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时空的并置与绾合,通过意象的呈现而获得审美魅力,而诗人的观照方式也起着重要作用。韩林德先生曾说:“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是持直线式的‘焦点透视’,还是持曲线式的‘流观’,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境生象外》)“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从中晚唐的怀古诗来看,诗人往往从多个视点上来观照古今的迁替,通过几个不同的意象表现盛衰之感。中晚唐怀古诗中的时空是融为一体的,时间的纵深也就是空间的展开。怀古诗的审美魅力,可以从时空的向度上得以理解。 (摘编自张晶《时间绾合的中晚唐怀古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凭吊古迹,遥想往昔的繁华,感叹眼前的衰败,寄托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因此创作了大量怀古诗。 B. 怀古诗往往将现实和历史叠加在一起,立足当下,观照历史,深邃的历史感与真切的现实感交织并存。 C. 怀古诗中的意象像联结古今的枢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在时空转换中获得审美体验。 D. 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进行多角度观察,创造了丰富的意象或审美意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始终从“时空绾合”的角度论述怀古诗,分析这类诗歌在时空向度上的特点及审美效应营造模式。 B. 文章先分析怀古诗涌现原因,进而分析其时空交错特点及意象作用、观照方式,层次清晰,说理透彻。 C. 作者引用陆机和韩林德的话,佐证提出的概念或观点,极大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D. 作者从现实、心理与审美三个时空的维度论述怀古诗的意象,说明这三者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赋予“绾合”一词以特定含义,即怀古诗对时空、古今的联结,这种联结造就了怀古诗的审美魅力。 B. 作者认为绝句意象单一,绾合力强;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多表现为两相对待的双重时空。 C. 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如同绘画一样构造了民族文化风格。 D. 文中所举刘禹锡的两首怀古诗,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的时空,因而具有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D项,“怀古诗的作者往往借鉴中国画‘流观’的表现方法”,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信息所说,“‘流观’似乎是中国画的观照方式,其实诗中也多用之”,可见二者没有谁借鉴谁的说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D项,作者从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与审美时空三个维度论述的不是中晚唐怀古诗的意象,而是论述其古今“两重时空并置叠映”的特点;并且依据文章第二段所说,“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前两者“绾合”成了后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B项,“律诗组合意象,绾合古今则显松散”于文无据,文中只说,“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C项,“诗人的观照方式对民族哲学、美学思维的建立和形成有重要作用”,说法错误;根据韩林德先生说的“一个民族持何种观照世界的方式……归根结底,受该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支配”,可见,是民族哲学、美学思维影响了诗人、画家的观照方式; D项,文中举例分析刘禹锡的两首诗,只是从现实的时空写到历史时空,但没有提到“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的寓意”。 故选A。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代际升级,主要体现在通讯速度、传输速率的提升,而通讯速度、传输速率也是制定通讯标准时最主要的参考评价标准。高代际往往伴随着高速率、大带宽、低延迟和高可靠性。5G时代的到来,则主要是这些具体技术指标的实现。 业内把2019年称为全球5G元年,同样中国的5G发展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随着5G技术的成熟,许多新兴的行业,如智能安防、无人驾驶、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都将得到极大发展。5G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将引领更多的新兴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诸多创新将主要依赖5G通讯技术。随着5G标准和频谱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各国加快了5G的商业化进程,在5G技术的发展道路上竞相卡位,竞争激烈。 中国5G发展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营,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在为5G提供关键的中频频谱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华为联手安立公司在业内率先完成5G射频一致性测试;由于无线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 (摘编自李丹《5G的发展现状分析》) 材料二: 2019和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台各项预测数据(出货量以百万计) (IDC公司全球移动电话跟踪2019年2月20日) 材料三: 随着时代进步,人工智能技术能使生活更具品位,实现“诗意化栖居”。 通过万物互联,智能设计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智能家居设计,不单单通过网络等科技将家庭产品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的良好交互,还注重产品之间、产品与环境之间视觉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产品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单品优化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发展方向。单品优化即通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反馈,优化单品功能;同时顺应时代审美,优化单品形态。像电饭煲设计,不但可以实现水、米自动精准配比等智能化操作,让“无人炊”成为可能,也使其外观造型更加简洁时尚,更具科技感。当然,智能家居未来设计范畴不仅仅关乎家庭生活,还将发展出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产品、内容和服务。 人工智能设计也可以激活传统制造领域,使其焕发新活力———既可实现复杂造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也可通过智能设计进一步丰富其审美价值。如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参数化建模的花瓶———贝塞尔玻璃花瓶,设计师根据人工智能设计出花瓶表面数千个高低不一的起伏。值得强调的是,该设计不是简单地以机器加工替代人工,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对自然的模拟,为机器加工的产品注入手工艺的灵魂和温度,增加了设计技术伦理的思考。 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演变为智慧生活设计,与全球研发、制造、模块商等资源融为一体。目前,海尔智慧家庭实验室不仅聚焦实现家电、家居产品的互联互通,而且致力于构建全球最大的“家庭云”,形成一个便捷、个性、安全的“家生态”。这类5G领域的智能设计场景试点工作正在全面展开。 从智能到智慧,是人工智能从功能设置到系统思维,从唤醒执行到感悟创造的进化,审美境界的提升贯穿其中。可以预期,传递科技进步之美的智能设计,将以更超前的理念开启生活新方式,不断重塑人与艺术、艺术与世界的关系。 (摘编自沈榆《以智能设计协助“诗意化栖居”》)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的不断成熟将会促进许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B. 中国5G研发已进入全球5G研发第一阵营,华为联合其他公司已率先完成各项测试。 C. 5G时代,人工智能通过智能家居设计将会提升生活品质,实现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 D. 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传递科技进步之美,开启生活新方式,实现“诗意化栖居”。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科技的发展促进通讯技术不断代际升级,而5G的主要特性就是超高速、大连接以及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B. 随着时代进步,5G市场将迅速增长并逐渐促使设备升级,到2023年5G手机市场份额将占整个市场总量的1/4左右。 C. 4G手机现在及今后的一段时间仍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 D. 人工智能设计以机器加工的“无人化”替代人工,可以使传统制造领域焕发新活力,不断丰富产品的审美价值。 6. 结合材料三,说说在人工智能技术时代,如何以智能设计实现“诗意化栖居”。 【答案】4. B 5. C 6. 通过万物互联实现家庭产品的多方连接;优化单品功能和形态;激活传统制造领域;进行智慧生活设计。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华为联合其他公司已率先完成各项测试”错误。结合“华为联手安立公司在业内率先完成5G射频一致性测试;由于无线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中国的无线运营商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数百次大规模5G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多款异厂家5G手机互通测试,华为率先完成中国联通5G独立组网核心网第一阶段内场测试,华为公司携手中国联通完成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巴龙5000的业务应用验证”分析,华为联手其他公司“正在”进行5G测试,而且只是部分项目测试,不是“各项”。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C项,“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错误。从材料二数据看,4G手机在未来的出货量呈下降趋势,且同比出现负增长,而5G则成爆发式增长。可见“4G手机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可以有很大的发展”错。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通过万物互联,智能设计已经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智能家居设计,不单单通过网络等科技将家庭产品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的良好交互,还注重产品之间、产品与环境之间视觉审美上的和谐统一,进而提升生活品质,实现产品功能与形态完美契合”“单品优化也是智能家居的重要发展方向。单品优化即通过技术升级与大数据反馈,优化单品功能;同时顺应时代审美,优化单品形态”“人工智能设计也可以激活传统制造领域,使其焕发新活力”“5G时代,智能设计将进一步演变为智慧生活设计,与全球研发、制造、模块商等资源融为一体”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感谢大人 于心亮 那一回,我去姥姥家,眼里噙着泪水,想哭。 路很远,虽然身后拖着的小影子,默不作声地跟着我,可是我很孤单。 口渴了,瞧见路边有个菜园子,菜园里种着水萝卜、西红柿,还有黄瓜。我想进去摘个吃,脚都迈进菜园里了,可看看四周,想一想,又退了出来。 此时,来了个大叔,问我:“小孩,你怎么不摘了?” 我说:“主人不在,我不能摘。” 大叔就笑了,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没想到,大叔就是菜园的主人,他摘了一根黄瓜和一个西红柿给我。 我谢了大叔,一边吃一边走,心里充满了快乐。 因此.当一只小花狗追着咬我的时候,我也没气恼,而是从衣兜里掏出个饼干扔给它。 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 就这样,小狗跟着我来到姥姥家。 我见到姥姥,扑进她怀里。原打算哭的,可不知为什么,又哭不出来了。姥姥抚摸着我的头,她看到了小狗,问我:“你养的小狗?” 我说:“路上捡的。” 姥姥说:“不是咱养的小狗,咱可不能要,回去的路上,要记着还给人家。” 我说:“要是找不到主人,怎么办?” 姥姥说:“好好打听打听,肯定有主人。” 我一边逗小狗玩,一边回答姥姥的问话,好脾气地说我妈挺好的,我爸挺好的,家里的老母猪也都挺好的,八只小母鸡也下蛋了,三只小燕子也孵出来了…… 姥姥给我烙了个葱花油饼,把我喂得饱饱的,把小花狗也喂得饱饱的。我吃饱了,就去街上玩儿,撞上了村里最顽皮的几个小孩,他们很欺生。 这一次我有小花狗壮胆,见到那几个孩子对我不太友善,它就“汪汪汪“地叫着,跳着高儿来保护我。那几个小孩没敢来欺负我,相反,他们还跟我交上了朋友。 我们在一块玩儿,他们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我摇摇头说不去。 他们说看果园的老头儿是个聋子,腿也瘸,肯定追不上我们的…… 我依旧摇头说不去。 他们问:“你怕挨揍吗?” 我说:“不怕。” 他们问:“那你为什么不去?” 我说:“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 后来他们要回家了。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也想回家了。 姥姥从杏树上摘了几个杏,装到我衣兜里,说:“瞧见菜园里的大叔,送给人家尝尝。” 我告别姥姥,带着小花狗走在回家的路上。小花狗在前面跑,我在后面追;有时候我在前面跑,小花狗在后面追。我很快乐,看着蓝蓝的天和白白的云,我的笑声伴随着小花狗梅花形的爪印开满了回家的小路…… 走到捡小花狗的地方,我就打听狗是谁家的。 有人就给我指点。 我带着小花狗朝指点的地方走去,果然有个老爷爷正在四处找小花狗。 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 我要走了,老爷爷叫住我。他家的苇箔上晒着咸鱼干,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 我连忙拒绝,说不要。 老爷爷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不是给你的,是给你家大人的。” 我道了谢,跟老爷爷和他身旁的小花狗说再见。 我继续往回走,又经过菜园,见着那个大叔,我就大声喊他。 大叔问我:“孩子,你又渴了吗?” 我说:“不渴,我姥姥让我送您几个杏。” 大叔尝了杏,很开心地说:“杏真甜,好吃!” 我要走了。大叔叫住我,让我等等。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 我赶忙拒绝,说不要。 大叔笑着说:“拿着吧孩子,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 就这样,我左手提着一串咸鱼干,右手提着一捆韭菜,一路飞奔着往家跑。 我瞧见了村庄,瞧见了胡同,瞧见了那两扇黑色的大敞开着的街门…… 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我哭泣着冲进村庄,冲进胡同,冲进敞开着的街门,冲向妈妈温暖的怀抱…… 我一边流泪一边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 我详详细细诉说了去姥姥家的事情经过,并把手里的东西给妈妈看。 妈妈的眼里虽然也有泪水,但同时增添了欣慰的笑意。 妈妈抚摸着我的小手说:“儿啊,你要记住人家的好!” 我的小手肿着,那是去姥姥家之前,妈妈拿笤帚疙瘩打的。 此时,也不大疼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9年第7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想摘人家菜园里的东西吃,脚都迈进去了,又退了出来,因为“我”意识到了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拿到人家给的黄瓜和西红柿不忘道谢,说明“我”懂礼貌。 B. “我”把小花狗送还狗主人老爷爷,他送给“我”一串咸鱼干,“我”把杏给大叔吃,大叔给“我”割了一捆韭菜,这里包含着一个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道理。 C. 小说首尾都写到“我”的“泪水”,开头的“泪水”饱含我的“委屈”和难过,是感情的起点,结尾的“泪水”体现了“我”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是感情的升华。 D. 小说由“我”不去摘吃人家的东西,到拒绝去果园里偷桃子、送还人家的小花狗、不随便接受人家给的东西,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这是小说艺术表现的细腻之处。 8. “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请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9. 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答案】7. C 8. ①情节上,这句话交代了“我曾经拿过别人家的东西,并因此受到妈妈的责罚,赌气出走姥姥家的事件原委,这也正是我去姥姥家时心理难过,不去偷,不要别人家东西的原因。”②人物形象上,这句话是“我”对做人道理的体认,体现了“我”心灵的成长,表现了“我”懂事明理的特点。③主题上,这句话说明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肯定了大人严格管教,正面引导对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或:提示了让孩子在经历中成长的道理。或:表达了在生活中更能领悟做人道理的思想。) 9. ①多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很少用修饰语,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句式短小,不用修饰语。②语言简洁,语意明了,口语色彩突出,符合小说故事叙事者小孩儿的身份。如“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小狗黏上“我”的情节。③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形象特点,使人物形象分明。如大叔对“我”说“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语气亲切,体现了大叔的和善,对“我”的关爱体贴。④大量描写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塑造人物的形象。如“我”和村里几个小孩的对话,表现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的特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 B 项,题干中:结尾的泪水体现了“我”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的感受,分析错误。从文中语言描写“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家的东西了”,以及“此时,也不大疼了”,表明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母亲认错,了解母亲的用心,感受母亲的爱。所以“此时,我的眼里,突然充满了泪水”。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用能力。题干要求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方面分析“我再也不拿别人家的东西了”这句话对理解小说的作用,从情节上,这句话出现在小说结尾部分,使得全文从第一段中“眼里噙着泪水,想哭”,为何而哭,有了答案;并且在“几个孩子说要去果园里偷桃子”“老爷爷就捡了一串咸鱼干给我”“大叔拿镰刀割了一捆韭菜给我”时,我表示拒绝的原因。从人物形象上,“我”在经历了一系列心路历程后,了解做人道理,体现了人物心灵的成长。从主题上,一方面孩子终于了解到自己的错误,变得懂事明理;另一方面从“此时,也不大疼了”可分析出大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效果,起到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正面引导,从老爷爷、大叔“这是感谢你家大人的”,也充分肯定了大人教育正确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的能力。题干要求举例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特点:(1)小说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描写性的语言为主。(2)小说长短句兼有,但以长句为主;语言生动、细腻、富有感情。 影视剧本既用叙述性的语言,也用描写性的语言,但以叙述性的语言为主;长短句兼用,但短句为主。(3)小说语言简洁、朴素;语言表述能转换成动作、画面或场景。从文中“我说了事情经过,老爷爷拍拍我的头,说我是好孩子”,运用短句,句子结构简单,很少用修饰语;从文中“小狗吃了饼干,朝我摇着尾巴,还跟上了我,撵也撵不走”,运用口语,语言简洁,语意明了;从文中“不碍事的,孩子,跟我来吧”, 体现了大叔的和善,对“我”的关爱体贴,人物形象分明;从文中“那你为什么不去?” “不为什么,反正……我就是不去!”,表明了“我”坚守规矩、有所不为,这样的对话,更塑造人物的形象。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怀,合肥人。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永乐初,积功至都指挥佥事。从平安南,进都指挥使,莅山西都司事。再从张辅擒安南贼简定,从都督费瓛征凉州叛人虎保,皆有功。仁宗立,进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宁夏。时官军征交阯者屡败,诏发松潘军援之,将士惮行。千户钱宏与众谋,诈言番叛,帅兵掠麦匝诸族。番人震恐,遂反。杀指挥陈杰等,陷松潘、叠溪,围威、茂诸州。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败绩,西鄙骚然。诏遣鸿胪丞何敏、指挥吴玮往招之,而命怀统刘昭、赵安、蒋贵帅师数万随其后。玮等至,贼不顺命。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击贼,复松潘。比怀至,仍用玮前锋,遂复叠溪,降二十余寨。招抚复业者万二千二百余户,归所掠军民二千二百余人,事遂定。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怀留镇四川。在镇骄纵不法,干预民事,受赇庇罪人,侵夺屯田,笞辱佥事柴震等,数为言官所劾。帝降敕责让,复避御史王礼弹章示之。怀引罪。置不问。 六年,松潘勒都、北定诸族暨空郎、龙溪诸寨番复叛。怀遣兵战败,指挥安宁等死者三百余人。怀乃亲督兵深入,破革儿骨寨,进攻空郎乞儿洞。贼败,斩首坠崖死者无算。革儿骨贼复聚生苗邀战。击破之,剿戮殆尽。于是任昌、牛心诸寨番闻风乞降,群寇悉平。久之,巡按御史及按察使复奏:“怀僭侈逾分。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宣宗怒,召怀还,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正统二年以原官镇大同。时北人来贡者日给廪饩,为军民累。怀言于朝,得减省。居二年,以老召还,命理中府事。九年春,与中官但住出古北口,征兀良哈。还与马亮等同封,而怀得平乡伯。十四年扈驾北征,死土木。赠侯,谥忠毅。 子辅乞袭爵,吏部言非世券,执不许。景帝以怀死事,许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B.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C.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D. 每旦/令三司官分班立/有事跪白/怀中坐/称旨行遣/且日荒于酒/不饬边备/致城寨失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袭父职,是指儿子承袭已死的父亲的爵位或官职。承袭者只能承袭比原有爵位低一级的爵位。世袭罔替即世袭次数无限、而且承袭原有爵位。 B. 御史,官名,职掌弹劾百官,巡按州县,考察官吏。 C. 廪饩,由官府提供的薪俸,一般按月供给。 D. 世券,又称铁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外刻其功,中镌其过。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怀战功卓著。他先后参加平定安南、擒拿安南贼人,征伐凉州叛贼的战役,都立有战功,职位一路升迁。 B. 钱宏诈称番人反叛并率兵抢掠,导致番人造反,攻陷松潘。陈怀率领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收复了松潘。 C. 陈怀虽然战功大,但他不够奉公守法,多次被言官弹劾并遭到皇帝的责备,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他向皇帝认了错。 D. 陈怀镇守地方时,考虑到地方军民的负担沉重,向朝廷汇报,使负担得以减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左都督,厚赍金币,而绌玮功不录。 (2)命文武大臣鞫之,罪当斩。下都察院狱,宥死落职。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陈怀)进升左都督,朝廷优厚赏赐金银财物,而废弃吴玮的功劳不予记功。 (2)(宣宗)命令文武大臣审问他,论罪应当判处死刑。将他投进都察院监狱,宽免死罪剥夺官职。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每旦”是句前的时间状语,后面断开;“有事”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白”后面要断开;“怀”是所在句的主语,前面断开;“称旨”“且日荒于酒”“ 不饬边备”各自省略的主语都是前句的“陈怀”,前面都要断开;“致城寨失陷”省略的主语是陈怀的这种行为,前面断开。因此选D项。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由官府提供的薪俸”理解有误,应为由官府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整体句意理解有误,应是何敏、吴玮前去招抚,贼人不服从命令不顺命。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攻击贼人,收复了松潘。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进,进升;赍,赏赐;金币,金银财物;录,记。第二句中, 鞫,审讯,审问;宥,宽恕,宽免。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陈怀,是合肥人。承袭父职为真定副千户。永乐初年,累积军功升到都指挥佥事。跟从平定安南,升为都指挥使,掌管山西都司事务。他再次跟从张辅擒拿安南贼简定,又跟从都督费瓛征讨凉州叛贼虎保,都有功。仁宗即位后,他升为都督同知。 宣德元年,他取代梁铭为总兵官,镇守宁夏。当时征伐交阯的官军屡被打败,诏令调发松潘军去增援,将士们都害怕前去。千户钱宏与众人谋划,诈称番人反叛,率兵抢掠麦匝等部落。番人非常害怕,就造反。他们杀死指挥陈杰等人,攻陷松潘、叠溪,包围威、茂等州。指挥吴玉、韩整、高隆相继战败,西部边地扰乱。诏令派鸿胪寺丞何敏、指挥吴玮前往招抚,而命陈怀统领刘昭、赵安、蒋贵率军队数万人跟随他们之后。吴玮等人到达后,贼人不服从命令。吴玮与龙州知州薛继贤攻击贼寇,收复了松潘。等到陈怀到达后,仍用吴玮为前锋,于是收复了叠溪,降服二十多个寨子,招降安抚并使之恢复生产的有一万二千二百多户人家,让被劫掠的士兵百姓二千二百多人返回家园,事态就平定了。陈怀进升左都督,朝廷优厚赏赐金银财物,而废弃吴玮的功劳不予记功。陈怀留下镇守四川。他在镇所骄横放纵不守法度,干预地方行政事务,接受贿赂庇护罪人,侵占夺取屯田,鞭打折辱佥事柴震等人,多次被言官弹劾。皇帝降下敕令责备他,又将御史王礼弹劾他的奏章拿给他看。陈怀认罪上奏。皇上置而不问。 六年,松潘的勒都、北定等部落以及空都、龙溪等寨的番人又反叛。陈怀派兵作战失败,指挥安宁等有三百余人死难。陈怀于是亲自督率军队深入,攻破革儿骨寨,进军攻打 空郎的乞儿洞。贼人战败,被斩首和坠崖而死的不计其数。革儿骨贼寇又聚集了不开化的苗人迎战。陈怀击败他们,剿杀殆尽。于是任昌、牛心等寨番人闻风请降,群寇全被扫平。很久以后,巡按御史和按察使又上奏说:“陈怀僭越名位奢侈过分。每天早上,他命令三司官员分班而立,有事要跪下禀白。陈怀中间落座,口称按皇上旨意进行调遣。而且每天因酒废事,不整治边境防备,致使城寨失陷。”宣宗大怒,召陈怀返京,命令文武大臣审问他,论罪应当判处死刑。将他投进都察院监狱,宽免死罪剥夺官职。 正统二年,他以原官职镇守大同。当时北方来的贡使天天要供给他们膳食,这成为军民的沉重负担。陈怀向朝廷汇报,得以减轻。两年之后,他因年老被召回,受命管理中府事务。九年春,他与宦官但住出古北口,征讨兀良哈。回来后与马亮等人一同受封,而陈怀得以封为平乡伯。十四年,随从护驾北征,死于土木堡。赠侯爵,谥号忠毅。 儿子陈辅恳请承袭爵位,吏部说没有世袭诰券,坚持不批准。景帝因陈怀死于国事,同意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横槊赋诗非复昔”, “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15. 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B 15. 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愁;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愁;③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愁;④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愁味悠长。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将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选项B,“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理解有误。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鸿雁将秋来的消息传来,非将思情带回故乡。故答案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从诗歌内容、情感线索、知人论世等角度把握诗歌的情感。本题题目是“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请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本诗首联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满目肃杀之秋景激起了诗人“满眼愁”,“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卷地西风”点出了秋景肃杀之愁。颔联“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山河沦丧,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本联表达了诗人山河沦丧之愁。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本联写了诗人身世遭际之愁。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 (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这一联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之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解答本题,考生可以逐联分析,得出诗歌“满眼愁”的具体内容。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借鸟类的活动来表现早春景色。 ⑵李商隐《锦瑟》“____,____”自问自答,追忆往昔,表达诗人内心的怅惘和痛苦。 ⑶苏轼《赤壁赋》“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明月缓慢升起时的风姿。 【答案】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2). 谁家新燕啄春泥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月出于东山之上 (6). 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情境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莺、啄、惘、徘徊。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 17.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 的结晶。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 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 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 特立独行 耳提面命 顿悟 B. 身体力行 耳提面命 领悟 C. 特立独行 耳濡目染 领悟 D. 身体力行 耳濡目染 顿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应该首先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其次根据语境反复揣摩进行作答。本题中, “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身体力行”,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应该是经过古圣人亲身体验,努力实行的。所以第一空选用“身体力行”。排除AC。 “耳提面命”,意思是不但当面教导他,而且提着耳朵叮嘱他。后用以形容对人教诲恳切,要求严格。“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语境“说教”,第二空应选用“耳提面命”。 “顿悟”,指猛然醒悟。“领悟”,就是体会,解悟。根据语境“躬亲实践”,“心得”也应该是“领悟”的。排除D。 选B。 【点睛】基础应用中成语题解题技法:中国的汉字成语非常之多,平时应多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技巧与方法。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 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些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圆大学梦。 B. 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 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D. 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题中, B项,不合逻辑,“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运营成本如此之高“优势明显”岂不是笑话; C项,“广泛而热烈的思考”搭配不当; D项,结构混乱,前半部分的主语是“人们”,最后一个分句因出现了“被”字,主语被偷换成了“逻辑思维训练”,应去掉“被”。 故选A。 【点睛】做病句修改题目,首先必须熟知高考病句六大类型。然后,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______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 ①④②③⑥⑤ B. ②③④①⑤⑥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①③②④⑥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主语一致与否。本题中, 本段文字在介绍“南方的芭蕉”。正是因为芭蕉“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 大”,所以“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所以①③衔接紧密,①紧接前面“四季常青”,介绍其特点,且这里的“它就是指代“芭蕉”,所以①在最前; 接下来该谈“诗意”的话题,②在④前; “夏日与“秋天”,接后面“月映蕉影、雪压残叶”(春天与冬天的景色)更好,所以⑤在最后,顺序为①③②④⑥⑤。 故选D。 20.下面“光明中学团委纪念‘五四’征文活动”的通知在表达上(数字除外)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在就要迎来“五四”一百周年之际,为了激发我校后生更好地传承“五四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做想作为、会担当、出成绩的新青年,团委拟举办一次主题征文比赛,具体打算通知如下: 征文主题:新时代,做勇于担当的新青年 征文内容:结合“五四精神”,讲述青春梦想与成长感想,展现青年正能量。 作品要求:(1)体裁不限,字数在800-1000字左右;(2)主题积极向上,可读性强,能展现青年风采;(3)须为原创,杜绝抄袭。截稿时间:2019年4月26日。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 光明中学团委 2019年3月20日 【答案】①“就要“改为“即将”,②“后生”改为“学生”,③“打算”改为“计划”或“安排”,④“左右”改为 删去“左右”,⑤“拜托”改为“希望”或“欢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本题中, ①“就要”过于口语化,表达不得体,改为“即将”。 ②“后生”指后代子孙、较后出生,年轻人、晚辈。此处没有强调先后的意思,改为“学生”。 ③“打算”比较口语化,表达不得体,改为“计划”或“安排”。 ④“800-1000”已经是一个溉数了,不能两个概数连用,改为删去“左右”。 ⑤“拜托”:敬辞委托(多用于托人办事),这里不是委托同学们的意思,不合语境,改为“希望”或“欢迎”。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是否得体等等。 21.根据下面这段文字,请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要求不超过70个字。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对生活缺乏热情,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二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三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究其原因,是人们在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的支撑点。 精神亚健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下定义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找“大”,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大概念。第二步,找“特”,即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第三步,连接“小”与“‘特’加‘大’”,用“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先找句子主干是“精神亚健康是精神状态。”,其次,要确定“精神状态”的基本特征,作为定语来修饰“精神状态”。通过分析,这个特征包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 【点睛】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下定义时,所下定义的外延必须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相等;定义概念不能直接或间接包含被定义的概念,也就是说下定义不能同语重复;定义不能用否定形式,不能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元前一世纪,一个富庶坚固的城邦被罗马帝国攻陷了。国既不在,家何以存,民众星散,颠沛流离。按照民族学的观点,一个国家消亡数百年,便复国无望。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何以如此?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这个国家虽然消亡了二千年,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论文化之与家国关系 横,竖,点,折成一字;首,颔,颈,尾成一诗;金,铭,小篆成历史;通晓古今即为人,鞠躬尽瘁即为忠。 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流传至今的千年瑰宝,无数寻宝人慕名而来,寻根溯源,为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所折服,愿意耗费自己短暂的生命,哪怕只能窥探到其冰山一角,《开学第一课》上的象形字演变像一座桥梁,从白纸黑字上筑起,当撒贝宁老师写上最后的一横,呼吸都随之凝滞,黑板上的两字带来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厚重感,这是历史的沉淀,而从心底里涌上来的文化自豪感引领我们迈开了第一步。 时代的日新月异,电子产品一夜之间遍及全球,如一堵屏障将我们与汉字相隔离,当无数国人迷恋于指尖的敲击,一位来自美国的“汉字叔叔”放弃优越生活条件,来到中国,目的很简单,了解汉字,传播汉字,一个外国人用长达几年的时间来研究汉字,研究中国的语言,哪怕心脏病,经济不济都未让他停下脚步,这固然是令人感动的,可在我看来却有些羞愧,因为当他在台上说出汉字汉语在全世界的使用比率时,我对数字的陌生使我心惊胆颤。静静思索着,我做到了吗?我们做了什么吗? 在西方文化迅速在中国传播的20世纪,依然有人用他们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汉字中国的语言与文化扎根于世界各地,杨先生夫妇放弃国内稳定富足的生活,前往巴基斯坦,在教习外国学生汉字的同时,也将他们视为家人,一起在过年时包饺子,吃饺子,将中国的家国文化扎根于巴基斯坦学生的心中,那一张张薄薄的饺子皮,兜住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承起了中华文化的重量,那位承诺要在巴基斯坦将中国汉字教习到自己生命心头的外国老师,使我热泪盈眶,这就是汉字的生命力啊!像一株茉莉,在世界各地蔓开嫩绿的枝芽,在异国他乡绽放出如雪的花。 方方正正的汉字只能被囚禁于汉字格,神韵飞扬的一首首诗,意蕴丰厚的中国语言才能直达人类的灵魂深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小学便能倒背如流的诗文在96岁老人眼下却别有一番意韵,这位深爱着中国诗文的老人年近古稀却依旧精神矍铄,口齿清晰,笑容明媚的像一个单纯的孩子,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将中国古诗词译成英语法语,想让中国持此的魅力流传于世界,让他如此孜孜不倦的是一个崇高的理想“让诗词之美变为中国人的美,让中国人的美变为世界之美。”诗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论文化之与家国,千字之聚则为文,万文之风则为化;文化之聚则为家,万家之魂则为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道事例事理综合性材料作文,有叙述,有对材料的解剖,考生可以从抓关键字词的角度入手,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本次作文由一段材料构成,一共七句话。主要是说消亡数百年的国家,按民族学观点,复国无望,但却奇迹般复国,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国家的语言并未消失,一直存活,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 材料中出现两个转折连词“但”。可知主要强调后面的内容。“但两千年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以色列复国重建。”阐述以色列消失又重建;“但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一直存活,这成为国家复活的重要文化基础”揭示以色列复国是因为本国的语言的存在,有语言就有本国的文化,有本国文化就有国家的兴建。 由此可知,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复国重建”、“语言并未消失”“希伯来书面语(文字)一直存活”“重要文化基础”。在这里,语言是人与人一种交流工具,是民族情感的纽带,有语言的存在,本国的文化就存在,就能得到传承。有文化就有凝聚力,国家就能复国兴盛。也可以写文化与国家的关系。 立意: 1.语言即国家 2.语言凝聚文化,助力富国兴邦 3.一国文化是国家的信仰 4.文字承载文化助力国家自信 素材: 1. 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不同地区的人民通过相同的语言增强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内在凝聚力。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3. 一个国家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每个人的个性、想法、思维、需要都有所不同,如果没有文化就拧不到一起,天下就会一团糟。 文化会形成共识的道德和伦理的规范。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力量太大,同样的宗教信仰可以融合不同的人,而信仰不同的人融合起来就有难度。 4. 如今生活压力大,确实让许多人变得很功利,只重视眼前的有用,这对文化继续发展非常不利。没有继承哪留得住底蕴,又哪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底气呢? 5. 语言强弱不仅是国家强弱盛衰的象征,而且语言也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强大。”①将语言纳入战略视野,从政治和国家博弈的视角看待语言问题是世界强国在崛起过程中总结的重要经验。早在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进而称雄世界之时,“语言作为立国的工具”的重要性就得到了重视,无论是在国家建构还是国家发展中,语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殖民扩张,西方列强的语言在不同地区都得到了推广甚至普及,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强的进一步强大。 结构: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开篇非常精彩,开头通过排比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并顺势提出观点“文化便在其中,承载着中华的古与今,兴耀着国之未来”。接下来通过列举事例论证中国文化给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接下来论证,中国人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光大,以及如何让我们的文化灵动飞扬,了解中国的文化魅力。最后又以排比形式收束全文,总结论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