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新乡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新乡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5,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岂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 - 24 -‎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 ‎(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 B. 文章认为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美育作用大,是功不可没的。‎ C. 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D. 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特点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少了,西方的东西多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论述了古代中西美育的异同,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B. 第一段略说柏拉图的美育观点,重点阐述了中国上古至宋明美育理论的发展,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 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增强了论说的说服力,又有对比论证,使观点更加稳固。‎ D. 第三段先总说,后分说,简介了所例举人在美育上的贡献或特点,最后指出两种类型的美育思想的性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审美教育,萌芽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 B. 宋明理学在继承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使中国的美育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 24 -‎ C.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康德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是要求绝对服从道德律令,前者是通过审美来实现。‎ D. 朱光潜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了朱光潜的美育理论。‎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 A项,对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述绝对化,原文只说“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可见柏拉图并没有说音乐教育是培养美德的唯一手段。‎ C项,“文学与道义是分离的”理解错误,原文里,钱穆认为文学与道义是相辅相成的。‎ D项,无中生有,原文中只说“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并没有说谁多谁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其次,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等。‎ B项,“中心论点”说法错误,应该是只有力地论证了“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这个分论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说法不正确,原文是说“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仅是提出一种美育的标准。‎ 故选A。‎ - 24 -‎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电子商务日益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架起了海外网购的桥梁,可谓“万里买卖一网牵”。然而随着境外网购商品模式在中国持续走热,境外网购商品安全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境外网购食品交易的特殊性,跨境电商、海外购等主渠道门槛太低,使得监管要比一般的食品复杂。据说,中国各地检验检疫部门截获的带有有害生物的国际包裹数量大幅上升,因此对维护国内生物安全形成压力。同时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较大,看不见的战线上有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安全系数。‎ 随着跨境电商、海外购等方式代购食品的交易额逐年增加,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加大。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失,《食品安全法》并没有将境外网购食品销售者列入约束的对象,这使得境外网购食品方面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我国从国外进口食品进来之后,一般都在口岸检疫,并发有检验检疫证明。而海外网购的食品大都是直接从海关发往邮局再交给消费者,与正规进口的产品相比少了一道检验检疫程序,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不仅海外网购食品质量和安全性无法保证,而且消费者一旦受到侵害时也不知该如何救济,往往投诉无门。‎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舌尖安全不可小觑。因此,以法化解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势在必行。‎ ‎(摘编自《中国防伪报道》)‎ 材料二:‎ - 24 -‎ ‎“网红食品”之所以成为“网红”,不仅在于它独特的造型设计、新颖特别的口感,还在于它迎合了人们的猎奇消费心理以及满足了社交需求。诚如有人总结的,“网红食品,看着卖食物,实则是卖情怀,它们不常活在舌尖,却常活在我们的朋友圈、微博中”。然而,由于网红食品多在朋友圈等自媒体传播、推广,这给了一些黑作坊可乘之机,毕竟,自媒体上的点赞和夸奖往往让人难辨真伪。更进一步看,在食品安全领域,知名度与安全度恐怕并不构成正比关系。恰恰相反,越是“红”,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可能越大。个中原因不难理解,网红食品具有“短平快”的销售特点,其成名快随之而来的销量增加也快,而其食品加工和安全保障能力往往无法满足成名后高涨的消费需求。此外,个别网红经营者确实存在“赚一笔就走”的投机心理,那么食品安全自然难以保障。因此,越是“网红”越应当引起关注,加强监管。‎ 保障网红食品的安全,需要监管部门经营者与消费者共同发力。监管部门要主动对监管体系进行升级,在新形势下探索更为精细化、信息化的监管方式。消费者则不要盲目跟风,购买之前务必在质量方面多留点心。于经营者而言,应该知晓要想有效把注意换影响力,终究还是要靠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对安全的绝对保障。否则,网红食品成为“凉凉食品”是迟早的事。‎ ‎(摘编自《深圳晚报》)‎ 材料三:‎ ‎(摘编自《我国食品安全基本态势与风险治理》)‎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面临以下挑战:①源头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②生产经营组织转型任务艰巨。③人源性风险治理难度较大。④多重风险相互渗透。⑤部门监管的协同协作仍需加强。⑥食品供给和安全质量不平衡。‎ 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①要持续加大源头治理力度。②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③要深入推进全程无缝监管。④要继续提高食品安全“违法成本”。⑤要不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⑥要充分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合力。‎ ‎(摘编自《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及形势分析》)‎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4 -‎ ‎ 2006年至2015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从总体看,人为因素超过非人为因素,而前者比后者对人的伤害更大,更具危险性。‎ B. 2006年至2015年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人为因素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这说明须着力整治食品生产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 C.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既有食品的生产等自身的问题,也有监管等外在的因素,还牵涉到食品供给和安全质量不平衡的情况。‎ D. 治理食品安全问题需要监管部门不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程无缝监管,加大对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惩罚力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外网购食品利弊共存,虽然方便了消费者对食品的选购,却因交易的特殊性,导致监管复杂,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 B.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不能管辖境外网购食品销售者,海外网购的食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大多缺少必要的检验检疫程序,存在安全风险。‎ C. 网红食品大多经由自媒体传播、推广,人们往往不清楚其真实的产地和质量是否可靠,甚至出现知名度与安全度成反比的现象。‎ D. 越是“网红”食品越应当引起关注,加强监管,因为少数网红食品经营者存在“赚一笔就走”的投机心理,食品安全难以保障。‎ ‎6. 以上三则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D ‎ ‎6. 材料一侧重介绍当前海外网购食品安全存在的高风险问题,并提出以法化解的解决方案;材料二侧重介绍网红食品销量巨大,提醒人们小心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材料三则侧重于归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和主要面临的挑战,以及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而前者比后者对人的伤害更大,更具危险性”于文无据,图表只是用数据说明食品安全事件中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的分布与占比。‎ 故选A。‎ - 24 -‎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原因概括不全面,主要原因还有网红食品的加工和安全保障能力往往无法满足成名后高涨的消费需求。‎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需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然后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对各材料进行概括即可。‎ 依据“然而随着境外网购商品模式在中国持续走热,境外网购商品安全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食品安全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舌尖安全不可小觑。因此,以法化解海外网购食品安全风险势在必行”,可知材料一侧重介绍当前海外网购食品安全存在的高风险问题,并提出以法化解的解决方案。材料二介绍了当今的网红食品,侧重介绍网红食品销量巨大,并以“越是‘红’,食品安全风险和隐患可能越大”提醒人们小心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材料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图表,侧重于归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因素;第二部分分别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主要面临的挑战,以及强化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的现实路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山魂 徐建英 杨茂林做梦了,醒来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 天气预报说,近日有雪。杨茂林听完后,当时嘟囔着骂了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三月的天,还下雪!‎ 三月的天还下雪,对他来说真的是乱七八糟的大事。‎ 他的大事儿在太行山下,在托梦沟里,从沟口到沟底,全是他的宝贝——那弯弯曲曲的十几里,一边是娇俏俏的白,一边是羞答答的绿,连花苞也不愿落后,隔天能见胖上一圈,看一眼都欢喜极了。‎ - 24 -‎ 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 那个叫李保国的农大教授来了,他说,种核桃吧,薄皮的大核桃!‎ 托梦沟的人就笑;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 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 在李教授的游说下,更多的村民还是半信半疑。但有的村民动了心,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 那片麻岩山被爆成了一条条的沟梯,别处集来了土。有墒,山能蓄水了,可种下的核桃,还是枯死。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 李教授又来了。他说,种植的方法不对,传统踩踏栽培后再浇水的方式,得改。改!他亲自动手,培育了42棵核桃苗,为便于分辨,记录,每棵苗,他都吊上了一张特别的扑克牌。‎ 光阴流逝,42棵核桃苗变成了无数的核桃树,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 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他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他。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可人家却走了!‎ 天更阴沉了,像一口倒扣的大锅盖在托梦沟上,盖在杨茂林的心口上。核桃园的花正开,一串串绿色的小花,随着雪粒儿的飘扬,一朵朵瑟瑟在叶子间,瑟瑟得他的心很痛很痛。‎ 怎么能不痛呢?日子才好几年,现下核桃正壮年,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 对策不是没想过,旧衣服旧被单搬去了果园,可几万亩的果园呢!杯水车薪。作为负责人,杨茂林不敢合眼,也合不了。但在刚才,他居然做梦了。迷糊中醒来后,他失声高喊:李老师!摸过贴在胸口的手机,摁出那串熟悉的电话号码,“嘟”的一响,蓦然醒了。杨茂林鼻子一酸,挂了电话。‎ 揉揉凌乱的头发,杨茂林努力让自己镇静,让自己清醒。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还有那熟悉的声音,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忆,之后猛拍后脑勺,拨通了林场的电话,匆匆吩咐后走向外面的柴屋。‎ 果园浓浓的烟雾在白雪中升起,十几里弯弯曲曲的托梦沟像立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 - 24 -‎ 杨茂林的手机急促地响了,屏幕上的来电显示上跳跃着李保国教授。他一怔,电话里一个熟悉的女音急急响起:小杨,刚看到李老师的手机上有你来电,只一声。我查了天气预报,你那边的气温越来越低,得加紧给核桃园加温!‎ 谢谢郭老师,果园都熏上烟了,温度慢慢在升。‎ 电话那边的声音溢着惊喜:太好了,太及时了!小杨,你也成农林专家了!‎ 握着手机,杨茂林哽咽了:师母,就在刚才,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 电话那端的人,沉默了。‎ 沉默过后,一声长叹传来:你们的李老师,把根扎在太行山,太深,太深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标题“太行山魂”,其寓意可以解读为:李保国教授把根深深地扎在太行山上。‎ B. 小说开头写杨茂林梦醒后精神恍惚,是因为他得知在这核桃花开的三月竟然还会下雪。‎ C. “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写出了人们生存有保障后的喜悦、欣慰。‎ D. 小说中画横线部分的文字,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杨茂林面对困境时心里承受的巨大压力。‎ ‎8. 小说写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什么多次写到“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插入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与托梦沟种植核桃后的情景进行对比,突出李保国教授无私的精神品格和奉献精神。②写李保国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与后来人们对他的感谢形成对比,表现李保国教授优良的专业素养。 ‎ ‎9. ①小说自始至终都围绕做梦和梦想来写,“梦”是小说的线索。②阳春三月,竟然有雪天,使托梦沟人“又剩噩梦”,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梦”也是杨茂林,李保国教授和村民们的梦想,反复出现,有助于彰显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24 -‎ B项,“是因为他得知在这核桃花开的三月竟然还会下雪”错误,从文本看,杨茂林梦醒后“好一阵都恍恍惚惚的”,是因为他竟然清晰地梦到李教授指点他如何给核桃园加温。‎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写托梦沟以前的景象,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然后找到写托梦沟以前景象的文字以及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内容,再分析这些内容对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与小说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 首先找到写托梦沟之前景象的内容,“以前的托梦沟是啥地方,太行山下谁人不知啊!山有万亩,都是荒岗。除了大块大块的片麻岩,就是成堆成堆的乱石岗,石缝里偶然掺和的土坷垃,夹的都是石灰层,藏不了水,扎不了根,种什么烧死什么”,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托梦沟一片荒芜,什么都不能种植,而现在的托梦沟“万亩荒岗真变成了万亩核桃林。每到秋季,满坡满树披着绿,果宝宝摘下,剥去皮,‘咔嚓’一捏,掰开的都是清香,掰开的都是一车车的生计”,两处内容形成对比,而托梦沟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变化,与李教授是分不开的,借以表现李保国教授无私的精神品格和奉献精神。‎ 然后找到李教授劝村民种核桃遭嘲笑的情节,“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做梦去吧”,而下文“怎么感谢呢?给钱,人家李教授不要;送礼,也不收。人家还说了,他最骄傲的就是让自己变成了农民,再让农民变成他。那就再仔细想想如何感谢吧”,两处内容形成对比。无论是托梦沟 的变化还是人们对待李教授的态度变化,都表现出李保国教授优良的专业素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出写“梦”的内容,再从情节、形象以及主旨方面分析作用。‎ 首先找出包含“梦”的内容,如“杨茂林做梦了”“这教授,是读书读呆了吧,祖祖辈辈杂毛都不长的石头山,能种核桃树?‎ - 24 -‎ 做梦去吧”“做梦呢!杨茂林也这么认为”“穷了祖祖辈辈的托梦沟,有点梦真比没梦强”“托梦沟的人爆坡蓄水,几经辛苦,半截梦随着栽了又死的苗,碎了”“正在盛花期,再这么冷下去,冻害会影响授粉,导致减产,托梦沟又剩噩梦了”“但在刚才,他居然做梦了”“梦如此真实,太过真实了”“梦中人说话时习惯性的双掌挥动,激动时的眉骨耸动”“师母,就在刚才,我梦见李老师了,他……他在我梦里说,小杨,快,上园子里熏烟,每坡每梯每行都点上柴草”,这写“梦”的内容分布在小说多处,可以说是贯穿小说首尾,是小说的线索;行文中写阳春三月下雪可能会托梦沟人带来噩梦,下文找到解决这噩梦的方法,可以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无论是杨树林、村民,还是李教授,他们都有自己的梦想,这“梦”也是指他们的梦想,所以多处出现“梦”彰显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秦赵战于长平,赵不胜,亡一都尉。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楼昌曰:“无益也,不如发重使为媾。”虞卿曰:“王听臣,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赵王不听,与平阳君为媾,发郑朱入秦。秦内之。赵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阳君为媾于秦,秦已内郑朱矣,卿之为奚如?”虞卿对曰:“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天下贺战者皆在秦矣。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应侯果显郑朱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缓辞让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往见王曰:“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B.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 24 -‎ C.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D. 郑朱/贵人也/入秦/秦王与应侯必显/重以示天下/楚/魏以赵为媾/必不救王/秦知天下不救/王则媾不可得成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游说之士,劝说君王采纳自已主张的说客策士。代表人物有苏秦、张仪等。‎ B. 上卿,官阶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级,位在大夫之上。‎ C. 合从,即“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起来防止秦国兼并的战略方针。‎ D. 寡人,文中是赵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外,古代君王还常以朕、孤、陛下自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卿反对和议。面对赵王的询问,虞卿反对楼昌派出重要使臣去求和的建议,认为不如派使臣拿上贵重的珍宝去联合楚、魏两国。‎ B. 虞卿很有预见。赵王不听从虞卿联合楚、魏的建议,与平阳君议妥求和,并派出郑朱先到秦国联系;虞卿准确地预料到了和谈不能成功。‎ C. 虞卿权衡利弊。秦国要求赵王割地,虞卿向赵王分析了其中利害关系,但赵王听从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的建议,答应了秦国的割地请求。‎ D. 虞卿积极建言。虞卿向赵王建议,不如将六个城邑送给齐国,齐国因此与赵国联合攻打秦国,使得齐、赵两国的大仇得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王召楼昌与虞卿曰:“军战不胜,尉复死,寡人使束甲而趋之,何如?”‎ ‎(2)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答案】10. A 11. D 12. C ‎ ‎13. (1)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说:“军队没打赢,都尉又死了,寡人再让军队装束铠甲,奔赴战场,怎么样?”(2)秦国凭它的力量攻打它不能夺取的土地,疲倦了才回去,大王又把凭秦国力量不能攻取的土地送给它,这是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 24 -‎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郑朱,是重要人物,入使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要张扬此事以宣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讲和,一定不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不会救援大王,那么讲和不可能成功。”‎ 句中, “显重”显扬重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秦知天下不救”的宾语是“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D项,“古代君王还常以朕、孤、陛下自称”解说错误,陛下是古代臣子对君王的称谓。‎ 故选D。‎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听从刚从秦国回来的楼缓的建议,答应了秦国的割地请求”说法错误,从原文信息可知赵王并未听取楼缓的建议。原文的表述是“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赂齐。”‎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不胜,没打赢;束甲,装束铠甲;趋,奔赴,前往;何如,怎么样。‎ ‎(2)以,凭;所不能,“所”字结构,不能夺取的土地;是……也,判断句式;自攻,进攻自己。‎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 - 24 -‎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 24 -‎ 虞卿,是个擅长游说的人。做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作虞卿。秦国、赵国在长平交战,赵国没有取胜,死了一个都尉。赵王召来楼昌和虞卿说:“军队没打赢,都尉又死了,寡人再让军队装束铠甲,奔赴战场,怎么样?”楼昌说:“这没有好处,不如派重要使臣去讲和。”虞卿说:“大王听我的,派使臣拿出贵重珍宝依附楚国、魏国,楚国、魏国想得到大王的贵重珍宝,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臣。赵国的使臣进入楚国、魏国,秦国一定会怀疑天下要合纵,将必定很恐慌。这样,讲和才可行。”赵王没有听从,与平阳君决定讲和,派郑朱到秦国。秦国接纳了他。赵王召来虞卿说:“寡人派平阳君向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以为怎么样?”虞卿回答说:“大王不可能讲和了,军队一定被攻破。天下祝贺战胜的都要在秦国了。郑朱,是重要人物,入使秦国,秦王和应侯一定要张扬此事以宣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讲和,一定不救援大王。秦国知道天下不会救援大王,那么讲和不可能成功。”应侯果然把郑朱张扬显示给天下到秦国祝贺战争胜利的使臣看,终究不肯讲和。赵军在长平大败,秦军就包围了邯郸,赵王也被天下人耻笑。秦国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后,赵王入秦朝,派赵郝订约事奉秦国,割让六个县来讲和。虞卿对赵王说:“秦国进攻大王,是疲倦而回去呢?还是他们有力量进攻,爱惜大王而不进攻呢?”赵王说:“秦国攻打我国,不遗余力,一定是因为疲倦了才撤回的。”虞卿说:“秦国凭它的力量攻打它不能夺取的土地,疲倦了才回去,大王又把凭秦国力量不能攻取的土地送给它,这是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来年秦国又进攻大王,大王就没有救了。”赵王的计议还没有决定,楼缓从秦国回来,赵王和楼缓商量此事,说:“给秦国.土地与不给秦国土地,哪一种好?”楼缓推辞说:“现在我新近从秦国回来,如果说不给土地,那不是好计策;要是说给土地,恐怕大王以为我帮助秦国,所以不敢回答。假如我能为大王计议的话,不如给了土地。”赵王说:“好。”虞卿听说了这件事,入朝见赵王说:“秦国向大王索要六座城,大王可以用六座城贿赂齐国。齐国,与秦国有深仇,得到了大王的六座城,和赵国合力攻打秦国,齐国会听从大王,不用等到话说完就会应允的。这样大王失去了送给齐国的六座城却从秦国取得了补偿。而齐国、赵国的深仇也可以报了,也让天下看出赵国有能力、有作为。”赵王说:“好。”就派虞卿向东进见齐王,和齐国一起谋划对付秦国。虞卿还没有返回,秦国使者已经在赵国了。楼缓听说后,逃跑了。赵国因此把一座城封给了虞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入瞿塘峡①白居易 瞿塘天下险,夜上信难哉!‎ 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 逆风惊浪起,拔稔②暗船来。‎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③。‎ ‎【注】①此诗是诗人贬官忠州路上过三峡时所作。②稔:纤夫拉船用的竹纤。③滟滪堆:江中巨大石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上信难哉!”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瞿塘峡的艰险,奠定了全诗基调。‎ B. 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两岸山峰比作“双屏”,将天空比作“匹练”。‎ C. 颔联一个“合”字凸显两岸崖壁的险狭,一个“开”字凸显天空的辽阔。‎ D. 颈联“逆风”“惊浪”描写了瞿塘峡行船时风大浪急的危险场景。‎ ‎15. 尾联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手法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14. C 15.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愁之深重,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愁之绵长。“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表现的是仕途失意,前途难料的忧愁,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忧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等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要考虑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 24 -‎ C项,“天如匹练开”意思是仰头看天,就像一匹细长的白绸那样展开着,因此“‘开’字凸显天空的辽阔”说法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和手法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另外,对于诗歌中常见的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对偶、夸张等手法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在对瞿塘峡的奇险和惊险的描写基础上,尾联“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联系诗人的不幸遭遇,写出了诗人心灵的振颤和沦落的哀愁。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说自己的愁绪比江中巨大石礁还要高,写出了愁之深重;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比喻的手法,自问自答,把自己的愁绪比作一江春水,写出了愁之绵长。“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不只是因瞿塘峡的艰险而发出的叹息,它一语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因仕途蹭蹬、命运坎坷而发出的人生叹喟,表现的是仕途失意、途难料的忧愁;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的是一个亡国之君无穷的哀怨忧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引用“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船和水的关系,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总会有所凭借的道理。‎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紧承“出”字,总写阿房宫的规模,上句言其广,下句言其高。‎ ‎(3)“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了这两个意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2).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 覆压三百余里 (4). 隔离天日 (5). 小楼昨夜又东风 (6).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厚,负,覆压,隔离,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8名“共和国勋章”建议人选和28名“国家荣誉称号”建议人选,( ),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_________,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才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_________。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________的贡献。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还是全心全意为民生福祉打拼,或是__________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 ‎17. 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征 B.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把深沉大爱献给祖国 C. 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 D. 祖国在他们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横空出世 方兴未艾 流芳百世 鞠躬尽瘁 B. 一鸣惊人 欣欣向荣 流芳百世 煞费苦心 C. 横空出世 欣欣向荣 不可磨灭 鞠躬尽瘁 D. 一鸣惊人 方兴未艾 不可磨灭 煞费苦心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爱国,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B.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在意义层面往往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 24 -‎ C.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产生分野,而且往往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 D. 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而且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起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 ‎【答案】17. C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心中”,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B项,后一句句式与下文不一致。‎ C项,“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与后语境“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结构对应,结构整齐。‎ D项,前语境有了名词主语“人选”,填句又有了主语“祖国”,结构混乱,有语病,排除。‎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横空出世”,突然出现或(不被注意的人)突然做出引人注目的事情。“一鸣惊人”,是指一位不出名的人干出卓越的光辉成绩使世界惊异起来,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一般形容人,不形容事物。此处主语为潜艇等物,故选“横空出世”。‎ 第二处,“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此处主语并非新生事物,故选“欣欣向荣”。‎ 第三处,“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流芳百世”,好的名声永远流传下去。因修饰的是贡献,故选“不可磨灭”。‎ 第四处,“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褒义词,一般指为国家。“煞费苦心”,形容费尽心思、费尽心机,一般为个人,中性词。后面搭配的是“‎ - 24 -‎ 致力于重大科技创新”,是国家大事,故选“鞠躬尽瘁”。‎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A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 B项,语序不当,“往往”应移到“而且”后面。‎ C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不当;句式杂糅,把“产生”改为“的”。‎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它最初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中。“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②______。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愤恨。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③_______。”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般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答案】 (1). ①成语是民间历史记忆 (2). 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 (3). 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通读全文段,把握文意,理清顺序,分析横线处所在的语境,明确前后文的限定,注意前后的衔接.分析所要补写的句子,辨明其间的关系。‎ - 24 -‎ 第一处应为总起句,根据下文“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可归纳概括为:①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第二处,“我们常用……表达……蔑视和愤恨”,“……指百姓”,可以归纳为:②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情感。第三处,根据“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可以归纳为:③成语是人们的借鉴标尺。‎ ‎21.为下面一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19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向全球发布了《2019研究前沿》报告和《2019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在十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美国最为活跃,位居全球首位。中国位居第二,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为第三,第四和第五。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从十大领域来看,中国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学领域以及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这三个领域排名第一,在农业,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地球科学领域,生物科学领域,物理领域和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等五个领域排名第二,整体表现突出,但在临床医学领域和天文学与天体物理领域这两个领域仅分别排在第九名和第十一名。‎ ‎【答案】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压缩语段首先要明确文本的文体特点。文本为新闻,新闻的要素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影响等。根据第一段内容,重点词为“前沿研究”,讲的是我国的整体位置,股可归纳概括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第二段是具体介绍各领域的排名,整体看十分突出,股可归纳为:多领域表现突出。题目可以是两部分主要内容的合并,故归纳为:我国前沿研究世界排名第二,多领域表现突出。‎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家一级美术师,当代篆刻领域领军人物韩天衡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曾写过文章,题叫《感恩批评》。从4岁学写字,6岁学刻印,我尝到过许多次批评对我的好处。表扬是糖,批评是药,糖可以少吃,不吃,但有“病”之躯,药不能不吃。一个人的成长更多的不是来自表扬,而是来自严谨的、入木三分的批评,只有帮助你的人才会直率,慷慨地指出你的缺点,改掉一个毛病就往上迈出一步。‎ - 24 -‎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也许你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也许你的同学接受过老师的批评,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又是如何思考的?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闻喜”的名义给批评过你(或你的同学)的“张老师”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老师批评学生的认识,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 老师的评语 敬爱的张老师:‎ 您好!‎ 今天是教师节,我想把这封信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您,表达我对您的谆谆教诲的感激之情。‎ 您知道我在高中的生活中最期盼的是什么吗?那就是每一次考试发下试卷来,老师的评语,那些镶嵌在醒目的分数一角的字迹或许有些潦草,偶尔还会看到钢笔重新灌上水后深浅不一的字迹,但觉得很温暖、很充实——那可是老师亲笔写上去的呀,自然会比较珍惜。看着评语细细品味,总会陶醉在其中,就像欣赏一首小诗一般,看着评语中如行云般潇洒的字迹,何等的美妙!特别是当赞美的语言出现在我的试卷上的时候,多么难得的可贵!‎ 再看那些多变的言语,时而严肃认真,时而又幽默开朗,时而平易近人,时而令人深思。无论是通俗易懂的,还是幽深曲远的,都像一阵鼓点般扣击着我的心房。有时不直接批评、赞扬,而是留下一句简短的、富有启迪的言语,让我们自己去体会……‎ 在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评语是我第一次考了数学班级第一名,我觉得在我的试卷上一定能看到您对我的赞许。可是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行刺眼的红字“你错的几道题都是基础,这说明你对知识掌握的还不牢固,如果不能够戒骄戒躁,很难保住第一名的位置……”‎ 说实话,我习惯了老师们老对我的表扬,当时觉得您的批评是那么的刺耳,甚至觉得您是故意打击我,对我有偏见。‎ 不久,事实就教育了我,也许是因为前一次考得较好而得意忘形,也许是因为我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还沉迷于上网,那次数学考试考得出奇得差,直到现在,那次名落孙山的痛苦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再渴望发下试卷,不再渴望看到老师写上的评语,甚至恐惧看到它。我知道,我的行为辜负了老师的信任,我也想到了试卷上那一行行包涵老师心血的评语。‎ 试卷还是发到手了,我分明看见发卷子的同学在朝我轻蔑地一笑。面对试卷,我甚至不敢去看分数下的评语,我不想看到试卷上冰冷的批评的评语,我更不愿知道老师已对我丧失希望。我无奈地朝试卷瞥了一眼,看到的竟使我的心情放松了许多:“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是你呢?别丧失希望,老师期待你下一次的好成绩。”简短的几句话,却使我异常感动。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一次失足而轻视我,老师是理解我的。‎ - 24 -‎ 正因为有了这次教训,和老师这句寓意深刻的评语,我改掉了轻率武断、骄傲浮躁的心理,牢记住了每一个知识,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我更喜欢老师的评语,无论是表扬的,激励的,还是批评的,劝诫的,我都会认真体会,铭记在心,在老师的评语中不断地学习、成长……‎ 然而,到了大学,没有哪一个老师会再给学生的试卷上写评语了,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回到高中时代,在您的善意的批评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此致 敬礼 ‎                          您的学生 闻喜 ‎2020年 1月1日 ‎【解析】‎ ‎【详解】一、审题 命题方式:任务驱动型作文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设置的情境是韩天衡的一段话,话题的核心是“感恩批评”,也就是韩天衡对待批评的态度。韩先生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对批评的认识,材料理解的难度不大,核心也很明确。写作的任务就是针对“批评”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给批评过“闻喜”的“张老师”写一封信。写信时首先要注意写信的格式,特别是称呼语、结束语、署名及时间等;另外还要符合题目所提出的集体要求,即你对待批评的认识、思考以及提出建议,这就需要在书信中创设一种情境,也就是概括性再现“张老师”批评“闻喜”的情景,包括原因、方式方法、言辞等,然后针对这一情景展开分析分析要合理,逻辑性要强,言辞要诚恳。   ‎ 二、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 ‎1.从个体的角度,记叙我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重点写感悟。‎ ‎2.从群体的角度,记叙老师对大家的批评教育,重点写评论。‎ 三、素材 ‎1、批评家的表总要比别人的快五分钟。(圣伯夫)  ‎ ‎2、我愿意做一块磨刀石;虽然它本身不能切东西,却能使铁器锋利(贺斯) ‎ ‎3、最枯燥无味的作品也无法抵挡批评家找出它迷人之处的决心。(哈罗德罗森堡)  ‎ - 24 -‎ ‎4、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5、害虫叮人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因为它们要维持生命。批评家也一样他们需要我们的血而不是痛苦。(尼采)‎ 四、结构 书信体的结构可以采取先叙后议的结构,叙事要有重点,详略分明,结尾的感悟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采取夹叙夹议的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一事一议作文怎么写 ‎1.定义:这类文章是要针对某一件事(或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文章的特点是就事论理,理从事来。‎ 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要把这件事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做到就事论理。而所揭示的这个“理”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2.一事一议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这一部分的安排和论证层次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和论据的联系,论述的先后次序,文章的层层推理,这些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规律,并考虑说服效果来组织安排要做到纲举目张,环环相扣,使观点和材料有机地,富有逻辑效果地统一起来。以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步来写作:‎ ‎①抓住材料中的人和事,就事论事,分析原因。‎ ‎②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指出问题的普遍意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③主体论证段落:采用“中心句支撑句”(分论点)的格式进行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从而达到论证观点的目的。‎ - 24 -‎ ‎ ‎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