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长沙市第一中学2019——2020 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语文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在学习中能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大体而言,阅读模式有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两种。研究型阅读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是疑问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已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疑问,对经典的作品与权威人士的著作就更是如此。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读者面对所有著作应该持有的态度。疑问式的阅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不外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具有质疑的眼光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提出的问题如果一时解决不了,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将它存起来,等遇到坚实的证据时再解决。脑子中有一批问题储存着,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学术财富。‎ 二是对比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要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但是这种阅读习惯也容易形成盲从的缺陷。其实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研究型阅读也是如此。例如对比西晋郭象、东晋支遁与南宋林希逸对《庄子·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支遁的解释比较接近庄子的本意,而郭象与林希逸的解释则深受魏晋玄学与宋代理学的影响。一般来说,在阅读这类经典性的古籍时,研究者很少只读一种本子,而是选择几种重要的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以便进行对比,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29 -‎ 三是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将知识归纳成要点,然后努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它们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与同异,一般是不在自己的考虑范围之内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一个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读书时不仅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尽管联想式的阅读不大可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先天因素,但人们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的先天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人们需要弄清哪些领域需要研究型阅读,哪些领域又需要知识型阅读,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左东岭《从知识型阅读到研究型阅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都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 B. 人们只要精选阅读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说法,就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知识。‎ C. 研究型阅读中,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对阅读对象持怀疑态度,具备质疑的眼光。‎ D. 研究型阅读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的只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为引导人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着重论述了研究型阅读的三种主要方式。‎ B. 文章以郭象等人对“逍遥”的解释为例,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 C.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突出了研究型阅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D. 文章在论述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差别的基础上,强调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提出问题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要,它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B. 一个人经常性地进行联想式阅读训练,会有效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与思维的鲜活性,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C. 研究者在阅读经典性古籍时,往往会选择几种权威注本,同时进行细读对比,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 知识型阅读与研究型阅读之间是互补的关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 - 29 -‎ 项,“读者都会将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中“都会”有误,由原文“在知识型阅读阶段,读者往往将自已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与正确的结论”可知,原文是“往往”会,而不是“都”会。‎ B项,“只……就……”转述有误,由原文“读者就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的对象,并将其作为权威的说法加以记忆,从而构成自己稳定的知识谱系”可知,原文中还有“加以记忆”,且说法绝对,原文是“追求”,没有说必然“就能”。‎ D项,“不用归纳知识点,它关注只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与异同”中“不用归纳知识点”“只是”于文无据。‎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旨在证明学术观点易受时代思潮影响”分析有错,根据原文,旨在证明“我们认识事物,经常都是在对比中进行的”。‎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一个人一旦有了质疑能力就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假设关系不成立。由原文第二段“提出问题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可知,有了质疑能力,学术上不是肯定有进展。‎ C项,“一定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法绝对化,说法错误。由原文第三段“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知,这种做法有可能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是一定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D项,“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二者缺一不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一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目标不同,采取的阅读模式也不同”可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两者并非缺一不可。‎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 29 -‎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新数据显示,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用户规模预计将达2.92亿人。而从内容生产方面上看,优质内容不断深耕细化,垂直化内容生产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专业化趋势;从知识付费产品的形态上看,平台型产品、内容型产品、工具型产品都在不断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 要论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的因素,除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等条件之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媒体带来的新的消费形式以及当下用户消费习惯的转变。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通过媒体、视频、音频以及社交等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引爆和传播知识,刺激新的消费形式。用户消费习惯也在不断转变,为知识买单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地被认可,这为知识付费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二是知识更新换代加快与竞争加剧导致的“知识焦虑”。当前社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比之前任何时代都更丰富,很多人面对海量信息在筛选、吸收以促进个人提升时,往往会产生“知识焦虑”,各行各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这种焦虑与需求,而知识付费可以相对快速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正是满足了这种“知识焦虑”人群的心理。‎ ‎(摘编自《专家解读:中国知识付费经济向上态势明显》,2018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自2015 年以来,不少知识付费平台纷纷上线,用户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每天有1000多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 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奧的理论,都能通过讲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同时,知识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断拉近,学习效率更高。‎ - 29 -‎ 然而,风光背后也有隐忧,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 作为服务消费的新兴业态,走进千家万户的知识付费正在展开一幅崭新的蓝图,以此为开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未来,必然有更多新鲜的改变吹入城市和乡村的每个角落,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优质知识供给仍需深耕》,201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付费意识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知识就是财富”渐渐变成了现实。知识付费受到青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海量信息让需要找到有价值内容的用户付出了不小的时间成本。对网民而言,通过付费,筛选出最有效的知识,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但是,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知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齐。在知识付费市场刚刚兴起的时候,许多内容生产者的确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拿出了不少“干货”“硬货”,然而,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成为内容的“剪刀手”和“搬运工”,令消费者大失所望。‎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必须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不掺水的、专业的、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学有所得。感到物有所值,才是知识付费迎来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要达到这一目标,对于提供相关产品的平台来说,唯有拓宽知识生产者的来源渠道,让更多在各个领域“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参与到知识付费的内容生产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付费优质内容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知识付费内容要有“干货”》,2018年5月14日《经济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2015年以来,知识付费用户数量快速增长,预计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2.92亿人。‎ B. 知识付费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内容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形态多元化两大明显趋势。‎ C. 知识付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服 务消费业态,正直接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D. 互联网海量信息让有需求的用户付出的时间成本过大,是知识付费受青睐的最根本原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享经济的发展、移动支付的便捷、新的消费形式、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知识焦虑”等因素,促进了知识付费领域不断发展。‎ B.‎ - 29 -‎ ‎ 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交媒体中创造和传播知识,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C. 当前社会,知识更新快,信息日渐丰富。在筛选、吸收海量信息时很多人产生了“知识焦虑”,而日益激烈的竞争又加剧了焦虑。‎ D. 知识付费行业要良性运行,健康发展,关键是坚持“内容为王”,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让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6. 知识付费有何优势和不尽人意表现?请结合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 ‎6. 优势:让知识更加亲民,拓展了掌握知识的渠道;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学习效更高;节约时间成本,可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不尽人意的表现:产品平均到课率低,持续学习并付费的用户不多;平台一拥而上,行业参差不齐;部分平台运营者投机取巧,优质内容不足。‎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C项,“知识付费……正直接推动某些相关的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理解不正确。原文是“互联网也正在推动包括传媒、出版、教育等相关知识服务产业全面转型”。‎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知识付费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优点于一体”分析不正确。原文为“知识付费集合了教育、传媒和消费三个领域的特点”,另外是“引爆和传播”,而不是“创造和传播”。‎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 29 -‎ 两段材料结构都是先讲优势,再用“然而”、“但是”这样的词语转到不足上。去相应位置筛选整合答案即可,注意表明观点性的句子,注意表达简洁、明确。“优势”可以结合“知识付费让知识更加亲民,被困在象牙塔里或者藏在书本里的深奥的理论,都能通过讲述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多维度向大众传播,让更多人有了掌握知识的渠道”“如识付费也能让传播链条不断简化,不管是向各行业专家提问、‘偷听’,还是付费直接约见,网络都让学习者与讲授者的距离不新拉近,学习效率更高”等句子概括。“不尽人意”可以结合“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平均到课率仅为7%,虽然使用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很多,但是能持续学习并持续付费的用户并不多”“随着知识付费概念走红,短时间内各种如识付费平台一拥而上,致使行业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部分平台运营者开始投机取巧,不再愿意扮演‘知识提供商’,而是成为‘知识中间商’”等句子可预提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头像 林斤澜 画家老麦气色红润,为人圆通,又走好运。这天傍晚他从人民礼堂出来,手提包鼓鼓的,装着刚得的奖品。这个奖才设三年,老麦年年都得上了。今年得奖的是“夜行军”:一个十几岁的女兵,军帽下边戳着两根辫橛子,背一把二胡。评选时大家觉着革命传统教育现在太需要了,理当上选。最后一讨论,军事题材的就这一张,一下子名列前茅……‎ 门口还很拥挤,老麦骑车随手一拐,进了一条小马路,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老同学梅大厦所在的马驹胡同。这位姓梅的,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学的是雕塑,却有三年没有见面了。老麦是忙于三来:来信,来访,来约稿。梅大厦是到处不露面,连逢年过节串个门吃顿饭都不作兴了,三年来美术界不大听说他的名字……‎ ‎“梅大厦,在吗?”‎ - 29 -‎ ‎“吃饭没有?正好,给你下挂面。”三年不见,劈头还是三十年前穷学生的口吻。‎ 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只有当他伸出两只手来,那是皮肤紧绷、肌肉鼓胀、伸缩灵活的年轻的手啊。‎ 趁这年轻的手专心地下挂面,老麦把架子浏览一番。书架上是陶瓷,造型、施釉、神态,都着力继承民族传统。货架上是石雕,显然追求现代派的表现方法。钉起来的架子上,全是木雕,有的还是半成品,看来都是近作了。老麦行家的、安闲的、挑剔的眼光不安起来了。这些木雕不是从庙堂、寺院的雕塑里来的吗?不是从民间的泥娃娃、面人儿脱胎的吗?可是又吸收了外国现代方法呀!这么个杂院的破屋,这么个泥瓦匠般的老同学,有探索,有创造……‎ 老麦的眼睛就在架子上来回溜着,忽然看见书架顶板上,不像是摆,倒像是撂着一个女兵,辫橛子,身背二胡,军帽上肩膀上可落上不薄的尘土了……‎ ‎“那是三年前的东西了,现在看都懒得看一眼,这么不经看。”挂面已熟,梅大厦指着“女兵”高声说。‎ 老麦心里“咕哧”往下沉了一沉。‎ 挂面吃完,梅大厦走到货架前,指点着那一排排玉石,他皮肤紧绷、肌肉鼓胀的年轻的手,落在一块黑紫黑紫的玉石上。那是一只鹰,振翅飞翔前的一刹那,合着翅膀伏着身子的鹰。梅大厦年轻的手,不住地抚摸着他的鹰。从无数舒展的毛孔里,发射着疼爱的电子,石头的鹰暖和了,生动了…….年轻的手倏地转到一块淡绿的玉石上。“漂亮吧?再也找不着这样的材料,就是再有这样的材料,我也做不出来第二个了。”那手灵活地迅速地摸摸侧面,摸摸正面。‎ 老麦不觉叹道:“可惜,这些东西眼前是无名无利。”‎ ‎“管它那个做什么。”梅大厦两手一拍两腿,劳动布的工作服冒烟一般飞起粉尘,他也有要飞的意思,“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 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闪着一种不那么正常的光芒。老麦暗想:这样的光芒自己是没有的,不,是自已欠缺的。‎ - 29 -‎ 梅大厦年轻的手往钉起来的架子上一排排黄杨木人物那里扫过去,好像将军指点他的士兵。老麦的眼睛顺着他的手,停在了一个不大的头像上。这是一块黄杨树顶,留着原树皮,只上尖下圆地开出一张脸来。原树皮就像头发,脸是少妇型长脸。老麦立刻看出来,那比例是不写实的。头发下边露出的尖尖脑门,占全脸的三分之一。弯弯的眉毛,半闭的眼睛,从眉毛到眼睛,竟有一个鼻子的长度。端正的鼻子、紧闭的嘴唇是写实的。没有这样的脑门和这样长长的眼皮,仿佛思索盘旋不开。哦,头像,是沉思的老树的精灵。‎ 老麦再看看那些陶瓷,那些玉石,更加明白老同学在着力民族传统之后,追求现代表现之后,探索着一个新的境界。老麦这样想着的时候,感觉到有一道目光,盯在他的脑后。那是那个头像的长长的眼皮下边,那半闭的眼睛里射出来的。他感叹:“三年不见,你的进展很快呀!”梅大厦细小挂红丝的眼睛里,射出了光亮,和头像的目光仿佛。“就是要做,赶紧做,现在是我一生最好的时候。”梅大厦年轻的手,抓着花白衰老的头发,扯了两扯。‎ 老麦坐不住了,心思活跃,想为梅大厦另找一处房子,想请一些专家来,想组织一个像样的展览会……‎ 老麦骑上车,为自己的发现和将要实现的计划兴奋起来,胡同里,他把铃铛打得山响。‎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写梅大厦蜗居大杂院,头发花白蓬乱,“细眼睛挂红丝”,“一身劳动布工作服”,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表明了他安于清贫、远离世俗的品性。‎ B. 文章多次提到梅大厦那双“年轻的手”,既与他衰老的外表形成了对比,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蓬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表现了他对艺术的痴迷与激情。‎ C. 文章以“头像”为题,意在通过那尊木雕少妇头像表现梅大厦在追求现代表现方法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揭示艺术既要继承更要创新的主题。‎ D. 文章通过写两位老同学相见的简单情节,极为平常的场景和细节,却尺水兴波,小空间容纳大世界,展示了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8. 小说两次提到女兵作品,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9. 对于结尾老麦的计划,你觉得梅大厦应不应该接受?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因为“太需要了”“就这一张”而幸运地获了大奖,梅大厦的三年前就完成了却被撂在一边。一方面表明老麦的作品不过是赶形势的平庸之作,另一方面表现梅大厦超前的艺术眼光和日益精深的艺术造诣。二者形成对比,凸显梅大厦的不同流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为下文老麦的自我反思做铺垫。 ‎ ‎9.‎ - 29 -‎ ‎ 示例一:应该接受。①从行为动机来看,老麦的计划是出于对梅大厦的感动与敬佩,意在帮助他走出生活的困境,获得艺术创作的更大空间。因此,朋友盛情,梅大厦理应接受。②从人物现状来看,梅大厦生活艰难,创作环境也很恶劣,要改变眼前的窘境,老麦的计划的确可谓雪中送炭,理应接受。③从艺术作品的特性来看,作品创作完成以后,最大的社会功能是以展示为手段的审美功能。老麦的计划可以让梅大厦的作品产生更大的艺术价值和更好的审美效应,于他的作品而言,于他的艺术发展而言,理应接受。④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来看,优秀的艺术家因其能引领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就自然被赋与了一定的社会责任。老麦的计划更能实现梅大厦作为艺术家的社会担当,所以理应接受。‎ 示例二:不应该接受。①从行为性质来看,老麦计划在帮助梅大厦的同时更会同化梅大厦,将之推向社会,推向世俗,去享受名利光环,而这有悖于梅大厦的艺术追求,不应该接受。②从人物形象来看,梅大厦正因淡泊名利,方能潜心艺术的创作与探索,若接受计划,有违本心,势必影响创作,因此不应该接受。③从文章主题来看,文章意在通过老麦的反思赞颂梅大厦对艺术信念的坚守。接受计划,有违文章主题。④从艺术创作特性来看,艺术家创作不管是关注时代、社会还是关注小我、个人的价值取向,它都是塑造灵魂的工作,直指内心,这种工作容不得喧嚣与世俗,很多时候需要孤独的滋养,因此不应该接受。⑤从社会现象来看,任何社会和时代,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裹挟下的今天,那些坚守艺术生命、潜心痴迷艺术创作.不同流俗的艺术家都是可贵的、值得尊重的。因此,俗世的炒作、展示都不需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从而揭示艺术既要继承更要创新的主题”分析错误。文章主题并非是艺术要继承与创新。头像的写实又变形确实能表现梅大厦在继承民族传统、追求现代表现之后进人了新的境界,但以此为题,其意也并不全在此。头像是梅大厦生命艺术化的杰作,它表现的生命境界与梅大厦的境界是一致契合的,它让老麦自我反思,让读者思考艺术家应该如何面对世俗社会,如何坚守艺术信念,从而揭示主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手法、主旨的表达角度进行分析。‎ 同题材的女兵作品,老麦的获了大奖,梅大厦的却被摞在一边。很明显二者形成对比,而凸显梅大厦的不同流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29 -‎ 文中第一次提到女兵作品是老麦的这幅作品获奖了,老麦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一路美滋滋地回味着”。第二次提到女兵作品是在梅大厦的家里,那时三年前梅大厦已经完成的女兵作品,竟然与老麦的获奖作品一样。文中两次提到女兵作品,在内容上,表现梅大厦超前的艺术眼光和日益精深的艺术造诣。二者形成对比,凸显梅大厦的不同流俗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在结构上,这个对比,为下文老麦的自我反思做铺垫。‎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态度,对于老麦的计划,梅大厦接受或不接受均可,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本题可从行为性质、人物性格、文章主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等角度分析。‎ 下面以梅大厦接受了老麦的计划,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①从行为动机来看,老麦的计划是出于对梅大厦的感动与敬佩,意在帮助他走出生活的困境,获得艺术创作的更大空间。梅大厦是老麦学生时代的好哥们,梅大厦对艺术执着追求,三年来进步很快。因此,朋友盛情,梅大厦理应接受。‎ ‎②从人物现状来看,“梅大厦一身劳动布工作服,往哪一拍,都少不了粉尘飞扬。花白的乱蓬蓬的头发,细眼睛挂红丝,小个子还驼点儿腰。”梅大厦生活艰难,创作环境也很恶劣,要改变眼前的窘境,老麦的计划的确可谓雪中送炭,理应接受。‎ ‎③从艺术作品的特性来看,作品创作完成以后,最大的社会功能是以展示为手段的审美功能。梅大厦的作品都只是在自己的画室里陈列,发挥不了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老麦的计划可以让梅大厦的作品产生更大的艺术价值和更好的审美效应,于他的作品而言,于他的艺术发展而言,理应接受。‎ ‎④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来看,优秀的艺术家因其能引领人们的审美趋向,也就自然被赋与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梅大厦是一位年轻人,艺术的生命才刚刚开始。“现在是我工作最好的时候,因为最自由。思想上自由,生活上自由,艺术上我觉着看得见自由王国了。”老麦的计划更能实现梅大厦作为艺术家的社会担当,所以理应接受。‎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 - 29 -‎ ‎(4)照应前文; ‎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0. 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均之二策 均:平均 B. 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好 C. 请指示王 示:给……看 D. 礼节甚倨 倨:傲慢 ‎1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 城入赵而璧留秦 B.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均之二策 C. 宁许以负秦曲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D. 拜送书于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9 -‎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答案】10. A 11. D ‎ ‎12. 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A项解释错误,“均之二策”意思是:权衡一下两种对策。均,权衡。‎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而,连词,表转折;“城入赵而璧留秦”,而,连词,表顺承。‎ B项,“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之,助词,的;“均之二策”,之,代词,这。‎ C项,“宁许以负秦曲”,以,连词,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介词,因为。‎ D项,“拜送书于庭”,于,介词,在;“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于,介词,在。‎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是:严,尊重,敬畏;威,威望;修,表示。‎ - 29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29 -‎ 乐运字承业,南阳清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日:“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日:“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官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日:“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岩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日:“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蚩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日《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B.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C.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D. 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人出生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 29 -‎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 “疏”,在文中指古代- -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运体恤亲属,孝顺母嫂。他多年为亲属作保,使得沦为奴隶的亲属恢复自由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 B. 乐运忠诚正直,不欺瞒皇帝。当皇帝问乐运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时,他据实回答是一般人,并指出左右近臣可以影响君主。‎ C. 乐运不畏权势,敢于直谏。他带着棺材到朝堂劝谏皇帝,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 D. 乐运仕途坎坷,著书明志。乐运因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能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发愤著书,取名《谏苑》。‎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 ‎(2)内史郑译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答案】13. B 14. A 15. A ‎ ‎16. (1) 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 ‎(2)内史郑译多次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乐运。‎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建德二年,被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可以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句中,“县丞”是“万历县的县丞”,与“万历”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 - 29 -‎ 两项。“嘉之”的主语是“武帝”,与“武帝”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字’,是古人出生时取的”解说错误,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故选A。‎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他多年为亲属作保,使得沦为奴隶的亲属恢复自由身,长期侍奉母亲和寡嫂,因而孝名远播”理解有误,应是“他用自己做佣工赚来的钱为沦为奴隶的亲属赎身,他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原文表述为:“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唯,只有;云,说;验,证明。‎ ‎(2)许,答应;衔,嫉恨;“不之许”宾语前置句。‎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 29 -‎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乐运字承业,是南阳淯阳人。乐运少年时就喜欢学习,涉猎经书史籍。十五岁时(梁的都城)江陵被攻占,(乐运)按照惯例被送到长安。他的亲属大多被没收家产(成为奴婢),乐运多年给别人做雇工,(用财物)把亲属都赎为平民。(乐运)侍奉母亲和守寡的嫂嫂很恭敬,因此凭着有孝行闻名。梁故都宫郎琅邪郡的王澄赞赏他,编列他的品行事迹写进《孝义传》。(乐运)秉性正直,未曾讨好别人。担任露门学士。(乐运)前后多次冒犯劝谏武帝,多被采用。建德二年,被任命为万年县丞,乐运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号称刚强正直。武帝嘉奖他,特许他记名于门籍(可以随时进入宫中),有不利于时政的事,令他无论大小都可以奏报。‎ 武帝曾经到同州巡视,召乐运赶赴同州。(乐运)到后,(武帝对他)说:“你说太子是什么样的人?”乐运回答:“是平常人。”当时齐王宇文宪及以下的大臣都在武帝身边,武帝转头对宇文宪等人说:“百官讨好我,都说太子聪颖明智,只有乐运说是平常人,正好证明乐运的忠诚正直啊。”于是又问乐运平常人是什么样子的。乐运回答说:“班固认为齐桓公就是平常人,管仲扶助他就成就了霸业,竖貂辅佐他国家就乱了。可以和他做好事,也可以和他做坏事。”武帝说:“我知道了。”于是就精选东宫官员来匡正辅佐太子。‎ 等到武帝去世,宣帝继承帝位,葬礼结束,就下诏因事繁忙,皇帝临时除去丧服。乐运上奏疏说:“三年服丧期,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遵循)。先王礼仪,怎么可以改变呢。”奏疏呈上,宣帝不接受。从这以后宣帝不修德政,而糊涂凶暴更加厉害。乐运于是用车运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宣帝大怒,准备杀掉他。内史元岩劝谏,因而得以免死。第二天,宣帝稍微有点感悟,召见乐运并且对他说:“我昨天夜里思考你所奏的事,你实在是忠臣。”于是赐给他帝王饮食来奖赏他。满朝的公卿,起初见宣帝很愤怒,无不为乐运担心。后来见他受到赏赐,又都祝贺他,认为他是幸免于虎口。‎ - 29 -‎ 内史郑译多次以私事请求托付,乐运没有答应他,(郑译)因此记恨乐运。当隋文帝为丞相时,郑译担任长史,于是将乐运降职为广州潘阳县令。开皇五年,转任毛州高唐县令。(乐运)连续历任二县,都有声誉政绩。乐运常常希望能做一名谏官,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劝谏议论,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最终未被任用为谏官。于是就发愤抄录夏朝、商朝以来直言谏争的事例,集合成一部书,取书名叫《谏苑》。将书奏上。隋文帝阅读后赞赏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此后,因民众起义及吐蕃将领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本诗大约写于此时。②梁州:当指“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一东一西遥遥相对。‎ ‎1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断”字表现力很丰富,它将“调角”与“清秋”融而为一,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 B. “倚”字,写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边塞的秋色。‎ C. 颔联中诗人的视线从青冢移到凉州,此时夕阳西下余晖一片,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 D. 尾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了诗人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 ‎18. 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 A 18. ①畅游边塞喜悦之情。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畅游边塞的喜悦之情。②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尾联巧用比喻,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解析】‎ ‎【17题详解】‎ - 29 -‎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表现了边塞军情的紧急”理解不当,“调角断清秋”的“断”字,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应为表现了边塞的深广清幽。‎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作者表达了渴望民族长久团结的美好愿望。诗的前三联的描绘,不仅写了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还展示了辽阔的边塞日丽平和的景象。末联则用了生动的比喻:蕃情能象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自己的心愿。‎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歌赏析: ‎ 此诗是写作者游历边塞的所见所闻。诗篇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这里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 - 29 -‎ 颔联中的“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春风对青冢”,把王昭君和亲的事迹与当前边关的安宁境况联系起来,表明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梁州(当指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这说明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 颈联中的“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 末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荡气回肠,韵味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定风波》上片中“_________”句以轻便胜过骑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和豪迈之情。而“__________”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雨的超然情怀。‎ ‎(2)《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舍人认为自己“去亲戚而事君”的原因是“_____”,从而对如今的蔺相如失望,而蔺相如解释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只是“_____”。廉颇听到后,“____”,通过宾客的引导到蔺相如那里谢罪。‎ ‎(3)《论语·阳货》中孔子认为学《诗》可以兴、观、群、怨之外,还可以“______,______;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论语·述而》中孔子认为“不愤不启,____”,教学时不是到了心想求道而未得时,就不去开导他。‎ ‎【答案】 (1). 竹杖芒鞋轻胜马 (2). 一蓑烟雨任平生 (3). 徒慕君之高义也 (4).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 肉袒负荆 (6). 迩之事父 (7). 远之事君 (8). 不悱不发 ‎【解析】‎ - 29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芒、蓑、慕、荆、迩、悱。‎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绣郎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它们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 的一笔。‎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浓墨重彩 B. 励精图治 耳目一新 琳琅满目 酣畅淋漓 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琳琅满目 酣畅淋漓 D. 励精图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浓墨重彩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 29 -‎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答案】20. A 21. A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浓墨重彩,形容着力描写。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第四空表达刺绣在历史上的作用,应选择“浓墨重彩”。故选A。‎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传承”“创新”“发展”“循古”四个词,“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所以先“循古”再“发展”;按学习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所以先“传承”再“创新”。故选A。‎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找到错误。画线句子中两个分句前后主语一致,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排除AC - 29 -‎ ‎;“给后人感受”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或将“感受”改为“展示”,让其与“魅力”搭配。故选D。‎ ‎23.根据要求提取下面—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给两种史学观各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或短语,每个词或短语不超过5个字。‎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次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学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冰冷、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 (2). (2)慈悲、戏剧性、生灵(或“命运”“生命的热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道题要求分别提取有关“历史纪年法史学观”和“人学史学观”的关键词,我们就只能去寻找能表明这两种史学观特点的词语。这就意味着我们没必要到前两句去找。我们还要意识到,既然是两种对立的史学观,那两组关键词在语意上就应该是相反的。这其实是题目的一个隐含要求。分析至此,答案自明。结合“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这段文字,关键词可从“冰冷的、慈悲的、历史必然性、戏剧性、逻辑、生命的热血”中进行归类即可。‎ ‎【点睛】压缩语段的解题技巧 ‎“压缩语段”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段。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语段主要的信息,并将其按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压缩语段是将长文读短的基础,是语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点:‎ ‎①对材料的理解;‎ ‎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 - 29 -‎ ‎③语言概括与表达。‎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蝴蝶和蜻蜓忙着游玩和捉虫子,撞到蛛网上去了。它们挣扎了很久,被蛛网越捆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气说:“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蜻蜓说:“都怪那炫目的阳光,使我无法看清蛛网。”‎ 蜘蛛却说:“我这里的食物,都是自己送上来的。你们也一样,因此,要怪只能怪自己。”‎ 阅读寓言,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到底该怪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如果犯了错误,就应该分析原因并及时改正。蝴蝶和蜻蜓都怪“风”和“阳光”让他们无法看清方向,撞上了蛛网。而蜘蛛认为这都是他们主观造成的,应该怪他们自己。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会导致我们犯错,那们我们到底该怪谁呢?‎ ‎“柯震东和房祖名吸事件”已被传得满城风雨。对于公众人物知法犯法这件事,到底该怪谁呢?大部分人认为应该怪他们自己:也许是过早的成名让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他们失去了人生目标,做出了冲动的选择;也可能是法律知识淡薄致使他们误入歧途。然而还有小部分人表示:他们幼稚的行为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父母缺乏沟通让他们失去了正常孩子应该受到的教育。更有人认为娱乐圈吸毒的潜规则使得他们难以独善身其实,柯震东房祖名们之所以染上吸毒恶习,并钚主要是因为外界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能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从而对外界的影响丧失了免疫力,君不知娱乐圈内洁身自好的人也不在少数。‎ 前不久,四川雅安地震又给中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像这样自然灾害的发生我们又应该怪谁呢?很多人一味的将之归咎于自然,与人类没有一关系。殊不知防灾意识的缺失、环境的破坏这些主观因素也是造成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凡事不能片面的分析,一个错误的发生既有它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我们应该冷静分析:假如柯震东、房祖名能够抵制诱惑,他们也就不会沦落到现在这样人人喊打的地步了;假如人们应对灾难的意识强些、多多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那么,地震带来的损失也许就会少一些。由此可见,主观因素对于事物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我们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极应对一切挑战,这样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有效地减小客观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 29 -‎ 蝴蝶和蜻蜓可悲的是它们临死前还没明死因。那么遇到问题我们到底该怪谁呢?我想答案是唯一的:当然该怪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自己已经尽力做到最好了,那么即使被客观因素牵连也就无怨无悔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寓言类的材料作文题目。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或教训的文体,言简义丰,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和哲理性特点。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整体把握寓言材料,提取揭示寓言的关键语句,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其次,由浅入深,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次,围绕寓意,适当拓展,最后,多角度思考,筛选最佳寓意。‎ ‎【审题】本题材料是一则寓言。不难看出寓言的关键句是蝴蝶、蜻蜓、蜘蛛的话语,而其中最关键的句子则是“要怪只能怪自己”。由此我们可轻易地得出寓意:决定一件事结局的固然有外因,但更主要的是内因。由材料向现实,由蝴蝶、蜻蜓到人,我们就可明确所给话题范围应是“主、客观因素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 参考立意:‎ ‎1、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2、不断反思,是走向成功的捷径;‎ ‎3、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结合。‎ 参考立意:‎ ‎1、蝴蝶和蜻蜓被蛛网困住,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是一味的责怪风、阳光。一点儿也不懂得反省自己的过错,可谓愚蠢至极。由此,反省自己在人生中尤为重要。一个不懂得反省自身 的人就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 ‎2、子日:吾日三省吾身。孔子这一文学大家都那么强调反省自己,普通的我们又怎能拒绝反省呢?否则,“圣益圣,愚益愚”不就在我们身上体现了吗?‎ ‎3、从身边小事来说,同学们一旦考试不理想就怪老师讲得太快、讲得太过简略,怪试卷太难……种种种种都是去责怪别人,一点也不往自己身上扯。何不反省反省自己呢?为什么不找找自己的知识点欠缺处呢?为什么别人学得好你就学不好呢?显而易见,那些一味指责外物、撇清自己责任的同学的成绩永远只会徘徊不前。但从反面来说,那些乐于纠错,认真反省自己错误原因的同学的成绩就会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地向前。可见,“日省吾身”在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 - 29 -‎ ‎、从公众人物来说,几年前,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酒驾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过后,他以此为戒,不再喝酒。非但如此,现在他还会拿着这件事时不时地自嘲一番。可见他已经认认真真地反省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反面教材的青年演员张默在今年再一 次因吸毒进了监狱,脾气暴躁的他一直怪外界压力太大,让他无法控制自己。其实他没有好好想想最根本的原因出在自己的身上。‎ ‎5、从国家层面来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死难者纪念碑下慨然下跪,为德国赎罪。他反省自己国家对华沙乃至世界的罪行,他深知自己无法改变历史,只有让未来更好。而日本呢,到现在还厚着脸皮不愿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这是日本人的悲哀,更是日本的悲哀。‎ ‎6、不管是哪一方面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反省自己的遭人唾弃,认真反省自己的便会得到赞赏。比较两者,“日省吾身”的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日省吾身”是人生的导航灯,只有跟随着它,你才不会走向分岔路口。‎ ‎7、蝴蝶和蜻蜓要是懂得反省自己而且能有幸逃脱,那么下一次一定不会再犯同一个错误了。反省自身,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反省自身,就是一块能抵挡相同失误袭来的盾牌。不论如何,反省自身都会是人生的重中之重。所以,学会反省吧,反省会使更未来美好!‎ ‎8、当你走路跌倒时,你是该怪道路不平坦,还是怪自己不小心;当你睡觉失眠时,你是该怪床不舒服,还是怪自己身心太疲惫;当你应聘失利时,你是该怪机会不公平,还是怪自己不够优……其实,人生中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预想的那样完美,就如同有白天就会有黑夜,有阳光就会有阴影一样。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将所有的过错都归结于客观因素,因为命运毕竟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9、蝴蝶和蜻蜓由于忙于游玩和捉虫好,撞到了蛛网上,蝴蝶怪风使自己没看清蛛网,蜻蜓怪阳光炫目使自己撞上蛛网。它们都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客观因素,却不知道自己才是导致被困的真正原因。‎ ‎10、最近网络热议的郭美美事件震惊了社会,郭美美不仅多次在网上晒出豪车来炫富,而且采取非法手段开设赌局来骗取他人钱财,可恶的是她还自称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商业总经理,这致使红十字会遭遇了信誉“大地震”。我们不能仅说是社会的不良风气纵容了她,使她为所欲为,采取各种手段来满足自己对物质、名利的渴望,其实,真正使她走向失败的还是她自己,不思进取,盲目追名逐利,无视法律,这些都是导致她身败名裂的重要因素。虽说环境影响着我们,但我们不能因其而改变自己的心志,犯错时,要多学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而更正错误。‎ ‎11‎ - 29 -‎ ‎、其实,我们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良好的学习环境能能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但这并不是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好学上进的人,即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静下心来,苦心钻研,而不爱学习的人,即使学习氛围再浓厚,也不能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12、所以,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回望历史长河,人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浪花。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曲折,更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公,命运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多学会从自身出发,发现问题,反省自己,从而更正自己的不足,走向成功。‎ 例文结构分析:‎ 例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正文部分,选择了两个例子,一个来自社会见闻,一个来自自身经历,例子好举,道理难讲,本文在就事说理上能紧扣主题,逻辑性强,有说服力。开头的排比句式增加了文采,很好地引出观点。‎ ‎【点睛】对于寓言故事材料的审题立意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3)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 ‎ - 29 -‎ ‎ ‎ - 29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