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新版-人教版

‎2019-2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 16 -‎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3分)‎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槐 花 - 16 -‎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面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醋瓶、酱油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撒上青蒜,往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料。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 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西南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她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 16 -‎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节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 ‎4.下列对这篇散文内容的赏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写养蜂人和他的妻子,准确生动。如“排”字表现“家”的日用品整齐丰富和生活的寡淡乏味。‎ B.“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这既是写蜜蜂,也是写养蜂人,借物写人,抒情藏于字间,自然巧妙。‎ C.这篇散文善用描写,语言朴素准确,完全依靠叙事使读者在这平凡的故事、平常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感动。‎ D.“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是女人选择养蜂人的理由,“有那么简单?”可以读出作者对这种轻率行为是颇有微词的。‎ ‎5.文章的结尾写到:“玉渊潭的槐花落了。”读来并不仅仅只是写花落这件事,还在暗示着一些什么,请谈谈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6.根据文意,概括分析文中“妻子”的性格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 16 -‎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余光中,这位诗文大家,有一天,中国亦以他的名字为荣。‎ ‎【相关链接】‎ ‎①余光中,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 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1974-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2003‎ - 16 -‎ ‎ 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在高雄医院离世,享年90岁。‎ ‎②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7.下列对余光中的分析和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余光中生活中倾向淡泊、宁静,做什么事都不马虎,全神贯注,不能出错。‎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喜欢与有品位的人谈话,与人交际总是克制自己,不放浪形骸。‎ D.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余光中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作品风格变化多端,他诙谐地称自己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B.“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C.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感到无法理解。‎ D.余光中从教多年,是潜心育人的人师,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E.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9.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余光中的“诗思那么妙”的原因。(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 16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问 说 刘 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非问无以广识     广:广阔 B.所谓交相问难 难:诘问 C.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知:通“智”,智慧 D.夫子贤之 贤:意动用法,认为……有才能 ‎11.下面全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一组是( )(3分)‎ - 16 -‎ ‎①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⑤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⑤‎ ‎1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之学必好问”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它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治学者不能缺少问,二是学与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B.作者举孔子、舜等古人的例子,是用来说明“问”是古圣先贤的美德的。‎ C.作者认为今人不好问的原因是今人所学的并不是“古人之学”,所喜爱的也不是“古人之好”。‎ D.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韩愈《师说》的影子,因而有明显的抄袭的痕迹。‎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2)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唐】‎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bì帷:薜荔墙帷。‎ ‎14.下列对诗歌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诗歌,诗人着力刻画了谷口书斋的清幽雅致,这一特点主要是通过对书斋周围景物的细腻描绘来实现的。‎ B.首句中的“带”与第二句中的“生”相对应,描绘了山泉萦绕着小屋、云霞似从小院中升腾而起的景象,起笔不凡,引人遐思。‎ C.颔联先突出了竹林山色让人心生同情,而后又以“新雨后”“夕阳时”修饰,让这些景物融入了人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色彩感。‎ - 16 -‎ D.颈联中“闲”和“迟”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白鹭的悠闲和山花的迟落,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写鸟、花表现了书斋的清新宜居。‎ E.诗歌将山、水、竹、鹭、花人格化,写得极富感情。全诗均为写景,句法工整,静中有动,幽而不寂,体现出新奇清淡的诗风。‎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人们面对山势的高危抚胸叹息而无可奈何的情态。‎ ‎(2)《劝学》一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胶柱鼓瑟,而应根据社会实际,在变通、创新、开放、多元的基础上传承。‎ ‎②世界一流的画家都深信总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前进,这股力量让他们试图通过一种信笔涂鸦的方式体会灵魂的内涵与价值。‎ ‎③学习文言叙事散文,要注意反复阅读,悉心体会。掌握钩玄提要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才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④麻婆豆腐的名气虽不及北京烤鸭那么如雷贯耳,但作为川菜的一张名片,它以麻辣鲜香的独特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 ‎⑤时间进入晚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人浮于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达官显贵们飞鹰走狗,斗鸡杂耍,在皇帝面前惟多磕头少说话而已。‎ ‎⑥针对日本的危言危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多次警告,日方应端正历史态度,正视侵略历史,并进行深刻历史反省。‎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 16 -‎ ‎《阿Q正传》的发表,文坛为之震动。从此,中国的医学界虽然少了一位医生,却多了一位目光锐利,文笔犀利的作家——鲁迅。‎ B.《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的名字对大家很熟悉,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看过周迅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 C.登基称帝后,唐太宗颁布诏令,铸剑为犁,劝课农桑,鼓励生育,使得唐朝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世界强国。‎ D.在服用头孢或阿莫西林期间,切忌不要饮酒,不要吃辣,不要熬夜,这样有助于身体康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分)‎ A.希望有关部门能为市民尽一份绵薄之力,尽快解决道路通畅问题。‎ B.旧时人们给朋友写信,开头往往是“某某如晤”,结尾写“代问令堂、令尊好”。‎ C.作为黄老师的高足,我一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工作室的事情做好。‎ D.老王,请你放心,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帮你渡过难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 ,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 ,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 。‎ ‎21.下面是一幅漫画,请写出主体部分的构图要素,然后用简练的文字概括漫画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5分)‎ 答:构图要素 ‎ ‎ ‎ 漫画的寓意 ‎ ‎ 。‎ - 16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种叫卷柏的植物,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会“行走”。当它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卷成一个圆球。由于体轻,风会把它吹走。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它会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做了个实验,用挡板将卷柏周围围住。于是,当卷柏“行走”时,受到阻挡,它只好回到原地。如此几次之后,卷柏认清了这个事实,就在原地扎根,再也不“行走”了。它打定了心思不走,便将根深深地扎进土壤里,长得比任何一段时间都要好。‎ 对于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结合内容及含意,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16 -‎ ‎2019-2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答案 ‎ 1.A(属张冠李戴,A不是针对社会结构而言,是在谈文化核心。)2.D(无限放大,文中只是说“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3.D(属以偏概全,“始终”的表述不准确,并且“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的表述也不准确。)‎ ‎4.B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是否有出入。A项,表现“生活的寡淡乏味”欠精准。除了表明“日用品整齐丰富”,还能表明她爱整洁的好习惯。C项,并不是完全依靠叙事,有叙有议,如“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就是议论。D项,“颇有微词”是误读。其实表达的是作者的惊讶。‎ ‎5.①与开头照应,暗示了季节的转换。②槐花象征着女子的善良与纯洁,暗示在崇尚功利的社会中,这样性格的女子越来越少了。 ‎ ‎6.①洒脱而不失浪漫。②体贴。③善良④不爱慕虚荣,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 ‎7.D 试题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D项,“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错,原文“在宴会上,余光中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余光中并没有把这俗人当朋友。‎ ‎8.A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理解不当,“创作丰富” 已成事实,这里是从影响上说,应理解为“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C项,“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错,原文是“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E项,“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错,原文“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即使娱乐他也是全神贯注。‎ - 16 -‎ ‎9.①对美的追求“全神贯注”;②对美的事物观察细致,“看到绝望才离开”;③多方面接受美的事物(“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10.A 试题分析:A项,结合上下文可知,“非问无以广识”的意思是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广”应译为“增加”。‎ ‎11.B 试题分析:题干中“是己而非人”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对,认为别人不对,②“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意思是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③“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意思是,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意思是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这三个句子都属于“是己而非人”的表现。①是好问者的表现,⑤是不好问者的原因,都不是“是己而非人”的表现。故答案应为B项。‎ ‎12.D 试题分析:D项,“抄袭”的说法不妥,应为模仿。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13.(1)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2)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如”,比得上;“焉”,他们;“以”,拿;“能”,才能;“多”,知识多。(2)“为……所”表被动;“能”,能够做到的。‎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必然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把道理用于实践,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 16 -‎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那些疑问,这就是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询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询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古代的人乐于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询问,也不挑选人询问,只是从中吸取有益于自身的东西罢了。因此狂人的话,圣人也会有选择地接受,地位低下的樵夫,古圣先王也向他询问,舜凭天子的身份向平民询问,拿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确实是非常善于采纳善言。‎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一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天下就几乎没有可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况且那些不喜欢询问的人,是由于不虚心;不虚心,是由于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也不是不潜心钻研的缘故,他们学的并不是古人学习的内容,他们爱好的也不是古人爱好的方面,不能询问,也可以理解啊。‎ 聪明的人虽然经过多次考虑,也会出现个别失误。圣人不知道的,未必不被愚人知道;愚人能够做到的,圣人未必就能做到。真理不能由人独占,学问也没有止境,既然这样,那么询问可以缺少吗?按照《周礼》,在朝堂外向百姓询问,国家的政治大事尚且向平民询问,因此,地位高的人可以向地位低的人询问,贤德的人可以向不贤德的人询问,老人可以向小孩询问,只要学习方面有成就就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很贤德。古人以询问为美德,并不见得有什么可耻的地方,后来的君子们却争着以询问为耻辱,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深以为耻的,后人做了并且不认为可耻的事情就太多了,可悲啊!‎ ‎14. C E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C项“竹林山色让人心生同情”分析不当,“怜”是“怜惜、怜爱”的意思。E项“全诗均为写景”分析不当,尾联为叙事。(答C给3分,答E给2分)‎ - 16 -‎ ‎ 15.(1)欣喜愉悦的心情。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愉悦。(2)对友人来访的期盼。尾联写家童打扫着满是松萝的小径,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和盛情。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愉悦。“寄杨补阙”,对友人来访的期盼。“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家童打扫,突出表现诗人的诚意和盛情。‎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2)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7.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成语的运用。①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此处使用正确;②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常用作自谦之词,不能用于“他们”,此处使用错误;③钩玄提要:钩,探索;玄,精微之处;提,举出;要,纲要。探取精微,摘出纲要。此处使用正确;④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不能用来形容菜肴,张冠李戴;⑤人浮于事:浮,超过。 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此处使用正确;⑥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指正直的言行。此处错误。‎ ‎【答案】18.A 题中,B项,主客颠倒。应改为“大家对这本小说的名字很熟悉”;C项,暗换主语。将最后一个“,”改成“并”;D项,否定不当,不合逻辑。应去掉“切忌”。‎ ‎【答案】19.B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A项,“绵薄之力”是谦词,只能用于自己;C项,“高足”意为“高才弟子”,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或徒弟,不能用于自己;D项,“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20.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语段的意思,一是空格前后的具体内容。语段主要表述的是儒家的幸福观和道家的幸福观。第一个空格前说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有关人生理想的论述中,空格后说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再由“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可以判断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与“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类似的内容;第二个空格,前文写颜回的表现及孔子的赞许,从“这种幸福观错在”可判断空格处应填“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第三个空格,从前文道家的幸福观可知,其是对儒家幸福观的补充,因此空格处应填与“是一种补充”类似的内容。‎ ‎21.解析:首先,认真观察漫画涉及的人物、事物等。这幅漫画中有三个人,两个大人和一个读书的小孩,还有铜钱、斜坡等。其次,观察人物、事物的特征,两个大人推着铜钱和坐在铜钱上读书的孩子走上坡路。最后分析漫画体现的意义。从大人吃力的样子可知,目前我国教育成本不断增加,家庭已经不堪重负。‎ - 16 -‎ 构图要素:画面主体部分是两个大人在吃力地推着一个大铜钱上坡,铜钱上坐着一个背着书包、捧着书本在读书的孩子。寓意: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家长不堪重负。(意思对即可)‎ ‎22.[思路点拨] 材料表述了卷柏的奇特之处,以及植物学家所做的实验:当卷柏感觉到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就会把根拔出来走掉,当遇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再迅速地把根扎下去,暂时安居下来。从中可以得出立意:不受羁绊,自由地追求。卷柏被挡住后,打定心思不走,根扎得更深,长得更好。由此可立意:安定内心,把心摆正,才能更好地成长。还可立意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更能激发潜力。‎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