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茂名市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茂名市高三级第二次综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国人心里,总有一个温暖的位置留给粥。这种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诞生的食物,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 ‎②粥是如何诞生的?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 ‎③史学家们通常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常食用的几种谷物分别为黍、稷、粟、稻。无论何种谷物,脱壳以后的做法一是火烤,二是石燔,而粥的做法属于第三种,同样也是火上加热,但要置于容器里加水,使其软化——也就是《古史考》里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这一过程中,水与米的比例决定了最终的成品是饭还是粥。正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于是顺带把粥的发明也归功于他。其实从新石器时代起,适合“加水烹煮”的陶器除了“鼎”“釜”以外,还有出现在中晚期的“鬲”“戽”“规”等。其中“鬲”一字的意思是三足的锅,恰好是“粥”的繁体字“鬻”的下半部分;“鬻”字上半部,“米”字两旁的“弓”,则描绘了煮米时袅袅上升的蒸汽。‎ - 35 -‎ ‎④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民间流行在寒食节这一天进食大麦粥:“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⑤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宜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⑥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凡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无论是唐代的《食医心鉴》、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钦膳正要》,乃至明代的《本草纲目》和《遵生八笺》,以及清代的《粥谱》和《养生随笔》,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总结出粥的优点在于“一省费,二味全,三津润,四利膈,五易消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特意提到如何喝粥喝出健康:“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对于文人来说,喝粥也是他们淡泊明志、明月清风的养生良品。陆游是一个爱喝粥的文人,曾写下过著名的《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秋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这种饮食之妙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延续至今,无数家庭现在仍延续着早起喝粥的习惯。‎ ‎(节选自《粥,最能抚慰中国胃的食物》,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如黄帝的“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B. 在古代,粥在祭祀和礼仪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 C. 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D. 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5 -‎ A. 文章采用总分的结构模式,先提出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B. 文章的论证方法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例如第⑥段的论证方法同时采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 C. 文章列举《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D. 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的学者认为黄帝发明了“釜”“甑”这样的烹饪器具而顺带把粥的发明归功于黄帝,对于这一说法作者并不认同。‎ B. 之所以说粥是属于华人世界精神家园共通的符号,是因为粥已经由它的诞生衍生出粥文化,并引申出相应的礼仪与习俗及养生功能。‎ C. 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代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到了北宋有了理论依据。‎ D. 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都把粥作为饮食养生的重要食物,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作者经过查证史料,认为‘粥’的诞生功绩应该记在黄帝身上”错误,无中生有,第二段“如果要回到史料堆里寻找,三国时期谯周所著的《古史考》中即有‘黄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说文解字》也把这一功绩记在了黄帝身上,说‘黄帝初教作糜’。黄帝的历史发生于文字出现前,今天我们对此已难加考证,但如果从煮粥的容器入手,倒是可以做一番猜测”;第三段“追溯粥的起源至黄帝时代,倒不如说在黄帝时代诞生了适合煮粥的容器”,从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阐述,并未明确提出观点。‎ - 35 -‎ C项,“……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错误,第五段“以粥作为供养老人的主要食物,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礼记·月令》里有:‘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清代曹庭栋所著的《粥谱》里又特别提到‘粥能养人,老年尤宜’。‘食粥养老’的观念就这样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可知选项“供粥给长者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让‘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强加因果。‎ D项,“至今仍然流行的‘腊八粥’‘立夏粥’‘八宝粥’都是由粥文化引申出来的礼俗与习俗”错误,第四段“至今仍然流行的大众美食‘腊八粥’源自古代腊祭。相传腊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除了吃腊八粥,立夏节气民间也有吃‘立夏粥’的传统;旧时富贵人家喜添家丁,要请左邻右舍吃‘八宝粥’以报喜——种种由粥文化引申出的礼仪与习俗,也印证了粥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可以选项范围扩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末段列举了历朝涉及到‘粥’的古典文献证明,早起喝粥的习惯是中华饮食文化传统”错误,对论据的概括分析是错的,原文只是列举了唐宋元明清,不能说是“历朝”。论据与观点的关系错误,证明的是“粥的养生功能是中国人对粥最广泛的共识”。‎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错误,第六段“在关于粥的专著《粥谱》中,作者曹庭栋把粥分为谷类、蔬实类、木果类、植药类、动物类等八大类共计272种粥方,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可知“对每种粥的功用都一一详解”的是粥的专著《粥谱》,其他的没有。‎ 故选D。‎ - 35 -‎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抗疫过程中,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功夫:他们中有身怀六甲仍“最美逆行”的白衣天使,有义务接送医护人员休息的的士司机,有为医护人员免费提供住宿的宾馆业主,有2周内修好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还有无数为抗疫捐款的不具名的普通人。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借疫情挑事儿,全国人民在互联网上自发形成了爱国方阵,相互鼓励,提高警惕,五星红旗定将由14亿护旗手用一生去爱护、去捍卫。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聚对党国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 ‎(摘自《环球网:一场疫情,压不垮“硬核”中国!》)‎ 此次疫情,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企业、政府、银行等诸多部门单位迅速“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救治患者,确保应收尽收、精准救治;集中力量外防输入,确保交通检疫“滴水不漏”;集中力量内防扩散,确保社区防线织牢织密……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作出这样的评价,“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疫情下的中国力量、中国效率,正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制度优势最硬核的展现。‎ ‎(摘自《南方日报:疫情大考更显中国制度优势》)‎ 材料二:‎ 统计截至2020-03-07 17:30:59 更新于3小时9分钟前 全国疫情新增趋势 - 35 -‎ 图(一) 图(二)‎ 材料三:‎ ‎“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角: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摘自《凝聚共同战斗的精神力量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地时间25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卫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管理队伍。‎ 谈及此次中国考察之行,布鲁斯·艾尔沃德指出,他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应对疫情,展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虽然武汉街道空荡荡的,也看不见摩天大楼里的人们,但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自《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制度优势 感谢中国人民付出》)‎ ‎4. 下列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一项是( )‎ A. 疫情防控所有紧缺物资由国家统一调度。‎ B. 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C. 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在数千台工程机械轰鸣中,在10天之间便建成投入使用。‎ D. 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 - 35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出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 B. 世界卫生组织总于事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 C. 图表(一)(二)显示新增确诊和疑似人数都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疫情防治效果非常好。‎ D. 布鲁斯·艾尔沃德认为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都肩负起了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 ‎6. 中国成功阻击疫情传播并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4. B 5. D ‎ ‎6. (1)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或者“紧密团结、凝聚力、责任感、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坚韧”中的任意两点)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2)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3)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4)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先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再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最后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海外华夏赤子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不属于彰显“中国制度优势”,因为自发动员行为,是一种情怀,与中国制度优势没关系。‎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 35 -‎ A项,“他们纷纷动员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错误,材料一“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可知选项“全球各地”范围扩大。‎ B项,“谭德塞认为‘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主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错误,谭德塞的话,显示的是中国制度优势。‎ C项,“图表(一)(二)显示新增确诊和疑似人数都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错误,图(一)无法显示疑似病例人数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图一看不到过去疑似病例的数据,只显示现存人数和增加人数,没有对比,看不出下降趋势,不能把已知的材料外的认知代入对材料的客观解读中。‎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在抗疫过程中,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家国迸发了最诚挚、最朴素、最纯粹的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位置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努力,这决不是嘴把式,而是下了真功夫”“积累每个人的小爱就能汇聚对党国和民族的大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危难关头彰显赤子本色”,可知14亿中国人充分展现出赤胆忠心的“中国情怀”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华侨留学生在全球各地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可知海外华夏赤子也纷纷动员为祖国筹集最亟需的医疗物品和设备,驰援祖国以解燃眉之急;“从人员物资调配、交通运输管理到社会秩序维护,从城市社区、乡村网格化管理,到对每一户家庭的发动引导,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等被调动起来,动力澎湃”,可知中国的制度优势使得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当地时间25日,世卫组织在日内瓦召开发布会,刚刚结束中国考察行程的世卫组织专家考察组代表向各国媒体记者介绍相关情况。会后,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接受了总台央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体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系统深入社区基层,把防疫项目从省一级一直推进到社区,而北美国家等大多数地方都没有这样的管理队伍”,可知积极与世卫组织密切合作。‎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 35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跷能手 孙犁 干校的组织系统,我不太详细知道。具体到我们这个棚子,则上有“群众专政室”,由一个造反组织的小头头负责。有棚长,也属于牛鬼蛇神,但是被造反组织谅解和信任的人。一任此职,离“解放”也就不远了。日常是率领全棚人劳动,有的分菜时掌勺,视亲近疏远,上下其手。‎ 棚是由一个柴草棚和车棚改造的,里面放了三排铺板,共住三十多个人。每人的铺位一尺有余,翻身是困难的。好在是冬天,大家挤着暖和一些。我睡在一个角落里,一边是机关的民校教师,据说出身是“大海盗”;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有一次签字画押,竟把槐字的木旁丢掉,因此,人们又叫他李鬼。他既是工人出身,造反的工人们,对他还是有个情面的。但因为他又是由工人变成的“资本家”,为了教育工人阶级,对他进行的批判,次数也最多。每次批判,他总是重复那几句话:“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这就是罪,这就是罪……”大家也都听烦了。‎ 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这问题就严重了:里通外国。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 - 35 -‎ 夜晚,牛棚里有两个一百度的无罩大灯泡,通宵不灭;两只大洋铁桶,放在门口处,大家你来我往,撒尿声也是通宵不断。本来可以叫人们到棚外小便去,并不是怕你感冒,而是担心你逃走。每夜,总有几个“牛鬼蛇神”,坐在被窝口上看小说,不睡觉,那也是奉命值夜的,这些人都和造反者接近,也可以说是“改造”得比较好的。‎ 李槐有病,夜里总是翻身、坐起,哼咳叹气,我劳动一天,疲劳得很,不得安睡,只好掉头到里面,顶着墙睡去。而墙上正好又有一个洞,对着我的头顶,不断地往里吹风,我只好团了一个空烟盒,把它塞住。‎ 李槐总是安静不下来,他坐起来,乱摸他身下铺的稻草,这使我恐怖。我听老人说过,人之将死,总是要摸炕席和衣边的。‎ ‎“你觉得怎样?心里难过吗?”我爬起来,小声问他。‎ 他不说话,忽然举起一根草棍,在我眼前一晃,说:‎ ‎“你说这是什么草?”‎ 他这种举动,真正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我也病了,发高烧。经医生验实,棚长允许我休息一天,还交给我一个任务:照顾李槐。‎ 这一天,天气很好,没有风。阳光从南窗照进来,落到靠南墙的那一排铺上。虽然照射不到我们这一排,看一看也是很舒服的。我给李槐倒了一杯水,放在他的头前。我说:‎ ‎“人们都去劳动了,屋里就是我们两个。你给我说说,你是哪一年到日本去的?”‎ ‎“就是日本人占着天津那些年。”李槐慢慢坐了起来,“这并不是什么秘密,过去我常和人们念叨。我从小好踩高跷,学徒的时候,天津春节有花会,我那时年轻,好耍把,很出了点名。日本天皇过生日,要调花会去献艺,就把我找去了。”‎ ‎“你看见天皇了吗?”‎ ‎“看见了。不过离得很远,天皇穿的是黑衣服,天皇还赏给我们每人一身新衣服。”‎ 他说着兴奋起来,眼睛也睁开了。‎ ‎“我们扮的是水漫金山,我演老渔翁。是和扮青蛇的那个小媳妇耍,我一个跟斗……”‎ 他说着就往铺下面爬,我忙说:‎ ‎“你干什么?你的病好了吗?”‎ ‎“没关系。”他说着下到地上,两排铺板之间,有一尺多宽,只容一个人走路,他站在那里拿好了一个姿势,他说:‎ ‎“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 他在那里直直站着,圆睁着两只眼睛,望着前面。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 - 35 -‎ 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 芸斋主人①曰:当时所谓罪名,多夸张不实之词,兹不论。文化交流,当在和平共处两国平等互惠之时。国破家亡,远洋奔赴,献艺敌酋,乃可耻之行也。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及其重病垂危之时,偶一念及艺事,竟如此奋发蹈厉,至不顾身命,岂其好艺之心至死未衰耶。‎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午 ‎【注】①芸斋主人:即孙犁。‎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我”与重病中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精神特别兴奋,可以看出李槐很自豪自己的那段生活经历。‎ B. 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严肃地剖析、展现了其性格扭曲的过程。‎ C. 与《荷花淀》(孙犁)清新、婉丽的语言相比,本文的语言显得更为朴实、自然而简约。‎ D. 文末加上一段文言的“芸斋主人曰”,乃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是借鉴“太史公曰”的论赞方式评人论事。‎ ‎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持一种怎样的态度?‎ ‎9. 这篇散文具有小说文体的特征,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其小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7. B 8. (1)含意:①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②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他找到了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2)态度:同情与藐视并存的复杂态度。 ‎ ‎9. ①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比如,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②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我”与造反派的冲突、与“高跷能手”李槐的冲突,“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与“我”的冲突,以及“我”、李槐与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等;③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④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 ‎【解析】‎ ‎【7题详解】‎ - 35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B项,“作者从正面详细地回顾了‘高跷能手’李槐的遭际”错误,作者并非从正面详细地回顾……,而是巧妙地运用一种仿佛是不解世事的困惑者视角,一步一步的,试探地走进并学仿李槐彼时彼地不为人知的真实状态,妥帖自然地展现出其性格扭曲的过程。‎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意和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创作意图)的能力。需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第一问是考查句子的含意,对于句子的含意,最常用的方法是:①结合语境法。理解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②抓关键词法。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③联系主旨思考法。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是彰显作者的主要的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比如:分析句子位置法、剖析句子结构法和技巧句子还原法等。以本句为例,我们需要通读全文,从具体的语境出发来理解其含意。“高跷能手”李槐原为刻字工人,开过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便被扣上资本家的罪名,关入牛棚。后来又被揭发,天津沦陷期间,曾以踩高跷绝技被派赴日为日本天皇献艺,因此添了里通外国的大罪,引发心脏旧疾。文中“我”与奄奄一息的李槐独处时,问及日本之事,李槐谈着谈着竟坐起身来,兴奋地讲述踩着三尺高跷翻跟斗的情景,“眼睛里放射出一种奇异多彩的光芒,光芒里饱含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充满荣誉之感。”由此可见:造反派眼里的耻辱大罪,却是这个“高跷能手”一生的荣光,于生命终点酣然回顾,没有悔恨,不存悲怨,在人格尊严被践踏的恶劣环境里,年少的青春、热情、得意和自负,让他找到生命曾经存在光和热的证明。这一问,难度并不大。‎ 第二问,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难度稍大一些。一般考生都能够看出作者对李槐持“同情”的态度。如果仅仅回答出这一点,还是不够全面,作者对“高跷能手”李槐的态度需要结合整个文本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结合全文内容,特别是最后一段“云斋主人”孙犁说的话来看,作者对李槐的态度除了“同情”之外,还应该有“"藐视”的一面:“然此事在彼幼年之期,自亦可谅之。而李槐至死不悟,仍引以为光荣,盖老年糊涂人也。可为崇洋媚外者戒。”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李槐性格扭曲的一面,身陷可笑境地却不自知。‎ ‎【9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文本特征的能力。涉及的考点主要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也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生在作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孙犁散文的“说化特征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那么回答本题时就要从“小说”入手而不能从散文入手。小说(特征)是什么?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写什么—“人物”“情节”“环境”,②为什么写—“主题”,③怎样写—“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为此,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表达技巧等方面组织答案。“另一边是一个老头,是刻字工人。因为字模刻得好,后来自己开了一个小作坊,因此现在成了‘资本家’。他姓李名槐,会刻字模,却不大会写字”“我怕他真的要翻跟斗,赶紧把他扶到铺上去。过了不到两天,他就死去了”,可知叙事比较紧凑、完整,本文较为完整地记述了“高跷能手”李槐一生的遭际;“开了一年作坊,雇了一个徒弟,赚了三百元钱,就解放了。这就是罪,这就是罪……”“但不久,又有人揭发他到过日本,见过天皇。这问题就严重了:里通外国。他有多年的心脏病,不久就病倒了,不能起床。最初,棚长还强制他起来,后来也就任他一个人躺着去了”,可知矛盾冲突性较强,比如,“高跷能手”李槐与造反派的冲突等;“我在青蛇面前,一个跟斗过去,踩着三尺高跷呀,再翻过来,随手抱起一条大鲤鱼,干净利索,面不改色,日本人一片喝彩声!”可知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突出,李槐对高跷艺术的痴迷,他早年为日本人献艺晚年仍引以为荣的畸形心态;小说技巧的运用,比如注重用细节和环境来塑造人物形象,用凝练、简洁的“白描”传达出复杂的人生况味等。另外,对于孙犁这个作家,考生也需要特别注意一下:孙犁的小说写得像散文,而散文写得又像小说。大量融进小说的笔法,构成了他散文(晚年)的一大特征。‎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宣德初,巡按广东,廉能最。改按江西、浙江。捕巨盗不获,坐免。盗就执,乃复官。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 35 -‎ ‎。帝嘉纳之,用荐迁陕西副使。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八年秋拜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濂内惭,抵无有。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东宫建,复宫保。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在刑部持法稍深。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B.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C.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D.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 B. 北狩,指的是狩猎,比喻将敌人比作猎物。这里指向北进军。‎ C.‎ - 35 -‎ ‎ 宫保,是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用以称太子少保。‎ D.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构,长官为工部尚书。‎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 金濂善于筹划,政绩突出。他上书请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并建议激发当地人们纳粮的积极性,使得边地粮食储备充裕。‎ C. 金濂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军务参赞随陈懋等讨伐叛贼邓茂七,虽然没有赶上诛灭邓茂七的战事,但在清剿余贼时,捉拿了他兄长的儿子邓伯孙。‎ D. 金濂理财有方,深受重用。景帝初年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没有遵旨照办,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2)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 ‎(2)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尝言郡县吏贪浊”,说的内容“郡县吏贪浊”和“言”之间不断开,排除BD;‎ - 35 -‎ ‎“巡按御史察廉能者”中,“巡按御史”是名词,做的是“察廉能者”,之后是打比方,之间断开,排除A。‎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B项,“这里指向北进军”错误,这里是皇帝被掳到北方去的婉词,指英宗被俘。‎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项,“但很快获释并升任其他职位”错误,原文“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意思是“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 故选 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旌,表彰;额,数目;储,储备。(2)敛怨,招惹怨恨;讦,揭发;阴事,丑事、隐私;于是,在这时候。‎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 - 35 -‎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 35 -‎ 金濂,字宗瀚,山阳人。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宣德初年,做广东巡按,(官员考核时)他的廉洁和才能最突出。调任江西、浙江巡按。逮捕大盗没有抓获,因此获罪被免职。盗贼被擒获后,他才得以官复原职。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清官和贪官就会被区分开来,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八年秋天升为刑部尚书,侍经筵。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去征讨,不胜。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他们到达时,御史丁瑄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皇上于是调张楷去讨伐浙江贼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捕获的其余贼人。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为国家招惹怨恨),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隐私(丑事)。皇上想宽恕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于是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五年,他在任上去世。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以时间词为标识,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B. 颔联中写樱桃形体“万颗匀圆”,令人惊讶,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 C. 颈联“沾”“擎”二字用得精妙,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形象生动。‎ D. 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摹写工细,用语总体平易。‎ ‎15.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4. D 15.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忧伤时世;伤感乱世;伤感飘零生活。若理解成洒脱之情,自圆其说也可以)。④“转蓬”比喻自己像蓬草一样遇风旋转,到处飘零。‎ ‎【解析】‎ ‎【14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这首咏物诗采用以昔衬今的手法”错误,不是以昔衬今,而是今昔对比的手法。‎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乡野之人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细心地移放却还是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金盘玉箸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转蓬。《野人送朱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西蜀樱桃也自红”,这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上句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下句写樱桃大小相等,诗人说,樱桃“万颗匀圆”,令人惊讶:为何大小竟这样相同呢?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第三联出于诗人的记忆。引逗这记忆的,是“野人送朱樱”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件。末联“金盘玉箸”承第三联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35 -‎ ‎(1)《劝学》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性后,接着以“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论证用心浮躁的危害。‎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3)《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蟹六跪而二螯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佛狸祠下 (4). 一片神鸦社鼓 (5). 持节云中 (6). 何日遣冯唐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蟹”“螯”“蛇鳝”“佛狸祠”“遣”的书写。‎ ‎【点睛】本题既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记忆默写情况,又考查学生对于名句意思的理解掌握情况。题目中所涉及的名句名篇都是课内要求背诵掌握的。这就要求学生在记忆背诵名句名篇时,不但能正确地书写出来,还要注意领悟其含义,结合名句名篇的含义和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得益于老旧小区改造工程,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然而,碰上这么好的事,朋友高兴之余也有一些 。为啥?原来是小区没有物业管,“恐怕这白墙新瓦过不了多久,又会回到从前”。‎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老旧小区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环。“老旧”绝非“破败”,前者是岁月的痕迹,后者则缘于无人维护。刚刚 一新的老旧小区,如果不久后仍因种种原因处于失管、弃管状态,只怕改造的努力会 ,再高的“颜值”也会衰减,百姓也得不到长久的实惠。‎ 当前,不少地方都在 ‎ - 35 -‎ 进行老旧小区改造。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经过初步摸查,各地上报需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在实施过程中,从修灯杆、换管道到重新硬化路面,很多老旧小区的设施得到了提升。这项民生工程既惠民又暖心,百姓对此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而设施改造只是个开始,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隐忧 整顿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 B. 担忧 整饬 前功尽弃 大张旗鼓 C. 隐忧 整顿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 D. 担忧 整饬 付诸东流 紧锣密鼓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 B.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C.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 D. 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19. 标有序号的四句话,标点符号错误的一句是( )‎ A. ①一位朋友家的小区墙白了、下水通了,‎ B. ②曾经堆满杂物的楼下广场整洁有序,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 C. ③改造之后的小区,“颜值”直线上升,“价值”也节节攀高。‎ D. ④如何让老旧小区“好看”又“宜居”,成为摆在治理者面前的新课题。‎ ‎【答案】17. D 18. B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隐忧:不可言状的忧虑。担忧:发愁,忧虑。根据语境“朋友高兴之余也有一些”,填入“担忧”。‎ 第二组,整顿: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抽象的,组织、纪律、作风等)。整饬:使有条理;整顿(多侧重指客观存在的)。根据语境“一新的老旧小区”,填入“整饬”。‎ 第三组,付诸东流:仍在东流的水里冲走。比喻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前功尽弃: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付诸东流”的词义包含“前功尽弃”,故此处用“付诸东流”。‎ 第四组,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根据语境“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填入“紧锣密鼓”。‎ 故选D。‎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画线句“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是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中,“不仅……也”是递进关系,但内容刚好颠倒,“城市的新气象”,按人们的惯常认识,“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这里进一步指出,“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所以需调整过来。另外,两个分句的句式为保持一致性,需统一为动补的短语形式,改为“一座城市的新气象,不仅体现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AC项,“不仅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也……”错误,语序不当。‎ D项,“不仅为气派的高楼、美观的建筑的体现,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小区、井井有条的旧街巷”错误,句式不一致。‎ 故选B。‎ ‎【19题详解】‎ - 35 -‎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B项,“还添置了健身器材等……”错误,省略号不能和“等”共用 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站在美育视域下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美与欣赏美。在日常的教学中,①______,尤其是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与双眼注视前方等习惯,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其次,教师要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与眼睛,②______,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会与感受。另外,运用形体律动可以训练学生音乐细胞。然而要想积极开展音乐形体律动活动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由于诸多学生比较紧张害羞,没有及时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加以学习,存在肢体僵硬的状态。因此,③______,以动态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答案】 (1).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3). 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形体律动 ‎【解析】‎ - 35 -‎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个空对应“尤其是歌唱习惯,包括收腹、抬头、身体放松与双眼注视前方等习惯,促使学生保持积极活跃的状态”,可知填入概括的语句,即“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个空对应“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这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朵与眼睛”,填入递进的句子,即“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三个空对应“由于诸多学生比较紧张害羞,没有及时按照教师示范动作加以学习,存在肢体僵硬的状态”和“以动态韵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填入教师怎么做,即“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形体律动”。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下面是介绍“元宵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答案】①正月十五②别称(他称,又名)③习俗(风俗)④吃元宵(汤圆)⑤影响(地位、意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第一处是常识,元宵节的时间,“正月十五”;第二处根据“上元节”“元夕”“灯节”,可知是元宵节的其他名字,即“别称”;第三个空对应“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可知是概括这几项的词语,即“习俗”;地四处和“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并列关系,是元宵节的活动,即“吃元宵”;第五处根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入“影响”。‎ 四、写作(60分)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2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 35 -‎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诗作《无题》发表后在网络上引起很大争议。有人认为诗的第一句不应该这样写,1942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怎么能说“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有人则认为,诗不同于历史,它属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是可以想象虚构的,这样写也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评论。‎ ‎【答案】【范文】‎ 诗行里的英雄 何者为英雄?我认为,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只要能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能够走在时代前列为大众谋幸福就是英雄。《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 ‎ ‎《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面对着国难家仇,英勇的将士们在战火纷飞中,用热血、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尽管身处“高山密林”,环境恶劣,吃着“野菜粗饭”,条件艰辛,用的是“布鞋长枪”,装备简陋,但是,他们却有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舍身为民之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坚强意志、用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构筑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很多英勇无畏的将士或许把生命留在了“1942”,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换来了以后无比荣光的“1945”“1949”…… ‎ - 35 -‎ 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从广义上看,英雄是勇武过人的杰出人物,他们往往与“精忠报国”、“舍身就义”等词语挂钩,被认为是时代的先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曹操是历史上一位英雄。“行刺董卓,可见其勇;离间马韩,可见其智。”这英雄的智勇双全,就令人刮目相看。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多么伟大的气概,这正是他自己的深刻写照。战败,大笑周郎诸葛;不耻下跪关羽。不因眼前的小挫折放弃大局面。能伸能屈,此乃大丈夫也。 ‎ 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十分贫苦。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直到哥哥阿尔莫吉·柯察金工作之后,才有所改善。他后到省肃反委员会工作。妻子是达雅·柯察金娜,是他的第三个恋人。保尔是完美的青年革命战士的形象,他勇敢、坚强,拥有顽强的毅力,相信自己的力量,并有“在任何情况下也不怕困难”的品质,教育了无数中国革命青年。保尔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定题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称为“选题”。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审题】材料由一首现代诗歌构成,写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完成写作任务,读懂诗歌是关键,并且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懂得分析它运用的手法,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写作任务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如“生活(历史)”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无论是认同谁的观点,都要以理服人。要恰当运用批判性思维,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把握分寸。‎ ‎【立意】生活与文学;历史与艺术;诗行里的英雄等等。‎ - 35 -‎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诗行里的英雄》,首段引出观点“《无题》中的三代人就是英雄,诗行里的英雄”。中间三段并列式论述,“《无题》这首现代诗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文学作品中能伸能屈的英雄豪杰”“文学作品中的钢铁战士”。最后强调“只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追随时代新趋势,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真实的历史,亦或是当下,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英雄”。‎ ‎【素材】1.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要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关于英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定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但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变化,对工作的坚守,对信念的执着,对事业的担当都是英雄永恒不变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更是奋斗者、参与者。而每个人都能把非凡英雄精神体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整个社会就会英雄辈出,就会凝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 ‎2.“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奋斗的新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要浓墨重彩记录英雄模范、表彰英雄模范,传颂英雄模范的事迹,弘扬英雄模范的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风尚。全社会都要向英雄学习,立足自身岗位,爱一行、干一行,为之乐、乐为之。用拼搏实现理想,用奋斗赢得未来,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收获不平凡的人生。要奋力营造各类人才千军万马、各路英雄百舸争流、“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喜人氛围。‎ ‎3. 立夏,他二十岁的时候,她正好十岁。她坐在台下,晶亮的眸子映照出台上英武的他。他是学校请来的英雄,笔挺的军装上一张黝黑却棱角分明的脸,因为激动透着健康的红晕。他在台上大声地念着手中的演讲稿,只剩下三根手指的右手高高举起,如同一面灼目的旗帜。在一次实弹演习中,面对一枚“咝咝”作响的手榴弹,他毫不犹豫地拣起来扔向远方,挽救了被吓呆的战友。她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朦胧间台上的他是那么高大英俊,连他那浓重的乡音都充满了亲切的味道。“他真是个英雄,我会一辈子记住他的”她在心里默默地想。‎ 点睛】写作文学评论:‎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 35 -‎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2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东方日报》的“东方风”文学栏目征稿,请给栏目编辑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推荐这首诗的理由,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历史•英雄•青春 尊敬的编辑:‎ - 35 -‎ 您好!我是贵报的一名忠实读者,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您主编的“东方风”文学栏目,上面的文章让我受益匪浅。近日读《东方日报》,得知您正在为该栏目征稿。昨天,我刚好读了一首名为《无题》的诗作,觉得特别棒,所以,我特别想把这首诗推荐给您。‎ ‎《无题》这首诗歌有着一种历史的凝重感。“1942”,是一个特定的年份,距今已有78年。回望,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关键期;犹记,那个时候的世界正经历着两大阵营的对抗。无论是东方战场还是欧洲战场都是硝烟滚滚;那个时候的人民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不保夕……诗歌设置了这样的一个大背景,将我们的记忆倒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影像。‎ ‎《无题》这首诗歌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面对着国难家仇,英勇的将士们在战火纷飞中,用热血、用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尽管身处“高山密林”,环境恶劣,吃着“野菜粗饭”,条件艰辛,用的是“布鞋长枪”,装备简陋,但是,他们却有着拳拳的赤子之心、报国之志、舍身为民之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坚强意志、用对抗战必胜的信念,构筑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很多英勇无畏的将士或许把生命留在了“1942”,但是他们的生命却换来了以后无比荣光的“1945”“1949”……‎ ‎《无题》这首诗歌闪烁着青春的璀璨。人们常说,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可是当面临着亡国灭种之虞时呢?有的人迷失了,但更多的人却清醒了。他们用青春燃起熊熊烈火,他们以青春作为武器,驱除侵略者,保家卫国,争取赢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权利……爷爷的爸爸的时光,那是他们许身报国的时光,他们的青春有着血染的风采,圣洁而绚丽。‎ 另外,《无题》这首诗歌结构精巧,语言平白,作者的情感是流动的,真挚而热烈;在叙述方面也颇具匠心,由发现“存放着的秘密”到翻出“黑白相片”到引出“战士小伙”再到追忆“爷爷的爸爸的时光”,最后懂得父辈们“青春也曾似火”,有叙述,有感悟,丝丝入扣。‎ ‎《无题》这首诗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方面来说都是一篇佳作。品读它,可以让读者铭记历史,缅怀英雄,致敬青春。‎ 综上所述,我特向您推荐《无题》这首诗。‎ 此致 敬礼!‎ 一个读者 ‎2020年某月某日 - 35 -‎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材料由一首现代诗歌构成,写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完成写作任务,读懂诗歌是关键,并且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懂得分析它运用的手法,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写作任务是推荐信,要求考生必须读懂这首诗歌(内容、思想、手法等),对这首诗有客观的评价,表达你对这首诗的内容和写法的自我看法,这首诗的突出亮点是什么,也正是我推荐的理由。这其中就是内在的严密逻辑关系,我为什么推荐它。‎ ‎【立意】历史•英雄•青春;铭记英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青春无悔;不失英雄本色;‎ ‎【结构】标题新颖,《历史•英雄•青春》,首段即点题,“所以,我特别想把这首诗推荐给您”。中间四个段落从不同角度推荐这首诗,“《无题》这首诗歌有着一种历史的凝重感”“《无题》这首诗歌有着英雄们光荣的历史”“《无题》这首诗歌闪烁着青春的璀璨”“另外,《无题》这首诗歌结构精巧,语言平白,作者的情感是流动的,真挚而热烈”。最后总结“《无题》这首诗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方面来说都是一篇佳作。品读它,可以让读者铭记历史,缅怀英雄,致敬青春”。‎ ‎【素材】1.青春不可浑浑噩噩,也不可信马由缰,唯有立凌云之志,才能为青春正名。追古溯今,你会发现那些收获成功、出类拔萃的人,无不是胸有大志者。青年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青年当立足高远,追求无限的可能。青春的热血会推动我们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 ‎2.青春唯有矢志奋斗,才能无愧青春。试想,没有用生命奋斗精神,惠若琪何以重伤后重回赛场,带领中国女排鏖战里约,再创辉煌?没有忍受孤独、挥洒汗水的奋斗精神,蒋珂何以成就史上最美“甄姬”,将“百戏之祖”昆曲传承并发扬?没有每天在实验室钻研十几小时的奋斗精神,曹原何以年仅22岁便解决困扰全球百年难题,成为耀眼的科技新星?奋斗的青春最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也只有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才能变为现实。‎ - 35 -‎ ‎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的民族,也是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岳飞、文天祥到戚继光、郑成功;从林则徐、邓世昌到左权、杨靖宇;从李大钊、方志敏到赵一曼、江竹筠;从董存瑞、刘胡兰到黄继光、邱少云;从张思德、雷锋到焦裕禄、孔繁森;从邓稼先、郭永怀到黄大年、罗阳;从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到中船重工第七六〇研究所英雄群体……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点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明确,往往限定了写作范围和对象,暗示了文体——议论文。但任务驱动型作文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具体到每位考生又必须明确,应该选择自己赞成或社会主流价值观认同的观点,选择自己有素材积累和感触的观点来写。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 ‎2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无题 遥远的1942,‎ 历史书里翻不到的角落。‎ 难解的1942,‎ 旧木箱底存放着的秘密。‎ 弹尽尘埃的黑白相片,‎ 隐藏着一张年轻的脸。‎ 是英俊的战士小伙,‎ 在演绎整个天下的潇洒。‎ 高山密林,野菜粗饭,‎ 布鞋长枪。‎ 爷爷的爸爸的时光,‎ 在我的思绪里闪烁。‎ 我眯起眼睛思索——‎ 原来动荡的年月,‎ 青春也曾似火。‎ - 35 -‎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本卷现代文阅读(三)《高跷能手》中李槐的青春是“远洋奔赴,献艺敌酋”,《无题》中“爷爷的爸爸的”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粗饭、布鞋长枪”.你的青春是什么?在18岁成人礼即将到来之际,请以“我的青春”为主题写一篇“青春致辞”,准备在学校的校刊上作为“卷首语”刊发。‎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青春似火,燃烧自我 青春何谓?青年何为?这是每个时代的发问,每位青年都矢志追求的答案。有的人的青春是“远洋奔赴,献艺敌酋”,有的人的青春是“高山密林、野菜粗饭、布鞋长枪”,有的人的青春是……而我的青春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 青春是一种滚烫的情怀,它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连。即将18岁的我们,在人生的征途中也经历了一些磨练,譬如,年初的新冠状肺炎疫情,在苦难面前,我们对“家”、“国”的概念才会进一步明确。有幸生于和平年代,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我由衷感激为国牺牲的先烈们,为共和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者,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们切实让我感受到了没有国便没有家的道理。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我们什么都不是。所以,青春的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儿女,我们的青春应该为她挥洒。我们要热爱她的历史,她的文化,要维护她的尊严,将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她的恩情。‎ 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另一种青春,他们享受着祖国的馈赠,却在拼命的抹黑她;他们享受着祖国的教育,却在践踏着法律的威严;他们享受着各类设施的便利,却又在肆意破坏……这些香港“愤青”,他们虽已是18岁,他们拥有的却是冷血的青春。‎ 青春是一种担当,它与建设祖国紧密相连。英雄们终将会老,建设国家的责任必定会落在我们的肩上。作为即将成年的我们,理应做好充分的准备。18岁啦,我们不再是小孩了,吃喝拉撒难道你还指望家人?青年人应该有青年人的担当!在学校,我们得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在家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负责;在团队里,我们得为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在社会上,我们得……只有肯担当,我们才有可能参与到建设国家中去,每行每业,需要都是肯担当的人啊。否则,我们便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时代的弃儿,成为巨婴,甚至成为啃老族。青年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激情,有的是雄心,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何愁国家的建设进展慢呢?‎ - 35 -‎ 青春是一种自我完善,它与祖国强盛紧密相连。18岁,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我们求学的最佳时段。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关口,知识更迭迅猛。我们除了要掌握最新的知识,还要学习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作为学子,我们的担子很重。祖国的强盛靠的是人才,国际社会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作为18岁的青年,我们能够苟且吗?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唯有不断自我完善,才能够担此重任。只有年轻的一代强大了,我们的祖国才会变得更加的强大。青春不是给我们肆意浪费的,青春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 青春,就是一把熊熊烈火,燃烧着自我。青春,就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的代名词。让即将18岁的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宣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让我们用青春照亮自己的征途。让我们坚信:青春有我,必将更加绚丽;我有青春,一定会更加灿烂。‎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材料新鲜,从材料中提炼最重要的观点,同时这个观点可以运用到各个方面。无论是个人生活,学生教育,做事模式,都可以有所展现。‎ ‎【审题】材料由一首现代诗歌构成,写作任务突出了应用文体的写作。要完成写作任务,读懂诗歌是关键,并且要有自己的切身感受,懂得分析它运用的手法,这对考生的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写作任务是为校刊写“青春致辞”的卷首语,要求对所给的材料(现代文阅读三、无题)写自己的感想,任务十分明确,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提供的写作倾向,我们不能够抛开材料空谈青春,个人青春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结合,行文时注意抓住“致辞”的特征,可以先谈及今年情况,然后提出今后的设想,谈设想要围绕自己所论及的主题,最后表达自己的祝福,逻辑思路非常清晰。‎ ‎【立意】青春当立志;青春当奋斗;青春当争先;韶华易逝,劝君惜取少年时;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等等。‎ ‎【结构】标题切题,《青春似火,燃烧自我》,首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而我的青春是热爱祖国,勇于担当,完善自我”。第二段围绕“青春是一种滚烫的情怀,它与热爱祖国紧密相连”栾树;第三段例举反面例子;第四段围绕“青春是一种担当,它与建设祖国紧密相连”论述;第五段围绕“青春是一种自我完善,它与祖国强盛紧密相连”论述。最后一段强调“让我们坚信:青春有我,必将更加绚丽;我有青春,一定会更加灿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 35 -‎ ‎【素材】1.青春不能复制粘贴,也不能麻木不仁,唯有敢做先锋,才能让青春散发光彩。每个人的青春都如同在荒漠中前行,与其让青春在忐忑踌躇中流逝,不如凭借一腔孤勇闯出一条小径,镌刻生命的坐标。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习总书记曾寄语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青年有担当,国家才有希望。青年人只有不甘于平庸,勇做先锋,才能扛起民族振兴的大旗,成就“青春之中国”!‎ ‎2.青春不只是00后的年龄标签,更是我们应该拥有的气质与担当的代名词。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造物主赐予我们青春,不是让我们迷茫与挥霍的,而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段无所畏惧的历练,在摸爬滚打中锤炼出坚强的意志,培养出卓越的创造力。我们将来能够登上的每一座高峰都由青春奠基,我们将来要成就的每一番事业都是青春的梦想。‎ ‎3.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我们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我们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我们乐于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成就一番事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35 -‎ - 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