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三 年级期中 语文 学科试卷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材料二 - 27 -‎ 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 27 -‎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 “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 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 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2. 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是 A. 三闾大夫 B. 东坡居士 C. 范文正公 D. 七绝圣手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 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 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 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4. 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放:“放”的第三笔是“丿”‎ - 27 -‎ B. 负书担橐:口袋 C. 荒服:泛指边远地区 D. 栖居:“栖”读作“qī”‎ ‎5. 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 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C.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诗经·氓》‎ D.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琵琶行》‎ ‎6.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是 A. 重教兴学 B. 养民安民 C. 江山易姓 D. 奖劝农桑 ‎7. 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 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 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 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 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答案】1. B 2. B 3. A 4. A 5. C 6. C 7. A ‎ ‎8. 他们遭贬谪或受排挤因此到僻远荒凉的地方为官;他们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生存状态;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有政声政绩,促进了流寓地区的文化发展;他们书写了大量的诗文作品来反映流寓生活;他们得到了流寓地人民的认可和纪念。‎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然后浏览材料一,找到文中有关“流寓”的内容,并与选项进行比对。‎ - 27 -‎ B项,“‘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错误,“必须”一说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是为流寓”“‘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选项忽略了文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一限制,而事实上,“不得已科举他乡”只是“流寓”的一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以及运用这一概念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文人的称呼与‘流寓’有关的一项”,然后理解文中有关“流寓”的概念,再分析所给文人的称呼,看哪个与“流寓”有关。‎ 材料一中关于“流寓”的解释如下,“流离寓居”“寄居他乡”“流落他乡居住”“离开本土客居他乡”。‎ B项,“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东坡”是苏轼被贬黄州时自耕之地,与“流寓”有关;‎ A项,“三闾大夫”是战国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屈原贬后任此职,与“流寓”无关;‎ C项,“范文正公”,“范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范文正公”是后人对范仲淹的尊称,与“流寓”无关;‎ D项,“七绝圣手”,王昌龄擅长写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与“流寓”无关。‎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二,圈出有关流寓文士“诗意栖居”的内容,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A项,“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中“无视”一说错误,由材料二第一段“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以及后文所引的韩愈、刘禹锡、苏轼等人的诗文可以看出,流寓的文士并不是“无视”环境的恶劣,而是“有一些特殊原因”让文士“不得已”。‎ 故选A。‎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一、二中找到选项中的字词,结合语境理解其内涵。‎ A项,“流放”的“放”第三笔不是“丿”,而是横弯钩,即“”。‎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然后理解选项中的诗句,看哪个选项无法体现诗人的流寓经历。‎ C项,“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出自《诗经•氓》,是叙述语言,讲的是女主人公将男主人公氓送到对岸,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 A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出自李煜《虞美人》,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故国”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 B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出自《登高》,作此诗时,杜甫在夔州,“作客”直接点明流寓他乡,渗入诗人漂泊西南老病孤愁的悲哀;‎ D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出自《琵琶行》,写于诗人被贬他乡期间,与“流寓”有关,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流寓文士政治抱负一项”,然后浏览材料三,圈出有关流寓文士政治抱负的内容,再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C项,“江山易姓”并非韩愈的政治抱负,“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是说韩愈受到当地百姓的爱戴;‎ A项,“重教兴学”刘禹锡的主张;B项,“养民安民”是柳宗元的主张;D项,“奖劝农桑”是韩愈的主张。‎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然后到材料三中圈出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的内容,再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 - 27 -‎ A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于文无据,从材料三来看,文章强调的是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到三则材料中圈出介绍这些流寓文士的内容,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本题信息涉及三则材料,解答时可以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流寓”的原因、“流寓”地的环境特点、他们在“流寓”地的主张与作为、他们的作为给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总结。从“流寓”的原因来看,他们都是仕途不得意,或是触怒朝廷被贬,或是受排挤;从“流寓”地的环境看,都是蛮荒之地,僻远、荒凉、条件恶劣;从他们到“流寓”地的表现来看,他们都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不幸遭遇,积极地帮助当地百姓,传播文化,政绩斐然,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当地百姓也对他们爱戴有加。‎ 二、(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赦书 ,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御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 27 -‎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 ‎(节选自《明史•熊鼎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长:执掌 B.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 延:招聘 C.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结:聚合 D. 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赞 :辅佐 ‎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是( )‎ ‎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 ②复以细故烦御史 ‎③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 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 ‎⑤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 ⑥知寇伪降,密疏论之 A. ①②⑤ B. ③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 B. 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赦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 C. 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 D. 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12. 把第一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 ‎(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 ‎【答案】9. B 10. B 11. D ‎ ‎12. (1)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 ‎(2)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貂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 ‎【解析】‎ - 27 -‎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B项,延:请,邀请。句意: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题干要求选出“全部表明熊鼎处事精细求实的一组”,分析可知,①“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体现的是孝亲;④“乃逮德仲,鞠实,立正其罪”体现的是他坚持依法办事,排除①④。‎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D项,“行贿”错,原文“坐赃”意思是犯贪赃罪,指的是贪污受贿。‎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关注得分点:‎ ‎(1)不职,不称职;肃清,安定清平。‎ ‎(2)裘帽,貂皮衣服和帽子;复遣,又派遣。‎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 - 27 -‎ ‎)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寇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抚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向皇上推荐。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说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参与辅佐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大为惊扰,熊鼎镇抚他们而恢复平静。升任起居注,奉诏搜求可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御史去察访。而当时已经颁发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去。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伪官悍将两百人,非常凶暴。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地分辩,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罪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支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不得伸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叫熊鼎做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论列,报告皇帝,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胁迫熊鼎折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与赵成和知事杜寅都被杀。‎ 三、背诵默写:(共14分)‎ ‎13.(1)________,酒入愁肠,________。‎ - 27 -‎ ‎(2)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3)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______‎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 ‎(6)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_____;天也,______!‎ ‎(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唯君图之。‎ ‎(8)对曰:“_______,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_____,必以情。‎ ‎(9)春如旧。人空瘦。______。‎ ‎【答案】 (1). 明月楼高休独倚 (2). 化作相思泪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银瓶乍破水浆迸 (5). 杜鹃啼血猿哀鸣 (6). 也无风雨也无晴 (7). 赢得仓皇北顾 (8). 烽火扬州路 (9).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10).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1). 阙秦以利晋 (12). 小信未孚 (13). 虽不能察 (14). 泪痕红浥鲛绡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倚”“化作”“幽愁”“乍”“迸”“鸣”“仓皇”“州”错勘“做”“阙”“孚”“察”“浥”“鲛绡”,理解字义去记忆。‎ 四、(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文后各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4.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 27 -‎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15. 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答案】14. D 15. 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如“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描写了湖面的美丽景色,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显示了诗人的达观之情。“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有什么关系呢,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理解错误,“水晶宫里奏《霓裳》”是作者的想象,表现乐观态度,并不是真的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题目中的“胸怀”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两处具体描写”指的就是具体形象,“略作分析”则要求分析出是哪处具体描写(形象)怎样展示出的某种胸怀(感情)。‎ 例如词的上阕,诗人乘舟北行,原本陶醉于秋色湖光。忽然风起浪涌,船不能行,被迫滞留在黄陵庙下,但诗人没有焦躁牢骚,更没有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反而吟唱道:“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在诗人旷达的胸怀里,险恶的风浪只不过是水神为挽留而召唤来的粼粼细浪,他仍然瞩目烂漫斜阳。把风波险阻当作感受世事人生的机遇,这与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的景象异曲同工,正是诗人宽广思想境界的写照。‎ - 27 -‎ 又例如词的下阕。“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险恶的风浪中充满着对来日风回的信念,有着这更好的信念,那么今夜在风浪中露宿又算得了什么?这真是达人快语,广阔胸襟。在诗人耳内心中,风浪咆哮的声音竟如同水晶宫殿里传来的轻曼的《霓裳羽衣曲》,这分明是一种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问君何能尔?因为诗人有坚定的信念:明天准定登上岳阳楼。这种倾慕和信念表明,诗人已经具备了宽广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 ‎【点睛】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要领:抓住诗题,抓住关键词,抓住题材类型,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抓住典型意象,抓住注释(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五、(共2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那些不死的魂灵啊 迟子健 ‎①俄罗斯的国土太辽阔了,它有荒漠、苔原,也有无边的森林和草原。它有光明不眨眼的灿烂白夜,也有光明打盹的漫漫黑夜。穿行于这种地貌中的河流,性格也是多样的,有的沉郁忧伤,有的明朗奔放。俄罗斯的文学,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 ‎②屠格涅夫的作品宛如敲窗的春风,恬适而优美。他的《猎人笔记》和《木木》,使十七八岁的我对文学满怀憧憬,能被这样的春风接引着开始文学之旅,是一种福气啊。‎ ‎③二十岁之后,我开始读普希金、蒲宁、艾特玛托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我比较偏爱艾特玛托夫的作品,他描写的人间故事带着天堂的气象。这期间,有两部苏联的伟大作品让我视为神灯:一盏是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另一盏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同样具有神灯气质的还有阿尔谢尼耶夫的《在乌苏里莽林中》,其中的德尔苏·乌扎拉是20世纪最丰满的人物形象之一。‎ ‎④三十岁后,我重点读了契诃夫、果戈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我开始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对人类灵魂拷问到极致的文学大师,使增加了一些阅历的我满怀敬畏,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无疑是19世纪文学星空中最夺目的星辰。‎ ‎⑤不仅是在中国,在俄罗斯,人们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喜爱也是日盛一日,这使托尔斯泰的光芒相应黯淡了一些。前些年,我又重读托翁的作品,也许《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还能让一些挑剔的文学史家找出种种不和谐之处,‎ - 27 -‎ 但我觉得《复活》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史诗作品,托尔斯泰实际上是为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唱了一曲挽歌。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正是造成托尔斯泰晚年悲凉出走的原因。也许是托尔斯泰生前获得了太多的荣誉,人们才容易对饱尝人世辛酸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更大的同情,情感天平的倾斜左右了人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但我觉得他们之间不分高下,同样伟大。托翁能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出走,是不想让那座富庶的庄园成为自己的埋葬之地!他把衰老的躯壳最后交付给了明月清风、草原溪流。交付给了它们,就等于交付给了自由!‎ ‎⑥契诃夫也是我喜爱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他的《第六病室》和《萨哈林旅行记》是杰作。能够把小人物的命运写得那么光彩勃发、感人至深,大概只有契诃夫可为。我甚至想,如果上苍不让契诃夫在四十四岁离世,他再多活十年二十年,其文学成就可能会远远超过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在去萨哈林岛采访苦役犯人之前,曾对托翁的《克莱采奏鸣曲》喜爱有加。然而三个月的萨哈林岛采访经历,面对着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的苦难,他的艺术观发生了裂变,远行归来,他觉得《克莱采奏鸣曲》有点可笑。他说:“要么是我在旅行中长大了,要么是我发了疯。”毫无疑问,契诃夫没有发疯,他在萨哈林岛,看到了生活和艺术的真相。可惜上苍留给他揭示这一个个真相的时间微乎其微了。‎ ‎⑦俄罗斯有两个人格高贵的诗人,其命运是那么的相似,都是死于决斗中:普希金和莱蒙托夫。这也是我最喜爱的两个俄罗斯诗人。爱好文学的人,谁没有读过普希金的诗歌呢!听吧:“我的竖琴质朴而高尚,从不曾将世间的神赞颂。我以自由而无比骄傲,从不肯对权贵巴结逢迎。”再听:“有两种爱对我们无限亲切,我们的心从中得以滋养,一是爱我们的可爱的家乡,二是爱我们祖宗的坟墓!”这是何等铿锵的男儿誓言,这是多么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气概!难怪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理等都对普希金的作品无限尊崇。而年轻的莱蒙托夫则在《我爱那层峦叠嶂的青山》中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仍是这片草原,这轮明月,月儿向我垂下了目光,好像责备我这样的夜晚,一个人竟敢骑一匹骏马,同它争夺草原上的霸权!”这股青春的豪情是多么动人啊。‎ - 27 -‎ ‎⑧俄罗斯的文学,根植于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被细雨和飞雪萦绕,朴素、深沉、静美。今年6月我在俄罗斯旅行,有天清晨在慢行列车上看到窗外被白雾笼罩的森林时,心中涌起了浓浓的伤感。那曼妙的轻雾多么像灵魂的舞蹈啊。俄罗斯的作家,无不热爱着这片温热而寒冷的土地,他们以深切的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把所经历的时代的种种苦难和不平、把人性中的肮脏和残忍深刻地揭示出来。他们还以忧愁的情怀,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性之美的追求和向往。这正是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的作家身上所欠缺的。我在哈尔滨见过俄罗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拉斯普京先生,他在评述马尔克斯描写妓女生活的新作时是那么愤懑:“我简直不能相信这出自《百年孤独》的作者之手!”我想只有在俄罗斯这片土壤成长起来的作家,才具有这种抗腐蚀的能力。难怪他在《伊万的女儿,伊万的母亲》中译本序言的结尾中说:“恶是强大的,但爱和美更强大。”‎ ‎⑨果戈理的不朽作品是《死魂灵》。在我眼中,我景仰的这些俄罗斯的文学大师们,他们的魂灵就是不死的。那些不死的魂灵啊,是从祭坛洒向这个龌龊的文学时代的最纯净的露滴,是我在俄罗斯的森林中望见的、能让我眼睛一湿的缕缕晨雾!‎ ‎(有删改)‎ ‎16. 根据文章内容和你的阅读积累,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几乎篇篇精致”,它们通过日常生活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小说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B. 果戈理小说《狂人日记》,构思独特、形式荒诞,表现了腐朽社会对人的迫害。鲁迅同名小说深受其影响,借助狂人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C. 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创作了许多史诗般的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大卫·科波菲尔》《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这些作品人物众多、结构宏大。‎ D.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他的诗作充满了对权贵的蔑视、对自由的追求、对民 族的挚爱,因而受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无限尊崇。‎ ‎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题目寓意深刻,既指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作品不朽、精神不死,也蕴含着作者对“那些不死的魂灵”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B.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与第⑧段中的相关议论、抒情彼此呼应,突出了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品根植于广袤土地和苦难时代的特征。‎ C. 对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经典作品,作者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既有憧憬、偏爱、迷恋,也 有赞美和景仰,更饱含着浓浓的伤感。‎ D. 作者通过叙写自己的俄罗斯“文学之旅”,表现了俄罗斯文学大师及其作品的魅力,又表达了自己对文坛现状和作家责任的思考。‎ ‎18. 作者说:“俄罗斯的文学,因为有了这样的泥土和河流的滋养,就像落在雪地上的星光一样, 在凛冽中焕发着温暖的光泽,最具经典的品质。”请根据文意概括俄罗斯文学所具有的“经典的品质”。‎ ‎19. 文中的比喻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内容,恰切而形象。请从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其一,对这一特色加以赏析。‎ - 27 -‎ ‎20. 作者从十七八岁起阅读了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大量经典作品,开启了她的俄罗斯“文学之旅”。从作者的“文学之旅”中,你可以汲取哪些阅读经验?请简要作答。‎ ‎【答案】16. C 17. C ‎ ‎18. ①创作根植于民族土壤,②富有时代性(揭示时代的苦难和不平),③具有批判精神(作品拷问人类的灵魂,挖掘人性的肮脏与残忍),④追求和向往人性之美(对自由、青春的追求向往),⑤富有人道关怀(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寄予深切同情),⑥有爱国情怀(民族气节),⑦富有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丰满,人物命运感人至深,内容精致),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朴素、深沉、静美),⑨提升人的文学素养及精神气质。 ‎ ‎19. (1)第一个比喻句,作者将屠格涅夫的作品比作“敲窗的春风”,形象地写出了屠格涅夫作品恬适优美的风格给作者如春风一般的感染,唤起作者对文学的憧憬,接引作者开始了文学之旅。(2)第二个比喻句,作者将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比作一首“挽歌”,形象表现出《复活》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腐朽黑暗时代的灭亡,也寄寓了托尔斯泰对那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的悲悼之情。 ‎ ‎20. 内容:(1)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经典作品阅读。(2)阅读经典要自觉从中汲取文学艺术和精神的营养。(3)让经典作品陪伴自己成长,经典作品要常读常新。‎ 方式:(1)阅读经典作品要知人论世,通过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2)有关联地阅读经典作品(如不同作家的关联、作品与当下社会的关联、作品与读者的关联等)(3)根据兴趣对经典作品进行专题式分类(按文体、作家、国别)阅读。(4)经典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式阅读。(5)阅读经典要有批判精神,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思考、认识。‎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C项中《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作品。故选C。‎ ‎【17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考查题目寓意,勾连全文;B项首尾呼应,整体把握;C项考查文章情感线索;D项考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把握。本题C项“更饱含着浓浓的伤感”错在“伤感”上。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题需要找不同角度的共同点,根据文中的关键句子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如“屠格涅夫的作品宛如敲窗的春风,恬适而优美”;“我开始迷恋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对人类灵魂拷问到极致的文学大师,使增加了一些阅历的我满怀敬畏……”;“托尔斯泰实际上是为一个已经消逝的时代唱了一曲挽歌……托翁能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出走,是不想让那座富庶的庄园成为自己的埋葬之地!他把衰老的躯壳最后交付给了明月清风、草原溪流。交付给了它们,就等于交付给了自由”;“能够把小人物的命运写得那么光彩勃发、感人至深,大概只有契诃夫可为”;“再听:“有两种爱对我们无限亲切,我们的心从中得以滋养,一是爱我们的可爱的家乡,二是爱我们祖宗的坟墓!”这是何等铿锵的男儿誓言,这是多么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气概!‎ 这股青春的豪情是多么动人啊”;“俄罗斯的文学,根植于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被细雨和飞雪萦绕,朴素、深沉、静美”;“俄罗斯的作家,无不热爱着这片温热而寒冷的土地,他们以深切的人道关怀和批判精神,把所经历的时代的种种苦难和不平、把人性中的肮脏和残忍深刻地揭示出来。他们还以忧愁的情怀,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对人性之美的追求和向往”,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是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考查,首先要分析划线句子是如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然后集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喻手法的效果、好处即可。效果题干中给出了提示“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内容,恰切而形象”。如第一个比喻句,作者将屠格涅夫的作品比作“敲窗的春风”,形象地写出了屠格涅夫作品恬适优美的风格给作者如春风一般的感染,唤起作者对文学的憧憬,接引作者开始了文学之旅。第二个比喻句,作者将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比作一首“挽歌”,形象表现出《复活》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腐朽黑暗时代的灭亡,也寄寓了托尔斯泰对那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的悲悼之情。‎ ‎【20题详解】‎ - 27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是一道探究性试题,答案比较开放,在分析时要做到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但一定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贴近文本,尊重文本。本题要求探究“从作者的‘文学之旅’中,你可以汲取哪些阅读经验”,所以首先要到文中找到作者的“文学之旅”中的一些阅读经验,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即可。可从作者选择阅读的经典作品的内容上分析,如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经典作品阅读;阅读经典要自觉从中汲取文学艺术和精神的营养;让经典作品陪伴自己成长,经典作品要常读常新等。还可从作者阅读的方式角度分析,如阅读经典作品要知人论世,通过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刻理解作品主题;有关联地阅读经典作品(如不同作家的关联、作品与当下社会的关联、作品与读者的关联等);根据兴趣对经典作品进行专题式分类(按文体、作家、国别)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式阅读等。‎ ‎【点睛】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六、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1.①在你的“文学之旅”中,一定也有一些经典名著对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请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任选一部作品,并结合该作品内容,给作者写一封短信,抒写你对他的感激之情。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可诗可文。150字左右。‎ ‎【答案】给《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封信 曹雪芹爷爷:‎ 您好,我非常敬佩您能写出《红楼梦》这样的名著。《红楼梦》这本书我非常爱看,您在《红楼梦》里面付出的心血也是可想而知的。宝玉、黛玉、宝钗等人物在您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黛玉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让我心疼黛玉的命运。‎ 您赋予了黛玉美若天仙的面孔,就像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那富家子弟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就又有一番别样的韵味。虽然黛玉有悲观、消极的性格,但她在有时却表现的特别真诚。‎ 在对待宝钗上,最能见识出她的真诚。薛宝钗对她像亲妹妹一般,在她又犯病时为她送来了燕窝等滋补品。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也待她的妹妹宝琴如亲妹妹一般,连宝玉都感到惊奇。所以这么好的一个小姑娘,怎可忍心让她离去呢?当然,您是《红楼梦》的作者,您说了算。我作为您忠实的读者,不管怎样《红楼梦》永远都是我最爱的书!‎ 您忠实的读者:赵佳瑞 - 27 -‎ ‎2018年11月22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本题要求给经典名著作品的作者写一封短信,抒写对他的感激之情。写作时要通过对经典名著具体情节的概括,动人细节的描述来写出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并由此阐述感激之情。还要注意运用书信体的格式,运用第二人称表达即可。‎ ‎22.②学校高三年级某班将开展“与他人相处之道”的主题班会,请你以该班学生的身份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恰当引用《论语》中的语句。180字左右。‎ ‎【答案】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 人与人相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这个大千世里,处世方式方法各自不同,在交往中:有的人为人厚道;有的人为人直爽;有的人为人大方;有的人为人小气;有的人为人阴险;有的人为人奸诈;有的人待人苛刻;有的人就很宽容;有的人与人为善,待人友好;有些人小肚鸡肠吹毛求疵,总觉得别人是……总之,人们的处世哲学不一,所形成的处人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 人的一生只是弹指一挥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能有多少年?不就是几十年,所以,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在这样一个短暂的相处日子里,我们应该珍惜,我们多看看别人的好处,对别人要宽容一点,善意理解一点,要求少一点,那么我们还有什么不开心的呢!‎ 所以我们要想快乐生活,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就应该与人和睦相处,多一点宽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怀。家庭是这样,邻里是这样。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想,觉得不现实是吗?觉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不是都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那你就太可悲了啊!‎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本题要求以学生的身份给“与他人相处之道”的主题班会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首先要观点明确,阐述充分、透彻。写作主题是“与他人相处之道”,可从“和为贵”,“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要宽宏豁达,学会体察对方心理,做到以诚相待”等角度展开。其次要恰当引用《论语》中的语句来证明观点,反映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不可直接翻译,要有自己的阐述。‎ ‎23.③优秀的文学广告往往缩龙成寸,辞约义丰地介绍作品的特点,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请从《边城》《红岩》《老人与海》中任选一部作品,为它拟写一则150字左右的广告。‎ - 27 -‎ ‎【答案】我心中的边城 我对课外书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所以,并不曾体会给课外书的美妙趣味。因此,我不曾了解过《边城》这本书,也不知道沈从文是何许人也。但是,也许,是因为同学的推荐下,也许,是因为老师的建议,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不可抗力,我阅读了《边城》这本小说。初读时,只觉得平淡无奇,并没有吸引眼球的情节,不过,我很快就被湘西人的朴实,茶峒的美景给迷醉了。‎ 女主角翠翠,是一个无爹无娘无祖母的三无孤儿,唯独有一个撑渡船的祖父相依为命。天真、善良、勤劳,对美好回忆充满向往,是翠翠的所有代名词。在一席水中,在群山环绕间。她撑着渡船,唱着小曲,时而还有几声大黄犬的轻吠,有雀翎婉的吟唱,傩送在月下“走马路”、“唱情歌”,只为博翠翠一笑。沉思静想,只觉得恬静、美好,书中有置身于世外的桃花源,便有了远离纷争的无忧无虑。‎ 所以,如果现在的电视剧和电影过于浮夸的话,那么《边城》就是能让人解放的一剂良药。因为我们的生活是那样平凡,是真实的,是客观的。对我们而言,只有在平凡中活得快乐,活得精彩,才能拥有人生的价值。‎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写作前先仔细研读材料,充分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写作的方向,然后行文。本题要求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拟写一则广告,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简介。可从具体的情节点入手来解释作品的意蕴,从独特的语言、精巧的构思角度来解释作品的手法。要简洁明白地介绍作品的特点,不可长篇大论。还要注意广告语的特点,能吸引读者,有一定的鼓动性。‎ ‎【点睛】对于微作文写作,考生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注意微写作的特点:规模小,时间短,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微写作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可以发议论,说心情,记思想,谈感受,注意字数要求。‎ 七、大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24.根据要求作文。‎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说:“一个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醒。”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有时也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责任等。‎ ‎ 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 27 -‎ ‎【答案】例文:‎ 唤醒 人生中总是有形形色色的事物吸引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自己。‎ 闲来无事的我游走在街道上。这是一个酷暑的下午,热辣的阳光肆意地照着。我希望能在这条少有人走的街道上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来冲抵这酷暑的煎熬。幸甚至哉,一个在树下的老太婆吸引了我的注意。她安静地躺坐在一把安乐椅上,双眼微闭,脸上布满皱纹,这让我想起了妈妈打衣服用的毛线球。看着她那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我的思维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 带着好奇,我开始兴奋地猜测她在这样一个暖和惬意的下午会想些什么。依我看,她应该是在回忆少女时代的甜蜜恋情。没错,她一定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这让我想到了《山楂树之恋》里的故事情节。是的,她一定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兴许就是静秋的翻版。不对,在这种年龄的人应该不会再去对爱情纠缠,世上只有少数一些东西能经受住岁月的冲刷,不会被流逝的时间冲淡。情爱这种东西在我看来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的,至少是冲淡。‎ 那么,她到底在想些什么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要是我老了,我一定会回味一下年轻时的经历和成就,就算是少时的豪言壮志我也会引以为豪的。也许眼前的这位老人曾经驰骋于战场与日军周旋,是个奋勇杀敌的巾帼英雄。我眼前霎时出现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女战士指挥士兵对敌人进攻,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看着眼前这样一个老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可是我转念一想,一个人回忆这样不凡的经历,应该眉毛上扬,面带微笑吧?但她似乎没有丁点喜悦自豪的神情,反而眉头紧锁。这不是一个曾经有过丰功伟绩的人应该流露出来的表情,或许她压根儿就不是光荣女战士,也没有什么甜蜜的爱情,只是一个为生计犯愁的孤寡老人而已。兴许此刻她正在为油粮涨价而犯愁,或者盘算着明天如何在第一时间抢到超市的打折商品。但是,一个为生计发愁的老人又如何衣着光鲜?手上戴着的玉镯更是在我眼中闪着光。‎ 那她究竟在想些什么呢?我调动着所有的脑细胞试图作出一个合理的推断。啊!她一定是在琢磨着如何安度晚年,在有限的时光里获得更多的乐趣。没错了,她一定是在挂记着这个。完成这个累人的脑力活动,我颇为得意地准备离去。‎ ‎“老头子,我瞅着孩子们这几天也该回来了,要不咱杀只土鸡给他们补补。唉,也没什么好东西留给他们吃。” 背后突然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这言语如同一把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向我那高贵的头颅,又如同一叶纤细的小舟,载着我回到人性的初始。‎ - 27 -‎ 我迅速从游走的街道逃离,奔向那个叫家的前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给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确定作文体裁。本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动笔之前,主要体现观察、感受、分析、综合、联想、想象、构思等思维方面的能力;动笔之后,主要是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包括记叙、描写、议论的能力,以及对语法修辞综合运用的能力。其次审读材料,抓住关键词。‎ 审题: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从一篇文章的一段话引入“唤醒”这一话题,“生活中,某个人、某件事、某种场景、某些物件、某部作品……有时也会唤醒我们的记忆、情感、良知、责任等”该我们提供了思考和写作的角度。题目要求以“唤醒”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审题关键在于把握标题。“唤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词义是:①叫醒;②使醒悟。在这道题目中我们可以抓住这个词义去立意。注意要阐释清楚“什么人(或什么事)”怎样唤醒什么。“唤醒”的一定是曾经拥有过的,但是被隐藏或忽略的东西,它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很重要。考生可以参考如下思考角度:①为什么要唤醒?(唤醒的意义)②怎样唤醒?③唤醒的过程。④唤醒什么?(唤醒责任;唤醒良知;唤醒潜能……)注意记叙文的文体要求,写作记叙文应侧重表现唤醒的过程,展现人、事、景、物等场景的细节描写。‎ 参考立意:(1)把诗意唤醒(2)唤醒亲情(3)唤醒斗志(4)唤醒良知 参考素材:‎ ‎(1)“白兰花,白兰花……”遥远且熟悉的飘进我的耳朵。在如此拥闹的街头,那绵软的声音虽然低,但是还是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抬头只见一个个儿不高的年纪大约六十的戴着靛蓝的头巾的老妇提着一篮白兰花在叫卖。‎ ‎(2)“小娘鱼,买两朵吧?蛮香咯。”我看着那一篮洁白的白兰花,挤挤挨挨,甚是可爱。那散发的特有的香味,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挑了两朵,闭上双眼,轻嗅之,一股郁郁的香味就钻入鼻中,直到脑中。‎ ‎(3)那味道似曾相识,唤醒了自己多年的梦。小桥,流水,枕河的人家。那桥是沧桑古朴的,那水是清清粼粼的,那人家是在粉墙黛瓦飘出的笑语中,那墙上的大片的碧绿的爬山虎一颤一颤的,不知是微风轻拂还是那笑声所惊。“吱——”那扇门开了,走出一丁香女子,她一袭梅红的旗袍,上缀白色小花。鞋跟轻击青石板的声音,渐行渐远,一如那厚重的大门上的轻晃的兽形门环……‎ ‎(4‎ - 27 -‎ ‎)这白玉兰,晶莹,像外婆头上的簪子。小时候趴在外婆的背上,最喜欢用手摸那根埋在黑发只留出如白玉兰的簪头,滑滑,还有一种湿润的感觉。外婆的手很巧,春节前后忙在灶前,那些糕点经她的手一点化,格外香甜,像白玉兰。清明前的青团子,端午时的粽子……还有叫化鸡、油母鸭、酒闷踵、松鼠鳜鱼等,苏式美食,外婆都能做。现在外婆老了,头发已经花白,很少做那么多的美食了,但那簪子依旧滑滑,还是有一种湿润的感觉。‎ ‎(5)月色溶溶,花香阵阵,外婆喜欢给我讲故事。以前过端午的时候,家家都裹粽子。家家门悬蒲剑、艾草、蒜头,堂内挂钟馗像。老人戴绒花,女人们簪艾叶、榴花,小孩戴虎头帽、穿五毒服,还要挂个小网兜,网兜里面装着咸鸭蛋……热闹得很啊。外婆现在说这些的时候,说完就叹口气,幽幽的。‎ ‎(6)再闻一次,那白玉兰的味道,没有变,还是那么馥郁。看着热闹的街头,人流如潮,行色匆匆,可我再也看不到他们像外婆那样的自然和从容。‎ 结构示例:《唤醒》,记叙文文体。文章以街道旁树下躺椅上的老太婆为描写的对象,围绕着老太婆在想什么构思全文,采用联想、想象的手法,以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为主线,通过自己的设想与最后现实的对比,突显主题,老太婆朴实而深沉的母爱唤醒了“我”的亲情,让我找回生活本来的样子。‎ ‎【点睛】高考记叙文写作的四大要领:要领一,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有了故事性,才有了记叙文的本质。记叙文写作,成败的关键皆由故事性决定。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要领二,塑一个鲜活的人物。写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写人千万不能写成纸人,站立不起来,鲜活不起来。要人物形象鲜活起来,除了对人物与事件进行叙述以外,还必须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等。要领三,作一番生动的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等。不管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还是场面描写,都必须注意细节描写。要领四,抒一段动人的情感,简单地说,就是用真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对所记叙的人和事抒发感情,可以让平白的叙事锦上添花,引起读者的共鸣。抒情的文字有时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凭借所描述的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即间接抒情,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有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抒情文字有时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也就是直抒胸臆。‎ ‎25.根据要求作文。‎ - 27 -‎ 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常用来指对行为或思想等进行分析总结。有人这样提炼反思,它是对认识的再认识,对思想的再思想;也有人说反思是指对人对事持有理性思考和独立精神……‎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符合逻辑。‎ ‎【答案】例文:‎ 学会反思 曾听别人问道,“为什么我竟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答案很简单——不会反思。‎ 瓦茨曾说过“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的确,要想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反思。‎ 凡是有所成就人,大抵都成功于善于反思。试想,如果勾践不自省,何以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如果廉颇不自省,何以有“负荆请罪”的佳话?如果吕蒙不自省,何以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美谈?如果陶潜不自省,何以有“实迷路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悟?如果卢梭不自省,何以有《忏悔录》的问世……‎ 凡是一败涂地的人,大抵都失败于不知道自思。纣王无道,亲小人远贤臣,不自省,使几百年的大商基业毁于一旦;太平天国定都后,将领贪图享乐,争权夺利,不自省,断送了大好前程;慈禧太后顽固专横,不自省,使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仲永天资聪明,却恃才傲物,不自省,最终“溟然于众人矣”。‎ 有人认为自省浪费时间。其实不然,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自省是对以为经验的总结,是对过去的反思。在总结和反思中,我们去伪存真,明辨是非,变得清醒明智。学会自省,犹如在大漠中听到驼铃,在海上看见灯塔,使我们看清方向,不再迷茫,又怎么能说是浪费时间呢?自省更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一个人假如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讳莫如深,最终只会变得独断专行,举步维艰。‎ 重提反思精神,是因为近几年我们在同样的坎上栽了太多的跟斗,我们喝了三聚氰胺,又大吃地沟油;我们偷工减料塌了楼,又急于求成垮了桥;我们植树节次次种树不见绿,我们的城市年年下雨回回涝……所以,不仅个人的成长需要反思,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更需要反思,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只顾亢奋向前,而不懂得回首反思,那所谓的“前进”终不会长久。‎ 敢于反思、善于反思是人类的大智慧。反思昨天是为了明天;反思失败是为了成功。在奋进中反思,我们不会偏离目标;在安逸中反思,我们不会沉沦;在失败中反思,我们不会气馁;在成功后反思,我们不会停顿……‎ - 27 -‎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时时刻刻进行反思,在自省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这是一段有关“反思”的理论材料,材料对“反思”的内涵和外延多了多重解读,让我们认识到“反思”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反思”就是本次作文的话题。反思,目的是要从思考过去的事情中总结经验教训,启发自己,唤醒別人,警醒后人……人在失意时,要学会反思;人在成功时,也需要反思。反思,是一面镜子,能照见人的污浊,反思,是一副清醒剂,反思也是一条鞭子,可以使你在抽打中清醒,使自己不断进步。题目要求的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从“反思”的实质、“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笔谈“反思”的意义和价值;也可以切入一个有意义的领域进行反思,如,公民道德修养问题、民族文化遗存问题等。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自我的反思,反思能使我们由浮躁而沉静,由迷茫而清醒……要像古代圣人那样“吾日三省吾身”“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可以着眼于民族与国家。列宁说:“忘记历史等于背叛。”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参考立意:‎ ‎(1)个人善于反思,让生命永葆活力。如静坐思过、见贤思齐、一日三省吾身等等。‎ ‎(2)国家善于反思,让民族焕发生机。如以史为镜、广开言路、总结执政得失等等。‎ ‎(3)联系现实采取层进式结构行文立意,即为什么一个国家与民族需要反思,我们现在需要反思什么,反思过后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从此角度立意,考生可选当前的热门话题作为反思对象,比如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社会公德、迷失的人文精神等等。‎ 参考素材:‎ ‎1理论素材:‎ ‎(1)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李世民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荀子《劝学》‎ ‎(3)不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拿破仑 ‎(4)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卡耐基 - 27 -‎ ‎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人要知错就改,不能在一块石头上绊两回,人生无常,总会遇到失意与挫折,这时,我们就要学会“静坐常思己过”,才能使自己尽快摆脱困境。‎ ‎3.穿上农夫打扮在田间劳作的苏轼时可赞的,潜心读书,不忘文人本分的苏轼是可敬的,而潇洒幽默以赤子之心待人的苏轼又是可爱的。面对可赞、可敬、可爱的苏轼,“乌台诗案”的脏水却泼到他的身上。于是苏轼自己在一刻不停地深深思考这个问题,苏轼的自我反省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使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对自己性格的反思和人生的历练得到了后人的敬仰与推崇,我们今天喜爱苏轼不仅在于它绝妙的诗词书画,更在于欣赏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不断地自我反思,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也是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反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魅力。‎ ‎4.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他成就也是凭着不断反思的精神,袁隆平一开始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的理论对作物育种有重要的意义,于是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实验。他反思: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来,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造福全人类。‎ ‎5. 在反思中前行,在前行中反思,故我不断地被新我取代,于是才有新生的希望和勇气。然而记忆的沉淀往往会使一个人喘不过气或则失去前行的勇气,沉迷在对回忆的把玩之中,对不可知的新途充满恐惧。即使不得不前行,对四周也充满恐惧和不信任,心中不能平静,沿途的风景视而不见。一切事物都暗藏杀机,人生于是再无美好可言,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大多不能摆脱的宿命。对未来的信心失去,生活的目标单一成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对物质的拥有量成为一个人成功和快乐的衡量标准,于是我们的命运悲剧底色已被涂上:我们只是社会转型期用以掩饰不平的工具!‎ 结构示例:《学会反思》,议论文文体。开篇设问,以名言引入,亮明观点:要想成功,我们必须学会反思。首先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抵都成功于善于反思;凡是一败涂地的人,大抵都失败于不知道自思。再驳斥“有人认为自省浪费时间”的错误认识。然后联系现实,阐明重提反思精神的现实意义。结尾紧观点收束总结。‎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