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44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技术塑造了一种全新的时空结构一一虚拟时空,虚拟时空的首要变化表现为空间上的“去中介化”,互联网逻辑的空间拓展彻底摆脱了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进而建构了一种没有中介的市场,市场结构变得极为简单。正因为如此,按照互联网逻辑呈现的空间才具有一种流动性,互联网的技术特征能够围绕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关系,对供给与需求进行空间上的“黏合”,从而实现了市场交易的“去中介化”,虚拟时空的另一个变化表现为时间上的“弹性化”,在信息技术范式和互联网逻辑的作用下,高度程序化的时间脉络变得富有弹性和机动,高度体系化的时间结构变成了时间碎片并且能够及时组合。。 毫无疑问,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逻辑中时空事项的组织方式,但同时也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事项结构,并成为“互联网+”的技术红利的结构性源头。具体而言,“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主要来自于虚拟时空作用于市场的技术效应(简称“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去中介化”显著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展.“去中介化”意味着市场交易彻底摆脱了空间的障碍和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在虚拟的时空结构中,市场关系可以无限延伸,只要存在互补性的供给和需求,不管供求双方身居何处,互联网都能够通过技术性撮合,将受空间限制的潜在交易对象变为现实的交易伙伴。因此,“去中介化”不仅重构了市场关系的空间特征,而且实现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张。 第二个效应是“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有效改善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结构。一方面,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直接缩短了市场链的跨度,从而降低了资源流动过程中由于市场中介“雁过拔毛”式的利益实现而不断向下游转嫁、累加所形成的市场成本。工业化逻辑下的市场交易虽然也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过度延伸的市场链和复杂的市场结构却不可避免地抬高了资源流动的成本。另一方面,虚拟时空的“弹性时间”以及相应的“弹性工作”,导致时间与事项的搭配更为机动灵活。在互联网条件下,人们不仅能够利用碎片时间创造价值;还可以对时间进行重新分割,实现时间与事项的最佳组合。因此,虚拟时空中的市场交易随时随地都能够完成,而不需要功能化的时间安排和制度时间的协调,从而有效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总体来说,互联网技术通过“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新的时空结构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互联网+”的技术术红利,而且,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与便利。 (摘录于张兆曙《“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与非预期后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虚拟时空的变化表现在空间上是“去中介化”,表现在时间上是“弹性化”,它们简化了市场结构,打碎了程序化的时间脉络。 B. 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和“弹性时间”重构了一种全新的时空事项结构,成为“互联网+”的技术红利的结构性源头。 C. “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主要来自于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这种市场效应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展,有效改善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结构。 D. 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降低了资源成本,时间上的“弹性化”降低了机会和时间成本,提高了时间效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段主要论述虚拟时空的两大变化,即空间上的“去中介化”和时间上的“弹性化”。 B. 文章主要从市场关系变化的角度,对比分析虚拟时空交易与工业化逻辑下的交易特点。 C. 文章从两方面重点阐述了虚拟时空的市场效应,旨在具体阐明“互联网+”技术红利的形成。 D. 文章从虚拟时空的变化,到市场效应,再到互联网技术的意义,有层次地展开论述,逻辑严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虚拟时空的“去中介化”,让市场彻底摆脱了空间的障碍和对空间近邻的依赖性,将使交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B. 工业化逻辑下的市场交易资源流动成本高,主要原因是市场链的过度延伸和市场结构的复杂。 C. 虚拟时空中的市场交易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弹性时间,弹性工作,人们可以实现时间与事项的最佳组合。 D. 互联网技术塑造的虚拟时空不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互联网+”的技术红利,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空间和时间的体验。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A项,“打碎程序化的时间结构”,错误。“高度体系化的时间 结构”不等于“程序化的时间结构”。原文“在信息技术范式和互联网逻辑的作用下,高度程序化的时间脉络变得富有弹性和机动,高度体系化的时间结构变成了时间碎片并且能够及 时组合”,意为:时间的高度程序化是信息技术范式和互联网逻辑作用的结果。C项,偷换概念,将“去中介化”与“弹性时间”偷换成“这种效应”(虚拟时空效应)。或者说,“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技术性扩展,有效改改善了市场交易的成本结构”,这是市场效应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市场效应的作用。D 项,应为虚拟时间的“去中介化”降低资源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市场成本,而不是“资源成本”。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B项,文章在阐述两大效应时有对比论述,但不只是从市场关系变化的角度,还有其他角度的对比。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去中介化”,可以使“市场结构变得极 为简单”,“市场关系可以无限延伸”,但无法推出“使交易关系变得越来越简单”。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专家指出,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近十几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材料二: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注:“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为“综合能力”,但都表达了对于未来的公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材料三: 作为与终身学习战略并行的教育变革的指导体系,核心素养已成为近十年来欧盟教育发展的支柱性理念。欧盟希望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的以“读、写、算”为核心的基本能力,引发并指导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2006年12月,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和欧盟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向各成员国推荐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在这一建议案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 (摘自胡升平《核心素养·欧盟的观点》新浪博客) 材料四: 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但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摘编自余文森《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具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B.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涉及文化、自身、社会等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C. 欧盟学生核心素养以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为核心,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D. 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并能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和表现出来。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 B. 材料二图示表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C. 材料四从结构这个方面,论述了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并指出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 D. 四则材料围绕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以及国外成果。 6.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在内涵方面有哪些不同。 【答案】4. D 5. B 6. 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 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因此,素养比能力更有价值”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三“相比分科知识,欧盟的核心素养理念具有更强的整合性、跨学科性及可迁移性等特征,但它并没有排斥母语、数学和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基本技能,这印证了欧盟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跨学科、综合性的能力培养,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基本技能,而是将其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础”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地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材料一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材料二更侧重阐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价值。 C项,“素养在人的内层是最本质特点”说法错误;文中说,“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可见素养最本质的特点是“素养能够从内层自然流露出来,表现出来”。 D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盟的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材料一摘编自人民日报《今天,为何要提“核心素养”》,通过材料一中专家所说,中国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通过材料三中内容,2006年12月,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在这一建议案中,欧盟学生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不同。 依据材料二所说,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面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而依据材料三所说,“欧盟核心素养的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整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也叫我爸 刘殿学 从基地到沙漠腹地的205井,两百多公里。正好有顺路的油罐车,秀就带着儿子,去井上看大泉。大泉有半年多不回基地了。说,当了领班,更忙。哎,忙不忙,就这样,跟了这班油狗儿做老婆,就得有那个耐性。 电话打到井上,班里几个小伙子乐了。 小非洲说:“泉哥,我给嫂子先准备一杯凉水,啊?天热哩。” “曼德拉”说:“你懂个屁,得先准备‘招待所’,知道啵?”说着,就找来块旧篷布,将篷屋一角上大泉的那张小床隔开。 大泉知道“曼德拉”啥意思,也不说话,光笑。 那个开车的师傅人好,20来吨的油罐车,七拐八拐,一直把秀送到篷屋门口。 五个汉子,下午没班,全在。见到秀拽着小儿子从车上下来,一个劲儿地咧着大嘴拍巴掌。弄得秀一时不知所措,只是低着头笑。一眼瞥见大泉,猛地走上前去捶了他一下,就撇下小儿子,逃也似的先进了篷屋。 那个小儿子倒是没见过这热烈欢迎的场面,就像接待克林顿似的,他不想跟妈进屋,摔着膀子直扭,不要他爸抱,光对那几个黑脸叔叔看。 “曼德拉”喜欢得什么似的,蹲下去,手摸着人家的小屁股:“哎哎,狗儿,你看看,这五个人,你应该叫谁爸?” “爸。” “啊!我当爸了!”“曼德拉”乐得用头去顶狗儿的肚子。 小非洲直笑,看狗儿叫了“曼德拉”一声爸,连忙拉过狗儿:“哎哎哎,你叫我什么?” “爸。”狗儿三岁,谁问啥说啥。 “哈哈哈哈……” “爸爸们”乐成一堆儿。他争你夺,抢着抱,抢着亲,又粗又黑的大毛嘴,把人家嫩嫩的小脸蛋儿,亲得发红。 这时,有人拿眼这么偷着一寻,大泉不见了。再往篷屋里听听,那围布里边,正在悄着声儿说话:“秀……” “秀。”“曼德拉”心里痒痒的,小声跟里边学了一句。 里边人没听见。继续窃窃地说:“我不用你喊我。你说,半年多了,你想不想我?” 里边说的大泉还没来得及说想还是不想,外边倒有人先替他说了:“想,想死我了。 说完,大伙儿偷偷一乐,马上自觉地散溜开去。叫小非洲在外边看着狗儿,不准任何人进屋。 小非洲就领狗儿到戈壁滩的蒿丛里,捉蚂蚱玩。 狗儿跟在后边,一顿一顿地走。走到门前的红桶旁边,突然停下来,就往里边尿尿。 小非洲一见,马上跑过来喊:“狗儿,哎哎哎,狗儿……” 一声没喊完,大泉在门里看到了,大步跨出来,对着儿子的屁股,就是一巴掌:“你狗日的,这能尿!” 狗儿捂着屁股,望着大泉的脸,嘴一撇,“哇——!”大哭起来。 刚散溜开去的“爸爸们”一听,赶快跑回来。看看狗儿圆溜溜的小屁股蛋上,立马五条红蛇梭,心里就疼死了,一个个瞪起眼,吼大泉: “你二球呀你!?你二球!” “你法西斯呀你!?你法西斯!……” 大泉不听他们吼,急得还要再来一下。 “曼德拉”抚摸着狗儿一红棱一红棱的屁股,伤心得眼泪都出来了,紧紧地搂住狗儿,绝不让大泉再打,说:“是你一个人的儿子?他刚才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大泉急得一跺脚:“你看看,这狗日的把这桶水给整的?全班一天只能分到一桶饮用水。待会儿,大伙就要灌水上井,咋办?” “那怕啥?咋办咋办,童子尿大补,知道啵?真是。” “曼德拉”说着,又对一边的小非洲发态度,“愣着干啥?给大伙灌水。” 小非洲叮叮当当地把大伙的水壶找来。 大泉不让灌,说:“我对不起大家。” 小非洲头一梗:“咋啦?他也叫我爸哩,你没听见?” (2001年10月17日《今晚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一杯凉水”来接待远方的客人,用一块“篷布”做“招待所”,生动地表现这些工人长期生活在野外的艰辛和极度渴望过家庭生活而不得的真实情况。 B. 抢着让刚来的孩子喊“爸爸”,表现工地工人极其想家,希望与亲人、孩子团聚的强烈愿望,也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 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如“曼德拉”强护狗儿不再挨打就体现工地工人识大体、懂感情、有血有肉的爸爸形象。 D. 小说“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语言中洋溢着自豪,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概。 8. 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9. 小说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以表现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请结合作品探究其中的显著特点。 【答案】7. D 8. ①在表现环境上,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突出了石油工地生活条件的恶劣。水在石油工地特别的珍贵,要不然大泉也不会狠心地把这么小的孩子打得“小屁股蛋上,五条红蛇梭”。 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进一步丰富了石油工人群体的形象。大泉非常愧疚,工人并不计较,不准大泉打儿子,把撒了尿的水毅然灌进水壶里,表现出石油工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概。 ③在情节构思上,运用陡起风波法,有意制造波澜,打破平铺直叙,使情节跌宕起伏。 ④在表现主题上,深化了小说主题,谱写了一首在艰苦环境下乐观昂扬、豪迈进取的时代颂歌。 9. ①小说素材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融入了真感情,很好地表现了时代主题。没有在采油现场的生活体验,没有对石油工人情感的深入了解,是难以写出这样的作品的。 ②作者准确运用“以点显面”、“以小见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实现小角度大视野。小说不正面描写油田的艰苦环境和工人奋力工作的情景,却通过一个极小的场面——秀与大泉在工地相聚;工人争着让狗子喊“爸”以及儿子往水桶撒尿遭打,把珍爱家庭、关爱亲人、关心下一代、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时代精神融入小说之中,内涵丰富。 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伟大的精神。小说多用对话来推进情节,用近乎口语化的语言表现了中国石油工人身处艰苦环境却坚毅乐观的豪迈气派,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具有朝气蓬勃的时代感,充盈了激人奋进的情感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曼德拉”、小非洲的“他也叫我爸”表现出对大泉的责怪语气。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小说设计狗儿撒尿挨打的细节,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要求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某个情节设置的作用。作答时可以从环境的刻画、情节的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等角度考虑。狗儿撒尿在红桶中,即大伙儿一天才能分到一桶饮用水里,大泉生气打狗儿,对大伙儿很内疚,而大伙儿不准大泉打狗儿,把撒了尿的水毅然灌进水壶里。一方面说明了水在石油工地特别的珍贵,从侧面烘托出石油工地生活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石油工人团结友爱的精神和互相谅解的宽广的胸怀,同时又深化了小说主题。从情节角度看,前面的快乐气氛与后面大泉打狗儿的生气场面构成了情节的突转,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点睛: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照应前文XX情节;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或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或表现了XX的人物性格;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我们结合作品探究小说在如何弘扬主旋律以表现时代的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这是一道探究题,即要求我们思考小说是如何有力地表现时代主题的。作答时可以从小说的选材、艺术表现手法、语言的运用等角度考虑。小说选取的是石油工人的一个生活片段,通过极小的场面,极小的事情表现石油工人之间的真情实感,极富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如:秀到工地上看望丈夫大泉;工人们争着让狗子喊“爸”;狗儿往水桶里撒尿遭大泉打;工人们护着狗儿。语言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化,最容易表达人物情感,如“哎哎哎,你叫我什么?”“你二球呀你!?你二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难得之才也。”转主薄。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候,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止之曰:“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为尚书令,王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 (2)皇帝非常(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国宝虽然最终制造祸乱,但罪行未显,现在你早早发动,必大失朝野的期望,不是良计,何况你带着强兵从京师出动,劳师动众,大家认为谁在作乱呢?其中“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排除A项; “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京城”,前后断开,排除C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宁岁,安宁的时刻;委,委托。(2)雅,向来;以,凭借;昵,亲近;见……于,被动句。 【点睛】参考译文: 王珣,字元琳,是琅邪郡临沂人。成年后与陈郡人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手下,都被桓温敬重。桓温曾经对他说:“谢玄四十岁时,必定持旄杖节(做大官)。王珣年少时即有作为。都是难得之才呀。”王珣转任主簿。这时桓温筹划逐鹿中原,天下动荡,军中机务都委托给王珣。文武官员数万人,王珣都认得出来。王珣跟从桓温讨袁真,被封为东亭侯,转任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王珣兄弟都是谢氏的女婿,因为猜嫌而导致矛盾。太傅谢安与王珣断绝婚姻关系,因此二族就成了仇敌。当时有人知道了谢安的意图,就把王珣外放为豫章太守,王珣不去上任。被任命为散骑常侍,又不去上任。谢安死后王,珣升任侍中,孝武帝很依靠他。转任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里被士人和百姓所喜欢。后来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主持吏部。皇帝很喜好典籍,王殉与王恭等人都凭借才学文章被皇帝亲近。王国宝向会稽王献媚,与王珣等人不合,皇帝忧虑自己死后,他们矛盾必生,所以让王恭、王恢外出任方伯,而任命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用椽子那样大的笔给他,他醒来后,告诉人说:“一定要有大手笔的事情发生。” 不久,皇帝挂了,朝廷商议谥号的事,都是王殉所起草。隆安初年,国宝掌权,谋划废黜旧臣。王恭去帝陵拜祭时,想杀国宝,王珣阻止他说:“国宝虽然最终制造祸乱,但罪行未显,现在你早早发动,必大失朝野的期望,不是良计,何况你带着强兵从京师出动,劳师动众,大家认为谁在作乱呢?国宝如果还是不改,他的恶行公布于天下后,然后你再顺从大家的期望除掉他,也没什么不好的。”王恭于是罢手。四年后,王殉因为生病离职。一年后,挂了,享年五十二。被追赠为车骑将军、开府,谥号叫献穆。王珣神情明朗聪悟,经史都理解得透彻,仪容洒脱,公家私人都称赞。时事艰难时,他的道路崎岖,饱经风霜。被嫌谤所迫,不能尽展才能,当初,王珣已经与谢安有矛盾,在东面听说谢安死了,就派人出京师,到族弟王献之那里,说“我想为谢公哭。”王献之惊讶地说:“对法护有期望”,于是王珣径直上前哭得死去活来,法护是王珣小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渡易水 陈子龙① 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为“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称,后常以之指宝刀。 塞上曲 戴叔伦①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注】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渡易水》是怀古诗,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 B. 《塞上曲》语言质朴,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 C. 《渡易水》后两句即景抒情,从眼前所见的凄切苍凉之景,引出对国事的隐忧。 D. 《塞上曲》尾句化用典故,却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 15.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C 15.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易水》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上曲》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不同之处:《渡易水》隐含优国伤时之情,而《塞上曲》昂扬向上。尾句感叹“到哪里去找荆轲那样的壮士来为他送行”(或:感叹当今国事衰微,即便荆轲这样的勇士也无用武之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无限隐忧。《塞上曲》整首诗都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了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雄健壮烈。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凄切苍凉之景”理解有误,从“潺湲的易水”“云草碧”可以看出,此处当是以乐景衬哀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比较阅读一般涉及形式、内容以及主题,解读时应该结合诗人、背景、诗作,抓住关键点进行答题。 陈诗前两句写锋利的并刀昨夜在匣中幽幽鸣,燕赵的悲歌最能表达壮士心中不平,表达了豪迈之士为国尽忠的壮怀激烈的意志;后两句写而今的易水潺潺流淌映着白云青草,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诗人由易水故事,想到目前女真入侵,国家危机四伏,却无英雄挺身救国,触动胸中浓郁的懊丧与失望,从而产生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戴诗前两句写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写出诗人的爱国豪情。后两句句意为: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写出诗人立志戍守边疆,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因此,两首诗相同之处都是保家卫国,不同之处是陈诗有对国家的担忧,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而戴诗却更多的是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词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2)《逍遥游》中点明列子虽能御风而行,但仍然达不到逍遥游境界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出一个高冠长佩、品行高洁的高士形象,成为许多人心中屈原的标准形象。 【答案】 (1). 一尊还酹江月 (2). 浊酒一杯家万里 (3). 此虽免乎行 (4). 犹有所待者也 (5). 高余冠之岌岌兮 (6). 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尊”“酹”“岌”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科学意义 。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 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 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整视线的指向,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B. 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 C.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D.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毋庸置疑 星罗棋布 参差不齐 息息相关 B. 不容置喙 星罗棋布 参差错落 休戚相关 C. 毋庸置疑 阡陌纵横 参差不齐 休戚相关 D. 不容置喙 阡陌纵横 参差错落 息息相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B.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希望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C.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D.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答案】17. D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语境,“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是“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这一比喻的本体,根据句意要放在一起,排除A、B;“遥远的太空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这一分句偷换主语,排除C。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毋庸置疑:无须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从句意看,强调的是“不需要怀疑”,用“毋庸置疑”恰当。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纤陌纵横:指田地间小路纵横交错。从语法看,修饰“排列”,作状语,用“星罗棋布”恰当。参差错落: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句中形容“50根6米到50米的钢柱”,用“参差不齐”恰当。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句中没有“祸福”的意思,用“息息相关”恰当。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A项,结构混乱,前分句主语是“FAST”,后分句主语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偷换了主语;B项,结构混乱,前分句主语是“FAST”,后分句主语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偷换了主语;D项,搭配不当,“找到”和“宇宙起源之谜”搭配不当。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下面这封书信有多处使用不规范或不得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 尊敬的×××先生: 寄呈的《美玉生烟》已收悉,再三过目,深感敬佩。你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到的解读之法,对我的诗歌创作有些许帮助,我自愧不如。这里按你的要求,我冒昧地对几处作了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冬安! ××君 2018年12月12日 【答案】①称谓“尊敬的××先生”须顶格②祝语“冬安”须顶格③“寄呈”应改为“寄来”④“过目”应改为“拜读”⑤“些许”应改为“莫大”⑥“雅正”应改为“改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寄呈”用于下级给上级的文件等,此处不当;“过目”用于请求他人看自己的东西;“些许”,不谦虚;“指正”,用于请求他人修改自己的作品;格式上时间放到落款后。 21.下面是某超市的进货业务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该超市的进货业务流程为:供应商按照采购部提供的采购单,发货给超市库存员,库存员进行入库登记后将货物存入库存台,并将入库登记送交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入库登记向供应商支付应付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流程图的能力。流程图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以此展现一个事件的流程。侧重考察考生对事件过程与次序的表述。信息要周全,顺序合理,语言连贯,表述准确 解答本题思路:1、审题干,明对象。 2、看要素:圆圈、方框词语是关键环节。箭头表趋势或走向;横线上的词语表方式,起连贯作用。 3、析关系: 各环节在事件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各环节之间有何关系。(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承接等),即可形成答案。审读题干,应该是“该超市的进货业务流程”,所以应该先从采购部入手叙述流程,“采购部提供采购单”“供应商根据采购单发货给库存员”,“库存员将货物存入库存台”,“并将入库登记送交财务部”“财务部根据入库登记向供应商支付应付款”按照顺序来流畅表达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班主任在曰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的新规,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批评教育,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教师权力,竟然到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保护的地步? 对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这一新规,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①必须写议论文;②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所写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泄露考生个人信息。 【答案】佳作示例 让“批评”指引学生成长 教育部近日印发的《中小学班 主任工作规定》明确了班主任批评 学生的权力“班主任在曰常教育 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 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 规定一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 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那么,班主 任到底该不该拥有这样的权力呢? 若班主任有了这种权力,对教育又 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班主任又该 怎样行使这种权力呢?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所以,每个人都会犯下或多或少、 或大或小的错误。正如圣人孔丘所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些人可以自我纠正错误, 有些人却必须借助外力来纠错,而 作为学生来讲,老师,尤其是班主 任老师在这方面的作用尤为关键。 有人说老师是盏明灯,照亮了学子的求学路;也有人说老师是座灯塔,为求学的航者指引着方向。无论怎么说,在我的意识里,老师就是指南针,无论是在做学问上还是在做人方面。可这枚指南针的作用,有时需要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发挥。 当你在求学路上因没有足够 的坚强和毅力而选择放弃的时候,老师的批评就是当头棒喝,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懦弱,因而重整旗鼓, 奋发向上;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遇到一些小小的磨难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时候,老师的批评就是春风化雨,让你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因而鼓足勇气,迎难而上;当你在人生的选择中偏离本性与正义,价值观念开始扭曲的时候,老师的批评就是矫形器,让你明白自己的盲目,因而明辨是非,通晓大义。总而言之,老师的批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它能使学生成长。 当然,我所说的批评是指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而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惩罚。批评,可以是学子犯错误后的几声责备,可以是学子误入歧途时的几句提醒,更可以是学子迷失自我后的_个信任的眼神。这几声责备,几句提醒,一个眼神,就很可能让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才,而教育的方式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法,因此教育也必须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人子弟。 作为学生的我们,行走在艰辛的求学路上,需要放松,也需要压力;需要鼓励,也需要批评;需要自由,也需要约束。 成长中摸索的我们,不拒绝任 何_种促进成长的力量,哪怕是批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时评类作文。 对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这一新规的评论,要切紧教育部对班主任批评权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和强调来展开分析,阐述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条法规出台,竟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思:批评教育, 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教师权力,竟 然到了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面保 护的地步”这确实是一种反常的 现象。批评历来就是教育的一种式,或可说是为人之师的天然责任,然而教育部的这一强调,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沿果溯因,可以联想到当前的教育现实,不少学生 在校期间是“老虎屁股一摸不得” 老师批评一下,动辄就有家长找上门理论,甚至以自杀、出走相威胁 更有甚者,出手打骂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许多老师明哲保 身,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睁只眼闭只 眼,能忍则忍,能让则让,放任自 流,更不要说行使批评教育的权力 了。教育部出台这样的规定,可以 看出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之举,以 至于出台政策来保障班主任的批 评权,这至少说明问题的存在已经 很普遍,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了。 连一种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也需要 教育部授权的话,那不啻是教育的 悲哀,也折射出现在的教育在某种 程度上的堕落,更说明了师生关系 的紧张。老师连批评学生都不敢 了,教育还怎么进行?质量如何保 证?真的有些让人不敢深思。 而让人遗憾的还有,教育部的这个规定反而暴露出此规定的缺陷。现在国家明文规定“班主任有这个权力”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或许学生犯了错误,其他任课老师都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这样的 政策一出台,反而让其他老师觉得 批评学生超出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就不敢“多管闲事”了。其结果是,强化了班主任一个人的批评教育权力,而弱化了其他老师的这种权力,这是得不偿失的。 批评作为一种常见教育方 式,适当运用是会有显著效果的。而我们总是容易走极端:要么对学 生批评的同时伴着体罚,要么连正当的批评教育也不敢了。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找到 相应的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让批评 成为一种教育。没必要强调、授权予某一类教育工作者有批评学生 的特殊权力,而应该让所有的老师 都明白:什么样的批评才是“适当 的”?迷信惩戒与体罚是应当摒弃的,而适当的惩戒与体罚却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艺术性的。 参考立意: ①从 受教育者——学生角度来立意。可以从这一新规出台的背景角度切入,联系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批评教育学生竟然要用法规来 强调,可以看出当前学生心理承受 能力已弱化到了足以让人忧虑的 程度。 ②从教育者——班主任、非班主任角度来立意。对于班主任来说,拥有对学生的批评权力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而现在竟然要教育部来授权,可以看出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批评教育正面临越来越萎缩的困境。对于非班主任教师而言,难道对学生的批评权已然成为班主任的专利?可以看出,这一新规本身就存在着弱化教师批评权的缺陷。 ③从新规本身内容角度来立意“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什么样的批评才是“适当的”?应该说,迷信惩戒与体罚是应当摒弃的,而适当的惩戒与体罚却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艺术性的。可以从教育的艺术性来阐述自己对批评这一教育方式的认识。 结构参考:题目是《让“批评”指引学生成长》。这篇作文,很好地体现了“时评类”作文的写作特征。文章扣紧班主任批评权的必要性来作文,开篇先用精简的语言交代事件主体,并联系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深思,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班主任到底该不该拥有这样的权力呢?若班主任有了这种权力,对教育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班主任又该怎样行使这种权力呢?”这样便为下文的论述树起靶子,指向明确,确保了文章观点的明确统一。 正文论述更是以层层剥笋的笔力, 运用层进式的结构来分析论述,体现了构思的严谨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学生的成长总会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纠错则很好地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可这枚指南针的作用,有时需要通过批评的方式来发挥”。有了前面的铺垫,认识自然水到渠成。接下来的分析,则更体现出论述的深透性。”老师的批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 它能使学生成长”。这几声责备,几句提醒,一个眼神,就很可能让迷途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分析并没有停留于浅显的层面,而是呈现出一种渐 进式的深入态势,体现出作者出色 的分析思辨能力。文章结尾更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一句“成长中摸索的我们,不拒绝任何一种促进成长的力量,哪怕是批评”的热切呼吁来收束全篇。全文紧扣材料论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合理,收放自如,行文从容自然,结构严谨有序,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学生习作。 参考素材: 批评教育不为过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所引发的讨论我觉得实 在无聊,班主任对学生批评教育是 一个老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并不为 过。 近年来,一些教育方面的新思 潮影响了无数的学生、家长、老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似乎已经不合时宜;然而,我认为,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与错,一味崇尚新事物或泥古不化都是不正确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那些年龄尚浅、还未能够深明事理的学生呢?那是不是就能因此说老师不可以批评教育学生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其一,虽说每个人都有知错能改的愿望,但我想,改错的最快甚至最好的方式还是老师的批评。每一个做过学生的人都知道,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大多来源于老师,在学生眼中,老师就是圣人,每一个人心中都对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也许得到老师的表扬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但受到老师中肯的批评也会成为一个人终生难忘的事,而这正是批评的意义之所在——因为有了难忘的记忆,老师的谆谆教诲才会一遍又一遍地在你的耳畔响起,不断地敦促你奋进、改过。 其二,批评教育学生是老师职责之所在。韩愈《师说》中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既是对老师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其作用的肯定。一个老师,眼看着自己的学生犯了错而无权力去批评教育,那要老师何用?也许,有人会说,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问题。可是,光引导学生就够了吗?不知世界上有几个人是单纯地引导出来的。孩子的心灵毕竟太过幼稚,有些问题不可能立刻想到,老师的批评教育固不可少。 其三,人们对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的抨击完全是片面无根据的。有些人看问题只看一面,他们只看到老师对学生批评教育的某些负面影响,而没有看到批评教育的积极作用。其实,权衡利弊,对学生来说,老师批评教育学生比放任学生自流要强得多。 当然,凡事有度,教育批评也应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量人而行,批评过度自然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影响,只要把握了度,批评教育就不失为教育的一大好方法。 综上所述,班主任批评教育学 生并不过。 【点睛】时评类作文写写法 一、开端要扣命题材料进行概括,引述宜简明扼要 时评类文章,开端处应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时评写作的针对性所在,也是文章的立论中心所在。写作时宜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材料的关键点。 当然,材料不同,引述方式也不同。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是在作文命题的材料中找关键点,再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表述好中心论点。 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材料本身往往提供一种现象、一幅或几幅漫画、几种观点或一个事件,而材料不同,写法也各异,不同类型命题材料不要弄混,应仔细辨析。因此,要认真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类型深刻理解其含义,写作时最好抓关键观点与事件加以陈述,表达要言简意赅,引出中心论点也要恰当而迅速。 二、中间分析原因,注意剖析事件产生的根源 从第二段开始,就应根据写作的论点,进行因果分析,利用因果关系的分析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论述内容逐步深化,让理由充分化。 这种分析法的常用句式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运用这种句式分析的好处是,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避免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还有利于增强写作的思辨性。 三、利用思辩方法,探究本质,拓展议论的空间 议论文写作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是回答你的论点“为什么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多追问几个 “为什么”。追溯这个论点产生的条件和原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你的论点的正确性。 四、利用材料,回应材料,提升认识 时评作文的结论部分,应再次回应命题材料,明确指出大家应该如何看待与对待事件中的人与事,这样既使文章首尾圆融,又让读者获取更加明确的认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