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前练习卷(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一语文下册期末考前练习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 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 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 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 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 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 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 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 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 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 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 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 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 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 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 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 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 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 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 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 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 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 有多远”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 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 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 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 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 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 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 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 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 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 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 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 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 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 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 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 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 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 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 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A 项,“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错误,改变了“矛 盾”的性质。第一段说“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 就的可能性”,所以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 项,“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的推理不成立,第二段说“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 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而“需要更恰当的奖项”不代表不需要诺 贝尔奖; D 项,“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说法错误。最后一段说“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 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其中“立足于特 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就是立足民族性。 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 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 项,“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变可然性为必然性。原文是说“是 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 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 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作者希望未来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 学世界共和国,催生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多向度、多层次、多中心(文学首都)的文 学世界共和国。这种新的多极化文学世界共和国可能会战胜单极化的文学世界共和国。但是这 种“希望”和“战胜”并不必然出现。 故选 D。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 C 项,“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是强加因果,于文无据。 故选 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 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 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 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 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 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2020·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家长 QQ 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 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 到家长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家长群”里来完成,随时随地,省 时省力。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 是一种与时俱进。 (摘编自苑广阔《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 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 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 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 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 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 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将本属于校方的责任转 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家校双方责任错位、角色迷失,家庭 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正常的家校关系被异化了。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 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若有家长提意见,动辄会被扣上 “不配合老师”,甚至“不配当爸妈”的帽子。若再有“戏精家长”故意搅事,问题就会变得 更严重。 (摘编自陈广江《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 材料三 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 建。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并不 知道在家长群里什么该发,什么不能发。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 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就像赛跑一样, 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家长群异化是迟早的事情。 (摘编自宋广玉《给“家长群”立规矩才能防异化》) 材料四 家长群异化有多种成因。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 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 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 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 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 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系、师生关 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 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 建家长群,就是为了防止异化成各种夸张表演的“戏台”。这是驱邪扶正之举,也是教育工作 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表现。 (摘编自王丽美《家长群变“负担群”扭曲家校关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长 QQ 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为家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 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B.家长群有着很多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 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C.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目的就是防止家长群的异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履 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 D.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 理性互动,家长群也就不会异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有家长在家长群中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容易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这说明了教育在 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B.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 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 C.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平台的微信群主要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为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 学校应该掌握主导权,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 D.家长群成“负担群”,既给老师、家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又扭曲了正常的教学关 系,也会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 6.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 【答案】 4.D 5.C 6.①学校和教师方面: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不能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②家长方面:树 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干预学校老师的教学,理性交流。③社会方面:推进教育公平,普 及先进教育理念,缓解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 项, “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就不会异化”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三中“家长群异化,没 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可知,家长群异化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故选 D。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 C 项, “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分析有误。材料三说“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 起到更大作 用”,而不是负担主要责任。 故选 C。 6.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根据 题干要求,回到原文中筛选关键信息,分点概括作答即可。 先找出造成“家长群”异化的原因,再分析背后的责任人和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材料二“规范 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 到更大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将本属于校 方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材料三“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 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 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材料四“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 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可见,首先应该是学校 和教师方面,必须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不能通过家长群把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 材料二“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 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 在在、根深蒂固的” “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 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材料三“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 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就像赛跑一样, 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材料四“不少家长过度关心 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 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都说 明家长有过度的教育焦虑,希望通过家长群的言行让孩子受老师重视甚至过度干预学校教育, 以至于家长群异化失衡,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要试图用自己的 行为干预老师教学,和老师交流也应该适度而理性,不应一味浮夸成风。 材料四第二段“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 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 也是一种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可见,社会上要 推进教育公平,用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以缓解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点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 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 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 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 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 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你唱首歌 张诗青 娘走的那天,雪大如席。 村外,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刷得白茫茫,没有一个人。除了娘和我。 娘的胳膊上挽个包袱,塞着几件旧衣服,一边哭一边走。我跟在后边,也一边哭一边走。 不知走了多久,娘停下来,摸着我的头说:“娃,好好念书,长大后有点儿出息。别像你爹, 除了喝酒,就会打女人。” 话没说完,泪水就淹没了我的腮帮子。 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没一会儿,娘的背影,也刷得白茫茫, 模糊不清了。 娘走后,家里只剩下爹和我。 爹还是喝酒,喝完酒就去山上鼓捣苹果树,鼓捣完苹果树就去地里整庄稼,整完庄稼再回 家喂牛劈柴。总之,娘走了后,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一个人干。 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岁成了没娘的孩子。 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 有时候,我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以后跟着 娘,哪怕喊另一个人爹。 爹让我往东,我偏往西,让我撵鸡,我偏打狗。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从小学升初中, 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能看得出爹心里也高兴,但父子之间还是很少说话。我好好念书,绝 不是为了让他感到骄傲,而是记住了娘的话。 县中念书那会儿,我住校,平均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尽量避免那个看一眼就心烦的家。 有时我也会去娘那里。 有一次,一连两个月,我都没回过家。 那天,爹竟然找到了学校。 见到我的那刻,他嘴唇抖得厉害,想说什么,但又像咽吐沫般咽了回去。 那深陷的眼眶,似乎有些湿润。我没说话。 倒是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路跟我到了宿舍。从肩上卸下一个花布包袱,那包袱上还 坏了个小洞,一扣一扣解开。从里面掏出一把煮熟的鸡蛋,接着又掏出几个苹果,一叠煎饼…… 最后掏出一袋烧鸡。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有些目瞪口呆。 这也正常,城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土的人和这么土的货。 破旧的深色裤子,屁股上还打着块补丁,一双粗糙的手,像树皮般退去光泽。显然,与给 他们递牛奶的那些柔软的手,没法相提并论。 走的时候,爹又从腰间取下,一个旧得发黄的钱夹子,从里面掏出一叠钱,一张一张的数 着,却没有一张大的。 几个同宿舍的伙伴,更是张大了嘴。 这也正常,他们都习惯从爸妈手里拿整张的钱,一张就足够爹手里的一叠。我一个月的生 活费,他们哪里会知道,这是爹从地里,一滴滴汗水换来的钱。 看着爹,我不知该说什么。 我把爹送到校门外。当他骑着那辆大金鹿自行车,慢吞吞消失在拱桥上的时候,我第一次 觉得那样子,像彩虹那样美。 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曾经恨过的人。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 参加了工作。娘对我说:“其实你爹这人不坏,就是脾气臭,不让人说一个不字,喝了酒更起 劲。那时我性子也倔。” 我咬着有些颤抖的嘴唇,点点头,记住了娘的话。 再后来,在老家结婚那天,不大的小山村,炸了锅,所有的人都送来了祝福。 我知道有个人比我还幸福。 当婚礼进行到一半时,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 的面,缓缓开口:“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 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 唱着唱着,我哽咽了。一生要强,现在已满头银发的爹,忍不住转过脸去,抹着眼泪。娘 哭了,台下所有的人都哭了。 (有改动)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事有详有略,语言朴实无华,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真 实立体的父亲形象。 B.开头写雪大如席,以及刷得白茫茫的狭窄崎岖的羊肠山道,是为了营造氛围,烘托出母子 分别时心情的沉重。 C.母亲临走时摸着我的头说的那些话,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也为后文“我”学有所成 等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母亲走后,父亲不停地劳动,说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 补,求得内心的宽恕。 8.小说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简析文中“我”的形象。 【答案】 7.D 8.(1)结尾扣题,并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形成对比,使故事情节完整有变化。(2) 烘托人物,通过歌词烘托出勤劳肯干、默默付出、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3)升华主题,表达 了“我”对父亲的理解、感恩与浓浓的爱。(4)用唱歌的方式结尾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与感染 力,更能打动人心。 9.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从倔强叛逆逐渐转变为懂事感恩的儿子形象。(1) 记住母亲的话,在家庭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说明“我”有志气,有 毅力。(2)父亲赶走母亲后,“我”故意惹他生气,很少和他说话,长时间不回家等,表现了 倔强叛逆。(3)父亲到学校看“我”,“我”感动流泪,说明“我”变得懂事,理解了父亲的 不容易;在婚礼上为父亲唱歌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爱与感恩。 【解析】 7.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D 项,“说 明父亲已经很后悔打母亲的行为了。他希望通过劳动来弥补,求得内心的宽恕”概括太绝对。 也许是出于后悔,想弥补错误,求得宽恕,但不完全如此。 故选 D。 8.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能力。具体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此类题要求 考生把握指定情节的内容,并从对情节(推动情节发展、构成情节逆转、掀起波澜)、对人物 (展现人物性格)、对主旨及给读者的感受(增强文学色彩、历史厚重感,丰富文章内容、意 蕴,引发读者思考、兴趣、共鸣等等)等方面来思考其作用。结尾写“我”为父亲唱歌,情节 结构上,呼应题目“为你唱首歌”,与前文对父亲的恨形成对比,构成情节逆转;塑造人物上, 歌词“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内容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主 题上,“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直接抒发对父亲的 理解与感恩之情;艺术效果上,“谢谢你做的一切”“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采 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9.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 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 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 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解答此题,遵循先概括,再具体的原则,首先总 括“我”的形象特点,再具体分析。概括“我” 形象特点时注意“我”的年龄、身份以及情 节前后的变化,概括要完整准确。分析时注意抓住以下关键句:“我咬着有些冻僵的嘴唇,点 点头,记住了娘的话”“我一点都不心疼他。相反,甚至觉得活该。谁让他打走了娘,让我七 岁成了没娘的孩子。娘走的前夜,他打在娘脸上的那记响亮的耳光,我真想给他还回去”“我 会故意惹他生气,想让他狠狠打我一顿,那样我就可以去找娘告状”“我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 上。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很顺利”“转身瞬间,不争气的眼泪,簌簌而下。竟是为 曾经恨过的人”“我接过主婚人手里的麦克风,把筷子兄弟的那首歌,当着父老乡亲的面,……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据此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 小说几种常见结尾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 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 中。2、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性格;从表达效果看,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 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 性的结尾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 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4、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的空 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2020·惠东县惠东中学高一复课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 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 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 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 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 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 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 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 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 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 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 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 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 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 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 又告之盗/惊服/ 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 告之/盗惊服/ 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 告之/盗惊服/ 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 又告之盗/惊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 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 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 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 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 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 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 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 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答案】 10.B 11.C 12.A 13.(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 他。 (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 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 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 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 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 A。 故选 B。 11.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 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 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 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 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故选 C。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 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 项,“他用唐朝 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 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 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 故选 A。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 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 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 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 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 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 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 “(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 (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 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 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 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 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 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 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 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 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 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 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 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 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 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 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 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 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 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 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 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 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 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 (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 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 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 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2019·湖北省恩施州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 (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 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 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15.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4.A 15.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 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 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 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解析】 14.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 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 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 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故选 A。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 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翻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羁留北海音书断绝, 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 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 逝去华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 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 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 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 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 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 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 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 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 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 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 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6.(2020·河北承德第一中学高一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被贬黄州时多次畅游赤壁“回忆英雄”。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执长矛吟咏的句 子是“ ________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儒者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 _________ ” 的气概,刘义隆却是“ ____________”的狼狈结局。 (3)《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 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答案】(1)横槊赋诗 羽扇纶巾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3)温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槊”“纶”“仓”“师”要理解字义去 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 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2020·湖北省孝感市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鲤”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追溯锦鲤的历史,中国自古有 “鲤鱼跃龙门”之说,喻人官运亨通。而锦鲤真正“跃上龙门”是在日本。锦鲤最初由中国传 入日本,( ),备受皇族的 ;人们赋予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甚至视锦鲤为日本“国 鱼”。除了现实中养殖的锦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锦鲤符号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 文化相 的特点,五月鲤鱼旗、日式庭院中的大和锦与昭和三色锦鲤都成了“锦鲤祈福”微 博的主要配图。 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又回到了中国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从 2018 年国庆期间如火如荼的抽奖活动“寻找中国锦鲤”,到当下考前考后风靡的“转发锦 鲤求通过”,网友的行为都像极了生活里的求神拜佛。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发“锦鲤”不是对 日常生活中祈愿仪式的简单移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这样的网络祈愿行为温和地表达着对现实 压力的 ,转发“锦鲤”隐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当然,迷信不可取,只转发“锦 鲤”而空想不劳而获必然无益。我们不能真的将愿望、理想全都交给“锦鲤”,人生不可能处 处 ,奋斗才是真正的人生“锦鲤”。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青睐 融合 对抗 顺风顺水 B.青睐 契合 反抗 左右逢源 C.推崇 契合 对抗 顺风顺水 D.推崇 融合 反抗 左右逢源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B.得到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才更绚丽多彩 C.后来在日本经过了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D.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更加绚丽多彩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兜兜转转当起“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B.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兜兜转转又当起“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C.如今,锦鲤又兜兜转转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D.如今,锦鲤兜兜转转又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答案】 19.A 20.D 21.D 【解析】 19.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 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 等,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处指喜爱,应选“青睐”。 融合,融为一体;契合,意气相投。此处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应选“融合”。 对抗,抵抗;反抗,反对并抵抗。此处指抵抗,应选“对抗”。 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常 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此处指顺利,应选“顺风顺水”。 故选 A。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 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 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句式上,前一句“由中国”是介词结构,排除 BC;逻辑上,锦鲤 本来就绚丽,所以第二个分句要用“更加”引导,排除 A。 故选 D。 2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 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 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原句“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 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有三个问题。根据语段内容,锦鲤重新回到中国,在中国成为网红, 没有“又成为网红”的意思,第一个分句中状语“又”应该作为“回到”的修饰语前置;第二 个分句的动宾结构“变成现象”不搭配;且“现象”的主语是“转发锦鲤”,但整个句子的主 语是“锦鲤”,主谓不一致,要修改宾语。四个选项中,A、B 两项,“兜兜转转”“又”作 为“当‘网红’”的状语不符合语段内容,排除 AB;C 项,“成为现象”缺少主语,排除 C; D 项“成为用语”的主语是“锦鲤”,正确。 故选 D。 20.(2019·河南省高一期末)“路长制”的工作标准之—是以文化建设促进城市融入文化元 素。某区街道办拟在辖区内烟霞路、遥岑路、江月路、醉花街四条道路打造精品文化墙,图文 并茂地展现古典诗词文化,现公开征集文化墙标语。请为其中的—条道路拟写一则对联式标语, 要求符合该道路名称特点,语言精炼,语意隽永,不超过 20 字。 道路名:_______________ 文化墙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醉花街:醉花醉月醉清风,赏净赏景赏文明。 烟霞路:一路烟霞醉城绿,商都古 韵扬新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式标语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的范畴。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本题“为其中的—条道路拟写一则对联式标语,要求符合该道路名称特点,语言精 炼,语意隽永,不超过 20 字”,这就要求考生所写的标语既要是对联式,还要符合所选的道 路名称的特点,能够体现该条道路名称对待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城市文明精神。对联的要求如 下: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 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 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如“烟霞路”要抓住“烟霞”这一景物,再结合古典诗词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进行拟写,如 “一枕烟霞溪野”;如“遥岑路”要理解“遥岑”的意思,“遥岑”指远处陡峭的小山,然后 结合“遥岑远目”这一诗句;“江月路”要抓住“江”和“月”这两种景物,可以联系《春江 花月夜》中的诗句;如“醉花街”要抓住“醉花”,联系“醉花阴”。 21.(2019·湖北省襄阳市高一期末)下面是某同学拟写的一则寻物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 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昨晚,本人不慎在学校图书阅览室掉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内心非常急躁。此书为精 装版,内夹有一张学校图书室借书证。如有拿到者,务必尽快联系我(电话:13872655202), 我一定当面谢谢您啦! 【答案】①“掉了”改为“遗失”或“丢失”,②“急躁”改为“不安”,③“拿到”改为“拾 到”,④“务必”改为“请”或“希望”,⑤“谢谢您啦”改为“致谢”或“感谢”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需 要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本题所给的材料是 “寻物启事”,题干明确说明“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 确,语体风格一致”。第一处“掉了”过于口语化,与寻物启事这一文体不合,应改为“遗 失”“丢失”;第二处“急躁”不当,“急躁”,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该词重在 性情,而此处应是强调心情,可以改为“不安”;第三处,“拿到”不当,“拿到”容易产生 歧义,“拿到”既是目的地“捡到”之意,还有有目的地去拿之意,此处应该改为“拾到”; 第四处,“务必”不当,“务必”指一定,必须,语气过于强硬,可以改为“希望”;第五处, “谢谢您啦”不当,过于口语,而且态度不够郑重,可以改为“致谢”“感谢”。 四、写作(60 分) 22.(2019·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二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这个词,现实里用得极为广泛。读书,读人,读自然,读社会,读历史,读时代……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了解,读是探索,读 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读文物 博物馆内,文物们静悄悄。它们在展柜中等待,当你走近它们时,它们便会告诉你在它身 上曾流经的岁月,那些尘封的往事。所以当你踏入这博物馆,一幅画卷即将为你展开,需你细 细品读。与文物们作心与心的交流,你将读出你所不知的奥秘。 读青铜,品读它的雄浑厚重。青铜乃国之重器,通常被用作祭祀礼器或兵器。“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青铜就已具备这两项功能。读青铜,细细揣摩它的纹路,或螭龙,或铭文,或只 是简明的图形,在脑中联想眼前这件器物成型所要经历的过程:制模、浇铸、冷却,它曾历经 如此多的磨难,如何不对它心生敬畏!不读青铜,如何得知青铜酒杯的形制有劝诫君王莫贪杯 的涵义?青铜上的铭文更是宝贵的史料,为我们再现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读青铜,字里行 间,满是历史的积淀。 读书画,读它的隽永飞扬。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我首先要读的。此乃书中极品,每一 横每一竖,都恰到好处;每一撇每一捺,都不偏不倚。加之文章的文采飞扬,蕴含哲理之深, 让人心悦诚服。有时真想把那出神入化的字都深深刻在眼里!读画作,读其与墨水一同泼洒的 情感。读韩干《照夜白》,身上的细胞会因马匹的动感而沸腾;读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让自 己纵情山水,徜徉于富春江畔秀丽的风光中;读张萱《捣练图》,与唐朝妇女们一起劳作,并 融入她们的快乐中。读书画,与作者的情感一起跌宕,一起在墨与纸之间遨游。 读陶瓷,读它的轻盈精致。先由古朴的陶器开始,当先人们无意中将泥与火结合,陶的艺 术便由此诞生。陶器不如青铜高贵,人们用它做一些再平常不过的事,可它却承载了更多的亲 切与真实。当陶演化为瓷后,它的生命便也焕然一新。如玉的青瓷,如冰的白瓷,神秘的秘色 瓷,带有西域风的唐三彩,见证了唐王朝的繁荣。尔后的粉彩、珐琅彩,更是中西结合的产物, 读它,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它饱经风霜的容貌,忠贞不渝地将它所处的时代,制造者所倾注的 情感,传递给我们。读文物,我们时而欣喜,时而悲痛,时而自豪,时而沉重,而这,便是真 正的历史。 【解析】 【详解】 命题方式:话题作文 审题要点: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 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 是体裁不限。“话题”作文其实只是提供了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 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 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大。 审题过程: 本次作文时一篇话题作文,要求以“读”为话题作文写一篇作文。材料中的 “‘读’这个词, 现实里用得极为广泛”一句是说“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读书,读人,读自然,读社 会,读历史,读时代……”一句点明了“读”的范围和对象,这就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内容。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一句,阐释了什么是“读”。“读 是面对,读是了解,读是探索,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一句,阐明 了“读”的意义。 本次作文话题难度不大,要出彩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鍵是要抓住这样两点:一是“读” 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要“读”,以及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收获。这方面的问题 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深入思考,写出思想,写出个性。二是对“读”本身要加以剖析, 不宜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了解、熟悉的层面,而要突出层层推进的特点,使认识、了解、熟悉 的过程显示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从而使人 感到你的这种“读”是富有力度和深度的“读”。 参考立意: 读书,使人获得知识,拓宽眼界,精神明亮; 读人,了解人的成长经历、命运和时代的关系,关注人际关系,剖析人性,实现人生价值; 读自然,人与自认要和谐相处,人类要感谢自然的馈赠,对自认要心存感激和敬畏; 读社会,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肯定医疗、教育、交通等各个行业的飞速发展,对其中存在的 问题给予科学的建议; 读历史,赞扬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历史的经验跟今日发展的借鉴意义; 读时代,关注时代的飞速发展,与时俱进,争做时代的追梦人; …… 行文结构: 拟题为《读文物》,第一段点题,“与文物们作心与心的交流,你将读出你所不知的奥秘。” 第二段、三段、四段并列式论述,分论点分别是“读青铜,品读它的雄浑厚重”“读书画,读 它的隽永飞扬”“读陶瓷,读它的轻盈精致”。最后一段强调读文物的意义和本质,即“文物, 是历史的见证,它饱经风霜的容貌,忠贞不渝地将它所处的时代,制造者所倾注的情感,传递 给我们。读文物,我们时而欣喜,时而悲痛,时而自豪,时而沉重,而这,便是真正的历史。” 参考素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拨琴一弄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 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朱熹 在街头看一回人的风景,犹如读一本历史、一本哲学。你从此看问题、办事情,心胸就不那么 窄了,目光就不那么浅了,不会为蝇头小利去钩心斗角,不会因一时荣辱而狂妄和消沉。人既 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 洒吧,各自完圆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 ——(周国平《读人读人生》) 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百般天蚊虫多,晚上读书时把一双脚放在水桶里,避免蚊 子叮咬,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回顾说: “自十余岁起……读到现在,将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 由于他一生读 书不辍,因此,他知识渊博,被誉为“学界泰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把书当作故人 朋友,每每交谈,无须掩饰做作,而是“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仿佛 已见朋友那明亮双眸里蕴含着的盈盈笑意。摆脱了俗世的喧嚣,书可以把我们带去那一片宁静 与致远,“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如遇烦恼,书可以解忧,“万卷古今消永日,一 窗昏晓送流年”。闲来无事,还可邀好友共读,览阅书的旖旎风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 析”。 有人焚膏继晷,有人头悬梁,有人锥剌骨,不辞辛劳,不安享逸,正如王禹在他的《清明》中 所描述,“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即便如 此,还是会有人皓首穷经,布衣终身,大叹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才子词人,自 是白衣卿相”。可怜宋代的晁冲之,一生苦读却终一事无成,老年尤为惨淡,一日见眼前灯火 阑珊,想到自己一生大幕将落,不禁悲由心升,感慨良多:“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 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读自然,自然处处写玄歌,每一朵花,每一枚叶,都是自然的天书里的一个字,读它,读它, 咀嚼出草木的香气,芬芳着肺腑的茶语,琼浆玉液沁芳菲,你是淌洋于生命的绿色里的精灵吧, 看看茂盛的森林,木叶间洒下的光阴,啊,你也是个诗者,幸福的,快乐的,意犹未尽的。 【点睛】 话题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提示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 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在动笔前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另外,话题作文的拟题很重要。拟题的方法有:一、添加新词法。就是在话题关键词语的前面 或后面添加新词,对其进行限制或补充,构成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题目。如“品味经典,品味时 尚,品味书香”等。二、巧用修辞法。巧用比喻、拟人、设问等修辞方法,可以增加文章的美 感,可以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如“品味是首歌”。三、化用佳句法。引用俗语、 格言、谚语或化用诗文名句、流行歌曲、影视广告等,通俗易懂,自然朴实,妙趣无穷。四是 引用化用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直接引用或化用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词歌曲、名言警句、 影视书名、影视剧名、新闻标题、电台栏目等作为文章的题目,可以先给文章定下一种调子, 给人一种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感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