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琵琶行并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目标 琵琶行 并序 1. 了解 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歌行体”诗歌特点。 2. 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分析诗中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理解诗歌主旨。 3. 赏析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及其他精彩诗句,体会这首诗音乐描写声情并茂的特 点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 美。 2. 学习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 艺术。 3 . 理解掌握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 方法。 难点 1.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2. 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 思考。 一、扫除生字 湓 ( pén )浦 铮 ( zhēnɡ )铮然 倡 ( chāng ) 女 贾 ( ɡǔ )人 悯 ( mǐn )然 迁 谪 ( zhé ) 浔 ( Xún )阳 荻 ( dí )花 管 弦 ( xián ) 轻 拢 ( lǒnɡ ) 慢 捻 ( niǎn ) 霓 ( ní )裳 六 幺 ( yāo ) 幽 咽 ( yè ) 水浆 迸 ( bèng ) 西 舫 ( fǎnɡ ) 敛 ( liǎn )容 虾 ( há )蟆陵 红 绡 ( xiāo ) 钿 ( diàn )头 银 篦 ( bì ) 阑 ( lán )干 呕哑 ( ōu yā ) 嘲哳 ( zhāo zhā ) 课前预习 二、阅读思考 1.《 琵琶行并序 》 中的“序”有哪些作用?  2.《 琵琶行并序 》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3. 琵琶女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 诗人在诗歌中写的“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 5. 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 白居易 ( 772— 846 ),字 乐天 ,晚年号 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生于新郑(今属河南)。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 。贞元年间中进士,官至左拾遗。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与元齐名,世称“ 元白 ”;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 刘白 ” 。 他 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 ”和“ 诗王 ”之称。著有 《 白氏长庆集 》 。 作者简介 唐宪宗 元和十年( 815 ),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派遣刺客刺杀了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忌恨,终以越职上书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 这 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对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次年,诗人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便创作出这一传世名篇。诗篇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作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写作背景 “琵琶行”原作 “琵琶引” 歌 、行、引、曲、吟等源于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行文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其特点是婉转流动、纵横多姿。 知识卡片 歌 行 古代 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于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行体”为南朝宋时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而且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是 《 拟行路难 》 ,共十八首。他的歌行体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诗人都从中受到启发,如白居易的 《 长恨歌 》《 琵琶行并序 》 、岑参的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杜甫的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等。 新乐府 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白居易等人倡导的诗歌领域的一次变革。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有三方面要求:第一是用新题,第二是写时事,第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新乐府”一词是由白居易提出的。概括地说,由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曹操等人的“借古题而叙时事”,再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这“因事立题”,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时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写作准则,即所谓“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是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元 、张籍、王建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 作家。 一、 赏析“序” 《 琵琶行并序 》 中的“序”有哪些作用?试作 分析。 ① 序”是 《 琵琶行 》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去对写作缘起的交代外,还包含着诗人对“迁谪意”的暗示与隐藏。文字虽少,信息却十分丰富,诗歌主体中的离别、演奏、讲述、倾诉,在序中都有交代。 ② 序中半显“迁谪意”,诗中极力隐藏“迁谪意”,“显”与“隐”相互呼应,收放有度。序中反复说“迁谪”来显露心中之意,又用“始”向读者隐瞒,诗中再谈“谪居卧病浔阳城”,显而又隐,隐而再显,虚虚实实,欲说还休,将被贬谪的牢骚抒发得恰到好处。 ③ 序除了表露和掩饰自己的心迹外,也是文章叙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课文探究 二、赏析第一段 诗歌 开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别时茫茫江浸月”有何 作用? 开篇用枫叶、荻花点染环境,描绘出一派萧瑟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 萧瑟凄凉 。 “ 别时茫茫江浸月” 描写别时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已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此句情景交融,点染出离别之忧伤,为琵琶声的出现营造氛围。 三、赏析第二段 1. 诗人是怎样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的? 采用 铺陈渲染的方法。“忽闻”一句,由悲转喜,引出中心人物。“寻声”以下六句写邀见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于相见的迫切心情。“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复杂的心情,即本不愿出场又不得不出场。 2. 诗人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演奏,又是怎样描摹音乐旋律的? ①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自 “转轴拨弦”起用了十二句写弹奏琵琶的全过程,是全诗描写的重点,也是写得最精彩的地方。从调弦到弹奏,写得非常具体,单是调弦校音就显示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丰富的感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写听众的反应,属侧面描写,突出乐声的美妙动人。“秋月白”照应上文“江浸月”,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两句诗突出了音乐效果,扩展了诗歌的意境,将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景色融为一体。 ②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 — 逐渐低咽 — 间歇停顿 — 激越雄壮 。 运用 比喻、对比、通感和双声叠韵词等手法写音乐旋律的不同音色和音量。用“嘈”“切切”这两个双声叠韵词摹声,用“如雨”“如私语”来比喻,使其形象化;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使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相通,令人目不暇视、耳不暇听。“间关”二句,一流畅一滞涩。“冰泉”句写情状,是视觉所见,表达的却是“声暂歇”,是听觉所闻,视听相通,形象真切。“别有”二句写乐曲停歇后余音袅袅,意味无穷。乐声“暂歇”过程中积聚的力量终于爆发,“银瓶”二句用比喻将乐声推向高潮,既写出乐声的雄壮激越,又寓琵琶女情感的激昂愤慨。 四、 赏析 第三段 诗 中是怎样叙述琵琶女的身世的?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采用主人公自述的形式交代身世 。“自言”以下二十二句,写自叙身世,分两层:① 年少色艺超群,红极一时。“自言”两句写籍贯、住处。“十三”以下四句,写才貌双全,色艺出众。“五陵”以下六句渲染歌伎生活的欢乐奢华,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秋月”句也是过渡句。② 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门前”两句交代生活转折。“商人”以下六句,写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手法 、作用: 运用了 对比、反衬 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表现了琵琶女身世的悲凉。琵琶女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 五、 赏析 第四段 1. 诗人自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 感情? 运用 了衬托的手法 。“谪居”“卧病”,伤心人也;“地僻”“无乐”“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伤心地也。伤心人处伤心地,更是无限伤心,这是正衬。“春江花朝秋月夜”,乐景;“取酒还独倾”,哀事。以乐景衬哀事,倍增其哀,这是反衬。 表达 了谪居的郁闷,揭示了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 2.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有什么内涵? 既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变乱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天涯沦落”内涵丰富,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 3. 诗人在诗歌中写的“江州司马”的自我形象是怎样的? 诗人的自我形象: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自己心中的“无限事”,同时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诗人的“恨”终于奔涌出来,道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谪居卧病”中凄凉、郁闷的心情,尽管直至诗的最后诗人都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 —— 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大都 如此。 六、 赏析 第五段 琵琶女对诗人的自述有什么反应? 作者说自己“泣下最多”有什么作用 ? ① 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既有同情,又有感激。“良久立”写出她因感动而百感交集,“却坐”写出其情绪已趋稳定,“促弦弦转急”则是其心中激情的自然流露。 ②诗人用设问句,说自己“泣下最多”,侧面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收束,留给读者无穷回味。 1 . 古今异义 ① 明年 秋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 因为 长句 (古义:两个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创作。今义:介词,表示接在后面的部分是原因;连词,常跟“所以”搭配使用,表示因果关系。) ③铁骑 突出 刀枪鸣 ( 古义:“突”,副词,突然;“出”,动词,出现。今义:冲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使超过一般。) ④ 整顿 衣裳起敛容 [ 古义 :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 ] ⑤暮去朝来 颜色 故 (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脸上的表情;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⑥ 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 知识梳理 2. 词类活用 ( 1 )名词 的活用 闻舟中 夜 弹琵琶者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 酒 (名词用作动词,摆酒) 梦 啼妆泪红阑干 (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 2 )形容词 的活用 商人 重 利 轻 别离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3. 文言 句式 ( 1 )省略句 送客湓浦口 [省略介词“于”,即“送客(于)湓浦口”] 本长安倡女 [省略谓语“是”,即“本(是)长安倡女”] 使快弹数曲 [省略宾语“之”,即“使(之)快弹数曲”] ( 2 )状语 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状语后置,即“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 转徙于江湖间 (状语后置,即“于江湖间转徙”) ( 3 )被动 句 是夕始觉有 迁谪 意 (“迁谪”本身含有被动意味) 内容小结 琵 琶 行 并 序 琵琶女 — 京倡 — 商 妇 白居易 — 京官 — 谪 官 音乐 闻琴声 —— 主人忘归客不发 ( 暗写 ) 品 琴 音 ( 明写 ) 谈 琴 感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明写) 前奏:调弦校音 开始:霓裳六幺 发展:莺语泉流 高潮:银瓶铁骑 尾声:江心秋月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识 主题归纳 诗歌 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还借琵琶女的身世来照应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1 . 《 琵琶行并序 》 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 1 ) 故事情节 。这 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再次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 2 ) 音乐 描写 。这 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是贯串全诗的,从“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 3 ) 景物 描写 。全 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 ( 4 ) 情感 描写 。全 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深入探究 2. 诗人 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一次这样的邂逅为什么会在诗人心底造成如此猛烈的情感震荡以致不能自持? ( 1 ) 音乐 认同 。 首先 请注意“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的交代。由课文第二段诗人对乐曲的名称、音质、节奏、旋律所作的准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诗人深谙音乐,而今却被迫远离音乐,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会对演奏技艺高超的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激动。而琵琶女命运坎坷,技艺高超,她把自己的命运完全用音乐表达出来,才会如此动人。 ( 2 ) 身世 认同 。 让我们比较一下男女主人公的身世。琵琶女当年在京城可谓红极一时;诗人则年轻时进士及第,后授翰林院学士,也是春风得意。琵琶女命运转折的原因是年老色衰,诗人惨遭贬官的原因是不畏权贵上书言事被攻击为越职。琵琶女的晚年归宿是“嫁作商人妇”;诗人的现实处境是“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琵琶女无意中拨动了诗人最敏感的心弦,以致这位江州司马不免青衫湿,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浩叹。 3 . 试赏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 1 ) 情节 波澜起伏,曲折动人 。这首叙事诗的情节并不复杂,但诗人精于构思,在叙述时能够着意调遣,使之形成波澜起伏、曲折动人之势。 ( 2 ) 细节 描写,成功刻画人物特征 。本诗成功运用细节描写,摹写人物心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人物鲜明形象。 ( 3 ) 比喻 生动,巧绘乐声 。诗中对琵琶女演奏的乐声的描绘新奇美妙。一是大胆想象,以常见的自然声响作为喻体,通过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比喻,把乐声的无尽美妙与节奏无穷的变化描摹出来 。 1. 下列 句子 中加色词语 在句中的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 快 弹数曲  快 :赶快 满座 重闻皆 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B. 歌 以赠之    歌 : 歌唱 秋 月春风 等闲 度  等闲 :随随便便 C. 凡六百一十六 言 言 : 句 去 来 江口守空船  去 来:离去回来 D. 座中 泣 下谁最多 泣 : 眼泪 弦 弦 掩抑 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课堂训练 答案: D 解析: A. 快:畅快。掩泣:掩面哭泣。 B. 歌:作歌。 C. 言:字。去来:走了 以后。 2. 下列加色词语 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② 今漂沦 憔悴 ③ 因为 长句  ④ 似诉 平生 不得志 ⑤ 铁骑 突出 刀枪鸣 ⑥ 暮去朝来 颜色 故  ⑦ 老大 嫁作商人妇 ⑧ 凄凄不似 向前 声 ⑨ 门前 冷落 鞍马稀  ⑩ 整顿 衣裳起敛容 A.① ⑤ ⑧    B .⑦ ⑨ ⑩ C .③ ④ ⑥    D .② ④ ⑨ 答案: D 解析: ①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 古今义相同。③ 古义:两个词,因,于是;为,创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④ 古今义相同。⑤ 古义:爆发出,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冲出;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⑥ 古义:容貌。今义:色彩。⑦ 古义:年纪大了。今义:一般指排行第一的人。⑧ 古义:以前。今义:由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前方。⑨ 古今义相同。⑩ 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3.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大珠小珠落玉盘 (比喻 ) B .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 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 D . 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答案 : D 解析: 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4. 下列对句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 元和十年”中的“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所谓“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汉武帝首创。 B. “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左迁”是升职。 C. “ 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副职,有职无权;“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D. “ 名属教坊第一部”中的“教坊”是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答案 : B 解析 : “左迁”是降职。 5. 下列对 《 琵琶行并序 》 第二段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 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答案 : B 解析 : “如私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容小弦轻细的 声音。 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是( ) A. 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 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下来几天,就‘ 门前冷落鞍马稀 ’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 大家出来闯天下,聚到一起就是缘分,“ 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提议,干杯! D. 轮到中国运动员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啊 ! 课后作业 答案: C 解析: 此句说大家出来闯天下,没有天涯沦落、孤苦失意的意思,与“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本义不符。 2. 语言 表达 白居易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调离九江不久,就有人在浔阳建亭纪念。白居易祠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上联是 《 琵琶行并序 》 诗意的浓缩,下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白居易的深情厚意。请你也拟写一副对联,把你对 《 琵琶行并序 》 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 答案: [示例]大弦嘈嘈,诉说天下悲愤事;小弦切切,倾吐四海哀伤情。  解析: 拟写对联时要根据题目的提示,从诗的内容、人物的命运方面去思考。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 送萧处士游黔南 白居易 能 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 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 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 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 1 )下列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 B. 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忘却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做铺垫。 C. 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 D. 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 ( 2 )诗 的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1 )答案: B 解析: “痛饮美酒,忘却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 寄情。 ( 2 )答案: ① 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② 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本诗是送别诗,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心中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想借酒表达惜别深情。“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意思是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