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第12课 项脊轩志学案 语文版必修1
第12课 项脊轩志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分析常见的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2.把握“悲”“喜”统摄全篇的写作特点。3.学习作者善于借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项脊轩( ) (2)修葺( ) (3)垣墙( ) (4)栏楯( ) (5)偃仰( ) (6)逾庖( ) (7)先妣( ) (8)阖门( ) (9)象笏( ) (10)枇杷( ) (11)呱呱而泣( ) 答案 (1)jǐ (2)qì (3)yuán (4)shǔn (5)yǎn (6)páo (7)bǐ (8)hé (9)hù (10)pí pá (11)ɡū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寺院的住持。 18 (2)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又一次。 (4)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还给,归还;返回。 答案 (1)一丈见方。(2)到处。(3)两次。(4)旧时指女子出嫁。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先 (2)过 (3)若 (4)效 (5)殆 (6)当 (7)书 答案 (1)形容词,已故的/名词,前面/介词,在……之前/名词,祖先 (2)动词,看望/动词,经过/名词,过失、过错/动词,拜访/动词,超过/动词,犯错误 (3)代词,你的/动词,像/动词,像……一样/动词,比得上 (4)动词,成功/名词,任务/名词,效果/动词,效仿 (5)副词,大概/形容词,危险/动词,通“怠”,懈怠/副词,几乎 (6)副词,将会/动词,遮挡/介词,对着、面对/副词,将要/动词,对等、相当/动词,把守/动词,当作 (7)动词,写字/名词,文字/名词,书信/名词,书籍 3.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垣墙周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二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泽下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东犬西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旧时栏楯,亦遂增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9)室西连于中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时至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筑起围墙 (2)名词用作动词,喂养 (3)名词作状语,向下 (4)名词作状语,从上 (5)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 (6)名词作状语,亲手 (7)形容词用作名词,美景 (8)名词用作动词,照在半墙上 (9)名词作状语,向西 (10)名词作状语,不时 4.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 (2)于 (3)而 答案 (1)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她/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2)介词,在/介词,比/介词,和、跟 (3)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可是/代词,你的/连词,表修饰 5.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妪,先大母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不上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制稍异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2)判断句 (3)判断句 (4)省略句 (5)省略句 (6)介宾短语后置句 6.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2)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随后又砌了墙,总共变了两次。 (3)回忆起旧日的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8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课外名句——作者名句 (1)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直与天地同流。 (2)自古设官职,事事有本原。所以置守令,无非惠元元。 (3)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 (4)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 (5)法之理在天下。 (6)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 一、作者简介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项脊生,明代杰出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顺,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合称为“唐宋派”。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二、背景展示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祖父归隆道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从“项脊”两字的字面意思理解,归有光是要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 三、文学常识 1.室西连于中闺。——“闺”,一般指上圆下方的小门;旧时称女子居住的内室。“闺”字常和女子有关,没结婚的女子称“闺女”,女子的住室称“闺房”。文中的“中闺”指妇女住的内室。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先大母”,已故的祖母。在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太后、大父、大母。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称谓。不满周岁称“襁褓”,婴儿称“黄口”,二三岁称 18 “孩提”,七八岁称“始龇”,幼年称“垂髫”,幼年/童年称“总髫/总角”,童年/少年称“总发/束发”,女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女子十五岁(成年)称“及笄”,男子二十岁(成年)称“弱冠”,三十岁称“而立”,四十岁称“不惑”,五十岁称“知天命”,六十岁称“耳顺/花甲”,七十岁称“古稀”,八九十岁称“耄耋”,百岁称“期颐”。 4.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女子出嫁何谓为“归”? 《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 5.顷之,持一象笏至。——笏,笏板,也称手板“象笏”,象牙做的手板。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 文白对译 18 18 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厚重的抚摸,深情的凝望;亲情是一缕阳光,一泓清泉……什么能见证亲情?也许是一句深情的问候,也许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明文第一”的归有光先生,却能借一间小屋,见证了家族的百年兴衰;一篇短文,记载了三代人的梦想。亲情,使《项脊轩志》这篇散文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18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图中横线处填出作者“悲”的具体内容。 答案 ①诸父异爨,家势衰微 ②幼年丧母,母爱难忘 ③祖母已逝,物在人亡 ④小轩遭火未焚 1.项脊轩修葺前后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细心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葺前有三个特点: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修葺后有三个特点: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幽静——“借书满架”“桂影斑驳”;安静——“万籁有声”“庭阶寂寂”。 (2)作者营造了一幅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的清幽画面。 2.文章第三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是否一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第三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2)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则“令人长号不自禁”,情感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作者的情感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3.文章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答案 (1)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等写得如在眼前,而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感慨尤深,让人落泪。(2)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与前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文章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由“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自然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末句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古人说,归有光为文,“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项脊轩志》便是这样,可谓结构“关”情,细节“撩”情,质朴“增”情,叠字“助”情。请仔细品读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结构“关”情。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叙述,把互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2)细节“撩”情。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没有面面俱到,只是选择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而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来叙述,使人物跃然纸上。 (3)质朴“增”情。语言质朴,不加藻饰。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的叙事,于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使最自然质朴的情感动人心弦。 (4)叠字“助”情。叠词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同时又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这一笔,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借物寄情 《项脊轩志》运用了借物寄情的手法,课文通过记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作者抒发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技巧点拨 18 借物寄情,就是通过对某种具体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某种感情、志趣、思想观点。借物是手段,寄情是目的。借物传情,可以通过对“物”的精心描写,有力地表达心中蓄积的情感。情感表达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回味悠长。从古至今,借物寄情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在作家们的笔下变得情意绵绵,一朵花、一棵树、一件衣、一支笔、一杯茶、一壶水都能寄托人们的情怀。 怎样才能通过借物达到抒情的目的呢?通过象征、联想,由某种象征体联想到它具有的象征义,或由某种象征义出发去联想可表达的象征体,都可以构成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写这类文章,要注意如下几点: 1.立意要明确 把握好“物”与“意”之间的对应点,这是写好此类文章的关键。 2.描写要具体 在进行具体描写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描写的重点放在与表现中心思想有联系的特征上;要善于选用词语,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议论要恰当 写这类文章,常常需要在记叙、描写中插入作者的看法,或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性议论。 迁移运用 请运用借物寄情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表达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母亲并不喜欢喝茶,然而有一天,她却买回了一只茶壶,这壶是我渴求了许久的那种。母亲告诉我,壶不必洗,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是珍贵的壶。 我纳闷:母亲怎么也懂茶道?此后,我每天深夜苦读,灯影下有我,也有母亲买回的壶。说也奇怪,每次喝上一口,便能使我清醒起来,得到解题的门路和灵感,像有一种力量,源源不断地从壶口里流出,一直流进我的口里、心里。然而,壶里的茶凉得快,功课做得投入了,便不自觉地喝着冰凉的茶,有一次被母亲发现了,她便再也不能安睡。以后,每至深夜,母亲便默默地坐在我的面前,默默地为我添上一壶热气腾腾的茶。有时,偶尔抬头,总能瞅见茶壶上扬着的丝丝热气,还有热气后面母亲那满含企盼与慈爱的双眼。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运用示例 18 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妇孺皆知,很多人为之潸然落泪。但《项脊轩志》中母亲夜半叩门“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讯细节更见母亲爱子心切。母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倘若孩子面临死亡的威胁,而母亲又恰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的生存时,她一定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生命——因为母亲用生死考验给了孩子生命,她一定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 母性的力量胜过自然界的法则。 2.课外素材 “暴走妈妈”割肝救子 武汉的陈玉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为了挽救因失去肝脏代谢功能而濒临死亡的儿子,作为母亲的她,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暴走10公里,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风吹雨打,都没有让她停下飞速的脚步。炎热酷寒挡不住匆匆的步伐,满脸的坚定充满着无限希望。她的目标只有一个:救儿子!为儿子跑出一个合格的肝!七个月后,她的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从而让自己的脂肪肝消失于无形,这样,她就可以把自己的肝脏换给儿子。11月3日晚上九点多,历时近14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了,陈玉蓉成功割肝救子,从而为其“暴走”以消除脂肪肝的行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选材感言 “暴走妈妈”成为媒体焦点,“割肝救子”成为众多媒体直播的画面,都旨在把这份母爱进行放大与延伸,透彻地阐释“大爱无疆”的真谛。“暴走妈妈”的背影,写下了忍耐与坚持;“暴走妈妈”,是天下父母的符号。“割肝救子”的故事触动着人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爱与被爱的互动,才构成了生动而完整的人性之爱的文化。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个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起衣袖,挥手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珊珊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18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读后启悟 文章从人人熟悉的内容入手,在立意上独辟蹊径,在联想与叙述中展示出自己对《项脊轩志》独特的感悟与体味。 青年学子品美文,心灵为之感动,情操为之陶冶,想象为之激发,还被它成就了美文一篇,这不正是阅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对于抱怨缺乏直接生活经历的中学生来说,合理利用阅读得来的间接生活为文,不也是路径之一吗?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二——友善 1.[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文言》 [译文]积累善行的家族,一定有数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家族,一定会有数不尽的灾祸。 [解读]古人用原始的唯物观点看待世界的变化运转,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总结经验,得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论。人类发展需要秩序,而建立秩序需要友好互惠,这就是善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的动因。而恶则意味着混乱动荡,必然是阻碍事物进步的。个体善行或恶行的累积,会对集体造成影响,这也是因为事物普遍联系的缘故。这种朴素的价值观告诫人们应多做善事,为后人积累有益的影响,无疑对社会健康有序地前进具有正面意义。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平家物语》开篇就引用了《周易》这句话,为后文描写权臣平清盛多行不义最终导致平氏家族灭亡做了铺垫。 2.[名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对别人友爱的人,别人也常常友爱他;对别人尊敬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 [解读]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因此只要通过外界激发出人的善心,就能向好发展。友善是人的本能,通过友善彼此交往,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因此,君子遇到对自己不友善的人,应当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没有做好,其次才是去找他人的原因。同时,孟子也认为,“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单凭善就想使人心服,是不够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 18 一、基础知识检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B项妪:老妇人。C项制:规制。这里指建造的格局和式样。D项志:一种文体名。此处指《项脊轩志》一文。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持一象笏至 A.他日汝当用之 B.杳不知其所之也 C.儿之成,则可待乎 D.怅恨久之 答案 D 解析 D项与例句都是音节助词,不译。A项代词,指象笏。B项动词,到,往。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吾妻来归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D.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答案 A 解析 A项古今义都是“修补”。B项古义:旧时指女子出嫁。今义:还给,归还;返回。C项古义:古人十五岁(一说八岁)时,把头发挽起来,盘到头顶上,表示成童。今义:把头发扎起来。D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均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客逾庖而宴 ③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④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⑤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⑥借书满架 ⑦忧劳可以兴国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①④⑤/②③/⑥⑧⑨/⑦ B.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C.①④⑤/②⑥⑧/③/⑦/⑨ D.①④⑨/②③⑤/⑥⑧/⑦ 答案 D 解析 依次为: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18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接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答案 (1)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曰,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再:两次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喂养 C.先妣抚之甚厚 抚:抚养 D.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的) 答案 C 解析 抚:爱护,照顾。 7.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表现出母亲和祖母对孩子关怀备至的一项是( ) ①儿寒乎?欲食乎 ②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③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④比去,以手阖门 18 ⑤儿之成,则可待乎 ⑥他日汝当用之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⑥ 答案 C 解析 ②是老妪的做法,⑤⑥是祖母对“我”的期待。 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写了叔伯们分家后的杂乱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大家庭败落的悲叹之情。 B.回忆了老妪述说亡母关心子女和祖母渴望孙儿读书有成的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和祖母的深切怀念。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来刻画人物,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D.作者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往事“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情。 答案 D 解析 选文没有写“多可喜”之事。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说:“我们家的读书人很久没有取得功名,这孩子将来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呀!” (2)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 18 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归有光《先妣事略》,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B.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C.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D.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答案 B 解析 原文标点为: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在称谓前加“先”表已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或年长者。 B.“正德”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八年”是年号纪年法。 C.“讳”即名讳,旧指尊长或所尊敬之人的名字。旧时生前曰名,死后曰讳,含有敬意。 D.“学官”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补”是因为政绩卓著而破格提升的意思。 答案 D 解析 “补”指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2.下列说法与《先妣事略》和《项脊轩志》两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借助写生活中的琐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文中没有一处直抒感情的笔墨。 B.《项脊轩志》一文通过记述“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厚感情。 C.《项脊轩志》一文既写了可喜之事,也写了可悲之事。《先妣事略》一文则无可喜之事,只写可赞之事。 D.《项脊轩志》《先妣事略》两文,内容互为照应,都描述了亡母生前对仆人的宽厚。 答案 A 解析 文章最后一句“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就是直抒胸臆。 18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直,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童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和和气气地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2)因为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 参考译文 先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十六岁嫁到我家。过了一年,生下女儿淑静。淑静,就是我的大姐。过一了年,生下了我。又过了一年,生下一男一女:一个生下就死了,另一个也只活了一年。又过了一年,生下有尚,怀孕十二个月。第二年生下淑顺。过了一年,又生有功。有功生下来以后,先母养他比前几个儿女更费力。于是她常常皱着眉头对几个佣人说:“孩子这么多,我真苦死了。”有一个老婆婆用一杯水盛着两个田螺送上来,说:“把这杯水喝了,以后就不会常怀孕了。”先母举起杯,把水一气喝完,从此失声变哑,不能说话。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先母去世。儿女们看见家里有人哭,也跟着哭,但是还以为母亲是睡着了。真是伤心啊!接着,家里请来画工为先母画遗像,把两个孩子带到画工眼前,对他说:“遗像鼻子以上照有光画,鼻子以下照淑静画。”因为这两个孩子面容像母亲。 先母名桂。外曾祖父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太学生。外祖母姓何。外祖父世世辈辈住吴家桥,吴家桥在昆山县的东南,离城三十里;经过千墩浦,向南到直桥,沿着小河往东就到了。村子里聚居着许多人家,全都姓周。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哥哥都因为富有而出名,为人忠厚正直。外祖父常和和气气地与村里人谈家常,看到小辈外甥侄子个个都喜爱。 先母到吴家桥娘家,就做棉花活。进城回婆家,就搓麻捻线,常常点盏小灯,劳动到深更半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差个人来送点东西。家里不缺吃食,先母却终日劳苦像是穷得揭不开锅。冬天生炉火用的炭屑,(母亲)叫丫环做成炭团,一颗挨一颗晒在台阶下面。屋里没有废物,家里没有闲人。儿女大的牵着衣服,小的抱在怀里。手里还不停地缝缝补补,每间房里都干干净净。因为对待佣人有恩惠,佣仆虽然被责打了,背后也不忍心责怪她。吴家桥每年都会送来鱼、蟹、糕饼,总是人人可以吃到。家里人听说吴家桥有人来,个个都欢喜。 我七岁时和堂兄有嘉进学塾读书。每逢阴雨天气,堂兄总是在学塾里过夜,我心里舍不得和他分开,但是却不能留住,必定要赶回家。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 18 先母故世十一年后,大姐淑静嫁给王三接,这婚事是先母生前应允的。先母故世十二年后,我补上了生员。十六年后,我娶妻,婚事也是先母生前给我订下的。一年后我有了个女儿,我们夫妇都很喜欢女儿,格外想念先母。夜半三更,和妻子一同流泪,回想她生前的几件事,仿佛是昨天发生的一样,别的什么,都记不起来了。世界上竟有没有娘亲的人么!天啊!多么悲痛啊! 1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