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三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语文期中测试 一、本大题共8小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何谓乡贤?古人认为“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举人等)的读书人和官员,“居乡者”明显是对官员的界定,是指离职(即退休、罢官、丁忧等)卸任回乡的官员。‎ 乡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联系,因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品德高尚的乡贤无不尽可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反哺行为呈现出三种精神:‎ 首先,正义精神。众所周知,官员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不良行径并非个案,老百姓恪守“民不与官斗”,因为他们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且“山高皇帝远”,斗则必输无疑。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则不一样,孔孟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会都应该有正义,否则,社会就会乱套,陷入无序状态,人性也会被扭曲。所以,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对不法官员的检举,不仅是为老百姓抱屈鸣冤,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 其次,公益精神。乡贤大多热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几乎都有乡贤的身影。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乡贤既要大力倡导筹办,又要带头捐资,同时还要主动参与主管监督。‎ 再次,服务精神。乡贤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注,不仅同情他们的艰难生活,还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帮助他们。对老百姓内部的矛盾,乡贤也积极参与调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姓之间的纠纷的顺利解决,一方面是对乡贤的信赖,一方面也体现了乡贤诚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 一句话,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大大强化了老百姓对乡贤的认可与期待。对那些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乡贤,不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殁后也对他们不遗馀力地加以表彰,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体现了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乡贤的充分认可。‎ ‎(取材于黄彦弘《乡贤精神的继替》)‎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有影响力 B. 有故土情结 C. 年纪大 D. 有精神动力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维护正义 B. 倡导公益 C. 维护稳定 D. 丰富文化 ‎3. 下列词语,不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 士大夫 B. 功名 C. 丁忧 D. 地方志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型我们采取“切片对比法”即可。第2段第一句“乡贤由于……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对应的即是B项;第6段中首句提到“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对应的即是D项。A项从乡贤为百姓做的那些事,如检举不法官员、参与修治城墙道路等以及尾段中百姓“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等,均可看出乡贤是有影响力的。至于C项,“年纪大”原文中并没有依据。‎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考查的是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这类题型我们采取“切片对比法”即可。A项维护正义在文中第3段的结尾句中“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就有明确说明;而原文第4段就是说乡贤倡导公益,B项正确;C项维护稳定,原文中找不到直接叙述,但从乡贤为百姓所做的事:检举不法官员、带头捐资并主动参与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公益活动、调解百姓内部矛盾,这些事都维护了地方的稳定;而D项的“丰富文化”历史上也许有,但我们这篇文章中并 没有体现,我们做阅读题,一定要以文章为基础,不可凭自己感觉主观臆断。‎ ‎3. 试题分析:A项、B项、 C项的“士大夫 、功名、丁忧” 这些词语只在中国古代有,今天已经不用了。 而地方志,今天也有。‎ ‎【材料二】‎ 尽管对于“新乡贤”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认同的标准和资质也有差异,但它无疑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与传统农村的乡绅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职业上来看,传统乡绅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不管有没有为官的经历,至少都参加过科举,具有社会威望和个人财产;新乡贤则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负责的公共事务上来看,传统乡绅要负责征收赋税,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但是,当代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的取消,自然不需要新乡贤来催缴农村的税赋。传统的乡绅需要维持乡村社会的治安,教化民众,因为传统乡村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规范和村规民约等习惯法来维护秩序。但是,在当代农村,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更为明确。这些都使得新乡贤不再需要像传统乡绅那样包揽几乎全部的乡村日常事务。‎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精英,对于新乡贤的认可主要基于两点。其一,要有广泛的道德影响力,这一点与传统乡绅是一致的。新乡贤要致力于自我道德的完善,这一完善的过程是通过以能力帮助他人、用财物救助他人和以人格魅力感化他人来达到的。在新乡贤的品质中,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无专业技能,则不可能具有合法致富的手段;无社会责任感,则不能在公共事务中对乡村社会有任何贡献,也就无法成为道德楷模。其二,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并且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在传统社会,深受儒家观念影响,大多言义不言利,乡绅即使具有经济优势,也不能强调这方面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村要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发展经济。所以,能够带动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视为新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乡贤与传统乡绅最大的不同,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传统的乡绅主要只是完成了“义”的部分。可见,社会对于新乡贤资格的认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一致的。 ‎ ‎(取材于吴灿《从乡绅到新乡贤》)‎ ‎4. 相比传统乡贤,下列专属于“新乡贤”特点的一项是 A. 有财产、有知识 B. 包揽乡村事务 C. 有道德影响力 D. 带动乡民致富 ‎5.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称为“乡贤”的一位是 A.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B. 赵太爷(《阿Q正传》)‎ C. 贾雨村(《红楼梦》) D. 老船夫(《边城》)‎ ‎【答案】4. D 5. A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新乡贤可以有财产,但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的人物。 B项文中明确说传统乡贤“包揽几乎全部的乡村日常事务”。C项文中明确说“有广泛的道德影响力,这一点与传统乡绅是一致的”。 ‎ ‎5. 试题分析:A项孙少安,是有道德、有能力也有威望,是能带领乡民致富的个体。B项赵太爷地位、声望虽然类似“乡贤”,但在小说里是统治者、压迫者的形象。C项贾雨村有知识,但是一个官员;D项华子良是被囚禁的革命者。‎ ‎【材料三】‎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甲】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看护员,既扎根本土,同时又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在乡村的【乙】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人拥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粘合剂。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丙】,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取材于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 ‎6. 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看护员:严格地固守乡土文化。 B. 粘合剂:使乡土社会更加和谐。‎ C. 桥梁:联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D. 纽带:维系乡民间情感的联络。‎ ‎7. 下列语句分别填写在“材料三”中甲、乙、丙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 ②传统秩序 ③传统社会的架构 A. ③①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8.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呼唤乡贤文化复兴的意义。‎ ‎【答案】6. A 7. B ‎ ‎8. ①乡贤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维持社会的正义;热心各种公益活动,为地方谋发展;他们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百姓谋福利。②乡贤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③现代乡贤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是维系乡民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 修改:①传统乡贤重“义”,具有正义、公益、服务等精神,他们的崇高品质得到百姓的充分认可。‎ ‎②当代社会的新乡贤将“义”与“利”完美结合,既有道德影响力,又带动一方村民致富。‎ ‎③在当今传统秩序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乡贤能够以其威望维系乡民的情感,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使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产生的矛盾,乡贤的意见也能够起到弥合分歧的作用,使改革进程在乡村层面更加平顺。‎ ‎【解析】‎ ‎6. 试题分析:A项关于看护员,原文中在看护员这一词后紧接着解释说 他们“既扎根本土,又传递现代价值观念”。而A选项中解释“严格地固守乡土文化”,很明显与原文不符。‎ ‎7. 试题分析:甲处后面是 “并没有完全坍塌”,从整句来看,空白处应该是一个词语,从后面的中心词“坍塌”来看,对应“架构”更符合语境,整句连一起来“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 “在乡村的【乙】受到冲击的情况下” 乙处从上下文来看,应是一个词语,①句很明显是一个小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②传统秩序受到冲击则符合语境;丙:“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与后面“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连贯。‎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题干问的是“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呼唤乡贤文化复兴的意义”,首先我们明确答题范围是上面的三则材料,那么答案如果只结合其中一则会造成答案不全,其次我们弄清答题方向,即“当今社会呼唤乡贤文化复兴的意义何在”,那么我们在分析材料时候,就围绕这一点,理解概括就可以。结合材料,材料一中讲的是古时的乡贤所具有的精神乡贤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维持社会的正义;热心各种公益活动,为地方谋发展;他们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百姓谋福利。‎ ‎ 材料二第一段“但它无疑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第二段的末尾“这是新乡贤与传统乡绅最大的不同,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 材料三第四段“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二、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以进,跽而言曰:“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然。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干:求取 B. 夙行失道,望尘惊悸 夙:清晨 C.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却:止步 D.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与:赞同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有恩而背之 引绳而束缚之 B. 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行道之人何罪哉 C. 先生匍匐以进 丈人闻之,以杖叩狼曰 D. 简子默然,回车就道 须眉皓然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B.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啊 C. 我鞠躬不敢息 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 D. 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②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13. 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 中山狼 ________ ② 东郭先生 ________ ③ 丈人 ________‎ ‎14. 丈人说:“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类乎!”他认为东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论者对此并不赞同,并评论道:“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 ‎【答案】9. C 10. D 11. C ‎ ‎12. ①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再三装它都没成功。‎ ‎②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给我吃掉,从而让我保全小命呢? ‎ ‎13. (1). 中山狼: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易反易复小人心 (2). 东郭先生:妇人之仁、善恶不分、心慈手软、自作自受(咎由自取)、好了疮疤忘了痛 (3). 丈人:足智多谋、除恶务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14. 东郭先生明知狼“性贪而狠”还去救它,此谓善恶不分;在丈人将狼骗入囊中并示意他杀狼时,东郭先生还心怀“仁慈”,此谓“好了疮疤忘了痛”。因此“实愚”。东郭先生的行为不是因为“仁”或“兼爱”,而是因为没有原则的“滥善”,因为他不能明辨是非的愚蠢。因此“非仁”。‎ 左伯桃“绝食”“解衣”是为了成全朋友而主动选择牺牲自己,他对处境及自身行为的后果有清醒的判断。因此“非愚”。面对困境,他没有自私自利,而是舍己为人;这种行为源自友情,也源自“仁爱”这种高尚的道德。因此“实仁”。‎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考生应结合语境,利用语法知识,联系课内所学以及成语中的词义来辨析。C项,“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却”如解释为“止步”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引蔽驴后”,可见先生应是一边用手与狼搏斗,一边后退,故此处的“却”应解释为“后退”。‎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关注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D项,两个“然”都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A项,第一个“而”,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表顺承。B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C项,第一个“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第二个“以”,介词,用。‎ 点睛:解答文言虚词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词性差异,有些虚词的使用只在词性上存在细微的差别,意思都完全一样,稍不留心,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如本题中的两个“以”,第一个“以”是连词,第二个“以”是介词。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比如本题中的两个“然”,都是放在形容词后面,故用法相同。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C项,“我鞠躬不敢息”的语境是“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这是狼形容自己待在先生袋子里时的状态,故“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错误,一个是“鞠躬”解释有误,一个是“息”解释有误,“鞠躬”应解释为“曲着身子”,“息”应解释为“喘息”。‎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空”,动词,空出;“囊橐”,袋子;“徐徐”,慢慢;“焉”,……的样子;“三”,多次;“纳”,装纳;“克”,成功。第二句中,“何”,何必;“吝”,吝惜;“啖”,使动用法,给……吃;全,保全;微命,小命。‎ ‎1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中形象的把握能力。首先应圈出文中直接描写这些物或人的句子,然后根据其表现选择词语来概括。从文中来看,中山狼先是被东郭先生所救,事后要吃掉恩人,它的行为表现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过河拆桥等特点;东郭先生面对狼的求助,不识狼的真面目,事后反而差点被吃掉,可见善恶不分;丈人面对狼的狡辩,用计让狼自己钻井“套子”中,最后杀死了狼,这表现出丈人的足智多谋。‎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先到题干中找出论者的评论,理解其内容,然后再结合文中和注释中的相关内容谈理由。“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这句话是说东郭先生不是仁慈,实际是愚蠢,而左伯桃不是愚蠢而是仁慈。从文中来看,东郭先生对赵简子说“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但他还是去救狼,可以说是善恶不分;当丈人把狼骗入袋中,杀死狼的时候,他却说“不害狼乎”,完全忘记之前狼要吃自己的情形,可谓是愚蠢至极。从注释来看,左伯桃是为了成全朋友而牺牲自己,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 文言文参考译文:‎ 赵简子在中山声势浩大地打猎,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简子一箭射到狼,箭羽陷入狼肉中,狼号叫着逃跑,简子驱赶着车子追赶它。当时墨家学者东郭先生要到北方的中山谋官。赶着跛脚驴,袋子装着图书,清晨赶路迷了路,望见扬起的尘埃非常害怕。狼突然来到(他面前),(对他)说:“先生是否有志于帮助天下之物呢?今天这情景,何不让我赶紧待在袋子里,得以苟延残喘呢?将来什么时候(我)如果能出人头地,先生的恩德,是把死救活让白骨长肉(一样的)啊,我怎敢不付出诚心(报答)呢!”‎ 先生说:“墨家的宗旨,以博爱为本,我终究会有办法救你的。即使有灾祸,我也一定不会推辞。”便(从袋子里)拿出图书,空出袋子,慢慢地将狼装入其中,再三装它都没成功。狼请求道:“情况紧急啊!希望先生赶紧想办法啊!”于是蜷缩起四肢,(让东郭先生)拿绳子(把自己)绑起来,像蛇一样盘曲,龟一样屏息,来听凭先生(处置)。先生将狼装在袋子中,退避到路旁,候赵简子的人过去。‎ 不久简子到了,寻找狼没找到,非常生气。拔出剑斩断车辕的顶端,并指给东郭先生看,骂道:“隐瞒不报狼的去向的人,就和这车辕一个下场!”先生趴到了地上,匍匐着前进,长跪着说:“(你找不到狼,)(我这)过路的人有什么罪啊?鄙人虽然愚钝,难道不知道狼吗?它生性贪婪而狠凶狠;您能除掉它,我本就应当献出微薄之力,又怎么会隐瞒着不说呢!”简子无言以对,回车上路。‎ 狼估计简子去远了,就在袋子里面发出声音说:“把我从袋子里放出来,解掉绑我的绳子,我要走啊!”先生动手放出狼,狼咆哮着对先生说:“我非常饿,饿了没有食物,也终将死掉。先生既然是墨家学士,想着为天下作贡献,又何必吝惜一副身躯让我吃掉,而让我保全小命呢?”于是张开利嘴舞动尖爪,向先生(进攻)。‎ 先生慌忙用手和它搏斗,边反抗边后退,躲避在驴子后面,说:“狼辜负了我!”狼说:“我本来不想辜负你的,但老天生下你们,本来就是需要我们吃的啊!”相持已经很久,远远望见一个老者拄着木杖走过来,胡子眉毛雪白。先生又喜又惊,丢下狼迎上前去,哭着下跪拜倒,说道:“乞求老人一句话来救我活命!”老人询问原故,先生于是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在老人的手杖前磕头。老人听了,用手杖敲打狼说道:“别人对你有恩而背叛他,没有比这更不好的啊!儒家说,受人恩而不忍心背叛的人,他作为儿子也一定孝顺;又说虎狼也知道父子之情。如今你背叛有恩的人到如此的地步,就是连父子之情也没了啊。”狼说:“当初,东郭先生救我的时候,捆绑我的脚,把我关在袋子里,用诗书压我,我曲着身子不敢喘息。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吃他?”老人说:“这都不足以令人信服。试着再把狼装到袋子里,我看那情状果然是困苦不。”狼欣然按照他说的做。先生又绑了狼放进袋子里。老人用眼神示意先生拿匕首刺狼。先生说:“这不是害狼吗?”老人笑道:“禽兽背叛恩德如此,还不忍心杀它,您的确是仁者,然而也够愚蠢的啊!脱下衣服救活朋友,在对方角度来考虑是好,可是置自己于死地,又该怎么办呢?先生大概就是这类人吧!仁慈得陷入愚蠢,本来就是君子所不赞成的啊。”说完大笑。先生也笑了。于是老者便抬手帮先生操刀一起杀死了狼,(将狼)丢弃在路上后离去。‎ 三、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 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 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16. “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D.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17. 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B ‎ ‎17. “韵含悲难”是说这首诗的韵脚所用的字都表达悲苦艰难的情感。首联写景,以一“残”字写出百花凋残,万木零落的深秋景象。颔联写秋意萧索,“寒”字使人心生寒意。颈联借景抒情,“难”字写出诗人欲建功立业施展抱负而不得的痛苦心境。尾联写诗人远在龙山边关,“阑”字表达了在这萧索的深秋之际,即使重阳佳节,也意兴阑珊,毫无喜庆的兴致。(“难”字写出大雁难以飞越重重浓雾,使人感受到世事艰难,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有误;“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应为“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得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 ‎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选出“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中事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已经确定目标——“菊花”。例句中的“菊花”凋落的,呈现萧条之象,B项,“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从“纷四野”来看,也是写菊花凋零,故一致。A项,“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这是写菊花开放,香气四溢的景象,不一致;C项,“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这是赞叹栽培菊花的花匠,不一致;D项,“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这里写菊花“未老”梅花又开,不一致。‎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首先应找出诗歌的韵脚,然后再分析如何体现“悲难”。韵脚是“残”“寒”“难”“阑”,“三秋季月残”,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萸房辟早寒”,前一句说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这一句说只有茱萸的子房包裹得严实,仿佛可以躲避早至的寒冷,突出寒冷之意;“雾重雁飞难”,以浓雾重重大雁难飞来写自己欲建功立业而不得;“萧条边兴阑”,“阑”意思是“阑珊”,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18.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1)“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①___,②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杜牧的《泊秦淮》以“③____,④____”两句表达感叹兴亡、忧念现世的悲难。‎ ‎(2)劝说他人是一门学问,先秦时士人的劝说之术各不相同。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语言却极有分量:“越国以鄙远,⑤______,⑥______?”邹忌则从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谏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⑦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商女不知亡国恨 (4). 隔江犹唱《后庭花》 (5). 君知其难也 (6). 焉用亡郑以陪邻 (7). 客之美我者 (8). 欲有求于我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比如第一句中的“久客他乡、孤苦多病”“感叹兴亡、忧念现世”。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作客”不能写成“做客”;“陪”不能写成“倍”。‎ 四、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家 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 ——题记 ‎①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②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③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 ‎④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 ‎,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⑤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⑥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 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直保持完好。‎ ‎⑦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⑧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⑨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9.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 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 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 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0. 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 “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 “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 “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21.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喜欢苏联民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 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 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 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2. 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23. 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24. 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 ‎ ①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 ②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答案】19. D 20. B 21. C ‎ ‎22. 要点:风景幽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风浓厚(文教发达),民风淳朴 ‎ ‎23. 答案示例:同意。第②段详细描写了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让读者深临其境,第④段开始深情回忆闾山风物,两段内容联系紧密;中间插入第③段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选择的话题,内容显得庞杂,文脉不够畅通。不同意。第③段写作者和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的选择,三位文友不约而同选择自己老家,并质疑想住在地坛附近的小魏,说明人们心中都有故土情结;这段内容具有丰富意蕴、深化主旨的作用。 ‎ ‎24. ①“泼辣”一词本形容人的性格,这里用来突出大自然蓬勃的生机,更加形象生动。 ‎ ‎【解析】‎ ‎1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词语的语境意。首先应回归文本,找到该词语的语境,然后再分析其正误。从文章第八段的语境来看,“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忘了重要事情”这理解有误,应是进入“快乐悠闲掉世俗一切机变巧诈的精神境界”。‎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B项,“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有误;《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 指家园,或喻归隐,“三径就荒”表示离开家乡不想故乡都已荒芜,有种感叹物是人非的情绪。而文中说的是“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依然”说明还是老样子,故不一样。 ‎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语言、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A项,“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有误,因果关系不当;文中第二段说的是“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B项,“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有误,应是借助耶律楚材来表达自己对闾山的情感之深。D项,文中最后说的是“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可见选项中“不免感到遗憾”有误。‎ ‎2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首先应到文中找出作者描写家乡的句子,然后进行归类。如有现成的词语,可以直接摘抄。从文中作者描写家乡景色的内容来看,家乡风景优美;从四、五两段的历史典故来看,闾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从长辈给我所取名字和我所受教育来看,此地文风浓厚,从老者指路的内容来看,此地民风淳朴。‎ ‎23. ‎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文章第③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态度,然后概括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再分析上下文的内容,看这一段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第三段写作者和几位文友讨论退休后住所的选择,三位文友不约而同选择自己老家,并质疑想住在地坛附近的小魏,第二段写了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第四段回忆闾山风物;如认可删除第三段,可以分析第二段和第四段之间的关联,如不认可删除,可以分析第三段的作用。‎ ‎2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泼辣”,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这是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把大自然当作人来写,写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这一句可以从用词特色、语言风格、意境特点等角度赏析,前一句,“碧”“红”是颜色词语,可以从色彩角度分析,后一句,“枕”是动词,可以从动词的效果角度分析。‎ ‎ ‎ 五、本大题共2小题 ‎25. 微写作 ‎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系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这种关系的理解。180‎ 字左右。‎ 提示:‎ ‎①茶峒与翠翠(《边城》) ②未庄与阿Q(《呐喊》)‎ ‎③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④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 ‎(2)玄奘法师在西去取经的途中,虽艰险重重,他的心却一直闪耀着执著之光,《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等经典名著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和事迹。请讲述其中一个人物为实现自己理想执着追求的故事,并对此做出评价。180字左右。‎ ‎(3)假设你是学校读书俱乐部的一员,你们计划为高一新同学们做名著阅读讲座。现在请你任选《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部拟写一份关于讲座内容的宣传海报。‎ 要求:语言具有鼓动意味,180字左右。‎ ‎【答案】略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这种关系的理解。180字左右”,而这种关系指的是就是前面所说“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系密切”,考生要抓住地方与人物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孙少平的人生与黄原是密不可分的,孙少平把五味杂陈的青春献给了黄原;如渣滓洞是小萝卜头生命的重要组成,在《红岩》中小萝卜头的出现是在渣滓洞中,他在那成长,学习。‎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讲述其中一个人物为实现自己理想执着追求的故事,并对此做出评价。180字左右”,考生先选一个比较熟悉的作品,确定要叙述的目标,然后概括该人物为实现理想而执着追求的过程。‎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任选《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的一部拟写一份关于讲座内容的宣传海报”“语言具有鼓动意味,180字左右”,可以抓住该作品的特点,然后运用排比句、对仗句等来突出这些作品的优点。‎ ‎26. 请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700字。‎ ‎(1)最近,微信公众号中一篇推送《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引起热议。‎ ‎《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心情曲线》《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vs李白》……初看这些研究课题,你或许会以为是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是你错了。他们的作者是某大学附小六年级学生。这是孩子们在国庆长假期间完成的“遇见苏轼”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面对一些人的质疑,附小的老师说,小课题研究早已是该校一个常态化教学项目,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接受课题研究训练;再加上该校家长资源得天独厚,大师、院士进校园已成为常态。同时,老师也坦言,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答案】略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先概括材料内容,材料是说小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对于这种做法,材料中呈现出三种态度,一是老师们,“小课题研究早已是该校一个常态化教学项目,学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接受课题研究训练;再加上该校家长资源得天独厚,大师、院士进校园已成为常态”,二是部分老师,“某些研究能力,孩子确实没有,需要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三是一些人的“质疑”。考生可以依从其中一种态度谈自己的看法,比如第一种,应从这种做法的目的和意义角度谈,小课题研究可以带学生走入文学、文化的世界,可以认识我们的民族文化,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从材料来看,应是写成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以结合材料谈自己对这种做法的态度。‎ ‎(2)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材料加命题作文,材料分两个部分,一是对“漂流书活动”的介绍,二是对“漂流书的故事”的阐述。题干要求“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考生要在叙述的过程中加入细节描写,叙述事情的时候要注意前因后果之间的关联,注意故事的波澜起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