军的尊重。英国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从小就被父亲严格要求,无论做什么都要力争一流,即使坐公共汽车也要坐在最前面,大学时代也如此,每件事情做的都很出色在40多岁时,她就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赢得了“铁娘子”美誉。她便是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她凭借强烈的“出位”意识,很好的担当起了她的人生和事业,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担当,是一种品质,一种节操,一种大智慧!学会担当,生命将永葆美丽,永葆坚强!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 29 - 【审题】材料是一段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需要抓住“这就是担当”分析,语段主要讲“担当”。“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担当的一些表现。“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精神”主要讲“担当”的内涵。本题主要围绕“担当”审题立意。 参考立意:责任与担当;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人之为人,要敢于担当;担当责任是使命,是义务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责任与担当》。开头可以用一些精彩关于“担当”的语句,引出论点“担当责任是使命,是义务”。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担当,为了别人的安全;担当,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担当,为了一个民族的振兴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做法或感悟,如“担当责任体现的是一种气节,为别人,为国家,甚至为了一个民族可以牺牲自己而在所不惜”等。 【素材】成长,伴随着生长的疼痛;发展,面临着风雨的考验;兴亡,掺杂着历史的辛酸……无可置疑,面对这些,我们必须挺起坚实的脊梁,勇于担当。 历史之钟,悠悠传响。勇于担当,是一种历史使命。生死是个两难选择,可是,当司马迁仰首皓月,想起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又想想宫刑那种男儿之奇耻大辱,他又能怎样选择呢?他紧紧攥住了那本未完成的书,选择了忍辱负重,他担当起了父亲的责任,担当起那个时代历史的使命,选择牺牲个人名誉,顶着流言蜚语,完成了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相比之下,项羽的乌江自刎着实让人扼腕慨叹,江东父老的厚望,虞姬的真爱,他都辜负了,逃避了历史的使命,何其悲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不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历史将重任给予刘邦,终成一代霸业。 亲情之歌,轻轻吟唱。勇于担当,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清晰地想起那双在镜头里不停奔跑的双脚,边跑边说着:“我要赶回去给奶奶做饭呢!”对,是他,那个失去双亲却依然坚强乐观,主动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的马鹏飞,七岁起,因患病无法照顾自己的奶奶愈发病重,他不但自己不劳烦奶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在奶奶生日那天,开始照顾起奶奶——他唯一的亲人。我不知道,一个小小身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大的力量,让他又勇气来担当如此重任?或许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更应该是那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让他积蓄起连一个成年人都无法拥有的力量,像那最动听的音乐,直达内心深处,拨动心弦,为之震撼。 挺起你坚实的脊梁,勇于承担,让历史传响,让国人感动,让人们传诵! 风生水起才知天高云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命,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戈壁滩里的白杨,活着就要以历磨难,接受并负起责任。一个人要勇于担当,才能百炼成钢。一群人的担当,将生命升华!一代人的担当,将让一个民族再次崛起! 语文II(附加题) 一、(10分) - 29 -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 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节选自《汉书•艺文志》)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23. 《汉书》是______朝代________(人名)编撰的。 24. 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儒家学说衰微的原因。 【答案】22.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23. (1). 东汉 (2). 班固 24. ①“惑者”(不明智的人)不明白精深的儒家学说;②“辟者”(偏邪的人)违背道的根本;③后学者不加辨析地遵循学习。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为并列关系,应该断开;“游文于”“留意于”为两个并列结构,“留”前面应该断开;“以”为连词,表目的,来,前面需要断开。其他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开。 句意: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 【2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结合“惑者既失精微”分析,“惑者”不明白精深的儒家学说;结合“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分析,“辟者”违背道的根本;结合“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分析,后学者不加辨析地遵循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 儒家那个流派,大概出自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涵泳于六经的文章当中,特别注意仁义之间的事务,远宗尧舜的道统,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礼法,尊崇孔子为师表,来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派道术当中最为崇高。孔子说:“若是对别人有所称赞,就一定先对他有所试验。”唐尧虞舜的兴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业,是已经经过试验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经失去了(儒家经典中)精深奇奥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随时俗任意曲解附会经书的道理,违背离开了圣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哗的言论来博取尊宠。后来的学者依循着去做,所以五经的道理就乖谬分离,儒学就逐渐的衰微的;那就是那些邪僻的儒着所留下来的祸患啊。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茶馆》第二幕中,给人算命的唐铁嘴生意变好了,抽上了白面,而曾任国会议员 的崔久峰仍坚守革命的理想。两人的命运折射出当时中国动荡的现状。 B.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中,曹操以“怠慢军法”为由杀了蔡瑁、张允二人来整顿军纪,稳定军心。这反映了曹操深谋远虑和狡诈多变的性格。 C. 《老人与海》通过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记录了他在海上的内心感受,揭示了主人 公坚毅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他内心的孤独,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D. 《呐喊》塑造了许多愚弱麻木的国民形象,如为儿子治病讨要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夫妇,忘却当年革命同伴的N先生,还有被老妇讹诈不敢反驳的车夫。 E. 《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偶然中看到查理的书信,得知查理因破产而不得不和情 - 29 - 人分手,并知道查理对自己的印象,欧也妮希望帮助查理摆脱困境。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A项,“曾任国会议员的崔久峰仍坚守革命的理想”错误,崔久峰放弃了革命的理想。 D项,“塑造了许多愚弱麻木的国民形象……被老妇讹诈不敢反驳的车夫”错误。车夫是作者赞美的对象。 故选AD。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刘姥姥虽然是乡下人,却在大观园受到贾府上下的欢迎,试分析其原因。 (2)《家》中“我们的境遇不同。我赶不上时代了。我的一生只是让命运在摆布,自己不能作一点主。我哪儿还有幸福呢?”这句话是谁说的?简述其被命运摆布的一生。 【答案】(1)①刘姥姥与王家有亲戚关系;②刘姥姥行为粗俗,说话风趣,给贾府太太小姐们带来快乐;③刘姥姥身份卑微,为人淳朴,不会给贾府众人带来威胁,丫头们甚至有同病相怜之感;④刘姥姥知恩图报,有侠义心肠,给贾府众人带来好感。 (2)梅。梅和觉新青梅竹马,而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梅出嫁后,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军阀开战,梅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在矛盾痛苦中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名著阅读。本题以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 29 - (1)①刘姥姥虽然没有文化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当时巧姐面临被卖去青楼,是刘姥姥花钱买了她,救了巧姐。②因为刘姥姥是一个乡村野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说出的话,做出的事都是贾府的公子小姐没有听过,没有见过的,猛一听,自然新奇有趣,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获得开心果的称号。③刘姥姥也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二进贾府就带着回礼前来的,刘姥姥感激王熙凤给她的二十两纹银,等到家中的瓜果蔬菜熟透后,她就带着丰盛的果蔬前来拜见王熙凤,虽说不值钱,也是一番心意。说来也巧,偶遇了散步的贾母,贾母见刘姥姥和自己一般大,便对刘姥姥很是喜欢。在贾母的牵引下,刘姥姥和众人一起进入了大观园。饭席上,刘姥姥又用她机智幽默的语言把众人逗的捧腹大笑,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位朴实憨厚的妇人。 (2)此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识记和理解,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概括。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觉新是小说中,与梅表姐关系最密切的人物,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对人生,我有两种看待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 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 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至于人生那么多的苦恼呵!我说,人们在这个世界并非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站在后台时,我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是非善恶对我都无意义,我只觉得对着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很有趣味。我看人生的喜剧,也看人生的悲剧。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所以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 29 - 27. “站在前台”看人生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哪些看法。 28. 人生的悲剧有哪些价值?请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 29. 请比较作者“站在前台”看人生和“站在后台”看人生方法的异同。 【答案】27. ①万物众生平等;②顺着自然本性生活;③人生苦恼在所难免。 28. ①悲剧让人们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彰显人生价值;②悲剧促使人们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快慰;③悲剧让人们在黑暗中见出光彩,给世界以希望。 29. 相同点:①都秉持万物平等的态度;②对于人生悲剧都是客观冷静看待,积极对待。不同点:①站在前台看人生侧重反思人类的生活态度;②站在后台看人生侧重 对人生悲剧的思考。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站在前台’看人生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哪些看法”,需要立足文本内容,筛选相关信息。结合“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分析,万物众生平等; 结合“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分析,顺着自然本性生活; 结合“至于人生那么多的苦恼呵!我说,人们在这个世界并非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分析,人生苦恼在所难免。 【2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结合“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分析,悲剧让人们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彰显人生价值; 结合“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分析,悲剧促使人们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快慰; - 29 - 结合“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分析,悲剧让人们在黑暗中见出光彩,给世界以希望。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结合“站在前台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站在后台时,我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分析,相同点为都秉持万物平等的态度;结合“至于人生那么多的苦恼呵!我说,人们在这个世界并非来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人生反更索然寡趣”分析,都是对于人生悲剧都是客观冷静看待,积极对待。 结合“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至于人生那么多的苦恼呵”“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分析,不同点为站在前台看人生侧重反思人类的生活态度,站在后台看人生侧重 对人生悲剧的思考。 - 29 - - 29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