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昨日见他师徒几个难舍难分,姐妹几个情深意浓, ,心有不忍,便一人悄悄把这事全做了。 ②那老头儿坐在一边,只听到几个年轻人低声商量造一个自动采摘机器人的话儿,也不甚理解,只是 ,不敢说一句话。 ③研究者普遍认为,这一套丛书选题虽佳,编辑水准却甚差,尤其是古代系列,很多书被“搞”得 ,唐突古人,一至于此。 A. 款款而谈 瞠目而视 不堪卒读 B. 侃侃而谈 侧目而视 不堪卒读 C. 侃侃而谈 瞠目而视 不忍卒读 D. 款款而谈 侧目而视 不忍卒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进行选择。 第一处,“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款款而谈”,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结合前面“难舍难分”“情深意浓”可知,此处是形容人与人之间交谈的诚恳,应使用“款款而谈”。 第二处,“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瞠目而视”瞪大眼睛看着,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结合“听到几个年轻人低声商量造一个自动采摘机器人的话儿,也不甚理解”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老头的震惊,应使用“瞠目而视”。 第三处,“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不堪卒读”,形容文章写得不好,结合“编辑水准却甚差”“唐突古人,一至于此”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这套丛书质量之差,应使用“不堪卒读”。 故选A。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中国,传统村落是宗法制基层组织,也是民间信仰、原始崇拜的宗教组织。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 - 22 - ①凡有人居住地方,都供奉土地神。 ②这里香火氤氲,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 ③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④土地庙,地方神祇,奉土地神的庙宇。 ⑤“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土地神庙。 ⑥社树,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 A. ④②①③⑥⑤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②④①⑤③⑥ D. ④②③⑥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借以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分析几个句子,找出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以此确定句子之间的关联。 横线前面说“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主语是“家族祠堂”,②句“这里”指代“祠堂”接前文,故放在首句,排除AD两项。 ②“……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中“土地庙”引出第④句,然后述说“土地庙”,引出①⑤,这两句是对“土地庙”“土地神”的解说;最后为③⑥,解说“社林”“社树”,排除B项。 故选C 3.下列对联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组是 A. 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文庙联) B. 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项王庙联) C. 俯瞻桑乾,滚滚波涛荧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山西应县木塔联) D. 想吾生竭力经营,无非是之乎者也;问此去何等快乐,不管它柴米油盐。(塾师自挽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比拟(分为拟人、拟物)、衬托、对比、顶真、反复、对偶等,知道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并能根据其特点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是否使用了借代修辞,准确解题。 - 22 - A项,“泗水”流经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这里代指孔子;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故A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B项,刘邦曾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本联惋惜项羽兵败人亡,险固的山河都归属刘邦了。这里借《大风歌》代指刘邦。故B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C项,上联,登高俯瞰“桑乾”水流;下联,望远遥看“恒岳”山势。词语得体,对仗工整,故用的是“对偶”修辞手法。而“波涛荧似带”“岫嶂屹如屏”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D项,“之乎者也”,文言文常用虚词,代表文章,这里引申为文章的句读、讲解,即塾师的日常工作。“柴米油盐”,代称日常生活。故D项使用了借代手法。 故选C。 【点睛】借代是一种修辞手法,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常有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有名词代泛称、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等几种方式。 4.下面语段能引发人们对“美”的感想,下列感想不够合理的一项是 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 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浑然一体地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 A. 枯树、牵牛花本极普通,但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 B. 枯树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自己的坚硬支持了牵牛花,所以也得到了美。 C. 柔藤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自己的活力装点着枯树,自身的美得到了发挥。 D. 枯树与牵牛花相互依赖,彼此合作,因而都超越了自我,孕育了和谐之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段内容,概括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语段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答题时排除法,准确作答。 - 22 - A项,“因为视觉距离的存在,于是会产生不真实的美”错误,依据第一段“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呢?”可知,作者通过对比写这棵树“繁花满枝”“充满了奇迹”,是感叹树的青春和活力,不是感叹“产生不真实的美”。 故选A。 【点睛】概括中心主旨和情感意蕴的题,考生要先通读语境,注意把握时间、动作和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之间的关系,把握语段所蕴含的主旨和情感意蕴,准确解题。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 黄宗羲 熊公讳汝霖,字雨殷,世居余姚之天花街。公登崇祯辛未进士第,授同安知县。为政不避强御,直行己意。红毛入寇,公渡海,败之于下门。考选户科给事中。辛巳,江南荒疫,人死且半,米价四两有余,转运不至。命给事中七人催督漕粮,公当江南上江,黾勉从事,不使病民。 上以朝臣不足任使,所用文武,踰绳越契,而左官外附之徒,竞张空虚,以邀荣路。公以为破格不如循常,听声不如采实。武臣只用甲科行伍,凡叙功御览名色,一切报罢。会推大将,亦须保举。京师戒严,公分守齐化门,随时条陈。四月之间三十余疏,皆切中机宜。上亦嘉其敢言,召对咨诹。公于朝廷举动失当,知无不言,言无不痛。当时号为能谏者,亦必揣摩宛转以纳其说,而公之发言粗梗,有敌以下所不堪受者。有犯无隐,盖其天性然也,止以降谪而去,烈皇可谓之能容谏臣矣。 会稽之守,画江而营。公之意,欲令诸师毕渡,沉舟破釜,为不返之计。如其不济,则亦八千子弟岂复东还?身提孤旅,不满千人,从小道渡江,札乔司,倡率群帅,而皆契需观望,无一应者。公进至海宁,集其父老豪杰,激扬忠义,辞酸泪血,闻者莫不感动。公以本邑进士俞元良司饷,指挥姜国臣主兵;浙西尘起,沿海烽燃,一时号之为熊兵。公大小数十战,亲临矢石,累经覆没,志气不为之少衰。 戊子,王在闽安镇。时国事皆专于郑彩。彩暴横,公每折之以礼。彩与定远伯周瑞交恶,公票拟恒右瑞,彩积恨之。既而彩与义兴伯郑遵谦争商舶,尝恐谦之袭己,公自闽安至琅琦休沐。守琅琦者,彩之裨将李茂也,与公奴子争ロ。元夕,熊、郑两家同郡相问遗,茂即以合谋告彩。公遂为彩所害,并其幼子投海中。公报国之心,九裂不恨。全躯横海之鲸,而受制于蝼蚁,谓之何哉? - 22 - 公子茂鼎,介余族叔应蛟求序公事。公魄不返,公魂无庙,幽铭阳碣,无地可施。爰撰行状一通,移之史官,以为列传之张本也。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竞张空虚,以邀荣路 邀:谋取 B. 凡叙功御览名色,一切报罢 叙: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官职或给予奖励 C. 上亦嘉其敢言,召对咨诹 诹:询问 D. 公票拟恒右瑞 右:尊重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土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经殿试录取的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 户科,明、清六科之一。明洪武六年设给事中二人,户科给事中掌管稽核财赋、注销户部文卷等事。 C. 票拟,也叫票旨、条旨。明清时期,内阁大臣代皇帝批答章奏,将意见写在票签上,进呈皇帝裁决,此票签称为“票拟”。 D. “体沐”即“休息沐浴”,指官员例行体假。古时官员每隔五天或十天有一次用于休息沐浴的假期。 7.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犯无隐,盖其天性然也,止以降谪而去,烈皇可谓之能容谏臣矣。 (2)身提孤旅,不满千人,从小道渡江,札乔司,倡率群帅;而皆契需观望,无一应者。 8.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熊汝霖为官的特点。 【答案】5. D 6. A 7. (1)直言冒犯而没有隐瞒,大概他的天性是这样,只用贬谪斥退了他,崇祯皇帝可以说是很能容忍谏臣的了。 (2)(熊公)亲身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不足一千人,从小道渡江,给乔司的官员写信,倡议带领各路军队来支援,但是那些人都怯懦持观望态度,没有一个响应的。 8. 不畏强权;勤勉敬业;爱护百姓;直言敢谏;恪尽职守。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 22 - D项,右,是偏袒之意。“公票拟恒右瑞”,意思是熊公拟写票旨的时候总是偏袒周瑞。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经殿试录取的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说法错误。殿试的三甲,不是前三名的意思,而是“三等”的意思;第一等是一甲,有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二等是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第三等是三甲,也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有犯,直言冒犯;盖,大概;止,只;去,使动用法,使……去,斥退。 译为:直言冒犯而没有隐瞒,大概他的天性是这样,只用贬谪斥退了他,崇祯皇帝可以说是很能容忍谏臣的了。 第二句得分点:提,率领;札,写信;倡,倡议;契需,怯懦。 译为:(熊公)亲身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不足一千人,从小道渡江,给乔司的官员写信,倡议带领各路军队来支援,但是那些人都怯懦持观望态度,没有一个响应的。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 22 - 依据“为政不避强御,直行己意”,可知熊汝霖不畏强权;依据“四月之间三十余疏,皆切中机宜”,可知熊汝霖勤勉敬业;依据“命给事中七人催督漕粮,公当江南上江,黾勉从事,不使病民”爱护百姓;依据“公于朝廷举动失当,知无不言,言无不痛”“而公之发言粗梗,有敌以下所不堪受者”等可知熊汝霖直言敢谏;依据“公大小数十战,亲临矢石,累经覆没,志气不为之少衰”,可知熊汝霖做事身先士卒,恪尽职守。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熊公名汝霖,字雨殷,世代居住在余姚的天花街。熊公在崇祯辛未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同安知县一职。他执政不畏强权,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红毛(西方人)入侵的时候,他率军渡海,在厦门击败敌人。经过考察被选用为户科给事中。辛巳年,江南发生灾荒瘟疫,百姓死去近半,米价涨到四两多,(米粮)运输不到那里。朝廷命给事中七人催促监督漕运至京师的税粮,熊公掌管长江的上游地区,他努力做事,不让百姓受缺粮之苦。 皇帝认为朝臣不堪任用,所任用的文武官员,不通文字,而那些攀附诸侯的属官,争相夸大虚假空幻之事,来谋取仕途。熊公认为破格录用不如遵循常规,听取名声不如采纳事实。武臣只选用进士或军队出身的人,凡是用评定功勋、皇帝观览等名目获取官职的奏报,全都不批准。会同推荐选任大将,也必须有人推荐保举才能任用。京城戒严,熊公被分配把守齐化门,随时向上级分条陈述意见。四个月间三十多个奏章,都能切中时宜。皇帝也嘉奖他敢于进言,召见他询问(他的意见)。熊公对于朝廷不当的举措,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出来的没有不一针见血的。当时被称为能进谏的人,也一定会悉心探求(皇帝的心意)委婉含蓄地表达,来让自己的意见被采纳,而熊公的进言粗犷强硬,除了敌人以外都不能承受。直言冒犯而没有隐瞒,大概他的天性是这样,只用贬谪斥退了他,崇皇帝可以说是很能容忍谏臣的了。 - 22 - 防守会稽的时候,谋划在江边驻扎军队。熊公的意思是,想要让各路军队全部渡河,破釜沉舟,定下决一死战不返回的计划。如果事情不能成功,那么八千子弟兵难道还能东归?(熊公)亲身率领孤立无援的军队,不足一千人,从小道渡江,给乔司的官员写信,倡议带领各路军队来支援,但是那些人都怯懦持观望态度,没有一个响应的。熊公进军到海宁,召集当地长者和才智出众的人,用忠义激励他们,言辞辛酸,流下血泪,听闻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熊公任命本县进士俞元良掌管军粮,指挥姜国臣主持军事;浙西发生战事,沿海燃起战火,这支军队在当时被称为“熊兵”。熊公参加大小几十次战斗,亲临前线,屡次经历覆亡溃败,但是抗敌的志气没有因为这而衰减。 戊子年,鲁王在闽安镇。当时国事都由郑彩一人专断。郑彩残暴蛮横,熊公每每用礼数使他折服。郑彩和定远伯周瑞互相憎恨,熊公在拟写票旨的时候总是偏袒周瑞,郑彩长久怀恨在心。后来郑彩和义兴伯郑遵谦争抢商船,曾经担心郑遵谦袭击自己。熊公从闽安到琅琦休假。管辖琅琦的是郑彩的副将李茂,李茂和熊公的奴仆发生了争吵。元宵节那天晚上,同郡的熊、郑两家互相赠送礼物,李茂就用两家合谋的罪行向郑彩告发。熊公于是被郑彩杀害,和他的小儿子一起被投入海中。熊公的报国之心,九死不悔。能够全身横行海上的鯨鱼,却受制于小小的蝼蚁,这说明了什么呢? 熊公的儿子熊茂鼎,通过我的族叔应蛟请求我记叙熊公的事迹。熊公的魂魄不回来,也没有宗庙,墓志铭和碑文都没有地方刻写。于是我写了这篇行状,转交给史官,为替熊公作传做好准备。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阁夜①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晚年的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②跃马:公孙述在西汉末年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9. 简要赏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10. 结合全诗,简要概括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9. 视听结合;描绘了五更将晓之时,四周一片静寂,鼓角之声分外悲壮,三峡的上空,星河西斜,倒映入江,因江水的汹涌澎湃而其影动荡不已的景象,营造了雄壮阔大的意境,也透露出诗人身处其中动荡起伏的思绪和虽至暮年仍壮心不已的情怀;结构上,照应文题。 10. - 22 - 岁月易逝的悲凉;天涯羁旅的孤寂;虽至暮年仍未磨灭的壮心;对战乱纷起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对民不聊生的无奈和同情;对英雄也会被时间淘洗,自己进入迟暮之年难以有所作为的感慨。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论某一个句子。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用,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属于听觉,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属于视觉,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视听结合,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并且照应题目。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前两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冷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接上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 22 -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庚寅吾以降。(屈原《离骚》) (4)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5)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8)子曰:“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卫灵公》) 【答案】 (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乎吾乎 (2). 高者挂罥长林梢 (3). 摄提贞于孟陬兮 (4). 熟读深思子自知 (5). 四弦一声如裂帛 (6). 玉盘珍羞直万钱 (7).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8). 小人穷斯滥矣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需要注意的字:“庸”、“罥”、“摄”、“陬”、“帛”、“直”、“滥”。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刷牙 路遥 一九七八年夏天,大山村十八岁的青年社员黑牛,在公社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回来后,就成了队上唯一的“赤脚医生”了。 回队后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这位“医生”就赤脚片儿蹲在自家门前的硷畔上,刷开了牙。作为“赤脚医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刷牙的好处和不刷牙的坏处。 但是,在这个离县城一百多里路,离公社也有五六十里路的僻远山村竟然有人刷起了牙。岂非咄咄怪事?所以消息风快传遍全村,先后有一些老者和童稚向刷牙者的院子里涌来,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 这些人围住这个刷牙的人,惊叫声和稀奇的议论,嗡嗡地响成一片。有几个老头竟然在他的面前蹲了下来,像观察一头生病的牛犊一样,互相指着他的嘴巴各抒己见。 黑牛向来遇事不慌不忙。这阵儿也一样:他照样不慌不忙刷他的牙。他右手很不灵巧地拿着牙刷在嘴里鼓弄了好一阵,然后取出牙刷,喝了缸子里的一口清水漱了漱口,把牙膏沫子吐在地上,又喝了一口水漱了起来。周围一圈人的眼光就从那牙缸子里看到他的嘴上;又从他的嘴上看到土地上。 现在,黑牛刷完了牙。他很高兴:虽然牙床有点疼,但口里十分清爽。他不是看见,而是感觉到自己的牙齿白净了——一定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 他站起来了,手里端着刷牙缸子,本来转身想回家,但不知怎的,心头萌生起这祥一个欲望:乘这个机会,他很想宣传一下刷牙的好处。 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他的宣传还没完,人群里就发出了嘲骂声: “哼!逛了几天门外,倒学起文明了!” - 22 - “哈呀,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 这时候,只见一个黑胡巴茬的老汉满脸通红,豁开人群,径直朝人圈里的黑牛走来。他没出声,抡起庄稼人粗壮的胳膊,朝黑牛的嫩脸蛋上狠狠扇了一记耳光,然后大声喝骂道:“不要脸的东西还不快滚回去!” 老汉一记耳光打散了看热闹的人群,院子里很快就剩下了他父子俩。 黑牛眼里噙着两颗泪珠,说:“爸,你为啥打人哩?我现在是‘赤脚医生’,给大家说讲卫生的道理,有什么不对?”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老百姓,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别给老子胡说了!趁早把你那些刷牙家具撇到茅坑里去!” 当天晚上收工后,满肚子委屈的“赤脚医生”去找生产队长——叫队长评评理吧! 老队长五十多岁的人,害着严重的气管炎。这阵儿正盘腿坐在煤油灯前,一边猛烈地咳嗽着,一边用劲地抽着旱烟锅——不知哪个村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生告诉他抽旱烟能治气管炎。并且理论说,气管炎是寒症,烟是热性的,驱寒。老队长竟相信了这“偏方”,尽管越抽咳嗽越厉害,他还是拼命地用这“偏方”疗治他的气管炎。 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便一边咳嗽,一边抽烟,一边说:“事情我都知道了。咳,你们这些年青人。庄稼人还刷牙哩?你看你洋不洋?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当然,话又说回来,谁没年青过两天?有缺点错误改了就对了。你也不要为这事熬煎,在咱社员会上好好检查一下思想就行了……” 老队长苦口婆心教育完黑牛,就猛烈地咳嗽起来。他赶紧抽了几口旱烟,接着又是一阵更猛烈的咳嗽。 等咳嗽暂时平息了的时候,他抬起头吃惊地看见坐在脚地小凳上的“赤脚医生”正流眼泪哩。他赶忙安慰说:“你看你这个娃娃,哭啥哩,以后不刷就对了嘛!” 黑牛满面流泪从小凳上站起来,几乎是绝望地喊道:“老队长,我检查!但你也叫我刷牙吧!刷牙是讲卫生哩!” “还刷哩?哎呀,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 老队长也动气了,他直起身板来,想大声说些什么,一阵猛烈的咳嗽终于使他什么也没说出来,上气不接下气,慌得黑牛赶忙上去给他捶背。 咳嗽停息了的时候,老队长已经没力气说什么了。他背靠在铺盖卷上,闭起双目,痛苦地喘息着。 黑牛简直难受得连气也出不上来了。他觉得很闷,便从这屋子里出来了。 - 22 - 他站在村头一棵老榆树下,望着星光下朦胧的连绵不断的大山久久地出神。全村人都睡了,看不见一星灯火。夏夜的风把他那梳得很整齐的少年偏分头吹得纷乱。在这沉重的寂静中,他突然好像听见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天很晴,不像是打雷。是什么呢?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少年特有的憧憬和幻想,使他忘记了一天的不愉快,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黑暗中他微微笑咧开的嘴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七日,夜。 (原刊甘泉县内部文艺刊物《泉》1979年第2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牛宣讲刷牙的益处,遇到了重重障碍,多是由于他只是一个“赤脚医生”,不过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宣传缺乏说服力。 B. 作者善于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细节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黑牛的执着、老汉的粗鲁、老者童稚的好奇跃然纸上。 C. 小说开篇以简洁文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唯一”二字,为后文叙述黑牛开展工作遇到的各种阻碍做了铺垫。 D. 文中譬喻源于生活,写村民“像看一台大戏一样围住了他”,以及黑牛感觉牙齿“白净得像玉米籽儿一样”,充满了乡土气息。 13.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来记述老队长咳嗽的相关内容? 14. 小说结尾一段在平易的语言中潜藏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12. A 13. ①通过老队长对“偏方”的迷信,折射出农村教育落后、知识匮乏的状况;②老队长咳得厉害还苦口婆心地教育黑牛,体现了他善良、执拗的性格特征;③谈话间老队长咳得加剧,是激动情绪的外显,表现了对文明进步的敌视和对变革的不解;④老队长的咳嗽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各项问题的隐喻,问题已十分严重,当事者却执迷不悟。 14. ①“全村人都睡了”,与唯一不眠的“赤脚医生”黑牛形成对比,暗示了保守力量的强大;②“地平线那边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象征着不可阻挡的进步潮流;③“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寻起这些声音来”,表现了黑牛的乐观和对新事物的憧憬;④黑暗中“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以小见大,颇具星星之火的意味。 【解析】 【1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A项,“多是由于他只是一个‘赤脚医生’,不过参加了几个月卫生学习班,宣传缺乏说服力”错误,黑牛遇到重重障碍主要是由于环境的闭塞、思想的保守。“他好记性——把学习班上公社医院大夫的牙齿方面的卫生知识,几乎一字不落说了一遍”,可见黑牛讲的不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是完全传达公社医院大夫的说法,是具有“权威性”。但村民不仅不认可和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反而将其黑化,说“一股洋腻子味,把人鼻子熏坏了”“满嘴的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此类题型要紧扣文本内容,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概括。另外,此类题目往往与手法伴生,有手法的要按照分析手法的思路进行赏析。 第①点指向环境。依据“老队长五十多岁的人”一段,抓住“七十多岁的老庸医”“竟相信”“拼命地”等关键词分析概括。第②点指向人物性格。依据“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以后不刷就对了嘛!”,抓住“苦口婆心”这一关键词分析概括出“善良”的性格特征;依据“‘还刷哩’……痛苦地喘息着”,抓住“一阵猛烈的咳嗽”“上气不接下气”等关键词分析概括出“执拗”的性格特征。第③点指向人物情感态度价值观。依据“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一段,抓住“如果全村的青年人都搞这个刷牙的把戏,这坏风气传开来还了得”关键句,分析概括出“对文明进步的敌视”;依据“老队长还没等他开口……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抓住“你看你洋不洋”“咱个老百姓,刷那牙干啥”“你这娃娃怎学成了个这”等关键句,分析概括出“对变革的不解”。第④点指向主旨。结合全文,抓住“一九七八年夏天”这一关键信息,从以小见大这一写法拓开思路。 【14题详解】 - 22 - 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小说结尾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联系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 第①点,对象为人——“全村人”“黑牛”,运用了对比手法,由点到面,得出结论;第②点,对象为物——“响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点到面,得出结论;第③点,对象为事,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由实到虚,得出结论;第④点,对象为物——“牙齿”,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由实到虚,得出结论。 【点睛】理解句子含义和人物形象要紧扣文本内容,从“环境”、“人物”、“情节”、“主旨”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概括。“环境”维度,要特别关注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人物”维度,要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情节”维度,要从“呼应”“对比”“铺垫”“伏笔”一类结构作用分析的角度进行思考,必写一句“推动情节发展”;“主旨”维度,要紧扣物、景、人、事,由实到虚,分层提炼。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论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 王彩凤 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山水画于北宋中后期进入变异期,抒情写意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高峰,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中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古典园林中,格局为实,画景为虚。在山水画创作中,山为实,水为虚;景为实,物为虚;近为实,远为虚……山水画的画面层次表现离不开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如画面中会有留白,此处的“留白”表面上为虚,其实为实,以无的空间描绘出有景的画面,虚实中自为一体,不着点墨而意味悠长。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 - 22 - 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有其相似的成分。在山水画中,画家往往注重格局的分布排列,力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绘画者将自己对壮美山川的主观意识聚以笔端,辅以个人的情感,探究自然的特征,构建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中国古代匠人利用独具特色的理景手法,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俯与仰,各种手法层层递进,甚至于不同植物的配置也暗含着时季的不同变化。 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采取了小中见大的手法。正所谓,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在有限的画纸中,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的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赋予画面鲜明的主题和美感,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同时,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有了追求“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 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 B. 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既矛盾又统一,山水画的迅速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设提供了艺术源泉。 C. 山水画中的“留白”和园林建筑山水景致中的亮暗搭配、密实布局都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D. 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山水画和中国古代园林两个角度,阐述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B. 山水画是理想模式,古代园林是物化形态,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 C. 文章从虚实结合、分布排列、以小见大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互关系。 D. 文章先交代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中的联系,接着具体分层介绍二者的共同手法,最后总结概括。 17. 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B - 22 - 17. 遵循“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注意山水的颜色搭配和排列布局的虚实高低结合,给人美感;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且使自然美景聚集,令人心旷神怡。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A项,“同时也推动了私家园林的涌现”错误,依据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山水画意趣理念的出现促成了山水画的独立与形成,同时也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可知,是推动了“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的涌现”,故A项扩大了范围; B项,“既矛盾又统一”错误,依据第一段“而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相互对应,相继出现了园林规划设计的新形式,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的造园艺术传统”可知,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与山水画是“相互对应”、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统一关系,故B项曲解原文; D项,“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因此,古典园林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错误,依据第一段“先秦两汉时期,山水画尚未出现,中国古典园林也处于探索萌芽状态”“唐以后山水画迅速发展,以其多姿多彩的风格充实了古典园林的艺术源泉,山水画更是为画坛之首,于唐末至宋初进入到高度成熟期”、第五段“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可知,D项强加因果,且文中只有“中国古典园林早于中国山水画出现”和山水画成熟期的相关信息,而“并且也比山水画成熟得更早”则于文无据。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B项,“文章以此为立论前提,指向二者物化形态中的共同特征”错误,依据第五段“山水画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想模式,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二者相互影响,二者相互促进,推动现代化城市的和谐发展”可知,文章不是“以此为立论前提”,而是总结概括二者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 22 -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园林设计怎样才能使人‘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考生应回归材料,逐一筛选原文的措施和方法,并整合为条分缕析的要点。 依据第一段“对园林的规划设计又反作用于山水画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可知,方法一是:可遵循“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因景成画”的造园艺术传统; 依据第二段“在园林建筑中亦如此。在山水景致中,山为实水为虚;在颜色搭配中,亮为实暗为虚;在排列布局中,密为实疏为虚”、第三段“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也遵循山水画讲究主次分明的布局特点,高低有致、错落有序。在建造中依据原有地形基础,而进行有意识的修整与规划,对自然进行概括,展现自然的美感”可知,方法二:要注意山水的颜色搭配和排列布局的虚实高低结合,适度“留白”,给人美感; 依据第四段“借助对山石、花竹、流水等自然美景描绘,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完美结合在一起……使画中看似平凡之景,实有不凡之韵味”“山水画又往往为古典园林的建造提供一个理想状态的规划蓝图,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可知,方法三:将人工美和自然美结合,且使自然美景几乎全聚集在一起,彰显韵味,令人心旷神怡。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本信息题要注意一个原则:忠于原文,词不离句、段不离篇,答案源于文本。还要注意三个步骤:速读文本,了解大意;根据题干,筛选信息;结合语句,巧妙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对城市的人口、交通、通信、健康、教育、污染及废弃物等方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 - 22 -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德勤近日发布的《超级智能城市》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己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达1000多个,从在建数量来看,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己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德勤合伙人马炯琳表示:“中国己经成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推进,以及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居民和工作人群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幸福感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深度应用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传统的智慧城市要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具备实时化、普遍化、开放化、智能化、自主化以及融合化六大关键要素,还要涵盖智能经济、智能出行、智能环境、智能安全、智能生活以及智能教育这六大领域,使得城市更加融合与一体化,进行更高效的相互协作,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摘编自《经济日报》) 材料二: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如智能缴费、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智能政务等,从而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摘编自“百度百科”、《人民日报》) 材料三: - 22 - 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产无智”。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最终可能只是购买了一批过时的设备和终端产品。二是“有智无慧”。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三是“有慧无惠”。建设智慧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要素的全面革新,意味着城市居民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并从中得到更多实惠。然而,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此外,由于对技术和大数据的高度依赖,智慧城市建设还普遍面临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等问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过去十几年间,智慧城市计划在全球相继启动,这是为了缓解全球城市化的推进给城市带来诸多挑战的压力。 B. 德勤近日发布的管理咨询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在建数量居全球首位,并已形成多个大型智慧城市群。 C.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处理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 D. 智慧城市建设对技术和大数据高度依赖,因而普遍存在技术安全、用户信息安全、居民信息壁垒等多种风险。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智慧城市必须具备六大关键要素,涵盖六大领域,才能朝着“超级智能城市”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B. 智慧城市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式管理和运行城市,进而为城中人创造更美好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C. 智慧城市中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方便快捷,运转高效。 D. 某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与理想预期还存在距离,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又缺乏城市居民参与,没有真正以人为本。 20. 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D 20. 材料一侧重介绍智慧城市的产生背景及现状,突出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材料二着重阐释智慧城市的概念、实质及其三个基本特点;材料三侧重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解析】 【18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C项,“自动满足城市各种需求”表述错误。原文为“对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不是满足需求,而是做出响应。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D项,“没有真正以人为本”曲解文意,原文为“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意,探究并概括文本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材料一第一段“为了缓解这些挑战带来的压力,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全球相继启动智慧城市计划。”介绍了智慧城市产生的背景;第二段“中国以500个试点城市居于首位,并己形成了数个大型智慧城市群。”第三段“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分别介绍了中国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在建设方面的成就及目标。材料二第一段“智慧城市就是……”阐释智慧城市的概念、实质;第二段阐释了智慧城市的三个基本特点;材料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二是……三是……”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在实践中所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