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 便可白 公姥 B. 昼夜勤 作息 C. 贵贱情何薄 D. 我有亲 父母,逼迫兼 弟兄 2. 列句子“相”的用法表示“动作偏指一方”的一项是(  )‎ A. 吾已失恩义,会不 相从许。 B. 仰头 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C. 枝枝相覆盖,叶叶 相交通。 D. 夫人之 相与,俯仰一世。‎ 3. 下列词语解释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 ②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耽搁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⑥修短随化化:变化 A. ①③ B. ②⑤ C. ②⑥ D. ③④‎ 4. 下列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②狗吠深巷中 ‎③不吾知其亦已兮 ‎④不能喻之于怀 ‎⑤而又何羡乎?‎ ‎⑥悟言一室之内 ‎⑦此余之所得也 ‎⑧仰观宇宙之大 A. ①/③④/②⑧/⑤⑥/⑦ B. ①③/②⑤/⑧/④⑥/⑦ C. ①/②④⑥∥③⑤/⑦/⑧ D. ①/③④/②/⑤⑥/⑦/⑧‎ 5. 下列有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体诗又称“古风”,《诗经•氓》《短歌行》是其中的名篇,但平仄和押韵不受严格限制;近体诗在唐代达到顶峰,对平仄和押韵要求颇高。 B.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晦。 C. 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墨家的“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斥其为“虚诞”“妄作”。 D. 《离骚》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6. 加下划线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旦日飨士卒, 为击破沛公军       阿母 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B. 多谢后世人,戒 之慎勿忘          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C. 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 D. 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报府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 且直 7. 下列句中画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未尝不 临文嗟悼            先帝 临崩之时 B. 所以兴怀,其 致一也            何意 致不厚 C. 列坐其 次                            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 D. 夫晋,何 厌之有                  山不 厌高 8. 下列选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C. 长乐王回深父 D.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21 -‎ 1. 下列选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偭规矩而改错 B.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C.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俯察品类之盛 2. 下列选项不都含古今异义的一项(  )‎ A. 蹑履相逢迎                              引以为流觞曲水 B. 亦将有感于斯文                        凌万顷之茫然 C.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放浪形骸之外 D.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铁骑突出刀枪鸣 3. 下列选项活用类型不一致的例句是(  )‎ A. 榆柳 荫后檐                    又有清流激湍,映 带左右 B.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吾得 兄事之 C. 齐彭殇为妄作                  戒之慎勿忘 D. 不知东方之既 白              群 贤毕至,少长咸集 4. 下列句中划线字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伏清白以 死直兮 B. 籍吏民,封府库 C. 而无物以 相之 D. 謇 朝谇而夕替 5. 与“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鸷鸟之不群兮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 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 死生亦大矣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6. 情景默写 ‎《离骚》中写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______ , ______ 。‎ 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极言山之高峻险拔,让人感到惶悚不已。‎ ‎《琵琶行》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______ , ______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借两个古人典故,表达对美好感情的追怀又生出凄凉悲慨的句子是 ______ ,望帝春心托杜鹃。‎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化动为静,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 - 21 -‎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物我相谐,平静舒适的情感。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宋史•徽宗本纪》的记载就是对宋徽宗的 ______:“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传统史官乘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 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 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落案白拍案叫绝 B.盖棺论定不以为然不落案白耳目一新 C.不刊之论不以为然别出心裁拍案叫绝 D.盖棺论定不以为意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 - 21 -‎ C.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韩愈,字 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 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 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 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 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B.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C.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D.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21 -‎ ‎.韩愈字退之,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人物,著作有《昌黎先生集》.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B.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C.宫市是中唐时,宫中需要买外面市场上的物品,随意给出价款强行收购的行为,是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无赖的方式。 D.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学习,读书不为得到奖励。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后来考中进士,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②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 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上书论时务六事。改大名少尹。 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府尹荆王文坐赃削封,降德州防御使,同知裴满子宁及伯仁、判官谢奴皆以不能匡正解职。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军节度使,到官三日,召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制,复兼右谕德。 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 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侍讲,兼礼部侍郎。 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B.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 - 21 -‎ 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C.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D.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海陵射乌/伯仁献《获乌诗》以讽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目的是显示君王或尊亲的威严,一般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丁忧”也叫丁艰,原指遇到父母的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遇父丧叫丁内忧,遇母丧叫丁外忧。 C.“状元”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一名。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分三甲录取,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D.“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跟随皇上巡幸上京”。‎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杨伯仁天资聪敏,文词典丽。他读书可以过目成诵;皇上感叹当今翰林杨伯仁文采第一,连状元吕忠翰也比不上他。 B.杨伯仁关心民情,打击豪强。他在审察馆陶死刑案时,发现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很感激他,为他修建祠堂。 C.杨伯仁为政严苛,革除流弊。滨州旧俗捕获逃奴可得奖赏,杨伯仁到任后,斥责主人,杖杀逃奴,遏止了这种坏风气。 D.杨伯仁深受器重,仕途顺利。早年知遇于海陵王,后来虽受荆王案牵连却未遭实贬,生病后还蒙皇上亲赐丹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②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 - 2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无数的诗文经典,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我们的精神食粮。        ①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②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        ③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君书》)        ④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        ⑤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⑦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        读了上面七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 ‎【解析】A.“公姥”,偏义复词,偏“姥”,婆婆;今义:公公和婆婆; B.“作息”,偏义复词,偏指“作”,劳作; C.“贵贱”,指高贵与低贱,不属于偏义复词; D.“父母”偏义复词,偏“母”,母亲;“弟兄”,偏义复词,偏“兄”,哥哥。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 2.【答案】A ‎ ‎【解析】A.偏指“从许”的一方,“你”; B.互相; C.互相; D.互相; 故选:A。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3.【答案】C ‎ ‎【解析】②耽:沉溺。句意为:哎,女子呀,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当中;⑥化:造化,大自然。句意为:人的寿命长短,随造化而定;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子中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语境进行辨析。 文言实词众多,并且一个实词有多个义项和用法,除了平常多积累之外,同学们还需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方法,常见的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有以下六种:  一、字形推断法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邻字帮助法 在文言文阅读中,实词以单音节为主,即一个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以两个或几个词义相同或相近的实词合起来表示一个共同的意义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其意义。 三、成语联想法 ‎ - 21 -‎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成语,加以比较验证,这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语法分析法 所谓“语法分析法”,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根据实词在句中的位置来确定其词性。一般来说,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是名词,在谓语位置上的是动词。受副词、数次修饰的是动词,受形容词修饰的是名词。然后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词性不同,词义往往不同。 五、代入验证法 这是最简洁直接的方法。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中之后,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它的局限性也在这里,就是只能适用于已给义项的题目。 六、语境分析法 所谓“语境分析法”,即联系该实词在文中的前后语句甚或前后语段来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所以,“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4.【答案】C ‎ ‎【解析】①被动句,没有标志词,译为: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②状语后置句,“深巷中“作状语放在动词后,译为:狗在深巷中叫。③宾语前置句,“吾”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译为:不了解我就算了吧。④状语后置句,“于怀”作状语放在动词后,译为:不能在心里明白。⑤宾语前置句,“何”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译为:你们又羡慕什么呢?⑥状语后置句,“一室之内”作状语放在动词后,译为:在室内会晤谈话。⑦判断句,标志词是“此……也”,译为:这就是我的收获。⑧定语后置句,“大”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译为:抬头仰望辽阔的宇宙。 故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即可确定。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 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具告以事。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5.【答案】C ‎ ‎【解析】C.“墨家”应改为“道家”。 故选:C。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应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 - 21 -‎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6.【答案】A ‎ ‎【解析】A.均为介词,替; B.代词,代指这件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 D.副词,将要;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中有许多文言虚词,这些词语因为前后语境义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含义,做题时要注意区分。平时在学习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积累文言虚词的含义。其次,学生自己也要掌握必要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有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大意来推断),代入筛选法(将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代入选项来检验),例句推断法(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成语联想法(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词义)等。 7.【答案】D ‎ ‎【解析】A.面对;将要; B.思想情趣;招致,招来; C.旁边;顺序,次序; D.均为通假字“餍”,满足;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语境及平时的积累进行分析。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8.【答案】D ‎ ‎【解析】A.“匪”通“非”,不是; B.“帘”通“奁”,梳妆匣; C.“父”通“甫”,对男子的美称;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 - 21 -‎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错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9.【答案】D ‎ ‎【解析】A.“错”通“措”,施行; B.“趣”通“趋”,取; C.“冯”通“凭”,乘; D.没有通假字; 故选:D。 本题考查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错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10.【答案】C ‎ ‎【解析】A.逢迎,古义:迎接 今义:奉承、拍马。以为,古义:把它作为 今义:认为; B.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茫然,古义:辽阔 今义:一无所知,不知道怎么回事; C.非常,古义:不寻常的 今义:很。没有古今异义词; D.交通,古义:交错 今义:旅客和货物运输及语言和图文传递的行业。突出,古义:突然杀出 今义:超过一般显露出;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掌握古今异义词的基本方法: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代汉语中是“到……去”,古今词义相反。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在句中指“父母兄弟等”,现代汉语指“族外姻亲”。 3.要分辨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次”“学/者”“其/实”“祖/父”“智/力”“交/通”“妻/子”“指/示”“以/为”“无/论”等。②不要把文言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属于单纯的双音词如窈窕、参差、翩翩、仓皇等;另一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社稷、布衣、公姥、作息、缓急、异同、率尔等。 11.【答案】D ‎ - 21 -‎ ‎【解析】A.“荫”,名词作动词,遮蔽;“带”,名词作动词,环绕; B.“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那样; C.“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同;“戒”,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D.“白”,名词作动词,天亮;“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故选:D。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驻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口技》)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前赤壁赋》) 12.【答案】C ‎ ‎【解析】A.“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B.“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C.没有词类活用现象; D.“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故选:C。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驻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口技》)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前赤壁赋》) 13.【答案】A ‎ ‎【解析】例句:“舍”,名词作动词,建筑房屋。 A.“群”,名词作动词,合群; ‎ - 21 -‎ B.“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C.“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D.“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故选:A。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驻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口技》)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前赤壁赋》) 14.【答案】【小题1】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小题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小题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题5】艰难苦恨繁霜鬓 ‎【小题6】庄生晓梦迷蝴蝶 ‎ ‎ ‎【解析】故答案为: (1)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重点字:溘) (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重点字:蝣)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重点字:膺) (4)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重点字:幽) (5)艰难苦恨繁霜鬓(重点字:鬓) (6)庄生晓梦迷蝴蝶(重点字:蝶) 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赤壁赋》名句积累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5.【答案】【小题1】A - 21 -‎ ‎【小题2】‎ ‎ ‎ ‎【解析】(1)A.“化动为静”应为“化静为动”,首联描写的是太白岭山势和山色,属于静态之景,诗人使用了“驰”和“披”,化静为动。 (2)“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两句,写初春美景,鸟儿已开始鸣叫,而溪水还未开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鸟语”是声,“鱼行”是视,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以“乐”“迟”形容鸟的欢快,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了拟人手法。 答案: (1)A (2)①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②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③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④拟人。“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6.【答案】【小题1】A ‎【小题2】‎ ‎ ‎ ‎【解析】(1)A.“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在诗人看来,孔子、颜回他们那样的理想,只能是远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夹杂着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答案:(1)A。 ‎ - 21 -‎ ‎(2)。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译文: 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赏析: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先师,指孔子。孔子说,“忧道不忧贫”,忧虑“道”而不忧虑穷困。《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杨伯峻翻译说,“君子用心力于学术,不用心力于衣食。耕田,也常常饿着肚皮。学习,常常得到俸禄。君子只着急得不到道,不着急得不到财。”陶渊明接着说,“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瞻望就是远望、仰望。邈是远,逮是企及。只能远望着孔子的这个遗训,而难以达到。是可望而不可及。既然如此,那么,就“转”,转变志向。“志长勤”,将长期劳作耕种。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秉是拿着,耒是耕种用的农具。在农忙的时候,拿起农具,愉快地去劳作。当农人们有怨言,有愁闷,有不解等等时,就微笑着劝勉他们。这两句需要再作讨论。欢时务,当是陶渊明的,他退而躬耕,是实现了心愿,所以在春耕到来时,去劳作耕种,觉得愉快高兴。那农人们呢?陶渊明为什么说要“解颜”,要“劝”他们?在上面的翻译里,我多猜测了农人们的情绪,可能是愁闷,比如耕作的艰辛;也可能有不解,这一点说的是,对于陶渊明选择归隐躬耕这个做法的不解。所以,陶渊明就微笑着和他们解释,劝勉他们,耕作是多么令人愉悦的事。这一点只是个人猜测,不确定是诗人本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畴是田畴、田野,平畴就是平坦的田地。交,说的是春风吹过,互相交错。“交”是很诗意的感受,不好翻译得太具体。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一片田野里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凉风习习,那时候大概就是“交”。良苗即农作物。在这样一片春风里,田地里的作物也是欣欣向荣。这两句,写的很美,很诗意化。上面说陶渊明劝勉农人们,他用什么来劝勉?就用这两句所描绘的田园的美好。春风习习,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啊。后人对这两句诗评价很高。苏轼《东坡题跋》,“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世之老农,不能识此语之妙”。意思是说,不是务农的人,说不出这样的话;不是长于农务的人,不能体会这两句诗写得多妙。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量,是考量、计算。岁功,是一年的收获。虽然,还没有计算、还不知道这一年的收获会怎么样,但是眼前的这一切,已经令人很欢喜。即事,就是眼前的事,上面两句提到的,春风习习,田野里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当然,还包括下面所要写到的情形。“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第一件值得欢喜的事,就是耕种间隙,劳作累了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没有过路的人来问路。“问津”,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意思是说,长沮和桀溺在地里耕作,孔子路过的时候,叫子路去向他们问路。这里的“问津”,不是简单的问路要怎么走的问题。孔子他们是要积极入世的,要治国平天下,而长沮和桀溺,则是归隐躬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陶渊明这里,前面他就说了,孔子、颜回他们那样的理想,只能是远望,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这里则进一步说,当我在田园里耕作劳累了,我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不会有像孔子、子路那样的人来问津,来打搅。 ‎ - 21 -‎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这是另一件值得欢喜的事。太阳落山了,大家相伴而归。回家后,招呼亲朋友邻一起喝酒。壶浆的意思是酒,劳是慰劳。“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长吟,意思是吟咏,是掩柴门而长吟。回到家中后(或是饮酒之后,或是另起一事,两者理解都可以),吟咏诗文,做一个安宁自得的“陇亩民”。陇通垄,垄亩民,即田野之人,农民。 “其一”中,结尾两句,“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陶渊明说,像植杖翁那样退而躬耕,相对于那些通识之人来说,似乎是有愧的,不如他们;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样的归隐田园,所得到的,所保持的东西会很少、很浅吗?这是第一首诗的结尾。那么,我们读“其二”这一首,就知道,陶渊明所“保”的,就是这种本真的性情和自在的生活,如诗中所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田野里春风习习,庄稼焕发着勃勃生机;“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耕作累了,没有世俗之人来打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且可与友好近邻饮酒为乐。 (1)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形象、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7.【答案】【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 ‎ ‎【解析】(1)第一空,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在徽宗死后人们对徽宗所下的结论,所以应填“盖棺论定”; 第二空,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第二空强调的是不认同徽宗的理政才能,应填“不以为然”; ‎ - 21 -‎ 第三空,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第三空写伊沛霞与传统史官观点不同,脱离了“以史为鉴”的窠臼,故而填“不落窠臼”; 第四空,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第四空形容伊沛霞的作品与众不同,人们看了感到新鲜,而不是赞赏她写得出色,所以应填“耳目一新”。故选B项。 (2)括号前面的句子陈述的是徽宗在当时受到人们喜爱的情况,主语应为其他人,而AB两项陈述对象为徽宗,故而排除AB项。D项不符合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故而排除D项,故选C项。 (3)A.“西方学术”是主语暗换,前面在说“伊沛霞女士”,没说怎样了,主语就暗换为了“西方学术”;B.“突破”和“视角”动宾搭配不当;C.分句逻辑关系不当,应该是因果关系,“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是因,“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是果,排除C,选D项。 答案: (1)B (2)C (3)D (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 (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 (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18.【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 ‎ ‎【解析】(1)C  “愈发言”没有说完,不能与“真率”断开,排除B、D,“调授”不是“拙于”的内容,所以,“调授”前面要断开,排除A,选C - 21 -‎ ‎.此句译为: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山,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 (2)B  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举荐制则是自下而上的. (3)A  “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不正确,原文意为“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4)①关键词:禁中:皇宫;磨:磨掉;勒:雕刻.译为:李愬的妻子出入(或进入)皇宫,于是(或趁机)(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②关键词:诱厉:引导鼓励;后进:后辈;馆:住;怡然:和颜悦色.译为:(韩愈)却很能引导鼓励后辈,(后辈)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招入家中后辈的十有六七),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韩愈)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答案: (1)C (2)B (3)A (4)①李愬的妻子出入(或进入)皇宫,于是(或趁机)(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②(韩愈)却很能引导鼓励后辈,(后辈)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招入家中后辈的十有六七),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韩愈)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山,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还亲切地称呼他的名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此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 - 21 -‎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有十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19.【答案】【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 ‎ ‎【解析】(1)C.划线句的翻译是:海陵王曾晚上召杨伯仁来作诗,派人催促得很急迫,(伯仁)不到二更就做了十首进上,海陵王十分欢喜,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海陵王射乌鸦,杨伯仁献上《获乌诗》委婉劝谏。“夜召”与“赋诗”联系紧密,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B;“奏十咏”是做了十首进上之意,语意联系紧密,不宜断开,排除D.故选C。 (2)B.遇父丧叫丁外忧,遇母丧叫丁内忧。故选B。 (3)A.“连状元吕忠翰也比不上他”错误,原文说“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说明状元的文采比杨伯仁好。故选A。 (4)①横恣,强横恣肆;穷竟,彻底惩治;渠,他;帖,安定。译文:大名郡里有钱有势的人十分强横恣肆,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彻底惩治了他们的党羽,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 ②故事,依照旧例,直,值守;闵,怜恤。译文:依照旧例,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 答案: (1)C ‎ - 21 -‎ ‎(2)B (3)A (4)①大名郡里有钱有势的人十分强横恣肆,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彻底惩治了他们的党羽,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 ②依照旧例,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 参考译文:       杨伯仁,字安道,是杨伯雄的弟弟。他本性孝顺友爱,读书一遍就能背诵。皇统九年(1149)考中进士,但他为了侍奉父母,并不要求安排职务。天德二年(1150),被授予翰林文字之职。杨伯仁本名杨伯英,为了避太子光英的名讳,才改成现在的名字。       海陵王曾晚上召杨伯仁来作诗,派人催促得很急迫,(伯仁)不到二更就做了十首进上,海陵王十分欢喜,把外衣脱下来赏赐给他。海陵王射乌鸦,杨伯仁献上《获乌诗》委婉劝谏。(伯仁)因父亲去世离任,丧期未满就重新任职,海陵王赏赐给他金带袭衣,又赐给他白金,以便奉养母亲。       后杨伯仁改任了著作郎。因母亲逝世离任守丧,丧期满后,调任镇西节度副使。(杨伯仁) 进入朝中任起居注,并兼做左拾遗,上书论述了六件时事。杨伯仁又改任大名郡少尹。大名郡里有钱有势的人十分强橫恣肆,没人管制得了,百姓深受其害,杨伯仁彻底惩治了他们的党羽,使全郡境内安定下来。他审判馆陶死刑案,获知了其中的冤情,馆陶人给他修建祠堂。府尹荆王完颜文由于贪污被削去封号,被降职为德州防御使,身为副使的裴满子宁和杨伯仁、判官谢奴,都因为没有能够纠正(荆王的过失)而被解除官职。杨伯仁被降为南京留守判官,改为安化军节度使副使,到任三天的时候,被召入朝任为太子右谕德,兼侍御史,改任翰林待制后,又兼右谕德。       杨伯仁做了滨州刺史。郡中有这样的风气:遣家奴逃跑,再捕获家奴从官府骗取赏金。杨伯仁到任以后,斥责家奴的主人并杖杀家奴。像这样处置了几人,这种坏风气就被制止了。杨伯仁入朝任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依照旧例,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皇上怜恤杨伯仁的辛苦,特别恩准他免入宫禁值班。杨伯仁改做吏部侍郎,仍然兼为直学士。郑子聃逝世,宰相举荐杨伯仁接替他的位置。于是,(杨伯仁) 被提升为侍讲,并兼任礼部侍郎。       杨伯仁长期在翰林供职,文章词采典雅华丽。皇上说:“(会作文章的人)在韩昉、张钓之后,有翟永固,近期就是张景仁、郑子聃,现在就只有杨伯仁罢了,其他没有见到会做文章的人。吕忠翰起草《降海陵庶人诏》,几次修改加工却始终不能完全符合朕的意思。状元尽管以诗词文赋冠盖天下,但至于各种外交辞令,不见得都能作。凡是进士,可以先让他们补充外官,等考察出其中善于写文章的人再召来任用。”不出数月,杨伯仁受命兼任左谏议大夫,没多久,又兼任太常卿。       大臣们推荐了几位能够修撰起居注的人,皇上让杨伯仁领导他们。杨伯仁跟随皇上去上京,他身体多病,走到临潢的时候,由于当地气候寒冷发病,于是返回中都。第二年,皇上回驾中都,派使臣慰问(杨伯仁),赏赐他药剂。就在这年,杨伯仁逝世。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一般考核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 - 21 -‎ ‎(3)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要对文言文的大意有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文言文正确的阅读方法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初读全文,把握大意。这一步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内容,能读懂六七成即可。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在这一步骤中,需逐一落实试题涉及的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既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0.【答案】天下事,成于务,败于傲     盘古破浑沌,开天辟地,始有世间万物;华夏儿女前赴后继,不懈谱写华章,始有我中华之灿烂文明。世间所有,皆非生而有之。有者,皆离不了我们终其一生为之苦心孤诣、开拓进取的精神。     世上本无路,践踏多了,天堑也能变通途,这个道理凭谁都懂。只是创业伊始,面对荆棘满目,百废待兴,你除了要有满腔的激情外,还要做好忍受不知期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准备。     今日之人皆仰慕马云,岂不知马爸爸在创业之初为之想破了几次脑壳,说破了几次喉咙,踏破了几双鞋……成功从来不是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成功是务实,是实干,是在万千挫折中披荆斩棘、脚踏实地而后乘风破浪;成功是进取,是开拓,是在荣誉加身时不被浮云遮眼、坚毅果敢而后勇攀高峰。马云实干,故有了阿里巴巴;马云进取,才有了阿里巴巴雄踞全球商界而屹立不倒的今天。     天下事,成非偶然,败亦非偶然。世人皆知创业容易守成难。然当功成名就时,终日置身于鲜花与掌声中,任谁也难免凌乱。君不见,威震四海如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创下万世基业,奢望子孙万代累世王之,不承想王不递三世;文韬武略曹孟德,文可比东坡太白,武不逊韩信岳飞,然魏国大厦也撑不过百年便湮没于历史洪流中。究其原因,莫不是傲使然。     傲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唯我独尊,为博美人一笑,不惜以天下苍生,万顷江山为代价,最终落个身死无人怜的下场;傲是项王鸿门纵刘邦的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终得个四面楚歌,垓下自刎;傲是翟天临网晒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得意忘形,弄虚作假,辱没名校,落个貽笑天下,身败名裂。可见,大凡人之事业,皆能在深思熟虑中奋起,在开拓进取中发展壮大,亦可在傲慢懈怠中倾覆。故欲成大业者,必先戒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之骄傲。     今日之中华,神舟系列飞船已然遨游太空,让西方大国为之侧目;今日之中华,科技一日千里,百姓生活富足丰盈,让曾肆虐神州的豺狼为之胆颤!今日之中华,人才辈出,不乏务实、开拓进取之士。愿吾辈,在追梦路上,以史为鉴,戒骄躁,正衣冠,明得失,圆心中梦。 ‎ ‎【解析】‎ - 21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暗含任务驱动,“读了上面七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就材料陈述自己的思考,表述自己的看法。材料由七句名言组成,第一句强调民心的重要性。第二句话用简洁朴素的语言系统阐述了谋事创业的诀窍:做成一件事,往往产生于周密考虑,成功于实践探索,失败于骄傲自满。强调提前谋划,实干,不能骄傲,要谦虚。第三句强调敢于改革。第四句强调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实干。第五句强调勤俭治国,艰苦奋斗。第六句强调爱国,为国奉献。第七句强调敢于探索创新。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两三则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由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立意: 治国治家要实干; 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成功在于实践等等。 行文结构: 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并列式等结构方式,使议论文结构完整。本文可用并列式结构,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生活需要实践,其次,提出分论点,进行并列式阐述:袁隆平、马云、中国女排。最后,总括全文,再次点题。结构上,做到首尾呼应。 ‎ - 2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