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6琵琶行并序课件粤教版必修3
16 琵琶行(并序) 听颖师弹琴 ( 唐 )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 诗意解读 】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轻言细语,卿卿我我聚两个俏冤家暗叙衷曲。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又转成悠悠浮云依依柳絮无根无蒂,天地广阔高远随风飞扬。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忽见在众鸟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但攀登却是那样的艰难,失势跌落下来一千丈还要多。可叹啊!我空有耳朵一双,却对音乐太外行不懂欣赏。听了你这琴声忽柔忽刚,令人想起来坐在你的身旁。伸出手我突然阻止你继续弹奏,泪水滂滂早已打湿了我的衣裳。颖师你的确擅长弹琴,可是别再把冰与火填入我肝肠。 白居易 (772 — 846)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 “ 新乐府运动 ” ,主张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 《 新乐府 》《 秦中吟 》 共六首, “ 唯歌生民病 ”“ 句句必尽规 ” ,与杜甫的 “ 三吏 ”“ 三别 ” 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 《 长恨歌 》《 琵琶行 》 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由于叙事与抒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 “ 童子解吟 《 长恨曲 》 ,胡儿歌唱 《 琵琶行 》 ”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感人肺腑。 作者介绍 本诗作于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当时白居易四十五岁。元和十年 (815 年 ) 六月,朝中发生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主谋者是藩镇割据势力。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忌恨他的人乘机攻击他 “ 越职言事 ” ,加以造谣中伤,将他贬为江州 ( 现江西九江 ) 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到江州的第二年,他写下 《 琵琶行 ( 并序 )》 一诗,通过对一个沦落江湖的弹琵琶歌女不幸身世的描述,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从此,他意志逐渐消沉,走上了 “ 穷则独善其身 ” 的道路。 背景解读 歌行体 歌行体,歌、行、吟、曲代表了古诗体裁的一个大类,统称 “ 歌行体 ” ,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如李白的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并序 )》《 长恨歌 》 等,每篇字数不拘,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都较自由。 相关链接 1 .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成功,堪称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那么诗人是如何将这无形的音乐表现得如此美妙的呢?试举两例说明。 提示: (1) 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如:大弦嘈嘈如急雨 ( 粗重急促 ) ;小弦切切如私语 ( 亲切细柔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 ;间关莺语花底滑 ( 婉转优美 ) ;幽咽泉流冰下难 ( 低沉凝涩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凄厉 ) 。 (2) 叠词和联绵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如叠词 —— 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联绵词 —— 间关 ( 叠韵 ) 、幽咽 ( 双声 ) 。 (3)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正面描摹,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 《 霓裳 》 后 《 六幺 》 …… 侧面烘托,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4) 曲中带情。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如: “ 未成曲调先有情 ”“ 似诉平生不得志 ” 。琵琶女以情演曲,说尽心中无限事。诗人以情绘声,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 2 . 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提示: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写诗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1 .结构图示 2 . 主旨归纳 本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同时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 1 .诗歌往往少不了环境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前后贯穿了几处环境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品的形象。 【 提示 】 从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分析。 【 答案 】 篇首的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叙述了江头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 唯见江心秋月白 ”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 “ 绕船月明江水寒 ” ,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 黄芦苦竹绕宅生 ”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又叠加在一起,使 《 琵琶行 》 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片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2 .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 对应考点 】 鉴赏作品的形象。 【 提示 】 从二者早年和现在的生活经历中概括分析。 【 答案 】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 “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 ” ( 色艺双绝 ) ;现在的境况是 “ 年老色衰,漂泊憔悴 ” ( 委身商人 )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 “ 身居高位,名动京师 ” ( 高官厚禄 ) ;现在的境况是 “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 ( 沦落凄凉 )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 “ 盛 ” ( 风光无限,春风得意 ) 而 “ 衰 ” ( 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 。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 “ 音乐 ” 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3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 对应考点 】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 提示 】 从二者相似的生活经历所引起的诗人情感来分析。 【 答案 】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琵琶女激愤幽怨的曲调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人悲,己怜,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 “ 泪 ”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音乐是无形的东西,却是最能醉人的声音。音乐需要用心去听,用心去悟,用心去品。优美的音乐犹如天上的神曲,让人听得如痴如醉。诗中的琵琶声让人痴迷,让人感伤,最终让 “ 江州司马青衫湿 ” 。 技法镜鉴 音乐描写 【 即时小练 】 当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总有一些音乐能让我们内心产生共鸣。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音乐写一段话,用来描述音乐的美妙以及你听到它时产生的感受。 【 答案 】 示例 哦,那是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 《 欢乐颂 》 ,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失聪后创作的。它那熟悉的旋律,把每个人的情绪都带到了最高点。在这静静的夜里听来,觉得别有一番风味。那些美妙的音符在琴弦上跳动着,时而高亢激昂,像涨潮时的海水拍打着海岸;时而委婉低沉,像年老的慈母般呼唤着久别的孩子;时而清脆响亮,像徐徐的清风拂过翠绿的竹林 ……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 “ 诗眼 ” 。 (2) 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 (3) 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对接高考 “ 诗歌的语言”答题规范 1 .品味词语:抓炼字。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练、传神,这些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和叠词。特别要注意以下类型的词:传神显旨的词;以动衬静的词;化静为动的词;以动写静的词;以实显虚的词;以乐衬哀的词;叠音妙用的词;颜色渲染的词;拟声形象的词。 2 .赏析风格。风格主要有:含蓄,平淡,绚丽,明快,奔放,清新。命题形式为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这类试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抓住关键词语品味整首诗呈现出的语言特点,一般为用一两个词点明语言特色,用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还可以指出表现感情、主旨的作用。 【 典型例题 】 (2019 年全国卷 Ⅲ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插田歌 ( 节选 ) [ 唐 ]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 纻裙 ,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 《 竹枝 》 。 与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 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 美文赏读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 《 前赤壁赋 》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 《 后赤壁赋 》 时,就已感叹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即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 “ 三赤 ” 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在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 《 赤壁怀古 》《 前赤壁赋 》《 后赤壁赋 》 。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 “ 汝州团练副使 ” 。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 “ 武官 ” ,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 “ 赤鼻矶 ” 。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 “ 赤鼻 ” 错听为 “ 赤壁 ” 。落难中的苏东坡 “ 孤舟出没烟波里 ” ,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 “ 而今安在哉 ” ?于是, “ 苏子愀然 ” ,扣舷而歌,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 “ 命 ” 与身后的 “ 名 ” ,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腌 臜埋汰之事 ,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阴错阳差,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 “ 文战 ” ,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 “ 文战 ” 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 ( 文章略有改动 ) 【 课外阅读参考书 ( 篇 ) 目 】 白居易: 《 长恨歌 》《 轻肥 》 元稹: 《 连昌宫词 》《 离思五首 》 文白对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