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年江阴市普通高中秋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一语文 2020.01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盛装的行程 李娟 无论是从乌伦古河畔迁往额尔齐斯河南岸,还是从吉尔阿特迁往塔门尔图,再去往可可仙灵,每一次搬家的行程居然从没遇到过平静的晴天,不是过寒流就是下大雨。真是倒霉,真是奇怪。 想到往后还要继续深入更加寒冷多雨的深山夏牧场,未来一定还会有更为漫长的栉风沐雨的长途跋涉,于是在冬库尔安定下来后,我进了一次城,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斗篷式雨衣。但对于我的好心,大家轻篾地拒绝了,说:“穿这个,像什么样子!” 于是,离开冬库尔再次上路时,就我一人蒙了件雨衣。果然,第一天又是风又是雨又是雪的。除我以外,大家都淋得够呛。尽管如此,还是没人羡慕我。 在我的常识里,搬家的事情嘛,总是琐碎麻烦,又累又脏,因此搬家时应该穿结实经脏的旧衣服才对。况且在野外搬家,更是要穿得宽松随意些。想到搬家路上腾起的尘土风沙,想到一路上照料牲畜时的脏乱,于是我坚持穿着本该三天前就换下的脏衣服上路。反正都已经脏了,无非更脏而已。 正是离开冬率尔那一次,由于太怕冷了,我不但将自己塞进了全部的衣服中,蒙上雨衣,完了还在腰上拴了根绳子,把里里外外层层叠叠长长短短的衣服一紧、一勒,浑身沉重又踏实。嗯,难怪街头流浪汉都会在腰上拴绳子。 我的准备就是这样的,总之,不顾一切地裹成了一棵大白菜,又厚又圆,又邋遢又紧张。 可妈妈他们呢,却恰恰相反。 - 26 - @ 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都翻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穿的做客的压箱底衣服。妈妈头一天还特意洗了头发(在那么冷的天气里),系了最贵重的那条安哥拉羊毛大头巾。斯马胡力这家伙,头天开始就一遍又一遍地打鞋油。为了能钻进那件最精神但有些偏小的新夹克里,他居然没穿毛衣!于是一路上冻得缩头缩脑、龇牙咧嘴。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摘下自己的口罩给他。他也顾不上客气,接过去赶紧戴上。可薄薄小小的一个口罩,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卡西头上几乎戴齐了自己全部的头花和发卡,还抹了厚厚的粉底(倒是可以防风)。编辫子时,为了能让头发显得光滑明亮,足足淋了小半碗食用葵花籽油。 当然了,半夜一起身,就这么全副打扮起来,接下去还得摸黑干大半夜的活儿,打包、装骆驼……于是,等天明上路时,大家都有些脏乱了。尽管如此,一个个还是远比李娟精神、体面。 总之,大家精神体面地顶着猎猎寒风行进在荒凉的路途中。 天气恶劣,走到中途,雨下个不停。连披着雨衣的我,里层衣物还是被渍得又潮又黏。雨水顺着脸颊、脖颈打湿了里里外外所有衣物的领口和双肩。露在雨衣外的双腿更是因湿透了最里层的毛裤和秋裤而僵硬沉重。中途下马休息时,膝盖居然一时打不过弯来。哎,其他人就更别提了。卡西额前的碎发一绺一绺紧贴在眼睛上,脸色铁青。妈妈的浅褐色大衣因为湿透了而变成深褐色,但她神情庄重,妈妈没有一点儿抱怨和忍耐的意思。大家也都默默无言,有条不紊地照管着驼队,并不因为寒冷和大雨而烦躁,或冒然加快行进速度。 但到了跋涉的第二天,突然就闯入一个大晴天!尤其到了中午,队伍走到群山高处,阳光灿烂,脸庞暖暖的,头发烫烫的,身子越来越轻松舒适。雨后松林崭新,空气明亮。卡西和斯马胡力的新衣服在好天气里显得那样欢乐、热情。妈妈也显出愉悦又傲慢的神情,默默微笑着。大家高高骑在马背上,牵着同样盛装的驼队经过沿途的毡房,像是骄傲地展示着富裕和体面,像是心怀豪情一般。 而我呢,去掉雨衣后,狼狈不堪……外套脏得发亮,脖根处拥挤堵塞着各种衣物的领子。脚上穿的不像是鞋子,倒像是两只刺猬。途中一遇到别的行人,妈妈他们拉住缰绳停下来愉快地打招呼,而我则赶紧打马一趟快跑……每逢途中驼队暂停,接受沿途的毡房主人为我们准备的酸奶时,更是局促不安,无处躲藏。一个劲儿地挑头发,扯了袖子又扯衣襟,东张西望,为自己臃肿邋遢的穿着及腰上勒的那根绳子深感害臊。 - 26 - @ 后来渐渐才知道,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那么简单。在久远时间里,搬家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多少沉重的希望啊!春天,积雪从南向北渐次融化,牧人们便追逐这融化的进程,追逐着水的痕迹,从干涸的荒原赶往湿润的深山。秋天,大雪又从北往南一路铺洒,牧人们被大雪驱赶着,一路南下,从雪厚之处去往南方的戈壁,沙漠地带的雪薄之处。在那里,羊群能够用蹄子扒开积雪,啃食被掩埋的枯草残根——在这条漫长寂静的南来北往之路上,能有多少真正的水草丰美之地呢?更多的是冬天,更多的是荒漠,更多的是忍耐和坚持。但是,大家仍然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仍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的安排,微弱地,驯服地,穿梭在这片大地上。连长着翅膀,能够远走高飞的鸟儿不是也得顺应四季的变化,一遍又一遍地努力飞越海洋和群山吗? 是的,搬家的确辛苦。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挨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越是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得热烈地庆祝啊。 于是,搬家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是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对,它就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当然得穿最漂亮的衣服喽,当然得欢欣,隆重地度过所有的路上的日子。 (节选自《春牧场》,有删节) 1.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来一定还会有更为漫长的栉(jié)风沐雨的长途跋涉,……买了几件宽大结实的斗篷式雨衣。但对于我的好心,大家轻篾地拒绝了。 B. 连披着雨衣的我,里层衣物还是被渍(zì)得又潮又黏(zhān)。雨水顺着脸颊、脖颈打湿了里里外外所有衣物的领口和双肩。 C. 妈妈没有一点儿抱怨和忍耐的意思。大家也都默默无言,有条不紊(wěn)地照管着驼队,并不因为寒冷和大雨而烦躁(zào),或冒然加快行进速度。 D. 一个劲儿地拢头发,扯了袖子又扯衣襟,东张西望,为自己臃肿邋(lā)遢的穿着及腰上勒(lēi)的那根绳子深感害臊。 2.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买了几件雨衣送给大家,因为料到转场路上会碰到风雪,但大家拒绝了“我”的好意,说明他们都看不上粗陋的雨衣。 B. 游牧民族逐草而居,春天牧人们由南向北追逐着春的脚步,秋天他们又被大风大雪驱赶而一路南下,环境恶劣,过程艰辛。 C. 文章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叙写我和妈妈他们准备工作的迥然不同,表现了他们对待生活的持重,乐观和自信。 D. 文章通过对牧民生活方式的实录,再现了他们的住居习俗,生产方式,也写出了“我”的深刻体会与成长历程。 3. 文中两个画线句,如果用圈点的方法,你分别会圈点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 26 - @ (1)总之,不顾一切地裹成了一棵大白菜。 (2)妈妈也显出愉悦又傲慢的神情,默默微笑着。 4.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盛装的行程”的意蕴。 【答案】1. D 2. A 3. 示例:(1)“裹”或“大白菜”: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裹各种衣服抵御寒冷的邋遢形象。 (2)“愉悦”:因天气变晴、行程也变得轻松,妈妈心情愉悦。“傲慢”:贬词褒用,写出妈妈对自己在行程中的从容的自豪感。“默默微笑”:妈妈对眼前顺境的满意,对后面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有预见,表现了妈妈的自信与耐心。 4. (1)指牧民把转场搬家的过程当作节日并且盛装出行。(2)把搬家视为“庆典”“仪式”,表现了牧民们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3)搬家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表现了牧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4)搬家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的安排,并且要能忍耐和坚持,行程艰辛沉重。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人们自信乐观地去创造,任何幸福都需要艰辛的付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字形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再结合字形或字义来分析字音正误。 A项,“栉风沐雨”的“栉”应读zhì,梳头发;“轻篾”应为“轻蔑”。 B项,“黏”应读nián,是形容词,具有黏性的,同“粘”。 C项,“冒然”应为“贸然”,轻率地;不加考虑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说明他们都看不上粗陋的雨衣”错误,结合下文大家的打扮来看,之所以拒绝“我”的好意,是因为牧民把牧场搬家当作节日,要体面地盛装出行。 故选A。 - 26 -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考生不但要圈出句子中使用精彩的字或词,还要分析其精彩之处。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语句,找出使用精彩的字或词,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等,然后理解该词的意思,分析该词所描述的对象,最后分析其效果。先看第一句,“总之,不顾一切地裹成了一棵大白菜”,结合前一句可知,这句话的主语是“我”,划线句是对“我”的状态的描述,“裹”是动作描写,“裹成一棵大白菜”则是使用比喻中的暗喻修辞,将“我”比喻成“大白菜”,结合后面“又厚又圆,又邋遢又紧张”来看,划线句借助比喻和动作描写,展现出“我”裹上各种衣服来御寒的邋遢形象。再看第二句,“妈妈也显出愉悦又傲慢的神情,默默微笑着”,这一句的描写对象是“妈妈”,“愉悦”“傲慢”“微笑”是神态描写,结合“尤其到了中午,队伍走到群山高处,阳光灿烂,脸庞暖暖的,头发烫烫的,身子越来越轻松舒适。雨后松林崭新,空气明亮”可知,这“愉悦”是因天气变晴,行程变得轻松;再结合上文行进艰难时妈妈的表现可知,这里的“傲慢”应理解为自豪,属于贬词褒用;“微笑”则是对眼前境遇的满意,结合后文可知,这“微笑”中表现出妈妈对困难的预见性,表现妈妈的自信。 【4题详解】 - 26 -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分析标题的类型,然后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接着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理解其深层意思。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盛装的行程’的意蕴”。标题“盛装的行程”是偏正结构,中心词是“行程”,修饰语是“盛装”。首先结合文本理解“行程”的意思,如文中说“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那么简单。在久远时间里,搬家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多少沉重的希望啊”,由此可知,这“行程”是指游牧民族的转场搬家的过程;接着分析“盛装”的意味,结合“搬家的确辛苦。但如果只把它当成一次次苦难去挨熬,那这辛苦的生活就更加灰暗悲伤了。就好像越是贫穷的人越是需要欢乐和热情一样,因此,越是艰难的劳动,越是得热烈地庆祝啊”“搬家对游牧的人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那么简单。在久远时间里,搬家的行为寄托了人们多少沉重的希望啊”“大家仍然要充满希望地一次次启程,仍然要恭敬地遵循自然的安排,微弱地,驯服地,穿梭在这片大地上。连长着翅膀,能够远走高飞的鸟儿不是也得顺应四季的变化,一遍又一遍地努力飞越海洋和群山吗”“于是,搬家不仅仅是一场离开和一场到达,更是一场庆典,是一场重要的传统仪式。对,它就是一个节日!既然是节日,当然得穿最漂亮的衣服喽,当然得欢欣,隆重地度过所有的路上的日子”可知,这“盛装”之下展现的是牧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出牧民行程中的忍耐。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标题的意蕴。 (二)(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空中骑士 (美)安布罗斯·毕尔斯 一八六一年①秋天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西弗吉尼亚州②一条路旁月桂树丛里躺着一个士兵。他是在值勤的岗位上睡着了的。 这个军规违犯者所在的月桂树丛位于路的拐角,这条路沿着陡坡急剧上升,奔向南方,到了这里突然向西急转,顺着山脊延伸一百码左右,然后又折向南方,穿过树林蜿蜒而下。在这第二个拐角的突出部有一个大而平坦的岩石,这座岩石高踞在一面峭壁的顶端,从它的外沿投下的一块石子,将会笔直地坠落在一千英尺下面的松树梢上。士兵所在的拐角恰好在同一峭壁的另一个尖嘴上。倘若他没有入睡,他不但会清楚地看到山脊上那短短的一段路和伸出的岩石,而且整个峭壁的侧面都会历历在目。 这一带到处都是丛林,只有北边峡谷的沟底除外,那里有一小片天然草坪,一道溪水流贯其间。不管是多么荒凉、多么艰险的地带,人们都要把它变成战场;在这军事上称为“捕鼠夹子”的凹底,五十名士兵据守着所有的出口,尽可以因住一个军团,迫使它屈膝投降。就在这一带丛林里,联邦军有五个步兵团正在隐蔽待命。他们希望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如果袭击不成功,他们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遇;如果他们的行动由于意外事故或敌人的警戒而被发觉,他们肯定是会失败的。 月桂丛中沉睡的这个哨兵是一个名叫卡特·德路斯的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父母只有他这么一个独生子,从小就过着安逸而有教养的富裕生活。一天早晨,他用过早餐,从桌旁站了起来,安静而严肃地说道:“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 父亲抬起了狮子般的头,默默地盯着儿子看了一会儿,接着答道:“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要是咱俩都能活到战争结束那一天,咱们再往下谈这件事。” - 26 - @ 于是卡特·德路斯毕恭毕恭地向父亲鞠了一个躬,父亲也庄严而彬彬有礼地答了礼,借此掩饰他那伤心欲碎的感情。卡特·德路斯就这样离开了童年的故乡当兵去了。凭着良心和勇气,凭着他忠诚和大胆的行动,他很快就赢得了同伴们和长官的赏识。他今天被选派到最前沿的岗哨执行这一危险任务,正是因为他具有那些品质,对当地情况又有一定的了解。然而,疲倦比决心更强,他竟然入睡了。 他静悄悄地把前额从手臂上拍了起来,透过充当伪装的月桂枝叶望出去,右手本能地握紧了步枪的枪托。 他最初感到的是一种浓厚的艺术上的乐趣。就在那巨大无比的垫座——峭壁上,在那块高于一切的岩石的外沿,出现了一个庄严而惹人注目的骑士塑像。它一动也不动,在天空的衬托下显得轮廓分明。一个人的形体骑在马的形体上,直挺挺地,十分威武,但又具有大理石雕整的希腊神像那种使人忘怀了一切活动的恬静。骑士的脸稍稍偏向左侧,只露出额头和胡须的轮廓,此刻他正在俯瞰峡谷的凹底。 德路斯这时已完全清醒,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在这一瞬间,骑马人转过头来,朝着这个隐蔽的敌人的方向看——似乎是在端详他的面孔,他的眼睛,还有他那颗勇敢而富于同情的心。 卡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牵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 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 但是且慢,还有一线希望:也许这人什么也没有发现,也许他只是在欣赏这壮丽的景色。放他一条生路,他也许会转身沿着来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策马而去。很有可能,他所以全神贯注——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 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 骑士以军人方式笔直地骑在马上,紧紧跨着马鞍,狠狠地扣住缰绳,以免战马过于剧烈地向下俯冲。他没戴帽子,长长的头发向上飘扬,羽毛似地波动着。他的右手被一簇竖立的马鬃所遮盖。马的身躯保持水平,仿佛是马蹄的每次起落都遇到了大地的阻力。这一切动作完全是野马疾驰的动作,这简直是在飞行啊! 树丛中訇然一响——响声没有回音就消失了,接着一切归于寂静。 卡特·德路斯开枪以后,重新装上弹药,继续守望。不到十分钟,联邦军的一个军士小心地匍匐行进,爬到他身边。 - 26 - @ “你开的枪?”军士低声说。 “是我。” “对着什么?” “一匹马。” 说话人脸色苍白,但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感情流露。答过了话,他转过脸去,再不往下说了。军士没有听懂。 “马背上有人吗?” “有。” “谁?” “我父亲。” 军士站起来,走开了。“我的老天啊!”他说道。 (有删减) 【注】①1861年4月,南军进攻联邦军,美国南北战争爆发。②西弗吉尼亚州,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属于南方阵营。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插叙了儿子参战前父子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暗示了故事的背景,也为后文父子战场相遇埋下了伏笔。 B. 背叛南方并在最危险的前线执行任务的儿子,以空中骑士形象出现在儿子瞄准器里的父亲,他们都是英雄。 C. 小说情节简单,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父子战场不期相遇和残杀的事件,为战争笼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意。 D. 儿子枪杀父亲过程是双方人格升华的过程,在父与子、敌与我的关系冲突中表现了忠于职守的人性光辉。 6. 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7. 小说结尾通过对话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推断这样安排的合理性。 【答案】5. C 6. 心理变化:发现骑士,决然射杀——发现骑士是父亲后,短暂犹豫——为了联邦军的安全,果断开枪。卡特·德路斯杀与不杀的复杂矛盾心理,推动小说情节进入高潮,表现了军人的责任感和战争的残酷。 7. - 26 - @ (1)战场相遇有合理性。父亲是忠于南方的骑士,会选择上战场;儿子有自己的信仰,为捍卫联邦而战。(2)射杀父亲有合理性。父亲教导儿子要忠于责任,作为敌人的父亲发现了联邦军的行踪,作为联邦军战士为避免己方暴露而射杀父亲,正是忠于职守的表现。(3)小说以这样的结局讴歌军人忠于天职的精神,表现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呼唤。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为战争笼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意”错,从文中来看,小说不是美化战争,身处战争之中,儿子射杀父亲,显而易见应是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不可能存在“诗意”。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结合小说情节,分析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找到“卡特•德路斯发现骑士”这一处情节,然后结合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表现来分析心理的变化。从文中来看,第八节徳路斯发现骑士,第九节徳路斯的表现是“他小心翼翼地把枪管从灌木丛中向前推出,枪托抵着面颊,翘起枪上的击铁,从瞄准器中间望出去,对准了骑马人胸部的要害部位”,可见此时徳路斯决定射杀骑士;第九节的结尾写骑士转过头,第十节写徳路斯的表现是“特•德路斯变得面如死灰,四肢发抖,浑身虚弱。他的手从枪上坠下,头慢慢地牵拉下来,直到脸贴着他躺在其中的树叶堆上”,结合徳路斯的表现和下文可知,此时徳路斯发现骑士是自己的父亲,内心起了波澜,开始犹豫;第十一节“这一切没隔多久;顷刻间,他的脸又从地面上抬起来,双手恢复了原来握枪的部位,食指凑近着扳机”和第十三节“德路斯把目光从谷底折回,再一次凝视天空中人和马的组合,仍然是通过枪上的瞄准器望出去。他开了枪”,徳路斯最终为了联邦军的安全开了枪。在徳路斯的心理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军人的责任感以及战争的残酷性。 【7题详解】 - 26 - @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结尾,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通过对话点明卡特•德路斯射杀的是他的父亲,请推断这样安排的合理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结尾的方式,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旨来分析。就本文来看,小说的结尾徳路斯告诉战友,他射杀的人是自己的父亲;这一安排是否合理,考生首先要思考,父子二人是否会在战场相遇,结合上文“弗吉尼亚州青年。他是有钱人家的子弟”“爸爸,联邦军的一个团开到了格拉夫顿。我要去参军”“你背叛了弗吉尼亚,它没有你也得干下去”这些内容可知,父子二人的信仰和追求是对立的,儿子参加联邦军队,而父亲忠于南方,对立双方在战场相遇是合理的;接着分析徳路斯发现骑士是自己的父亲是否会开枪,上文父亲对徳路斯说“去吧,卡特,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尽你认为应该尽的责任”,父亲教导儿子要忠于责任,而“德路斯转过头来往下看,他看见蜿蜒一线的人马,穿过绿茵茵的草坪蠕动着——不知是哪个愚蠢的指挥官竟然准许他部下的兵士在开阔地上饮马,从周围上百个山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啊”告诉我们当时父亲应该是发现了联邦军的行踪,那么作为军人的徳路斯为了己方而射杀父亲完全是合理的,展现出军人的忠于职守;最后分析作者设置这一结尾的意图,徳路斯之所以射杀父亲,一是出于军人的忠于天职的精神,一是因为战争的残酷,所以作者设置这样的结尾目的是讴歌军人的精神,揭露战争的残酷,表达对和平的呼唤。 【点睛】小说结尾的设题方式有如下几种: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明确观点之后,再抓住自己选择的结尾内容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理由。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①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悉也 - 26 - @ ;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②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手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节选自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注】①老、佛,分别指道家学说和佛教。②亿度,即“臆度”。 (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恶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8. 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徒诵其言 徒:只,仅仅 B. 强不知以为知 强:固执 C. 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耻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 10.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4处) 余 何 人 也 敢 谓 有 目 亦 从 众 耳 既 从 众 而 圣 之 亦 从 众 而 事 之 11.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26 - @ 12. 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 【答案】8. (1). 意思:眼盲。 (2). 推断理由:和“聋”用法一致,“聋”是耳聋,所以“矇”应与眼瞎有关。 9. B 10.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 11. (1)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 (2)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 12. 原因:门第观念;不具有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认识。共同点:盲目从众心理;对真知缺少独立思考和探索精神(批判精神)。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文段(一)中加点字“矇”,请根据上下文来推测它的意思,并说说理由”,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字形结构知识进行理解。“小子矇聋而听之”,从语意来看,这句话是说“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从语境来看,前面说“矇聋”,后面说“听”,可见“矇聋”应与视觉和听觉有关;从字形结构来看,“矇”是“目”字旁,可见与“眼睛”有关,再结合“聋”可知,“矇”应是眼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B项,“强不知以为知”意思是“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强”意思是“勉强”。 故选B。 10题详解】 - 26 -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意思是“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余”“何人”“目”“众”“之”,然后结合句末语气词、语法关系进行断句。首先根据句末语气词“也”“耳”断开两处;然后借助对称的句式断开“既从众而圣之”和“亦从众而事之”;最后根据语法关系断开“敢谓有目”,“有”的宾语是“目”,动宾结构后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异端”,错误邪说;“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状语后置句,“于”,从;“熟”,熟知。第二句中,“相若”,差不多,相似;“卑”,地位低下;“羞”,形容词意动感到羞耻;“则”,就;“谀”,谄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要求,如本题“概括选文(二)‘师道之不传’‘不复’的原因,归纳选文(―)选文(二)在求知、从师问题上的相同点”,然后浏览材料二,找到导致“师道”“不传”“不复”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概括第一个问题,接着分析两则选文,找出二者在求知和从师方面的共性。先看第一个问题,选文二中提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由这里可以知道,在这些人心目中存在门第观念,认为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是耻辱,而向地位高的人求教又有谄媚巴结的嫌疑,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原因。再看第二个问题,选文一提到“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选文二中提到“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由此可以概括出二者的共性。 - 26 - @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教。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 - 26 -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②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用铁瓮形容镇江城,与青天相映,为写望海楼的雄姿提供了背景。 B. 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 C. 傍晚时分,“红日”“白烟”,色彩鲜明,“画角”与之相衬,更是美不胜收。 D. 尾联登高者问何处赏心,面对如画美景,时空流转之下,不觉愁绪满怀。 14. 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望”的内容和感受。 【答案】13. B 14. 仰视城高楼险、俯瞰千里长江、远望楼下良辰美景;抒发迟暮之感、怀古幽情、心中苦闷。 【解析】 【13题详解】 - 26 -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颔联视觉和听觉结合,听觉实写眼前三峡江声,视觉写六朝时江上帆影”错误,“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意思是“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但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景和情就脱开了眼前的实境,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古今相融,且诗歌注释表明“望海楼”在镇江境内,如何能听到三峡的江声,如何能看到六朝的帆影?所以“听觉实写”“视觉写六朝……”错误。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评价诗人情感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本题要求“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中‘望’的内容和感受”,这里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望”的内容,第二个内容是“望”的感受。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要想概括“望”的内容,就需要到诗歌中找到“望”所见,如首联“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是诗人对望海楼的仰视,坚如铁瓮的城池是楼的根基,无垠的天宇是楼的背景,描写望海楼的高峻奇伟;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是俯视,“望”的对象是长江;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自楼内向外远望,视线随着地平线延伸,“望”的是楼下的良辰美景。再看第二个问题,即体会情感,尾联中“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诗人想不到到哪里才是自己心意欢乐之处,和煦的春风、皎洁的秋月一向被认为是自然中美的代表,但诗人却对此感到茫然,表露出低沉伤感的情绪,结合前面提到的六朝来看,六代虽在此竞逐繁华,但它们还是随着三峡江声而流逝了,无限好的夕阳在画角声中也已西沉,流露出迟暮之感、怀古幽情、心中苦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Ⅰ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下青年,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我们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就如《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言:“________,任重而道远。” (2)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来直接比喻对贤才的渴望:“________,悠悠我心。” (3)在《阿房宫赋》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秦极力搜刮民脂又奢侈浪费的行径,发出了愤激的质问。 - 26 - @ (4)人在自然面前生命短暂,个体在天地间渺小到微不足道,只是沧海一粟,“沧海一粟”这个成语就源于苏东坡的《赤壁赋》中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是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词句。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青青子衿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7). 金戈铁马 (8). 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毅、衿、锱铢、蜉蝣、渺、粟、戈。 三、名著阅读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名著阅读(共3小题,11分) 16.下面是某同学读《三国演义》的笔记,请从甲、乙两项中任选一个,写出相关人物的名字。 甲:“舌战群儒”批注 - 26 - @ 【答案】甲:A.孙策 B.张昭 C.刘禅(阿斗) D.张飞(张翼德) 乙:A.蔡瑁 B.庞统 C.阚泽 D.孔明(诸葛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概括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对名著的内容、情节、人物、主旨等有所了解,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如本题针对《三国演义》设题,采用的是填空题的形式。题干中主要涉及两次事件,甲是“舌战群儒”,乙是“火烧赤壁”。先看甲中,“托孤”者应为“孙策”,托孤的内容是“内事不决”“外事不决”可问之人,“内事”问的是“张昭”;“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主”是指刘禅,“大闹长坂坡”的是张飞。再看乙,群英会蒋干中计,除掉蔡瑁和张允,庞统献出连环计,阚泽下诈降书,黄盖受苦肉计,诸葛亮祭东风,这些都是火烧赤壁的条件。 17.下列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备拒绝陶谦的徐州之托,首先不乘人之危,体现“仁”;其次徐州之行是救援,不占有,重在“义”;其三当时接受了不能服众,不利统治徐州,是“欲擒故纵”。 B. 官渡之战,曹操采纳荀攸之言,袭烧袁军粮车;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之计,许攸转而投靠曹操,曹操用其计策,亲自率军奔袭袁军乌巢粮屯,烧毁粮草。 C. - 26 - @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仗在新野附近的博望坡,杀得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惇只顾逃命去了,而他自己并没有亲自带兵参战;面对张飞的疑惑,刘备高度称赞了诸葛亮。 D. 孔明曾留书一封,劝庞统投靠刘备。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没被重用,后写信向刘备推荐,也没有被重用。庞统便拿出孔明和鲁肃推荐信,刘备方才悔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著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考查的范畴比较广,可以是内容情节的概括,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是主旨的概括,解答此题,考生要把握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 D项,“庞统便拿出孔明和鲁肃的推荐信,刘备方才悔悟”错误,庞统未拿出孔明和鲁肃的信,而是在耒阳县表现出奇的才能,张飞告知刘备,刘备方才悔悟。 故选D。 18.下面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分析,请按要求填写相应内容。 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法来阐述。譬如,他认为西方的社会性质是属于法理社会,而乡土社会则是属于A______社会;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大多是团体格局,而乡土社会则是B______格局;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是维系着人民的宪法,而乡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则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西方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通常运用司法诉讼体系,而乡土社会则通常运用C______体系;D______是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而血缘则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答案】 (1). A.礼俗 (2). B.差序 (3). C.调解 (4). D.地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涉及的文本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这些进行填写。这段材料是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分析,语段开头说“费先生为了把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解释得通俗易懂,大量采用东西方对比的方法来阐述”,既为“对比法”,后面的内容可以结合对立方进行填写。如第一处,需要填写的是“乡土社会的社会性质”,前面说西方社会性质是“法理社会”,相对于“法理”,“乡土社会”是“礼俗”;第二处是填写乡土社会的格局特点,前面西方社会的格局特点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特点是“差序”;第三处要求填写的是乡土社会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方式,前面西方社会的方式是“运用司法诉讼体系”,乡土社会是运用调解体系;第四处是填写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后面提到身份社会的基础是“血缘”,前面西方契约社会的基础是“地缘”。 - 26 - @ (二)语言运用(共2小题,9分) 下面是某高中元旦文艺汇演的串台词,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开场词: 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 男:2019年即将过去,2020年的钟声也将敲响,时光的车轮又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伴随着冬日里温暖的阳光,A.2020年鼠年元旦如约而至! 女:这一刻,梅花绽放! 男:B.这一刻,丹桂飘香! 女: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这是我们的春天,这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春天,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春天;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C.打开你的心灵,释放你的激情; 女;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D.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欢声响彻云霄! 合:2020年庆元旦文艺晚会现在开始! …… 节目5:高一诗朗诵大赛第一名高一8班《向青春举杯》小组表演。 节目6:高一课本剧大赛第一名高一5班《祥林嫂》剧组表演。 19. 开场白中,下列句子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A. 2020年鼠年元旦如约而至! B. 这一刻,丹桂飘香! C. 打开你心灵,释放你的激情。 D. 这里将成为欢乐的海洋,让欢声响彻云霄! 20. 请你为“节目6”写一段出场串台词。要求:①能用第二人称作现场互动;②注意上下节目串连,内容合理;③不少于100字。 【答案】19. D 20. 高一8班的诗朗诵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激情。青春的年华,多么美丽,多么动人,身处这青春年华的你们展示出青春的魅力。那么生活在旧社会的人们,他们的青春年华又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高一课本剧大赛第一名高一5班《祥林嫂》剧组的表演。 【解析】 【19题详解】 - 26 - @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 A项,“2020年鼠年元旦如约而至”不当,“如约而至”是说按着约定准时到达,此处形容“元旦”不当。 B项,“这一刻,丹桂飘香”不当,“丹桂飘香”一般是秋季,而元旦是冬季。 C项,“打开你的心灵,释放你的激情”不当,“打开……心灵”搭配不当,一般为“敞开……心扉”。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节目串联词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两个节目的内容,找到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联点,然后对前一个节目进行点评,并借此引出下一个节目。如本题中,上一个节目是诗朗诵《向青春举杯》,这一节目的着眼点是“青春”,是同学们的青春宣言,下一个节目是课本剧表演《祥林嫂》;从内容上来看,考生可以抓住“青春”这一内容进行串联,由现下同学们的青春联系祥林嫂的青春;从形式来看,上一个节目是诗朗诵,下一个节目是课本剧,可以从形式上进行串联。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陶然“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歌启蒙;慢慢地,感受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而如今,纵情“向青春举杯”的诗性魅力。伴随我们成长,诗意与生活相融,诗情与生命相拥。 请从下面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不少于800字。 (1)围绕“诗意就在身边”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面向高一年级全体同学,题目自拟。 (2)只要你寻找,诗意就在我们身边。以“身边的诗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例文 诗意在身边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诗意在身边》。 我听见有人在抱怨炎热干燥的天气,我听见有人在抱怨学习的繁琐,我听见有人在单调的生活里哀叹,我听见有人在污浊的空气中唾骂。 - 26 - @ 但你听,是谁在歌唱?那是从摔倒在泥泞中又挺立起来的孩子的瞳仁传来的,是从在地下挖凿铁路的工人手心传来的,是从俏立翠枝醉心吟诵的丽鸟歌喉传来的,是从默默在田地里农耕到深夜的农民的汗珠传来的……那时你会发现,挫折后有重生,苦果后有甘甜,绝望后有希望,贫穷后有丰硕…… 但你看,是谁的眼那么明亮?是你在哭泣时朋友抱着你看着你的眼,是妈妈为你做完好饭好菜看着你吃的眼,是老师耐心地教导你充满慈爱的眼,亦是公交上你让座时对方感激的眼。 其实,生活哪有那么机械。 在旅行中,我听见深海里的鱼在浅声清唱,草丛中的蟋蟀滚出气势恢宏的乐章。也许你只是忙碌地低头赶路,你只是埋怨阴郁的天气,那意味深长地翘首期盼在大自然中的诗意,便每每与你失之交臂…… 在阅读中,我听见维克多·雨果的女儿珂赛特在黑暗中兴奋地自言自语,我听见国王铿锵有力的演讲,我听见易安在秋风中坚韧地倾诉。也许你只是奔跑于文章与段落之间的联系,你只是角逐于情节与故事之间的发展,那些弥漫着诗意的感动,都会离你远去。 世界五彩缤纷,在人们的眼里,分为两种。第一种:游戏、商品、服装、摩天楼、游乐场……第二种:花儿,文字,云彩,日落,旋律……也许你就活在第一种人类的世界,因为它们的刺激,光鲜,华丽早已让你盲目,你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霓虹灯,耳朵里听到的只有喇叭声,你麻木地沉迷在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忽略了和你擦身而过的诗意。 那么,赶紧去寻觅吧,让你的心灵被诗意的阳光温暖,让你的脸颊被诗意的清风亲吻,让你的思绪被诗意的文字掀动,让你的悲伤被诗意的音符感化! 你听见了吗?风儿悄悄地在我的耳边说道:“其实,诗意就在你身边。”伴随着的,还有她银铃般的笑声。 同学们,不要抱怨天气有多么炎热,不要抱怨学习有多么烦琐,只有你用心体会,你会发现,其实诗意就在我们身边。 身边的诗意 也许你会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因为你觉得它是诗意的;也许你会向往王维所见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热血生活,因为你觉得它是诗意的;而我最喜欢我的平淡的生活,因为它也是诗意的。 - 26 - @ 清晨,闹钟一遍一遍催促着。我不紧张会迟到,因为妈妈总会先起床。朦胧中,我感到身旁的妈妈轻轻坐起,带动着微微气流;紧接着,我听到妈妈拿衣服时,衣服碰到床边发出轻微地声音。不一会,我便听到妈妈下地了,她的拖鞋与地面的摩擦声渐渐远去。这时候,母子床上便只剩我一人,我便伸头伸脚,无限舒展。 这时候,在这朦胧睡意中,我听到妈妈拖着脱鞋来来回回忙碌着。她一会儿在水龙头前接满一壶水,接好后又匆匆跑到灶台前点上煤气,将一壶水放上去,“咚咚”作响。一会儿,她又拿出昨夜泡上的黄豆,倒入豆浆机中。黄豆落入豆浆机那一瞬,“哗哗”如雨水落下一般。听见“滴滴”一声,我便知道妈妈按下豆浆机的“开始”键,在此之后的几分钟时间豆浆机不作响,可突然,听它“滴滴”两声提示后,“隆隆隆隆”,豆浆机开始磨豆子了。伴随着“隆隆”声响,我又坠入梦乡,只感觉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我知道,这是妈妈的手,于是,在朦胧意识这中,我冲妈妈一笑,算作回报吧。 不知何时,意识逐渐清醒,耳边传来的是新闻播音员响亮的声音,鼻子里也飘满了豆浆的浓香。我的睡意一下子散去,肚子“咕咕”地提醒我,催促我起床吃饭了。我迅速套上衣服,跳下床,穿上拖鞋,简单地洗漱一番,跑到客厅。客厅里,妈妈正往茶几上摆着早饭,冒着热气的豆浆,炸得金黄的油条……我的口水几乎流下来了。妈妈见我起床了,微微一笑,招呼着我吃饭。期间我们会聊几句话,匆忙中我喝完豆浆,塞几嘴面包,时间已经不早了,我背起书包,与妈妈简单道别之后,上学去了。 这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段,十几年来,妈妈一直都这样细腻的照顾我。妈妈的爱,在这浓浓豆浆中,在这暖暖清晨中。 这就是我生活,是我身边的诗意生活,因为有母爱的滋润,这诗意变得更为恒久而浓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 - 26 - @ (1)审题:首先分析材料,行文时可按照并列式的结构写作,把选取的材料内容平均使用笔墨逐一进行解读。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呈现不同阶段的诗意,小时候是诗歌的启蒙,慢慢感受唐诗宋词的美妙语境,现在纵情青春的诗性魅力;第二部分呈现诗意与生活、生命的关联,诗意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它“伴随我们成长”,与生活相融,与生命相拥,可见这“诗意”与我们息息相关。然后理解何为“诗意”,所谓“诗意”是指诗思、诗情,指像诗一样的美感意境。那么我们身边的“诗意”来源是什么呢?这诗意可以是来自唐诗宋词中的美妙画面、高雅情操,可以是来自古人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可以来自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饮食、服饰、音乐等普通生活元素,可以是来自流行的古风歌曲、汉服等生活细节……考生可以以这些为载体来展现我们身边的诗意,展现这诗意中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最后分析任务,要求考生围绕“诗意就在身边”来写一篇演讲稿,这里既有内容方面的任务,也有文体上的任务,考生要在行文中展现身边的诗意,同时要符合演讲稿的格式。 参考立意:愿诗意相随,诗情相伴;诗意就在身边;生活处处有诗意。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如《诗意在身边》,明确观点。然后开篇指出演讲的题目,同时列举生活中种种的抱怨,以此引出下文。接着从生活到阅读展现身边的种种诗意,引领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结尾部分呼应开头,再次明确观点。 素材: 1.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2.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3.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4.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5.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是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将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 26 - @ (2)审题:这是命题作文,要求以“身边的诗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身边的诗意”,中心词是“诗意”,这“诗意”可以源自自然,可以源自生活;“身边”是修饰词,显然这“诗意”应与自己相关,是可以看见、感受到的,比如山川河流等自然美景给自己的诗意,比如邻家老人的悠然生活状态展现出的诗意,比如街头看到的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呈现出的诗意,比如旅游景点借助各种活动让我们感受到的来自远古的文化诗意……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呈现于笔下。从文体来看,要求写作记叙文,那么考生要能够借助细节描写来展现这身边的诗意。 【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 - 26 - @ - 26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