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选项中实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⑴信造化之尤物也:尤物,风景优美的地方。⑵莫不中音:中,合乎⑶田父绐曰“左”:绐,延误⑷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顺着次序传下去。⑸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⑹貌甚寝:寝,搁置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革除⑻始速祸焉:速,招致⑼及长,不省所怙:省,探望⑽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⑾遘者虽戚属不敢同起卧:遘,遇、遭受⑿然瓶粟屡罄:罄,空,净尽⒀聊乘化以归尽:聊,依靠⒁命途多舛:舛,乖违,不顺⒂置杯焉则胶:胶,粘,指着地⒃责臣逋慢:逋,逃脱 A. ⑴⑵⑷⑸⑺⑻⑽⑾⑿⒁⒂⒃ B. ⑴⑶⑷⑸⑺⑼⑽⑾⑿⒁⒂⒃ C. ⑵⑶⑷⑸⑺⑻⑽⑾⑿⒀⒁⒃ D. ⑵⑷⑸⑹⑺⑻⑽⑾⒀⒁⒂⒃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所给加点字中,⑶田父绐曰“左”:绐,欺骗。⑹貌甚寝:寝,丑陋。⑼及长,不省所怙:省,知道。⒀聊乘化以归尽:聊,姑且。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2.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⑴善刀而藏之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⑶往往阳狂垢污⑷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⑸当与秦相较⑹及仇雠已灭⑺敛不凭其棺⑻而心识其所以然⑼少有连,必多方钩致⑽余今大梦将寤⑾乃瞻衡宇⑿云销雨霁⒀而征一国⒁常在床蓐 A. ⑴⑵⑶⑷⑹⑺⑼⑽⑾⑿⒁ B. ⑴⑶⑷⑸⑹⑺⑼⑾⑿⒀⒁ C. ⑴⑵⑶⑸⑹⑺⑻⑽⑾⑿⒀ D. ⑴⑶⑷⑹⑺⑻⑼⑾⑿⒀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本题中,⑵⑻⑽无通假现象。⑴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擦拭。⑶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⑷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扣”通“叩”,询问。⑸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若,如果。⑹及仇雠已灭:“雠”通“仇”,仇敌。⑺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⑼少有连,必多方钩致:“少”通“稍”,稍微。⑾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⑿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⒀而征一国:“而”通“能”,才能。⒁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故选B项。 3.下列选项中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⑴与江山相发挥⑵视为止,行为迟⑶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⑷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⑸及凯旋而纳之⑹子灿见窗户皆闭⑺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⑻岂非人事哉⑼又可冀其成立邪⑽余因而实之⑾吾辈无生理⑿仇温柔也⒀奚惆怅而独悲⒁千里逢迎⒂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⒃沐浴清化 A. ⑴⑵⑶⑷⑹⑺⑻⑼⑾⑿⒀⒁⒃ B. ⑴⑶⑷⑸⑹⑺⑼⑽⑾⑿⒀⒁⒂ C. ⑴⑵⑶⑷⑹⑺⑻⑼⑽⑾⑿⒁⒂ D. ⑵⑶⑷⑸⑹⑺⑻⑽⑾⑿⒁⒂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本题中,⑸⒀⒃中无古今异义词。⑴发挥:古义,辉映;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⑵行为,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⑶慷慨:古义,悲愤激昂;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⑷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争斗、排挤。⑹窗户,古义,窗子和门;今义,窗子。⑺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⑻人事:古义,政治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等工作。⑼成立:古义,成长立业;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⑽因而:古义,于是;今义,表结果,连词。⑾生理:古义,活的可能;今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⑿温柔:古义,温暖柔软;今义,性格温和柔顺。⒁逢迎,古义,迎接;今义,阿谀奉承。⒂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上运输。故选C项。 4.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如宝装屏风⑵良庖岁更刀⑶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⑷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⑸余既耸然异之⑹则不快吾意⑺礼天下之奇才⑻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⑼将成家而致汝⑽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⑾牖其前以通明⑿仇甘旨也⒀善万物之得时⒁襟三江而带五湖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⒃历职郎署 A. ⑴⑵⑷⒂/⑶⑹⑻⑼/⑸⑽⒁/⑺⑾⑿⒃/⒀ B. ⑴⑵⑷/⑶⑹⑻⑼⑽/⑸⒁/⑺⑾⑿⒂⒃/⒀ C. ⑴⑵⑷⒂/⑶⑹⑻⑼⑽/⑸⒁/⑺⑾⑿⒃/⒀ D. ⑴⑵⑷/⑶⑹⑻⑼/⑸⑽⒁/⑺⑾⑿⒂⒃/⒀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⑴宝:名词做状语,用宝石。⑵岁:名词做状语,每年。⑶王:使动,使我为王。⑷辇:名词做状语,乘辇车。⑸异:意动,以……为异。⑹快:使动,使……感到痛快。⑺礼:名词作动词,礼遇。⑻兴,亡:使动,使……兴盛,使……灭亡。⑼致:使动,使……来。⑽贵重:意动,以……为贵重。⑾牖:名词作动词,开一个窗洞。⑿仇:名词作动词,报答,报应。⒀善: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⒁襟,带:意动,以……为襟带。⒂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⒃职:名词作动词,担任。其中,⑴⑵⑷是名词做状语,⑶⑹⑻⑼是使动用法,⑸⑽⒁是意动用法,⑺⑾⑿⒂⒃是名词作动词,⒀是形容词作动词,故选D项。 5.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若稍饰以楼观亭榭⑵技经肯綮之未尝⑶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⑷戍卒叫,函谷举⑸何为而在此?⑹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⑺苟以天下之大⑻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⑼惟兄嫂是依⑽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⑾此疫作也⑿鸡鸣枕上⒀乐夫天命复奚疑⒁都督阎公之雅望⒂而莫之夭阏者⒃而刘夙婴疾病 A. ⑴/⑵⑸⑼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⒃/⑽⑾/⑿ B. ⑴⑿/⑵⑸⑼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⒃/⑽⑾ C. ⑴/⑵⑸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⑼⒃/⑽⑾/⑿ D. ⑴⑿/⑵⑸⒀⒂/⑶⑹⑺⒁/⑷⑻⑼⒃/⑽⑾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对句式知识的积累情况,抓住标志性的词语进行判断。⑴介词结构后置,正常的语序为“若以楼观亭榭稍饰”;⑵宾语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⑶定语后置,“者”,定语后置的标志;⑷被动句,“函谷举”意思是“函谷关被攻取”;⑸宾语前置句,“何为”,正常的语序为“为何”;⑹定语后置,“者”,定语后置的标志;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⑻被动句,“为”表被动;⑼宾语前置,“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⑽判断句,“者也”,判断句的标志;⑾判断句,“也”判断句的标志;⑿省略句,应为“鸡鸣(于)枕上”;⒀宾语前置,“奚疑”,正常的语序为“疑奚”;⒁定语后置,“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⒂宾语前置,正常的语序为“而莫夭阏之者”;⒃被动句,“夙婴疾病”意思是早就被疾病缠绕。其中⑴是介词结构后置;⑵⑸⑼⒀⒂是宾语前置,⑶⑹⑺⒁是定语后置,⑷⑻⒃是被动句,⑽⑾是判断句,⑿是省略句,故选A项。 二、语言基础运用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6.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是难以被取而代之的。 ②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③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④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⑤大量转发的祝福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 ⑥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句中指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发展,不合语境。②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句中指他近来的表现不被大家信服,使用正确。③不遗余力:把所有力量毫无保留使出来。句中指为新产品问世使尽了所有力量,使用正确。④不足为训:指对事情不以为意,认为不值得仿效。句中指酒驾行为不能仿效,使用正确。⑤不厌其烦: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句中用来指对一些短信感到厌烦,属于望文生义。⑥别无长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句中用来指没有其他特长,使用不正确。故选B项。 7.下列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快手直播”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低俗”,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有人认为……各种说法不一而足。 ②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这份家业的。 ③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④捐资助学有他,义务献血有他,揭露街头诈骗有他……同事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从善如流、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⑤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⑥今天班会上,班主任让他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A. ①②③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的基本意思、感情色彩、适用对象、习惯搭配等,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足指充足、足够。句中用来指说法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使用正确。②筚路蓝缕: 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句中指“他”创业艰难,使用正确。③尘埃落定:多表示事情经过了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句中指世界锦标赛决出冠军,使用正确。④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句中用来指“他”乐于助人,属于望文生义。⑤蠢蠢欲动:本是形容虫子蠕动的样子,现用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犯或坏人准备捣乱。句中用来指学生们选学新闻专业的热情,感情色彩不当。⑥出言无状:说话放肆,没有礼貌。句中用来指“他”说话不流畅,使用不正确。故选A项。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结构混乱,“充满”前面的主语应当是“论述”,前面是“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的主语是“他”,应暗换注意造成结构混乱,答“在”改为“的”;C不和逻辑,句子前后构不成转折关系,在“但”前面加入“取得较大成绩”等内容;B不和逻辑,“不仅”“而且”表示的递进关系要么是“希望”,要么是“活动”,此句前面是“希望”,后面是“活动”,在“活动”前加“希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看主干有没有残缺、搭配不当等毛病,再看压缩掉的修饰成分与主干之间是否存在修饰不当的毛病,最后看句子中有没有典型的语病特征,比如表并列的词或标点,是否、能否、好坏等两面的词,是、成为、变成表判断的词。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语病,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 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 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语病。语病题的解答方法有:一是抓特征,如两面词、并列项、数字、判断词等,二是压缩句子,保留主干。B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先“达成一致”——然后“终于定稿”——最后才“写入法律”。C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D项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原句内容倒置,应该是“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B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先“达成一致”——然后“终于定稿”——最后才“写入法律”。D项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原句内容倒置,应该是“他不仅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0.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________。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 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 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 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 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前面一句提到“到大石头上坐坐”,下句应陈述“大石头”的状况,故横线处所填语句主语应为“大石头”,由此排除A和C。B项为一般性陈述,D项中的“是……的”语气与语段中“需要清净清净”所要追求的境界相符,同时更切合后句景物描写的静谧的意境。做此类题,重点要分析各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应按照“瞻前顾后,上串下联”的基本思想,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等方面去分析和思考。逻辑关系可能存在总分、照应、顺承、并列、因果等多种关系。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云南邀请中国作协老作家李凖、老诗人李瑛等一批著名作家访问昭通,我也忝列其中。 B. 他说:“当我经纪人打电话告诉我时,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赏光接受了球队的邀请” C. 为回馈新老客户,增进与客户之间的感情,本专营店开展上门惠顾活动,服务到家。 D. 修改是写作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斧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B 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C项,惠顾: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D项,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 12.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 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不正确,御史无权弹劾皇帝。故选C项。 三、文言文阅读,13-16题,每小题3分,17题10分,共计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 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3. 下列加点实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辟公府掾、尚书郎 征召 B. 委重于冏 交托 C. 督兵迎帝 督促 D. 饮讫 完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答案】13. C 14. B 15. C 16. D 17. (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 【解析】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督兵迎帝”原句是“颖遣志督兵迎帝”,意思是“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督”,正确的解释为“掌管、统领”。故选C项。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俱”修饰“处”,“并”修饰“立”,“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应该单独断开,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意思是说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而“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则解释不通,故排除D项。答案为B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C项,“‘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另外,“黄门”在汉代时也是官署名,故选C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等。故选D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且”,况且;“何能”,怎能;“宜”,应该;“更”,再次;“倍道”,兼程;“意”,意料;“此用兵之奇也”,判断句,这是用兵的奇谋。(2)“去”,距离;“尚”,还;“而”,表转折,但是;“一朝”,一时;“骇散”惊散;“奉”,护送。 【点睛】第2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城,参与相府的事情。皇帝败于荡阴,司马颖派卢志带兵迎接皇帝。王浚攻打邺城时,卢志劝司马颖送皇帝回洛阳。当时士兵还有一万五千人,卢志夜里重新组合,到天亮,都排成队列,但程太妃留恋邺城不肯走,司马颖不能决定。一会儿众人溃散,只有卢志和儿子卢谧、侄子卢綝、殿中武贲一千人。卢志再次劝司马颖早出发。这时有道士姓黄,号圣人,太妃相信他。等把他叫进来,他要了两杯酒,喝完,扔杯而去,于是决定用卢志的计谋。但人马又散了,卢志在营阵间寻找,得到几辆鹿车,司马督韩玄召集黄门,得一百多人。卢志入见皇帝,皇帝问他:“什么原因溃散如此?”卢志回答道:“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皇帝说:“很好。”于是驾牛车出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驻守洛阳,皇帝召他来,皇帝到汲郡时郝昌赶到,兵势很盛。卢志高兴军威重振,奏天子应下赦书,和百姓共庆。奔散者大多归来,百官基本齐备。皇帝很高兴,赏赐卢志二百匹、绵百斤、衣一套、鹤绫袍一件。 洛阳陷落,卢志带领妻子儿女往北投奔并州刺史刘琨。到达阳邑,他们被刘琨俘虏,卢志与次子卢谧、卢诜等同被害于平阳。 四、诗歌鉴赏,18题4分,19题6分,共10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 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描绘了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 颔联上下句运用列锦的修辞,枫林、鼓声、茅屋、鸡鸣等构成名词性意象组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D. 颈联中作者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环境。 E. 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结句托物言志,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9. 请从写景角度简要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18. BE 19. (1)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也行,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蝶飞动景衬托晚禾秋草静景;(2)视听结合。晚禾、秋草是视觉描写,鹊噪是听觉描写。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选项B项“营造了一幅静谧安详的自然景象”错、描绘了秋日中午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的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竹溪环绕田舍”“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每点1分,“祥和温暖的农村安居图”;E项“托物言志”错。尾联照应诗题,表明全诗主旨;呼应首句,点明送客地点;借景抒情,以驿马再三嘶鸣烘托(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炼句。答题关键词“写景角度”“颈联”。答题首先点明写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 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 (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 要具体)题中“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主要是正面描写。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 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 (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 ,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 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 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五、20默写,每小题1分,共计8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⑴且放白鹿青崖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___________,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⑶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⑷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⑸苏洵在《六国论》的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喻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⑹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君王临幸。 ⑺《左转·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须行即骑访名山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 吴楚东南坼 (4). 戎马关山北 (5). 危樯独夜舟 (6). 名岂文章著 (7). 解鞍少驻初程 (8). 纵豆蔻词工 (9).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0). 是又在六国下矣。 (11). 一肌一容, (12). 尽态极妍 (13). 肉食者谋之 (14). 又何间焉。 (15). 动心忍性, (16). 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句子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须、即、摧、事、坼、戎、樯、著、鞍、少、驻、程、纵、蔻、肌、妍、焉、曾。 六、小说阅读,21题3分,22题5分,23题6分,共计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你演奏吧 [保加利亚]兹德诺夫卡·伊芙提莫娃 “别拿走我的单簧管,万科,求你了。”伊万说,“你还记得有一回我用这个单簧管为你的爸爸演奏吗?你爸爸的肋骨疼得要命,但我为他演奏了一曲之后,他的身子一下子就舒展开了,关节也能活动了。”伊万穿着一件磨破了的棉衣,手里紧紧攥着一支老旧的单簧管。这乐器已然历经沧桑,褪色的表面上到处都是划印。 “你已经在我这儿赊了整整几个月的账了,伊万,”柜台后面的男人说,“到现在你连一毛钱都没有还给我。” 这个男人身处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里,算是咖啡馆、酒馆和便利店三合一的店堂吧。他就是这家店的老板万科,把稻米、白糖和面包卖给村民就是他平日的营生。 穿破棉衣的男人抚弄着单簧管黯淡无光的音键,“我会在你儿子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所有表哥表弟堂姐堂妹的婚礼上免费演奏,我会在你族里所有老人的葬礼上免费演奏。别把我的单簧管拿走。我儿子这阵子正在学呢。他在街上听到什么调子,就能在这乐器上立刻摆弄出来。” “你不应该这么贪杯啊,伙计。为什么你不去意大利找份工作呢?你早就应该去赚钱。”酒馆老板说着就伸手去拿单簧管,“我儿子还小。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婚。” “那会儿你为你儿子搞了个生日聚会,我为他演奏,一毛钱没收,你老婆听得都哭了。”单簧管手伊万说,“还有,牙医把你那颗烂牙拔出来的时候,你没求我过来给你演奏吗?你的嘴肿得跟一个枕头似的,是我吹着小曲儿给你止了疼。” “你给我止了疼是因为我们一起喝醉了来着。”万科打断了他的话,“而且在你搞定这件事之前,你把我最好的一瓶白兰地给喝了。”酒馆老板嘟哝着,伸手去拿单簧管,“看看这个!它只配扔进垃圾堆。”酒馆老板一脸厌恶地摇着头。 “你可以拿走……你愿意的话,我去把我的冰箱给你拿来?” “那冰箱本来就是我的,伙计。我把它扔出去,然后你去把它捡走了。我才不要那个见鬼的冰箱呢。” “那就把我们厨房里的桌子拿走吧。它几乎是全新的。你看怎么样?”伊万问,新的希望让他的嗓门也响了起来,“孩子现在正学着怎么吹单簧管呢。把这玩意儿从他手里拿走该是多遗憾的事情啊。兴许将来他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呢。如果孩子他妈看到孩子没有了单簧管,会把眼睛哭瞎了的。” “我可不会喝得烂醉如泥,如果我真的对我儿子能干上音乐这一行特别在意的话。如果我想要我的儿子能在大人物们的葬礼上演奏,我才不会像你这样懒得要命呢,伙计。” “你不能把我的单簧管卖给任何人,万科。它有年头了。它是我爷爷的,这你知道。他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和希腊的雅典都用它演奏过。后来我爸爸在索菲亚用它为矿工们演奏过……” “没门儿。再说什么都没用。还有别的什么我能从你这儿拿走抵账呢?”酒馆老板喃喃抱怨道。 “那我能在晚上过来吗?”伊万问,一边解开破棉衣的扣子,“我把单簧管从墙上拿下来,就演奏那么几分钟,就几分钟。” “你觉得我看上去像是疯了吗?你保准会把我的客人们吓跑的。” 酒馆的门打开了,一个骨瘦如柴的羸弱男孩走进来,他的个头可比酒馆的柜台还矮呢。 “有其父必有其子。”酒馆老板嘟哝着,“曼诺,去告诉你妈,我不能再赊账卖给她白糖了。你爸爸会把单簧管留在这儿,我会再给你们五天的面包。就这样。” 男孩沉默了。他的视线沉到了地面上,停留在那里。然后,他在身上的口袋里摸索着,掏出了一些零钱、四个带着裂纹的玻璃球、一把弹弓和一块干净的手帕。 “万科大叔,”男孩开口了,“把这些都收下吧。用这些东西够不够把爸爸的单簧管买回来呀?这是村里最好的一把弹弓了。” “没门儿,曼诺。回家去。”酒馆老板说着,挠了挠自己的脑袋。然后他给了男孩一块巧克力。“拿着这个,小家伙,回到你妈那儿去。这儿冷得透心凉。快跑吧,不然,你该要得重感冒了。” “让我用这单簧管演奏几分钟吧。”男孩说,“让我先演奏一会儿,然后我会把我们家的狗洛克斯带来。我把狗给你,你把我爸爸的单簧管给我。” 酒馆老板把这破烂不堪的乐器交给男孩。“万科大叔,”他说,“如果你心里痛苦,不要怕。你听到我的演奏之后就不会再觉得痛苦了。我保证。” 酒馆里很冷。刺骨的寒风在屋外咆哮,房间里弥漫着塑料、香烟和山毛榉的柴火半燃半熄的气味。 静谧的音乐从老旧的单簧管里流淌出来:如此温柔的旋律,像是一个男人从漫长的病痛中恢复过来,像是一个孩子在街上发现了一把超棒的小折刀,像是你茶里的白糖块,像是你饥肠辘辘时的一碗豆子汤……这小家伙的单簧管吹奏个不停,直到村里最老的爷爷也一跃而起,和年轻女孩们一起跳起舞来。 终于,这男孩停止了演奏,老旧的单簧管看上去又变得黯淡无光、遍体鳞伤,仿佛伊万的爸爸的手从没触摸过它。伊万的手也没触碰过它。 酒馆老板不再瞪着柜台上的酒瓶子看了。“小子,”酒馆老板说,“拿上你的单簧管,一路跑回家去吧。告诉你妈,我会给你一个礼拜的面包。算在我账上!我请客!为什么你要演奏成这样呢,小子!” 2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却包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启示人们:要看到人性的光辉,要坚信困难终将过去。 B. 本篇小说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立、紧张、不可调和,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 小说中万科是一个集咖啡馆、酒馆、便利店为一体的店铺的老板,为人豪爽仗义,热情大方,长期帮助伊万一家。 D. 小说中语言描写颇为精当,尤其是贯穿小说整篇的对话描写更能彰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22. 小说多次写到单簧管“老旧”“黯淡无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3. 对于小说的主要人物,有人认为是伊万,有人认为是店主万科,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答案】21. D 22. ①凸显其使用时间长,历经几代人的吹奏。②用单簧管的老旧衬托主人眼下的落魄与无奈。③烘托托了伊万的儿子高超的演奏技艺以及音乐的巨大魅力。 23. (示例一)伊万。①伊万是小说中着力刻画与描写的人物形象,作者用语言、细节、动作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其进行了刻画。②小说的主要情节都是围绕伊万的遭际展开的。③作者用伊万这个人物形象,展示出了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人性的光辉。 (示例二)万科。①万科是小说的叙述主体,且与伊万的形象相得益彰。②万科虽然不是慷慨大方之人,但对伊万一家却表现出难得的宽容与慷慨,富有同情心,体现了人性的光辉。③万科在故事中居于中心位置,伊万与曼诺两人的形象均因万科而丰满。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A项,“它启示人们:要看到人性的光辉,要坚信困难终将过去”理解有误。B项,“不可调和”错误,从结局来看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调和的。C项,“为人豪爽仗义,热情大方”不当,文中只提到伊万一家从万科的店里赊东西,“长期帮助伊万一家”于文无据;从万科要拿走单簧管的行为来看,万科也并不“豪爽仗义”。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鉴赏。其中A项概括小说的主题,B项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构特色,C项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D项鉴赏小说中的语言描写。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是否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是否作线索,推进情节;是否有助于主题的表达;是否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从全文来看,小说中单簧管起着线索的作用,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都围绕其展开。因此,要分析单簧管的形态“老旧”“黯淡无光”的作用,除了要分析其表层意思,更要深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等。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探究题应注意:①从人物与小说故事情节的关系的角度去判定,②从人物与小说主题、创作意图的关系的角度去判定。本题解答时可答伊万是主人公,也可答万科是主人公,如答伊万是主人公,就要答出小说情节围绕伊万展开,通过伊万这个人物表达了小说的主题,写万科是为突出伊万的形象等;如答万科是小说主人公则要答出小说情节都是围绕万科展开,万科这个人物形象更能突出主题,写伊万是为突出万科。无论持哪种观点,都要注意自圆其说即可。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 数据监测发现,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形式。在数字化阅读用户中,90后成为了绝对的主力军,占比达到53%;80后以22%的占比紧随其后;其他年龄层占比25%,可以预见的是,未来00后的数字阅读潜力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摘编自林克艾普公司《2016年最新国人阅读大数据分析报告》) 材料二 201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较2007年增加了3.48个百分点,基础教育进一步普及,人口识字率持续上升;2014年6岁及以上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较2007年上升4.9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有效提高了国民综合文化素质。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每年组织实施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并发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对国民图书阅读量、阅读习惯、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等进行统计研究。近5年来,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与年均图书阅读量均稳步上升,2014年人均图书阅读量4.56册、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0%,反映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均读书数量较低,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摘编自《2017-2022年中国图书零售连锁市场供需预测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材料三 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而据不完全统计,犹太人以64本的年人均阅读量雄踞世界首位。日本、法国、韩国的人均阅读读书量分别为40本、20本和11本。与日韩等国相比,我国纸质图书平均阅读量差距不小。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首份《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每天用于休闲的时间仅3.156个小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8个国家平均值5.736小时,而中国人工作的时间则达到9.249小时。有限的休闲时间,国人又大把扔进了应酬、交际中。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中国人工作强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此外,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快餐化、娱乐化的阅读方式也令人们很难静下心捧一本书细细品味。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甚至害怕读书。 (摘编自天下趣事网《2016年中国人读书数据》等) 24.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材料一,2015年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相比2014年增长了接近一倍,是历年统计中首次日均手机阅读时长超过l小时。 B. 根据材料一,虽然纸质出版物阅读仍是国民倾向的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更受年轻人的喜爱,数字化阅读将会取代纸质化阅读。 C. 材料二认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取决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国民不断增长的阅读消费需求将支撑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 D. 材料三认为,我国国民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比日韩等国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中国人的工作强度全世界最大,导致国民没有时间读书。 25. 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显示2013至2015年,我国国民阅读方式中,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电子书的阅读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B. 材料二中发达国家通过经济手段、立法方式鼓励国民读书,营造良好的社会读书氛围来促进国民阅读,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C. 材料三显示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中还包括了对教材和教辅的阅读,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 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分析,都认为我国国民的阅读情况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但会越来越好。 26. 请你对提高我国国民阅读量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结合材料简要阐述。 【答案】24. A 25. B 26. ①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从材料看,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途径促进全社会阅读氛围,如韩美均颁布读书法,这值得我们借鉴.而从现实环境看,我国尚未就阅读立法,这方面的空白需要填补。②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从材料看,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国民识字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国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还包括教材和教辅,如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辅的作用,会更有利于阅读的推广与深化。 【解析】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无中生有,“数字化阅读将取代纸质化阅读”文中没有根据。C项,“取决于”的说法绝对,原文为“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D项,“最直接原因”错误,原文是“其中一大原因是,确实没时间读书”。故选A。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题目,采用的是选择题形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把选项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做出判断。A项,“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错误,纸质书图2015年的阅读量高于2014年,原文第一段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C项,“充分说明了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抵触”一句分析不恰当,原文最后一段为“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应试教育影响,从小学到大学,被强迫学习,读死书,导致很多人对读书都很抵触”;D项,“都认为”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同时,材料三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越来越好”。故选B项。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中的内容概括要点,然后整合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建议,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观点。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三。由材料二“发达国家不仅以经济手段支持图书产业发展,也通过多种途径营造社会读书氛围,如韩国颁布《读书振兴法》、美国颁布《卓越阅读法》,从立法层面鼓励读书”,可知我国还没有相关法律,据此可提出制定我国的《阅读法》,从立法角度保障国民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鼓励国民读书的建议。材料二提到“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收入增加、受教育程度提高,国民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支撑图书市场稳步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民阅读习惯的养成与深化,中国图书市场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材料三提到“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这其中还包括教材教辅”,根据这些信息,可提出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养成和深化国民的阅读习惯的建议。 【点睛】第1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八、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到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 师傅见状对他说:“悟远,雨有声吗?” 悟远说:“当然有了,师傅,你听这雨声,噼里啪啦的,多壮观呀!” 师傅回答:“不,你错了,雨本没有声。当它落下来的时候,遭遇了阻拦,砸在了屋檐上,砸在了雨棚上,才反弹出了有力的声音。所以,你听到的不是雨声,而是雨遇到阻拦后发出的声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痛苦如魔鬼,吞噬了生舌中所有的笑语欢歌;当困惑如幕布,掩盖住生命中全部的幸福欢愉,我们该如何自处?如何面对?我们是否还能体味幸福,是否还能再现欢愉?答案便藏于苏轼的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即言以一颗坦然而又勇敢的心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宠辱不惊,笑看花开,静观云卷云舒。的确,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总也不完美,那种"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结局也仅存于童话中。因而,保持坦然的心态至关重要,只有"一蓑烟雨任平生"才能于缺憾处品尝幸福。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往往都用一颗勇敢的心面对生舌中的磨难。喜欢苏轼,他被贬黄州,却仍能心态平和,于书卷中品尝生活的真乐趣。喜欢李清照,喜吹她将忧愁与豪情集于一身。她可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更可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青照在中华词史上有不可企及的高度,同时她的勇敢也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为之折服。早年的幸福生活让她感受不到生活的苦涩,她是那种一开始就住在水晶宫的公主。然而,后来的种种打击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将她击垮,她勇敢地面对丈夫的过世,勇敢地面对再婚的不幸,勇敢地面对社会舆论的指责,勇敢地面对无人理解的孤独。也许,李清照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是她的勇敢拯救了她,她的勇敢将那些不幸化作了走向人生极致的奠基石。是的,只有勇敢地面对人生,才能成就人生的极致! 周国平在《幸福的西绪弗斯》中讲述过终身服苦役的西绪弗斯在劳顿之余仍能捕只蝴蝶,以体味生命之乐。与此相比,现实中有些人稍遇一点小的挫折,使意志消沉,心态浮躁而自怨自艾,甚至一蹶不振。如此的人生,便也失去了它本应拥有的魅力与光泽。由此可见,对待磨难,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只要你有一颗勇敢的心,坦然地面对生活,努力去战胜挫折,许多苦楚烦闷都会化为甘甜,许多困难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学苏轼、李清照,看看那苦中作乐之人。坦然而勇放地面对不完美的生活与世界,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勉励自己,去面对生活的坎坎坷坷。相信自己,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中,我们可以让自己这滴雨点发出最大的响声。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属于寓意型材料。大雨倾盆而下,悟远坐在禅院里想起自己屡遭挫折,不免黯然神伤。师傅看到了,却没有正面劝说他,而是借助雨声来巧妙设喻,师傅的最后一段话就是材料的主旨所在,因此理解材料的关键是要悟透师傅的话。“雨本无声”可以理解为人生本平凡,“砸在了屋檐,雨棚和窗户上”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砸到东西后发出的回响”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成就、成功、辉煌等。这则材料告诉我们,有了挫折,生命才可能会从此变得警觉起来;有了挫折的激励,生命才可能会从此富有弹性冲得更高;有了挫折的阻挠,生命才可能会从此留有回旋的余地;有了挫折的打磨,生命才可能会从此鲜亮无比。一个人如果害怕挫折,也拒绝挫折,那么,他必定既不自信,也不明智,因此不要被一时的不如意所吓倒,只要勇敢地面对它,战胜它,人生就会像这雨一样发出回响,平凡的生活终会散发出光彩,最终成就辉煌。可见,此题应围绕正确面对挫折来立意。本题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写议论文,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如司马迁勇敢面对挫折写成《史记》,苏轼勇敢面对挫折成就诗文的辉煌等,让文章有说服力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勇敢面对,挫折就会成为动力;挫折也是一种帮助;阻力助我前行;成功总在风雨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第三步,确定文体。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