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复习:202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高考复习:2020 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技巧+文言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命题趋势】 刚刚过去的山东省 2020 年“新高考”模拟考试中,文言文阅读试 题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1.命题特点:延续了 2019 年高考题的风格,多了一道问答题,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新增)。 2.选材内容:继续选择《史记》,与 2019 年全国卷一致,选了 其中一篇《萧相国世家》。 3.分值设置:20 分,比 2019 年全国卷多 1 分。 4.题型设置:5 个小题,其中 3 道选择题,2 道简答题。 (1)3 个单选题,分别考查断句、文化知识、概括分析,9 分,与 2019 年全国卷一致; (2)1 个翻译题,考查两个句子,与 2019 年全国卷一致,但 分值设置为 8 分,比全国卷少 2 分; (3)1 个主观问答题,分值为 3 分,属于新题型。分值虽然 不高,但是却是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地读懂了文本内容。 【满分技巧】 一、文言文断句的答题技巧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 1.读。“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 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 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 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 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的,我们可以用“凭语 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这五种方法来综合 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 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 发出者——主语(名词),向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 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 4.选。“选”,就是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 另外,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一些文言断句题,以增强语感。 二、识记文化常识的相关方法 解答文化常识题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来判 定正误;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判定正误。 三、内容分析概括的相关方法 解答内容分析概括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本题的设 误角度。本题的设误角度一般有:张冠李戴、时空错乱、曲解文意、 逻辑混乱(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二是按照“读(读文知意)—览 (浏览选项)—锁(锁定信息源)—比(仔细比较选项和信息源,寻 找选项中的硬伤)—选(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的方式解题。这五 个步骤中,“比”是关键。“比”的对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比“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之间的对照关系,以防张冠李戴、时空错乱; 二比句间关系,以防逻辑混乱(强加因果);三比作者观点和文意, 以防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四、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方法 解答文言翻译题,可按照“七步八法”进行。 1.“七步”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七个步骤,即“读—审—切—译 —连—查—誊”。 (1)读。将要翻译的句子放回原文中反复阅读,依托文意,联系 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事件、前后句子间的关系),把握句子的基 本大意。 (2)审。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中是否含有重要的 文言知识点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审查。 一审名词。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如表 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 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的名词。 二审实词。用“○”圈出句子中出现的疑难词语、多义词、古今异 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三审虚词。用“△”标注出句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 四审活用。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一 般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五审句式。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 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 (3)切。将句子按表意单位或词切分。 (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翻译 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语境(前后文句间的 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间的关系)和平时积累的知识(词语、 语法、修辞、文化常识等)合理推断其意思。 (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留” “补”“调”“删”等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出来的词意连缀成现代 汉语语句,并写在草稿纸上。 (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 表达习惯。 (7)誊。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答题卡上。 当然,以上七个步骤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四、五两步是关键。 2.“八法”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八种方法,即“留”“删”“补” “调”“换”“固”“意”“凝”。 (1)留——若句子中出现了古代表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 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 的专有名词,翻译时要将其保留。 (2)删——若句子中出现了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音 节助词、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不表意的语素,翻译时可将其删 除。 (3)补——对于省略句,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或所 缺的字词。 (4)调——对于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 谓倒装句式,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 (5)换——对于与现代汉语“同名异称”的古汉语单音节词,翻 译时要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将其替换。 (6)固——对于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翻译成它的固定 意义。 (7)意——若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翻译时 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8)凝——对使用了反复铺陈、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的句子,翻 译时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同类项凝结为一项。 五、主观问答题要遵循以下步骤 1.首先,需要读懂材料,并审清题干要求; 2.其次,立足文本内容,从文中找出信息; 3.最后,会用自己的话进行加工,才算符合答案要求。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 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 得《离》,遂决意南归。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 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 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 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 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 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 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 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 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 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 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 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 时年二十三。 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 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 《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 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 知名士。尝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北方之人,养生之 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 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故以“稼”名轩。尝同朱熹游武夷山, 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 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 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 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 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 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B.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 /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C.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 /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D.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干余/说下之/使隶京/义 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节度使是宋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一种全权 印信,受有此印信者,可全权调度。 B.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取“绍祚中兴”之义,现今绍兴 城的名字也是从此时开始得名。 C.忠义人是当时朝野上下对北方广大沦陷区不堪民族压 迫,拿起武器同金人进行斗争的百姓。 D.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 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辛弃疾雄豪英迈,叛徒义端窃印投金,辛弃疾陷于被杀 的危险之中,最终辛弃疾斩义端之首,完成壮举。 B.辛弃疾义气干云,耿京被张安国杀害,辛弃疾义不容辞 为耿京报仇,直入金营,趁张安国与金将酣饮之际,将其斩杀。 C.辛弃疾对南北时局有着深刻认识,写出了多篇有价值 的分析形势的文章,因为当时朝廷的方针问题,最后没被采纳。 D.辛弃疾注重农业生产,他论说南北方的贫富差距问题即 是从农业问题入手,他的号“稼轩”也是由此而得名。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5 分,共 10 分) (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 (2)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 【答案】 1.D 2.A(节度使开始于唐代。) 3.B(“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杀张安国是回到宋朝,而不 是在金营。) 4.(1)我因主帅而归顺朝廷,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 (关键词:缘,因为;归朝,归顺朝廷;不期,没想到、没料到; 何以,那什么,凭什么。大意 1 分) (2)南方有许多直些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 有贫富不均了。(关键词:末作,工商业;病,祸乱、危害;患, 祸患;不侔,不均衡、不等同。大意 1 分。)(第一分句翻译为 “南方有许多人从事工商业而小喜农作”也可得分。)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 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 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 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 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 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 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 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 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 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 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 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 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仍斩下 义端的头颅,回到义军中。从此以后,耿京更加看重辛弃疾。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 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 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 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 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 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 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 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 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 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 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 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 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 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 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 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 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 所交多是海内名士。他曾说:“人生在于勤劳,当以务农为先。 北方人,生活用品不需属求他人,故无大富大贫之家。南方有许 多商业工作来祸乱农民,再加上兼并的祸患兴起,就有贫富不均 了。”故以“稼”名轩。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 曲棹歌》,朱熹写“克己复礼”、“夙兴夜寐”,给他的两个书 斋题名。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 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 你凛然犹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 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 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 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 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 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 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 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 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 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 狱。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诏委以 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 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 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军 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 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 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 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 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为大理卿 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 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夺:改变 B.帝嘉之,进一秩 秩:官吏的俸禄 C.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慷慨:情绪激昂 D.留守叶衡雅重之 雅:很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时枢府有不乐之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以言者落职 余船以次俱进 C.不为迎合 恐为操所先 D.弃疾因论南北形势 相如因持璧却立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勇武有才干或尚 气节的一组是 ①即众中缚之以归 ②作《九议》并《应问》三篇 ③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很勇武,听到耿京被杀的消息后,约同别人进入金营, 在金营杀死了张安国。 B.乾道六年,辛弃疾写了很多关于北伐的文章,但是因为朝廷和 金人刚刚议和,所以没有被朝廷采纳。 C.江右闹饥荒,辛弃疾到任后,发动民力,度过饥荒。并且帮助 信州解决饥荒,得到皇帝的表彰。 D.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同僚吴交如死后,家贫,辛弃疾 帮助厚葬,并且上书皇帝,使得皇帝赏赐了很多金银和丝绢给吴 家。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2)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答案】 5.C 6.C 7.A 8.A 【解析】 5.“慷慨”应为“胸怀大志”之意。 6.“为”表示被动,译为“被”;A.“不乐之者”中“之”是代 词,代这件事;“备他盗之出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B.“以言者落职”中“以”是“因为”之意;“余 船以次俱进”中“以”是“按照”的意思。D.“因论南北形势” 中“因”是“趁机”之意;“因持璧却立”中“因”是“于是” 之意。 7. ②是说辛弃疾的著作,④是说辛弃疾拨米救济信州百姓。 8. 不是在金营杀死了张安国,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 9.(1)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 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 (2)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 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 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 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 劝耿京作南归决断。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 康劳军,召见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 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 降金,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 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 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 安国斩首。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 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 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趁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 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 《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 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 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 的)建议不能实行。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 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 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强盗不断在湖南造反,辛 弃疾讨伐并平定了他们。皇帝下诏让他谋划,就丈量原先马殷营 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 拿铜钱五万到广西买了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 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弃 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没能改变他的想法。军队建成,雄镇一方, 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弃疾督办赈灾工作。 刚一到灾区,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 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全部出公家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 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 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 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 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部属都不答应,弃疾说:“都是 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 了信州。皇帝嘉勉了这件事,给弃疾进一级俸禄。又因为谏官弹 劾丢掉了职务。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喜欢)发现和提拔人才,他 交往的人多为海内知名人士。担任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去世, 没有钱买棺材装殓,辛弃疾感叹说:“担任高官却贫困到这地步, 这是廉洁的志士!”就送了很多财物以后,又把这事上告皇帝, 皇帝赐了钱财。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 流传于世。 高考三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提升专练 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班)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 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 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 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 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 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著述意。显宗甚奇之, 召诣校书部,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 世祖本纪,迁为郎。固又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 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 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 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固自 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 莫不讽诵焉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 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 子,请大使。宪上遗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 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 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 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 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著矣。议 者威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 序事,不激诡,不抑抗①,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 ②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 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 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 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 【注】①抑抗:缩小与夸张。②亹亹(weǐ):不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 学者莫不讽诵焉 A.从文化常识看,句中的“永平”“建初”等年号表示时间,所 以“固自水平中始”与“至建初中”后都应该断开。 B 从句意看,“潜精积思二十年”是“诏的具体内容,所以“受诏 潜精积思二十年”是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C.从语法角度分析,“重”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当世”的谓语, 与“其书”构成动宾结构,故“其书”后要断开。 D.从句间关系看,“重其书”是“当世”“莫不讽诵焉”的原因, 所以“莫不讽诵焉”前应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尧是传说中上古部落联盟首领,《史记》记载其为“五帝"之一, 是儒家推崇的圣明君主。 B.宾客是指古代同宗族出身的或投靠依附王侯贵族并为其效命的 门客,文中指窦氏的族人。 C.《汉书》是中国第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 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D.论是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多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有 时也是作者的讽喻或感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班固聪颖多才,年轻有为。他九岁时就能写诗作文,长大后博 览群书,不拘泥 于一家学说;刚成年就向刘苍荐才并被接纳。 B.班固经历磨难,矢志修史。他被人举报私修官史而遭遇了牢狱 之灾;在班超营营救澄清冤情后,被皇帝召到校书部继续著书。 C.班固潜心著述,享誉当时,他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撰 写他们的本纪,人们称赞他与司马迁都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D.班固治家无方,牵连被害。班固疏于管教家人,因奴仆醉酒冒 犯种兢而被其怀恨在心,后来遭到种兢挟私报复,被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具言固 著述意。(4 分)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 官(4 分)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汉书》的优点和不足。(3 分) 【解析】 1A.这两个年号之后都不应断开,因为是作为状语修饰后文“受 诏”“乃成”两个谓语的。B.错误,此处“受诏”是谓宾结构, 应在“诏”后断开。D.“莫不讽诵焉”前有主语“学者”,应在 “学者”前断开。 译文: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研究二十多年,直到建 初年间才完成。当时学界非常重视他的著作,学者没有不吟诵的。 故选:C。 2B.“同宗族出身”和“指窦氏的族人”错误。 3C.“追溯记述帝王的功德,私下里转写他们的本纪”不是班固, 原文“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迷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 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可见是 当时的“史臣”的做法。 4①为……所:被;自明:自己申辩清楚;阙:朝廷;具:详细地。 译文: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自己不能申辩清楚, 便疾行感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②会:正赶上;闻:听说;引:带领军队;坐:获罪。 译文: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班固便 带兵返回了。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 5 从“论曰”一段来看,“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 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是他的优点,即 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极有文采,叙事详尽 又能注重体例。而“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 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是他的缺点,即看轻仁义和 气节。 【答案】 1.C 2.B 3.C 4.①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班固被郡署考逼,自己不能申辩清楚, 便疾行感到朝廷上书,详细说明班固著书的意图。 ②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庭,闻听匈奴内部发生骚乱,班固便带兵 返回了。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官。 5.优点:补录缺失,对前代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记录;极有文采, 叙事详尽又能注重体例。不足:缺乏正确评价标准,看轻仁义和 气节。 【参考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写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他 所掌握的学问不是向某一家某一人学的,不拘泥于篇章字句的解 释,了解文章大意就行了。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凭借至亲的身 份担任骠骑将军的职务辅佐朝政。招致贤才,广纳英雄。当时班 固才二十岁。写了陈述意见的文书劝说刘苍,推荐了桓梁、晋冯 几位贤士。刘苍采纳了他的建议。父亲班彪去世,(班固)回到 家乡。班固因为班彪先前继《史记》所写史书还不够详备,于是 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上书给显宗 皇帝,告班固私自改作国史,有诏书下至郡署,收捕班固系押在 京兆狱中,又把班固家中的史书全部取来。班固的弟弟班超恐怕 班固被郡署考逼,而不能自我表白,于是急驰至京都赴皇宫向皇 上上书,全面细致地说明了班固所著书的内容意义。显宗(阅后) 很感惊奇,下诏让他去校书部。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 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其后他升为侍郎。班固又创作 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献给皇帝。皇帝就再次让他继续完成以 前缩写的书。班固认为汉朝兴盛,有尧帝的命运,以此建立帝王 功业到了第六代,史臣才开始追述历朝臣子的功德,自己写下本 纪,编于皇帝的后面,位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年以后,就 孔雀不在记录。于是(班固)探询前记,汇集听说的内容,编撰 了《汉书》。班固自永平中开始接受诏令,潜心研究二十多年, 直到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学界非常重视他的著作,学者没有不 吟诵的。永平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 参与军务。北单于听说汉军出动,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进行通好, 想重行呼韩邪从前和亲的做法,朝见天子,请派大使。窦宪上书 派班固代理中郎将的事务,率数百骑兵与勾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 迎接北单于。正赶上南匈奴攻破北匈奴所在地,班固听说他们发 生内乱,便带兵退回,等到窦宪失势时,班固首先获罪并被免宫。 班固不教海他的儿子们,他的儿子多不守法度,让官史很以之为 苦。当初,洛阳令种兢曾经出行,班国的奴仆冒犯种兢的车马, 吏卒棰击呵斥了奴仆,奴仆醉酒谩骂种兢,种兢大怒,但因惧窦 宪而不敢发作,心中记下仇恨。等到窦氏门客都逮捕拷问之时, 洛阳令种兢趁此机会关押了班固,班固于是死狱中,时年六十一 岁。天子下诏逮捕,把种兢作为主谋官更来治罪。 评论:司马迁和班固父子,他们所写的史书,大义要旨显著 明白。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 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就像班固叙述事情,不 毁誉过当,不缩小夸张,丰富而不杂乱,详细而得体,使人读起 来不知疲倦,他能够成就名声确实是应该的啊!班彪、班固讽刺司 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认识与圣人非常不同。但是他们的评价意见 常常否定为节气而死和公正刚直,而不述说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是 一种美德,那么轻视仁爱正义,鄙视保持节操就更加厉害了。班 固认为司马迁见识广博,却不能凭借智慧避免最残酷的刑罚。可 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罪,可以说智力已经够了,但在行动上却不 能恪守所明白的道理。唉,古人所以反复慨叹,人能明察秋毫却 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祖况,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父稚, 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性沈重好古。年二十余,更始败,三辅大 乱。时隗嚣拥众天水,彪乃避难从之。嚣问彪曰:“往者周亡, 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意者从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生试论之。”对曰:“周之废兴, 与汉殊异。昔周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 末流有从横之事,势数然也。汉承秦制,改立郡县,主有专已之 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 绝,故王氏擅朝,因窃号位。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是以即真之 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 云合,咸称刘氏,不谋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 之资,而百姓讴吟,思仰汉德,已可知矣。”嚣曰:“生言周、 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人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家复兴, 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羁之,时人复知汉乎?” 彪既疾嚣言,又伤时方限,乃著《王命论》,欲以感之,而嚣终 不寤,遂避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 师友之道。彪乃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及融征还京师, 光武问曰:“所上章奏,谁与参之?”融对曰:“皆从事班彪所 为。”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 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 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彪复辟司徒玉况府。时, 东宫初建,诸王国并开,而官属未备,师保多阙。彪上书奏,帝 纳之。后察司徒廉为望都长,吏民爱之。建武三十年,年五十二, 卒官。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 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选自《后汉书·班彪列传》,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 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B.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 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C.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 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D.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 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 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隋唐以 后简称“辅”。 B.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 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 哀帝的“哀”是公谥。公谥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 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 予的称号,用来褒扬死者。 D. 诸侯,古代中央政权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 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两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 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彪痛恨隗嚣的狂言,感叹时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 用来感动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因此避走河西。 B. 后来窦融奉诏回京师,光武帝问他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他一起 商议的,窦融据实禀报。皇帝早就听到班彪很有才干,于是召见 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C. 班彪多次上书请奏,皇帝每次都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 长,得到官吏百姓的爱戴。 D. 班彪性格沉重,喜好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 京城附近大乱。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十余年间,中外搔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 谋同辞。 (2) 河西大将军窦融以为从事,深敬待之,接以师友之道。彪乃 为融画策事汉,总西河以拒隗嚣。 【答案】 6.A 7.B 8.C 9.(1) 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自打着刘氏 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 (2) 河西大将军窦融用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 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 隗嚣。 【解析】 6.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回答问题可以根据重要固定词 语动词“上才”排除 B、C,句中重要虚词“以”排除 B、D 两项, 最后得出答案是 A。 点睛:断句时应注意“四要”。一、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了 解大意。二、要把握重点词语,考虑句子成分。三、要记住文言 文的特殊句式,当断则断,不当断则不断。四、要熟练掌握虚词 的用法,利用它作为断句的参考。 7.本题主要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 项, “都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员”错误,“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点睛:文学常识面广量大,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多积累。 积累可以采用分门别类记忆法,即在分类的基础上把某些有相同 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以考点为分类标 准,如:(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 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 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 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 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 乙己》等都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 杜拾遗、太史公等。 8.C 项,“多次上奏,皇帝都”错误,原文只提他 “书奏上后, 皇帝采纳了”。并没有说道“每次”“都”。 点睛: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与大纲说明对此考点的要求是:“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这两点均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 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 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评价。这种考查应用性、 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事件细节的表述; (2)整个事件的概括;(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 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5)某个论点的依据;(6) 对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或争议等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 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及其细节进行 归纳,对主人公的品质进行推断,或对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 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 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 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 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 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 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 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 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 或概括。 9.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 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 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关 键词:“发”“假号”“辞”“以为”“寝”“乃”。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 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 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 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 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 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 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 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班彪传,班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祖父班况,成帝时做过越 骑校尉。父亲班稚,哀帝时做过广平太守。班彪性格沉重,喜好 古代文化。二十多岁时,正值更始败逃,京城附近大乱。当时, 隗嚣带领众人在天水起事,班彪跟着他避难。有一次,隗嚣问班 彪道:“从前周朝灭亡,战国纷争,天下四分五裂,经过好几代 才得安定。是合纵连横的事又将出现在今天呢,还是承受天命, 在某一个人身上呢?望先生谈谈看法。”班彪答道:“周朝的废 兴,与汉朝不同。从前周朝分爵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诸 侯掌握自己的领地各自为政,正像一棵大树,本根很弱小,枝叶 很茂盛,所以到了后来,出现合纵连横的事,是形势促使它那样。 汉朝继承秦朝的制度,改封建为郡县制,国君有专制的权威,臣 下无百年的大柄。到了成帝,假借外戚的势力,哀帝、平帝在位 时间很短,三帝无子,所以王莽篡位,窃取国位年号。危险来自 上边,伤害不及下面,因此,王莽真正篡位之后,天下人没有不 伸着脖子在叹息。十多年间,中外发生搔扰,远近都在行动,各 自打着刘氏的旗号,会合响应,众口一词,不谋而同。现在英雄 豪杰统治各州县的,都没有像七国传统的资本,可百姓却异口同 声,想念汉朝的恩德,发展趋势已经可想而知了。”隗嚣道“: 先生分析周朝与汉朝的形势是对的;至于只看到愚蠢的百姓习惯 刘氏姓号的缘故,而说汉家一定复兴,这就不见得了。从前秦朝 失去天下,好比一只鹿逃走了,刘邦追鹿到了手,当时人又谁知 有什么汉朝么?”班彪一方面痛恨隗嚣的狂言,一方面又感叹时 局艰难,于是著一篇《王命论》,认为汉德是继承唐尧,有灵验 的王符作证,王者登上宝座,不是凭欺诈能成功,想用这来感动 隗嚣,可是隗嚣始终不觉悟,于是避走河西。河西大将军窦融用 他作从事,十分恭敬地待他,用师友之道接待。班彪就替窦融出 谋划策,敬事汉朝,总领西河一带来抗拒隗嚣。后来窦融奉诏回 京师,光武帝问道:“你所上的奏章,是谁和你参谋?”窦融答 道“:都是我的从事班彪做的。”皇帝一向听到班彪很有才干, 于是召见班彪,举他作司隶茂才,叫他作徐州令,因病没有就位。 后来几次应三公的命令,就去了。班彪既有高才又好写作,于是 专心在史籍方面下功夫。彪又被征到司徒玉况府。当时太子的东 宫刚建立,诸王国同时开辟,而官吏没有配齐,师保齐缺。班彪 又上奏书,皇帝采纳了。后来选司徒廉作望都长,得到官吏百姓 的爱戴。建武三十年(55),班彪年五十二,死在官位上。他所著 的赋、论、书、记、奏事共九篇。 评论说:班彪身为博古通今的儒者和杰出的人才,置身于危难动 乱之中,行为不逾越道义,言语不背离正轨,当官不急功近利, 守志不背弃他人,写文章来治理国家,守着清贫的生活而没有闷 闷不乐的神色,他坚守道义,恬静淡薄的志向是多么的坚定呀。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剽 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 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 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 能,主簿谭显拾遗补阔,臣奉宣诏书而己。”帝大悦。涣由此 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县多好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 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 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完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 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 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 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 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酸以千 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按于路。吏问其故,咸 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 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 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 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 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 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 太守。《节选自《后汉书·王涣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 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 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 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 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 大义/ 【答案】B 【解析:】对比几个选项,只要能正确理解“敦儒学/习《尚 书》/读律令”这几句,就能确定选项 B,“敦”在此是“敦习” 之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 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 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 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 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答案】D 【解析】“京师”两个字分开,“师”没有“国都”的意思, 故应该选 D 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担任功曹, 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 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昱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 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究州刺史后,又 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望。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 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 身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越,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 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 武属吏才干,任然忙得无法分身。 【答案】D 【解析】D 项中,“忙的无法分身”理解有误,“旋踵”在 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畏避退缩”,因此应该选此项。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解析】第一句翻译“老百姓思念王涣的恩德,在安阳亭西 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能明白“荐” 有“祭祀”之意,此句的翻译难度应该就不大。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解析】第二句翻译“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 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此句中主要翻译准确“文 理”是“条理”之意。 【试题解析】 2018 年文言文阅读与 2017 年《后汉书~赵熹传》相同,都 是史传文阅读,几个题型也类似,没有明显变化,体现高考题 型求稳的特点,断句题有助于学生的语感及理解能力。第 11 题 文化常识的考察如果再这样考下去,恐怕只会愈来愈偏愈怪, 与“常识”会愈来愈远,希望引起出题专家的注意。第 12 题 13 题都是侧重对文章的理解及词语句式等知识点,是对文言文知 识的综合考察。 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 行侠仗义 打 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 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 《尚书》 ,研读律令, 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 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 情。陈宠因而名声大震,被提升到朝中任 大司农 。 汉和帝 问 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 “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处理各种事物;又让 主簿镡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 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 王涣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 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 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 停宿。其中有放牛的人,都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始终没有人 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他严格 地纠察鄙州所属郡县,声名大震。后来由于考核妖言不实而被 定罪免官。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 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他严格要求自 己,办事清平公正,处理案件也宽严得当。其中那些含有冤情, 长期告状,而历届官府所不能判决、按法律情理难以彰明、人 们难以信服的案件,王涣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 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 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 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 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酿酒,多达数千人。王涣的灵枢向西运 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碗加以祭奠。 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全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 衙门所盘剥,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不再有 官吏掠夺侵扰的事情了,所以来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 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人民思念王涣的恩德, 在安阳亭西边为他建立一座祠堂,每餐都要伴着礼乐献上祭品 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 去,惟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洛阳保留王 涣的祠堂。 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 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令 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充分发挥这些人的 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决不畏避退缩,所以一年中 要判的案件,不过几十个。任峻在威猛方面超过王涣,但在文 德治理方面比不上王涣。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 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