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自贡市田家炳中学高2021届高二上期半期试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 24 -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D.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 24 -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此题题干要求考生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考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 此题C项,表述过于肯定,绝对化,可参考原文原文第二段文句“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原文表述“基本是可靠的”,故选项“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太绝对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此题C项,“旧史学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表述有误,犯了扩大范围的错误,可参考原文第四段文句“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可见批判的只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故选C。 【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此题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把选项带到原文细细比较。 此题D项,“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三段已指出“《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故此句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点睛】完成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古渡头 叶 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 24 -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 24 -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渡夫不愿马上开船送“我”过湖,还教训“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 B. 作品以抒情的笔调叙述了渡夫的人生遭遇和心灵世界,反映了动荡不安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C. 渡夫没有让“我”回到岸上去,而是让“我”在他船里过一宵,因为他看“我”太年轻,怕“我”遇到不测,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 D. 渡夫在船里把他儿子桂儿被北佬抓做伕子的事情告诉“我”,这一方面表达他对“我”孝顺母亲的赞赏和羡慕之情,一方面表达他失子之后的孤独和忧虑。 E. 第二天一早,“我”被渡夫叫起来之后,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5.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6.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7. 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C 5. - 24 -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每答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6. ①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喜欢孝顺父母的子女;②刚强不屈,不畏身心劳苦,靠自己的气力赚钱;③坚忍不拔,不向命运低头,坚持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7.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现苦难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题。(答出一点给2分,打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给满8分为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做此题,考生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此题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是”,这就需要考生在五个选项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项,“这让我暗自吃惊,因为我担心他谋财害命”分析不当,参考原文,“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的原因是渡夫说的“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这句话让“我”为渡夫说出那样的话而震惊,而不是担心他谋财害命。故曲解原文。 C项,“想告诉我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在外的经验”表述有误,依据原文“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可得知渡夫觉得回镇找旅馆路途遥远,不现实。故表述有误。 E项,“目不转睛地瞧着他,发现他的脸上没什么异样的表情,想知道他为什么把昨夜的事情全都忘记了”表述有些错误,渡夫并没忘记昨夜的事情,作者看他主要是被“他”洒脱淡定的表情而打动。故选E项给1分。 故选AC。 【5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叙述手法及其作用能力。此题是针对小说故事叙述方式设题,做此题,第一步,审明题干,明确要求,题干要求: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第二步,分析技巧,体会作用。此题叙述的角度有: - 24 - (1)叙事视角为第一人称,小说将渡夫故事作为“我”的经历的组成部分来讲述,这种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方式,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作品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2)叙述话题围绕“钱”展开,以“钱”话题的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兴趣。 (3)叙述方式是对话形式,作品对渡夫的故事的叙述以对话形式完成的,相比较客观的铺陈描写和叙述,对话更有跳跃性,信息处理更简洁省力,也更能直接集中地完成对渡夫故事的叙述,同时保持小说整体结构的均衡和完整。 (4)叙述过程与环境相结合,小说不只是叙述渡夫的故事,还穿插了“我”的情感反应和情景描写。这样写,既交代了叙述视角,表现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也使渡夫成为一个审美对象,他的故事因而成为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事件。由于情景描写产生的心理距离,渡夫向“我”表达的悲苦情感被冷却和客观化了,由此使作品产生了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意。 【6题详解】 此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题干要求概括“渡夫的性格特点”,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答题: 首先从渡夫与“我”之间直率的对话,并主动留“我”在船上住一宿,可看出他的坦诚热情和乐于助人;他也直接表达了“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 其次从他不愿给北佬兵当苦力以及在风霜雨雪中坚持渡船等可以看出,他坚强不屈、不畏辛苦、自食其力的性格特征。 再次从他尽管抱怨老天不公,但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可以看出他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从他唱的歌声中可以看出他自由自在的生活信念。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 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类,答题注意观点+原文例证的方式。 - 24 - 此题题干问“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此题探究小说结构安排,小说以渡夫任情高歌做结尾,主要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以歌声作结,在结构上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使得小说人物——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分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在小说主题上来看,表达了渡夫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点睛】人物视角叙事:是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一般也采用第一、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叙述,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的叙述,人物并不在作品中直接露面,而是始终粘附于某一个人物身上,以被粘附的这个人的视角来讲述,有点傀儡的味道。 这种叙述的特点是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气质、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因而也叫有限叙事。 人物叙述还有种类型是“变换式”,即叙述人没有固定,而是根据需要不断变换人物。如:莫言作品中会经常采用这种变换的方式来使故事发展下去。 另外,由人物叙述的延伸,还有一种特殊类型是“意识流”方式。它试图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因此作品的情节也多是人物的意识活动。 主要特点:无论是以何人身份来叙述,感觉是在讲故事,显得真实。但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叙述人视角被限制,有些空白还要读者去填补。这对于喜欢参与作品思考的读者而言比较适合,也正好弥补了“云端视角”的不足。但缺陷在于作品中的叙述人无法叙述自己,受叙述人左右,作者又不好出面干涉,要想知道作品中他人的想法,还真得让读者自己去猜。另外的不足就是它没有象云端视角那样对全局的全能。 阅读下面的文字。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的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 24 -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服务。 8. 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________;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________。 9. 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 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 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D. 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10.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充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 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环境监测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 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 D. 随着生物电池不断更新,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答案】8. (1). 原理 (2). 前景 9. D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第一段和第二段主要内容的关键词,考生应有文本意识,学会提取文中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能力。 - 24 - 此题抓住第一段中“利用”“基于”关键词,可以概括第一段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原理;第二段从文中最后一个文句,以及文中对人体的作用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可以概括为介绍生物电池的作用或前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关于‘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考生要到到文中圈出有关“生物电池”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速找到信息源。 此题D项,“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便会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表述与原文不符,参考原文“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大意是说蜗牛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的断电现象,故选项以偏概全了。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考生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此外,考生能够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最后,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A项,“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表述有误,参考原文“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可知蜗牛只是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罢了。 B项,“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表述有误,文中没有涉及。 D项,“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表述有误,参考原文文句“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可知,这只是一种假设,并没有成为现实,而选项说成既成事实了,出题人所设干扰项是典型的将未然当已然了。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阕,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 - 24 - 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 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畯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劝朴学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 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 B. 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 C. 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 D. 奏请仿汉熹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先例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乃不敢引疾 ②臣乃敢上壁 B. ①御制诗以纪其事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①四海好学能文者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24 - D. ①去而人爱思之 ②临清流而赋诗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功名。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仕途。 B. 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 C. 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 D. 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 1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 (2)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 【答案】11. B 12. A 13. C 14. (1).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 (2).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B项“殷勤”解释为“周到”,解释了它的字典意,据语境,应解释为“情意深厚”、“恳切叮嘱”,句子译为: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 故选B。 【12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中两个“乃”均解释为“才”,大意:才不敢拿疾病为托词/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大意:亲自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C 项,中第一句“者”解释为“……的人”,第二句“者”解释为“……的地方”;大意:天下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的人/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 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解释为“却”,第二句“而”表示承接关系;大意:离去之后人们却爱戴思念他/站在清澈的小溪边来吟诗作赋。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此题C项,“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表述有误,参考原文“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此句大意: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采分点:“既”,…之后,“大言”,大力倡导;“势要”,权贵。 (2)采分点:“奇横”,新奇豪放;“所欲言”,所字结构,想要说的意思。 - 24 -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简言之,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按照词序,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 参考译文: 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进入京都,十三岁通读《五经》,有擅长写文章的好名声。先生年少时,杰出超群,与众不同,性情淳厚过人。和弟弟文正公朱珪,都有擅长写文章的好名声,被钜公契赏识。等到父亲去世,三年服丧期满,先生不肯出去做官,想要游览名山大川。恰逢弟弟文正公觐见皇上,皇上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拿疾病为托词,对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 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求搜集抄录《永乐大典》散失的文字。皇上看到奏折,认为他很奇特,就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亲自写诗来记录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的文字在传写中多有错误,他上奏请求仿造汉熹平年间、唐开成年间的先例,选择文臣校正,在太学立石,遵照旨意慢慢办理,于是编著了几卷《十三经文字同异》收藏在家中。从此皖、闽一带的士人听闻绪言余论,才知道研究基础学问。天下喜欢读书善于写文章的人,都仰慕先生,并想跟先生交往。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等人,在经术训诂上见解深刻,没得志的时候都在先生家做幕僚,而最终因为撰述闻名于时,这大概都是先生启发引导的。 先生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庸俗之人不敢去他家中。寒门如有才俊,先生就会赞不绝口。他在京都的时候,带着礼品来问字的人,车子都阻隔了道路。所到之处,跟随的人有百十人。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便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他在安徽做督学的时候,表扬婺源已逝的士人江永、汪绂等,在乡里先贤中赞扬他们,来鼓励专门求学的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接连做官,一时传为盛事,福建人扶着车辕送行的,绵延几百里.那以后文正主持文教,天下名流都暗中求取提拔,大多被先生赞赏认可,所以世人称那些引经据典、爱好古学的人为“朱派”。 先生终生喜爱考古,也爱好金石书法,说这些可以佐证经史书籍。写文章仿照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仿照六书,有隋朝以前的体制.家中藏书万卷,客人常常满座,谈话辩论常常倾倒一世.所到名山大川,喜欢搜奇揽胜,京都的人传诵吟咏,至今不停。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 - 24 - 先生为人坦荡胸无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他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意思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当学政时,遇到贤能的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离去之后人们却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没有完成,有诗文集若干卷。 (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经杜甫旧宅 雍陶[注]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注] 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工于词赋。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由景及人,为下文写景抒情做了铺垫。 B. 颔联对仗工整,诗人感慨只存旧宅,不闻新诗,“旧宅”“新诗”形成对比,寄寓了诗人诸多感慨。 C. 颈联中“尽”“迟”用词极其精妙,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对鸥鸟无情的恼恨之情。 D. 结尾句,语奇而意深,表面看是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可事实上是写杜甫既已故,复与谁期! E. 本诗借多种景物描绘出了杜甫旧宅人迹罕至、缺少生机之特点,情景交融,欲扬先抑,诗人情感一波三折。 16. 这首七言律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15. CE 16. ①对杜甫的思念、崇敬之情。①对杜甫的思念、崇敬之情。诗人看到杜甫旧宅花儿盛开,不禁触景生情,想起了杜甫在蜀地的时光,自然流露出对杜甫的思念与崇敬。(2分)②对读不到杜甫新诗的遗憾之情。游浣花草堂看到现今只存旧宅,杜甫其人已故,再也不能有新诗流传于世的遗憾之情。(2分)③ - 24 - 借山月表达了人事变迁的感慨。杜甫旧宅周围荒凉一片,诗人借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来依旧照旧宅,复与谁期,抒发出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选项的内容有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等。 C项,的内容主要赏析“尽”“迟”两个词语,说它们表现了“鸥鸟无情”“马步迟缓”, “恼怒”理解有误。从诗句“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可以看出,作者用这两个词主要是写旧宅内外的荒废,感慨人事既变,景物亦非。故表述有误。 E项,主要分析这首诗情感及抒情的手法,说这首诗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述有误;“感情上一波三折”表述有误。 故选CE。 【16题详解】 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 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 本首诗首联,诗人看到浣花溪里的花儿开放,触景生情,一个“忆”字直接表达出诗人对杜甫的怀念之情。颔联诗人写杜甫旧宅空存,其人却已经不再,千金也难换回杜诗新篇,遗憾之情溢于于言表。颈联借景抒情,颈通过描写杜甫旧宅“沙崩水槛、鸥鸟飞尽、树压村桥”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的怅惘之情。诗歌尾联,诗人表面以比拟的手法写出山月不知人事变迁,仍夜夜照江面,不知与谁共期,实际上却表达出诗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之情。 【点睛】诗歌简介: 这是唐朝诗人雍陶所作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叙写了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因叹而今只见旧宅,不闻新诗,以为诗坛之不幸也的感叹。 译文: 浣花溪里面花多的地方,是回忆先生在蜀地时的地方。经过万年也应该留下这座旧宅院,花费千金也不能换来杜甫的一首新诗。沙毁坏了水边的栏杆,飞翔的鸥鸟不见踪迹;树干倾斜压在村桥上,以致车马行走缓。山和月亮不知道人事剧变,夜晚降临了,仍夜照江面,不知与谁共期。 - 24 - 赏析: 经浣花草堂而吊杜甫,忆其在蜀之生活与创作,因叹而今只见旧宅,不闻新诗,以为诗坛之不幸也。颈联复写旧宅内外之荒废,嗟人事既变,景物亦非。结句故嗔山月之无知,夜来依旧照旧宅,甫既已故,复与谁期!怪无知之山月之无知,盖拟其有知而未尝有知,语奇而意深。宋人王禹偁《村行》之"数峰无语立斜阳",亦假定其能语而称其无语,同一理致,即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思问录·内篇》)。 17.按原文填空。 (1)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 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 (5)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7)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8) 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 (9)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10) 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答案】 (1). 生长明妃尚有村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4). 丛菊两开他日泪 (5). 别有幽愁暗恨生 (6). 银瓶乍破水浆迸 (7). 谨庠序之教 (8). 申之以孝悌之义 (9). 百步九折萦岩峦 (10). 扪参历井仰胁息 (11).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12).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4). 沧海月明珠有泪 【解析】 【详解】考查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此题容易写错的词较多(1)尚(2)知明(5) - 24 - 幽愁、乍破(6)庠序(7)萦、扪参(8)七庙隳(9)何等,考生强化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书写。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4月4日,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奖名单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公布,中国作家曹文轩顺利摘得这一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蝉联此项桂冠。 B. 20年前,马氏“兄弟”因“诚”结缘;20年后,哥儿俩又因“诚”重聚。马氏“兄弟”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平凡人身上蕴藏的信守承诺、诚比金坚的力量。 C. 中国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为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的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 D. 董明珠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不合逻辑,“蝉联”多指连任某个职务或继续保持某种称号,与“首次”矛盾,可将“蝉联”改为“荣膺”。 C项,句式杂糅,“主要目的是为”将“主要目的是”和“主要是为”杂糅,可二者取其一。 D项,语序不当,“董明珠虽然在上市公司格力电器的职务没有发生变化,但格力“去董明珠时代”的拐点也许就要到来”两句话主语不同,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应将“虽然”移至“董明珠”前。 故选B。 19.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________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________的作品。它们或如摄影般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________。 A.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B.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C.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D.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答案】B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区别成语意思。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尽力设法治好国家。句中是指艺术创作,应该选用“精益求精”,排除AD两项。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修饰“作品”,指“作品”新,选用“耳目一新”,排除C。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根据句子语境,是说作品美,而不是多,选用“美不胜收”。 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⑥③④①②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④⑥③①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答案】A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性。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然后默读所给各句子,找出句中的关联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关注句首和句尾。关联词常常成对出现,代词出现前前面一定要出现此人或事物,而句首和句尾话题应该是一致的。此题题干要求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首先确定首句,依据文段,上文写了清明节插杨柳的习俗,横线处分析原因,⑥“由于”与上文衔接紧密,应放在首位;③“生命力”与⑥中的“生殖力”衔接紧密,可确定⑥③顺序;④“这种生命力”与③“生命力”衔接紧密,可确定③④的顺序;①“人丁兴旺”与④“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相照应,可确定④①的顺序;②⑤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据此就可确定答案了。最恰当的排序是:⑥③④①②⑤。 故选A。 【点睛】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就是把一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提取出来,广泛的说还有其他很多形式,诸如用语言用图形等,把文章内容或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出来。也是现代文阅读重点考查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分析结构,把握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阅读能力。 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角度要准确 二、要素要清楚 三、顺序要合理 四、主旨要突出 五、详略要得当 六、线索要明晰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好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 24 - 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是我要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大道、捷径、坦途,自然为人们喜欢;小道、险路、绝地,往往被人们排斥。习惯于行通衢大道,贪图于走终南捷径,久而久之,滋长了惰性,消磨了锐气,就可能丧失了开辟新路的热情,断路与失路的危机将随之产生。因此,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才能寻找到别样的风景。 不趋时,不媚俗,才能走出自己的路。若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地行路,必将窒息灵动的个性,扼杀高尚的志趣,而使自己陷入邯郸学步、削足适履的困境。人各有路,他人的未必就合适你,大家都行的未必你也一定合适。“条条大路通罗马”,哪一条是与你对路的?这需要你的理智决断。而能不为时潮所羁绊,不为流俗所动摇,坚定地抉择自己认定的一条路径去走,这需要的更是勇气。比尔·盖茨、马云们青年时期的创业之路,不正是他们秉守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昂扬的斗志去奋勇拼搏才成就的吗? 不知足,不自满,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创新之路无止境。《礼记》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奔跑于创新之路,最需要的莫过于永不知足的精神。乔布斯曾说:“保持初学者心态,放下成功,当个新手。”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常说:“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马云也常说:“我们要么是在危机中,要么在走向危机中。”正因为他们不自满,不知足,常怀危机意识,锐意创新,积极创生新机制,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大众水涨船高,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他们的创业经营之路才掀开了一重又一重的新境界。 英国历史学家托·富勒说:“走众人所走的路,你就安全了。”诚哉斯言,但是一味耽溺于众人所走之常路,陶然自足于安逸平和之境,则可能吞噬了创新的潜能,熄灭了进取的动力。而只有不断自我挑战,自我超越,敢于涉险境,闯新路,才能走得更远! “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生逢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黄金时代,创客们更需有一种敢入深山的闯劲,一种勇履绝处的干劲,从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去激励和感召一批又一批的追随者,才能催生一个革故鼎新的“创造”中国! 【解析】 - 24 - 试题分析:这是福建高考作文题选取了三句话为命题材料,且这三句话对于考生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这就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这三句话都与“路”有关,第一句话是说“路”是可以开创的;第二句话是说即使走错了,也可以有所得;第三句话是说只要勇敢去走,就能找到自己的路。在确定立意时需注意,此题所给的三句话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考生可就其中一句来立意行文,也可以综合三句话来立意行文。话题是路,三条路有不同的含义,考生要理解路的象征意义,围绕面对困难、创新、信仰、理想等来立意,找准材料命题的中心,选择自己熟悉的知识、文化背景,贴近自己的思想实际,才能避免空洞。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