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徐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2020.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卫生一词产生于现代,但是其主要内涵,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却古已有之。儒家本以百姓日用人伦为主要关注对象,公共卫生既然与百姓福祉直接相关,当然不能掉以轻心。儒倡仁心,医重仁术,公共卫生便是仁心、仁术的结合点。一生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便是如此,他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堪称中国历史上的范例。‎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凡是与百姓福祉有关的事情,他都会全力以赴。他在密州任知州时看到一个惨不忍睹的情景:因为灾年,百姓把初生的婴儿丢弃在城外。东坡盘查官仓后发现尚有积余的救灾粮,便把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婴。还下令说,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于是百姓争着领养,那些可怜的弃婴存活了下来。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往往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比如他任徐州知州时曾上书请求拨出专款,来雇用专门医治囚犯的医生,让狱中的病人也能得到救治。贬至惠州后,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此举除了尊重生命以外,其实也有阻止疫病流行的作用。‎ - 28 -‎ ‎1089年,东坡赴杭州担任知州。刚到任便面临先涝后旱的天灾。由于东坡指挥有方,虽然这次灾情极其严重,但杭州百姓最终得以平安度过,全州无人饿死。可祸不单行,饥荒之后往往有疾疫流行。1090年春季,杭州出现了流行性疾病。在没有任何公共医疗设施的前提下,人们只能坐以待毙,满城人心惶惶。东坡忧心如焚,急忙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由官吏带领着一个街坊一个街坊地走遍全城向百姓施舍药剂。东坡还捐出秘方“圣散子”,自费采购了大量药材,命人在街头支起大锅,煎熬了大量的“圣散子”汤剂,让过往行人每人服用一大盏,治愈病人无数。一场可怕的瘟疫终于得以遏止。但东坡考虑到杭州是个四通八达的大都会,人来人往,特别容易传播疾病,于是决意创立一所常设的医院。他拨出公家积余的钱款二千贯,又损献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在众安桥建立了一所病坊,取名“安乐坊”。他延请懂得医道的僧人坐堂治病,并在每年春天熬制“圣散子”免费发放给百姓,以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同时他还下令每年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些经费来维持病坊的日常运营,从此安乐坊就成了杭州的常设性官办医院。后来这所病坊搬迁到西湖边上,改名为“安济坊”,直到东坡去世时还在正常地运营。“安乐坊”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 与一切百姓福祉一样,公共卫生也是一项繁复困难的综合工程,往往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主事者稍有不慎,便会惹来责难甚至祸殃,那些心胸狭隘、患得患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东坡在地方官任上曾多次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朝中的权要,但他始终无怨无悔。更加可贵的是,在东坡遭到贬谪时,他已经处于自顾不暇的窘境,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南宋人费衮历数东坡在惠州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后赞扬说:“凡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的确,东坡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贯彻发扬,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仁者必勇,真正服膺仁爱思想的人必然会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东坡就是以这种精神从事当时的公共卫生,他堪称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 ‎(摘编自莫砺锋《苏东坡与公共卫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共卫生一词内涵丰富,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 B. 公共卫生将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服膺儒学且重视医学的苏东坡对此高度重视。‎ C. 苏东坡一生勤政爱民,重视公共卫生,任职期间,在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方面提供了很多可供后世借鉴的方法。‎ - 28 -‎ D. 在苏东坡遭到贬谪、身处窘境之时,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以致惹来许多责难甚至祸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公共卫生的概念切入,明确提出其关乎百姓福祉,兼具仁心仁术的特质,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受到重视。‎ B. 文章举例详实,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论证了苏东坡关心民瘼的行为,很多都带有公共卫生的意味。‎ C. 文章通过对詹范和苏东坡在救助野外遗骨一事上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分析,强调了苏东坡的行为体现他更为尊重生命。‎ D. 文章结尾指出苏东坡是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伟大先驱者,卒章显志,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提出了殷切期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在密州任知州时发现有弃婴现象,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下令凡是愿意收养一个弃婴的人家每月发给六斗粮食。‎ B. 苏东坡在徐州时,一方面组织人力为暴露在野外的枯骨建造义冢,一方面亲撰祭文,来祭奠那些孤苦无依的孤魂野鬼。‎ C. 针对杭州出现的瘟疫,苏东坡捐出“圣散子”向百姓施舍药剂,召募医生和懂得医术的僧人,并奏请朝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 D. “安乐坊”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面向公众的官办医院,它的创始人就是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篡改原文,“其中传染病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都产生于现代”错,文章第一段第一句是说“比如对传染病的预防和医治,对日常医疗卫生的管理等却古已有之”,是自古有之,而不是产生于现代;‎ - 28 -‎ B项,篡改原文,“医术注重的仁心和儒家提倡的仁术很好的结合”错,原文第一段中是“儒家仁心和医术的仁术”;‎ C项正确;‎ D项,无中生有,“他特别地重视公共卫生引起了朝中政敌的疑忌”错,文章最后一段中,“一动都会引起朝中政敌的疑忌,却依然毫不迟疑地为当地百姓的福祉尽心尽力”,不是因为重视公共卫生而引起政敌的疑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A项,正确;‎ B项,“通过苏东坡在密州、徐州、杭州、惠州、常州任上的多个事例”错,文章中没有提到常州的实例;‎ C项,“不同态度的对比”错,文章第二自然段,“知州詹范组织人力掩埋暴露野外的枯骨,造为义冢,东坡不但襄助其事,而且亲撰祭文”可以看出,二人态度是相同的。‎ ‎ D项,“对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后来者提出了殷切期望”错,这句话在文章中没有提到,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篡改原文,“他拿出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错,文章第二段中应该是“便把这些粮食另储一仓,专门用来收养弃”,不是拿出自己的积蓄;‎ B项,偷换概念,“苏东坡在徐州时”错,文章第二段中应该是“在被贬惠州时”;‎ C项,强拉因果,“并奏请朝廷赐他们紫衣,由此遏制了一场可怕的瘟疫”错,原文第三自然段中,是遏制瘟疫以后,对于医术高明、三年之内治愈病人达千人以上的僧人,即由官府奏请朝廷赐给紫衣以示奖励;‎ D项,正确;‎ 故选D。‎ - 28 -‎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指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30年出生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带领的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1976年231公斤、1984年358公斤、1998年424公斤……‎ - 28 -‎ ‎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当被问及90岁生日愿望时,袁隆平又一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正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据了解,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700万公顷。‎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为8名“共和国勋章”颁授建议人选之一。“这对我既是鼓舞也是鞭策,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一样,不断超越新目标。‎ ‎(摘编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鲐背之年仍追逐“两个梦想”》‎ ‎【材料二】‎ 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中国创造的一个世界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袁隆平的研究团队中,不乏年轻的面孔,他们早已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却毅然踏着金色的稻浪,奋力为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奔跑向前。‎ 栽培师李建武,为验证“超优千号”的适应性,把这个品种从海南三亚一路向北种到了河北邯郸,种遍了大半个中国。2013年,李建武在羊古坳乡的试验田基地搞“Y两优900”杂交水稻产量攻关。这个品种的种植方式与传统种植相差较大,再加上李建武还是个“毛头小子”,农户们怎么也不肯按他说的去种。怎么办?李建武索性自己也种了一块田,与当地农民搞起竞赛。收割时,他种的水稻比农户们种的亩产高出两三百公斤,农户们一下子就信服了……‎ 胡忠孝,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他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看稿子,‎ - 28 -‎ ‎ 看到天亮就下田,是雷打不动的生活节奏。胡忠孝出生在莽山山区的农村,山区引水灌溉很不方便,经常要半夜查看水情。有一次他跟着父亲去“守水”,父亲叹息道:“要是有一种不用浇这么多水、又高产又好吃的水稻该多好。”父亲的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在高考填志愿时,原本想学航空航天的他毅然在第一志愿填报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本来理想是‘上天’,没想到变成了‘下地’。”回想起当时的选择,胡忠孝表示从来没有后悔过。如今,他正琢磨培育一种更高效、更节俭的稻种,“让水稻种植不用投入那么多劳动力,也不用那么多肥料、药物,还乡村一片绿水青山。”‎ 杂交水稻中心80后副研究员邢俊杰,2012 年刚从国外学成归来,开始稻瘟病菌研究工作,那时候稻瘟病菌研究设施基本没有,菌株的样本也一份没有。他厚着脸皮给各地的植保站挨个打电话,收集菌株样本。如今,已经收集到各地菌株3000多份,这个凝聚着汗水与智慧的菌株数据库将成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有人质疑,杂交水稻研究是否更应重质而非量?“这是一个认识误区。质和量可以并行,量是基础。我们只有储备了超高产技术,才能备不时之需。”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他的感染下,我们都愿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士;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装上中国粮。”‎ ‎(摘编自《袁隆平身边的年轻人》)‎ ‎【材料三】‎ 参考消息网6月11日报道英媒称,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6月9日报道,中方进行耐盐碱水稻(俗称海水稻)培育研发中心官员杜德乐说:“在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目睹产量后,我们确定了在沙漠里能种植水稻,我们非常高兴。”‎ 报道称,耐盐碱水稻被认为能解决世界上最贫瘠土地上的食品短缺问题。中国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培育出了每公顷产量超过7.5吨的耐盐碱水稻,并于今年1月开始在阿联酋种植。‎ 报道称,很多在杂交水稻方面得到中国支持的国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交好对象,水稻种植计划将给非洲和东南亚某些最贫困的地区带来财富。‎ ‎(摘编自《中东沙漠出现稻田!》)‎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袁隆平从到湖南家江农校工作就开始试验,延续至今,虽历经波折,却从未间断。‎ B. 邢俊杰从国外学成归来时,国内的稻瘟病菌研究一片空白。他着手建设研究设施,如今的菌株数据库已经成为深入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础。‎ C.‎ - 28 -‎ ‎ 理想是科学研究的动力,袁隆平有“禾下乘凉”等两个梦想,胡忠孝为圆父辈的期待选择农学,吴俊决心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 D. 在迪拜郊外的浩瀚沙漠里,中国科学家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研发的杂交水稻终于实现质量并行,掌握了超高产技术。‎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父亲的劝说下,胡忠孝在高考填志愿时,第一志愿放弃航空航天,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 B. 中国科学家的水稻种植研究成果不仅惠及中国人民,还帮助了许多国家,例如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在阿联酋开始种植。‎ C. 水稻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李建武为让农户接受新型水稻品种种植方法,与农户展开种植竞赛,邢俊杰则投入收集菌株。‎ D.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及其赤子情怀,吸引了那些愿意奋力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团队中来。‎ ‎6. 中国为什么能创造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这一奇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A ‎ ‎6. ①有研究的领军人物,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杂交水稻研究,进行开创性研究;②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农业部支持杂交水稻的研究与种植,将水稻种植计划走出国门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③有大批科学家薪火相传,不少年轻科学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持续开展水稻研究;④有广阔的研究天地,中国科学家从的不同领域开展对水稻的研究,如杂交水稻、海水稻等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逻辑顺序错误,“袁隆平从到湖南家江农校工作就开始试验”错,原文第一段中,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 B项,未然说成了已然,“菌株数据库已经成为深入研究稻瘟病的重要基”错,材料二的第四自然段,应为“将成为”;‎ C项,正确;‎ - 28 -‎ D项,篡改原文,“终于实现质量并行,掌握了超高产技术”错,材料三第一自然段,应为“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并没有明确“质量并行,掌握了超高产技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生要浏览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在父亲的劝说下”错,原文材料二的第三自然段,应该为“父亲的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是父亲的鼓励,不是劝说。‎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本题依据题干要求,问题在材料二的第一自然段,首先明确“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为此耕耘奉献的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和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是第一点;接下来用大量篇幅举例说明大批科学家薪火相传,比如,栽培师李建武,杂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员、《杂交水稻》副主编胡忠孝,杂交水稻中心80后副研究员邢俊杰,这是第二点;第三个要点,文中指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说,袁隆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他的感染下,都愿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望者。我们的目标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永远要装上中国粮”,明确了国家的支持;第四点在材料三,“中国科学家们在沙漠和淡化海水里种植“抗旱”水稻,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科学家从的不同领域开展对水稻的研究。‎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 2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 巴 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到了进中学的年纪。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四年课程修满毕业的时候又名列第一。他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的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然而恶运来了。在中学肄业的四年中间他失掉了母亲,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年轻的继母。这个继母还是他的死去的母亲的堂妹。环境似乎改变了一点,至少他失去了一样东西。固然他知道,而且深切地感到母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代替的,不过这还不曾在他的心上留下十分显著的伤痕。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前程和他的美妙的幻梦。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一个表妹。‎ 但是有一天他的幻梦终于被打破了,很残酷地打破了。事实是这样: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 28 -‎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而且他不相信这种传言会成为事实。原来他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曾经使某几个有女儿待嫁的绅士动了心。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 到了订婚的日子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到了晚上这个把戏做完贺客散去以后,他疲倦地、忘掉一切地熟睡了。从此他丢开了化学,丢开了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他把平日翻看的书籍整齐地放在书橱里,不再去动它们。他整天没有目的地游玩。他打牌,看戏,喝酒,或者听父亲的吩咐去作结婚时候的种种准备。‎ 他结婚,祖父有了孙媳,父亲有了媳妇,别的许多人也有了短时间的笑乐,但他自己也并不是一无所得。他得到一个能够体贴他的温柔的姑娘,她的相貌也并不比他那个表妹的差。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享受了他以前不曾料想到的种种乐趣,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陶醉在一个少女的爱情里。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的新婚的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描述大家庭中高觉新的一段人生经历,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封建家庭中可悲的软弱者的形象。‎ B. 觉新娶进了李家小姐,婚后的生活也令他满意,他完全陶醉在新生活的幸福之中,内心很感激父亲的安排。‎ C. 觉新的父亲作主给儿子安排婚事,扼杀了儿子的美好人生理想,改变了儿子的人生轨迹,体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 D. 巴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非常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本文对觉新心理的描写,就很好地展示出了他的性格特征。‎ ‎8. 文中画线句子有何含意?请简要说明 - 28 -‎ ‎9. 觉新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心理愿望和实际行为时常矛盾。请结合文本,概括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 ‎【答案】7. B 8. 这句话简要交代了高觉新在订婚的日子里的遭遇,“宝贝”“傀儡”说明他既成为关注的中心人物,却也任人摆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与批判。 ‎ ‎9. ①觉新聪慧,接受过新知识,成绩优良,有出国深造的理想,但是他听从父亲的安排中止学业,帮父亲料理家事,完全不作反抗;②他有自己的爱人,两情相悦,可作为高家大家庭的长房长孙,他在婚姻上完全顺从家族的安排。‎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无中生有,“内心很感激父亲的安排”错,原文写“他也以为自己是幸福的了”,其实觉新的内心深处并不觉得幸福,并且他也不认为家长的做法是对的,更没有感激父亲的安排。‎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本题划线句子写的是高觉新在父亲的安排下订婚的情节,主要表现了他在现实中任人摆布的状况,其中“傀儡”“宝贝”二词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他的处境:像“傀儡”,说明他没有“自由”,任人摆布;像“宝贝”,说明他在这个大家族,作为长子长孙,已经成为中心人物,成为延续这个家庭腐朽制度的接班人。作者将“傀儡”“宝贝”合用,突出了觉新既成为关注的中心人物,却也任人摆布的命运,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与批判。‎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结合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 28 -‎ 本题要求概括觉新在心理愿望和实际行为时矛盾的具体表现。首先文章第二段提到“自小聪慧,中学成绩优良,毕业名列第一。对于化学感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但幻梦被打破,文章第五段提到“父亲希望早日抱孙,给他定了一门亲事”,最终结果是觉新完全没有反抗,定亲了也结婚了,并且婚后很幸福。这是第一处矛盾的表现。其次,文章第二段提到“同时他还有一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人,那是他的一个表妹”,但现实却是,在文章结尾写到“他满意了,在短时期内他忘记了过去的美妙的幻梦,忘记了另一个女郎,忘记了他的前程,他满足了,他陶醉了”这是第二处矛盾的表现。‎ ‎【点睛】“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即疑点和难点,既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能体现或实现作者写作意图、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凸显文本核心价值的重点问题,也包括主要存在于文本中客观存在的读者不清楚或不容易弄清楚的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两层含意:一是不能止于对文本的认同,也不能因袭他人的成说,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力求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二是提出的见解虽不要求得出最终的科学结论,但要求能自圆其说,因此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冬,上在邯郸。陈将侯敞将万余人游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军遂败。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陈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 - 28 -‎ 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节)‎ ‎(二)‎ 蒯通曰:“……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原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蒯生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复说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B. 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C. 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D. 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臣,指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后亦泛指诸侯、王公的私臣。‎ B. 舍人,古代官职名称,如“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中的“舍人”即是此意。‎ C. 三族,“族”有亲属的意思。三族在历史上有多种解释,常用的是父族、母族、妻族。‎ D.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认为卢绾仅凭与高祖是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份奉朝请,高祖确实有亏待韩信的地方。‎ B. 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正月,舍人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C. 司马光认为,高祖早已有诛杀韩信的念头,只是当时力量还做不到。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就没有什么可依赖之处了。‎ - 28 -‎ D. 蒯通反复劝说韩信,但韩信听了他的建议后只是推托拒绝,托辞说自己再考虑考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 ‎14. 韩信“悔不用蒯通之计”,请结合选文,概括蒯通劝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10. C 11. B 12. B ‎ ‎13. 相国(萧何)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生病,(还应)勉强(勉力)入宫祝贺。” ‎ ‎14. 韩信的实力可以决定天下归属,应与刘邦三分天下;韩信功高震主,在刘邦的手下很危险;成事要抓住时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依据文意,“东垣”是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B;“帝攻拔之”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排除D; “购……以……”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不能断开,且句意完整。‎ 译文:赵利守东垣城,高帝亲自率军攻克,将地名改为真定。高帝又悬赏千金捉拿王黄、曼丘臣,结果其部下都将他们活捉送来。‎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B项,“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一句中的“舍人”即是此意错,在这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并非官职名。‎ 故选B。‎ ‎【12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舍人上书举报事变”错,原文是“舍人弟上变”,是舍人弟弟,不是舍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绐,欺骗;虽,虽然;疾,生病;强,勉强;入,入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探究人物言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问题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点概括综合把握,组织语言。‎ 本题的题干要求“蒯通劝说的主要内容”在第二段材料,第一自然段蒯通的主要建议是“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意思是应与刘邦三分天下;第二自然段蒯通的主要建议是“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意思是韩信功高震主,在刘邦的手下很危险;第三自然段蒯通的主要建议是“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意思是成事要抓住时机。‎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 28 -‎ 参考译文:‎ ‎(一)‎ 冬季,高帝在邯郸城。陈的部将侯敞率一万余人游动袭击,王黄率骑兵一千余人屯军曲逆,张春率一万余士卒渡过黄河进攻聊城;汉朝将军郭蒙与齐国将军迎击,大破陈军。太尉周勃取道太原去平定代地,兵抵马邑,久攻不下,攻下后便大行杀戮。赵利守东垣城,高帝亲自率军攻克,将地名改为真定。高帝又悬赏千金捉拿王黄、曼丘臣,结果其部下都将他们活捉送来,于是陈军队溃败。淮阴侯韩信假称有病,不随从高帝去攻击陈,暗中却派人到陈那里,与他勾结谋划。韩信想在夜间与家臣用伪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已经部署完毕,只等陈的消息。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春季,正月,舍人的弟弟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担心他可能不服从,便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让人从高帝处来,说陈已经被擒,处死。列侯及群臣闻讯都到朝中祝贺。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勉强入朝来道贺。”韩信来到朝廷,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将韩信三族都连坐杀死。‎ 臣司马光曰:世人有的认为,韩信为汉高祖首先奠定开业大计,与他一同在汉中起事,平定三秦后,又分兵向北,擒获魏国,夺取代国,扑灭赵国,胁迫燕国,再向东攻击占领齐国,复向南在垓下消灭楚国,汉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大致都归功于韩信。再看他拒绝蒯彻的建议,在陈地迎接高祖,哪里有反叛之心呢!实在是因为失去诸侯王的权位后怏怏不快,才陷于大逆不道。卢绾仅仅有高祖里巷旧邻的交情,就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分奉朝请;高祖难道不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诈骗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了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本已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恩德,是有志操和学问的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不是太难了吗! ‎ ‎(二)‎ - 28 -‎ 蒯通说:“……您帮助汉军那么汉军就会胜利,帮助楚军那么就是楚军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用他的坐驾让我乘,用他的锦衣让我穿,用他的饭菜招待我。我听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和他共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他的忧虑,别人帮你填饱肚子就要为他的事效死命,我又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生说:“臣下听说凡是武勇和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就很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得不到应有的赏赐。……现在将军正拥有这种使君主感到震慑的威信,正挟持着这种不会受赏的大功。……将军您凭着这么大的声望和功绩,能到哪里去安身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听罢推托道:“先生:“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蒯生又说:“……功业很难成功而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而容易失去。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新平少年 李白 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 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 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而我竟何为?寒苦坐相仍。‎ 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 故友不相恤,新交宁见矜?‎ 摧残槛中虎,羁绁鞴上鹰。‎ 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能?‎ 注:李白天宝三年(744)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及此诗,他蒙冤上书自白,并恳求裴长史引荐。但裴氏听信流言,拒绝了他的要求。李白遂决意西入长安寻求出路。‎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28 -‎ 前八句借韩信事自喻,自认为有韩信那样的辅国才智,同时也是自比眼前的遭遇有如韩信未遇汉王前在淮阴的处境。‎ B. 后十句由咏史转入言志,“长风入短袂,两手如怀冰。”表明自己处境困顿,但仍怀高洁之志。‎ C. 最后四句以猛虎、雄鹰自比,说明自己目前的处境,有如被囚的猛虎,任人“摧残”;有如被缚的雄鹰,不能展翅腾越,搏击长空之志无法实现。‎ D. 本诗咏史言志,赋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希望摆脱目前困境,一展雄才的内心情感。‎ ‎16. 本诗选取了韩信的哪些事迹?请简要概括(不超过20字)。‎ ‎【答案】15. B 16. 胯下受辱、一饭千金(报答漂母)、刘邦的知遇之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表明自己处境困顿,但仍怀高洁之志”错,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长风带着寒气吹入了短袖,袖手取暖却手冷如冰”,这一句是写气候,写环境,写愁情,并不是写高洁之志。‎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要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应对这类试题,首先要对问题有针对性理解,找出答题区间,理清思路,分条来答。‎ 本题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韩信的主要事迹。“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的意思是“韩信在淮阴的时候,有市井少年欺凌他。他屈体而就,形若无骨,其胸中却怀有雄心壮志”,这就是有名的典故“胯下受辱”;“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 的意思是“在淮阴接济过他的漂母报以千金,获得了被人称赞的千古美名”,这就是有名的典故“一饭千金”(报答漂母);“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的意思是“他一遇上汉高祖这样的真龙天子后,从此叱咤风云”,这就是刘邦的知遇之恩。‎ ‎【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 28 -‎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两句描绘春天的景致,也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正所谓“春愁隔夜生”。‎ ‎(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天辉映、星月晶莹的美景。‎ ‎(3)秦观的《鹊桥仙》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恋人相聚时的情意缠绵和相会的时光美好短暂。‎ ‎(4)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形神兼备,描摹了箜篌乐声清脆悲抑的起伏变化。‎ ‎【答案】 (1). 小楼一夜听春雨 (2). 深巷明朝卖杏花 (3). 素月分辉 (4). 明河共影 (5). 柔情似水 (6). 佳期如梦 (7). 昆山玉碎凤凰叫 (8). 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春天的景致,也与自己落寞的情怀构成对照”是提示,注意“巷”的书写;‎ ‎(2)“水天辉映、星月晶莹的美景”是提示,注意“素”“辉”的书写;‎ ‎(3)“恋人相聚时的情意缠绵和相会的时光美好短暂”是提示,注意“佳”的书写;‎ ‎(4)“箜篌乐声清脆悲抑的起伏变化”是提示,注意“凰”“兰”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我们今天仍可在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 - 28 -‎ 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带火了乡村旅游,催长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杨巨源写道:“ 甲 。”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花如云,人亦如云。吴惟信写道:“ 乙 。”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 的审美活动。‎ 赏花文化 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 。在古人观念中,昼夜 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 丙 。”‎ ‎18. 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诗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②一年之计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③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A. ③②① B. ③①② C. ①③② D. ①②③‎ ‎19.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集体化 延续 休戚与共 演替 B. 集体化 继续 息息相关 演变 C. 大众化 延续 息息相关 演替 D. 大众化 继续 休戚与共 演变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B. 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C. 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D. 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 28 -‎ ‎【答案】18. B 19. C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连贯的能力。所安排的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每个句子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甲处由语段中“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可知,强调的是“人人参与”,而第③个句中的“出门俱是看花人”正印证了这种现象;乙处由语段中“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可知,正好和①句的“游子寻春半出城”相照应;丙句由语段中“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可知,正好和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相照应。‎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第一组中,“集体化”强调的是集体性,团体性,“大众化”强调的是普遍化,句子强调“逢春赏花”是人人都参与的,所以应选“大众化”;第二组中,“延续”指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继续”指与某一事有连续关系的另一事,根据文意“赏花文化”,应该强调“这种风俗的延续性”,所以应选“延续”;第三组中,“休戚与共”指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侧重于情感方面,“息息相关”指事物之间关系密切,根据文意,强调的是“赏花”和“文化情结”关系密切,所以应选“息息相关”;第四组中,“演替”是指演变更替,“演变” 指变化发展,根据文意,强调的是“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所以应选“演替”。‎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本题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更”的主语都是“人们”,所以排除AD;‎ - 28 -‎ ‎“赏花的热情”作主语的,谓语不能是催长经济,不能带火旅游,属于不合逻辑,所以排除C。‎ 故选B。‎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词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21.下面是某场辩论会决赛的部分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 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红花,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能起作用。‎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并不代表去做红花。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主持人: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项.是颁发给最佳男女配角的,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 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 反方二辩:他们是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就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①双方的辩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反方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主持人”的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________。(论证方法)‎ ‎【答案】 (1). 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或者人要当红花还是绿叶) (2). 人应该做绿叶 (3). 举例论证(或者事实论证)‎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提取关键信息和分析论点、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辩论赛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开头的两段,正方二辩说“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正方三辩说“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反方二辩说“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可以推知双方的辩题为“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 根据“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推知正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红花”,进而得出反方的观点为“人应该做绿叶”。在“主持人”讲话后,双方都引述事例,所以都运用了“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的论证方法。‎ ‎【点睛】解答论点论据论证的试题,先要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 ‎22.下列各句引号里的内容,语言表达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①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案侦破后,故宫方面向北京警方赠送了一面锦旗,内容为 “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②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③李国文先生的《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讲述了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 ‎【答案】①将“撼”改为“捍”;②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③将“杏林”改为“杏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言表达方面语病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平常见到的六大语病,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并改正。‎ ‎①句错别字,“撼卫”的“撼”应改为“捍”;‎ ‎②句用词不当,“三长两短”的意思是有危险和死亡之意,和“说着”不搭,应该为“家长里短”;‎ ‎③句用词不当,“杏林”的意思就是杏树林,根据语境,陈述对象为李国文先生,应该为“杏坛”,“杏坛”泛指授徒讲学之处,今喻教育界。‎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这就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词语恰切表意的能力。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需要掌握常见的六大语病就可以。‎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8 -‎ 谁是英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是“激于义而死焉者”的五义士,是“坚贞不屈,殒身不恤”的布鲁诺,是“八十余载风华不忘医者初心”的钟南山,是“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的海军飞行员王伟,是杭州“最美公交司机”吴斌,是疫情中无数的逆行者与坚守者……‎ 英雄有时代的意义,是社会的价值标杆;有观照人生的价值,让我们敬仰、思索……‎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主题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我心中的英雄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英雄》。曾巩曾说:“举世不知何足怪,力行无故是豪雄。”的确,在世人的不理解中仍旧能够坚持自己的,这样的人确是能称之为英雄。身为华夏的新一代青少年,我们唯有彻底明白了其中所蕴含的英雄之志,才能让华夏走向富强,让中国梦得以实现。‎ 何为英雄?英雄是材料中所说的诸葛亮,布鲁诺,钟南山,王伟 ,吴斌, 疫情中无数的逆行者与坚守者们,英雄更是两千多年前,大呼“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而后安然赴死的屈原;是七十余年前,于华夏危难之际,站出来的志士们;是研究出杂交水稻,使亿万人免于饥饿的袁隆平。他们都是英雄,英雄并不仅仅是战场杀敌,立下赫赫战功之人,而是所有的,尽己所能,承担责任,勇于创新,以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为己任的人。‎ 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在别人困难时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助别人。也许他们会受一点皮肉之苦,但他们却不以为意。他们生来就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有一些人,他们总是隐姓埋名,从不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有一些人,他们总是那么勇敢,在别人困难时去伸手帮一把。这些人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人。女娲造人时,将人分成了几个类别:男性和女性。我想:还有另外一类人。这一类人使我们赞颂,使我们崇拜,使我们尊敬,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总称叫“英雄”。‎ - 28 -‎ 英雄好像一棵坚强的小草,冲破一切阻挠,获得阳光和雨露。他们意志坚强,不怕困难,也不怕阻挠,他们是真正会生活的人。他们总会在自己痛苦时安慰自己,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用充满阳光的笑脸去帮助别人。这样,换来的是更多的阳光,使英雄那充满创伤的心,得以安慰。‎ 我们都是华夏新一代的青年人,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这代人来带领,若是没有英雄人物于我们当中诞生,民族谈何复兴?国家谈何未来?我们的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是社会对我们的期许,是国家的未来。为此我们应当胸怀英雄之志,为中国梦的实现奋勇拼搏。‎ 争做真英雄,肩负时代使命,领航新时代。‎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5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本题首先提出问题:谁是英雄?接下来运用诸葛亮,布鲁诺,钟南山,王伟 ,吴斌, 疫情中无数的逆行者与坚守者等中外古今的实例,来论证了不同层面不同岗位的人,他们才是英雄,进而给英雄标上了时代标签,肯定了他们的社会价值,引导我们去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积极的思考,以他们为榜样,发扬正能量,做坚强,正直,勇敢,仁慈之人,做“真正的英雄”。‎ 立意:‎ 我们要为英雄唱赞歌 英雄不分职业 人人都可以是英雄 英雄,不仅仅是一个词,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素材:‎ ‎1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2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习近平 ‎3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4英雄的定义并不是在于外貌,最重要的是他内在的品德和智谋。崇拜英雄最重要的是能模仿其过人的品行才智,向他们学习一些好的东西。‎ ‎5在《米开朗基罗传》中这样写道:英雄,这不仅仅是一个词,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个人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应发扬正能量,做坚强,正直,勇敢,仁慈之人,做“真正的英雄”。‎ - 28 -‎ 结构层次:‎ 文章首先肯定材料中的英雄,然后又列举了自古及今的各行各业的英雄人物,主要有爱国诗人屈原,于华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志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进而总结他们都是尽己所能,承担责任,以民族复兴,国家进步为己任的人。最后明确没有英雄,民族谈何复兴,国家谈何未来。最后呼吁:我们应当胸怀英雄之志,为中国梦的实现奋勇拼搏。‎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