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湖南省新邵县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三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语言文字运用)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精神的根基在于从中华大地古老生存方式里诞生的东方哲学。生命何来?对生命的思考从未间断,特别强调人之生命在宇宙间的尊贵地位,并且深刻指出如此尊贵特别需要修养和培育。 中华美育将天人合一的综合性思维理念落实到个体生命的锤炼和升华过程,将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结合起来,在美育中丰富和提升生命的哲学内涵。中华美育的修身目标,符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心理推导,再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行为推演,不仅包含对个体生命体认和修养的明确表述,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文化力量。 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只有富于“善”的意味,美才有更高价值。孔子在齐国观看《韶》之后,对乐舞大加赞赏,称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又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善合一,才是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温润雅致之美、形神兼备之美。长期以来,在中华美育符号体系中,真、善、美相统一,真是善之本,美是善之华,真、善与美相合相生。尽善尽美,是真善美融合的追求,需要美育力量来支持。 - 28 -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无疑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它尤其要求我们直面当下社会现状与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领域开拓美育新天地。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 时代在发展进步,身处互联网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随着5G技术取得实质进展,网络远程教育将为美育普及和提高提供便利条件。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大力开展美育工作,是一项意义非凡、值得全情投入的事业。在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中,美育大有可为!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20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美育精神,强调人的尊贵地位,将修养与培育视为通往尊贵的重要途径。 B. 中华美育精神,诞生于东方哲学,因此,从本质上看美育是哲学教育的过程。 C. 中华美育精神,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将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视为自驱力。 D. 中华美育精神,不讲究形式美,而是将“善”置于首位,有了“善”才有“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阐述中华美育精神的特性,而后针对美育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对美育的相关看法。 B. 文章引述孔子对《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评价,阐述了美善合一的美育观念。 C. 文章摆出美育无用论、美育实利论两种论调,并在揭示其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了具体分析。 D. 文章结尾站在培育时代新人战略的角度,强调发扬传统美育精神的重要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个体生命的锤炼与升华、生命感悟与生命终极意义追索的结合等,是修身的重要途径。 B. 美育教育里个体生命的发展与提升、民族复兴大任的体认与担当,是高度统一的关系。 C. 如果能够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就能实现新时期美育教育的目标。 D. 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美育教育的创新发展。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 28 -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从本质上看美育是哲学教育的过程”分析错误,中国的美育精神根植于东方哲学,但哲学并不能代替美育。 C项,“以修身、齐家为目标,将推动中国历史向前发展视为自驱力”分析错误,美育的目标是“修身”,修身的过程“不仅包含对个体生命体认和修养的明确表述,更是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行的文化力量”。 D项,“中华美育精神,不讲究形式美”分析错误,原文是“中华文化审美观不局限于形式美,更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强调发扬传统美育精神的重要性”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作者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新时代美育教育大有可为;二是新时代美育教育要有创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并没有强调发扬传统美育精神的重要性。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如果……就……”表述不当。新时期美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方面的因素,“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不适合表示充分条件判断的“如果……就……”。 故选C。 - 28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人”。中国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女子满15岁行笄礼,行礼后,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以国家立法形式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以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把仪式所特有的庄重感转化为感动和鼓励,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章正《代表委员建言:立法规范18岁“成人节”仪式》) 材料二: 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 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我们家积累的这些财富,都是祖祖辈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你已经成年,要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拼搏,为整个家族争光。”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部门打工。 (摘编自曾祥伍《在英国参加成人礼》) 材料三: - 28 - (摘编自沈慧《“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 材料四: 2016年6月9日,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市区县教育局及高中的负责人观摩了省内某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活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也派出代表出席活动。该活动共有四个篇章:拼搏、成人、感恩、飞翔。 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千余名毕业生在家长的陪同下步入校园,沿着呈现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活泼可爱到风华正茂的 18 年生活轨迹照片的长廊步入典礼会场。 “我宣誓,从今天开始,我以孝心对父母,以诚心待他人,以热心对社会,以忠心对国家;我宣誓,从今天开始,在新的起点我将更加努力!因为有我,人民将更加幸福;因为有我,家园将更加美好;因为有我,祖国将更加昌盛……”千余名学生面对国旗庄严宣誓,宣誓他们已经成人,将离开父母的庇护,肩负起社会责任。礼毕,学生们纷纷将鲜花献给身边的家长,并与家长紧紧拥抱。 (摘编自《合肥高中毕业典礼暨成人礼示范活动纪实》)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传统文化对“成人”十分关注,不仅理论上有所阐发,而且古代的“成人礼”活动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B.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各地举办成人仪式活动。 C. 成人礼的宣誓词能够让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学生对家园和国家的奉献意识。 D. 从“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感情变化情况看,“孝敬父母、报效社会”等五个方面的比例都有明显提升。 5.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8 - 先圣孔子认为“成人”应该见到财利不忘道义,面对危难勇敢担当,能够在困顿之中坚守人生志向。 B. “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 C. “成人礼”不仅需要仪式,也对学生成长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在成人之后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 D. “成人礼”不应该只是学校单方面举办活动,也应该得到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6. 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6. ①主办方:英国主要以家庭活动方式举行;中国则由政府、学校等组织,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②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中国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更为规范统一。③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本题中, A项,“从古至今延续不断”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这个传统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朝”可知,不是“从古”而是“西周”开始。 B项,“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 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可知,分别是“倡导”“引导”而非“立法”。 D项,“都有明显提升”错误。根据材料三条形《“成人礼”前后学生思想情感变化情况调查》可知,“热爱祖国”“敬爱师长”“关爱他人”提升不是很明显。 故选C。 【5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本题中, B项,“‘成人节’已经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下来”错误。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 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可知,北京、上海等地是以“不同的形式”确立,而并没有明确是“立法”形式,属于偷换概念。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 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本题考查简要概括中英两国当代的“成人礼”的不同特点。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材料,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从形式、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材料一,“1994年,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倡导各地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开展成人仪式活动,引导公民提高道德修养。2000年,浙江省把每年12月9日定为18岁‘成人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成人节’省级立法。随后,广州、南京、北京、上海等地也以不同的形式确立了地方‘成人节’。”由此可见:中国“成人礼”形式上有有相关法规、政策支持,以集体活动方式举行,更为规范统一;内容上,中国强调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材料二,“在孩子16岁时,英国家长一般会为他(她)举办庆祝成年的仪式,就是‘成人礼’。笔者曾参加一个在祖辈安息地举行的成人礼。一阵音乐过后,年轻的主角神情严肃地面朝着祖辈的墓碑,聆听父亲讲述家族发展史……随即,伯叔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共同的话题,最后年轻的主角也发表了‘成人誓言’。笔者的一位朋友也对他的成人礼记忆犹新:父母只给他买了往返法国和英国的船票,而他在法国期间,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餐馆、夜总会或城市环卫 部门打工。” 可见,在形式上,英国较为多样化,更具个性特征;内容上:英国强调家族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 - 28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八 爷 幽兰 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分地分牛那年,儿子只说了声想去做点生意,八爷当天与儿子分了家,儿哭人劝都没用。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八爷仍是死守黄土倔着过。 这天儿子坐着小车回来看爹,车停在门口人刚下来,八爷出来了。 “爹!” “这年头啥爹不爹!走!转嘎去!” 八爷一反常态,带笑不笑地拍了拍儿子的肩。于是,八爷前头走,儿子后面跟,一路到了南山坡地。八爷在地头坐下了,儿子也只好坐下,八爷看他,儿看爹。 这地是儿子的责任田,多年没种,长了一地毛草。 “厂长……” “爹!” “哪里哪里!今个你是厂长,我是农民,咱心平气和说些话,有啥不好!” “爹……” “厂长!这是你的地。” - 28 - “爹!我忙……” “噢,你是厂长,我忘咧……。这些年,你办厂挣了多少钱?” “固定资产流动资金不说,存了二百万。爹,我不想让你再种地咧……” “先不说先不说,叫我算嘎子,二百万,一季粮食卖五百,一年两季,一千,你帮我算嘎子,二百万有多少个一千?” “有……两千个。” “就是说,你厂长几年光景顶我老汉种两千年的地。我今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 “就是嘛!爹!” “听说有钱就能买粮食?听说不管干啥的人都还是要吃粮食?” “这还用问!有钱啥都能买!” “你一月买粮花多少钱?” “沾粮的都算?” “沾地的都算!酒、烟,点心……” “至少两千元吧!” “就是说,要有二十四个种地的人不吃不喝才能养活一个挣钱的人!” “爹……” “算透才心明。我再问你,这钱是咋来的?” “政策允许,合法合理,挣的!” “这我知道。我是问钱这东西是咋来的!” “货币……唉,这我跟你说不清,反正是造钱机器造出来的。” “能挣多少就造多少?” “不是。” “那就是钱能生儿子,越生越多?” “也不是!” “那就是固定有数,一伙人抢来抢去,抢到手的就有吃有喝啥都有?怪不得挣钱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越来越少!” “爹!这是现实!” “要是都去抢钱,没一个人种地,这抢到手的钱还能买啥?” “这……” - 28 - “我老是在想,钱越来越多,能人越来越多,这黄土地咋还是老样子?这麦穗还是一株秆跳出来一个,咋不能长出十个百个千个?世人万变,咋就不变成不吃粮食的人?比如吃这茅草,吃风屙沫,喝凉水拉稀?” “爹!” “不说了。你今个回来做啥?” “一来看爹,二来想和爹商量一下,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 “那我做啥?” “你啥都不用做,我是你儿子!” “好。我去问问先人。” 八爷笑吟吟走到先人的坟前,跪下来磕了几个头,说了几句话,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录音机放在坟头上,然后站起来,一头撞向墓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一开头就写“八爷的倔闻名八百里秦川”,不但交代了主人公突出的性格特点,还为后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B. “我今个才明白,当初错怪你了”这句话表明八爷认识到当初与儿子分家不对,但从小说后文看,八爷并不完全认同儿子的做法。 C. 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人物语言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口语特色,所描写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 D. 整篇小说以对话描写为主,在相对简单的情节中通过对话将父子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8. 小说中的儿子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塑造儿子的形象有何作用? 9. 对八爷撞向先人的墓碑这一结尾你如何理解?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C 8. 特点:思想活泛,不安现状:孝顺,不忘亲情。作用:衬托主人公八爷的形象;与八爷构成观念冲突,有利于表现主题。 9. (1)八爷撞碑是其性格使然。八爷以倔闻名秦川,这一撞正体现了他的倔。(2)八爷撞碑是内心冲突的结果。八爷使土地为生存根本,儿子办厂让他感到了一种对于生存与土地的忧患,让他不知如何面对。(3)八爷撞碑是时代发展的悲剧。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形势不可阻挡,八爷撞碑,则是人类土地情结与传统文明的挽歌。(4)八爷撞碑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警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能随意践踏和废弃土地这个生存根本。 【解析】 【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所描写景物则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特征”分析错误,小说并没有景物描写,更看不出黄土高原的景物特征。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从对其它人物、故事情节、表达主题三方面入手分析。 (1)“儿子”这一形象的特点主要从小说中对他的介绍,及他的语言和行动去概括; 如:“近几年儿子弃农办厂当了厂长,成了乡官县爷也敬的财神”“我这片地和爹那片地要起厂子,乡里已经批了……”,可知,“儿子”思想活泛,不安现状,有开拓精神。“儿子”开工厂,有钱了,想让父亲歇着,不要种地了。父亲再责骂,他都能接受,可见,“儿子”孝顺,不忘亲情。 (2)小说中“儿子”是次要人物,“儿子”弃农办厂,带头致富,衬托主人公八爷坚守土地的传统思想。“儿子”与八爷的观念冲突,反映了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土地文明的冲突,有利于表现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 - 28 - 文章结尾,“儿子”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和八爷的承包地上建厂房开工厂,八爷借问祖宗是否答应,撞死在墓碑上。这一情节的发生,有八爷个性的因素,八爷以倔闻名秦川,他无法理解儿子在土地上建厂房这一做法,他的观念中,土地就是用来种庄稼的,一时想不开,就做出了如此的举动。这也有时代发展因素,社会要发展,必须要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到以工业为主的社会,对于文化程度不高,一辈子依赖土地的像八爷这样的人来说,一时难以接受的。八爷的这一举动,更警示人们不能随意践踏和废弃土地,要保护土地这个人类生存的根本。 【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冲,字文和,荥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及魏文帝为太子,搜扬侧陋①,命冲为文学,累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太守。冲以儒雅为德,莅职无干局之誉,箪食媪袍,不营资产,世以此重之。大将军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俄转司徒。常道乡公即位,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寿光侯。冲虽位阶台辅,而不预世事。时文帝辅政,平蜀之后,命贾充、羊祜等分定礼仪、律令,皆先谘于冲,然后施行。 及魏帝告禅,使冲奉策。武帝践祚,拜太傅,进爵为公,顷之,司隶李憙、中丞侯史光奏冲及何曾、荀顗等各以疾病,俱应免官。帝不许。冲遂不视事,表乞骸骨。优诏不许,遣使申喻。冲固辞,上貂蝉印绶,诏又不许。泰始六年,诏曰:“昔汉祖以如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遂与功臣剖符作誓,藏之宗庙,副在有司,所以明德庸②勋,藩翼王室者也。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顗各尚德依仁,明允笃诚,翼亮先皇,光济帝业。故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兼文武,忠肃居正,朕甚嘉之。” 九年,冲又抗表致仕。明年薨。帝于朝堂发哀,追赠太傅,赐秘器,朝服,衣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郑冲传》) - 28 - 【注】①搜:寻找。扬:选拔、举荐。侧:同“仄”。侧陋:隐伏,卑微,引申指地位低微。②庸:古同“佣”,雇佣,任用。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B.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C.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D. 起自寒微/卓尔立操/清恬寡欲耽玩/经史遂博/究儒术及百家之言/有姿望/动必循礼/任真自守/不要乡曲之誉/由是州郡久不加礼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指从京城调出,到地方为官。文中郑冲由京官尚书郎补任地方官陈留太守。 B. 朕,我,我的。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后自秦始皇起,用为皇帝自称。 C. 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 D. 秘器,指棺木。郑冲去世时,武帝为了表示对郑冲的恩宠,赐给他棺木以安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冲注重修养,作风朴素。任陈留太守时,他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不求美名,吃蔬食,穿麻絮袍子,不营私产,世人因此看重他。 B. 郑冲洁身自好,受人尊重,做太保时,级别虽已和宰相相同,但他从来不参与世俗的事务;贾充、羊祜等人制定礼仪、法律制度,都是先求教于他。 C. 郑冲是武帝的心腹之臣。在李憙、史光等人以疾病为由奏请免去郑冲等人的官职时,武帝依然对郑冲坚信不疑,并一次次地驳回他的辞职申请。 D. 郑冲受到皇帝的称赞,皇帝通过赞美汉高祖刘邦的知人善任,回顾祖辈君臣的通力协作,进而夸赞了郑冲等人的勋劳,并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高贵乡公讲《尚书》,冲执经亲授,与侍中郑小同俱被赏赐。 (2)昔我祖考,遭世多难,揽授英俊,与之断金,遂济时务,克定大业。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答案: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 - 28 - (2)答案: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不求乡里人的赞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 句中,“经史”的“耽玩”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动必循礼”语意独立,之间不能断开,前后要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致仕,指古代官员自请加职或升职”解说错误,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项,“间接表达了赏识之意”分析错误,应是直接表达这一意思。原文表述为:太傅寿光公郑冲……朕甚嘉之。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 28 - (1)“及”,到了;“执”,拿着;“亲”,亲自;“与……俱”,同……一起。 (2)“祖考”,先祖辈;“揽授”,招揽任用;“与之断金”,与他们同心协力;“克”,能够。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 28 - 郑冲,字文和,是荥阳开封人。从寒微的出身起家出仕,操守超群出众,生性恬静清心寡欲,专心研习经史典籍,于是广泛研习儒家及百家学说。有优美的风度,行动一定遵循礼制,任情率真,坚持本性。不求乡里人的赞誉,因此州郡长官很久都对他不加礼遇。到了魏文帝做太子的时候,寻找和举荐地位低微的贤能之士,任命郑冲为文学侍从,不断升迁做了尚书郎,出京补任陈留太守。郑冲把儒雅作为(自己追求的)道德境界,任职没有办事干练(干局:谓办事的才干器局)的赞誉,吃饱穿暖即可,不谋求资产,世人因此而看重他。大将军曹爽引荐他为从事中郎,转任散骑常侍、光禄勋。嘉平三年,被授予司空之职。到高贵乡公讲《尚书》时,郑冲手拿经书亲自讲授,与侍中郑小同一起被赏赐。不久转任司徒。常道乡公即位,郑冲被授予太保之职,职位在三司之上,进封寿光侯。郑冲官职的品级虽然达到宰相一级,却不参与尘俗之事(特指社交应酬之事)。当时晋文帝辅佐朝政,平定蜀国之后,命贾充.羊祜等人分别制定礼仪、法律制度,(他们)都先向郑冲咨询,然后再施行。 到魏元帝宣告禅让时,派郑冲捧策书。晋武帝登上皇位,任命郑冲做太傅,爵位晋升为公。不久,司隶李患、中丞侯史光上奏书说郑冲和何曾、荀顗等人各自因为疾病,都应该免去官职。皇帝不准许。郑冲于是不再处理政事,上表请求辞官。皇帝下诏美言劝阻,又派人申明晓谕。郑冲坚决推辞,交上印绶,诏书又不准许。泰始六年,下诏书说:“过去汉高祖凭借知人善任,因而能平定天下,追述功勋,把美名归于三俊。于是与功臣将符节分拿立下誓言,收藏在宗庙中,副本留在有关部门,以此昭明美德任用勋劳,从而保护辅翼王室。过去我的祖辈,遇到了世间很多灾难,招揽任用才智出众的人才,与他们同心协力,于是成就了世事,能够奠定国家大业。太傅寿光公郑冲、太保郎陵公何曾、太尉临淮公荀额各自崇尚德行仁义,明智公允忠诚,辅佐先皇,光大帝业。前司空博陵元公王沈、卫将军钜平侯羊祜才能兼及文武,忠诚恭敬正直,朕很赏识他们。” 九年,郑冲又向皇帝呈上奏章辞官。第二年去世。皇帝在朝堂致哀,追赠郑冲为太傅,赏赐郑冲棺材,朝服,一套寿衣,三十万钱,一百匹布。谥号为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望 吴融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释:吴融年轻时曾离开家乡越州入长安求仕,在长安建有新居。蛱蝶,蝴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前四句写景,通过对周围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着力突出一个“闲”字。 B. 雨是点点滴滴,花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 C. 诗歌以“狂飞”写蛱蝶爱芳草,以“稳睡”言鸳鸯的惬意,用词形象而贴切。 D. 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山隐居之所,词句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 15. 简要分析“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B 15. - 28 - (1)“东迁西去俱无计”表达了作者奔走求仕的酸楚与无所获得的失望与悲哀。(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渴望归隐山林,而又难以割舍仕途与理想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B项,“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浓艳明丽”分析错误,四句纯用白描,没有“浓艳”表现。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诗歌尾联“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上句承上由离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成”。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 - 28 - )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琵琶女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出场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人生短暂,羡慕大江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中描绘山之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千呼万唤始出来, (2).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重岩叠嶂 (6). 隐天蔽日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遮、臾、羡、叠、嶂、蔽。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1月初的上海,_________,秋意渐浓。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式主会场内,各国嘉宾_________。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了主旨演讲。习近平指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是迄今为止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 28 -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 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_________、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习近平强调,中国将_________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B.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迄今为止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C.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D.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迄今为止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B. 都应该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拿出更大勇气,实现共同发展 C. 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D. 各国都应该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拿出更大勇气,实现共同发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风清气爽 齐聚一堂 发愤图强 坚定不移 B. 神清气爽 齐聚一堂 忍辱负重 矢志不渝 C. 神清气爽 济济一堂 忍辱负重 坚定不移 D. 风清气爽 济济一堂 发愤图强 矢志不渝 【答案】17. C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不能说“国际进口博览会是……的国家”,主宾不搭配。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迄今为止”限定的是“第一个”,而不是“一大创举”,排除D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AB两项是无主句,应排除AB两项;D项语序不当,“积极推动开放合作”与“拿出更大勇气”位置颠倒,排除D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风清气爽”强调天气,“神清气爽”强调人,此处意指天气,应选“风清气爽”。 第二空:“济济一堂”强调“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齐聚一堂”意思是很多人在一起,此处并无强调有才能与否,应选“齐聚一堂”。 第三空:“忍辱负重”指为了重任而忍受暂时的屈辱。语境上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并无“屈辱”,排除“忍辱负重”,应用“发愤图强”。 第四空:“坚定不移”指“稳定坚强,毫不动摇”,“矢志不渝”强调情感“永远不变心”。根据语境中“奉行”“始终是”,应选“坚定不移”。 分析可知,A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A。 - 28 -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选择开放,中国坚定不移。中国40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带来了进步。中国的开放之路,①________,也给世界带来共同发展的机遇。中国市场大门敞开,助力一大批外资企业成长和壮大。②______,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价廉质优的全新选择。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正是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过程中,③______。 【答案】 (1). 不仅惠及自身 (2). 中国产品走出国门 (3). 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了共赢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空,从上文“开放推动了改革,促进了发展,带来了进步”,可知“开放推动了自身发展”,从下文“也给世界带来共同发展的机遇”,可知,第①空可填写“不仅惠及自身”。 第②空,从上文“一大批外资企业成长和壮大”,可推知,生产了大量产品;从下文“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价廉质优的全新选择”,可知,第②空可填写“中国产品走出国门”。 第③空,由上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以及“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国的过程中”,可推知,第③空可填写“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了共赢”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 28 -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要求: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答案】志愿服务①能够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②推动社会文明发展,③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④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解析】 【分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其实是一道考查压缩语段的题目,需要注意以下解题思路: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分几层,层意是什么;辨析主次,留主舍次;压缩连缀,切合要求。本题中,一共有三层意思,按照每一层的主要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详解】 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注意以”志愿服务“为主线来找其作用,每个句子是一个作用,把每个句子的核心内容摘取出来然后重新组合句子即可。重点词语“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使人获得精神满足”。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8 -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规则》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视情节予以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 《规则》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热议:如何定义惩戒与体罚?这其中的分寸如何拿捏?学生犯错了管不管?没有惩戒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请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以书信形式向教育部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合格的家长 各位同学: 大家好!教育部22日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这个教师教育惩戒规则,实为以往教师教育惩戒措施的汇总和提炼,进而以规则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对于如何实施好该规则,我们相信学校和老师们“驾轻就熟”,却担心家长们未必能够真正理解制定该规则的良苦用心,进而做到较好的配合。 有一个尴尬的事实是,教师都要不断培训,合格上岗,一旦犯错达到一定程度,还要被取消资格,被清除出队伍。而家长呢,除非出现严重的虐待子女被取消监护权,一般即使家长不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或者自身无法做到身教大于言教,但谁也无法对其定格为不合格,更无法取消其资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合格的父母会教孩子诚信友善,公平正义,拥有社会公德。而不合格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疑是一种灾难,一些问题少年的根子大多出在其家长身上。即便是在教师履行职责正常管教学生时,并非能够得到所有家长的配合。甚至不排除一些家长情绪过激,一旦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批评教育,就逆反情绪爆发,认为是老师有意针对自己的孩子,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给孩子放了坏样子。 - 28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近日发文称,学会说“不”,训练克制,多给信任减少唠叨,她建议家长在孩子六岁前要严管,青春期少干预。一旦孩子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行为出现,就要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说不”教育,进行克制训练。如果能把“说不”的克制训练处理好,以后家长再说“不行”“不允许”的事他就不会闹了。克制训练的同时,还要做好“克制诱惑”教育。两者区别在于,克制训练是家长在身边时引导,克制诱惑是家长不在时孩子能不能实现自我控制。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逆反行为开始出现,家长也要适时调整教育模式,不能一味强硬。“要求和命令”的口气改成“商量”的口气;把孩子当作同事朋友一样尊重对待;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无问题;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其相关家庭背景;要给孩子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唠叨。 李玫瑾提供的教育方式并不复杂,却是许多家长不知或不能做到的。而当失去了六岁前要严管的这个良机,不仅会给学校和老师输送一批任性的学生想必家庭也会“危机四伏”,这也是强调家长懂教育会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我们希望学生和学校都合格,也期待老师和家长没有次品。如果说惩戒规则是为了培养合格学生的话,那配合惩戒教育规则的家长,实则也是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合格家长。反之,家长不合格,教师对学生的惩戒教育有可能是孤军奋战,甚至被不合格的家长带向教育的反面。 此致 敬礼! 在校生:×××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可以让老师更清楚的知道惩罚学生的具体方法,也可以让一些家长和学生了解到,老师的哪些惩罚是正确的,是恰当的。就上述材料看,家长普遍是支持的,只是有些细节问题有异议。可针对这些提出看法,或就这一措施的意义表明看法。题目要求,可以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封信,阐述你的观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作时,注意身份选择,发言稿的格式,看法的表述。 参考立意: 1、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 2、为《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拟定叫好。 3、标准可行,尺度待细化。 4、惩戒也应尊重人权。 - 28 - 5、正确认识陪读的意义。 参考素材: 1、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被误认为体罚的惩戒逐渐远离校园。加上有些家长对学生进行过度保护,舆论对少数老师不当教育行为的过度渲染,造成老师该管而不敢管。最极端的案例是“老师罚学生,警察抓老师”所激起的纷扰。当教师因管教学生而要为自己的人身安全担忧时,惩戒教育自然就成了禁区。 2、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最完整的方式是奖惩并举,该表扬的表扬,该修正的修正。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惩戒,而在于如何把握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怎样获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以消除误会,减少阻力,赢得信任,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去年底,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力排众议,酝酿推出惩戒制度,为此,专门召开了一场由教师、心理学专家、法律界代表,以及学生和家长参加的听证会,论及的惩戒方式包括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分特权、没收、静坐、诵读、隔离、陪读等八种,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很多家长的肯定,为家校联合推进惩戒教育回归校园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3、惩戒没错,体罚不该;赏识可以有,管教不能少。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的权利,学校有处分的权利。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与义务,首先必须明确其目的是纠正“熊孩子”的不良行为,最终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具体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和家长及时沟通,增进共识。此外,惩戒还要在有效的监督之下实施,或请家长配合完成,确保其合情、合理、合法,不被滥用。 4、好的教育集教书和育人于一体,好的老师要做到宽严相济。曾经被一篇题为《希望你能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的文章彻底感动,作者是一位怀有深爱的母亲,她不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这位妈妈告诉她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他期待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这是传道授业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的深情……如此真诚的文字,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赢得广泛共鸣。这是多么美妙的家校合一的愿景! 5、教不严,师之过。如果教师不敢管,不想管,定会增加家长的忧烦,更是学生的悲哀。期待学校把惩戒权还给老师,让惩戒教育有理有度,这是对教师负责,也是对家庭和未来负责。 6、教育惩戒指什么?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据悉,该规则(适用范围)为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称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 - 28 - 7、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或多或少经历过教育惩戒。毕竟,“严师出高徒”是自古以来我们在教育领域所沿袭的传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成为我们代代流传的经典。 8、从古至今,调皮少年经过严师管教迷途知返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在我们年少读书时,“孩子犯错,该打就打”也成为家长对老师常说的一句话。然而近年来,关于教师对学生惩戒,却逐渐被弱化,《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虐待学生,同时教育法规又要求老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负有管理教育的责任。这就导致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不敢管,真正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实施惩戒就要自担风险,现实中出现更多是“老师不敢管、熊孩子越来越多”的情况。 9、因此,把正常履职的管教行为与体罚虐待行为的边界区分开来,明确教师的教育惩戒权,是当下更好的完善教育管理规范,更有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必然要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教师可以名正言顺的实施惩戒权,真正树立教育权威,真正有力度去推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10、而关于教育惩戒权的边界、力度,此次《规则》中提出,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行为;也不得有间接伤害身体、心理的变相体罚行为。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引发舆论争议的“家长陪读”、“罚站一节课”等措施,诚然,明确规范更加符合新时代特点的教育惩戒权,不仅有助于对学生的管理,更可以更加有效加强对“熊孩子”的教育引导。但是一旦教育惩戒权牵涉到家长、影响到学生利益,难免就会引发对教育惩戒权“越界”的争议。 11、无论如何,这些争议背后,必然会引起社会对如何规范教育惩戒权、如何更为有效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何更好地发挥家长、社会在教育学生方面的作用等等问题上的反思,可以更为有效地推动教育惩戒权更加理性、有效,可以推动家长、社会更多角色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让教育惩戒权更加符合新时期社会的期望,更加符合新时代的新要求。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一封信,首先格式上要符合书信的格式,即开头要有称呼,结尾要有问候和落款,身份明确,对象明确,中间要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观点。因为是考试作文,整个书信也要有一个标题。正文部分,要把自己对这次对学生惩戒措施的看法说清楚。要适当分段,要条理清楚。语言简明、得体。 - 28 - 【点睛】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议论文写作中强化几个意识: (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 (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应提醒学生的是,任务驱动作文名句与事例论据的运用宁缺毋滥。否则,极可能偏离所选的任务指令,以致于所选任务对象无法一线贯通。 (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 (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提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在学校、家中,与父母、朋友多交流思想,发表你对身边的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同时也要留意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 (5) 强化阅读意识。尤其是要多读报,多关注一些时事话题、时事评论,并及时加以收集整理。 - 28 -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