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海头高中2020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材料二: 诗是大众化还是小众化,从新诗诞生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是平民化还是贵族化。 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老杜有“三吏”“三别” ,也有《北征》。推出大众化的《死水》的闻一多,也出版过小众化的《红烛》;写过小众化的《雨巷》的戴望舒,也写过大众化的《元日祝福》。朦胧诗似乎是小众的,但是诸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之类的名句却得到广泛流传。当然,一位诗人总有他的主要审美倾向。另外,在一些诗人那里,主要审美倾向还会发生变化。 诗终究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大众化和小众化倾向还与诗的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当生存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发生战争、革命、灾难的年代,大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当生命关怀成为诗的基本关怀的时候,例如和平、和谐、安定的年代,小众化的诗就会多一些。 大众化和小众化的诗都各有其美学价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们中的任何一个。但是,艺术总是有媒介化倾向,诗终究以广泛传播为旨归。大众传播有两个向度:空间与时间。不仅“传之四海”的空间普及,“流芳千古”的时间普及也是大众化的表现。李贺、李商隐生前少知音,但他们的诗歌几千年持续流传,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诗歌的这种隔世效应也是一种常见的大众化现象。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也是大众化程度最高的诗歌时代,只要是中国人,大多能背出几首佳作。唐诗宋词成了中国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适倡导新诗时,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领军的新乐府。“但伤民病痛”的白居易推进了杜甫开辟的现实主义,“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从《赋得古原草送别》到《长恨歌》,再到贬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确的大众化艺术追求,他的不少诗篇也最大限度地产生了大众化效应。白居易的诗广布民间,传入深宫,当时凡乡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处题有白诗,有些歌伎因能诵《长恨歌》而“增价”。元稹为《白氏长庆集》写的序言里有这样的叙述:“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新乐府用口语,但徒有乐府之名,实际和音乐没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词却充分运用音乐作为传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乐伎合作,使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叶梦得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新诗拥有唐诗宋词时代没有的现代传播手段,像诗的网络生存,就是古人远远不具备的条件。但是,新诗实际上很小众。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一、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三、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无论是小众还是大众,新诗都需不断继承创新,在多样化格局中努力争取传播的大众化效应。 (吕进《诗歌的大众与小众》) 4. 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 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 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5. 根据材料二的观点,下面的诗句不属于大众化的一项是( )(3分) 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B.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C. 同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D.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李白《蜀道难》) 6. 现代传播手段远比古代先进快捷得多,为什么作者却说“新诗实际上很小众”?(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与“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 小姐。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我先自颓了。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8.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6分) 9.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析“我”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请写出三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有改动)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刺史,西汉时,因为御史多失职,汉文帝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 三径,西汉末年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称病隐居,在院中开辟三条小径,只写求仲、羊仲来往。后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 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 元嘉,宋文帝的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陶渊明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写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当时人们认为这一形象是陶渊明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渊明仕途短暂。因双亲去世,家里贫穷,他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便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和彭泽令等职。 C. 陶渊明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渊明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花丛中饮酒,酣畅时便抚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4分)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题1分,错一处,该题不得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中,以高山大海来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 (2)《归园田居》中使用比喻的手法指出官场束缚人的特征的两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4)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反诘表达自己伟岸倜傥及傲视权贵的精神风度。 (6)《琵琶行》多处以月抒发自己情怀,请写出任意两句带“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8)《声声慢》中诗人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用七个叠字,渲染了悲惨而凄厉的氛围,笼罩全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 .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20. 下面是某学校举行的“新年诗会”上介绍某著名诗人的弟弟的一段话,其中有三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6分) 同学们,今天著名诗人的弟弟××惠临我校,参加我们的“新年诗会”。我们知道舍兄是著名诗人,其实××也很有诗才,曾在《诗刊》发表了上百首作品,这些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声名震烁古今。现在就让我们先聆听他的最新诗作。 (1) ;(2) ;(3)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2019年的永定河补水工程于3月13日启动。本次补水工程加大了补水力度,到4月2日,已累计输水3 100万立方米。另外,拦截在河道上的官厅水库发电站、珠窝水库下马岭发电站、落坡岭水库的下苇甸发电站全都停用,以保证补水全部灌入河道。目前,门头沟区域内102公里的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60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说:“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也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责任等。 结合材料,请以“唤醒”为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B 2.D 3.C 1.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C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 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 A 5. D 6. (6分) 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①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②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③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④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⑤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错误,强加因果。相关信息“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C项,“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错误,原文是“最浅显的语言”,可知不是“清晰的语言”。 D项,“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错误,原文是“来源于又外在于”“活跃于又隐形于”,可知关系错误。 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对同一位诗人来说,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也常常是‘并存’的。李白有《静夜思》,也有《蜀道难》”可以做出判断,可知《蜀道难》大众化倾向和小众化倾向并存。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为和唐诗宋词相比,新诗的大众化存在诸多困难,“年轻的新诗不成熟,甚至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诗人难写,读者难记”,即新诗不成熟,迄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审美标准;“没有像唐诗宋词那样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即新诗没有化为民族文化传统,至今游离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文化生活之外;“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也不来自音乐,主要借助默读”,即新诗的发生更多地取法外国,不来自民间,不来自传统;“与朗诵尤其与音乐的脱节成为传播的大难题,把声音还给诗歌乃当务之急”,即新诗与朗诵与音乐脱节,难以传播;“和白居易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不一样,当下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高尔基有句话还是有道理的:‘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即有些诗人信服“私语化”倾向,使得公众远离诗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 D 本文没有详尽叙述姨妈的三次婚姻。 8.(6分)姨妈借手说“我”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9. (6分)①姨妈三次婚姻让“我”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②姨妈善于干活让“我”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③姨妈善待邻居让“我”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④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我”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⑤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⑥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写出三条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0. B 11. D 12. B 13. (1)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4分)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4分) 【10题详解】 “有脚疾”意为“脚有病”,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一门生”“二儿”为并列成分,在句中都做“使”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11题详解】 D项,“元嘉,宋文帝的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 【12题详解】 B项,“双亲去世”错误,原文说“亲老家贫”,由此可见,应是双亲年迈。 【13题详解】 ①得分点:去,离开;与,给;悉,全部、都;稍,逐渐地、渐次;就,靠近、前去。 译为:颜延之离开之前,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 ②得分点:安,安于;其,代词,代指陶渊明;“同志”,志趣相投。 译为: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明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的人称这篇文章为实录。 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他被起用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杂事务,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他没有赴任,亲自耕种,自给自足,最终因劳累得了疾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人处世,国家政治黑暗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折磨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自比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挥手让道济离开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想姑且做个县令,得点薪俸作为隐居的费用,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他)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费用,难以供给自己生活。现在派给你一个仆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他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儿坚持要求种稻子,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稻子。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整饰衣冠、系上腰带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官俸向乡里小儿弯腰行礼!”当天就交出官印辞去官职,写了《归去来兮辞》。 朝廷征召他为著作郎,没有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他,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栗里邀请他。陶渊明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拒绝。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都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颜延之离开之前, 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派人把所有的钱送到酒店,渐次去拿酒喝。曾经于(某年)九月九日 在房边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捧菊花,忽然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饮酒舒畅时,就抚琴来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耻于再在后一朝代委屈自己,自从宋高祖(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召,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后世称他为“靖节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 C C项,“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曲解诗意,“短李”是一种亲昵的称呼,表明两人关系密切。 15.这首诗首联是作者对自己不同风格诗作的评价;颔联用戏谑、幽默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友元稹、李绅不分彼此的深厚友情;颈联由编集而引发出对人生的慨叹;尾联表现了作者创作的甘苦与自信,以及诗集编订后的轻松与喜悦。此诗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而实质上充满了不平、辛酸和自嘲。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2)误落尘网中(或 “久在樊笼里”)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6)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任选两句) (7)樯橹灰飞烟灭 (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D 18.C 19.A 20①将“惠临”改为“光临”; ②将“舍兄”改为“他的哥哥”; ③将“声名震烁古今”改为“颇有声名”;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得体的能力。 惠临,指光临,对迎接人到来的敬称,因是“著名诗人的弟弟”,将“惠临”改为“光临”;舍兄,我家的哥哥,关系错误,将“舍兄”改为“他的哥哥”;震烁古今,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大词小用,将“声名震烁古今”改为“颇有声名”; 21.【解析】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四、写作(60分) 【答案】例文 唤 醒 屋外,雨急而密地下着;屋内,我狼狈地跌坐在地上。 撑着身子握拳的双手因愤怒和不甘而抖着,我仰着头,望着天花板,瞪着眼睛努力不让泪水流下。一秒,两秒,三秒……终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的泪如屋外的雨般从我眼眶中夺出。 回想刚才,我费力地离开轮椅,却摔倒了地上,之后努力地用双手撑起上身,我奋力地想弯起双腿,可无论如何我的腿都动不了。一次,两次,三次……我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奋力撑起身。不知过了多久,我满身大汗地停了下来。“我现在和丧家之犬一样吧……”我自嘲地想着,不同的境遇,却是相同的狼狈。“我的腿真动不了了?我废了?呵,我废了!”我的脑中只剩下了这几句话。 眼睛,逐渐由空洞变成愤怒:为什么!为什么你会变成这样!我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不甘心,我的胸中如有万丈火焰无法平息。终于,我随手抓起一瓶水向对面墙上狠狠砸去。伴随着水瓶与墙面的 碰击声,随之而来的除了迸发出的水花还有破门而入的哥哥。我没有理会他更没有脑子去想此时本该在男篮队训练的哥哥为何会来女篮队,我现在能做的只有低头。 去年我进入了女篮队,仅是第三梯队的替补队员,我用了半年的时间进入了第一梯队的首发。每周我都有大量的训练,再加上为了能尽快进入梯队和朋友一起并肩作战,我私下又进行了大量的训练,这些训练使我本就不堪重负的双腿更是伤上加伤。那次的比赛,我腿扭伤得很严重,再加上我未听医生说的好好休息反而继续进行大量训练导致我的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回想以前我们一次次的比赛,一次次的配合,一次次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丫头!丫头!”哥哥将我从回忆中唤醒,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他挪到了轮椅上,现在,他正蹲在我面前抬头看着我,满眼的担心毫不掩饰地泄了出来。 “听我说,你的腿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医生不是还没说治不了吗?你如果一直这样和自己较劲,那你的腿就真可能再也好不了了!那你以后的生活会怎样?”我低着头不理他,但我那不负生机的心却逐渐被唤醒。是啊,医生都还没给我判死刑,为什么我要给我自己判死刑呢?但,我的腿…… 没有理会哥哥,我独自推着轮椅出去了。屋外,地上存着积水,天空蔚蓝,受众人反复踩踏的小草破土而出,挂着晶莹的雨珠,依旧昂首奋力生长。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分析命题,所谓“唤醒”,叫醒,常用作比喻,有使之觉醒意。这是一个动词,所以考生可以采用添加主语和宾语的方式拓展思路,比如唤醒的对象是什么,是什么唤醒的。然后分析材料。材料中说“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也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责任等”,由此可那么唤醒的对象可以是记忆、良知、情感、责任,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唤醒的。最后分析文体以及要求,以“唤醒”为题写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具体来说,考生可以思考是什么唤醒了自己,或者是初秋的一片银杏,夹在书页中的半张红叶,亦或者一个温柔的微笑,一个挥毫的画面,也或者是一声高亢的唱腔,几行惊心动魄的文字;接着思考它能唤醒你的什么,可以是内心珍藏的一段情感,某种深刻的爱恋,对人生的一时感悟,对生命涌动的珍惜,或是一个深入灵魂的热爱,当然,也可以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参考立意:唤醒良知;唤醒记忆;唤醒责任。 素材: 1.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微风徐徐的拂面而来。绿茵的小草为大地装点上了一缕缕生机。但这也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求别的朋友呀!又一个春夏秋冬了,何时才能想见呀!内心深处的那种怀念之情如滔滔巨浪,浊浪排空。当年的往事不由的浮现在我的眼前,是那样的清晰……秋天,丰收的季节。辛勤工作一年的农民伯伯终于换来了期待已久的粮食,无论是多还是少,每一粒稻谷都包含着农民们的汗血。道路两旁,树叶纷纷凋落,一丝悲伤仿佛在如火如荼的丰收中被冲淡了!但落叶还是那样,该有时就有了。就像我一样,悲伤的事,是会有的。只是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感受。冬天,白雪皑皑,寒风凛冽。剥夺了一切自然的美丽,唯有梅,“凌寒独自开”绽放出了生命的荣耀。是的!我也要这样,当遇到逆境是绽放出自己的能力,内心深处的往事就让“它”尘封在那里吧!这不是逃避,而是对一个崭新开始的负责。不要把上一件事的过错叠加在新的开始上,这只会使我的过错更加严重。我能要将内心过错转化成前进的动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弥补曾经的过错,只有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才能真正洗刷内心深处的惭愧。 2. 喧嚣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路,细细一听,原来是两个清国留学生在谈论头发怎么梳才能更引人注目,他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顺着小窗的一点光亮,他仿佛又见到了过去:父亲那平静的脸,就是因为衍太太的主意,变得紧张而痛苦;还在玩鼓的孩子被自己的父亲埋掉;中国人要枪毙了,围观的众中国人。直到有一天把这个国家都埋葬时,人民说不定还不会醒来,只能沦为匍匐在侵略者脚下的奴隶。在这个危难的时刻,谁来唤醒他们,谁又能唤醒他们?无疑是考验一个人的担当。想到这里,他“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双拳紧握,青筋暴起。他又想,如果自己连一个小家都无法舍弃,那将如何作为男子汉承担起大国的责任?一个民族,最可悲的便是麻木的人无人唤醒,有思想的人不去唤醒,那这个民族就离灭亡不远了。学医只能医治身体上的疾病,无法打开人思想上的枷锁。他想着,只有以笔为刀枪,才能彻底打开人思想的禁锢,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的医治,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他想到这里,立刻把讲义推到地上,研墨,铺纸,挥笔在纸上恣意纵横着,他誓要将这麻木和黑暗表达出来! 3. 那是豫让。他拔掉了胡子和眉毛,脸上疤痕累累,皮肤褶皱无丝毫平整之处,衣衫褴褛,肋骨嶙峋,枯柴瘦手,蓬头白发,还有那一双依旧明亮的眼睛。这是豫让,非人非鬼。凉风瑟瑟,静夜凄凄。他拖沓着烂鞋,捧着破碗,踱步在自家门前的石阶空地上。他现在已不是从前的那个豫让了,他亲手毁了自己完整的脸和嗓子,紧闭双目,攥紧双拳,任凭刺热的油漆在皮肤上流淌,每一滴的滚烫都令他尖叫,但他突然意识到了来自咽喉的炽热,是火炭地炙烤。他痛,但无声吼叫,他痛,但无力发泄。此时,他蹲在门阶上,透过门缝向里窥看。屋内的暖光透过门缝映在他的左眼上,映出一片温馨的往事,映出一汪痛苦的泪水。泪水顺着丑陋的疤痕滴落在他的手上,他托起双手,缓缓起身,望向乌蓝的夜空,泪眼朦胧。熟悉的声音飘进双耳,他双目圆瞪,控制不住地突然狂奔来。我感受到了一颗在被唤醒,一颗悲怆的心在跳动,我知道,我知道,这是爱,亦是恨! 行文结构:首先借助环境描写开篇,用急而密的雨来衬托自己此时的心情;然后借助细节描写来凸显自己内心的绝望,接着用哥哥的话唤醒自己内心的希望,最后再次以环境描写呼应开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