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课时作业: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课时作业: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但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②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 - 26 -‎ ‎,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④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然而,并不一定每一个浙东作家都会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会有这样的气质与风格,如果是那样,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扫兴的事情!实际上,一个文学家会接受哪种类型的地域文化的影响,或者说,在哪一个层面上、哪一种程度上接受该地域文化的影响,这与他的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是有密切关系的。‎ ‎1.下面有关文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使文学家的创作表现为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 B.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就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人文地理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C.文学家的迁徙流动会使作品本籍文化色彩有所减弱,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发生相应的变化。‎ D.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 - 26 -‎ 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解析:“从而使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文无据。‎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从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和东西文化的差异入手,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 B.第②段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地理环境会影响文学创作,产生地域的文学或文学的地域性,文学也会影响人文地理环境。‎ C.第③段从作家迁徙流动的动态角度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辩证关系,表明文学家的迁徙可能会使作品发生变化,其文学创作也会反哺于当地文化。‎ D.第④段进一步论述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复杂性,强调由于文学家个人气质、生活经验等不同,其接受地域文化影响的具体情况也会有差异。‎ 解析:“目的是论述文化的地域差异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错,目的是论述“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地域的文学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反过来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影响,进一步强化文学的地域性。‎ B.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就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也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 C.鲁迅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的形成,‎ - 26 -‎ 是因为受到民间文艺形态与浙东独特的精神文化因素的显在影响。‎ D.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否则一个地域培养出来的必然是一些气质相仿、风格雷同的文学家。‎ 解析:B项,缺少前面的条件“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C项,“显在影响”错,原文是“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D项,“都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原文是“深受这种民间文艺形态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雪 狼 我们打算在老乡巴特的蒙古包借住一宿。大家围成一个圈,中心摆着一个火炉,样子像放大几十倍的花瓶。炉火烧得很旺、很暖,让我们忘掉了吉普车还在一公里以外的雪地中陷着的事实。‎ 巴特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壮汉,彪悍豪爽。“巴大叔!有没有好玩的故事给我们讲讲哩?”说这话的是我身旁的小虎。“是啊!我们听说草原上流传着很多传说,尤其是关于狼的。”我随声附和。‎ 看着我们期盼的眼神,巴特也来了劲头,他摘下厚重的皮帽子,在火炉旁盘腿坐下来讲起他童年一次与狼的遭遇。‎ ‎“我的母亲在我六岁那年得伤寒死了。我八岁就跟着父亲老巴特开始游牧生活。有一年冬天很冷,差不多与现在一样,我遇到了生平第一头野狼。那天晚上,我一个人走出勒格尔(蒙古人对蒙古包的称呼)去尿尿。忽然发现不远处的雪地里有双眼睛,红彤彤的,可怕极了。我吓得大喊着父亲的名字往回跑。父亲惊醒后扛着猎枪就冲了出来。”‎ - 26 -‎ ‎“杀掉了?”小虎按捺不住地问。‎ ‎“没有,如果当时杀掉它们,之后的怪事就不会发生了。”巴特清了清嗓子,用掺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回答。‎ ‎“由于天黑,尽管看不出到底是什么动物,父亲还是为了确保安全而抬起了猎枪。可就在准备扣动扳机那一刻,那东西好像知道似的发出了痛苦的号叫。 当时父亲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东西已经受了伤。我跟在父亲身后慢慢靠近,发现那是一头中了枪伤的野狼。那是一头雪狼,跟以往草原上能见到的狼不一样,它通体白色,只在冬季出没,个头也要比普通的狼大上一圈。‎ ‎“我和父亲当时都很震惊,因为祖辈们讲过雪狼是草原上的勇士,聪慧有灵气,虽然也食肉但从不袭击牧民的牲畜,对人类很友善。‎ ‎“雪狼身体虚弱极了,腿上也满是擦伤,父亲推测这头雪狼受伤之后一定逃了很久。我们俩把雪狼抬进了勒格尔给它疗伤,但是那头雪狼很警觉,稍一用力触碰它的身体它就死命反抗。后来我发现了症结所在。我偷偷摸了下雪狼的肚子,发现里面有动静。它怀孕了。”‎ 巴特把煮好的马奶酒逐个倒进我们腿边的杯子里。马奶酒半透明,甜中带些酸,喝到肚子里很暖和。‎ 外面的雪似乎下得更大了,寒风呼啸。‎ ‎“后来呢?”我问。‎ ‎“后来,父亲开始照料起雪狼,雪狼在一个月后顺利生下两只狼崽子。两只雪狼崽子机灵可爱,我和父亲喜欢得不得了。雪狼妈妈身体也渐渐恢复。小家伙们胃口越来越大,个头越来越大,附近知道我和父亲养雪狼的牧民也变多了。他们觉得能够养雪狼是福气,会带来好运。‎ ‎“‎ - 26 -‎ 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伙外地人,看他们打扮像是走关的商人,但是他们却开始在草区周围活动。”‎ ‎“父亲很清楚,他们是打起了雪狼的主意。”‎ ‎“他们出高价要买下两只雪狼崽子,我父亲断然拒绝了。”‎ ‎“结果在当天夜里他们竟然来偷……”巴特说着,眼睛里露出紧张的神色。‎ ‎“我和父亲提前把雪狼和它的孩子藏在了一处山洞。那伙人举着火把押着父亲和我来到了那处山洞。雪狼妈妈可能出去觅食了,那伙人抓住狼崽子要逃,被父亲拼命阻拦,结果父亲被他们打了一枪。幸亏雪狼妈妈及时赶来,但还是差了一步,狼崽子被掳走了。雪狼跪在地上,让我把还有一丝气息的父亲抬到它的背上。就这样,雪狼驮着受伤的父亲在雪夜里和我回了家。当天凌晨,雪狼叼着一根绿草回到了我和父亲的身边。它是要救我父亲的命啊!我把那株草碾碎后敷在父亲的伤口上,没出一个小时伤口就愈合了。虽然弹壳还残留在父亲的体内,但是父亲活了过来。‎ ‎“找到救命草的雪狼累趴下了,它的眼里含着泪珠,我知道那是为了报答父亲的救命之恩而错过了救自己孩子的泪水。‎ ‎“当夜,雪狼没有在勒格尔住,它再次离开了父亲。据说那天草区附近的牧民都听到一声哀号,一声撕心裂肺的哀号。”巴特的眼眶里闪着光芒。‎ ‎“‎ - 26 -‎ 隔了大概有一个星期,雪狼回来了,它很疲惫,嘴里还衔着有疗伤用途的药材,那种情况持续了好一阵子,直至父亲痊愈。同样是一个晚上,父亲拥着我躺在火炉旁。雪狼悄悄地潜了回来,它不动声色,异常谨慎,围绕着我们打转。我和父亲都感觉很奇怪。雪狼要死了!它跪在我和父亲的身边,蜷缩着身体,似乎等待主人给予最后的爱抚,我和父亲都流下了眼泪。听着雪狼愈加衰弱的喘息,我们心如刀绞,突然,雪狼活泼了起来,它支起身子围绕我和父亲转了几圈,跑到外面,接着,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雪狼带着一个女人出现在我和父亲的面前。那女人就是我的母亲!看到母亲那一刻,我和父亲谁都没有恐惧,因为我们知道这是雪狼灵气的感恩,是雪狼带回了她。”‎ 之后巴特告诉我们,第二天天明后,母亲和雪狼都离开了,父亲把雪狼葬在了母亲的坟旁,自己一个人离开了巴特。他告诉巴特他要去寻找雪狼的孩子,之后就再也没了踪影……‎ ‎(摘编自2014年06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品以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人与狼之间恩怨纠结的故事,故事朴实无华,毫无悬念,却又扣人心弦,令人深思。‎ B.作品开头直切场景,采用从故事发展的中间截取横断面的方法,故事的叙述脉络清晰,在节省笔墨的同时,也营造了作品特有的氛围。‎ C.文中的巴特有着双重的作用,既是作品中的线索性的人物,勾连故事前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也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 D.作品中,作者借助巴特的叙述,通过动作、细节等描写,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雪狼形象,富有感染力。‎ 解析:A项,“纪实的手法”错,有浪漫手法,“朴实无华,毫无悬念”错,故事悬念丛生;B项,“作品开头直切场景,采用从故事发展的中间截取横断面的方法”错,作品开头有引子,有铺垫;C项,“同时也是作品着力刻画的人物”错。‎ 答案:D ‎5.作品中的雪狼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5分)‎ - 26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小说中的形象。从文章可以找到作者对雪狼性情特点的描写,特别是父亲营救雪狼后,作者对雪狼知恩图报的描写十分生动传奇。要注意结合分析。‎ 答案:天性善良,不伤牧民的牲畜;是草原上的勇士;聪颖有灵气,深受牧民喜爱;知恩图报,情感丰富;通情达理,先人后己,勇于牺牲。‎ ‎6.作品以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为结尾,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探究。对“作品以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为结尾”这一情节的分析,要注意从情节与人物、情节与主题、情节与读者等多角度展开。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条进行。‎ 答案:①艺术结构上,以巴特的父亲把雪狼埋葬后寻找雪狼的孩子至今没有踪影为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猜测巴特的父亲能否找到雪狼的孩子。②情感表现上,以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来表现父亲对雪狼的感激之情,强化了感恩的主题。③人物形象上,巴特的父亲为报恩去寻找雪狼的孩子,使巴特的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用巴特的父亲寻找雪狼的孩子把小说主题由报恩深化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程十发: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1921年3月出生于松江。18岁时,‎ - 26 -‎ 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吕蒙同志看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出版社。从此,程十发成了“国家干部”,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术风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诞生了。‎ ‎“‎ - 26 -‎ ‎《画皮》是一部彩色连环画,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所受过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以及传统笔墨的再现。”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 程十发艺术的巨大飞跃,是在1957年的云南写生之后。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化。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从《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到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一发不可收,成为新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当程十发在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时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难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上。“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尽管如此,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记得程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20张画,起码要打50张底稿。”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30幅,折成人民币60万元购买了10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1991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30张画,不顾高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 - 26 -‎ 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时,程十发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往往画出自家面貌。‎ B.毕业后,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败。他生平第一次画展不仅观众寥寥,更是一张画也没卖出,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 26 -‎ C.解放后,程十发进入了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就绘制完成了《画皮》。‎ D.进入90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解析:D项,”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于文无据,原文是:夫人和女儿的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失业回家的程十发,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没有放弃绘画艺术。这些生活的经历也成为了他未来在绘画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D.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妙对待“文化大革命”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全面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解析:A项,老师赞赏的是他的才华,对他“离经叛道”的行为很头疼;B项,文中强调的是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研究是程十发成功的基础;E项,文章没有“全面”介绍程十发的一生。‎ 答案:CD ‎9.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 -‎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文本中引用程十发弟子和朋友的话,对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记的真实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①从不同侧面表现程十发,丰富了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他人的评价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③和文中正面描写互相配合,使行文富有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王景崇,邢州人也。为人明敏巧辩,善事人。唐明宗镇邢州,以为牙将,其后尝从明宗,隶麾下。后事晋,累拜左金吾卫大将军,常怏怏人主不能用其材。汉高祖起太原,景崇取库金奔迎高祖。高祖至京师,拜景崇右卫大将军,未之奇也。高祖攻邺,景崇不得从,乃求留守起居表,诣行在见高祖,愿留军中效用,为高祖画攻战之策,甚有辩,高祖乃奇其材。‎ 是时,汉方新造,凤翔侯益、永兴赵赞皆尝受命契丹,高祖立,益等内顾自疑,乃阴召蜀人为助,高祖患之。及已破邺,益等惧,皆请入朝。会回鹘入贡,言为党项所隔不得通,愿得汉兵为援,高祖遣景崇以兵迎回鹘。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高祖乃诏景崇兼凤翔巡检使。‎ 景崇至凤翔,侯益未有行意,而高祖崩,或劝景崇可速诛益,景崇念独受命先帝而少主莫知,犹豫未决。益乃亡去,景崇大悔失不杀之。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 - 26 -‎ ‎。已而益拜开封尹,景崇心不自安,讽凤翔将吏求己领府事。朝廷患之,拜景崇邠州留后,以赵晖为凤翔节度使。景崇乃叛,尽杀侯益家属,与赵思绾共推李守贞为秦王,隐帝即以赵晖讨之。晖攻凤翔,堑而围之,数以精兵挑战,景崇不出。‎ 明年,守贞、思绾相次皆败,景崇客周璨谓景崇曰:“公能守此者,以有河中、京兆也。今皆败矣,何所恃乎?不如降也。”景崇曰:“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吾闻赵晖精兵皆在城北,今使公孙辇等烧城东门伪降,吾以牙兵击其城北兵,脱使不成而死,犹胜于束手也。”璨等皆然之。迟明,辇烧东门将降,而府中火起,景崇自焚矣,辇乃降晖。‎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B.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C.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D.景崇将行/高祖已/疾召入卧内/戒之曰/益等已/来善矣/若犹迟疑则以/便宜图之/‎ 解析:“高祖已疾”是一个语意完整的句子,前后应该断开,排除A、D两项;“益”是人名“侯益”,“益等已来”,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26 -‎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皇帝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本文中的汉高祖指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 B.拜,指“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古代表示授官的词语还有“除”“授”“辟”“征”“陟”“擢”等。‎ C.行在,即“行在所”。是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 D.牙兵,即亲兵或卫兵,是唐末和五代时期节度使的私兵。节度使所竖之旗为牙旗,所居之城为牙城,亲兵则称牙兵。‎ 解析:“陟”表示的是“提升官职”,不是“授子官职”。‎ 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景崇精明善辩,善于侍奉主人。他曾担任后唐明宗的亲兵将领,在后晋时多次升官做到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还曾取出库中金银献给后汉高祖。‎ B.王景崇曾怀才不遇,但最终受到赏识。在后晋时常为不受重用怏怏不乐,后汉高祖起初也没有发现他的奇异之处,直到他自陈方略之后才得到认可。‎ C.王景崇做事有时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他到凤翔后,有人劝说他赶快杀死侯益,他因顾及少主而优柔寡断,结果侯益逃回京师弹劾了他。‎ D.王景崇爱意气用事,逞一时之怒。他气愤朝廷不授予凤翔节度使,一怒之下造反并杀死侯益全家,兵败之际手下将要投降,他被逼无奈自焚。‎ 解析:根据原文可知,公孙辇是假降。另外,“被逼无奈自焚”‎ - 26 -‎ 的说法没有依据。‎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益至京师,隐帝新立,史弘肇、杨邠等用事,益乃厚赂邠等,阴以事中景崇。(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累君等,然事急矣,吾欲为万有一得之计可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侯益到京城时,隐帝刚刚即位,史弘肇、杨邠等人执政,侯益用厚礼贿赂杨邠等人,暗中用一些事中伤景崇。‎ ‎(2)真是连累了各位,但事情已经危急了,我想使用有万分之一成功可能的计策,可以吗?‎ 参考译文:‎ 王景崇,刑州人。他为人敏捷精明,善于巧妙的答辩,会侍奉主人。唐明宗镇守邢州时,任命他为亲军将领,他后来常常跟随明宗,隶属于明宗麾下。后来又为晋做事,多次升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他经常因为皇帝不能重用他的才能而怏怏不乐。汉高祖在太原起兵后,景崇取出库中金银跑去献给高祖。高祖到京城后,任命景崇为右卫大将军,没有发现他的奇异才能。高祖攻打邺城,景崇不能跟从,就请求留守去送问候平安的奏表,到达高祖率兵驻扎的地方,表示愿意在军队中效劳发挥作用,帮助高祖策划攻伐作战的方略,很有明察辨别的能力,高祖才觉得他有不寻常的才能。‎ - 26 -‎ 这时,汉的政权刚刚建立,凤翔的侯益、永兴的赵赞都曾经接受过与契丹的合作,汉高祖登上皇帝位,侯益等人害怕朝廷怀疑自己,就在暗地里招呼蜀军作为外援,高祖对此表示忧虑。到了攻占邺城之后,侯益等人都害怕了,请求入京朝见皇帝。刚好遇上回鹘人进贡,告诉朝廷说被党项族阻隔了交通,希望得到汉的军队帮助打开通道,高祖派王景崇率兵迎接回鹘人。景崇准备出发时,高祖已经生病了,召他进入卧室内告诉他说:“如果侯益等人已经来朝,那就好了;如果还是犹豫迟疑,就抓住机会解决他们。”高祖就颁布诏命让景崇兼任凤翔巡检使。‎ 景崇到凤翔后,侯益还没有要入朝的意思,正巧高祖逝世,有人劝说景崇可以赶快杀死侯益,景崇心里想自己只得到先前皇帝的授命,而刚即位的年轻皇帝还不了解情况,犹豫不决。侯益就乘机逃走了,景崇对失去杀死他的机会非常后悔。侯益到京城时,隐帝刚刚即位,史弘肇、杨邠等人执政,侯益用厚礼贿赂杨邠等人,暗中用一些事中伤景崇。不久,侯益被任命为开封尹,景崇自己心里很不安,暗示风翔的将领官吏向朝廷请求让他兼管凤翔府事。朝廷很忧虑此事,任命景崇为邠州留后,派赵晖担任凤翔节度使。景崇因此就反叛了,将侯益的家属全部杀死,与赵思绾一起推举李守贞当秦王,隐帝就派赵晖去讨伐他。赵晖攻打凤翔,挖掘壕沟围住城,几次派精锐部队挑战,景崇不出城。‎ 第二年,守贞、思绾相继都失败了,景崇门下的食客周璨对景崇说:“你能守着这座城,是因为有河中、京兆二城相为掎角。现在他们都败了,还有什么可以凭借呢?不如投降朝廷。”景崇说:“真是连累了各位,但事情已经危急了,我想使用有万分之一成功可能的计策,可以吗?我听说赵晖的精锐部队都在城北,现在派公孙辇等人焚烧城东门假装投降,我率领亲兵攻击他们城北的部队,如果此计不成功而战死,仍然比束手就檎好一些。”‎ - 26 -‎ 周璨等人都觉得可以。第二天天快亮时,公孙辇焚烧城东门准备投降,可是府中又燃起大火,景崇投火自焚死了,公孙、辇就投降了赵晖。‎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4~15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注】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 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气势惊心动魄。‎ C.“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 26 -‎ D.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解析:B项,“视听结合”不是修辞手法。‎ 答案:B ‎15.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胥潮”之称。尾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转换自然,耐人寻味。‎ 答案:最后一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每空1分)‎ ‎(1)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蕴含着生活哲理,被誉为“千古奇偶”的诗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 -‎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2)句中的“钩”易写成“勾”;第(3)句中的“己”易写成“已”。‎ 答案:(1)似曾相识燕归来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_______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___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___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 26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解析:首先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整个文段论述了创新之于当代戏曲的重要性,而四个选项都是说创新精神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A项和B项将“当代戏曲的发展”放在前面,陈述重点与文段中心不符。C项和D项将“创新精神的缺失”放在前面,更能突出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而“制约了……”和“对……起了制约作用”两种句式相比,前者表述更简洁明确。所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为C项。‎ 答案:C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解析:本题从成语使用的语境、语义程度轻重的角度设题。寿终正寝: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此处是说戏曲如果只是复制和模仿,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灭亡了,使用“无疾而终”不合语境,应用“寿终正寝”,体现“自行消亡”‎ - 26 -‎ ‎。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噪一时”用在此处语义程度与语境不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人都是流传至今的艺术大师。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从后面“还从化妆、灯光……大量的探索”可知,这里应选用“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从前面尚小云等人努力超越前人和后面的“突破藩篱”可知,这里的“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是不满足于模仿,应选用“照猫画虎”。‎ 答案:C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解析:“眼花缭乱”是人看东西的感觉,前面应加上“令人”或“使人”等,排除A、D两项。后一句缺少主语,“才能”前应加上“这样”,代指前面所说内容,使文意连贯,排除C项。‎ 答案:B - 26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大家都知道,____①____,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____②____,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壤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____③____的过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准确把握该段的核心意义:土壤和人一样,都需要呼吸;其次,瞻前顾后。先看第①处,在文段的开头,应该是一个总起句;再看第①处后“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一句,提示前面需要填写的是呼吸对人的重要性的内容。第②处,前面没有相关信息可以作为提示,但是后面有。“排出二氧化碳”一句就提示第②处应该填与之相对的内容,“排出”对“吸入”,“二氧化碳”对“氧气”。最后看第③处,第③处要填的内容是句子中“过程”一词的定语成分。根据前一句的内容以及本句开头的“也”字,提示此处需要填写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人的呼吸过程的内容,等于将第②处和“排出二氧化碳”两句的内容进行整合。宜补写为“吸入氧气释放(呼出)二氧化碳”“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 答案:(示例)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 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分)‎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 - 26 -‎ ‎,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著名学者顾颉刚大学毕业后花几年工夫,写了许多文章,来做孟姜女故事研究。“有人问我:‘你做的这种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处?’我对于这个问题只有一句话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他1924年写的论文《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1)根据顾颉刚对研究“无用”的疑问的回答“没有什么用处,只是我高兴”,可考虑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喜欢(兴趣、热爱);②听从本心,坚守本心,随心而动,唯吾所愿无怨尤;③走自己的路,不为他人的言论左右。‎ ‎(2)顾颉刚1924年写成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前后的对比让人想到有用无用之辩。据此可综合立意:①抛开“有用”与“无用”的判读,有趣即精彩(抛开功利);②倾听心灵的声音,会有丰厚的回报(听从本心)。‎ 例文:‎ - 26 -‎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诗人的“浅斟低唱”固然“无用”,却是心情所寄,爱憎所托。学者顾颉刚敢为自己的“高兴”花几年工夫做孟姜女故事研究,让我们深思:凡事皆求意义所在的我们,是否该为自己被目的、功利侵占的内心感到羞愧与自责?‎ 当申请专利成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敲门砖时,发明已不再是我们心灵的微光,而成了一本本墨绿色的证书,我们真的高兴吗?当博士论文发表成了学位的必备品,出书也不再是传播文化的方式,而成了出版社里一个个“挂名出版号”,我们真的快乐吗?当什么都被赋予了意义,生命变得不再纯粹,学术变得不再沉静,生活变得不再安然。我们一直呼吁批判学术浮躁,却未曾想过,也许是我们助长了功利。‎ 一位报考古汉语文化专业的考生心生埋怨:“真不知道传播古汉语跟英语四六级有什么关系!”他的事例不正折射了当下唯证书论的现状吗?没有证书,便不能求职,不能晋级,甚至寸步难行。我们的社会人才评判标准在不知不觉中为利益所累,让潜心治学的人无法生存,而我们却反过头来埋怨学者的沉沦,这实是自身功利性被掩盖的结果。我们只有给不为目的所累的人以足够的生存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术浮躁的问题。‎ 与此同时,甘于潜心钻研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也正是目的至上的浮躁时代的结果之一。倘若沈从文为成为大家而写作,那《边城》的纯净之美还会存在吗?倘若黄鸣龙为出成绩而倒掉实验失败的残留物,有机化学的历史上还有“黄鸣龙还原法”吗?倘若顾颉刚为尽早成名而写作,《孟姜女故事研究》还能被誉为经典吗?‎ 曾经,张爱玲的一句“出名要趁早”被奉为经典。然而,高速发展的当下,“早”‎ - 26 -‎ 字却更多地成了浮躁的诱因和内心世界被忽略的罪魁祸首。追逐名利固然没错,但因此忽略内心世界的虔诚就得不偿失了。潇洒一生,走过失败,更要走过心灵的秘密花园,来撷取那也许不是最甜美,却最让人心生满足的果实。‎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不仅是对名利的放逐,更是对心灵的救赎,追梦的道路上,勿忘吟唱心灵的声音,且行且珍惜。‎ ‎【点评】 开篇轻松点题,之后紧密联系现实,指出申请专利、发明、博士论文中的功利色彩严重,进而批判目的至上、追求功利的做法;又以潜心研究、追求本心的沈从文、黄鸣龙、顾颉刚为正面事例,使之与社会现实中的目的性、功利性现象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引用柳永的名句再次点题,呼唤心灵的释放,强调放逐名利。标题新颖,引用恰当,有反有正,整体逻辑性强,富有思辨色彩;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