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觉即对文化的理性反思为前提和基础的。文化自觉,是指一定文化主体的一种理性的“主体意识”或“自我意识”,是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对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关系格局中所处的“实际序位”和“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理性审视和深刻反思,从而对自身文化的优劣长短、国际影响力及限度形成的自知之明。 文化自觉建基于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核心也在于反思。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同一过程的两面,二者又互为前提相互作用,完全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般而言,文化反思总是需要有“他者”的存在作为一种比较的基础、一种合理的刺激。在历史上,总是由于文化交流,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相互之间出现碰撞,才会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的。 文化反思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包括一定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各种文化形式及其地区分布情况、他者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交流的情况、各种性质文化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实际影响等,这是基础性的;一是对各种文化的作用、意义进行的评价,尤其是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政治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作用的评价。 文化反思的内容主要存在三个维度: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关于如何处理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这个维度是一种对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对待层面的观照;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对本民族文化以及他者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性质的分析比较,这个维度属于一种超越性的透视。 文化反思有着深浅的层次差别,也有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近代以来,通常那些经济军事强大的民族国家会表现出一种文化强国心态,在文化输出方面也出现“巨大贸易顺差”;相反,经济军事落后民族国家的许多人则容易出现文化自卑心态,唯有以前者的标准为标准,以获得前者的认可为傲视同侪的资本。所谓“挟洋自重”,此之谓也。这两种态度里并非没有文化反思的因素,但这种反思很粗浅。文化反思的层次递进,就是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形成的自傲或自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于文化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同时都纳入进一步反思审视的范围,在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前提下,客观地分析本民族文化的优长劣短,搞清楚我们是谁,我们需要什么,我们还缺什么,我们经过努力能获得什么。 总之,只有建立在扎实的理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只有建立在理性的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才是具有持久生命力和价值前景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董朝霞《文化自信须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文化的理性反思是文化自觉的基础,而文化自觉又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 B.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审视反思后对自身文化形成的自知之明。 C.文化反思与形成文化主体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D.文化反思包括对文化实有情况的认知和对各种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评价两种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即提出论点,篇末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论点。 B.文章主体部分重点论述文化反思,强调理性的文化反思在文化自信形成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以“巨大贸易顺差”形象地论述经济军事强国在文化输出方面的压倒性优势。 D.文章关于文化反思的两种形式、内容的三个维度、深浅的层次差别的论述,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即使没有陌生文化的出现,那些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人依然会对自身文化进行理性反思。 B.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催生文化强国心态,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 C.文化强国心态和自卑心态虽然只是文化反思的浅层次状态,但对文化发展和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作用不能忽视。 D.在处理民族文化关系方面,如果能够平等对待各民族文化,就能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决向污染宣战,相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解决了一批重大环境问题。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但成效并不稳固。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推进。此外,改革开放40 年的发展和积累,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人才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了强大动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进入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根本上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 (摘编自《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 攻坚战》,《人民日报》2018年6月25日) 材料二: 因为10多年前堆放工业固废造成环境污染,浙江衢州的瑞力杰公司日前被法院判决支付124万元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家公司的污染行为,最早是县环保局在环境大整治中发现的,环保部门要求企业将工业固废运走。固废是运走了,但留下的污染远远没有消除。当地检察院发现这一线索后,又对该公司提起了民事公益诉讼。 以往,由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明确受损利益主体,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公益诉讼,企业欠下的环境债就没法追讨,很多都不了了之。2017年7月《民事诉讼法》修改,检察机关可以对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对污染行为构成了极大的震慑。 据媒体报道,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均有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案开庭,针对的都是污染环境行为。而以往,涉及国有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缺乏明确索赔主体,导致企业留下的污染,往往要政府埋单治理。而现在,这些情况都大有改观。 (摘编自智春丽《环境债,休想赖》, 《人民日报》2018年3月28日) 材料三: 在海口,很多党员干部对“三句话”耳熟能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美舍河是海口的“母亲河”,全长约16公里,穿城而过,流域面积19.4平方公里。上世纪90年代前,美舍河也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美舍河的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变成“臭水河”,不仅影响了沿岸居民生活,也影响到海口的发展和城市形象。多年来,海口对美舍河的治理一直在进行,主要通过末端截污、硬化河道和清淤等传统模式,但效果始终有限。 2016年年底,海口市全面启动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摒弃过去人工化、“三面光”的河道硬化渠化治理方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的治理路径。美舍河,逐步恢复了本来的“颜色”,再现了水清、景美、白鹭飞,不仅赢得市民的良好口碑,还赢得各界的广泛点赞。2017年8月,美舍河获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近日又荣登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开展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第一批专项督查“光荣榜”,成为海口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在海口,越来越美的不仅是美舍河。位于三角池片区的东西湖,享有“海口之眸”的美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不少“闯海人”都聚集于此开始他们的闯海梦。后因长期受污水排放等因素的影响,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2017年5月,海口全面展开东西湖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建设”等方法,重建东西湖水生态。同年11月,启动三角池片区综合环境整治项目,仅用了120天左右的时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修复了城市记忆,打造了一个“最海口”的休闲文化体验圈。 (摘编自《夯实生态本底,守护绿水青山——海口市近年来大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海口日报》2018年6月26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些年来,我国在重大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就,但是生态环境面临的重污染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B.我国经济发展向好,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物质、技术和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着有力保障。 C.瑞力杰公司由于之前对环境造成污染,被法院判决支付高达124万元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这一案件对促进企业保护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D.与美舍河相似,享有“海口之眸”美誉的东西湖也在被污染后得到了治理,焕发出生机活力,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堪称生态治理的典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B.过去那种由于缺乏明确的受损利益主体和公益诉讼主体而导致欠下环境债的企业没法被追讨的现象,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将得到遏制。 C.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遭到严重污染,还给沿岸居民生活、地区发展带来过不利影响。 D.由“臭水河”到海口生态名片,美舍河的变化说明治理河流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多种生态要素,摒弃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6.以上三则材料都围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展开报道,但其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芍药盈筐满市香 刘心武 难忘那些美好的日子。 杂院里有位大姐在小厨房里操持晚饭,不断地吟唱着当时极为流行的《乡恋》。我在自己的小屋里收拾东西,心想就要迁往的新楼单元,该不会再一家之音大家皆听、一家烧鱼各家皆闻吧。忽然窗外有人唤我,是住在不远的什刹海湖畔的张叔,忙迎出去。他听说我就要搬离北边杂院,往南边去住单元楼了,特来送行。他手里提了个藤筐,筐里是满满的芍药花。我见了大吃一惊:“这不是把您那屋前花池里的花儿,全剪给我了吗?”他笑:“可不是!早告诉过你,当年有人去糟害我那池芍药,手拔脚踹,还拿开水泼根!可是也怪,那宿根竟然不死,也没怎么施肥拾掇,嘿,它就猛开大花!这不,今年又这么灿烂!”我接过满筐芍药,感动得不行:“真是的,您把芍药全给了我,难道不心疼吗?”他笑:“今年的花剪了,明年开得更旺呀!”又说:“你搞文学的,你该懂得白居易那诗吧?‘离离原上草’,吟的是什么?今儿个我给你个别解吧,离草,说的就是这芍药,我给你送芍药,就是跟你来惜别呀!”我还真觉得新鲜:“白居易那诗,吟的不是野草,竟是芍药?”他笑解:“可不是!芍药在几千年前,就出现在中华大地上了,有特别栽种的,也有自然野生的,它是宿根植物,可不是‘一岁一枯荣’嘛,当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且繁殖起来,势不可挡。为什么说‘远芳侵古道’?一般野草有什么芳香?只有大片的芍药才会香满古道城郭嘛!那诗怎么收尾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草嘛,送别的时候引出诗情的植物,就是芍药嘛!”他说的时候,一直望着我的眼睛,最后问:“你这一去,还会常回这边来吗?”我别过头,望着那搁在小桌上的满筐芍药,一瞬间,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迁走以后,其实遇上原来邻里的机会还是不少。比如到王府井新华书店去,排队购买西方古典文学名著,就会遇到原来胡同里的邻居,他排在前头,很幸运地买到了《欧也妮·葛朗台》,到我买时傅雷译本都售罄,但我买到了 《大卫·科波菲尔》等五种书,也非常高兴。又一晚,去首都剧场,在前厅与张叔不期而遇,我们都是去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话剧《茶馆》,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看完后我们在剧场外路灯下聊了一阵,都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我说:“您那对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我现在越来越服膺啦。开水泼不死真善美!我现在年年春天要供满屋的芍药花!我现在住的那地方,离丰台很近,丰台又恢复芍药花的种植啦!” 我迁往的那栋楼里,住进若干富于艺术气息的家庭,我跟其中石大爷石大妈一家有了来往。石大妈深受书香门第熏陶,对北京风俗掌故,随口道来,都令我觉得口齿噙香。说到芍药花,石大妈能背诵出不少相关的竹枝词,比如:“燕京五月好风光,芍药盈筐满市香;试解杖头分数朵,宣窑瓶插砚池旁。”“天坛游去板车牵,岳庙归来草帽偏;买得丰台红芍药,铜瓶留供小堂前。”她告诉我,以往“四月清和芍药开,千红万紫簇丰台”,更有“万顷平田芍药红”之说。每到仲春,我总是骑车去丰台找花农,从他们那里得到可插瓶的芍药,记得有一春返回时遇到潇潇春雨,虽然带了雨披,还是挨了淋,骑回我们那栋楼,先去石大妈家分她一些芍药,她忙递我干毛巾擦拭,又去沏糖姜水给我喝,我发现她家门旁挂着个纸剪的人形,她递我热腾腾的糖姜水,告诉我:“那是我刚剪的扫晴娘。挂上她,祈愿别老阴天下雨。”她赞我用藤筐盛芍药是雅人雅事。其实,用藤筐盛花,本是什刹海畔的张叔的做派啊!回到自己单元,一边用几个质地大小不同的花瓶花钵分插购来的芍药,一边自责:怎么就很久没有去看望张叔了呢? 那些年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各家相继安上了座机电话,那时接到的电话,多是喜讯。但是有天接到个令我悲痛的电话,是张叔家属打来的,报告我张叔仙去。我去吊唁,提去满篮的芍药花,放在他的遗照前。我没有哭,因为我知道,他晚年赶上了好日子,院里那池开水泼不死的芍药花,每年仲春繁花似锦。 后来我又搬了几次家。不管迁往何处,春四五月购来大筐芍药,分插在瓶钵之中,摆放在客厅茶几上、书房电脑旁、床头柜一侧、飘窗正中……当年的芍药开放后,会逐渐变成形态优美的干花,依然会氤氲出香气。今年初春,我照例向花店预订了一百枝芍药,进入仲春,花店按约将芍药送来,分插摆放那些芍药,我忆念告诉我芍药别名离草的张叔,还有也已仙去的剪出扫晴娘的石大妈……我想起许多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现在盛绽的芍药在电脑旁,以它的芳香鼓励我在键盘上敲出这篇文章。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刚要搬离大杂院时,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 B.对于张叔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别解,作者开始觉得很新鲜,后来便越来越认同。 C.最后一段借景抒情,用盛绽的芍药抒发作者对故人及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D.在作者看来,芍药已融入自己的生活,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 8.分析标题“芍药盈筐满市香”的含义及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两次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也。父秀之,黄门郎。悰少而谨敕,有至性。秀之于都亡,悰东出奔丧,水浆不入口。初,世祖始从官,家尚贫薄。悰推国士之眷,数相分与;每行,必呼上同载。上甚德之。升明中,世祖为中军,引悰为谘议参军,遣吏部郎江谧持手书谓悰曰:“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悰治家富殖,奴婢无游手,虽在南土,而会稽海味无不毕致焉。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豫章王嶷盛馔享宾,谓悰曰:“今日肴羞,宁有所遗不?”悰曰:“恨无黄颔臛,何曾《食疏》所载也。”迁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大水,百官戎服救太庙,悰朱衣乘车卤簿,于宣阳门外驱打人,为有司所奏,见原。上以悰布衣之旧,从容谓悰曰:“我当令卿复祖业。”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字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與太官鼎味不及也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鲭鲊一方而已。郁林立,兼大匠卿。起休安陵,于陵所受局下牛酒,坐免官。隆昌元年,以白衣领职。明帝立,悰称疾不陪位。帝使尚书令王晏赍废立事示悰,以悰旧人,引参佐命。悰谓晏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不敢闻命。”朝议欲纠之,仆射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众议乃止。悰称疾笃还东,诏赐假百日。永元元年,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南齐书·虞悰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栅/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B.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C.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D. 转侍中/朝廷咸惊其美拜/迁祠部尚书/世祖幸芳林园/就悰求扁米粣/悰献粣及杂肴数十舆/太官鼎味不及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庙是天子的祖庙,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谥号,如某祖、某宗。 B. 卤簿是古代帝王外出巡行时扈从的仪仗队,后也用于后妃、太子或王公大臣。 C. 白衣,古时指平民,也可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这里指受处分官员的身份。 D. 废立,古时指帝王废置皇后、太子或诸侯,也可以拍大臣废除旧君、拥立新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悰浮朴至孝,能够慧眼识人。父亲于京城去世,他前往奔丧,悲伤得水浆不曾入口;他在世祖贫寒时就推崇其为国上,不仅资助钱财,面且出行同乘。 B. 虞悰治家有方,精于研制美食。他持家时财货充足,奴婢没有游手好闲之人;他不仅擅于烹制佳肴、调配口味,甚至在宴会上谈美味时能够引经据典。 C. 虞悰为人率性,做官恣意行事。他对饮食方秘而不宣,在世祖醉酒不适时才献了一个醒酒方:他因在阳门外驱打人和修陵时接受局下牛酒而受到处罚。 D. 虞悰深受倚重,不肯趋承逢迎。明帝即位,他称病不去辅佐,也不接受朝廷任命;徐孝嗣称赞他“古之遗直”才避免了朝臣弹劾,他最终还是称疾而还。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江吏郎有白,以君情顾,意欲相屈。 (2)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匡赞惟新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① 刘克庄 怪南盲风,留不住江边行色。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听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 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笑而今拙宦,他年遗直②。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有狂谈欲吐且休休,惊邻壁。 [注] ①王实之、郑伯昌,均是词人的好友。三人是福建同乡,都有救国匡时的志向,因坚持正直操守而罢职闲居家乡。淳祐八年三月,郑伯昌被征召至朝廷为官,他坚辞不起,改派为“近畿”(京城附近)地方官。此词乃词人于送行时和王实之韵之作。②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之遗风。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之开篇气象宏大,词人借狂风骤雨、江面迷离之势烘托友人此去风雨兼程的坚定以及离别之际惺惺相惜的依依离情。 B.“烦问讯、冥鸿高士,钓鳌词客”言明临行前词人对友人的信任与嘱托,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以发挥自己的高才雄略,并实现济世的使命。 C.“晞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描绘出自然界的诸多色彩,更表现了词人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 D.这首送别词一扫“彷徨歧路,儿女沾巾”的俗态,既洋溢着个人情谊,更歌颂了高尚的志向,寄托了宏大的抱负。 15.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含蓄隽永地表现了战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40年风雨同舟,40年披荆斩棘,40年砥砺奋进,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敢闯敢试、________的改革精神,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 )。 今天,改革航船行进至此,我们接受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的是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承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关头勇者胜的意气。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事实证明,正是沿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轴线,我们创造了________、翻天覆地的人间巨变,书写了________的辉煌功绩,展望未来,不忘改革开放初心,不断提升改革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我们就能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________的新的更大奇迹!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当其冲 事过境迁 栉风沐雨 刮目相看 B.敢为人先 沧海桑田 栉风沐雨 侧目而视 C.首当其冲 事过境迁 彪炳史册 侧目而视 D.敢为人先 沧海桑田 彪炳史册 刮目相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挑战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 B.我们面对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挑战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C.我们挑战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承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 D.我们接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承受的是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真挚的话语、催人奋进;殷切期待,启人深思 B.启人深思,话语真挚;催人奋进,期待殷切 C.真挚的话语,启人深思;殷切的期待,催人奋进 D.殷切的期待,启人深思;真挚话语、催人奋进 20.下面是一封高中生自荐信的部分正文,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尊敬的老师: 您好!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学科知识,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我还参加过“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颇有建树。我积极投身于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兼优秀团员”等荣誉。我真诚地希望能加盟贵校。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 ×年×月×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头发的颜色由两种类型的黑色素决定,分别为真黑素和褐黑素。通常,真黑素多,头发就呈黑色或棕色;褐黑素越多,头发颜色越浅,呈红色或黄色。__①__ ,是不同的人拥有不同发色的原因。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的毛囊也可能生出不同颜色的头发。头发变灰变白是因为真黑素细胞受损,人尽皆知的影响真黑素细胞的因素是年龄。随着年龄增长,__②__,这被称为“毛发褪色”。每个人都会经历白头的阶段,但大多数人白头是在40岁或50岁之后,这受到遗传学、性别和基因的影响。话虽如此,__③__,这就是“少白头”,亚洲人在25岁之前出现白发就可以被称为“少白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重视文明礼节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文明礼节决不是个人的私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可是当前有些人认为,进退有仪,那是封建社会的要求,现代社会不必在意繁文缛节;还有人认为,太注重礼节,容易让自己畏手畏脚,失去自己的个性;还有人说,如果生活中注重讲礼节,但可能外在行为讲礼节,内心并不一定认同,这显得不真实,很虚假。 针对这些,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日常生活中的礼节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大庆四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校内检测 语文学科试题答案 答案:1解析:B项,以偏概全,审视和反思的对象不仅仅是“自身文化”。 答案:B 2解析:D项,关于文化反思的形式、内容的论述是为层次差别的论述服务的,它们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答案:D 3解析:A项,第二段提到“一种陌生文化的出现……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关注和反思”。B项,“这种心态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于文无据。D项,“就能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的关系”表述绝对化。 答案:C 4 B解析 “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错,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逐渐推进”。 5 C解析 “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和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一样……”这一说法于文无据,且“中国其他城市的河流……不仅遭到严重污染,还给沿岸居民生活、地区发展带来过不利影响”这一说法也不符合客观现实。 6解析 材料一,先写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向污染宣战的成效,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材料二,重点分析了浙江衢州的瑞力杰公司被法院判决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的案例,指出过去企业留下的污染往往要政府埋单治理的情况现在大有改观。材料三,先介绍了美舍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然后介绍了东西湖的污染及治理情况。 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从国家层面对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总体介绍,强调了当前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历史机遇。②材料二以瑞力杰公司为反面教材,侧重从法律方面介绍了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中民事公益诉讼主体不明确的情况大有改观。③材料三以美舍河和东西湖为例从正面介绍了海口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显著成绩。 7 A解析 “为不能再享受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而感到遗憾”错,应该是“觉得包括那邻里间声音气息的强制性共享,竟也难舍难分”。 8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文本,理解标题的含义。文章借芍药表达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芍药”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满市香”象征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生活常态。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标题的作用: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围绕“芍药”展开,“芍药”是全文的线索;从内容上来看,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①“芍药”象征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满市香”象征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生活常态。②“芍药”是全文的线索,“芍药盈筐满市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9 解析 作答本题,首先要联系上下文,明确这两次引用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然后综合考虑前后两次引用的作用。第一次引用,张叔在跟“我”说离草就是芍药时提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引用的目的是介绍芍药生长的特点。第二次引用,“我们”在看完复排的话剧《茶馆》后痛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人间正道,根据前文“复排”“演员还是原来的阵容”和后文“开水泼不死真善美”可知,此处的引用是为了说明“美好的事物即便处于困境中,生命力依然旺盛,只要有外力,就会再次焕发出生机”的人间正道。综合来看,文章两次出现同样的诗句,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逐渐深化。 答案 ①第一次借用古诗讲芍药生长的特点。②第二次是借用古诗说明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即便处于困境中,生命力依然旺盛,只要有外力,就会再次焕发出生机。③在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内容逐渐深化。 10. D 11. A 12. C 13. (1)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为你的情谊顾念,想要请你担任这一职务。 (2)主上圣明,公卿协力,难道还要借助我来匡正辅佐新政吗?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的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负责皇帝膳食的太官,品尝都来不及。句中,“美拜”是“惊”的宾语,应与前面连在一起,而不应与后面的连在一起。“迁祠部尚书”意思虞悰升为祠部尚书,前后应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B两项。前句的主语是“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太官鼎”指负责皇帝的官员,不应接在前句后,应与后句连在一起。据此可排除C项。D项断句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太庙是天子的祖庙”解说错误,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错误多集中在分析、印证环节。命题者一般采用曲解词义、改变时间地点、改变对象、改变原因条件等方式设置错误。此类题解决的方法就是“题文对照”,就是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认真比对,从而发现错误,确认答案。C项分析错误,虞悰在阳门外驱打人的事情,被皇帝原谅了,没有因此受到处罚。文中有语句“为有司所奏,见原”。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以,因为;情顾,情谊顾念。(2)勠力,协力;“宁……乎”,反问语气,译为:难度……吗? 参考译文: 虞悰,字景豫,会稽余姚人。父亲虞秀之,官黄门郎。虞悰少年时就显得谨慎,自身要求严格,天生有淳朴、刚正的品性。父亲虞秀之在京城去世,虞悰从东部家里出发,前去奔丧,悲哀到水浆都不入口的程度。起初,南齐世祖武皇帝,刚刚出来做官,家境尚贫穷,而虞悰出自对国中杰出人才的推崇眷爱,多次分给家财。每次出行,一定要叫上世祖一同坐在车上,世祖很感激他。升明中期(478),世祖担任中军,推荐虞悰为谘议参军,派遣吏部郎江谧带着他的亲笔信对虞悰说:“现在通过江吏郎转告,因我顾念情谊,有意想委屈你担任这一职务。”虞悰管理家庭财货充足,家中奴婢,无一人空闲。虽然在南方做官,但会稽的小海鲜,没有不带去的。虞悰很会烧制美味菜肴,调料搭配也很讲究。豫章王萧嶷,设盛宴款待宾朋,对虞悰说:“今天的美味菜肴,难道都上齐了吗?”虞悰说:“遗憾的是缺了黄颔蛇肉这道菜,这是何曾《食疏》上有记载的。”贬官担任散骑常侍、太子右率。永明八年(490),大水,所有官员都穿着军服抢救太庙,虞悰身着红色官服乘车带着仪仗队,在宣阳门外行马内驱打人,被有关官员上奏给皇上。但皇上原谅了他。皇上眷念虞悰是老百姓时的旧友,语气舒缓平和地对虞悰说: “我应当让你重新担任祖上的职务”。于是虞悰转任侍中。朝廷上下都惊讶他能有如此理想的任命。升为祠部尚书。世祖亲临芳林园,到虞悰处要扁的粽子。虞悰献上粽子及各种菜肴几十车,负责皇帝膳食的太官,品尝都来不及。皇上向虞悰要各种饮食制作的配方,虞悰保密不肯出具,皇上醉后身体不舒畅,虞悰才献上醒酒的用腌鱼制作的鱼脍配方。郁林王被拥立为皇帝,兼大匠卿。建造休安陵,在休安陵所在的地方接受局下的牛、酒,于是被定罪,免去官职。隆昌元年(494),以处罚官员白衣的身份,兼任职务。郁林王被废后,明帝萧鸾被立为皇帝,虞悰谎称患病不愿在皇帝身边工作。皇帝派尚书令王晏拿着有关废立的文书给虞悰看,因为虞悰是先朝旧臣,宣召辅助。虞悰对王晏说:“主上圣明,公卿通力合作,难道还要借助老朽来匡扶赞助维新吗?不敢接受命令。”朝中议政时要处罚他,仆射徐孝嗣说:“这也是古人的遗风。”众人的责难才停止。虞悰称自己病重想返回老家,皇上下诏答应给他百天假期。永元元年(499)逝世。当时六十五岁。 14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结合本词的内容和注释可知,词人并非“嘱托友人拜访问讯位高权重之人……使命”,而是托他去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 答案:B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 答案:①表达了词人醉心山水,对闲适生活的眷恋之情。在青山碧水间濯洗头发,在白浪苍茫间静心垂钓,词人与友人在山水间求得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②表达了对仕途得失一笑置之、不屑追求的态度和高尚的节操。词人说自己仕途坎坷,但他坚信自己直道而行,终会留直节于后世。③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的期盼和叮嘱。词人临别郑重赠言,希望能与友人常相见,并告诫友人功名富贵,怎能屈膝相求。④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批判与不满。“有狂谈欲吐”句,表达了词人与友人“壮图雄心”,不吐不快的意愿。但是只能被人视作狂谈,惊动世俗,横遭飞祸。还是不再谈论吧! 诗歌鉴赏:此词乃词人送行郑伯昌时和王实之韵所作的词。词的开端写纵然风狂雨骤,却还是留不住行人。“怪雨盲风”四字,雄浑悲壮,烘托了词人与郑伯昌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郑伯昌刚直不阿,此行当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结交显宦,因此词人托他带口信问候那些不受网罗的高士和才气豪放的诗坛奇杰。词人以高飞的鸿雁来形容才士的高绝尘俗,十分贴切生动。“钓鳌词客”喻指志士仁人的豪放胸襟和惊天动地的壮举。词人与郑伯昌、王实之等人,当然都属于这样的高士豪客。“千百年”两句,写他们的放言高论,虽然不合于世,但他们深信可以流传千载。作为送别词,上片最后一句,又回到了江边送别的特定场景,“王郎一曲玉箫声,凄金石”极写王实之吹起玉箫,乐声悲凉激越,烘托了离别的凄然伤感之情。 下片转而描写过去词人与友人闲居时期洒脱放浪的情趣,洗净头发,于家乡的青山上沐浴阳光,垂钓于白茫茫的海边,这些更衬托出他们高洁的志向和行止。“笑而今拙宦”两句上承词人回忆,下启劝勉之辞,写他们尽管现在仕途坎坷,但是对青史留名有着十足的信心,因而也就不屑于一时的升迁得失了。然而郑伯昌现在又要出山起用了,临别郑重赠言,“只愿常留相见面,未宜轻屈平生膝”,两句情恳意切,笔调凝重,读来令人感动。“有狂谈欲吐”两句,写虽然彼此有壮志雄心及不吐不快的意愿,但这只能被人视作惊世怪谈,动辄得咎,因而还是不再谈论了吧!英雄好汉,竟然只能如此欲言还罢,自然含有词人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不满,让人回味不尽。 16解析 易错字:(1)芰,裳。 答案 (1)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2)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3)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17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敢为人先: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根据前文“敢闯敢试”推断出此处填写成语“敢为人先”。第二处,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事过境迁:事情已经过去,客观环境变了。根据后文“翻天覆地的人间变”推断出此处是强调变化很大,选用成语“沧海桑田”。第三处,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或成就流传千秋万代。栉风沐雨: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不避风雨。此处是用来修饰“辉煌功绩”,选用成语“彪炳史册”。第四处,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侧目而视:斜着眼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此处,没有表示“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的意思,是说创造让世界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新的更大奇迹。选用成语“刮目相看”。故选D。 答案:D 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首先搭配不当, “挑战”与“环境”“任务”不搭配,故排除B和C;再根据画线句子后的语境,“我们需要的是改革关头勇者胜的意气”可以看出“接受的是日益固化的利益藩篱”不合语境,应把“接受”改为“挑战”,排除D。故选A。 答案:A 19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括号前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历史进程,深刻总结了40 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热情赞颂了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发出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动员令”,先是习总书记讲话内容,然后是习总书记发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号召,根据此语境义,所填写的句子表达的是:习总书记的讲话启人深思,习总书记发出的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期待,催人奋进,凭此即可选出答案为C。 答案:C 20①“拜读”改为“翻阅”或“浏览”;②“颇有建树”改为“小有成绩”;③“荣誉”改为“称号”;④“加盟贵校”改为“成为贵校一员”;⑤“垂怜”改为“垂青”。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①“拜读”,敬辞,指读别人的书信或作品,不用于自己,改为“翻阅”或“浏览”;②“颇有建树”,不够谦虚,改为“小有成绩”;③“荣誉”,与“荣获”不搭配,且有重复之嫌,可改为“称号”;④“加盟贵校”,“加盟”指加入某个团体或组织,不合语境,改为“成为贵校一员”;⑤“垂怜”,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不合语境,改为“垂青”。 21(示例)①两种黑色素的共同作用 ②头发的颜色会变灰甚至变白 ③也有人年轻时就开始长白头发 22.解题: 本题系仿照2019年全国卷I命制,着重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这一话题。既延续了优良的传统,又重视考生的现实思考,引领考生对当代文化进行思考: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讲礼节?试题考查考生的思辨性,材料涉及礼节的过去和现实,礼节和个性,礼节和真实等一系列关系,切合考生实际,因此人人有感触,人人有话说。 所给材料共三句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说明重视文明礼节的重要性,“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并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第三句为第二层,谈当前一些人对礼节的错误认识。第一种人谈礼节与时代的关系,很显然是不恰当的。当代社会仍然需要注重文明礼节,文明礼节不等于繁文缛节。文明礼节要随时代发展,但绝不能弃之不顾。第二种观点谈礼节与个性的关系,要明白注重礼节不是要抹杀个性,二者并不矛盾,个性会因注重礼节而闪光,而礼节有助于个性的全面展现。不合礼节的个性是盲目和任性的。第三种观点谈外在行为与内心认识的统一问题,或者可以理解为讲礼节的真假问题,注重礼节贵在真实,只有做到心行合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升华。总而言之,凡是能从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围绕“礼节”进行立意的,即为符合题意的方向。 切题立意:1.乘文明之舟,扬礼节之帆。 2.秉文明礼节,谱人生华章。 3.我为“礼”发声。 4.重视文明礼节,谱写时代华章。 5.注重礼节,家国永昌。 6.重视礼节,你我同行。 7.新时代仍需注重礼节。 8.崇尚文明,注重礼节。 9.讲究礼节,心行合一。 10.讲生活礼节,树文明新风。 11.让礼节与个性齐飞。 12.礼节个性,可以兼得。 13.讲求礼节,绽放个性。 14.礼节虽小,其善甚大。 15.颂礼节之诗,歌文明之章。 偏题立意: 1.注重礼节,方可成功。(夸大礼节的作用) 2.内心认同比实践礼节更重要。(观点有待商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