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1: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和文言特殊句式。 2.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培养“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自主认知】 一、文言知识整理 借助手头资料,自行归纳总结文言知识(可以分类整理,如重点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字、一词多义等,也可以逐段整理)。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数罟( ) 洿池( ) 鱼鳖( ) 河豚( ) 狗彘( ) 庠序( ) 孝悌( ) 饿莩( ) 衣帛( ) 不王者(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谨庠序之教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虚词。 (1)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②寡人之于国也( )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2)以 ①请以战喻( ) ②以时入山林( )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 (3)之 ①填然鼓之(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③五亩之宅( )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 三、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 1.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往梁惠王那里跑吗?为什么呢? 2.“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它们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 4.如果你作为孟子的嫡传弟子,跟随孟子刻苦学习多年,今天突然通过时光隧道,来到了21世纪,你觉得你跟随你师傅所学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对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有用吗?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移粟(sù)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鱼鳖(biē)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兵刃(rèn)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胜用(shēng) 畜养(xù) 2.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名词,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 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4.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5.选出对“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③树之以桑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 ⑥填然鼓之 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 ⑨察邻国之政 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⑤⑥ B.②③⑦ C.②④⑧ D.⑤⑨⑩ (二)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6-9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罟:网。 B.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制止、约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发现。 7.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③⑤ D.②④ 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谷不可胜食也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 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 行军用兵之道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⑨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②狷(juàn):洁身自好。③琴张、牧皮:未详。曾晳:孔子的弟子。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⑤夷:句首助词,无义。⑥原:同“愿”,谨慎,拘谨。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⑧佞(nìnɡ):能说会道。⑨慝(tè):奸邪。 10.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小子狂简 简:简慢,轻视。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11.以下五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批评“原人”的一组是( ) ①非之无举也 ②孔子以为德之贼 ③恶利口,恐其乱信也 ④居之似忠信 ⑤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孔子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然后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四)语言应用。 14.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文段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 【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自练自测 1.gǔ wū biē tún zhì xiáng tì piǎo yì wàng 2.D【解析】A项中“颁”通“斑”,斑白;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3.(1)①比,介词。②对,介词。③在,介词。 (2)①用,介词。②按照,介词。③把,介词。 (3)①没有意义的衬字。②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③的,助词。④前一个“之”是代词,代百姓,后一个“之”是助词,的。 【合作探究】 1.可能少数人愿意往梁惠王处跑:梁惠王移民移粟,似乎比邻国之君更关心百姓的生死。 也可能多数人不愿意往梁惠王处跑: (1)河内凶,移民、移粟。 ①凶,收成不好,荒年。为什么会有荒年?是天灾还是人祸?从后文“不违农时”“勿夺其时”看,不排除“人祸”的可能。 ②移民、移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 (2)王好战。“民加多”不是梁惠王的真正目的,他的真正目的是成就霸业。想成就霸业,所以急需“民加多”以便帮助他去攻打他国。因此,梁惠王没有真正关心百姓的死活,他只是把百姓作为战争的工具,青壮年若跑到他那里去,迟早是要被拉去打仗的。 (3)违农时,数罟入,斧斤入…… 孟子的言论是有针对性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判断,梁惠王平时的为政可能是不注意老百姓的生产。可能会因战争、修城池、建筑宫殿等随时拉“民”去服劳役,从而影响农时。结果,弄得百姓食不得其饱,住无其房,葬无其棺。这样的环境,不适合人们生存发展。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丰收的年月,粮食吃不完,政府没能以合理的价格收购粮食,而把粮食给猪狗吃掉;遇上荒年,饿殍遍野,政府却不能够施行“发”的制度,把粮食以平价卖给百姓赈灾。百姓死了,却怪罪年成不好。 2.(1)王道之始,主要解决了生和死的问题,即“养生丧死无憾也”。“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恨矣。” 活着的物质基础是吃和住。死更是大事,“死生亦大矣”,解决好死的最基本条件是能够入土为安,入土需要棺椁。颜回死后没有棺椁,其父亲希望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购置棺椁。可见死有棺椁,对那时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王道之成,不但解决了生死问题,还要使百姓懂得孝悌,老人可以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衣帛食肉。孟子尤其强调年龄问题——五十者、七十者、颁白者。可见“王道之成”更强调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要“老有所养”,物质是基础,但更需“申之以孝悌”,“申”,是反复叮咛的意思,可见孝悌才是重中之重。这与儒家思想对孝悌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孝悌是“仁之本”,孝悌而“好犯上,未之有”,不犯上,自然安定了。另外,民老有所养,没有后顾之忧,这是令人向往的。就是现今社会,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我们现在仍不断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等各种保障制度。当今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总是令人向往的,比如我们渴望退休后有退休金,生病了有医疗费补助等。自然,没有后顾之忧的国家,谁不愿意去呢?所以,孟子的“王道之成”,表面上强调的是“孝悌”,使老人享受到好处,实际上它恰恰有利于“民加多”。这与孔子“修文德以来之”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3.有两种可能。 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孟子说得很有道理,说梁惠王与邻国本质相同就“以战喻”,既形象生动又含蓄,很有说服力,梁惠王能够认真听取孟子的建议。 (2)孟子是顺着梁惠王的思路提的建议,“民加多”是梁惠王最迫切的愿望。孟子在讲述“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和“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让人不得不相信按孟子所说的去做是能够“使民加多”的。 (3)孟子描绘的政治蓝图比较诱人,同时又有对比(罪岁,则民不至;爱民,则民至),所以梁惠王应该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不会采纳孟子的建议。 (1)梁惠王希望“民加多”的愿望虽然比较迫切,但他或许没有耐心施行孟子所讲的措施。 (2)当时的形势,容不得梁惠王按孟子的建议行事。 4.(1)孟子的“仁政”思想即“爱的政治”,包括“温饱”和“教化”两部分,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时代潮流。 (2)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滥”“不竭”,正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今社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3)“检”“发”制度,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这些措施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粮食危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 (4)孟子非常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生活安置工作,也有重大的启示。 【课堂练习】 1.A【解析】B项,“庠”应为xiáng;C项,“莩”应为piǎo;D项,“衣”当动词用,应读yì。 2.D【解析】A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项,“加”,更加;C项,“鼓”,动词,敲鼓。 3.D【解析】A、B、C三项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4.C【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项中“也”表疑问语气;D项表祈使语气;C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5.C【解析】②③④⑧都为代词,①⑤为结构助词,⑥为音节助词,⑦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解析】“发”是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7.D【解析】①读“cù”,密;②读“shù”,几;③读“shuò”,屡次,多次;④读“shù”,几;⑤读“shù”,定数。 8.A【解析】A项,都为尽,完;B项,前者为耽误,后者为夺取;C项,前者为开仓赈济百姓,后者为发作;D项,前者为兵器,后者为兵法。 9.(1)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2)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3)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10.C【解析】憾,应为“遗憾,不满意”。 11.B【解析】第③句实际上是批评狂放之人的。 12.A【解析】万章只是不解,并没有认为是错误的。 13.(1)非难他却举不出错误,责骂他却没有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 (2)道正百姓就会振动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参考译文】 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为什么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简慢,进取不忘根本。’ 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说:“孔子说过:‘遇不到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一定能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人。”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晳、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回答说:“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跟语言相符。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孔子说:‘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就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油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迎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做得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振作起来;老百姓振作起来,就没有邪恶了。” 14.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