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十月份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体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期的中美贸易争端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之间的经贸摩擦对于全球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中对中美两国的共同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为了加强对华贸易战的效果,需要联合欧盟、日本等盟国对中国进行多边共同施压,使美国对华贸易战更加有效。目前美国政府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但美国是以欧盟在未来40天内要满足诸多苛刻条件为交易。它要求欧盟与美国合作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中国的“贸易扭曲”政策提起申诉。美国国内对于这种施压方式也更为认可。在美国国内,那些出于自身利益反对贸易战的利益集团,大多也主张美国与欧盟等各方联合对华贸易施压,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美国单方面遭受中国贸易报复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中国需要积极加强与欧盟在贸易问题上的合作。在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方面,中国应与欧盟抱团取暖而非被美国各个击破。中欧双方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市场。2016年,中欧贸易总额为5470亿美元左右,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虽然中欧之间也存在贸易逆差,不过这主要是双方的贸易结构和生产链不同造成的,体现了贸易互补性,符合双方的合作共赢。与此同时,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多层次的贸易沟通机制,在反垄断调查、政策补贴和企业并购等领域展开了密切合作,对于双边贸易摩擦也能及时沟通和处理。‎ 为了防止在对华贸易战上出现“美欧合流”,中国要积极加强与欧盟的沟通,要让它认识到一旦追随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那么欧盟恐怕是为他人火中取栗,得不偿失。对于“美欧合流”对中欧合作的利害关系,中国要晓之以理,还要坚守中欧双方在维护开放贸易格局上的共同立场。当前,全球经济的增长依然要求维护开放的贸易格局,中欧双方在此问题上持有共同立场,对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手段,中欧双方都持非常强硬的反对态度。维持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于欧洲经济增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美欧贸易矛盾也是积怨很深,短时期并不容易化解。面对特朗普的贸易战的粗暴方式,欧洲一些国家认为需要“以牙还牙”。中欧可以在应对美国贸易战方面抱团取暖,比如共同应对钢铝关税等问题。只要中欧加强合作,欧盟应对美国的贸易压力才能更加强劲有力,不仅能尽可能维护欧盟的自身利益,也能更好地维护中欧合作共赢的友好局面。‎ ‎(摘编自“光明网”‎2018年3月30日文章《应对美国贸易战,要防止“美欧合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盟是中美共同的重要贸易伙伴,被卷进对华贸易战,对它本身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 B.中欧贸易对于中国来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这是欧洲参与对华贸易战的主要原因。‎ C.中欧对全球贸易的理解有很多相同点,一个开放的全球贸易格局对欧洲也是有利的。‎ D.中欧加强合作会进一步加深美欧贸易矛盾,美欧合作长期形成的积怨已经无法化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交代本文写作的背景,提出问题,中美贸易摩擦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B.第三段的具体数字表明中欧贸易差额巨大,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互补性。‎ C.文章预测了美国联合欧盟对华贸易战的两种原因都是以自身利益为主。‎ D.最后两段解决问题,防止“美欧合流”主要的办法还是加强与欧盟的沟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欧盟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美国的苛刻条件,美国会暂时豁免对欧盟的钢铝关税。‎ B.“美欧合流”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美国在损害中国的利益之后,又去损害欧盟的利益。‎ C.如果中国与欧盟保持积极的沟通,欧盟就不太可能追随美国,对中国进行贸易战。‎ D.欧盟只有和中国合作,才可以化解其和美国之间的积怨,实现中美欧的合作共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暮 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5.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 ‎ ‎ ‎ ‎6.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6分)‎ ‎ ‎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答案!‎ ‎1992年,黄大年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 在海漂的18年里,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他在回国后的第6天,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摘编自《吉林日报》‎2017年3月1日《把一切献给你,我的祖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2016年6月底,黄大年吃着救心丸走进评审验收现场,完成了一个超亿元级别的国家大型项目的评审验收工作。(孟海鹰《黄大年:放弃国外豪车豪宅回国任教,填补诸多空白》)‎ ‎②“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黄大年)‎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1992年,黄大年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四年后,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B.2009年12月,黄大年听从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当了吉林大学全职教授。‎ C.2010年10月,黄大年成为“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带头人,他带领团队在一些科技领域冲上国际前沿制高点。‎ D.2016年6月,黄大年在完成一个国家大型项目评审验收工作时,吃着救心丸带病坚持工作,这说明他已达到忘我程度。‎ ‎8.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依然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这说明他具有淡泊名利、无欲则刚的精神品质。‎ B.由于黄大年取得的成就始终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因此,他的精神境界已超越了爱迪生所谓的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 C.黄大年的父亲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方式告诫儿子“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 D.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黄大年心潮澎湃,“祖国”“土地”“亲人”等占据了他的脑海,让他归心似箭。‎ ‎9.黄大年在英国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士,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回国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张中彦,字才甫。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从下熙、河、阶、成州,授彰武军承宣使。王师得金、洋诸州,以中彦领兴元尹。师还,为秦凤经略使。‎ 秦州当要冲而城不可守,中彦徙治北山,因险为垒。筑腊家诸城,以扼蜀道。皇统初,为宁州刺史。宗室宗渊殴死僚佐梁郁。郁远人,家贫无能赴告者。中彦力为正其罪,竟置于法。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正隆,营汴京新宫,中彦采运关中材木。青峰山巨木最多,而高深阻绝。中彦使构崖架壑,起长桥十数里,以车运木,若行平地,连通汴梁,明年,作河上浮梁。舟之始制,匠者未得其法,中彦手制小舟才数寸许,不假胶漆而首尾自相钩带,诸匠无不骇服,其智巧如此。浮梁巨舰毕功,中彦召役夫数十人,治地势顺下倾泻于河,取新秫秸密布于地,复以大木限其旁,凌晨督众乘霜滑曳之,殊不劳力而致诸水。逾年,除南京留守。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中彦得戍兵为盗者,悉论如法。为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构乱,既败,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西羌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恃险不服,使侍御史沙醇之就中彦论方略,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还奏,上大悦,遣张汝玉驰驿劳之,赐以球文金带,用郊恩加仪同三司。以疾卒官,年七十五。百姓哀号辍市,立像祀之。‎ ‎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B.‎ 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C.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D.中彦曰/此羌服叛不常/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即至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事遂/定赏而遣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此指宋的部队,与陆游《示儿》“王师”义同。‎ B.浮梁,此指浮桥,用船、筏或浮箱联结起的桥,与《琵琶行》“浮梁”义不同。‎ C.留守,官名;此指军队离开南京向别处进发时,留驻张中彦镇守,行监管之责。‎ D.郊恩,皇帝到郊外祭祀天地,礼成后施恩于臣下,张中彦因此加官为仪同三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中彦多处征战,善于防守。他跟从睿宗攻下熙、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任秦凤经略使时,迁移治所,修筑营垒,扼守入川通道。‎ B.张中彦聪慧工巧,善于营建。他让人崖谷架梁,于深山中运出大木;制作的小船模型,让工匠都惊服;大船建好后,用巧法不怎么费力就拖船入水。‎ C.张中彦治理果决,宽严相宜。他敢于惩治犯法的朝廷宗室宗渊,依法惩处盗窃的戍卒;刘海作乱平定后,他未追究跟从的百姓,只处死了首恶刘海。‎ D.张中彦威信过人,受到拥戴。西羌四个部族依仗地势,不服管辖,他亲自前往,酋长四人求见,不战而降;去世后,百姓号泣罢市哀悼,立像祭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改彰德军节度使,均赋调法,奸豪无所蔽匿,人服其明。(5分)‎ ‎ ‎ ‎(2)时淮楚用兵,土民与戍兵杂居,讼牒纷纭,所司皆依违不决。(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3~14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御史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C.“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D.“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5.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 ,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飘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船歌相呼应和,悠长而辽远。此景此情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 ‎ 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 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 ,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 ,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用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朴素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质朴无华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归去来兮辞》是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一般都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上以抒情为主。‎ B.《滕王阁序》属于诗文之序。古人宴集时,常一同饮酒赋诗,诗篇多了,就由在场的人作序,叙其缘起。就这个特点来说,《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是相同的。‎ C.“我因恶了高太尉……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里的“刺配”,指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D.“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21.下面话语中有几句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只修改不得体的部分)。(5分)‎ ‎①您老人家今年多大年纪了?今年种粮的收入不错吧?(记者采访一位农村老人)‎ ‎②我校杨光同学,有多篇作品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他能得到贵校的垂怜。(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 ‎③各位观众:我在福州向您现场直播劲旅八一男篮对战弱队福建男篮的比赛。(体育直播员转播比赛)‎ ‎④我是本市下岗职工,现申请开办一个家电维修店。恳望审批我的申请,以免影响及时开业。(某开业申请书)‎ ‎⑤李编辑:您好。寄上拙作《秋月》,请您费心一读,敝人虽有吟诗雅趣,还望不吝赐教。(中学生王欣写给诗刊编辑的一封信)‎ ‎⑥“这本书是我珍爱之物,看完请璧还。”“放心,三天后一定归还,决不会拖延。”(同学之间借阅书籍)‎ 第____句中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第____句中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第____句中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第____句中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第____句中将________修改为________。‎ ‎22.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4分)‎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很快就将参加2019年高考,十八岁的小张依然故我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不急不慢,不温不火;招来家长和老师的埋怨。但是小张们并不理会这些。这批出生最早的00后到2018年已经是成年人,依照法律,成年人可以有独立进行民事活动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个年轻的群体或者在学习,在玩直播、拿冠军、挑战极限运动、搞创业,或者还在追星、佛系、宅……我们似乎随手就能够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似乎又很难给他们贴上某一个标签;我们似乎不断地在吐槽他们,似乎又无比羡慕他们。 作为00后大军中的一员,你有什么想说的?请以“我是00后”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 A项,“利大于弊”文中无据,无中生有;B项,“贸易逆差”有误,原文“其中中国出口3390亿美元,进口2080亿美元”,对中国来说是“顺差”;D项,“会进一步加深美欧矛盾”,“积怨已经无法化解”有误,原文“美欧贸易矛盾也是积怨很深,短时期并不容易化解”。‎ ‎2.【答案B】B项,“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互补性”有误,列举数字旨在证明中欧贸易合作的重要性。‎ ‎3.【答案D】D项,“欧盟只有和中国合作,才可以化解其和美国的积怨”有误,中欧合作不是化解美欧矛盾的前提条件。‎ ‎4.【答案C】C项,“曲折离奇的情节”说法错误,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故选C。‎ ‎5.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6.①照应标题“暮鼓”;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在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②烘托人物性格。“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起象征作用。巧设暮鼓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同时,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④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文中的“她”就是从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7.【答案B】B项,“放弃了在国外的名誉、地位、资产,偕同家人回国”于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说“‎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8.【答案E】‎ A项,“淡泊名利、无欲则刚”概括不当;黄大年回国参与国家科研项目应是表现出他的爱国情怀。C项,“话语中流露出父亲对黄大年不能尽孝的嗔怪语气”曲解文意,黄大年父亲所说的“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应是让儿子牢记祖国,要忠于祖国。D项,“在得到刘财院长‘千人计划’的正式邀请后”中“正式邀请”一说偷换概念,文章第九段说的是“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文中说的是“试探性”地发给黄大年“千人计划”材料。‎ ‎9.①黄大年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认为自己是祖国培养出来的,归宿在中国,愿意为祖国的需要全力以赴。②父母的谆谆教诲:父亲临终前给他打电话说“你是有祖国的人”,母亲也这么说。③祖国的需要、母校的召唤:国家在地球探测方面存在诸多空白,需要黄大年这样的人才;刘财院长的邀请也是促成黄大年回国的原因。‎ ‎10.【答案B】“若非中彦自行势必不可”的意思是:如果不是我张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其中“势必不可”的主语是“势”,谓语是“必不可”,语意是“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语法合理,余力合情合理,故应在“势必不可”之前停顿。排除A C项。“酋长四人来与之约降”中,主语是“酋长”,谓语是“来”。“与之约降”句省略主语张中彦,所以应在“与之约降”前停顿。排除D项。综上,本题选B项。‎ ‎11.【答案A】A项,“此指宋的部队;与陆游《示儿》‘王师’义同”错。由原文“少以父任仕宋。睿宗经略陕西,中彦降,除招抚使”知,张中彦降金,“王师”指金朝(古代女真族建立的王朝)的部队。故本题选A项。‎ ‎12.【答案C】C项,“只处死了首恶刘海”错,原文说“籍民之从乱者数千人,中彦惟论为首者戮之”,“为首者”指“民之从乱者”中的带头的,不是指刘海。所以选C项。‎ ‎13.(1)后来他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实施平均赋调的征收制度,土豪劣绅没有地方逃避,人们都叹服他的英明。(采分点:“改”:“调任”“改任”;“均赋调法”:“实施平均赋调的征收制度”;“无所”:“没有地方,没有处所”;每点1分,句意2分)‎ ‎(2)当时淮楚地区打仗,当地百姓与戍守的兵卒杂居在一起,诉讼的状纸头绪纷繁,经管的官员都对应该依从还是违背某一方而犹豫不决。(采分点:“用兵”:“打仗”;“讼牒”:“诉讼的状纸”;“所司”:“经管的官员”; 每点1分,句意2分)‎ ‎14.【答案B】B项 “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15.‎ ‎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16.(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17.【答案D】根据对前后文文意的理解,主动者应该是中国人如何,为了主动和被动的一致,要用“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因此A、B、C三个选项,主动被动相结合,与前后文语意不连贯。故答案选D。‎ ‎18.【答案C】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根据文本第一处的文意理解,是在说人们选取材料的态度的执着,所以此处应该用“亘古不变”。朴素无华:是指人的朴素朴实。质朴无华:是指人或物的内在的气质特点。根据文意此处应该用“质朴无华”。休戚相关:休:喜悦、吉利;戚:忧愁、悲哀。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文中强调的是“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此处应该用息息相关。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扬长避短:发挥或发扬优点或有利条件,克服或回避缺点或不利条件。根据后文“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此处应该用“扬长避短”。故而答案选C。‎ ‎19.【答案B】题中A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C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搭配不当,“抵抗”可以改为“抗衡”,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应该去掉“使”,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的前面。‎ ‎20.【答案A】A项,“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说法错误,应以“四言六言”为主。故选A。‎ ‎21.【答案】②句“垂怜”改为“垂青”;③句“弱队”删除;④句“以免影响”改为“以便”;⑤句“雅趣”改为“爱好”;⑥ 句“璧还”改为“归还”。‎ ‎【解析】本题②句“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不符合“某中学老师向高校领导推荐学生”的语境,改为“垂青”,表示重视或见爱;③句“弱队”对对方不尊敬,应删除;④句“以免影响”改为“以便”;⑤句“雅趣”指幽深高雅的情趣,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爱好”;⑥句“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同学之间不合适,改为“归还”。‎ ‎22.【答案】(1)寓意(2)历史(3)工艺(4)现状 ‎【解析】本文段的层次为,第一层: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第二层: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第三层: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色彩明快,栩栩如生。第四层:2006年……绒花技艺后继乏人。即可概括为寓意、历史、工艺、现状四个方面。‎ ‎【参考译文】‎ 张中彦,字才甫。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宋朝为官。金睿宗进军陕西的时候,张中彦投降,被金任命为招抚使。跟从金睿宗攻下熙、河、阶、成州,被任命为彰武军承宣使。金兵攻占金、洋等州。朝廷让张中彦兼任兴元尹。军队撤回之后,担任秦凤路的经略使。‎ 秦州处在交通要道而城池不易防守,张中彦把治所迁移到北山,依据险要地势来修筑营垒,又修筑了腊家等几个城堡,扼守进入四川的通道。皇统初年,张中彦担任宁州刺史。金朝的宗室宗渊打死了部属梁郁。梁郁是偏远之地的人,家中贫困没有能上告的人。张中彦尽力为他公平处理,最终将罪人宗渊依法治罪。后来他又调任彰德军节度使,实施平均赋调的征收制度,土豪劣绅没有地方逃避,人们都叹服他的英明。正隆年间,营建汴京新宫,张中彦采运关中木材。青峰山大树最多,但是山高谷深道路阻绝。张中彦派人在崖谷架木,搭起长达十几里的长桥,用车运送木头,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一直通向汴梁。第二年,建造黄河上的浮桥。起初造船的时候,工匠不知建造的方法,张中彦亲手做的小船才几寸来长,不借助胶漆而船的首尾自相钩连,各位工匠无不惊服,他的智慧和工巧就像这样。用来架起浮桥的大船建好,张中彦叫来几十个役夫,顺着地势铲成斜坡一直到河边,取来新秫秸密密排布在地上,又用大木头在它的旁边做好拦挡(防船滑脱),凌晨监督役夫们趁着有霜湿滑拖船,没有怎么费力就把它拉到水里。过了一年,中彦被任命为南京留守。当时淮楚地区打仗,当地百姓与戍守的兵卒杂居在一起,诉讼的状纸头绪纷繁,经管的官员都对应该依从还是违背某一方而犹豫不决。张中彦查得戍守的兵卒盗窃的,都依法论罪。后来担任临洮尹兼熙秦路兵马都总管。巩州刘海作乱,失败以后,统计的跟从作乱的百姓有数千人,张中彦只是给带头的人定罪并处死了他。西羌的吹折、密臧、陇逋、庞拜四族依仗着地势奇险,不服从管辖,朝廷派侍御史沙醇之到张中彦处讨论处置的方略,张中彦说:“这些羌人服从反叛没有常性,如果不是我张中彦亲自前去,这种形势一定不能解决。”张中彦当即到了积石达南寺,酋长四人来求见,张中彦同他们约定招降的办法,事情终于定下来,赏赐他们后就让他们走了。他回来上奏朝廷,皇上很高兴,派张汝玉骑快马到驿站慰劳他,赐给他球文金带,用同三司一样的加恩礼。他因病在任上去世,享年七十五。百姓号泣罢市哀悼,并立像来祭祀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