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试卷类型:A ‎2019 -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2020.1‎ 本试卷共 10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和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社区至少要包括下列三个要素:人民、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我们一提到“社区”这个名词,立时就会联想到它的地域性,因为这是社区最显著的特征,社区的单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邻里、村落、市镇,大之如都会、国家、世界,这一切统可称为社区。‎ 不过若就文化的水准来说,社区大致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类:部落社区、乡村社区、都市社区。部落社区自然是指以游猎和牧畜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都市社区是指以工商制造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这三种社区代表三种文化程度的集团生活。‎ 社区一面固有它的地域基础,一面尚有它的社会心理基础。欲明白社区的真义,固然要着重地域基础的研究,但同时却不能像“地理决定论”者那样将地域研究的基础当作社区解释的基础。这其间是有很大的分别的。现在我们可进而讨论社区的第三要素,即文化。‎ - 26 -‎ 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内的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业果。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这样的文化,可以分为四方面:(一)物质文化,是顺应物质环境的结果。(二)象征文化,或称语言文字,系表示动作或传递思想的媒介。(三)社会文化,亦简称为“社会组织”,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乃应付社会环境的结果。(四)精神文化,有时仅称为“宗教”,其实还有美术科学与哲学,也须包括在内,因为他们同是应付精神环境的产品。精神的文化是文化的结晶,是各个特殊的文化系统相别的枢纽,因为各文化中所谓之宗教、美术、科学与哲学,每每反映了各该民族的生活态度,或纯粹主观的行为,而此态度与行为又系由极复杂的情操与理想,或很不同的价值与判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固文化的重心,但不是独立的,而是与文化其他方面如物质文化、象征文化和社会文化,交为作用,互相维系的。‎ 这样的分法,完全是为了解剖文化而拟定的,并不足以代表文化的实体。实际上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发生作用时,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部的。以前的文化二元论者,主张将文明分为物质的与精神的,以为这样可以代表事物的本性,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为避免这种因袭的谬见,我们采取了现在的分法。并且以为这样的文化,显然不是一个玄学的范畴,而是一个经验的名称;不单是主观的、抽象的,而还是客观的、具体的。再进一步说,博物院中所陈列的古物或标本,虽则是客观的、实在的,但只给我们一个死的文化的印象;唯有在实际社区生活中切身体验过的,才是真实的活的文化。而这样的活文化,就是社区研究的对象。所以说,“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 ‎(摘编自吴文藻《论社会学中国化》第三部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一提到“社区”这个名词,立时就会联想到它的地域性,从而把握社区最显著的特征。‎ B. 社区按文化的水准大致可分为部落社区、乡村社区、都市社区。它们分别代表了各自文化程度。‎ C. 社会文化,亦简称为“社会组织”,作用是调节人与人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应付社会环境。‎ D. 唯有在实际社区生活中切身体验过的文化,才是真实的活的文化,才能成为社区研究的对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节采用对比论证,通过和“社会”概念相对照区别,指明了社区是具象的、可观察的。‎ B.‎ - 26 -‎ ‎ 文章阐释社区的概念时,先界定外延意义,再强调中心涵义,因此文章后半段详细解释“文化”。‎ C. 文章末段站在个人和过去的角度,批驳文化二元论者之谬见,进而指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D. 文章采用递进相承的论证结构,旨在说明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明白了文化,便是了解了社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文化的水准来看,都市社区是指以工商制造业为主要生业的人民及其文化而言,因而都市社区处于社区级别的最高级。‎ B. 虽然地域基础研究在社区研究中极为重要,但不能唯地域研究是举,把地域研究的基础拿来决定社区解释显然是不全面的。‎ C. 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加之美术科学、哲学等,是应付精神环境的产品,是文化的结晶,能够体现该社区民族的生活态度。‎ D. 博物院中所陈列的古物或标本只留给我们一个死的文化的印象,要想获取一手社区研究材料和心得,则必然要在实际社区生活中切身体验。‎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从而把握社区最显著的特征”分析有误,前后句之间关系不当。原文是“我们一提到“社区”这个名词,立时就会联想到它的地域性,因为这是社区最显著的特征”,不是“从而”,是“因为”,前后句之间是因果关系。‎ B项,概念错误。原文是“这三种社区代表三种文化程度的集团生活”而非“代表了各自文化程度”。‎ C项,“以便更好地应付社会环境”分析有误,这一内容于文无据。‎ 故选D项。‎ ‎【2题详解】‎ - 26 -‎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C项,“站在个人和过去的角度”分析有错,而是站在全面和辩证的角度,是立足当下的科学审视。‎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因而都市社区处于社区级别的最高级”分析有误。文章没有给社区分级分层,因此“最高级”于文无据。‎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 - 26 -‎ 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息查询。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识产权、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形成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摘自许华磊《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光明日报》2018年1月18日)‎ 材料二:‎ 区块链将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在司法、执法等领域,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工作具有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比如,运用区块链电子存证,解决电子数据“取证难、示证难、认证难、存证难”等问题。将区块链技术与执行工作深度融合,把区块链智能合约嵌入裁判文书,后台即可自动生成未履行报告、执行申请书、提取当事人信息、自动执行立案、生成执行通知书等,完成执行立案程序并导入执行系统,有助于破解执行难。‎ 也要看到,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最新科技成果,在应用初期难免出现不成熟、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区块链等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标准体系研究,制定专门法规,为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指引。完善与电子数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助于更好厘清开放共享的边界,明确数据产生、使用、流转、存储等环节和主体的权利义务,实现数据开放、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进而促进科技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摘自巩富文《以区块链赋能社会治理》,《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1日)‎ 材料三:‎ 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9日正式发布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该平台已实现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将减少市民携带纸质证明办事的不便,同时尽可能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 据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方面介绍,该平台下月起将实现线下办事窗口授权用证上链全市全覆盖。今后市民和企业在办事时,可以通过直接授权、扫码授权等形式,授权他人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业务调取电子证照,系统即可实现对办事中的电子证照进行自动化调用录入。‎ - 26 -‎ 据悉,在电子证照应用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借助区块链的多中心化同步记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确保电子证照信息可信任且可追溯,让政务服务各参与主体共同建设、共同维护、共同监督,从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增强电子证照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提高办事效率。‎ ‎(摘编自新华社深圳2019年12月9日电)‎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B. ‎ C. ‎ D.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倾向于科普性质,旨在向读者说明何为区块链;材料二倾向于社论性质,一分为二地向读者述评区块链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B. 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息进行修改或撤销,从而便于公众监督和审计,解决了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 C. 区块链技术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 D. 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区块链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将有力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法治化水平。‎ ‎6. 为什么说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水平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和解决方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 ‎6. ①区块链技术使数据公开透明,催生智能合约。②区块链技术与司法、执法等领域实际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③区块链技术拓展了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推进了政务服务便利化。‎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梳理内容,分析行文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阅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路,再结合选项涉及的相关段落和内容加以分析判断。‎ A项,“防止”应为“尽可能保护”。原文是说“同时尽可能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 - 26 -‎ 故选A。‎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解决了安全性、环保性、高效性等问题”分析有误。文中是说“增强电子证照的安全性与可信度,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不等于“解决了”,另外“环保性”原文也没有提及。‎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本题要求分析今天的区块链技术水平可以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和解决方案的原因。审题,作答时要从分析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入手。材料一中“数据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可总结出区块链技术使数据公开透明,催生智能合约。材料二中“区块链将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在司法、执法等领域,区块链技术与实际工作具有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可总结出,区块链技术与司法、执法等领域实际工作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材料三中“‘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9日正式发布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该平台已实现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可总结出,区块链技术拓展了电子证照的应用场景。“将减少市民携带纸质证明办事的不便,同时尽可能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可总结出,这种技术运用推进了政务服务便利化 ‎【点睛】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6 -‎ 冷 酷 周海亮 狙击手要射杀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换句话说,狙击手要杀掉的,是敌方的狙击手。‎ 他有着和狙击手一样的冷酷和直觉。他隐藏在我方军事基地附近,神出鬼没。他一个个将我们的士兵和军官猎杀;他速度不快,却简洁奏效。炸弹将方圆三公里的土地翻过两遍,没有用,士兵和军官仍然不断死去——他们或站着岗,或喝着茶,或擦着枪,或聊着天,或思念着故乡和母亲,兄弟,妻子和儿女,就死去了,死是那般猝不及防。‎ 那个他,百发百中。‎ 于是狙击手来到这里。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狙击手猎杀过很多人:军官、翻译、机枪手、炮手、弹药手……当然,也包括狙击手。那些人的脸在最后一刻定格,然后在他的脑子里反复播放。他试图忘记他们,结果却是愈来愈清晰。有棱角分明的脸,有白皙洁净的脸,也有长满浓密胡须的脸。他们的表情平静或恐惧,当子弹射穿额头、眉心、嘴巴或者胸膛,他们甚至来不及改变他们的表情。夜里那些脸说笑着,叫喊着,扭曲着,撕裂着,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几乎每一次都是噩梦,醒来,他需要第一时间摸到他的狙击步枪。缠着粗布的狙击枪并不冷酷,它柔软温暖,手感极好,就像女人亲切的裙衩。这感觉给他安慰,让他能够再一次浅浅地睡去。梦中那些脸再一次出现,顽固地将他纠缠,直到他再一次大汗淋漓地醒来。‎ 本来他不必单独行动。他们是两个人。两个人同样的军装,同样的枪法,同样的冷酷,甚至同样的相貌和表情。他们隐藏在窗子后,公路旁,山洞中,石缝里,大树上,死尸堆里。他们配合默契,百战百胜。可是那天,他们不小心暴露了位置,遇到了空袭。子弹追赶着他们,直升机一刻不停地在头顶轰鸣。炸弹笔直地切向大地。‎ 他被弹片切中小腿。‎ 他背着他撤退,丛林里宛若两只绝望的狼崽。后来他丢下了他,无可奈何。他说我得逃出去,我得找人帮助。他为他留下所有的干粮和水,所有的子弹和希望。他躺在草丛里,挺过整整三天。三天后他得救了,他却是永远失踪——世界上从此少了一位优秀的狙击手,他从此少了一位亲密的搭档和朋友。‎ - 26 -‎ 现在他伏在山谷,伏在一堆花岗岩的后面。他从瞄准镜里寻找着目标,而一无所获。可是他知道就在不远,或者山顶,或者山腰,或者山脚,或者一棵树的旁边,或者一块石头的后面,或者,就在他的脑后,对方肯定潜伏在那里。对方一动不动,就像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把泥土,可是他的眼睛,一眨不眨。虽然看不见他找不到他,可是他可以异常准确地感觉出他的存在。他的食指抖动一下。他感觉出扳机的坚硬。‎ 他保持着匍匐和瞄准的姿势,已经整整一个下午。他没有动,没有眨眼,他看到远处的草丛中似乎闪烁了一下。那里有一棵孤零零的枯树,树干上有一个巨大的嗡嗡响的马蜂窝。马蜂窝压紧着草丛,草丛低矮,密不透风。他的瞄准镜曾经多次移过去,移回来,再移过去,再移回来。他认为没有人可以在那个马蜂窝下面潜伏,他认为绝没有人会选择一处没有掩体的草丛潜伏——身经百战的他,败给了自己的经验。‎ 恐惧铺天盖地,转瞬将他吞噬。他知道那是狙击枪的反光。虽然只是刹那,虽然那光线如此模糊和如此微弱,可是他还是能够感觉那里藏着一支精良的狙击步枪。狙击步枪平躺在那里,枪口后面,紧贴着一只眼睛。冷酷杀进了瞄准镜,瞄准镜的十字中心与他的眉心完美地重合。他的手心开始冒汗,眉心的肌肉蹦跳不止。‎ 蚂蚱被訇然震落,发出炸弹爆炸般的巨响。‎ 他将枪口缓缓地移过去……移过去……移过去……他看到一张年轻并且俊朗的脸。那张脸无比熟悉。他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也从瞄准镜里看着他。他的眼睛收缩一下,他的眼睛也收缩一下。他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他同样将他的眉心放进十字中心。两个人,一样的冷酷和动作,一样的相貌和表情。然后两个人一起笑,看不见彼此的嘴和脸孔,笑的只是目光。然那笑冷酷尖锐,就像一把长着牙齿的刀了。‎ 扳机迟迟没有扣动。两个人的对视如此漫长。蚂蚱再一次爬上额头。夜幕四合,世间万物渐渐归于寂寥和黑暗。远处传来连成一片的枪炮声,那声音真实而虚幻,空洞而恍惚。声音里夹杂着真真切切的惨叫声和哭泣声,似乎,皮肉烧焦的气味,阵阵袭来。‎ 枪响。微小短促,合成一声。两颗子弹同时蹿出枪膛,拖着长长的尾巴,空中擦肩而过。‎ 然后,世间的战争戛然而止,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 ‎(原载《金山》2009年第9期,有改动)‎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长于细节描写。环境、动作、心理描写的充分运用令人物形象丰满,也令情节扣人心弦,读后回味无穷。‎ B. 小说总体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架构,让人身临其境,并插叙一些回忆,让小说内容更充实。‎ C. “蚂蚱被訇然震落,发出炸弹爆炸般的巨响”运用夸张的手法,侧面反映了狙击手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 - 26 -‎ D. 小说“他他”不分,而读者并未觉得指代不明,恰是这种构思,体现了高手对决时的惺惺相惜。‎ ‎8. 本文标题为“冷酷”,请结合全文归纳出文中表现了哪些“冷酷”。‎ ‎9. 小说结尾谈到“世间的战争戛然而止,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有何深意?请从“戛然而止”与“仍然继续”的角度简析本文的主题。‎ ‎【答案】7. D 8. ①狙击手的相貌、表情和动作是冷酷的,他们面无表情,反应机敏,手法娴熟,以至百发百中;②狙击手的性格是冷酷的,他们眼里、心里只有杀敌任务和敌我对峙,没有儿女情长和友谊;③射杀是冷酷的,迅速毙命,杀人如麻,和狂轰滥炸共同构成了战争场面的惨烈;④战争是冷酷的,战争里没有温情,甚至没有绝对的阵营,只有机械地执行和残酷的征服。 ‎ ‎9. (1)“戛然而止”角度:①小说情节戛然而止。狙击手最终也步入后尘,作战任务和生命同时戛然而止,体现了牺牲的残酷。②小说结构戛然而止,出人意料而在情理之中,狙击手昔日以友作别,今日却以敌相逢,最终同归于尽,折射出战争的无情和荒诞。(2)“仍然继续”角度:①战场的硝烟弥漫仍在继续。从环境描写来看,惨叫声和哭泣声不绝于耳,周遭笼罩在巨大的紧张、恐惧和绝望中;从心理描写来看,狙击手的直觉和梦境体现其承受沉重的道德和心理压力,人性良知并未泯灭。这些体现了战争的阴霾挥之不去。②对战争的反思仍在继续。狙击手只是战场上万千士兵的一员,他们虽拥有过人心理素质和本领,然终究被战争的冷酷同化成一决胜负的工具。发动和被裹挟入战争的所有人,没有真正的赢家。‎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D项,“惺惺相惜”分析有错。小说有欧•亨利结尾的影子,狙击手发现自己千辛万苦要找的“他”竟然是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昔日不分伯仲的战友如今成了平分秋色的对手,过去他们性格、能力相同,有天然默契,或许适用“惺惺相惜”一词,而如今战场上只有强大敌人和使命任务,则不适用这个词,毕竟连对视也“冷酷尖锐”了起来。‎ 故选D。‎ ‎【8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和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如果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其比喻义,如此即可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作答前,要仔细阅读文本,结合全文归纳出文中“冷酷”表现在哪些方面。小说里,写这两个狙击手“枪口后面,紧贴着一只眼睛。冷酷杀进了瞄准镜”“两个人,一样的冷酷和动作,一样的相貌和表情”,这两个人的表情和动作一样冷酷,“他速度不快,却简洁奏效……士兵和军官仍然不断死去——他们或站着岗,或喝着茶,或擦着枪,或聊着天,或思念着故乡和母亲,兄弟,妻子和儿女,就死去了,死是那般猝不及防。” 他们都曾身经百战,百发百中。“然后两个人一起笑,看不见彼此的嘴和脸孔,笑的只是目光。然那笑冷酷尖锐,就像一把长着牙齿的刀了。”这两个人曾是昔日的生死与共的战友,但此时他们是战场上敌人,战场上只有你死我活,只有任务,没有友谊。“枪响。微小短促,合成一声。两颗子弹同时蹿出枪膛,拖着长长的尾巴,空中擦肩而过”,最后双方同时开枪射杀对方,射杀对方是冷酷的,冷血的,不容有任何情感存在,不能犹豫。“然后,世间的战争戛然而止,世间的战争仍然继续”,战争中,只有执行任务,只有征服,没有友情可言,是冷酷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探究小说的主旨。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小说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抓住“戛然而止”与“仍然继续”分析小说的主旨。“戛然而止”,是说这两个狙手昔日曾是生死患难与共的战友,但战场上他们代表不同的阵营,战场相遇,不是喜相逢,而是要置对方于死地完成任务。这两个人最后都发现了对方,却又都同时开枪杀死了对方,小说的故事情节到这儿突然停止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性。而且小说在高潮的时侯突然结束,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昔日好友在战场上却互相把对方射杀了,表现战争的荒诞,冷酷无情。“仍然继续”,是说他们把对方射杀,双双死去,但战争并没有停止,硝烟仍然在弥漫,依然会有人因战争而受伤而牺牲。这两个人死了,战争不会停止,即使这场战争停止了,将来依然还会继续发生战争,或者说即使这儿战争结束了,但别的地方的战争依然继续着。包括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也在继续,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所有被裹进战争中的人,都没有赢家。‎ - 26 -‎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B.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 26 -‎ C.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D.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幕府,原指军队出征时将帅临时设置的营帐,后也代指地方军政要员居住的官邸。‎ B. 烽火即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火为烽,昼烟为燧,设烽火的高台为烽火台。‎ C. 单于,匈奴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 大将军,战国时设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具体有骠骑大将军,车骑将军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积极防御、力避冲突,甚至规定“有敢捕虏者斩”。因为他明白攻打时机尚未成熟,不做无谓牺牲。‎ B. 赵王再请李牧出山,“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因为他觉得这个决定太仓促,这充分体现了李牧作为军事家独立思考、谨慎判断的能力。‎ C. 李牧复职后,依照先前的号令施行严守。匈奴还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痛击匈奴,使战后十余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池。‎ D. 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案】10. D 11. A 12. B ‎ ‎13. (1)(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 ‎(2)(他)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败逃不去抢胜,丢下几千人给匈奴。‎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多与……金”,意思是多给……钱,“金”后面国断开,因此排除AC项。“反间”是反间计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项。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 A项,“居住的官邸”陈述有错,应为“办公行署”,幕府原指出征时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 故选A。‎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他觉得这个决定太仓促”分析有错,他借病推辞,其实是希望赵王能让他采取以前的对敌战术。‎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日,每天;数,几;飨,犒劳;习,教;谨,谨慎地把守。第二句中,大纵,大力组织;小入,派出小股兵力入侵;佯,假装;北,败逃;以,把;委,丢给。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 - 26 -‎ ‎)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在代地雁门郡一带,防御匈奴的入侵。他经常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官吏,把防地内城市的租税收入幕府,作为军费开支。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立规章:“发现匈奴兵来袭击,要立刻退回营区自保;有胆敢去捕掳敌人的,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坚守,从不出来迎战。像这样过了几年,人马物资都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赵王责怪李牧,李牧依然不改。赵王生气地召他回来,另派他人接替李牧。‎ 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犯,赵军就出来交战。但是每次都没取胜,损失伤亡却很多,边境地区又不能按时种植、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原职。李牧闭门不出,推说自己有病。赵国一再恳请他复出,李牧说:“大王一定要戍守边防,就得答应我仍采取从前的做法,我才敢从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再回到军中,法令一如从前。在几年当中,匈奴都是一无所获,但是他们仍然相信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都受犒赏而无用武之地,都希望有作战的机会。李牧就精心选择了一千三百辆兵车,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让匈奴活捉去。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李牧布下许多奇兵,用左右包抄的方法反击匈奴军,大败匈奴,杀掉十几万匈奴骑兵。灭了襜(chān)褴(lán),打败了东胡,并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了。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攻打燕国,攻克了武遂和方城。过了两年,庞煖(nuǎn)打败燕军,杀掉其将领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人。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yǐ)。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魏两国的入侵。‎ 赵王迁七年(前229‎ - 26 -‎ ‎),秦国派王翦进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和司马尚御敌。秦国用大笔金钱收买赵王的宠臣郭开,让他做反间的工作,进谗言说李牧图谋反叛。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抗旨,赵王派人暗地里乘李牧没有防备就捉住了他,并把他杀了,还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后,王翦乘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了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将军颜聚,最后灭掉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郊行即事 程颢①‎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醉,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②莫忘归。‎ 注解:①程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和程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②游衍:是游玩溢出范围的意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踏春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哲思。‎ B. 郊行即事是这首诗的主题,特别是春景,占据了诗歌中大部分的内容。‎ C. 诗人面对杳然流去的落花,想到了先前光阴虚度,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D. 尾联流露出郊游竟如此畅人怀,也表达了及时行乐、珍惜眼前的愿望。‎ ‎15. “恣行”“兴逐”“游衍”体现了作者踏春的什么感情?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4. C 15. 体现了作者轻松自在、陶醉尽兴、流连忘返的惜春之情。陶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出作者在“樊笼”待久后终于可以享受世间如此绝妙的自然美景的解放与欣喜;本诗的“只恐”“不妨”也体现了诗人踏春时顿觉自然开阔,钟情拥抱自然的喜悦。二者在热爱自然,尽兴乘兴,表达释压方面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想到了先前光阴虚度,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于文无据,临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遂起了劝说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时光的念头,并不是想到“想到了先前光阴虚度”,也不“伤感”。‎ 故选C - 26 -‎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情感。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本题要求抓住“恣行”“兴逐”“游衍”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分析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有何异曲同工之妙。“恣行”是写诗人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游赏,“兴逐”是写诗人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穿过柳丝飘摇小巷的落花,“游衍”写出诗人肆意游玩的状态,这三个词语能表现作者轻松、陶醉、流连忘返的惜春之情。异曲同工之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的是久在官场,心生厌倦,向往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终如愿以偿的喜悦之情。本诗中诗人借游春放纵来表达喜爱自然,热爱自然之情,这一点上,二诗是相同的。‎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蒹葭(蒹葭苍苍)》中描写主人公寻觅恋人逆流而上、在地势高峻之处艰难攀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即使被肢解、殒命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溯洄从之 (2). 道阻且跻 (3).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 岂余心之可惩 (5). 锲而不舍 (6). 金石可镂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溯、洄、阻、跻、犹、惩、锲、镂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模拟题彻底管用吗?一位数学教师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市面上的模拟题和真题差距较大,且质量 。他说:“我去书店研究过,不少模拟题就是互相抄来改变些数字而已,( )。”标准化考试自然会有权威机构公布真题或样题,其他所谓“模拟题”大多雷同,只有借这些考试之名 ,考生才以为这些模拟题是备考的 。‎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非书名是冠以“××真题集”的,其他诸如托福、雅思、四六级等模拟题集,不仅试题信息来源不明,题目还常常重复、错漏。事实上,有的模拟题集就是找一些草台班子参考国内外同类考试真题,快速在较短时间内拼凑出的。‎ 新高考政策实施以来,考试越来越强调降低机械记忆、重复训练的试题比例及难度, 加大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 ,如提升试题情境设计水平、联系考生年龄段认知能力实际等。考试院相关专家称,这对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单纯地、机械地刷题效果只会越来越差。‎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良莠不齐 狐假虎威 主心骨 比重 B. 参差不齐 耀武扬威 定心丸 比重 C. 参差不齐 狐假虎威 定心丸 权重 D. 良莠不齐 耀武扬威 主心骨 权重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些数学题还会出现缺条件而无解的情况,这反而会误导学生思维方向 B. 有些数学题还会误导学生思维方向,因而会出现缺条件而无解的情况 C. 还会出现缺条件而无解的情况,有些数学题反而会误导学生思维方向 D. 有些还会出现缺条件而无解的情况,这反而会让数学题误导学生思维方向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有的模拟题集就是一些找草台班子参考同类国内外考试真题,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拼凑出的。‎ - 26 -‎ B. 有的模拟题集就是由一些草台班子参考国内外同类考试真题,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拼凑出的。‎ C. 有的模拟题集就是一些找草台班子参考国内外考试同类真题,快速在较短时间内拼凑出的。‎ D. 有的模拟题集就是由一些草台班子参考国内外同类考试真题,快速在较短时间内拼凑出的。‎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近义词辨析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一是辨析近义词,抓住词语的不同点。近义词的不同,有使用对象不同,词义轻重不同,感情褒贬不同,词语语法功能不同。二是关注语境,理解空格处侧重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良莠不齐”侧重于人的品质,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语境是说模拟题的质量不一。因此选用“参差不齐”。“耀武扬威”是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常用来形容士兵、军队;狐假虎威: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语境是说有不少模拟题是抄袭别的真题,只是换个数字来当真题蒙人。这里是运用比拟的手法,因此选用“狐假虎威”。“主心骨”意为可以倚仗、做为凭借或起核心作用的人或事物;定心丸:比喻能安定思想情绪的话语或做法。语境是说考生把模拟题当作备考的良策,认为做了这些题心里就踏实了。因此选用“定心丸”。“权重”不同于一般的比重,体现的不仅仅是某一因素或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强调的是因素或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倾向于贡献度或重要性。比重:1.物体的重量与其体积的比值;2.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语境表达的是新高考政策下,要格外重视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在高考试卷中的地位,因此选用“权重”。‎ 故选C。‎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括号前面讲模拟题有变个数字互相抄的现象,是笼统分析,后面是举个例具体陈述,因此主语应是“有些数学题”,排除C项。‎ 数学题“缺条件而无解”与“误导学生思维方向”是因果关系,前是因,后是果。排除B项。‎ D项,后面的“反而”与前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排除。‎ 故选A项。‎ ‎【19题详解】‎ - 26 -‎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画线句中“一些找草台班子”中“找”用得不对,这里的主语是模拟题,而“找”的主语应当是人,可将“找”改为“由”。排除AC项。‎ ‎“快速”是直接修饰“拼凑”的,要放在该词的前面,因此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持有“恐美崇美”心理的人,其实并不理解美方一些人挑起经贸摩擦的实质和意图。为了攫取垄断利益、维护霸权地位,美方采取一系列单边主义、践踏规则的霸凌行为,只希望美国一家独大。这些人正是因为认为①________,才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对中国使出“围追堵截”的百般手段,竭力阻遏中国发展势头。在这个时候,恐惧、害怕是没有用的,这些人不会因为中国委曲求全而改变维护自身霸权的目标,只会②________。但是,近14亿中国人不可能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中国也不可能改变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发展道路。中国如果在霸权压力下软弱退让,那就真要犯颠覆性的历史错误。因此,面对极限施压、霸凌行为,软弱退让换不来同情,只有③________,才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 ‎【答案】 (1). ①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 (2). ②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 (3). 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解析】‎ - 26 -‎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第一空后面有“才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前面应填原因,结合前文的“为了攫取垄断利益、维护霸权地位”“只希望美国一家独大”,结合现实分析,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的原因只能是“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霸权构成了挑战”。第二空前面讲,这些人不会因中国妥协退让就不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只会”,表示后面的程度和后果会更严重,既然这些人不会改变,又要维护霸权地位,那么只会“得寸进尺,直到把中国发展势头完全压制住”,这样这些人才会放心,才会安心。最后一空是从中国的角度分析,如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妥协退让不行,那么就要与之斗争,两国之间如何斗?要有理、有利、有节,不能让对方抓住把柄,让对方无可辩驳。因此填“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人们在商店中购买的绝大多数商品后面都有一个条形码。条形码已经广泛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2019年12月5日,条形码的联合发明者、美国工程师乔治·劳雷尔去世,享年94岁。他的这一成就,改变了全球各行各业。‎ 乔治·劳雷尔工作的同事诺曼·伍德兰最先汲取摩斯密码的灵感想到了条形码,尽管他很早就为这一创意申请了专利,但他却无法对其进行开发。乔治·劳雷尔在其之后又花了几年时间,在激光和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开发了可识别、认读条形码的扫描仪,这才让条形码从概念变为可应用的现实。‎ 劳雷尔的条形码识别系统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促进了零售业、物流业、档案管理等行业的蓬勃发展。1974年6月,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包箭牌多汁水果口香糖成为了第一件被激光扫描了条形码的商品,它现在展示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 ‎【答案】条形码的联合发明者乔治·劳雷尔去世。他研发的条形码识别系统采用激光和计算机技术,改变了全球各行各业。‎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要求概括主要内容或信息这类题目,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把句子中修饰、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句子的主干。缩写后的句子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和基本意思。它主要考察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材料第一节主要讲条形码的联合发明者、美国工程师乔治•劳雷尔去世,然后强调条形码的重大意义。第二节讲乔治是如何想到条形码并利用激光和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开发的。第三节讲条形码的作用。综合以上三节内容,有三点信息很重要,一是条形码的发明者去世了,二是作用重大,改变了全球各行各业,三是他采用的先进技术,因此压缩后可整合为,条形码的联合发明者乔治•劳雷尔去世。他研发的条形码识别系统采用激光和计算机技术,改变了全球各行各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舔手指翻书页这个动作在生活中不难见到,不仅翻书数纸、点钞找零,在零售店取塑料袋时也可能有这个“习惯”。‎ 有这样“习惯”的人可能并不觉得不妥,且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在意的人是真的很在意。比如你在实体店买书的时候,身边若有个人舔舔手指翻个商品书,你是不是瞬间觉得整排书都曾经被舔过?‎ 生活中类似这种“习惯”不自知地引发他人不悦的案例还有很多。假设你看不惯这些“习惯”,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适当的身份,向《道德观察》杂志投稿,从自律和他律两个角度倡议社会“微道德折射大修养”,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自律和他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那么规矩是怎样形成的呢?‎ 通过材料,也许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舔手指翻书页、点钞找零,在零售店取塑料袋时也可能有这个“习惯”,当有这样“习惯”人可能并不觉得不妥,且往往是无意识的,但在意的人是真的很在意。比如你在实体店买书的时候,身边若有个人舔舔手指翻个商品书,你是不是瞬间觉得整排书都曾经被舔过?因此当旁观者对舔手指友情提醒,或对书店主人提醒,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之后,舔手指者可能会发觉不妥,从此改正这一不良习惯;书店主人若在书店显眼处贴一友情提醒条,则规矩就立起来了。‎ ‎ “自律”一群的产生,其实是通过无数次“他律”而实现的。没有别人的阻挡,恐怕不但自己不懂规矩,还牵连别人。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自律”与“他律”是密不可分的,在一个集中体。要通过自律来形成他律,通过他律来形成“自律”的群体。因此规矩就形成了。‎ - 26 -‎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封建等级观念比较强的国家,古代君王与大臣的地位也是有鲜明的悬殊,因此无形中就形成了从属关系。随之,规矩也就越来越多。大臣要听随君主的命令,君主会制定一些律令管理百姓与官员。一代代的官员,都明白了这种从属关系,这种君主制定的律令也便传承下来。一个大臣犯了罪,其他官员会按罪惩治。因此社会上的犯罪行为会受到约束,国家政局会因这些律令而稳定,社会也会随之安定。慢慢也似乎人们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当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局限甚至受到惩罚,因此以后的人就会规规矩矩的。那(在)他律的条件下,形成了“自律”,通过自律来形成“自律”的群体,使人们都生活在有规矩的环境中。生活有了秩序,社会得到稳定。‎ 试想,如果没有了“他律”,没有了“自律”,那么何谈规矩,何谈方圆。如果社会上的贪官,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受到舆论的谴责,那么贪官岂不更加无法无天。试想今天如果你在街上遇见了一个小偷,对于他的偷窃行为,你视而不见,那么明天被偷的,也许就是你。这种行为如果没人制止,那么社会的安定何谈。本来小偷自己就缺乏“自律”又没有“他律”来制止偷盗行为,那么就无规矩可言。通过“他律”来形成“自律”的集体十分必要。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自律与他律不成规矩。‎ 所以,维护规矩,人人有责。让他律来创造自律,用自律与他律来构成“自律”的群众,让我们都生活在有规矩、守规矩的群体中。‎ ‎【解析】‎ ‎【详解】本次作文是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仔细审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审清本题的限制性,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文适合写议论文,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论据典型,论证要有力,要有层次性,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进行论证。论证方法不能单一。‎ 审题:‎ 本次作文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阐述生活中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舔手指,并罗列各种表现。第二节评价这种习惯当事人的态度,不自知,不以为意,和这种习惯对周围人的影响,确实有些恶心人。第三节给考生提供写作要求,以适当的身份,向《道德观察》杂志投稿,从自律和他律两个角度倡议社会“微道德折射大修养”,以体现考生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材料的观点态度很鲜明,就是这种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种舔手指的行为习惯是不良的,原因是,当事人不自知或不以为意,写作任务也是明确,以投稿的形式,强调自律和他律,对社会发出“微道德折射大修养”的倡议。‎ 参考立意:‎ - 26 -‎ 自律与他律;先自律后他律;向不良行为习惯说不;微道德折射大修养等。‎ 行文思路:‎ 如果以“自律和他律”为题,则可以这样行文:开头引用“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引入材料,分析规矩是如何是如何形成的,然后解释自律和他律的内涵;接着再分析自律和他律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分析能自律和他律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再从反面分析如果不能自律和他律的后果,则规矩不能养成。最后总结全文,强调只有自律和他律才能立好规矩,才能维护规矩,社会才会和谐。‎ 素材积累:‎ 自律 ‎1登峰造极的成就源于自律。——(日本)松下幸之助 ‎2如果你在小事没办法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约束自己。——(美国)巴菲特 ‎3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苏联)高尔基 ‎4.我们都得承受二种痛苦中的其中一种:纪律的痛苦或后悔的痛苦。差别在于纪律感觉几盎司重而后悔是几吨重。——吉姆.罗恩 ‎5、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否则你的情绪便控制了你。——大仲马 ‎6、哪怕对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高尔基 ‎7、征服自己的一切弱点,正是一个人伟大的起始。——沈从文 ‎8、自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与欲望控制——古希腊 柏拉图 ‎9、如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10、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期;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歌德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 26 -‎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 ‎ ‎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