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情节学案(1)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之情节 学案 ‎[考情把脉]‎ 考点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之小说。‎ 范围 选材特点:受篇幅限制,以中外微型小说为主,有时也选取经典的中长篇小说作品片段。题材内容侧重关注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所选取的小说或有情感熏陶的作用,或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正确引导。‎ 要点 命题形式和内容:主要针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氛围命题。另外,还有揭示标题意义、探究主题多重性等命题形式。考查内容主要有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塑造方式、理解分析作品中句子的含意及作用,分析表达技巧中对比、衬托、铺垫等的具体作用,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等。‎ 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 ‎[真题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擅长以经典文句的使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老汪翻来覆去讲不清楚“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就说明了作为乡村墪师的他迂腐无能。‎ B.文中老汪每月两次的“乱走”令人备感困惑,直到端午节老汪酒后吐真言,暴露内心秘密,说出“总想一个人”时,才真相大白。‎ C.本文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老汪的形象,如他对学生、银瓶及老范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D.本文以白话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和文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老汪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他的尴尬处境。‎ E.本文虽只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作者以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人物群像,展开了一幅北方村镇的风俗画卷。‎ 答案 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 A项,“他迂腐无能”错误;B项,“真相大白”有误;E项,“塑造了人物群像”错误。‎ ‎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是个大方的人;②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是个友善的人;③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是个有分寸的人;④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是个识大体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可筛选出文中与该人物相关的情节然后分析即可。‎ ‎3.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其实源于自身人际关系的体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老汪自己孤独不乐,所以从《论语》中读出的是孤独不乐,反映的是其个人心境;②老汪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抚慰自己的孤独;③结尾处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就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思想的理解,解答时要先理解题目中所给句子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4.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似之处:①都温和善良,诚挚率真;②都有些懦弱,也比较落魄;③都有些书呆子气,喜欢引经据典来自我辩解、自我安慰。‎ 不同之处:①孔乙己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封建文化,比如等级观念的压制,以及生活的窘迫;②老汪的精神困境主要源自内心的憋闷,即难以排解的孤独。‎ 解析 本题考查文本人物与课内人物的比较,应先答出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再答出不同之处。‎ 学案一 情节 学习目标:①明确关于“情节”的命题方向,熟知命题规律;②了解小说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法。‎ 自主学习 故事情节,是小说中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间关系的一系列事件的发展过程。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情节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构成。在情节安排方面,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在情节发展过程中,还可以设置悬念、误会、伏笔、铺垫、抑扬等,使小说情节形成“摇摆”。同时,整个文章的情节往往有清晰的线索,将整个文章连缀在一起。‎ 考向一 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情节主要是从小说的结构入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线索,又要缕清各个段落与层次间的关系。‎ ‎[设问方式]‎ ‎(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述故事情节。‎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述。‎ ‎(4)概述小说的部分内容。‎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以主要人物贝尔蒂的行动为线索来概括组织。也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切分层次把握情节:文章前三段是开端——贝尔蒂俘获霍夫曼;第四至六段是发展——贝尔蒂保护霍夫曼;第七、八段是情节进一步发展——贝尔蒂及他人被俘;第九段至十二段是高潮——霍夫曼保护贝尔蒂,贝尔蒂脱险;第十三段至结尾是结局——贝尔蒂救迈尔,勇敢赴死。然后运用“某人某事”的格式概括出来即可。‎ 本题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梳理基本情节,就是理清小说中所叙内容的先后顺序。这就要确定一个依据,通常可以从时间地点变换、故事发生发展、人物心理变化等角度加以梳理。对于本题而言,以事件发展为脉络,以贝尔蒂的真诚为标杆,就不难梳理清楚。‎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概括小说情节“三步走”‎ 第一步: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 ‎(1)事物线索。如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等一系列情节都与此有关。‎ ‎(2)对比冲突线索。如鲁迅的《祝福》,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3)人物心理、情感行为变化线索。如[且做且思]中梳理情节时要扣紧贝尔蒂在俘敌和被俘的过程中,维护敌人和自己的风度尊严,体现高尚的人格这一行为线索。‎ 第二步:理,就是理清小说的叙述顺序和结构 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文章结构。‎ 第三步: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场面,全文的基本情节也就清楚了。如上题中共有五个场面,分别是贝尔蒂俘获霍夫曼、贝尔蒂保护霍夫曼、贝尔蒂及他人被俘、霍夫曼保护贝尔蒂、贝尔蒂救迈尔勇敢赴死。‎ 答题模板 按“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根据题干要求灵活作答)‎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6·南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见人声嘈杂,不禁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了他一眼:“是谁的?”‎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房走了出来。“彼贝!”他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号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笼子,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 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事件发展脉络)‎ ‎(示例二)期待好价钱,信守与彼贝的约定,不忍孩子失望决定送鸟笼,送鸟笼后兴奋与失落交织。(主人公心理变化脉络)‎ 解析 可从事件发展和主人公心理变化两方面分析。这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是第一部分,写鸟笼做成后的反响,是故事的开端。从“你该刮刮脸啦”到“蒙铁尔可真有钱啊!”是第二部分,写巴尔塔萨及其妻子对鸟笼的定价,拒卖鸟笼给老大夫,是故事的发展。从“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到“走了出去”是第三部分,写巴尔塔萨将鸟笼送给彼贝,一分钱也没要,是故事的高潮。从“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到文末是第四部分,写巴尔塔萨送鸟笼后的感受,是故事的结局。从第二段开始,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心理先后经历了期待、信守、不忍、兴奋与失落的变化。‎ ‎2.小说开头写巴尔塔萨与妻子乌尔苏拉的对话,与上下文哪些人、事叙写有何关联?(改编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乌尔苏拉的话中得知巴尔塔萨做鸟笼时间之长、用心之极,补充说明了鸟笼漂亮的原因,为下文写大家前来观赏、老大夫希拉尔多非常想买以及财主蒙铁尔的儿子得不到鸟笼而号啕大哭等情节发展提供依据。‎ ‎②夫妻二人谈卖价问题为后来到蒙铁尔家卖鸟笼的情节做了铺垫,与巴尔塔萨不忍孩子失望决定赠送鸟笼的情节形成转折,使情节波澜起伏,更为下文巴尔塔萨台球房醉酒提供心理依据。‎ 解析 选此点来分析全文情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3.指出小说中画线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解析 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特点,分析描写方法;在这段文字中,彼贝的委屈伤心和下文他父亲的严厉冷漠形成对比,也正是彼贝的委屈伤心让善良的巴尔塔萨决定把鸟笼白送给他,在结构上的作用也就非常明显了。‎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任选两个角度)‎ 解析 本题是探究题,可从塑造人物形象、安排情节、丰富主题、使环境更加典型等角度去考虑。‎ 考向二 小说情节的鉴赏 鉴赏小说的情节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在内容上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给读者的感受等。在结构上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设问方式]‎ ‎(1)小说叙写××情景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段写的某某事物或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分析小说情节的特点及作用?‎ ‎(4)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或情景,有什么作用?‎ ‎(5)小说的线索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作用。‎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报复 ‎[法]雨果·克里兹 写字台上的台灯只照亮书房的一角。彭恩刚从剧场回来,他坐到写字台前,伸手拿起电话要通了编辑部:“我是彭恩,你好!我又考虑了一下,关于《蛙女》的剧评,最好还是发下午版,因为我想把它展开一些……别提啦!太不像话了!所以我才打算写一篇详细的剧评。上午版你只要留出个小方块刊登一则简讯就行了。你记下来吧:‘奥林匹亚剧院:《蛙女》上演,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你是不是觉得我的措词还不够激烈?这样就行?那好,再见!”‎ 从他放下话筒的动作可以看出,彭恩的情绪越来越愤慨。可就在这时,他猛然一惊,附近有人轻轻地咳嗽了一声。在光线最暗的角落里,他模模糊糊地看见有个人坐在皮沙发里。陌生人蓄着白胡须,身披风衣,头上歪戴一顶礼帽,闪亮的眼睛逼视着评论家。彭恩心里发虚:“你,你……你是谁?”‎ 陌生人慢慢站起来,从衣兜里伸出右手。彭恩看见一支闪闪发亮的手枪。“把手举起来!”那人命令道。彭恩两手发抖。‎ ‎“嘻嘻嘻……”那人像精神病人一样笑着,“你这条毒蛇,现在总算落到了我的手里。再有5分钟就是午夜。12点整,嘻嘻嘻……你将变成一具尸体。文亚明,我的宝贝,”白胡子老头扬起头,“我亲爱的文亚明,5分钟后你将报仇雪恨。这条毒蛇将永远闭上它的嘴!啊,你高兴吗,文亚明?”说着,白胡子老头立刻举起手枪:“别动!”‎ ‎“听我说,”彭恩战战兢兢道,“请告诉我,你究竟是谁?……我不明白……我对你干了什么?……求你把手枪收起来吧。我们之间肯定有一场误会。”‎ ‎“给我住嘴,你这个杀人凶手!”‎ ‎“杀人凶手?你弄错了。我不是杀人凶手!”‎ ‎“那么请问是谁杀死了我的孩子,我唯一的儿子,亲爱的文亚明?谁呢,彭恩先生?”‎ ‎“我根本不认识你的儿子!你怎么会生出这种想法?”‎ ‎“我的儿子叫……文亚明·穆勒!现在你明白了吧?”‎ ‎“文亚明·穆勒……我记得,好像是个演员吧?”‎ ‎“曾经是!因为他已经死了,他对着自己的头开了一枪。而正是你这个无耻的小人毁了他!你在文章里写过他:‘为助诸君一笑,还有一位文亚明·穆勒先生值得提及,因为他的表演,真堪称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你竟敢这样写我的儿子!而他,可怜的孩子,去买了一支手枪,自杀了。就是这支手枪,过一会儿将把你送到西天!”‎ 彭恩禁不住浑身乱颤:“听我说,这并不能怪我……我感到很遗憾……可我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你的儿子真的缺乏才华……你明白吗?我本人跟你的儿子并没有仇,可是艺术……”‎ ‎“你别再胡诌关于艺术的废话了!你是杀人犯!因此你得死!昨天夜里,”老头压低嗓门,“文亚明出现在我的梦里。他对我说:‘爸爸,拿上手枪去找那毒蛇。午夜12点的时候,杀了他替我报仇!否则,我的灵魂将永远四处飘游,不得安身!’”‎ ‎“可你不能杀我……看在上帝面上……你简直疯了!……”‎ 老头大声地嘲笑道:“真叫人恶心,你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胆小鬼!一条罪恶深重的蛆虫,半文不值的小人!你那自命不凡的优越感哪里去了?你的体面威风哪里去了?现在你已面对死神,没有了你,人人都会如释重负。”‎ 彭恩双手合十,央求道:“亲爱的先生,如果你一定要杀我,至少让我能最后给我的亲人写几句诀别的话……并表明我的遗愿。”‎ ‎“行,我成全你!”陌生人宽宏大量地答应,“写吧,你还可以活15秒钟!”彭恩拿起铅笔,在纸片上写了两三行字……‎ 午夜的钟声响了。‎ 老头怪叫一声,抠动了扳机。‎ 硝烟散后,陌生人扯下自己的胡子,走近彭恩。‎ ‎“先生,现在你对文亚明·穆勒的表演才华有了新的看法吧,对不对?看你那个熊样!哈哈……!我想,今后你在评论别人的时候该会学得谨慎一些了!”‎ 看着手里拿着铅笔,满脸蜡黄的彭恩,文亚明伸手拿过那张纸条。只见上面写道:‎ ‎“亲爱的文亚明·穆勒,你不仅是全世界最蹩脚的演员,而且是头号傻瓜。你戴的假发套大了一号。彭恩。” ‎ 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作铺垫。‎ ‎[解析] 题干明确“情节有哪些作用”,因此此题属于情节作用类题。情节作用类题,需要从以下角度回答:‎ ‎①从情节上看,彭恩打电话的情节处于文章开头,因此可联系全文来作答,如引起全文、作铺垫等等。‎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看,“一锅可笑的大杂烩,一堆无聊的废话和歇斯底里的无病呻吟。看了简直要让你发疯。详情请见本报下午版”等语言刻画了人物语言尖刻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人物身份。‎ ‎ ③环境方面,本文开头即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情况——活动的时间、地点。‎ ‎ ④文章主旨方面,开头段体现不明显,可以不考虑。‎ 技法探究JIFATANJIU 牢记“四对关系”做好情节鉴赏题 ‎1.牢记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1)开头的作用:总领全文;照应题目,呼应下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欲扬先抑;对比衬托;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2)中间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由……到……(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为下文写……做铺垫(为议论、抒情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总结上文;呼应前文。(3)结尾的作用: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戛然而止,回味深长;点明题旨;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升华感情,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小见大。(4)标题的作用:一是其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如上题中打电话的情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做铺垫。‎ ‎2.牢记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也即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具体作用。常用答题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如上题点明了彭恩的身份,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 ‎3.牢记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一般来说,情节有点题和突出、深化主题等作用。常用答题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牢记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答题模板 ‎(1)×××情节(描写、记叙等)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线索、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2)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3)揭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4·辽宁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元和80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 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下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他们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部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女会计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答案 A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不准确;D项,小说并无肖像和环境描写;E项,小说情节还算曲折,但表述过程十分平实、自然,说“扣人心弦”是错误的。本篇小说的主旨是启发人们思考情商的重要性,而不是“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2.小说第⑦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经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 ‎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句及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两个句子中的两处“看看”,第一个句子写的是“女老板”分别看数学家及其女友,女老板的“看”是在揣测两人的关系,并思索在两个人的答案中选择支持谁的答案为好;第二个句子写的是“‎ 数学家女友”分别看女老板和数学家,她的“看”是对两个人都不认可自己答案的不解,以及对数学家的失望。‎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安排技巧效果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①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③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④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⑤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⑥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⑦悲剧式结局,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⑧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⑨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 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 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解析 本题第一问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时需要结合原文内容,梳理出数学天才得到爱情和失去爱情的原因。本题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考生可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并写出故事给自己的启示。注意不能脱离数学天才这个人物的职业及性格特点。‎ 考向三 情节的手法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设问方式]‎ ‎(1)×××部分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4)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渡头 叶紫 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 ‎“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 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析]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考查的是“情节手法”,属于“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的变体提问方式,此类题目应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等角度回答“叙述”技巧。就本题来讲,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这并不影响文章的诗意。‎ 技法探究JIFATANJIU 解答情节手法型题目“三步骤”‎ 第一步,熟悉常见的“情节手法”‎ ‎1.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如上题的第一人称叙事,使事件真实可信。‎ ‎(2)叙述视角 类别 释义 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续表 类别 释义 特点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情节结构手法 结构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借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叙述手法,还是结构手法。‎ 第三步,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情节手法,②结合文本对所用此情节手法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如上题中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情节手法解题口诀 熟悉相关知识,牢记答题术语;‎ 小说线索特点,明暗双线交织;‎ 小说情节问题,注意审清题目;‎ 问什么答什么,分清答题角度;‎ 开头巧设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中间一波三折,铺垫伏笔衬托;‎ 揭示深化主题,塑造刻画人物;‎ 创设故事情境,渲染环境氛围;‎ 层层推动情节,暗示故事发展。‎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幸存者 ‎[美]休·B.卡夫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不是吗?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过来,快!”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了恐惧。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尖刀”从磨制到抛弃,再到反射光线使主人公被救的过程,“尖刀”贯串了文章始终;暗线是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磨制“尖刀”到抛弃“尖刀”的过程就是主人公人性中善战胜恶的过程。‎ 解析 关键要分清明、暗两条线索。‎ ‎2.小说是如何在情节上巧妙设置悬念来吸引读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前半部分,人会不会杀死狗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中间部分,狗会不会吃掉人的悬念吸引着读者;最后,人和狗会是什么样的结局的悬念吸引着读者。作者层层设置悬念,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使读者不得不看下去。‎ 解析 该题考查对小说情节技巧的分析。关键是把三次悬念的内容说准。‎ ‎3.小说的结尾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被扔掉的凶器,成为救人的工具。结尾的艺术空白,言有尽而余味无穷,有一种冲击人心的张力,更能突出主旨。‎ 解析 结尾描写“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尖刀,且以省略号作结耐人寻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正是绘画中的“留白”艺术,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课后对点集训 一、[2016·大庆质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送羊 李德霞 我和母亲赶着羊群走出村口时,日头就要坠到西山背后了。‎ 下午,镇食品站的王站长在我们村收了四十只羊。我们村在山旮旯里,拉羊的车进不来,王站长就想从我们村雇个人往山外送羊。送一只羊两毛钱,四十只就是八块钱。母亲好不容易争来这份差事,忙喊来刚刚放学到家的我,让我和她一块儿往山外送羊。‎ 路上,母亲对我说:“等把羊送到山外,挣了钱,娘给你买热烧饼吃,再去扯几尺布,给你缝个新书包。”我抿嘴笑着,使劲地摇着羊鞭,撵羊的劲头更足了。出村不远,从对面的山坡上围过来一群羊。母亲担心两群羊混杂在一起,叫我盯紧点。原来,那群羊是母亲娘家村的,放羊人是母亲的六叔,我叫他六姥爷。隔老远,六姥爷就冲母亲打招呼:“是凤英啊,给食品站送羊啊?”‎ 母亲说:“是啊,是啊,六叔还没回呀?”‎ 六姥爷把羊群撵到一边,拎着羊铲踱过来,看着我们送的羊说:“凤英,六叔跟你商量个事儿,你看行不?”‎ 母亲笑着说:“六叔,你说。”‎ 六姥爷把羊铲戳到地上说:“叔有十只羊,个头小一点,下的羔也少,想跟你送的羊调换几只。”‎ 母亲一下愣住了,随即摇摇头说:“不行吧,六叔你看,我送的羊人家都涂了抹子的呀。”‎ 六姥爷弯腰逮住一只羊,用手捏了捏羊背上的抹子,然后直起腰来,从口袋里摸出个小铁盒,得意地说:“抹子是油漆的,六叔这儿也有。六叔把换给你的羊也涂上抹子不就成了,保准你不会出事。嘿嘿。”‎ 母亲没辙了。想了半天,母亲又说:“六叔,我送羊可是挣了人家钱的呀,咱咋能干这事?”‎ ‎“羊不是公家的吗?要是你自家的,六叔提也不提。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 母亲为难极了。六姥爷又说:“六叔也不白求你。这样吧,调换一只,六叔给你两毛钱。”‎ 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了。我想,是我给母亲解围的时候了。我抡起鞭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噼噼啪啪,一顿猛抽。羊群受了惊,你追我赶,蜂拥着朝前冲去。我和母亲紧撵着羊群,听不清六姥爷在背后嚷嚷什么。‎ 出了山口,天已黑透。十几里山路,走得我两腿酸软,肚子也咕咕叫起来。‎ 王站长早已等在村口,见我们到来,忙把我们领到村头的一个大院门口。门楼上吊一盏大汽灯,贼亮贼亮的。一辆拉羊车就停在一旁。王站长对母亲说:“大姐,你们娘俩先歇个脚,等我们装完羊,就给你钱。”母亲放松地点点头,拉着我坐到旁边的一块石头上。‎ 几个村里人帮着往车上装羊。奇怪的是,每抓到一只羊,临上车前,王站长总要猫下腰,拿手电照照羊肚子,然后再送到车上去。我悄悄问母亲:“他照啥呢?”母亲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 四十只羊就要装完了。母亲凑过去说:“王站长,你刚才拿手电照啥呢?”‎ 王站长不说话,提起一只羊腿让母亲看。‎ 王站长说:“是这样的。上次,我也从山里收了几十只羊,也是雇人送到这里的,等回到食品站才发现,有一半的羊被人半道上调了包,大的换成小的,肥的换成瘦的……所以,下午在你们村收羊时,我除了在羊背上涂个抹子,还在羊肚子上加了个抹子……我这么做也是以防万一,并不是针对大姐的,哈哈哈……”‎ 好悬啊。我和母亲相视一笑。‎ 王站长掏出十块钱说:“大姐拿着,这是你的工钱。过年我要是去你们村收羊的话,还雇你送羊。”‎ 母亲掏遍口袋,只掏出一块钱。母亲尴尬地搓着手说:“我零钱不够,王站长就给八块吧。”‎ 王站长说:“不用找,拿着吧。多出的两块钱,送孩子吧。”‎ 母亲不安地说:“那咋成啊?”‎ 王站长伸手摸摸我的头:“小家伙,饿坏了吧?走,到屋里吃饭去!”‎ 母亲赶忙说:“不了不了,我们这就回去。”‎ 王站长不让,拉着我的手朝屋里走。饭是莜面鱼鱼,我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那个香啊,我一气吃下两大碗。‎ 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 ‎(摘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主要描写了四个场景,那就是送羊、换羊、装羊、装羊后付钱,但作者却将这看似简单平常的情节写得一波三折。‎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这样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可信度,而且方便作者对母亲和王站长这两个人物进行正面的评价。‎ C.母亲以羊身上涂了抹子为由来拒绝六姥爷,可六姥爷也拿出了抹子,并且提出要加钱来换羊,母亲差点答应了他的要求。‎ D.装羊的时候,王站长每装一只羊,就要照一下羊肚子,这说明王站长吃一堑长一智,避免了再像之前一样上当受骗。‎ E.小说结尾“往回走的路上,头顶悬着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用“又圆又大的月亮”衬托了“我”对王站长感恩的心情。‎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方便作者对母亲和王站长这两个人物进行正面的评价”错,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这两个人物,但并没有对其进行评价。C项,“母亲差点答应了他的要求”不准确,母亲有着急,也有为难,但并没有要答应的意思。E项,“月亮”表现“感恩的心情”错,“我”和母亲用诚实守信换得王站长的夸赞、奖励,回家路上心情轻松愉快,月亮这一意象可以理解为是用来表现快乐心情的,也可以理解为是母亲美德的象征。‎ ‎2.在母亲“急得眼泪都快下来”的时候,“我”抡起鞭子赶走羊群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用此举解除了母亲的困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利于母亲“诚实”“善良”性格的表现。②突出了“我”的机智,为小说人物描写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思考,“换羊”属于“节外生枝”,“我”赶羊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再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思考,从这件事可看出“我”的机智,也能凸显出母亲的诚实、善良。‎ ‎3.作品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诚实守信。送羊路上拒绝六姥爷换羊的要求,把羊群原样不变地送给王站长。②勤劳能干。为了挣钱养家,她不怕辛苦,争来送羊的差事。③善良。六姥爷要换羊,她急得要掉泪,也没有出言伤害对方。④关爱孩子。一心想着孩子的生活学习。‎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小说的人物描写和具体的故事情节中去分析概括。从母亲拒绝六姥爷换羊请求的情节中,可以概括出她的诚实;从她对儿子说的那些话和她对六姥爷的态度中,可以概括出她有爱心,善良;从“送羊”这件事可以概括出她的勤劳。‎ ‎4.请着眼于维护“公家”财产,从不同角度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母亲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应该用诚实的人格来坚守,不为亲情所动,不为私利所惑。②从王站长的角度看,维护“公家”财产,还要有点智慧,凭智慧办事,让想占“公家”便宜的人不能蒙混过关。③从六姥爷的角度看,面对“公家”财产,不可动私心,不可有杂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一要审清题意,这则试题是要求考生联系小说的内容谈谈怎样维护“公家”的财产。二要学会多角度探究,这里的不同角度是不同人物对“公家”财产的不同态度。因此,从不同的人物入手分析,就能很好地完成对问题的探究。‎ 二、[2015·南宁二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卖蘑菇的女孩 刘艳杰 天气寒冷,我习惯步行上班。老君台后街的菜市路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处,在那里总能遇见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总是站在距离路口‎30米远的一个水泥墩旁卖蘑菇。水泥墩上一层污渍,凌乱地涂着些小广告。女孩将竹篮放在水泥墩上,竹篮里盛满了新鲜的蘑菇。女孩一只手搭在篮系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 女孩引起我的注意。‎ 这天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冬天早晨气温低,夜晚霜雪落满地。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女孩的生意有些惨淡,十多分钟才有一个人来买蘑菇。我走过去站在女孩的蘑菇摊前。“叔叔你好,买蘑菇不?”女孩见我站在她摊前,一脸兴奋地问。‎ ‎“给我称两斤。”我抬头看女孩一眼。其实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吃蘑菇,平时也很少买。女孩笨拙地一手掂秤杆,一手往秤盘里轻放蘑菇。“请你放心,买俺的蘑菇保你不吃亏。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女孩边称蘑菇边解释。“我就是听说你卖的蘑菇不掺水才来买的。”我冲女孩笑着说。‎ 女孩把称好的蘑菇装进食品袋后递给我。我数给女孩六块钱,女孩随即找回一块钱,我一怔:“两斤不正好六块钱吗?”‎ ‎“不是哩,俺卖的蘑菇两块半钱一斤。”‎ ‎“真是物美价廉,你为啥不在菜市里卖呀?那里人多,这么好的蘑菇,肯定卖得快。”‎ ‎“在菜市里卖要交三块钱税哩,在这儿卖不交税。”‎ 我又跟女孩聊了几句,和女孩打了招呼后,拎着买的那兜蘑菇直奔单位。上午下班,我回家告诉妻子:“咱伸伸手,帮一下卖蘑菇的女孩。以后咱们可以试着多吃些蘑菇……”妻子也连声说好。‎ 每天我拎少则两三兜多则四五兜蘑菇上班。一次,女孩特意问我:“叔叔,近些日子你为啥突然买俺那么多兜蘑菇哩?”我谎称:“自从第一次买你的蘑菇带进单位,同事见了夸我买的蘑菇新鲜不掺水,都想让我顺便给他们捎些。”女孩感激道:“哦,原来是这样呀。谢谢叔叔每天来买俺那么多蘑菇。”‎ 我和女孩逐渐熟悉起来,每次来买蘑菇都会和她聊上一会儿。‎ ‎“这蘑菇是你家种的吗?”‎ ‎“不是哩,是俺妈从外面买回来的,然后俺和俺妈每天再赶早集卖。”‎ ‎“这一竹篮蘑菇能赚多少钱?”‎ ‎“二十块钱左右吧。”‎ ‎“你应该好好读书,怎么每天在这里卖菜呀?”‎ ‎“俺读七年级,不上早读课,九点之前赶到学校不会耽误课程哩。俺想帮俺妈多卖些菜,多挣点钱,俺爸的手术就能尽早做。”‎ 我暗自竖起大拇指,多懂事的闺女啊!就这样,我每天乐此不疲地买女孩的蘑菇。一天晚上,妻子突然告诉我:“老公,你每天买回几兜蘑菇,咱家确实吃不完。为了帮助女孩,我把你买回来的蘑菇便宜兑给了邻居……”‎ 我笑了,妻子也笑了。‎ 转眼两个多月过去了,一天,我像往日一样准时路过女孩卖蘑菇的地方,可左等右等也不见女孩的影子。这时,从水泥墩后面的门面房里走出来一位老人,她问我:“这 位同志,你是不是在等那个卖蘑菇的女孩?”我说:“是的,大娘。”老人说:“昨天那女孩卖完蘑菇对我说她得些日子不来,她说要是我碰见你,就把这封信交给你。”我接过信,慢慢地展开:‎ 叔叔你好!从明天起俺得一段时间不能来卖蘑菇,因为俺爸的病又厉害了,时间紧迫,俺和俺妈必须到省城给俺爸治病。非常感谢你两个多月来一直默默地帮助俺,使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倍感温暖……俺也特别感谢你的同事对俺的帮助,所以每兜都多称一二两以表谢意……‎ ‎(有删改)‎ ‎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品以一个寒冷的冬天为背景,通过“我”的视角,生动地叙写了卖蘑菇的女孩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B.文章第一段综合运用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生动而真切地展现了一幅女孩冬天卖蘑菇的生活场景,为下文做铺垫。‎ C.作品对“我”的妻子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她是一个善良、无条件支持丈夫的人。文中“我”与她的对话,表现了夫妇俩对女孩的真诚帮助。‎ D.“在菜市里卖要交三块钱税哩,在这儿卖不交税。”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女孩生活的贫苦,一方面也含蓄批评了某些部门乱征税给百姓带来负担。‎ E.“我”与女孩的对话不仅亲切自然,而且富于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来具体交代女孩的生活境况、家庭遭际,来凸显她的美好品质。‎ 答案 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文章第一段中无“神态描写”。C项,“无条件支持丈夫”说法不准确,故给1分。D项,“含蓄批评了某些部门乱征税给百姓带来负担”属主观臆断。‎ ‎6.小说中卖蘑菇的女孩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腼腆厚道:卖蘑菇时有些羞赧,不会吆喝招揽顾客,出售的蘑菇物美价廉。②勤奋自强:每天在上课前帮助妈妈卖菜挣钱,勤劳朴实,坚强自立。③知恩图报:每次都多给“我”称些蘑菇,感谢“我”和同事们的支持与帮助。④富有孝心:替母亲分忧,为父亲攒钱看病。(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从女孩卖蘑菇时的具体表现和她的话,如“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等,可以归纳出①;而“我”和女孩的对话,如“俺想帮俺妈多卖些菜,多挣点钱,俺爸的手术就能尽早做”等,则体现了②和④;根据小说结尾的信的内容则可概括出③来。‎ ‎7.请简要梳理一下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开端:上班路上,卖蘑菇的女孩引起“我”的注意。②发展:“我”买女孩的蘑菇,想帮助她。③高潮:“我”了解了女孩不幸的生活遭遇。④结局:女孩暂时离开了,留给“我”一封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小说以买卖蘑菇为中心展开故事。显然,“我”与女孩的初次见面应为故事的开端;“我”买蘑菇以及和女孩交谈,女孩为“我”找钱等是故事的发展;“我”和女孩熟悉后的深入交流和“我”得知她的不幸遭遇,应该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而最后女孩的信应该为故事的结局部分。‎ ‎8.作品以女孩给“我”的一封信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文章以书信的形式结尾,匠心独运,使故事结构更加完整。②人物形象上,最后的这封信凸显了女孩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故事情节上,使小说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情节富于变化,更加感人。‎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多方面思考。从文章结构来看,它使小说的情节更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来看,女孩的信中的“每兜都多称一二两以表谢意”等内容彰显了女孩知恩感恩的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从故事情节来看,这封信交代了女孩不来卖蘑菇的原因,使故事情节富于变化。作答时,注意要立足文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