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1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19)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考生对文言实词掌握的多寡,直接影响答题的质量,所以对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本着实用、高效的原则,做到重积累,多训练,以取得最佳效果。常考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五大类。‎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 释义 示例 通 用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假 借 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古 今 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通假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没有联系的,课本为了方便起见,对于通假字和古今字,都用“同”或“通”表示 ‎[针对训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距”通“拒”,把守 ‎ “内”通“纳”,接纳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而”通“能”,才能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须发花白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7.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副词,不 ‎8.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 ‎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嫌怨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的“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略见“通假字”部分)。‎ ‎[针对训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道 ‎(1)行军用兵之道         方法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3)破灭之道也 原因 ‎(4)道芷阳间行 取道,经由 ‎(5)闻道有先后 道理,事理 ‎(6)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道义 ‎(7)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说,谈论 ‎2.发 ‎(1)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毛,指草木 ‎(2)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征发、派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5)主人忘归客不发 出发 ‎(6)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出 ‎3.举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全 ‎(2)杀人如不能举 尽 ‎(3)西举巴、蜀 攻取 ‎(4)举以予人 拿 ‎(5)戍卒叫,函谷举 拔,攻占 ‎4.适 ‎(1)始适还家门 出嫁 ‎(2)适得府君书 刚才 ‎(3)少无适俗韵 迎合 ‎(4)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受 ‎(5)适莽苍者 往 ‎5.谢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谢罪,道歉 ‎(2)阿母谢媒人 推辞,拒绝 ‎(3)谢家来贵门 告辞,告别 ‎(4)多谢后世人 告诉 ‎(5)乃令张良留谢 感谢,谢恩 ‎6.信 ‎(1)今行而无信 信物 ‎(2)苟余情其信芳 确实 ‎(3)信可乐也 实在 ‎(4)低眉信手续续弹 随意 ‎(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 ‎(6)自可断来信 使者,送信的人 ‎7.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亲附 ‎(2)夫人之相与 交往 ‎(3)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援助 ‎(4)恐年岁之不吾与 等待 ‎(5)吾与点也 许可,同意 ‎8.致 ‎(1)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2)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竭尽,集中 ‎(3)而致千里 到达 ‎(4)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5)乃能衔哀致诚 表达 ‎“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类别 阐释 示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孙子膑脚”的“脚”,古义指“小腿”,如现在专指“足”。‎ ‎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增强。‎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感情色 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针对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动物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 ‎3.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定使不越出范围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今义:表示(语言、行为)恶劣或不道德,贬义词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今义:旁系亲属 ‎6.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节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 ‎7.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跟随;而,连词 今义:连词, 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8.可怜体无比 古义:可爱 今义:值得怜悯 ‎ ‎9.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0.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有根据,站得住 ‎1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 今义:十分,极(副词);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形容词)‎ ‎12.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虽然它在古汉语中很少出现,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 推断技巧 示例 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的“车骑”,结合下句可知偏在“车”义,两个语素意义相近。又如“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的“休祲”,结合上句可知偏在“祲”(不祥之气)义。‎ 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因此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针对训练]‎ 指出并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偏义复词:异同    释义:不一样、不相同 ‎2.昼夜勤作息 偏义复词:作息 释义:劳作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偏义复词:出入 释义:进入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偏义复词:远近 释义:距离远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偏义复词:父兄 释义:兄长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偏义复词:公姥 释义:婆婆 ‎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偏义复词:国家 释义:国 ‎8.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偏义复词:巷陌 释义:街巷 ‎9.孰与君少长 偏义复词:少长 释义:年龄大 ‎10.去来江口守空船 偏义复词:去来 释义:离开 ‎ 11.契阔谈,心念旧恩 偏义复词:契阔 释义:久别重逢 ‎12.逼迫兼弟兄 偏义复词:弟兄 释义:哥哥 ‎1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偏义复词:舟楫 释义:船 ‎1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偏义复词:存亡 释义:生存 ‎1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偏义复词:崩殂 释义: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