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9页,其中问卷8页,答卷1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非选择题时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意义非同一般,关键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它的解读来自学术界,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即力量之变、时局之变以及中国的定位。‎ 人类社会任何一次称得上“大变局”的历史现象,几乎都发端于物资力量对比的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即是生产力革命。某种程度上说,谁主导了世界生产力,谁就能推动力量之变。进入21世纪后,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在这轮“力量之变”中,最突出的变量是中国因素。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占比为16%(仅次于美国的24%),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国家工业制造品世界占比增加到40%。尽管如此,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即将结束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东西方的力量天平并没有完全改变,充其量只能说在逼近力量均衡的临界点。‎ 时局之变是事实,但如何变还未可知。用某些学者的话说,如今的世界秩序正在进入“无人区”。一方面,西方主导世界秩序的能力出现式微,但意愿却一点都没有降低;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参与国际治理的意愿在增强,但却在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与西方势均力敌的程度。随着东西方力量的天平进一步向非西方倾斜,“问题”只会变得越来越尖锐。按常理说,西方只有通过改革,在现有体系中更多地吸纳非西方国家的诉求,才可能维持世界秩序的平稳运行。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方更倾向于循着历史的惯性,凭借历史积累的优势,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更是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企图再现美国绝对主导的历史。换句话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世界,对时局之变的回应,远不如历史上它们“创造”世界秩序时那样包容和理性。而另一方面,非西方国家不会坐等“被塑造”。世界秩序进入“无人区”,也意味着时局之变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中国如何定位都尤为关键。从中国自身角度看,如何在大变局中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是中国不得不面临的核心问题。从世界角度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没有之一。用已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话说,中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参与者”。这样量级的参与者,处于大变局中的世界无法忽视其存在和诉求。‎ 中国如何定位自己,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同时也会影响未来世界秩序演变的结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演化的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对中国来说,具体而言就是如何看待机遇与挑战的问题。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高度重叠,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重要的是要“化危为机”,让中国赢得更好的发展。‎ 某种程度上说,把中国的定位认知为一个演化的过程,本身就超越了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权力竞争的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天然带有的开放、理性与包容因素,是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 ‎(摘编自雷墨《何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B. 当今世界,力量的平衡已经被打破并从西方国家移向了非西方国家。‎ C. 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 D. 大变局中的中国,核心任务就是把握和创造机遇、化解潜在的风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意义重大的原因分析为前提,进而提出观点。‎ B. 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冷静剖析了世界秩序为何会进入“无人区”。‎ C. 文章从原因和意义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如何定位自己,思路特别清晰。‎ D. 文章擅长运用理论讲道理但读起来又不枯燥,得益于语言的精炼和形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携带的一些天然因素,能有效快速让目前仍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化危为机”。‎ B. 哲学家伯克曾说:“不要依据过去策划未来”,这与文中提到的“中国的定位不会是静态的”理念是相通的。‎ C. 2019年美中两国贸易战的频繁爆发,体现了“延续西方的主导地位”与不愿意坐等“被塑造”之间的矛盾。‎ D. 虽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得以维持。‎ ‎【答案】1. D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才可以全面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力量、时局及定位为核心”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原文表述为“视角总体上也离不开三个维度”;‎ B项,“已经打破”“移向了”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表述为“力量的平衡在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世界首次面临‘力量中心’从西方国家向非西方国家转移”;‎ C项,“美国政府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导致世界秩序进入了‘无人区’”中“进入无人区”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特朗普政府更是以‘破坏性建设’的方式,企图再现美国绝对主导的历史”。‎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文章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意义重大的原因分析为前提”说法错误,非“前提”,只是为了引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概念。‎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理解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有效快速”说法错误,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目前西方政治中‘非理性’现象的正面回应”,表明的是一种态度和立场。‎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异地就医 材料一:‎ 在西安,长安通卡可以实现一张卡既能乘坐公交地铁,还能租赁公共自行车甚至购物支付。为了省去患者跑上跑下还要多次排队交费的麻烦,西安多家医院也推出了类似的就诊卡服务,一张卡集合了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虽说在一家医院是方便了,可要是换家医院,又得重新办卡,仍是异地就医。同在一个城市中,如果这些卡能“合多为一”,应该能给患者省去不少麻烦。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记者了解到,2014年4月,西安建成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但是目前,较为方便快捷的“一卡通”只能在西安市内5家医院通用。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负责人张杨说,在西安市,除去民营医院,西安市的公立医院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西安市市属医院,二是部队医院,三是各大院校附属医院,四是省属医院。在不同系统和不同管理部门中通用一张卡,难度不小。不过张扬介绍说,西安市卫计主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在西安市辖区内的医院推行“一卡通”的工作也在完善中。‎ ‎(摘编自《用医疗一卡通被“卡”,西安众多医院目前仅5家通用》)‎ 材料二:‎ ‎(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材料三:‎ 目前,随着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制度的实施,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患者异地就医住院报销日益便利。不过,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 天津市人社局医保制度处处长蔡若莙坦言,尽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成效初显,但也存在一些痛点和堵点,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目前,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 同时,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 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 ‎(摘编自《医保异地结算堵在哪里?痛在何处?—国务院督查组走访直击》,新华社‎2018年9月3日)‎ 材料四:‎ 东莞市2017年6月成功接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平台,实现了全覆盖。‎ 东莞市社保局加强就医指引,通过“一网两微”平台发布便民信息,公布市内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定点医院,并提供定位服务;在社保经办大厅和定点医院张贴跨省异地就医流程图,安排社工提供政策咨询,引导参保人就医;在定点医院开设跨省异地就医窗口,全年无假日为异地患者办理联网入院和出院结算手续。‎ 东莞市还率先对“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作出探索,参保人到省内联网医院办理住院就医登记后,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承担的费用,其他费用由就医地经办机构审核后,即可在就医地直接结算,实现待遇结算实时高效。72岁的退休人员罗象新是受益者之一。‎ 此前她在东莞工厂工作并参加社保,退休后返回四川成都老家生活。今年3月她在成都华西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就是用东莞社保卡进行刷卡就医的。“在华西医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以用东莞社保卡当场办理报销,像刷银行卡一样方便。”罗象新在电话中不住地点赞东莞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民性。            ‎ ‎(摘编自《东莞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接入跨省结算系统》,《南方日报》‎2018年11月13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安居民医疗“一卡通”具备挂号、就诊交费等功能,给患者带来了一定便利,但其使用尚未覆盖全市所有医院,距离市民期望还有一定差距。‎ B. 2013-2017年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长,其中2013-2016年增长平稳,2017年参保人数增长迅猛,这应该与相关医保政策的推进有关系。‎ C. 为全面了解全国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推进情况,国务院开展了相关督查,通过督查发现并解决了部分地区在推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D. 在东莞市参保的外来务工人员,退休后即使不在东莞居住,只要完成相关的登记及审核手续,出院结算时也能在异地医疗机构直接办理医保报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安市卫计部门对居民医疗“一卡通”资金结算平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一定的思考,并已着手解决问题。‎ B. 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多,2017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突破11亿,如此庞大的参保人数,无疑对各省市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带来较大压力与挑战。‎ C. 近年,我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D. 东莞市将全市所有医保定点机构同步纳入国家异地就医联网平台,在“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工作上取得较大成效,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便利。‎ ‎6. 我国目前在异地就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请结合材料,谈谈政府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答案】4. C 5. C ‎ ‎6. 政府还需要做如下努力:‎ ‎①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 ‎②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 ‎③做到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项,于文无据,“解决了……实际问题”表述不当,根据材料三第1段中“国务院督查组近期在多地走访调查时发现,部分地区仍存在不少问题,给患者报销带来不便”和第4段中“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可知,这里的督查工作只是发现问题,并非解决了实际问题,选项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于文无据。‎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项,于文无据,“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中“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和“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以及“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可知,材料中只说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并没有提及“这些问题主要是部分地区对医保异地结算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材料三“目前,各省市负责异地联网结算的管理部门各不相同,在职能分工、层级划分、岗位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异地间工作沟通较为困难”可知,各管理部门之间在分工、划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所以政府可以从这个方面努力,统筹协调医疗管理部门,打破不同医疗系统及部门间的隔阂。‎ 依据材料三“各省市资金清算在31个统筹区进行,每个月工作量较大,且存在资金核算管理风险”可知,工作量大是问题,资金核算有风险也需要政府努力解决,所以政府可以完善工作制度,对资金核算进行有效监管。‎ 依据材料三“督查组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由于对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仍有大部分基层镇村新农合参保人员不了解异地就医和结算手续”可知,医保异地结算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参保人员不了解手续,所以政府从这个角度可以努力,做到医保政策宣传及就医、报销指引工作。‎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 ‎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 ‎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 ‎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晩上要来偷……”‎ 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 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 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 :“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 可到了第二天,她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 ……”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找到她。‎ 那时,她站在那里,白发纷乱,惊慌失措。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处境地。‎ 但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诉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得有。‎ 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 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 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 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 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碎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 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我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 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期盼、眷恋与依赖。‎ B. 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 C. 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 作者是四川人,语言描写多用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纸上。‎ ‎8. 文章写“她早已迷路”,这是“一语双关”。请结合上下文赏析这种写法。‎ ‎9. 文中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答案】7. B 8. ①表层意义上,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处的家乡,外婆找不到回家的路,表明她神志不是很清晰。②深层意义上,文章写外婆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着意表现她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身的价值,迷失了生活的方向。 ‎ ‎9. ①外婆的世界是封闭孤独的世界: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②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爱恋。③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逃离孤独,摆脱束缚。④外婆的世界在慢慢与死亡和解:外婆因为懂得自己随时可能离去,所以她每天在楼梯口隆重地迎接我下班回家。‎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考查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赏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考生要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针对选项所给内容一一分析,斟酌对错,筛选答案。‎ B项,“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错,本文字里行间反映的是外婆对生活的热爱。直接说“心理描写”不恰当,应该是“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反映人物心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双关”表现手法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解答本题,必须在读懂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所在语段,结合文章主旨认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整合答案。‎ 文章说:“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此处“迷路”,表层意义上,无论是城市中外孙女的居所,还是远处的家乡,外婆都找不到回家的路,表明她神志不是很清晰,经常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深层意义上,文章写外婆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着意表现她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找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失去生活的意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亲人无法时常陪伴,也不能真正理解她内心的需求。我领着外婆出来闲逛,她总是表现出对城市的陌生与好奇,她不熟悉周围的环境,糊里糊涂找不到回家的路,可见她在陌生城市里的孤独、寂寞,外婆的世界是封闭孤独的世界。‎ 而“我”又要上班而无法时常陪伴她,更不能理解她真正的心理需求,在这种寂寞中,她难免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外婆的世界是充满爱恋的世界:充满了对故乡的爱恋,对家的爱恋,对儿孙的爱恋。‎ 外婆的世界是充满希冀的世界:她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总是想尽办法逃离孤独,摆脱束缚。‎ 从“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可见,外婆年龄大了,正在慢慢向死亡靠拢与死亡和解,而在生与死之间仍旧“隆重地欢迎”我回家。‎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 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 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 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 如本文中的“授”“出”“举”等, 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 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 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 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 朔日, 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 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初二称为“既朔”, 十五称“望”, 十六称“既望”, 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 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 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 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 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答案】10. A 11. B 12. D ‎ ‎13. (1)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 ‎(2)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清正执法, 批复同意。‎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画线句子中, “尝召对”的主语是方岳贡,他“被召应对”,“帝”是下一句“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的主语,所以应从“帝”前断开,故可排除B、D项;再比较A、C两项,据文意,“纠驳”的宾语应为皇帝诘问的事件,而不是方岳贡,所以应在“岳贡”前断句,排除C项。‎ 译文:曾被召应对,皇帝恰好因事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说:“臣正在纠弹批驳他。”方岳贡说:“何不立即上本参奏?”深合皇帝心意。‎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举’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说法错误,“举”在本文中是“推举”“举荐”的意思, 属于政绩考核,不属于官职的授予或调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与原文不符,从原文“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可知,“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是第一次应对皇帝时的事情。‎ 故选D 。‎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咸”,全,都;“举”,被举荐;“数”,多次。‎ ‎(2)“谳”,审判定案,在这里活用作名词,审问的结果;“实迹”,确凿的证据;“报”,回复。‎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考中天启二年进士。授官户部主事,晋升郎中。历任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都以廉洁谨慎闻名于世。‎ 崇祯元年,出任松江知府。海滨多盗贼,抓捕到就用木棍打死。郡东南面临大海,飓风大浪冲击,时常成为人民的祸患。方岳贡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于是成为永久的福利。郡漕运粮食到京城数十万石,而众仓库相距五里,为此建城墙保护,称为“仓城”。其他如救济灾民辅助工役、修治学堂考核士子,都有成绩,多次以特别卓越奇异被举荐。薛国观事败露,他的同党上海王陛彦被交付司法官审讯,和方岳贡向来有仇,就诬陷方岳贡曾经贿赂薛国观三千金,于是岳贡被逮捕。士民到京城直接向皇上申诉冤情,巡抚黄希也为他的被诬陷辩白,被送交司法官审讯上报。一天,皇帝晚上召见辅臣,问:“有一个知府官任十几年,屡有卓著政绩的是谁?”蒋德璟用方岳贡来回答。皇帝说:“如今在哪儿?”德璟又以王陛彦一事而被株连来回答,皇帝点头。司法官将审问的结果上报,称行贿之事没有确凿的证据,应恢复方岳贡官职。皇帝褒奖他判罚公正,批复同意。‎ 不久,给事中方士亮荐举方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于是被提升为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管江南粮仓。督率的漕船,如期抵达通州。皇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推举天下廉洁有才能的监司五人,方岳贡名列其中。皇帝立即派人召他来应对,在平台召见,问治理朝政以什么为先,方岳贡回答说:“想让天下大治定安,在于选择守令。察看守令是不是贤良,在于监司。察看监司是不是贤良,在于巡方。察看巡方是不是贤良,在于总宪。总宪人选适当,御史怎敢以身试法?”皇帝认为好,赐给他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过了六天就破格提升他为左副都御史。曾被召应对,皇帝恰好因事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说:“臣正在纠弹批驳他。”方岳贡说:“何不立即上本参奏?”深合皇帝心意。第二天被任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是十六年十一月。先例,阁臣没有带都御史官衔的,从方岳贡开始才有。‎ 李自成攻陷京城,方岳贡及丘瑜被抓获,幽禁在刘宗敏家。贼寇索要银两,方岳贡向来廉洁,贫穷没有钱财进献,备受拷打折磨。搜查他的家,没有钱财,松江商人代他交纳千金。四月初一,与丘瑜一并获释。‎ 三、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老学庵壁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橡。‎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宋朝的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 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 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却依然心系天下,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 D. 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充满生活气息。‎ ‎15. 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来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诗歌颈联来看,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③从诗歌颈联和注释来看,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髙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希望百姓生活太平、无忧”错,颈联其实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把握诗歌主旨,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首联,“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此生生计愈萧然”说明了愈来愈萧条窘迫的生活境况;尾联“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是说自己请了南村一个瘸腿的小孩,来帮他做点煎茶扫地的事情;因为“此生生计愈萧然”,陆游的生活也很窘困,或许他也请不起一个身强力壮的劳力来帮他做些家务事。据此,可概括出“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故而“少睡眠”。“衰老形枯少睡眠”,诗人年事已高,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太平民乐无愁叹”,陆游所处的时代是金兵已经占领宋国的北方领土,宋国统治者偏安江南,绍兴一带自然是“太平”无战事的,但是陆游是个杰出的爱国者,内心一腔热血,想的就是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当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无所作为,百姓只有髙兴而无愁叹,诗人为此而忧虑,故而“少睡眠”。‎ 四、默写题 ‎16.(1)《劝学》篇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2)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倒挂倚绝壁 (5). (3)万里悲秋常作客 (6). 百年多病独登台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须臾、盈、倚、作客的写法。‎ 五、语言表达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中国人何时开始饮茶,言人人殊,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 。‎ 俗话说,“三口为品”,这正是中国人对茶的品饮艺术极为朴素的认识。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在这里,茶就像人们自身气象万千的人生经验。茶之“绿”,不仅是茶的本色,也是人类生命的本色。而茶之“苦”,不但是茶之真味,也是人生的真味。如此,茶才 ,回味不尽,中国人对品茶,强调的是切身的感悟与体验。前人于此常有 的描绘。现代文学家林语堂有茶的“三泡”之境说,认为茶在二泡时最妙。第一次冲泡时宛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而“二泡”时则如十六七岁之妙龄女郎,至“三泡”时已是少妇了。这正是对苏轼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极为传神的演绎。此外,中国人在品饮时,注重体味茶汤中完整的世界,即融茶之色、香、味、神、境于一体,融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为一体,于无形之中完成从生理享受到精神享受的过程。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众说纷纭 难以置信 耐人寻味 炉火纯青 B. 莫衷一是 不足为据 意味深长 出神入化 C. 莫衷一 难以置信 意味深长 炉火纯青 D. 众说纷纭 不足为据 耐人寻味 出神入化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更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B. 茶里面既有色彩斑驳的大千世界,又有酸甜苦辣的生活 C. 茶里面既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更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 D. 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人对于一杯茶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B. 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一杯茶就是完整的一个艺术世界。‎ C.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艺术的完整世界。‎ D. 一杯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答案】17. B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众口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言人人殊: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众口纷纭”与“言人人殊”重复。同时,文意强调“得不岀一致的结论”,应选“莫衷一是”。不足为据:不能作为依据。难以置信,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语境说《食经》是伪书,不吧、能做依据,应选“不足为据”。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意味深长强调“使人回味不尽”,与后文“回味不尽”吻合,应选“意味深长”。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语境说中国人对品茶的“描绘”达到一定境界,应用“出神入化”。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根据上文“品茶就是品味人生”,重点应是谈“人生”,因此,“斑驳色彩”与“酸甜苦辣”均应放在句子最后,且“大千世界”在前,“生活”在后。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A项,主客颠倒,不合逻辑。“中国人”不是“艺术世界”。B项,语序不当,“完整的”应调到“一个”后;C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造成歧义。“艺术”应与“完整”对调;“一个”与“艺术”也不搭配,同时,是“一个艺术”还是“一个世界”?有歧义。故选D。‎ ‎【点睛】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①_____________。一方面,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另一方面,②_____________,例如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发电。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不过,③_____________。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才有了重大突破,英国化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以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产生电能。据计算,这种细菌电池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有电池的效率。‎ ‎【答案】 (1). ①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 (2). ②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 (3). ‎ ‎③那时细菌电池放电效率较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的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第一处,根据下文“细菌是许多疾病的病原体,包括肺结核、淋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可知,说的是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可补写“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影响”;第二处,根据下文“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我们还可以利用细菌发电”“美国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可知,说的是人类对细菌的利用,可补写“人类也时常利用细菌”;第三处,根据下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细菌发电才有了重大突破” “这种细菌电池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有电池的效率”可知,当时细菌放电效率低,可补写“那时细菌电池放电效率较低”。‎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志愿服务①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压缩语段的题目,需要注意以下解题思路: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辨析主次,留主舍次;压缩连缀,切合要求。本题中,一共有三层意思,按照每一层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详解】‎ 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以”志愿服务“为主线来找其作用,每个句子是一个作用,把每个句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句子即可。重点词语“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六、命题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答案】文明的韧性 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 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 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 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 茫茫戈壁,坚韧的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 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 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 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 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 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对命题作文来说,快速抓住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并加以分析非常关键,因为只有读懂了重点词语的含义,才能准确地把握命题人的意图,从而明确写作方向。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所谓的“题眼”。把握住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了解了写作要避免的误区。尤其要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指向性明确的命题作文,将普适性的话题范围缩小至“文明”之上,但从格局上来说又是一种扩大,让考生把个人思考上升到对国家、民族整体命运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内涵丰富,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文明的韧性”,从“韧性”上来说,它可以解读为: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持到底。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仍旧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材料中说“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就是对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国历史面临的种种危机灾难,与赖以渡过危机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因而材料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着眼于当下,将民族精神发扬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中菲领土争端、中美贸易战等,值此国际局势之下,更应关注国家民族如何顽强独立地生存发展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及现实局势进行思考,自觉承担起振兴祖国的伟大责任,从而让走上社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 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 ‎ 参考立意: ‎ ‎1、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 ‎ ‎2、汉语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 ‎ ‎3、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没有流芳百世的名著佳作; ‎ ‎4、普通人的坚韧筑起祖国建设的万里长城; ‎ ‎5、疾风知劲草,在危机的暴风雨中锻炼出民族的韧性; ‎ ‎6、逸豫可以亡身,中国人应该重拾韧性了。‎ 参考素材:‎ 例文2:‎ 文明的韧性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那文明的韧性又是什么呢?文明如光,文字如灯,文明的传承,特别是久远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文字的传播;如果没有文字的出再优秀的文明也有可能中途失传。可见,文明的韧性需要文字这个载体。‎ 在我们地球村里有着诸多先进的文明和文字。古埃及帝国有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有楔形文字,古老中国有汉字。但时间如同一块磨刀石,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古老的文字一一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毫无韧性,嘎嘣一下,粉身碎骨。唯独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得以流传下来,文明的韧性没有被岁月这把杀猪刀割断,靠着绵绵的韧性,延续至今。‎ 秦朝“书同文”让文明韧性增强。中华大地上,曾经靠着结绳记事传承文明,但这明显不给力。最初出现的是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之美。这段时间,虽谈不上优秀,但韧丝不断。为了让文字更加利于交流,一代雄才秦始皇,开始了“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中华文明从此步入了动力强劲的快车道,韧性从此更韧。‎ 文明的韧性体现为文字的演变之美。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跟着文明的步伐,不断进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和楷书,文字逐渐变成了美的藝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独有的书法艺术,像一杯美酒,醇香浓郁,令人陶醉。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典型代表作品。里面的字,或端庄大气,青松挺立;或勾画了了,龙飞凤舞;或豕突狼奔,各具形态;或古朴笨拙,暗含哲理。‎ 文字的消失,就是对文明韧性的破坏。在日本进攻中国时,中国东三省被长期霸占,日本人深知中国文明的坚韧,居然对满洲国里的小孩,从出生起就改用日语教育,上学一律写日本文字,妄图实行语言霸权的奴化教育,结果幸好没有成功,否则中华文明由此割裂。可见,文明的韧性首先是语言的韧性,对语言和文字韧性的保护,就是对文明韧性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曾经一统天下的英语不再是世界唯一的用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喜欢汉字。随着中国文明韧性的增强,孔子学院也在世界各地纷纷设立。从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起,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汉字誉满世界,表明中国文明韧性更韧、地位更高。‎ 例文1结构分析:‎ 本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先从历史角度阐述中华民族的坚韧,再以生活实例抨击国民软弱与享乐主义现象,最后发出呼吁,号召国民重拾坚韧,完整地解读并阐释了题意,从思路上来说十分老道;其次,文中多次引用历史人物事迹及名言,运用对比、排比、反问等手法,文采较好;第三,材料信手拈来,展现出丰富的积累与较深层次的思考,是一篇不错的佳作。‎ ‎【点睛】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  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确定文章范围。考场命题作文常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所限制,弄清楚了这些要素,就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如何解读?可以联想当今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而“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点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生活”等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的主题范围。‎ 其次,要紧紧抓住“题眼”。题眼,即文中暗示、透露的文章重点,是寓意的关键性字眼。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吃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就能确定好写作中心。如“带着感动出发”,写作时,可以将其分解成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其一,带着什么出发?感动。其二,带着感动去干什么?出发。既然有出发,那就有出发去哪里、去干什么。所以,作文的具体落脚点,也就是“题眼”,应该盯在“感动”上,据此展开叙述与议论。‎ ‎23.按要求作文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2020年我们一起应对疫情。‎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的学生,你会赋予2020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范文:‎ ‎2020的色彩 ‎2020的初夏,肆虐的疫情终于退去,一场夜雨,洗去了疫情之下心头的那些焦灼沉闷之气,夜雨初霁,终于可以走出来,享受久违的世界。清晨,漫步世博园,悠闲自在。微风送来泥土的清香,放眼望去,一片新绿。‎ 湖畔的垂柳历经夜雨的洗涤,微风中,宛如明眸善睐的绿衣少女向你挥手致意。湖中的荷叶,在清爽的雨夜里个个喝足了水分,迎风招展,亭亭玉立;荷花却越发羞涩,娇艳欲滴,含苞欲放间散发缕缕清香。湖畔的那一川烟草,绿得惹人沉醉,不由得让人想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让人想到“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还让人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沉浸在这片绿海中,仿佛进入了新的世界。历史与现实交织,未来与当下同在。‎ 一百多年前,一群爱国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奋勇当前,让风雨飘摇的国家看到了希望和未来。七十多年前,又一群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用他们的青春换来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四十多年前,一位伟人振臂一呼,“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绿了大地。‎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这满眼的绿色,我心潮澎湃。想到过去,也感受当下。2020的中国,是绿色海洋;2020的地球,是绿色的地球!‎ ‎2020年,我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打赢了这场疫情阻击战,春暖花开之日,所有人的努力许了我们一如往日的明媚绿色;2020年,我们的国家天蓝水清,因为我们相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环保观念深入人心;2020年,我们的国家和平崛起,不挑事,不惹事,更不怕事!我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不欺弱小,不搞霸权,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腾飞带动世界发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眼前的这抹绿色,让我满怀敬意。陆蠡在《囚绿记》里,说“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还想说,它是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青春的色彩,它是梦想的标注,它是春天的使者,它是生命的标志。它在黑暗中蓄积力量,给人希望,让人奋发。‎ 行走在这片无边无际的绿海里,我看到了时代的颜色。绿柳扶风,翠荷起舞,碧草无垠。所有的生命都自由舒展,一派生机。我有幸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国家强盛,百姓富足,人民安康。公开选拔,机会均等,有志者皆可一展才华。2020,时代不曾负我,我必不负时代!‎ 不知不觉走出了世博园,回首望去,旭日初升,青春正好!2020,一派绿色,未来更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以“2020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是命题作文,文体和题目已经限制了,题目就是“2020的色彩”,文体限制为记叙文。这个题目审题关键是“色彩”,结合材料所说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题目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色彩,用形象去表达对2020年的感受和认识。材料中提示了五四运动100周年和共和国70华诞这两个需要赋予意义的特殊年份,考生也可以写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事件,比如自己要参加高考的选拔,进入大学开始新的学习经历。‎ 立意:‎ ‎(1)绿色寓意发展、环保 ‎(2)红色寓意热情、力量 ‎(3)蓝色寓意高洁、庄重 ‎(4)粉红寓意美好、希望 素材:‎ ‎(1)2020年,是红色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的先烈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100周年与共和国70华诞,全国上下都在为这些喜事欢呼,我们感受到了红色的记忆、红色的精神、红色的力量。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下新的红色篇章。‎ ‎(2)2020年,是绿色的一年。我国大量的沙漠和荒地出现了久违的绿色和那看似不可能的生机。那是因为无数平凡的抗沙战士活跃在抗沙的一线,他们不求名利,不求光鲜亮丽的生活,而仅仅想为我国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令我国更适合居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我国的沙漠荒地才被披上绿外衣,使得NASA都发文感谢中国使地球更绿。这些可敬的治沙战士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表示得很淡然,他们表示不要名利,继续治沙。他们令我肃然起敬。‎ ‎(3)2020年,是蓝色的一年。全国雾霾情况得到极大缓解,蓝天白云的日子更多了。冬奥会的准备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部分场馆已向公众开放,这样的效率也许只能在中国看到。‎ ‎(4)2020年,是红色的一年。我们体验到了科技成就带给我们的骄傲和喜悦。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再是憧憬,山舞银蛇不只是文人笔下的浪漫场景。面对外来的挑衅和压力,我们不再惊慌。我们携手同心,共同编织不平凡的一年。‎ ‎(5)2020年,是纯白的一年。生之纯白,是对我们的礼赞。不知怎么,一说到生,脑海中总是浮现相同的物象:大雾。生是混沌,是蒙昧,是千万种可能,正像人在雾中前行,除了担忧,谁能说没有一种未卜的兴奋呢?‎ 生命本身即是幸福,何况是崭新而剔透的一片纯白。它是一切的本源和起点。想来有多奇妙:从生命秒表按下的那一刻,我们便如一根根细线,开始飞驶在时间浩渺的旷野里,相交,错过,忙碌地编织着自己的图景。一切都可以憧憬的美好,待到暮年忆起,又有几多唏嘘。‎ 结构层次:‎ 文章以“绿色”为纽带,记叙了在肆虐的疫情退去的一场夜雨之后,漫步世博园的所见所感。‎ 文章开篇点出时间和地点,夜雨之后,漫步世博园,看见满池的荷花荷叶,从这片绿海中,仿佛进入了新的世界,继而感慨“历史与现实交织,未来与当下同在”。然后回忆过去,追忆英雄志士,再回到现实,感受当今改革发展的绿色之路。。最后借用陆蠡在《囚绿记》中对于绿色和生命的解读,给人希望,让人奋发。最后走出世博园,回首祝福,结尾点题,升华自然。‎ ‎【点睛】如何写好记叙文 ‎ 一、把握主题词,突出主题。记叙文的写作很容易因为人物、事件过多而造成喧宾夺主,导致文章主次不分,主题不突出,甚至出现偏题跑题。强调主题 ‎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主题词。写作时以主题词为文眼,围绕主题词来组织语句,主体素材的选择也以主题为中心,避免选用有歧义的素材。‎ 二、分清主次,详略得当。记叙文的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情节。围绕主题,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那么我们需要分清哪些部分是主要的,哪些部分是次要的,不能全都一样写出来。这样就无法突出文章的重点在哪里了。‎ 三、善用修辞,丰富语言。不论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描写、叙述,语言表达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一道难关。怎么来让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就需要我们善用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丰富多彩起来。像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