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断句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断句教案

2018 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断句 教案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 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 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 句末虚词,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 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 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 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 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 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 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 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 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 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 (“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 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 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 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 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1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 可以利用。如顶真句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 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读文段:   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 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碰到断句 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 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 易后难的原则。 3、找虚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 , 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 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 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 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 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当然, 还有些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它们大体上都位 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 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例〔 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 禅山记》) 4、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 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 断句。    例〔 3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鸿门宴》) 5、依总分:    例〔 4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 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 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6、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 好地断句。比如:顶真:   例〔 5 〕、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例〔 6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 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 例〔 7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 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 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 断句就迎刃而解。 反复:   例〔 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 齐王纳谏》) 7、辨句式: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 或 “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 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 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 “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 (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 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论语》)    例〔 10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 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