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案:第7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与拓展迁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7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与拓展迁移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7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拓展迁移 教学内容 ‎1、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及常见的词类活用等知识;‎ ‎2、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3、领会文中颂扬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史记》的介绍导入本次课;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复习课内文言文。‎ 一、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巩固下《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同步知识可能与日校的知识模块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文言文的文学常识与主旨,关注文言基 础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并结合给到的拓展提升题,做好一定的拓展提升。‎ ‎《廉颇蔺相如如列传》复习拓展迁移 ‎【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文体介绍】‎ ‎《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枉人格上有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张良、陈平同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但司马迁笔下的张良令人莫测高深,带有几分神异;而陈平这位智囊却富有人情味,没有张良那种仙风道气。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萧何是刀笔吏出身,故能谨守管钥,因势奉法。陈平年轻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周勃最初从事杂艺,没有什么学问,执政之后就显露出知识的不足,在文帝面前陷入窘境。樊哙发迹前以屠狗为业,成为将军以后保留那种莽撞豪爽之气,他大块吃肉,大杯饮酒,对刘邦、项羽也敢于直言直语、大声大气。写窦婴是一副老年失势的窘态,写田蚧则是少年得志的猖狂。总之,影响人物个性的许多重要因素,司马迁都充分注意到了,因此,估使《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 ‎【事件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内容概要】‎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写作特色】‎ 一、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法:‎ ‎1、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 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点,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2、将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的体现。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完璧归赵是刻画蔺相如性格的重要章节。蔺相如是在赵“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矛盾中出场的。接着他身人 强暴之秦献璧,发现情况不对时,又施计将璧要回;要回之后又经过一番严峻斗争,将和氏璧送归赵国;送归之后, 秦王要壁,于是又经历了一番考验,最后安全返赵。仅此一事,蔺相如就经历了十分激烈的矛盾冲突。作者抓住他在斗争中的言论、行动,予以生动的描述,这样,一个头脑清醒、行动果敢的人物形象便浮雕般地突现在我们面前。‎ ‎3、突出主要人物,兼写次要人物。本文是廉蔺合传,主要人物是蔺相如,次要人物是廉颇。‎ 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完璧归赵 ————> 渑池之会 ————> 将相交欢 缪贤 ——蔺 秦王、群臣——蔺 廉 ——蔺 有智谋 大智大勇 国家为重 ‎(介绍) (斗争) (冲突)‎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二、文章的艺术特色(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巩固训练】(抽查字词解释,答不上来的做好标记,在回顾小结部分再次抽查)‎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链接作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蕴含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如何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文章素材进行分解:‎ 故事梗概: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两此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觉受了委屈,不愿意为相如驾车。相如向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拓展方向)‎ 一、从蔺相如方面着想 ‎1、位卑未敢忘忧国 蔺相如虽只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一个普通门客,但当国家有难,需要他效力的时候,他义无返顾,慷慨呈辞:“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绝不推脱。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2、好马还要伯乐荐 蔺相如在缪贤门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出不凡的智慧。比如,有一次缪贤曾因犯罪,想投奔燕王。蔺相如以他高屋建瓴的分析,成功地劝缪贤放弃了这一想法,最后使缪贤获得了赵王的原谅。好马还要伯乐荐。要不是后来缪贤的荐举,蔺相如这匹好马也许就会一辈子湮没无闻,更谈不上后来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的成功。‎ ‎3、口才也是才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只是动了一下嘴皮子而已。其实,会动嘴皮也是一种才,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口才。蔺相如正是以其出类拔萃的口才,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驳斥了秦王的无礼,保全了价值连城的璧玉,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4、勇敢加智慧,无往而不胜 当第一次与秦王交锋的时候,蔺相如以其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镇定和智慧,从秦王手里巧妙地夺回璧玉,并派人机智地送回赵国。然后,蔺相如又凭借其凛然不可侵犯的正气和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向秦王郑重表示,“请就汤镬”。在渑池会上,当秦王不肯为赵王击缶时,蔺相如先是柔中带刚,不卑不亢,“跪请秦王”,遭到秦王拒绝后,又以五步之内“颈血溅大王”的拼命之势逼使秦王乖乖就范。最后,当秦之群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辱赵时,蔺相如棋高一着,智胜一筹,对之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将秦之威风扫得一干二净。在这两场外交斗争中,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助他穿云破雾,翱翔长空。‎ 二、从廉颇方面着想 ‎1、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当廉颇得知蔺相如的官位超过他的时候,心里十分不服,发誓一定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每朝时,常称病”,一旦“望见相如”,也是“引车避匿”。同时,还向受了委屈的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道理。廉颇闻之,终于被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最后,他放下大将军的架子,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此段材料还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的道理,如从廉颇的角度论证“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蔺相如角度论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等。‎ ‎2、不要以出身论人 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立了大功后,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对此颇不服气,其中的另一条理由就是,蔺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依照廉颇的看法,一个人出身卑贱,就应该永远卑贱,一个人以前是贼也就永远是贼了,这种观点显然是十分错误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却一直都恪守着这一观念不放。比如,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不是一直奉行只有“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才有资格被推荐上大学、招工招聘等这一十分荒谬的“出身论”吗?‎ 三、从蔺相如和廉颇两方面同时着想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团结才有力量。家和不被外人欺。‎ 当秦王要与赵王会于西河外渑池时,赵王畏惧不去。廉颇与蔺相如一起商量着说对赵王说:“如果大王不去,就表明赵国弱小胆怯了”。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与秦王针锋相对,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对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使其“终不能加胜于赵”,而此时在军事上“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这里,蔺相如的文(外交)与廉颇的“武”(军事)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强大的秦国最终也“不敢加兵于赵”。否则,“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赵国就会遭致重大损失。‎ 此段材料还可论证“军事和外交同样重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 四、从赵王方面着想 领导者要知人善任,赏罚分明,要不拘一格,打破论资排辈的旧规矩 当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处境艰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时,赵王并不因为蔺相如只是一介宾客而拒于门外,而是破格录用,委以重任,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当蔺相如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后,又不拘一格,赵王又及时将蔺相如提拔为上大夫。后来,当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以其勇敢和智慧捍卫了赵王和赵国的尊严,凯旋归国后,赵王不顾老将廉颇的面子,再一次破格提拔蔺相如,以至官位都超过了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赵王这种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拘一格的用人观不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吗?‎ 五、从缪贤方面着想 甘当伯乐,为国荐才 蔺相如在缪贤手下做门客时,已经表现得有胆有识。后来,赵得和氏璧,秦想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因国力弱小陷入给与不给的两难处境,“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个关键时刻,正是缪贤毫无保留地及时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最终才有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为国立功的卓越表现。‎ 最值得赞赏的是,缪贤那种心底无私,为国荐才,为国分忧,不计个人安危的可贵品质。缪贤把蔺相如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代表赵国出使秦国,此行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因为此去责任重大,不确定的因素甚多,假如蔺相如不但没有换回秦国的城池,连“天下所共传的”的和氏璧也被秦国夺去了,辱没了赵国的威名,赵王一怒之下,恐怕不只是杀了蔺相如一人了事,连缪贤也将会因推荐庸才之过而受到牵连。这些缪贤当时不是没有想过的,然而他并不惧怕,他识才敢用,信任相如,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把蔺相如推荐到赵王面前。若非出于对国事的关心,又怎么能做到呢?‎ 反观今天的某些单位部门,当国家需要人的时候,他们不但不积极荐举,相反却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大搞地方保护主义和本位主义,对单位人才实行关、卡、扣、留。比较起来,缪贤甘当伯乐、推贤进士的举动,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立意角度)‎ ‎①用任人才不能论资排辈 ——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 ——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 ——赞廉颇“负荆请罪”‎ ‎④时势造英雄 ——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大智出大勇 ——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 ——从双方角度 ‎⑧发展是个硬道理 ——从秦赵两国之间关系角度 ‎(话题举隅)‎ 爱国、忍让、宽容、诚信、表现与沉默、双赢的智慧、和等 ‎(文段示例)‎ ‎1、蔺相如的忍让之气度,可使我们佩服。虽廉颇一再地挑衅,一再地的恶语相加,可是他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境界,包容了这一切,避开了这一切。这决不是怯弱。试想若没有蔺相如的忍让大度,“将相和”又如何会成为佳话美谈,试想蔺相如若与廉颇争锋相对,寸利必争,国何以得存?‎ ‎2、在武将廉颇的眼里,一个只会说几句好话的文相蔺相如何以职位比他高?于是处处与之作对,出言不逊。而相如并没有跟他计较,而是道出了“先国家后利己”的君子之言。这话着实令廉颇汗颜,于是就有了“负荆请罪”的佳话,“将相和”的美谈。文相武将辅佐君主,繁荣国家。蔺相如的坚忍、包容让人钦佩。与他人和平共处,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正是他的忍让,使得他与廉颇都受到人们的尊敬,同时为国家稳定做出了贡献。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双赢的智慧 ‎ ‎3、斯宾若沙说:“人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爱和大度宽容去征服的。”真正的智者从来都是胸怀宽广,有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魄和度量,所以他们不会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错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更不会以牙还牙地去进行所谓的报复,所以他们永远有着亮堂堂的心灵世界,并能照亮身边的人正确的前进的方向相如面对廉颇的几次挑衅,他选择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引车避匿,只因为他时刻牢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而以德报怨赢得流芳百世的将相和。‎ ‎4、廉颇和蔺相如的“将相和”,才有赵国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的“南和孙权”,才有“赤壁之战”的辉煌战果;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更成为国与国之间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指导原则。而“和”的生动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因为心中有“和”,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才会流传千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才会一直以响亮的声音告诉我们它的含义;因为向往和平,宫女王嫱才会千里迢迢穿过无边的沙漠远嫁匈奴,尽管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但这些又让“和”的含义上升了一个高度。‎ ‎5、‎ 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是勇,“先国家而后私仇”更是大勇,这“大勇”赢得了“赵国安定、维系尊严”的机遇;廉颇勇拒来犯之敌是勇,“负荆请罪、勇于改过”更是大勇,正是这“大勇”赢得了“将相合欢、共卫赵国”的机遇。‎ ‎【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郅都传 司马迁 ‎(1)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郅都。‎ ‎ (2)济南瞯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瞯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 (3)临江王①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中都②,都免归家。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③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 ‎(4)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注】①临江王:即废太子刘荣,孝景帝之子,窦太后之孙。 ②以危法中都:用严酷的法律制裁郅都。 ‎ ‎③便道:乘便取道。‎ ‎1、在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 第(1)段:‎ ‎1、事:侍奉。2、如:到。3、卒:通“猝”突然。4、目:示意。5、亡:无。6、宁:难道。‎ ‎7、等:一类人。8、纵:即使。‎ 第(2)段:‎ ‎9、拜:授官。10、遗:赠送。11、寄:托付。12、倍:通“背”。13、妻子:妻子儿女。‎ 第(3)段:‎ ‎14、诣:到。15、予:给。16、间:暗地里。17、谢:谢罪。18、免:免官。19、素:平时。‎ ‎20、引:率领。21、见:被。‎ 第(4)段:‎ ‎22、独:难道。‎ ‎2、翻译句子。‎ ‎ ①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 ‎ ‎ ②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 ‎ 参考答案:‎ ‎2、①失去一个美女,又会有一个美女被进献,天下所少的难道是贾姬这些人吗?(关键:亡,宁,等,被动句)‎ ‎ ②我已背离家人做官,自己本来应当坚守职责为官位而殉职守节,终究不能顾及妻子儿女了。(关键:倍,仕,死节,妻子)‎ ‎3、本文写了郅都的几件事是:① ;② ;③ ;④ 。‎ 参考答案:3、①拒救贾姬 ②严酷治吏 ③不予刀笔 ④匈奴见惮 ‎4、本文所写郅都的几件事,展现他的性格特征为 。本文还写了孝景帝和窦太后,从语段中的内容来看,孝景帝是一个 的君主;而窦太后则表现出 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4、凶残、刚正不阿、忠诚、廉洁 开明,知人善任 心胸狭隘 ‎5、就“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一句联系全文,你如何评价郅都?‎ ‎ ‎ ‎ ‎ 参考答案:‎ ‎5、一方面,郅都是个正直廉洁的官吏值得赞赏;但另一方面,郅都过分严酷,尤其在民风淳朴时,对百姓不注重道德教化,采用严刑峻法是不当的。‎ ‎6、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与《郅都传》,下列赏析正确的是( )。‎ ‎ A、《廉》通过典型事件(如“完璧归赵”)塑造人物,《郅》则没有。‎ ‎ B、《廉》的开头对要刻画的人物作了必要交代,《郅》则没有。‎ ‎ C、《廉》通过一些典型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郅》则没有。‎ ‎ D、《廉》通过人物间的对比、映衬来刻画人物性格,《郅》则没有。‎ 参考答案:6、D 参考译文:‎ 郅都是杨县人。孝文帝时担任过郎官。孝景帝时,郅都担任中郎将,敢于直言进谏,在朝上当面指责大臣的过失。曾经跟随景帝去上林苑,‎ 贾姬上厕所,一只野猪突然进了厕所。景帝用眼睛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没去。景帝想自己拿着武器去救,郅都伏地上前说道:“少一个贾姬会有另一个姬进上,天下少的难道是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纵然不看重自己,又如何对待国家和太后呢!”景帝回转身,野猪也离去了。大后听说这件事后,赐给郅都一百斤银两,并从此看重郅都。‎ 济南的瞯氏同宗有三百多户人家,强横不守法度,地方官不能管制他们,于是景帝任命郅都担任济南太守。郅都一上任就将瞯氏的头号恶人诛灭三族,其余的人都吓得两股战栗。一年多以后,济南郡中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安宁景象。济南旁边的十几个郡的太守像惧怕丞相一样惧怕郅都。郅都勇猛,有力气,公正廉洁,不发私人信件,不接受亲友的馈赠,也不答应别人的请求嘱托。他自己常常说:“既然已经离开家人出来做官,自然应当在任时奉公尽职,守节义而死,终究顾不上妻子儿女了。”……当时的民风纯朴,百姓害怕犯罪,人人自重,而郅都却率先严厉执法,执法时不回避显贵要人,侯王和皇室宗亲看见郅都都要侧目而视,人们称他为“苍鹰”。‎ 临江王奉旨到中尉府对证,他要求纸笔写信向皇上谢罪,而郅都禁止史卒给他纸笔。魏其侯派人承隙给临江王送去。临江王给皇上写完谢罪的信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这件事,很生气,以危害法律中伤郅都,郅都被免职回家。汉景帝于是派使者拿着使节任命郅都为雁门太守,不必入朝谢恩,直接上任,可以不须请示,自行处理政务。匈奴人一向了解郅都的节义,听说是郅都守边,便带兵离去,一直到郅都死也不敢靠近雁门。匈奴人曾经做了郅都的木偶像,让骑兵在马上用箭去射,但没人能射中的,他就是这样让人害怕。‎ 匈奴人很忧虑郅都。窦太后后来却用汉朝的法律来中伤郅都。景帝说:“郅都是个忠臣。”想要释放他。窦太后说:“临江王难道不是忠臣吗?”于是将郅都处死了。‎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拓展达标检测题也可调整为文言文。‎ 阅读下面课内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拜:授与官职 B.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羞耻 C.蔺相如固止之曰 固:坚决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终于,最终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者 C.而君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 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闻,不肯与会 不欲与廉颇争列 C.且相如素贱人 且庸人尚羞之 D.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4、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隐车避匿,表现了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D.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于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4分)‎ ‎ ‎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3分)‎ ‎ ‎ ‎(3)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3分)‎ ‎ ‎ 参考答案:‎ ‎1、B(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的意思)‎ ‎2、C ‎3、D(第一个“其”是领属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这,这种。A项两个“以”均为连词,因为。B项两个“与”均为介词,和,跟。C项两个“且”均为副词,况且)‎ ‎4、D(“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这一说法有误)‎ ‎5、(1)只是我考虑这件事(认为),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念1分,徒1分,以1分)(2)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嘉其义1分,以1分;定语后置句1分)(3)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说他们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疾恶1分;毁、目各1分)‎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本节课所涉及课内文言文的文学常识 ‎《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 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主要人物形象。‎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三、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你对《廉颇蔺相如列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B.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D.因跪请秦王 ‎2、翻译文段中的重点句子。‎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2)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3)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3、秦人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是如何反驳的?‎ ‎ ‎ ‎ ‎ 参考答案:‎ ‎1、选B。含有“读允许我”之意。其余为“请求”。‎ ‎2、(1)我私下里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 ‎(2)在五步之内,我要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 ‎(3)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给秦王献礼!‎ ‎3、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二、预习思考 ‎ 1、下节课主题:《训俭示康》复习与拓展迁移 ‎ 2、预习作业:‎ ‎(1)回顾《训俭示康》的文言知识与内容,查找资料了解司马光与其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 ‎(2)苏轼不迷信古人,勇于求实的探险精神是可敬的。苏轼探得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正确与否,在这里我们姑且不深究,但他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个论断是否正确,请你思考一下。‎ 甲方:耳闻目见虽然是求得真知的重要途径,但耳闻的和目见的不一定都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资本主义通货膨胀时期,表面上看到的是经济的极度繁荣,而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深重的经济危机.生物界蜥蜴的保护色也是迷惑人视听的,所以耳闻目见也未必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乙方:“事不目见耳闻”,也可以推断其有无。门捷列夫根据化学元素的排列规律,就预知了几种元素的存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计算机的运用,使我们可以预知到许多未来的事。‎ ‎ ‎ ‎ ‎ ‎ ‎ ‎ ‎ ‎ ‎ ‎ ‎ 参考分析:甲、乙双方的看法都能成立。关键是耳闻目见的东西是否是反映本质的事实。对于甲方的观点,如果耳闻目见的是掩盖了真相的虚假现象,当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使耳闻目睹的是能反映真相的事实,但如果立场、观点不正确,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乙方的看法,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都可以说明,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确实可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的预见。‎ 但是科学的探讨是无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前人认为是正确的结论,往往被后人所推翻,就拿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来说吧,苏轼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而后人又推翻这一结论,得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是“以形言之”,因为“形如覆钟”而名之。‎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