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二中2020-2021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珠海二中2020-2021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0年珠海二中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 语 文 2020.10‎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的冒险家、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灰姑娘、司汤达笔下的凤凰男等生动的文学形象令人难忘。作家们敏锐广博地表现了世俗生活,将文学从神学状态推向了“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但是在20世纪初,“人学”却出现了分化。‎ 其一,“人学”成为“自我学”。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弗洛伊德尽管后来在心理医学界光环不再,却在文学领域备受青睐,正如彼德·沃森所言,“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作家不约而同地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是学院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成为某种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其二,“人学”成为“人民学”。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并阐明了三大内涵:表现小人物,吸取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亲民文学的旗手,影响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不过,即便是《双城记》《复活》,也因社会性强和下层平民立场被学院精英们无视,这与它们在别处广受推崇的情形,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 ‎“自我学”和“人民学”,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正常情况下,“自我”与“人民”‎ ‎,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释放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与人民经验、情感血肉相联的大我关切;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组成。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后人学偏做坏。鲁迅曾批判过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当下“人民”的形象也在文学中屡遭扭曲,变得空洞干瘪。而非理性的独行者们或幽闭自恋、或放浪自大的文字,让文学中的“自我”越发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更近,并诱发都市心理病。在舆论场上,“文青”“文艺腔”则是嘲讽或同情的对象,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自我”与“人民”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更应彼此含容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当人的大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和创造力。换句话说,“自我学”与“人民学”,都进入了新的领域,都需要注入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活血。‎ ‎(摘编自韩少功《“自我学”与“人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世纪作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敏锐广博地表现世俗生活,将神学推向了“人学”。‎ B.学院精英重视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的作品,而无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 C.“自我”与“人民”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 D.“文青” “文艺腔”被嘲讽或同情,是因为二者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梳理了“人学”的兴起和流变,既有并列式的论述,又有逻辑上的递进。‎ B.文章批评“高调革命文学”和“非理性的独行者”以论证“人民”需要“自我”。‎ C.文章在分析“自我”和“人民”时,强调了二者互相含容和促进的辩证关系。‎ D.文章末段结合现实,指出“自我学”和“人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与托尔斯泰等人的创作都说明,深重的人间苦难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滋养。‎ B.老舍的《骆驼祥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与普希金的某些作品,都具有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人民性”。‎ C.20世纪“自我学”和“人民学”在屡遭扭曲后仍然持续更新、含容统一,成为了“人学”的一体两面。‎ D.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应当建立在准确理解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与时俱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小,缺乏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传统戏曲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存在冲突。这些错误看法,导致传统与现代割裂,也限制了二者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可资借鉴,其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现代生活与传统艺术符号相结合;另一种是对传统艺术进行现代化改良。例如意大利的歌剧、日本的茶道、美国百老汇戏剧表演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我们在创新发展传统戏曲时,应当古为今用,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并借此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 (摘编自张瑶《传统戏曲艺术符号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 材料二:‎ 传统戏曲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造和突破,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因子,跟上先进文化前进的脚步,彰显崭新的时代特征。‎ 传统戏曲必须创新,但走得再远,也不应忘记来路。如帮腔形式,可以吸收独唱、重唱、合唱的手法,原单旋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多声部,但必须有原旋律的风味;在和声上必须尽量民族化,将色彩性和功能性结合起来。‎ 此外,要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开展戏曲教育、培养青少年观众是根本。“戏曲进校园”要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注重教材教法、剧目选择和演出质量,尽可能符合当代青少年不断提升的审美期许,借助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吸引青少年观众。‎ ‎(摘编自翟群《古老声腔如何焕发新时代光彩》)‎ 材料三:‎ 传统戏曲与时尚结合,需要我们主动出击。一要挖掘戏曲故事的新意,将其体现的精神与现代价值观接轨,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戏曲改编作品。如新编京剧《季子挂剑》将古人的“知己之情”和现代人信守承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实现了从古人单纯的相知之情到现代人追求诚信品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升华。二要将现代艺术形式和传统戏曲巧妙融合,创作出更轻松活泼的新戏曲形式,这是时尚和戏曲结合的一个方向。如台湾奇巧剧团的《蝴蝶效应》,在保留主要唱段的传统唱腔和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将现代舞蹈及流行音乐等时尚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取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三要将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电子立体布景技术运用到传统戏曲中,展现如影视剧般精美的舞台效果。在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进行了成功尝试。这部戏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在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等方面都选用了国际水平的设计师,营造了精美的舞台效果,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摘编自张叶《时尚与戏曲的结合》)‎ 材料四:‎ 在苏州政府资助下,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聚集了两岸三地的精英,‎ ‎ 打造了一个集昆曲、文学、美术、音乐、服装、造型于一体的创作团队,策划、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剧演出时长合适,便于年轻观众接受;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精心设计的角色造型让人赏心悦目。该剧目自2004年至今演出200多场,在整个中国戏曲萎缩低迷时,“奇迹般让昆曲这门晚近一个多世纪里始终命悬一线的传统表演艺术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站在了当代社会的舞台中心”,并走向国际,在美、英、法、德等国家绽放异彩。美国主流媒体甚至称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的美国之行是自1930年梅兰芳访美以来,中国戏曲对美国文化界冲击最大的一次演出。这启发我们,传统戏曲要对外传播,应当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戏曲专家和营销专家的作用,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剧本和舞台双管齐下。‎ ‎(摘编自尹尧鸿《中国戏曲对外传播途径初探——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4.下列不属于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的一项是(3分)‎ A.《蝴蝶效应》融合了现代舞蹈和流行音乐。‎ B.一些越剧演员跨界出演都市生活类电视剧。‎ C.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直播。‎ D.在中小学课堂引入传统京剧艺术学习课程。‎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创新发展需要摒弃传统戏曲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存在冲突等错误观念,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B.帮腔形式在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因子、借鉴多种现代演唱手法进行创新时,仍要不失原有韵味,坚持民族化。‎ C.在美国主流媒体看来,1930年梅兰芳访美对美国文化界造成的冲击,比不上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的美国之行。‎ D.新编京剧《季子挂剑》将古人情谊和现代道德观念关联,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是传统戏曲现代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6. 请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反驳材料中某些人对传统戏曲的错误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谧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8.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9.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诩年十二,能通《尚书》,孝养祖母。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弃之非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以诩异其议,欲以吏法中伤诩。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募求壮士,得百余人,使入贼中,遂杀贼数百人。又遣缝者佣作贼衣,以绛缕缝其裾,有出入市里者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羌寇武都,迁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诩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遣兵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郡遂以安。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传》)‎ ‎10.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 B.邓骘以诩异其议,欲以吏法中伤诩。‎ C.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 D.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B.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C.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D.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诩聪慧有才,为养祖母辞荐举。虞诩早年通晓《尚书》,国相欲任用他为属吏,他因要赡养祖母而推辞;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李修征召拜郎中。‎ B.虞诩位卑忧国,不畏权贵敢力争。虞诩对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的说法提出异议,得到李修认可;四府公卿再次商议时,虞诩能力排众议,终获赞同。‎ C.虞诩不避艰险,巧用妙计终平乱。虞诩被派到动荡多年的朝歌任职,他毫不畏惧,赴任后招纳人才,施以妙计抓捕叛匪,朝歌之乱最终得以平息。‎ D.虞诩精于谋略,善用兵法智退敌。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虞诩用惑敌之法,让羌军不知其数而军心动摇,又趁其兵退破敌,终使武都郡恢复安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遣缝者佣作贼衣,以绛缕缝其裾,有出入市里者辄禽之。‎ ‎(2)诩计贼当退,乃遣兵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巨鱼纵大壑① 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龙摅②回地轴,鲲化想天池。‎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倾危嗟幕燕③,隐晦诮泥龟④。‎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 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摅:指龙飞腾上天。③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鱼遨游于大壑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龟讥讽它的不遇。‎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时”遥相呼应。‎ ‎15.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 ”,是因为他明白,“ ”,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 )。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 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 劳动效率提升。生产线 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 。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B.“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C.“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D.“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C.“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D.开始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关性 倒逼 取代 持续增加 B.关联度 倒逼 替代 越来越多 C.关联度 促使 取代 越来越多 D.相关性 促使 替代 持续增加 ‎20.下面是某作文大赛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近日开始。大赛继续为中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展示的地方,帮忙中学创断人才培养!大赛日程安排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敬请观看!‎ ‎21.根据以下表格,在下面一段文字 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这段调查综述能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要求: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关于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见调查统计表 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 非常愿意 比较愿意 不太愿意 非常不愿意 不清楚 ‎41.1%‎ ‎52.2%‎ ‎4.4%‎ ‎1.2%‎ ‎1.1%‎ 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 效果非常好 效果还可以 效果不太好 效果很差 不清楚 ‎8.5%‎ ‎47.1%‎ ‎28.5%‎ ‎7.1%‎ ‎8.8%‎ 对“混装混运”的看法 非常认同 认同 不认同 非常不认同 不清楚 ‎6.1%‎ ‎34.5%‎ ‎46.3%‎ ‎7.4%‎ ‎5.7%‎ 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看法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不清楚 ‎4.3%‎ ‎26.3%‎ ‎41.3%‎ ‎26.7%‎ ‎1.4%‎ 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预期 非常乐观 乐观 不乐观 非常不乐观 不清楚 ‎18.8%‎ ‎63.8%‎ ‎14.4%‎ ‎2.2%‎ ‎0.8%‎ 总体而言,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① ,相关工作得到了人们认可。但是,毕竟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② 。我们相信,伴随着多元主体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③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暑假里,爸妈准备出国旅游,可对家中的儿子总是不太放心。临行前,爸爸特别交代儿子:“家里的藏獒可以随便逗,但千万别惹鹦鹉。”爸妈走后,儿子没事就逗藏獒玩,藏獒从不咬人。于是他想: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不料,鹦鹉开口大叫:“咬他!咬他!”藏獒闪电般地扑上去,儿子措手不及,被咬得血肉模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年珠海市二中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B(解析:A 项来源于原文第一段“在 19 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 等生动的文学形象令人难忘。作家们将文学从神学状态推向了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人学'却出现了分化”。文中所列举的作家只是 19 世纪代表性作家,并非全部。且将文学推向人学的是作家,发生分化的是“人学”,而非选项中的这些“人物形象”。错。B 项来源于原文第二段、第三段。C 项,两者的本质并无很大的差异。D 项来源于原文第四段“在舆论场上,文青文艺腔则是嘲讽或同情的对象,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选项中前后两个分句的因果关系不符合文意,错误)‎ ‎2. B(解析:B 项是对第四段举例论证的分析。文章第四段中提到“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人学偏做坏。鲁迅曾批判过留声机器'和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当下人民的形象也在文学中屡遭扭曲,变得空洞千瘪”。“鲁迅对高调革命文学'的批评”论证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人学偏做坏”这个论点。选项分析错误。)‎ ‎3.C(C 项“含容统一”,并不是 20 世纪出现的,而是进入新世纪后,作者的建议;“成为人学的一体两面”,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人学'的体两面”,可见“一体两面”是它们“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显现的已有属性,而非某种发展的结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B(A 项源于材料三,是传统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的重要例证。B 选项不涉及传统戏曲艺术。C 选项可依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属于通过新媒体来宣传、营销传统戏曲。D 选项可依据材料二的“戏曲教育,培养青年观众”。)‎ ‎5. C (C 项对应原文中的材料四。原文没有“比不上”的语意表达,这里的分析属于无据延伸。‎ ‎6.(1)传统戏曲并未过时(1分)青春版《牡丹亭》2004年至今演出200多场(1分)同时在美、英、法、德等国家绽放异彩(1分)‎ ‎(‎ ‎2)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传统戏曲并不冲突(1分)青春版《牡丹亭》全新的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1分),压缩后的演出时长,年轻演员的角色造型(1分),都得到观众认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B(“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对小说理解有误。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8.答:(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儿子背父亲过河,象征着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9.答:(1)使结构更加连贯:“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2)衬托人物的形象:“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3)增加了叙述的趣味性:小说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生动有趣。(4)暗示文章主旨:“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有着事业的传承。(5)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形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10. B(“中伤”,即“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坏人的名誉”。古今意同。A“北边”,即北方边境;B“宣言”,公开宣告;C“贸易”,句中为“轮換”意)‎ ‎11. A(原文为“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12. B (B 错在“虞诩能力排众议”。根据语境,在四府会议上提出虞诩观点是应该是李修;再者,没有众议,只是大家惧怕邓骘的威势,附和而已,不能称“力排从议”)‎ ‎13. (10 分)①译文:虞诩又派遣会缝纫的人替贼人做衣服,用彩色丝线缝在他们衣襟上,有出入市里的贼人就(凭此)抓住他们。(“佣”“绛”“裾”“禽”各 1 分,句意 1 分)‎ ‎②译文:虞诩估算羌贼会撤退,于是派士兵设下埋伏,在羌贼逃走的路上等候。羌人果然溃退,伏兵趁机冲杀。(“计”、状语后置“于其走路侯”、“因”“掩击”各 1 分,句意 1 分13.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 ‎“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龟讥讽它的不遇”错误,诗句“倾危嗟幕燕,隐晦诮泥龟”的意思是在乱世中,巨鱼嗟叹幕燕的苟且偷安;于不遇时,巨鱼讥讽泥龟的消极归隐。‎ ‎15.参考答案:①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 ‎②渴望知遇于明主,施展才华谋略,昂扬自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3)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17.C(从时间顺序来看,先说产生,再说发展,先说“历史产物”再说“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前提,“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结果。A 项还有一个错误,前一分句是主语是“根本动力”,无法做第二个分句的主语 18. 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属具体表现,“不升反降”与前一句的“上升”接;“收入一幸福感悖论”是对现象的归类定性,应放在具体表现的后面。A 项,“这一现象”对前文进行归纳,衔接紧密。B 项后半句出现一个主语“人们”,而后文没有沿“人们”推进下去,因而后半部分街接不强。C、D 项定性结论在前,无法与前句衔接。另外还有搭配等方面的衔接问题,在此略。‎ 19. A(“相关性”,指两者的内在联系,这是研究的对象;关联度,指两者关联的程度,如远近亲疏。“倒逼”,特指以逆向促动,更贴合语境;“促使”一般指正向的推动。“取代”是长期地替換其位置,更符合语境,“替代”往往指在某一具体事件中的代替。“持续增加”,指连续地增长,可以与前文“生产力不断发展”,后文“达 15 天”衔接;“越来越多”,指数量比原来多,与前后文的衔接没有那么紧密)‎ 20. 参考答案:“开始”,改为“启动”;“地方”,改为“平台”;“帮忙”,改为“助力”;“发出”,改为“发布”;“观看”,改为“关注”。(评分标准:每处找出并修改正确方可赋分,每处1分。)‎ ‎21.参考答案:‎ ‎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大大增强。‎ ‎②垃圾装运、处理设施仍然不尽如人意 ‎③推行垃圾分类的前景将越来越好。‎ 四、写作 ‎【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这则材料中,叙述对象主要有爸爸、儿子、藏獒和鹦鹉。细心揣摩材料可知,四个叙述对象中,儿子和鹦鹉是主要人、物,是立意的最佳切入点;爸爸和藏獒只是次要人、物,是“配角”。所以,解读这则材料,可重点从儿子和鹦鹉两个角度入手。从儿子的角度思考,儿子没有听取爸爸特别交代,轻视鹦鹉,以貌取人,最终害了自己。从鹦鹉的角度思考,它借助藏獒教训“儿子”,表现出它的智慧,可见当今社会,最厉害的人不是最凶的人,而是能调动“资源”的人。‎ ‎ 【参考立意】: 1、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2、以貌取人终害己; 3、正视弱小; 4、学会尊重; 5、善于调动资源; 6、善假于物,因人成事。‎ ‎【优秀例文】‎ ‎               学会尊重   凶猛的藏獒也不过如此,鹦鹉不过就是一只破鸟,又能把我怎么样?于是,他就大胆地逗鹦鹉。结果,他被鹦鹉使唤藏獒咬得血肉模糊。这是他轻视鹦鹉,对鹦鹉缺少一定的尊重结果。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在他人发表不同意见时的倾听;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尊重看上去,好像只是奉献给身边的人。   我们从小都受到过“孔融让梨”的教育,也都知道要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不能嘲笑讽刺残疾人。这样的理论有时候粗看上去是很不近情理的,为什么年纪小便要吃小的梨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座?如果我也已经很累了?为什么不可以直接说出心中所想到的一切?   其实真正的道理在这儿: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有句话叫“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别人送我木桃,我便用琼瑶做为回报。所谓礼尚往来,在人类的社会中,你付出一分便会有一分的回报,不会多不会少,总有一天一定实现。这是规则。规则在大多数时候对大多数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你对他人的尊重礼貌会在他人心中留下美好印象,随后他们亦会如你所做般对待你。   ‎ 不是没有这样的反例吧,试问哪见过一个愤世嫉俗目中无人的狂小子会赢得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呢?最多是用自身的“叛逆”及“与众不同”来吸引大众好奇的目光罢了。   尊重是一种大智慧,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同之处不难,得遇知音的兴奋雀跃足够掩住“尊重”那平实些微的光芒。难的是尊重旁人与自己的相异之处。比如:你认为吸烟有害健康而且污染环境,他却将其视作一种调剂,他说人生就是要积极进取、鲜活浓烈,而你只求平淡、安详、怡然、舒适的过一辈子。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差异何止千千万?尊重便是守着自己的人生信条并从客观的角度和欣赏的目光去看对方,并不苛求相同,只求正视相异。    因此,懂得尊重旁人的人都感悟明了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姿态优雅、举止从容,因为有足够的自信支撑自己,也有足够的宽容去审视旁人。所以会被旁人所尊重,只是因为其身上所散发出的高贵又平和的气息实在是让人向往和吸引。    尊重会让人心情愉悦、呼吸平顺,尊重可以改变陌生或尖锐的关系,若是有对彼此足够的尊重,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    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重人者人恒重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