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09 劝学(第03课时)‎ 定语后置 ‎(1)定义: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 ‎(2)一般规律:‎ ‎①“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②“中心词+定语+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③“中心词+之+定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1.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1)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9‎ ‎1.选出下列加横线字注意全对的一项 A.吮吸(shǔn) 拓本(tuò) 藩篱(fān) 跬步(kuǐ)‎ B.间或(jiàn) 聒噪(guō) 谬种(miù) 华冠丽服(guān)‎ C.贾人(gǔ) 驽马(nǔ) 俨然(yǎn) 少不更事(gēng)‎ D.新正(zhēnɡ) 蛟龙(jiāo) 孝悌(tì) 锲而不舍(qì)‎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及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和例句中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乐琴书以消忧 B.善万物之得时 C.吾从而师之 D.园日涉以成趣 ‎4.下列划线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悦亲戚之情话 D.登东皋以舒啸 ‎5.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直(只是)不百步耳 以致(到达)天下之士 B.填然鼓(动词,击鼓)之 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 C.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 南(向南,作状语)取汉中 D.合从(通“纵”)缔交 赢粮而景(通“影”)从 ‎6.“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学习”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④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②兑:悦。③堇:毒草,根有剧毒。④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1.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9‎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师尊则言信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劝师"的一组是 A.①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②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①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②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②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 D.①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②凡说者,兑之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9‎ ‎【201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嗔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9‎ ‎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1.B ‎2.B ‎【解析】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表修饰。‎ ‎3.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和D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意动用法,认为……快乐;B.名词作动词,羡慕;C.意动用法,以……为师。‎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博学”:广泛的学习/学识渊博;B.“学者”:求学的人/有学问的人;C.“亲戚”: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 ‎5.A ‎【解析】以致天下之士,“致”是动词,意思是招致,使……到来。该题考查的是课内重要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有虚词,有实词,实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有名词作状语的,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通假字,基本涉及到了文言基础的各个方面。因此考生对课内复习一定要扎实,课课清,对每一课字句翻译,梳理文意,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6.参考示例: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 ‎【解析】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学习”的中心,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 9‎ ‎1.D ‎【解析】据上下文,"畏"应为"遇难,死"之义。‎ ‎2.C ‎【解析】A项,表比较。B项,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 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D项,那么。‎ ‎3.B ‎ 4.C ‎【解析】"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错误,文中孔子是颜渊敬重的老师,没有提及孔子的尊师。‎ ‎5.(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 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2) 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3) 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参考译文】 ‎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作君主和作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作子女和作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作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作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都能得到,所希望的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9‎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那么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亊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 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上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谁有父亲可以看出来,谁有老师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死了吧?”曾点说:“他即使要死了,但我还健在,他怎么敢死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1.B ‎ 2.B ‎【解析】本题是查虚词的用法,这本来是学生的弱项,但本题专考一“其”字,难度就降底了不少。对“其”的用法,还是从语法的角度比较好把握。如“其”前有主语,形成主语+“其”的模式,那就是语气副词,不再是代词了。B句“其”前有“吾子”这一主语,所以“其”应是语气副词,表祁使语气,其余几个“其”字,都作代词,作“那些”“那”讲。‎ ‎3.(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9‎ ‎【解析】要把文言句子翻译好,要分析好所给的句子,有无句式上的特点,有无词类活用,有哪些关键词等。第一句子的翻译,把握好句子中的关键词,“乃”“薄世”“脆”“当”“也”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要当心:乃,这样;薄世,浅薄的世人;脆,脆弱;当,担当,承担。第二个句子的翻译,除了注意几个关键词语外,“谋于知道者”“考诸古”都是状语后置,翻译应体现出来。谋,商量;于,跟,向;谋于,于……谋;知道,懂得学问道理;考诸古,考之于古,于古考之,在古代(典籍)中考证它。‎ ‎4.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参考译文】‎ 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如果是个名人,将要被刻薄的世人讥笑辱骂,我脆弱胆怯,更加不能承受。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 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急于与懂得道理的人商量且拷问诸多古事,老师是不缺少的。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头,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交换不足的,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柳宗元回复。‎ ‎ ‎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