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实验班)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实验班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 26 -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 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 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政治体制更加严密。 D. 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谈及秦田、汉朝的户籍管理,并与西周封建制进行对比,西周没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全民户口登记。 B. 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而且摆事实进行论证。 C. 文章第二、三段论述汉代户口登记制度,内容详实,户籍每年进行核査,而且登记的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等。 D. 文章末尾对社会结构进行探讨,从深层进行挖掘,先秦贵族阶级的消失,社会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 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 26 - C. 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 “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曲解文意,原文,“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原文的意思是让没有介绍信的人住店才会被治罪,而不是“没有户籍”。 C项,“政治体制更加严密”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 D项,错在“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原文,只是说“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并没有说“完善”。 故选A 【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论据、论点论证过程的概括分析能力。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 B项,文章首段重点谈及的是秦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而非“重点谈及秦国的户籍管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选B。 【3题详解】 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 - 26 - B项,错解文意。“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说法错误,原文是“在西周封建制下,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所以西周没有全国性的户籍制度。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军嫂探亲 碧 海 他的爱人要来探亲了,战友们都兴奋地准备临时家属宿含。大家整整忙了一天,房子里里外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布置得井井有条,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切都收拾好了,战友们满意地说:“嫂子来了一定会高兴的!”他走出屋外,沿着石阶向山顶走去。 观测站信号台设在海岛最高位置的山上。他登上山头,朝着大陆方向望去,风轻轻地吹过,海面上掀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远处有不少漁船和货轮,使人感到大海的浩瀚和神奇。此时,他欣賞着大海的美景,又想到多日不见的妻子就要来海岛,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和兴奋,不由得想起了过去的日子…… 前年他探亲回家,见到自己聪叨可爱的女儿,非常高兴,放下提包就去抱她,可女儿躲在妈妈的身后,怯生生地望着他。他感到既尴尬又不是滋味。 晚上,天气预报报道:“据中央气象台预报,今年第三号强台风将于明日凌晨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 他一下子晕了。他知道,每次强台风至少要20天才会停止,爱人明天就到海边了,可上不了岛,一切就都落空了。他无心再看电视。 - 26 - 第二天早晨,呼呼的海风和哗哗的海浪很早就把他吵醒,他匆匆起床,快步跑到海边,台风已经来临,海上已掀起汹涌的波涛,浑浊的海面看不到任何船只。他轻轻地叹了口气, 回到办公空。 叮“……!”他快速拿起听筒。 “ 喂?”电话里传出了他盼望已久的声音。 “你啥时间到的?” “刚到不久。我们住在招待所,你啥时候过来接我们?”接着,电话里传出女儿的声音:“爸爸,我和妈妈看你来啦!” 他半天才说出一句话:“路上还顺利吧?” “还行,路上不少好心人帮忙。” “你们别着急,我正在想办法。” 挂了电话,他马上询问今天有没有护卫艇或补给舰来岛上。然而各处的回答都令他失望。 第二天,呼啸的台风开始撕扯岸边的一切,咆哮的海浪猛烈地撞击着礁石。 第三天,狂啸的台风将许多大树拦腰折断,狂躁的巨浪横冲直撞。全岛接到严令,不许任何人出海。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强台风就像永不疲倦的恶魔,肆无忌惮地狂舞、号叫。它那巨大的魔爪仿佛把大海撕个粉碎,排山倒海的狂浪一阵阵地撞击着小岛。 他无奈地坐在桌旁,不经意地看到了桌子上那个小小的镜框,那是他们新婚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微笑着,流露出满心的幸福。他一阵惭愧,结婚五年,他跟她在一起的时问不足五个月,她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他忽然想起一句歌词:“你的脸上,还有微笑吗?” 台风依然咆哮不止,所有户外训练全都转为室内学习。他每天都要上课。爱人很清楚他们的生活规律,将打电话改在了晚上。 “你们那里风浪是不是很大?我看台风正好经过你们那里。”妻子着急地问,全然没有怨恨和抱怨。他的眼泪最终还是流下来了。 停了半天他才说:“你放心,这里很安全……” 又几天过去了,台风还是没有停息的意思。 “爸爸,海上有大魔鬼,你可别出门啊!”是女儿稚撇的声音,他无法忍住自己的泪水,哽咽着说:“乖女儿,爸爸记住了!” 台风还在继续。他想听到妻子的抱怨声,哪怕一句也好,但她的声音始终很平静。 “我请的假就要到期了,我们还是回去吧。”是妻子平静的声音,没有抱怨,没有怨恨。 “对不起,真是委屈你了。”他哽咽着说。 - 26 - “没啥,都习慣了,”他听出爱人也有些哽咽了,“老人和孩子我都会照顾好的,你不用担心,好好服役就行了。” 电话就此挂断…… 风还在吼,浪还在啸……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止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大家把家属宿舍整理得井井有条,有了家的味道,这与后文所写探亲不得的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给人沉重之感,这是欲抑先扬。 B. 电台在晚上插报强台风即将登陆一事,使情节突转,将故事的主人公、读者的心同时吊了起来,这为下文的探亲结局作了必要的铀垫。 C. 电话中,妻子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面目声音始终很平静,说明她早已习惯了探亲不成,对这事已经看开了,表现了妻子的豁达大度。 D. “风还在吼,浪还在啸……"小说以写景收束,给读若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联想到海岛的环境,战上守岛的艰难及其爱国精神。 5. 小说中间部分对台风海浪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 作者设置次要人物”女儿“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突出了海岛环境的恶劣,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引发出读者对军嫂探亲能否成功的牵挂。②预示着军嫂探亲的不完满的结局,侧面写出了夫妻双方的焦急心情。③以环境之恶劣反映出战士们守卫海岛生活的艰苦,反衬了战士们的吃苦精神和爱国精神。 6. ①设置这一形象,使这个军人家庭更像个家庭,故事显得更真实。②以小女孩幼小时“怯生生”以及小女孩探亲时对父亲的关爱,表现军人对家人亏欠之多,反衬出军人为国奉献的高尚精神。③以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很少见到父亲,难得的机会又错过了,引发读者对军嫂一家人的深切同情,使故事更动人,增强了表达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C项,“她只是习惯了探亲不成”说法无中生有,小说并没有提到她多次探亲。从内容上看,探亲只有这一次。还有,说她“豁达大度”,不妥。豁达大度往往指能容忍别人的过失,这里表现的是她能理解丈夫。故选C。 【5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中间部分对台风海浪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把握能力。本文先写妻子来探亲,战友和他都非常高兴,布置好了宿舍,等待妻子到来。可是晚上天气预报第二天有强台风登陆。他差点晕了,因为“他知道,每次强台风至少要20天才会停止,爱人明天就到海边了,可上不了岛,一切就都落空了”。第二天台风来了,妻子和女儿到来海边招待所,打来电话,可是无法上岛,然后文章用大篇幅描写了台风海浪,一个说明海岛环境的恶劣,使读者对故事发生的环境有清晰的了解,引发出读者对军嫂探亲能否成功的牵挂。同时也用海岛环境的恶劣,反映出战士们守卫海岛生活的艰苦,反衬了战士们的吃苦精神和爱国精神。也因为台风海浪,预示着军嫂探亲的不完满的结局,侧面写出了夫妻双方的焦急心情,也突出了守岛军人和守岛军人妻子,也就是军嫂的形象,突出了他们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吃苦精神和爱国精神。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作者设置次要人物‘女儿’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 26 - ,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次要人物形象作用能力。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要人物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结晶,也是我们赏析、品读的对象。还有一些着墨不多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常常被我们疏忽,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其实,他们在侧面烘托、推进情节、渲染氛围、升华主题等方面占领着重要的位置。比如本文设置了女儿这一次要人物形象,在军人探亲时,女儿是“儿躲在妈妈的身后,怯生生地望着他”,说明他很久没有回家,一致女儿对父亲的关爱产生怯意,表现了军人对家人亏欠之多,反衬出军人为国奉献的高尚精神,侧面烘托了“他”这个军人形象。军嫂带着很少见到父亲的女儿来探亲,可是到了海边,却因为台风错过了见夫妻的机会,引发读者对军嫂一家人特别是天真可爱女儿箭步到父亲的深切同情,使故事更动人,增强了表达效果。还有设置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使军人这个家庭更像个家庭,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材料一: 肥胖是个世界性问题。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从1.05亿升至6.41亿,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5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在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不算是世界上最高的,但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增长的速度比较快。 经常听人说“一胖毁所有”,其实,肥胖不只毁了美感,还毁了健康。它不仅会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更是引起人类致命杀手“癌症”的直接诱因。据专家说,33%的癌症发生在肥胖人群中;其中,肥胖女性比肥胖男性患恶性肿瘤的危险更高。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超重和肥胖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从培育健康绿色生活方式上着手治理。面对快速的超重率增长,有关部门应该有所自觉,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努力去除种种城市病,把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作为一件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来办。 (《光明日报》《推广绿色生活 缓解肥胖焦虑》) 材料二: - 26 - 材料三: “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美国研究表明,压力会延缓女性新陈代谢速度,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遗传与环境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 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如此这般,对于控制体重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往往只能听之任之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从城市波及至农村,呈全覆盖趋势。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这也是为什么农村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的原因, (《生命时报》,有删改) 材料四: - 26 -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5月11日,首部《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正式发布。报告中指出: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0-7岁肥胖儿童估测有476万,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肥胖达3496万,加起来近4000万。儿童期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儿童时期,培养孩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肥胖和其他慢性病预防至关重要。肥胖一旦发生,逆转较为困难。因此,防控必须以“预防为主”。 学校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在培养儿童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家长应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为孩子做健康生活方式的典范,引导、支持、监督和鼓励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应营造有利于儿童肥胖防控的支持环境,提供安全的游戏和锻炼场地。 (《健康时报网》《中国儿童超重肥胖形势严峻》)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胖毁所有”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先兆,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的集体焦虑,已成为一个应引起重视的社会问题。 B. 根据材料二,相比而言,在60岁之前,男性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 C. 研究显示,1975年到2014年间,全球肥胖人口飞速增长,目前,中国人肥胖率是12%左右,增长速度非常快。 D. 最近三十年,中国的胖孩子越来越多。中国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我国主要大城市的肥胖儿童数量惊人。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 A. 肥胖不仅有损自身形象,还危害健康,会引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甚至能引发致命杀手“癌症”。 B. 根据材料二中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资料可知,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 C. 儿童肥胖不仅对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还将增加成年后肥胖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必须引起重视。 D. 现在,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鸣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肥胖率和城市不相上下。 E.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要战场的作用,增加学校的体育设施,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 9. 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 - 26 - 【答案】7. B 8. AC 9. ①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少吃油腻的食物;②适当放慢生活节奏,减小工作压力;③有关部门应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为市民提供健康生活场所,便利的运动场所。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在60岁之后,女性肥胖发生率高于男性”错误,根据图表可知,60岁之后,有些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相同,有些年龄段女性的肥胖发生率仍低于男性。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人类肥胖是由大家喜欢吃十大易胖食品而引起的”以偏概全,人类肥胖的原因不止这一个,如还有久坐的生活方式。D项,“我国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以偏概全,材料三最后一段说的是“很多地方农村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高枝啼鸟,小川游鱼‘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早已经与城市无异”,可见应是“很多地方农村”,并不是所有的农村。E项,“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这一治疗儿童肥胖的主战场的作用”错误,“学校”应是“防控儿童肥胖的主战场”。故选AC。 【9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针对材料中肥胖的原因,说说如何预防肥胖”。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要解决如何预防肥胖问题,就要到材料中先找出肥胖的原因。如从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调查材料和材料三第一段“‘吃得油、动得少‘是全球犯胖率居高不下的主因”可知,导致肥胖的原因有高糖多脂、多盐以及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的摄入,还有久坐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多运动少吃油腻的食物;如从材料三“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之一”,由此可知人们要适当放慢生活节奏,减小工作压力;如材料三“环境因索等也是导致肥胖的因素”“在一些城市里生活,人们想要通过有效运动保持健康,却发现健身房远且贵,步道远在郊区,绿地小若鸽笼,人行道、自行车道或被汽车占据或被尾气包围,周围大院、学校的操场设备很少对民众开放”,对此有关部门应改变观念,优化改良城市环境,将城市环境、现代生活田园化、绿色化,为市民提供健隶生活场所、便利的运动场所。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里尚书王恕家居,讲学著书。理从之游,得其指授。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登乡荐,入国学,与柟及林虑马乡,榆次寇天叙,安阳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日切劘于学,名震都下。高丽使者慕之,录其文以去。连遭艰,不预试。安南使者至,问主事黄清曰:“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正德九年举进士。一清为吏部尚书,即擢理稽勋主事。调文选,请告归。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张衍瑞等谏南巡。诏跪阙门,予杖夺俸。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故户部郎中庄绎者,正德时首导刘瑾核天下库藏。瑾败,落职。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五年大计外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幻以私憾欲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鸣凤、陕西副使唐龙。理力争曰:“三人督学政,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计京官,黜张总、桂萼党吏部郎中彭泽,总、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参议,请急去。居三年,起光禄卿,未几告归。阅十年,复起南京光禄卿,寻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陕西地震,理与妻皆死。理学行纯笃,居丧取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折衷用之,与吕柟并为关中学者所宗。穆宗立,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追谥忠宪。 (节选自《明史·马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B. 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C. 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D. 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遭艰指遭遇父母之丧,也称为“丁忧”,官员遭艰,须辞官回原籍为父母守丧。 - 26 - B. 吏部是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主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C. 起复是指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重新起用,文中的“复起”就是这个意思。 D. 关中,地名,因其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而得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理师从名师,文章名名声很大。他曾师从同乡尚书王恕及学政杨一清,他的文章得到杨一清的赞誉,也受到高丽使者的追捧。 B. 马理因言获罪,而且接连受罚。他连同张衍瑞等人劝阻皇帝南巡,被施以杖刑,夺去俸禄;后又因与人争辩再次被处罚。 C. 马理据理力争,敢为官员请命。马理赞誉魏校等三人名声卓著,甚至不惜赌上自己的官位为三人请命,最终保全了这三人。 D. 马理学问纯熟,为人行为笃实。他与吕槽同为关中学者宗师;服丧期间将古礼与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关中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为外裔所重如此。 (2)至是奏辨求复,当路者属理,理力持不可,寝其事。 【答案】10. B 11. C 12. A 13. (1)“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他被外国人敬重就像这样。 (2)这时又有人上奏申辩请求复查,当权者委托马理办理此事,马理竭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复查之事也就此停止了。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未几/复告归/教授生徒/从游者众/嘉靖初/起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下诏狱/再予杖夺俸/屡迁考功郎中”,这句话的含义是“不久,马理又告假返乡。他在家乡教授生徒,向他求学的人很多。嘉靖初年,朝廷起用他担任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在朝廷大殿上争论大礼问题。皇帝下诏将他们逮捕入狱,再施以杖刑,剥夺俸禄。之后多次调任考功郎中”,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生徒”“嘉靖”“稽勋员外郎”“郎中余宽”“俸”“考功郎中”,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告”与“归”是连动词,二者不能分开,且后面“教授”是动词,“生徒”是宾语,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是马理返乡后的所作的事情,故应在“归”后断开,排除AC两项,“嘉靖初”表示时间,“初”指“初年”,与“嘉靖”不能断开,“起”是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语,后面所跟的官职是“稽勋员外郎”,应在官职后断开,“与郎中余宽等伏阙争大礼”是马理起复后所做的事情,排除A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起复是指官吏有丧、守丧尚未期满而重新起用,文中的‘复起’就是这个意思”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复起”指请假去职后又被起用担任官职。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A项,“马理师从名师,……他曾师从……学政杨一清”错误,从文中来看,马理并末师从杨一清。文中说的是“杨一清督学政,见理与吕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马生、吕生之经学,皆天下士也’”,这是说杨一清对马理、吕楠、康海三人的赞赏。故选A。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A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借助“尚书王恕”“学政杨一清”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从文中来看,并没有写到他师从杨一清,文中只是说杨一清对他们三人的赞赏和肯定。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安在”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安”,哪里;“仕”,名词做动词,为官,出仕;“其为外裔所重如此”被动句,“为……所”表被动;“重”,敬重;“如此”,像这样。第二句中,“辨”,申辩;“复”,复查;“属”,委托;“寝”,使动用法,使……停止。 - 26 - 参考译文: 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乡尚书王恕闲居在家讲学著书。马理与他交游,受到他的指教。杨一清督察学政,看到马理、吕楠、康海的文章,大加赞赏,说:“康生的文章,马生、吕生的经学成就都很高,(他们)都是天下的才子。”马理乡试中举,进入国学,与吕楠及林虑人马乡,榆次人寇天叙,安阳人崔铣、张士隆,同县秦伟等人每日切磋学问,名震京都。高丽使者仰慕他们,把他们的文章抄录带回本国。马理因父母相继去世,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安南使臣到京后,问主事黄清:“关中马理先生在哪里,为何没有出来做官?” 他被外国人敬重就像这样。正德九年中进士。当时杨一清做吏部尚书,立即提升马理为稽勋主事。不久调任吏部文选司,他告假归家。后被起用担任考功主事,与郎中张衍瑞等劝阻皇帝南巡。皇帝(不仅不采纳他们的意见,而且)命令他们跪在宫殿门口,施以杖刑,夺去俸禄。不久,马理又告假返乡。他在家乡教授生徒,向他求学的人很多。嘉靖初年,朝廷起用他担任稽勋员外郎,与郎中余宽在朝廷大殿上争论大礼问题。皇帝下诏将他们逮捕入狱,再施以杖刑,剥夺俸禄。之后多次调任考功郎中。已故户部郎中庄绎,正德年间首次提议由刘瑾考核天下库藏。刘瑾事败后,庄绎也被削职。这时又有人上奏申辩请求复查,当权者委托马理办理此事,马理竭力坚持不同意这样做,复查之事也就此停止了。嘉靖五年,考核地方官吏,大学士贾咏、吏部尚书廖纪出于私怨,想要免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肖鸣风、陕西副使唐龙的职务。马理据理力争说:“这三个人督察学政,名闻天下,如果一定要免掉这三个人,请先把我马理免掉。”这件事才罢休。第二年考核京官,罢黜张璁、桂萼的党羽吏部郎中彭泽,而张璁、桂萼竞得到皇帝的同意,留用彭泽。马理提升为南京通政参议,请求休假而去。在家闲居三年,又被起用担任光禄寺卿,不久又告假回家。过了十年,再度被起用担任南京光禄寺卿,不久告老还乡。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地震,马理与妻子都不幸蒙难。马理的学问品行纯正深厚,居丧按古礼及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的规定折衷使用,与吕楠都是关中学者的宗师。穆宗即位,追赠他为右副都御史。天启初年,追封他忠宪的谥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 26 - 14. 下列对于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知音,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 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 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 全诗情感至深,既有借景抒情,又有直抒胸臆;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况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E. “烟月”在此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15. 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颈联。 【答案】14. CD 15. 虚写乡愁令人难眠,渐入梦境,梦回故乡。可路远,醒来时天已大亮。实写的是远离故乡,书信难达。表达羁旅中的思乡之情。两句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考核诗歌的形象,BC项考核意境,DE项考核手法,其中C项,“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想象”;D项,“又有直抒胸臆”,均为借景抒情。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题干中给出“虚实结合”的手法,答题时指出哪些是实,哪些是虚即可,诗中前六句是实写,后面两句是虚写,虚中写实,以实衬虚。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 26 -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这也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3)《永遇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高余冠之岌岌兮 (4). 长余佩之陆离 (5). 封狼居胥 (6).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岌、胥、赢、仓、皇。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面对两个大国之间全面且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幻想两国关系发展会一帆风顺,但也不能对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 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的紧张气氛从贸易外溢对其他领域。有人认为,美国对华看法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对的共同挑战。美国进行任何调整都会需要一段时间,这一点 - 26 - 。在这个过程中,中美不可避免会出现摩擦甚至对抗,但双方应避免全面对抗情况的发生。 从2018年3月到现在,中方既没有因为对方的霸凌而失去理智,更没有因史无前例的贸易摩擦规模而 。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转圜。美方暂停了原先的加税节奏,中方临时降低了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但是,考虑到过去9个多月美方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反复无常,我们仍不能 。面对贸易摩擦,我们有底气。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积累的竖实基础,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 );但更重要的,还是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7. 依次填入文屮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熟视无睹 毋庸置疑 惊慌失措 掉以轻心 B. 置若罔闻 毋庸罝疑 手足无措 漫不经心 C. 熟视无睹 毋庸讳言 手足无措 掉以轻心 D. 置若罔闻 毋庸讳言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探寻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B.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探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C. 如何管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寻找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D. 如何处理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迅速崛起大国之间的关系,摸索新的共处之道,成为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也希望对话磋商,以最大的诚意来解决分歧 B. 中国也想要解决分歧,于是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C. 中国也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通过对话磋商解决分歧 D. 中国也确实在解决分歧,并以最大的诚意希望对话磋商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 26 -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本句强调的是应该关心的事,所以选“熟视无睹” 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 毋庸讳言:用不着隐瞒,可以直接说的内容; 这里强调的是不用怀疑,所以选“毋庸置疑”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止失去常态,不知怎么办好; 手足无措:举动慌乱,没有办法应付;在这里不合语境; 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这里强调的是不能不当回事,所以选“掉以轻心”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本句前半句缺少宾语,“管理”使用不当,最后半句“面对的共同挑战”搭配不当。 A项,成分残缺,“管理”改为“处理”更合语境,且缺宾语 C项,“管理关系”搭配不当,“寻找”欠庄重,可改为“寻求” D项,“摸索共处之道”搭配不当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此空的前文是“搞好对美关系确实非常重要”,所以下一句应紧接这一句,总结中国的做法:确实拿出了最大诚意,而“对话磋商”是解决分歧的手段。 故选C。 - 26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咏花诗绝大部分是写梅花的,写樱花的仅有两首。梅花在唐代的长安也是非常受重视的,《全唐诗》中关于“梅”的,多达948首。____________?因为这是暖相气候造成的影响。唐代最初的200年一直是很温暖的,直到公元9世纪初,气候发生显著的突变,成为了冷相气候。____________,仁明天皇把紫宸殿庭院里原本种的“右橘左梅”,改为“右橘左樱”,用樱花替代了中国流行的梅花。这说明, ____________,导致梅花萎缩,樱花崛起的局面。 【答案】 (1). ①为什么梅花那么受重视 (2). ②在这种冷相气候的背景中 (3). ③日本和唐代长安的气候一样都经历了温度的降低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是问句形式,是对前文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第②处是后文仁明天皇做法的背景;第③处是后文“导致梅花萎缩,樱花崛起的局面”的原因。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第①处是问句形式,是对前文出现这种现象的疑问;第②处是后文仁明天皇做法的背景。 21.下面是一位学生参加某市“雏鹰金奖争章”夏令营活动时对150位学生的调查,请根据下面图表所反映的内容回答问题。 - 26 - (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怎样的问题? (2)请你就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1)现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训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教育孩子。 (2)家长应该采用积极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表文转换能力。答题时先仔细阅读图表,要读懂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看出图表是对什么内容的表述;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抓住问题的关键来作答。看表对其内容进行概括或说明图表反映的问题时,既要横向比较也要纵向比较。比如本题,图表的标题是“学生眼里的简章教育方法”。采用引导教育法的占调查总数的73%,采用训斥教育方法的占调查总数的25%,采用睁一眼闭一眼教育方法的占调查总数的2%。本题要求说说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怎样的问题。显然教育方法中“训斥”和“睁一眼闭一眼”教育方法有问题,但是仍然有家长在采用这两种教育方法,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现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训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教育孩子。 (2)试题分析:本题要求就家庭教育给家长提一条合理的建议。也就是考查学生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能力。这类题目往往具有针对性。比如本题,针对图表中存在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合理的建议。从图表中可以得出现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家长采用训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方法教育孩子。也就是说针对采用训斥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教育方法的家长,在孩子教育方法上提一条合理的建议。建议这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候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比如:家长应该采用积极引导的方法教育孩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6 - ①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收拾屋子吧!”“去去去,小孩子能干什么!” ②某中学为了弘扬雷锋精神,每月都组织学生带上扫帚、水桶、抹布,身穿校服统一到某一路段义务扫街。 ③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作为学生毕业的通行证。创立此课程的校长提出:“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临近期末,为了不耽误农时,该校学生在夜幕下、风雨中依然打着手电在校农场栽种油菜。 ④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以劳动为人生必修课 不论是芬兰学校的物理课学习项目,还是大学以农场劳动为必修课,目的都是让青少年意识到劳动的价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劳动精神、珍惜尊重劳动成果是我们人生中的必修课。 培养劳动精神应从小事做起,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体验劳动也会成其人生的宝贵财富,材料中母亲觉得孩子年龄小便拒绝他主动劳动的请求,殊不知如此便错过了教育孩子培养劳动习惯的良机。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基础劳动的意义自古以来便为人熟知,摒弃懒惰心理也是青少年在学习进步途中需克服的障碍。在美国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花钱,自己挣”是种深入人心的理念,女孩们做照顾孩子的钟点工,男孩子为他人修建草坪,付出劳动从而获取酬劳。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生活的能力,从小事做起,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方获劳动的真谛。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劳动的意义不仅是功利的,更应将劳动视作一种价值追求。不论是劳动节还是植树节,倡导的都是“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价值观念。国内日益普及的志愿劳动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国外不少中学和大学更是将做义工的评价状况记入学分中。林永德和他的义工团队多年奔波在各地贫困山区做义工活动,《中餐厅》节目中一位将义工视作自己事业的女孩令人印象深刻,英国贵族学校戈登斯敦将“服务”列入学校四大原则……无偿的劳动让他们精神充实,劳动之美,美在无私。 - 26 - 正如雨果所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充满智慧的劳动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古有赵州桥技艺高超,今有珠港澳跨海大桥雄奇壮观。珠港澳跨海大桥被评为“新世界第七大奇迹”,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历经6年的规划研究、9年的实体工程建设。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总设计师孟凡超凭借着专业的知识积累、对工作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带领团队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建成了世界级领先水平的创世纪工程桥梁,使中国成功迈入桥梁强国,为两岸三地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生命。珠港澳跨海大桥的参建人员既是普通劳动者,又是具有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建设者,智慧在劳动中闪光,成就在劳动中生成。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来自日头下的每一滴汗水,我国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之路离不开王淦昌等科学家坚韧不拔地辛勤劳动,让青少年从小热爱劳动,从生活中点滴做起,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成为人生必修课,在事业的追求中将劳动精神一以贯之。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审题】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单,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认识劳动,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给材料关键词是“劳动”。第一则材料则凸显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第二则材料强调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第三则材料从学校角度说明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第四则材料体现了人们在劳动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材料有的体现正面做法,有的则材料则是反面事例,都是家庭、学校之中常见的对劳动意义的误解,带有普遍意义。本题需抓住关键词“劳动”做文章,结合材料阐明自己对于劳动的看法,尤其要结合教育来谈劳动的意义,更加符合材料题中之义。学生普遍反映立意不难把握,素材较难组织。其实不该为素材所困,更应注意文章的结构与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探讨劳动的意义,结合当下热点素材,灵活融入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正确认识劳动; 2.要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 3.劳动光荣; 4.要热爱劳动; 5.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 26 - 6.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7.生活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不能惩罚的工具等。 素材准备: ①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最近设立了一个“ 勤劳奖学金”, 这项奖励旨在引导和鼓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同学-样“晨兴夜寐、俭以养德”, 通过参加勤I助学活动获得更全面的自我成长。另据《北京日报》报道,目前北京市已初步构建劳动教育新体系,城区学生学农,郊区学生学工,累计参与市级学农学工实践活动的人数已达5.5万人。 ②劳动教育日益受到各地、各学校重视,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劳动精神不分贫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懂得,幸福生活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③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建立崇尚劳动的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看到,无论是劳动机会减少还是劳动意识缺乏,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 我们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目标,无论是一般的家庭劳动还是专]的劳动教育,常被有意无意忽视或置于次要地位,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这其实是教育理念的极大缺陷,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养成好逸恶劳、轻视劳动甚至希望不劳而获的恶习,这值得深刻反思。 ④在大学开设“勤劳奖学金”, 固然能引导没有家庭经济压力的学生多参加劳动,但毕竟只能起到纠偏的作用,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则是教育全过程才能完成的事。否则,对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进行纠偏,虽然行动上或许会有所改变,但观念和习惯上却未必真能奏效。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更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规划和设计。 2018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明确要求。从中可以看到,劳动教育不是靠简单的“课程”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美好,增长生活的技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劳动教育效果。 - 26 - ⑤领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事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要不断创新思维,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真擘画新时代的劳动教育, 培养-代有 真学问、真本领,而又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⑥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尚劳动、尊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崇高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首先根据材料确定立意,根据立意给文章拟写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中,要选取“劳动”的意义有关素材,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论据要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相结合。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要以立志报国的时代青年的身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为伟大祖国的复兴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