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题(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 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3题(9分)‎ 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戏剧观众心态视角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戏剧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宗教仪式是庄重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的戏剧时,同样怀着崇敬的心情。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奠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奠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宗教祭奠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而且,它对多种娱乐手段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娱乐性加强的过程。人们去瓦肆看戏就是为了娱乐,自然在心理上处在高位置,去俯视处在低位置的戏曲。后来的戏曲中也有具有宗教意味的神仙道化剧,但它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这种形成渊源上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戏剧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影响了戏剧在正统文艺中地位的差异,这些都加强了观众的心态视角的差异。‎ 观众心态视角和戏剧的悲喜色彩的选择倾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观众心态视角的差异使得戏剧的悲喜色彩倾向不同。反过来,戏剧悲喜色彩的不同又加强了心态视角的差异。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肃穆的气氛,和作为戏剧渊源的宗教祭奠的庄重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喜欢看喜剧。这和戏曲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同样是看悲剧,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也不相同。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如俄狄浦斯之于命运,哈姆雷特之于性格,斯多芒克之于社会,但他们最后都以毁灭告终。中国戏曲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而西方悲剧的主人公多是高贵、威严、有强大力量的帝王将相、贵族富人、神人英雄等。由此可见,中国戏曲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判。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惧怕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从业人员的地位及戏剧在正统文艺中的地位都受到了戏剧形成渊源的影响。‎ B.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心态与戏剧形成期人们参加宗教仪式的心态是一脉相承的。‎ C.中国戏曲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娱乐手段,其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综合的过程。‎ D.观众心态视觉、戏剧悲喜色彩、戏剧形成渊源联系密切,互为影响,互相强化。‎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观众从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西方观众则从心态上的低位置仰视演出。‎ B.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是因为戏剧作者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 C.中国戏曲形成过程呈多元性、娱乐性特征,宗教祭奠仪式对其形成影响并不大。‎ D.具有宗教意味的中国神仙道化剧,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重神圣的宗教氛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观众俯视的心态视角既针对戏曲本身,也针对戏曲主人公。‎ B.美好事物毁灭遂成悲剧,如善良百姓无辜蒙冤、高贵王子最终落难。‎ C.中国戏曲侧重于伦理批判,西方戏剧则侧重于人对其对立面的反抗。‎ D.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对命运、社会、性格的抗争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答案 ‎1.D(无中生有,戏剧形成渊源与前两者没有“互为影响,互相强化”的关系)‎ ‎2.B(强加因果,“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应该是“西方戏剧产生于祭奠,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戏剧作者”应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 ‎3.C(张冠李戴,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应为“中国戏曲悲剧”和“西方悲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4—6题(13分)‎ 一个诗人的生命 ‎ 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冰冷的雨一直下着,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堂、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有一只手被一根粗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他们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的马背风站着,长长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一口老井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佩带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撕破了,露出光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磨破了,露出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抵御着冰冷雨水的袭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和我一样,他是我的丈夫。”‎ 队长没有搭理女人,而是背对着她,命令手下:“站好队,每个人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或坐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祈祷,还有几个也像她丈夫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等,甚至尝试了捷克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时,她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我丈夫两边的队伍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正当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她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 他救了很多你们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精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他就以步代行。”‎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女人的诗人,她的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命令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人目击了这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候,她的男人却没有被枪毙……‎ ‎(选自《译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小说以平静、客观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曲折紧张,极富悬念。‎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细致的肖像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文中对女子衣着外貌的刻画,充分表现了这位女子的不辞劳苦,坚韧执着。‎ C.不管这位女子如何不停地向队长解释,队长始终不搭理她,这表现了队长冷酷无情的个性。‎ D.文中画线的句子,用名词罗列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释女人心目中的男人,表明了诗人对女人极为重要。另外,节奏短促的词语排列,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E.文中女子的语言除了有塑造其形象的作用以外,还很好地丰富了小说内容:诗人的身份、经历完全通过女人之口讲出。‎ ‎【答案】答A给2分,答E给2分。答B、C、D不给分。‎ ‎【解析】B项,“心理描写”错误,本文并不注重心理描写。C项,说队长“冷酷无情”不恰当,因为队长表面上对女人的话没有作出反应,并不能说明其内心的无情,至少结局他还是放过了诗人,表明他并不是绝对的冷酷无情。也许可以说他“外冷内热”。D项,“节奏短促……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说法稍显牵强。‎ ‎5.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并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环境特点:破败、阴冷、荒凉。 (2分)作用:为全文营造悲凉、压抑的氛围,突出战争的巨大破坏性。(2分)(较准确答出环境特点“破败”、“阴冷”、“荒凉”中的一点,得1分,最多得2分;较准确答出“营造悲凉氛围”、“突出战争的破坏性”中任一方面,得1分,两点2分)‎ ‎【解析】散文或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一样,同样属于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范畴。作者对景物形象进行描绘,往往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蕴含其中。分析环境的特点时,要注意作者运用的修饰词语,另外还要注意作品整体上的感情格调和主旨思想。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进而概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向思考:环境与主题思想、环境与人物形象、环境与情感氛围、环境与情节结构。‎ ‎6.有人认为,根据小说前面的情节,小说的结尾“她的男人却没有被枪毙……”不合事理,应该是“她的男人倒下去死了……”才合理。你认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示例一】我认同“她的男人倒下去死了……”这一结局。 (1分) ①从上文情节看:队长对女人的话根本就无动于衷,毫无反应,比如“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泥地里”等描写。 (2分) ②从主题设置看:无论怎样的哀求,在战争中都显得苍白无力;无论怎样的美好,在战争中都可以“一枪击毙”,这样的结局更能突出战争反人道、反人性的一面,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效果更好。(2分)‎ ‎【答案示例二】我认同原文结尾。 (1分) ①从上文情节看:队长虽然一言不发,但很可能已被女人的话打动,从“几天前就注意到她”、“吃惊地”、“动了一下”都可以看出。 (2分) ②‎ 从主题设置看:小说这样处理,能给作品增添亮色,给读者留下希望,说明战争虽然罪恶,但爱情的力量依然伟大,人性的光辉没有泯灭。(2分)‎ ‎【解析】此题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章的前提下,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探究。这种探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小说的结局,实际上就已经隐藏在上文的字里行间了。至于哪一种更合理,需要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因此,考生要审慎地寻找关键字眼,分析人物形象,进而思考作品的主题,作出合情合理的推断。不管支持何种结局,一定要能够自圆其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结局,会造成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主旨方向。‎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7-10题)‎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年四十五矣。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瑶、僮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成龙到官,召吏民拊循之。申明保甲,盗发即时捕治,请于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邻瑶岁来杀掠,成龙集乡兵将捣其巢,瑶惧,誓不敢犯罗山境。民益得尽力耕耘。居罗山七年,与民相爱如家人父子。 ‎ 康熙六年,迁湖广黄冈同知,驻岐亭。岐亭故多盗,白昼行劫,莫敢谁何。成龙抚其渠彭百龄,令捕盗自赎。尝察知盗所在,伪为丐者,入其巢,与杂处十馀日,尽得其平时行劫状。乃出呼役械诸盗,具狱辞,骈缚坑之,他盗皆远窜。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巡抚张朝珍举卓异。  ‎ 十三年,署武昌知府。 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三桂散伪劄遍湖北州县,麻城、大冶、黄冈、黄安诸盗,皆倚山结寨应三桂。妖人黄金龙匿兴宁山中,谋内乱。刘君孚者,尝为成龙役,善捕盗,亦得三桂劄,与金龙等结大盗周铁爪,据曹家河以叛。朝珍以成龙旧治得民心,檄往招抚。成龙诇【注】知君孚虽反,众未合,犹豫持两端。兼程趋贼砦,距十里许止宿。榜示自首者免罪,来者日千计,皆贷之。先遣乡约谕君孚,降者待以不死。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呼君孚出见,叩头受抚,降其众数千。金龙走纸棚河,与其渠邹君申往保山砦,成龙擒斩之。朝珍以闻,请复官,即擢黄州知府。二十三年,命成龙兼摄两巡抚事。未几,卒于官。‎ ‎  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是年冬,上南巡至江宁,谕知府曰:" 尔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乃为不负。"又谕大学士等曰:“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加赠太子太保。   ‎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注】诇:xiòng,侦察,刺探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B.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C.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D.吴三桂犯湖南/师方攻岳/州檄成龙造浮桥济师/甫成/山水发/桥圮/坐夺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保甲,编组以户为单位,设户长;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保甲制度是宋朝时期开始带有军事管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B.卓异,本义杰出,出众。清制,吏部定期考核官吏,文官三年,武官五年,政绩突出,才能优异者称为卓异。‎ C.江宁,是“六代豪华”之地、“十朝京畿”‎ 要地。和金陵、建邺、建康、白下等都属于南京别称之一。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 D.授、迁、署、擢、摄、赠,这些都是古代与官职任用调动有关的词语,其中“署”、“摄”都有“代理”的意思;而“赠”和“谥”一样,是朝廷在大臣死后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评价。‎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于成龙直到45岁才步入仕途,但通过在罗城为官的政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深得百姓的拥戴。‎ B.在处理岐亭盗贼一事的过程中,于成龙的计谋和魄力均得到了很好地表现,可见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之人。‎ C.于成龙的下属刘君孚因为吴三桂的蛊惑而叛变,于成龙充分利用叛贼内部互相猜忌的心理,趁他们狐疑之际,迫使他归降。‎ D.康熙皇帝巡幸至江宁,以于成龙为榜样来告诫江宁知府,并给予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的至高褒奖。‎ ‎10.将下面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5分)‎ ‎(2)乃策黑骡往,从者二,张盖鸣钲,迳入贼舍。(5分)‎ ‎ ‎ ‎7.(3分)A ‎8.(3分)D(赠,朝廷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朝廷评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9.(3分)D("天下廉吏第一"是舆论对于成龙的评价,不是皇帝对他的褒奖。)‎ ‎10.(10分)(1)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服私访(暗中查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追查其踪迹线索)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得分点:微行、狱、辄、踪迹,各1分,句意1分) ‎ ‎(2)才骑着黑骡子前往,带着两个随从,打着 伞敲着锣,直接进入盗贼的据点。(得分 点:乃、策、盖、迳,各1分,句意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已经四十五岁了。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瑶、僮等少数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遍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出现,就立即抓捕治理,向上级请示,审判清楚后就处决,百姓安居乐业。周边的少数民族来侵犯,于成龙召集民兵要捣毁他们的据地,他们害怕了,发誓再不敢侵犯罗城。老百姓更加安心尽力地耕种土地。在罗城任职七年。于成龙和百姓相亲相爱如同家人和父子一样。 康熙六年,升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官署设在岐亭。岐亭原来有很多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行窃,没有谁敢过问。于成龙安抚贼首彭百龄,让盗贼自觉赎罪。他曾经通过调查得知盗贼所在的地方,伪装成乞丐,打入他们内部,跟他们相处十几天,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平时行窃的情况。于是召集官兵抓捕这些盗贼,准备好定案的供词,把这些盗贼捆缚一起坑杀了,其他盗贼闻风而逃。他曾经到村落中去微行私访,遍访民间隐情,遇到盗贼以及其他可疑案件,就按其踪迹抓到案犯,百姓非常惊叹佩服。巡抚张朝珍以政绩 ‎“卓异”把他推荐给朝廷。 康熙十三年,代理武昌知府。吴三桂进犯湖南,朝廷军队正进攻岳州时,有公文命令于成龙修造浮桥让军队渡过,浮桥刚修造好,山洪暴发,浮桥被冲塌了,于成龙获罪被免除了官职。吴三桂在湖北各地散发伪造的文书,麻城、大冶、黄冈、黄安等地的盗贼,都占据自己的山寨响应吴三桂。巫师黄金龙隐藏在兴宁山中,谋划作乱。刘君孚,曾经是于成龙手下的衙役,善于捕捉盗贼,也收到了吴三桂的文书。就和黄金龙等人与大盗周铁爪勾结起来,占据曹家河来叛乱。张朝珍因为于成龙原来为官时深得民心,征召他前去招讨安抚。于成龙侦查得知刘君孚虽然叛变了,其他人并没有完全接纳他,还在犹豫之中。日夜兼程赶到盗贼的山寨处,距离十里左右停下住宿。贴出文书告知自首的人可以免罪,前来自首的人每天数以千计,都饶恕了他们。先派遣地方官员告知刘君孚,主动投降的人可以用不死之罪来对待。才骑着骡子前往,带着两个随从,打着伞敲着锣,直接进入盗贼的据点。叫刘君孚出来,磕头接受招安,使他的手下数千人投降。黄金龙逃到纸棚河,和他们的贼首邹君申前往保山砦,于成龙抓住并处死了他们。朝珍把他的事迹报告朝廷,向皇帝请求恢复于成龙的官职,于是擢升为黄州知府。 康熙二十三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同时代理两地巡抚的事务。不久以后,在任上去世。 于成龙任官期间从不携带家属,去世时,将军、都统和同僚进去看, 只有竹箱中装着一袭缯袍、床头放几罐盐豉几件器具而已。百姓关闭集市聚在一起痛哭,在家里画了于成龙的像来祭祀他。这年冬天,皇帝南巡至江宁,告诉江宁知府说:"你一定要仿效前任总督于成龙正直清廉,才不辜负我。"又对大学士等人说:"我广泛地听取了舆论,都说于成龙确实是天下廉吏中的第一人。"另追赠他太子太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  阅读下面这首诗(11-12题)‎ 东屯北崦 ‎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 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 崦,yān泛指山。  ‎ ‎1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 B. 诗歌颔联中“空村惟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 ‎1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 ‎11.【答案】C E   (答对1项3分,答对2项5分。)(C 项,首联和颔联,表现了乡村荒废的现实以及作者的悲愤之情,这是诗人身处乡村时的所见所感。颈联,诗人步入山林,暂时离开荒废的乡村,看到的山林之景就诗意而言,确实是清幽的,原本悲愤的心情也得到暂时的舒缓,也是诗章节奏的一个变化,但诗人并未因此萌生归隐山林的想法。尾联,诗人在山林远眺时,自然涌出了对深陷战火中的百姓与国家的关切与忧虑。贯穿全诗的情感主线是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关切和忧虑。 ‎ E项,尾联并非卒章显志,不是直接揭示主旨。尾联通过诗人远眺所见的“战地”“黄尘”的描绘(虚写),以及“回首(不忍卒看)”这一动作,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对民生、国家的忧虑与关切。)  ‎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 12.【答案】‎ ‎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 ‎ ‎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 ‎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 ‎ ‎(每点2分,答对大意即可酌情给分。 ) ‎ 附 ‎ ‎ 东屯北崦 ‎ ‎ 避乱蜀中的杜甫靠舅氏崔卿翁之助,做了一个管理官田的职务,迁居到了东屯。过惯动荡生活的杜甫,如今找到这有禄食无官品的工作,至少可以免去奔走之苦了。可是诗人忧国 忧民的情怀,绝不会满足于一己的温饱,而是时刻想到多灾多难的人民。 ‎ ‎ 此时唐王朝虽已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军阀依然横行,各地战乱频仍,贪官污吏更加疯狂地搜刮鱼肉百姓。蜀中有崔旰、卫伯玉、柏茂琳等大肆搜刮,又有朝廷派出的侍御史到处追比(追比是指官府限令吏役办事,如果不能按期完成,就打板子以示警惩),这些大大小小如同“盗贼”的贪官污吏的一味“诛求”,把百姓弄得一贫如洗,只有逃亡。杜甫在诗的首联就对这帮盗贼予以了痛斥。 ‎ ‎ 颔联描写了东屯北崦一带荒凉景色。因为贪官的搜刮,老百姓无法生活,纷纷逃亡,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未逢人影。以唯见鸟更衬出荒村的空无一人。颈联诗人信步走去,山壑阴凉,清风吹面,露水滴在身上,景色幽美,诗人的情绪似乎略有舒缓,也更衬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思绪很远很深。尾联,杜甫眺望远山,遥望战地,唯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苦受难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诗人回首不忍久看。 ‎ 这首五律构思新颖。首联直抒胸臆,痛斥盗贼的诛求;颔联颈联写景;尾联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也与颔联颈联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更具艺术魅力。‎ ‎(三)古诗文默写 ‎13.补写下面的语句(8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_, _______。”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_______, _______ ”的错误态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 _______。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下列词语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敕造(chì)    阜盛(bù)           嫡亲(dí)         新正 (zhēng) B. 形骸 (hǎi)      盥手(ɡuàn)        洋绉(zhòu)     胡诌(zhōu) C.惫懒(bèi)      瞋视(chēn)       宫绦(tiāo)     洗涤(dí) D.两靥(yè)      纨绔(kuà)        蹙缩(cù)          濒临(bīn) 答案:A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百无聊赖 沸反盈天 惴惴不安 少不更事 B.逆情悖礼 宽宏大量 安分耐劳 间或一轮 C.寻死寻活 连绵不断 异乎寻常 走投无路 D.价廉物美 逍遥自在 清敦鱼翅 咀嚼赏鉴 答案D清炖鱼翅 ‎16.下列词语解释都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而绝江河 绝:断绝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丢失 叩关而攻秦 叩:攻打 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胜:尽 树之以桑 树:树木 D.填然鼓之 之:代词,代“鼓” 弃甲曳兵而走 曳:拖着 答案:B ‎17.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威振四海 流血漂橹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 D.声非加疾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 答案:A ‎18. 下列都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2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天下云集而响应 B.而耻学于师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外连横而斗诸侯 追亡逐北 D.王好战,请以战喻 申之以孝悌之义 答案:D ‎19.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未之有也 ‎ B.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A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③原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看上级脸色,专拣领导爱听的话说,汇报工作时言不由衷 ,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实情少、水分多。现在有所收敛了。‎ ‎④山东大学素以朴实无华、刚毅厚重闻名,但此次机器人大赛的成功举办却让我们感受到山大人不法常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⑤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的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⑥有媒体在近日表示了对欧洲经济状况的担忧,欧元区积重难返,何时才能走出债务泥潭。‎ A.②③⑥ B.①③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20.答案:C 浩如烟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涣然冰释:像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言不由衷: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不法常可: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积重难返: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21.答案:B(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全媒体时代” 加上“的来临”。C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D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失当)‎ ‎2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  ①  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② 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容之丰厚,思想之深邃,艺术之精妙,  ③  不是轻易能够领会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的这首诗,  ④  作者对知音的期待,  ⑤  对后世每一个读者的诱惑。翻开《红楼梦》吧!走进那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你  ⑥  会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享受。‎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不但 也 都 既是 更是 也许 B 不仅 而且 全 不是 而是 就 C 不仅 也 都 既是 也是 一定 D 不但 而且 因此 是 更是 将 ‎22.答案:C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有些地区还举办放风筝比赛,认为风筝的高低是年景好坏的标志,①____________。相传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代匠师公输般制造的。按其构造,风筝一般有硬膀、软膀、排子、长串、桶形等区别,为了增强娱乐性和趣味性,②____________,如风琴、笛哨、锣鼓等。③____________,以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最为著名。‎ ‎23.①风筝飞得越高代表年景越好 ②还可以在风筝上附加一些特殊装置 ③我国的风筝产地有很多(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4.从下列人物形象中任选两个,仿造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4分)‎ 林黛玉 祥林嫂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高觉新 性格决定命运。好的思想决定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决定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养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才能决定自己好的性格,最后决定成功的命运。反之则不然。方鸿渐既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又不懂得人情世故,永远也走不出“围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答案示例:(1)林黛玉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结果错失了情感又毁弃了生命;‎ ‎(2)哈姆雷特既优柔寡断又忧郁多疑,终难逃悲剧的结局;‎ ‎(3)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想入非非又难得出人头地的机会,最终难逃十年偿债的悲剧。‎ ‎25.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读高一的16岁女孩武亦姝凭借不俗的实力,成为新擂主。她不仅在节目的第一环节中斩获了第二季开播以来的最高分,还在第二环节中频频说出流传度较低的诗词——据统计,她的诗词储备量达到了惊人的2000首。‎ 一旦一个人在某方面出类拔萃,或者成为所谓的“网红”,总会有不同声音。对这位女生来说亦是如此。有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点有益无害;有人说,肯定是从小被父母逼的,童年比较缺失;有人还说,会背那么多诗又怎样,高考又不考......‎ 要不要从小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词?会不会对孩子成长不好?某报的“学生心声”栏目,就此事开展了专题讨论。请你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 阅卷参考 ‎55-60分为一类卷,不仅审题准确,还应在这基础上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和生发,论说有层次感,对问题的理解有深度,语言流畅;‎ ‎50-54分为二类卷,审题准确,对作文题所涉论题有较深的认识,讲究论证方法,对文中的概念能采用定义、归纳、演绎等逻辑证明的方法较好地论证观点,论说色彩较为明显,语言流畅;‎ ‎45-49分为三类卷,审题基本符合题意,偏重使用举例的方法来证明其观点,事例能说明观点,论说较有力,语言通顺;‎ ‎40-44分为四类卷,审题部分符合题意,较多依靠举例说明观点,有适当论证,语言较通顺,结构较完整;‎ ‎36-39分为五类卷,审题部分偏离题意,但仍然在题目的范畴中。内容相对单薄,缺乏深度,结构不太完整,语言有一些语病及错别字,字迹尚清楚;‎ 完全偏离题意:20分以下;‎ 明确论述类作文,如写成夹叙夹议的文化散文,最高不超过42分,如写成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小说等,最高不能超过3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