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一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一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二十一课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雾 瑞恼 销瘦 重阳 B.凄惨 沙厨 东篱 冷清 C.次第 憔悴 堆积 相识 D.梧桐 黄昏 将栖 难堪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 B.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 C.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 3.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 A.《乐章集》 B.《漱玉词》 C.《花间集》 D.《稼轩长短句》 4.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李清照的下列词句中,从词的风格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D.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 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 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 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 “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威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 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最后作者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尾,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请简要分析。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 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 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 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 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 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暮浓云愁永昼》《武 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 2.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写浓云笼罩,香烟飘散,长长的白昼让人难熬,词人移情于物,渲染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 人更愁。 B.“佳节”一句,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写出词人逢此佳节,更加思念丈夫,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 过重阳佳节。 C.“玉枕”两句,写出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 有一番凄凉滋味。 D.词人末尾三句,描绘自己憔悴不堪、形似黄花的“瘦”,“瘦”是“愁”之因,“愁”是“瘦”之果,两相 照应,十分自然。 E.本首词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下片主要写思夫的深切,用语通俗清新,比喻贴切巧妙,抒情曲折幽深, 形象鲜明生动。 2.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运用了很多与本词相同的意象,但表达的情绪却不同, 请举出两例简要 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1.分析末句“瘦”在词中的妙处? 2.本词前两句与后面几句,在情感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3.对《声声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 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 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 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看到雁想起“鸿 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 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 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 生的坎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四、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硫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友人在郊野漫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B.首联以山峦耸立、田野葱翠、村落绵连,写出了乡野秀美而淡远的特点。 C.农人“插秧针”的场景让诗人若有所思,更坚定了其辞官归隐的决心。 D.诗歌通过描写、议论等方式,表达了对田园风光以及农事的喜爱之情。 2.下列与“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表达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王硅《金陵怀古》) B.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C.造物陈诗信奇绝,匆匆摹写不能工。(陆游《日暮自湖上归》) D.老去读书随忘却,醉中得句若飞来。(范成大《明日分弓亭按阅,再用西楼韵》) 3.诗歌第二联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景物,请任选其中两种加以赏析。 4.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洪炎《野步》诗的首句运用叠词“矗矗”和“田田”,使景物特征更加鲜明,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 《声声慢》开篇也运用叠词“寻寻觅觅,① ,② ”,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 玉盘也”;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③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④ ,不绝如缕”,也 使用叠词来渲染箫声的悲凉幽怨、婉转悠长。 洪炎诗第二句“近是人烟远是村”一句,又让人联想到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村与烟”的诗句 “⑤ ,⑥ ”。 【片段写作】 1.请仿照下面为李清照的一首词《声声慢》写的推荐词,另选一首古诗词,写一段推荐词。 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晓畅易懂。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清照的词,因为它情 感真挚。一首《声声慢》,道出了人间多少愁绪。 2.下面是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就其中一首,将其扩写成一篇不少于 500字的散文。 如梦令(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A项,恼-脑,销-消;B项,沙-纱; D 项,栖-息。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能力。理解诗词中词语含义和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样,一定 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 项”,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是“这光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所以“次第” 的意思是“光景,情形”。故选 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了解识记能力况。A项,《乐章集》作者是柳永;B项,《漱玉 词》作者是李清照;C项,《花间集》作者是温庭筠;D项,《稼轩长短句》作者是辛弃疾。故选 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朗读断句能力。D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断句错误,应为:这/次 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意思是“光景,情形”,不能断开。故答案选 D。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风格的鉴赏评价能力。词的风格,主要是豪放和婉约两类,答题时依据诗 词用语、意象、意境特点来判断其风格。A、B、C三项,表达情感婉转含蓄,表现内心愁情,都是婉约风格, 而 D 项恢弘雄放,是豪放风格。故选 D。 【文本阅读】 一、【答案】1.C 2.(1)连用七组叠词,富有音乐美和韵律美。(2)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凄冷、悲凉的氛围。(3) “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了只身度日的孤单、 清苦的生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对自己晚年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整句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 到整体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 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理解错误。“如今有谁堪摘”是如 今还有谁来采摘?花因憔悴不堪而没有人来采摘,是对花凋谢的惋惜伤感。故选 C。 2.本题考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思,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 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本题既为炼字,又是关键句。从炼字角度分析,本句炼叠音词,七组叠词 连用,极富音乐美和韵律美,从而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营造了凄冷、悲凉的氛围。本句在词的开头,统 领全诗。 句意为: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 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 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表现了作者飘泊异地、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 落感。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有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表现了只 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直接抒发晚年内心凄苦的情感。仅 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整句从迷茫的精神状态到孤独的生活处境,再到整体哀伤的 内心世界,层次清晰地概括了作者的不幸经历和生活状况,以及在身体和心灵上所受到的摧残。 二、【答案】1.B 2.全词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凄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冷容易致病的天气,还是单薄的酒味、 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篇 末托出一个“愁”字,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显得格外深广深厚。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 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 2.本题主要分析融情于景这个手法的,结合题干“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提示,结合词中大量写“秋景”的 词句,秋风、秋雨、秋雁、黄花、梧桐雨等等,再加上词的最后一句中直言的“愁”字,综合分析即可。 三、【答案】1.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词人的 忧愁很浓。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抒写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写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以声衬情, 啪啪的雨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忧苦之情。 2.前人写愁绪,有的说愁有千斛万斛,有的说愁如江如海,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 思绪纷繁,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 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滴尽致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基本能力和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找 出诗中的意象,然后进行赏析,看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在这意境中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词 选取了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意境,表达出词人一种悲伤、孤独和哀愁的感受。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可以先从诗句中的关键词人手,从对词 语的赏析中体会诗中包含的意蕴;抓住表现手法,在赏析诗歌关键诗句时,要注重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进行 赏析。赏析古代诗歌的关键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 体会。此句应该抓住关键词“愁”,这里不言愁多,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繁,从而表达作者的情感, 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 【拓展阅读】 一、【答案】1.BE 2.答案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 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解析】1.B 项,“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有误,“几点催花雨”并不 是“花落如雨”而是“雨点催花落”;E项,《声声慢·寻寻觅觅》创作于后期。从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 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个叠词就可以看出,这与前期的愁情截然不同,这是国破家亡之时的寻觅无着。 2.题干问的是“词尾‘连天衰草’一作‘连天芳草’,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这 是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无论认可哪种表述,都应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分析。这是一首闺怨词,女子期盼良 人,但良人未归,愁情满腹,如认可“芳草”,这是乐景,应从乐景哀情的角度分析反衬的手法;如认可“衰 草”,可以从哀景哀情的烘托角度分析。 二、【答案】1.BD 2.《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 声慢》中的“酒”,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酒”成了借酒浇愁愁却更愁的工具。《醉花阴》 中的“黄花”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里行间透露着李清照那种得意的生活状态,李清照的“瘦” 绝不是在抱怨生活条件恶劣,而是一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 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 落花,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 【解析】1.B项,“何况又不止一次独自过重阳佳节”,文意理解错误。D项,因果分析错误。 2.可以从“酒”“黄花”等意象中选取一个进行赏析,分析二者的不同点,注意结合诗句和意象的普遍含义 分析。 三、【答案】1.“人与绿杨俱瘦”用了拟人手法,一个“瘦”字,写出了主人与绿杨的消瘦与憔悴,人物因 伤春而瘦,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春忧思哀伤之情。 2.前二句直笔写春,写莺歌啄花,写燕翔点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一个 “冷”字,一个“寒”字,一个“瘦”字,表达了伤春凄冷之情。 3.B 【解析】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瘦”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 “瘦”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瘦”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2.解答此题,可结合着这首词的整体意境及关键词来分析,关键词如“冷”“寒”“瘦”,由赏春到伤春的变 化。本词用了反衬的手法,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表达了词人借春光盛衰之过程, 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感,因伤春而引发怀人之悲苦与忧伤之情。 3.解答此题,可从这首词的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B 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 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是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 的愁。所以选 B。 四、【答案】1.C 2.C 3.答案示例:第二联运用远近结合和比喻(联想、用典)等手法描写景物。先写鸟儿从天空飞过,耳边传 来远处灵隐寺疏朗的晚钟之声;再写盛开的百花映带着流水,胜境好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让人联想到桃 花源)。这两句诗形象写出郊野景色的幽美迷人,自然引出后面的理趣“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4.①冷冷清清 ②凄凄惨惨戚戚 ③其声呜呜然 ④余音袅袅 ⑤暧暧远人村 ⑥依依墟里烟 【解析】1.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 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作者是没有归隐 之心的。 2.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 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 皆诗本不言”的意思是要表达随心所愿的一种情感。 3.答对两种手法(或角度);结合诗句内容赏析景色特点、情感主旨、表达效果等。手法(角度)有比喻、 用典、联想、远近结合、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等;从听觉或视觉角度理解“鸟”、从视觉或嗅觉角度分析“花” 等意象均可。要视学生答案的合理程度赋分。 4.本题考查的是名句名篇默写填空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是考查考生对字形复杂字、同音异形字的书写, 本题注意“戚戚”“呜呜”“袅袅”“暧暧”字词的书写要正确。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温润秀洁。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音调和婉。喜欢晏殊的词,因为它文字典雅。 一首《踏莎行》道出了送人伤离多少缱卷深情。 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豪迈不羁,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积极昂扬。喜欢苏轼的词,因为它发人深省, 一首《念奴娇》,道出了英雄多少悲叹。 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自由洒脱,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意境优美,喜欢李白的诗,因为它心高气傲, 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道出了人生多少感慨!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分析所给例句的三个方面:主题、结构形 式,写作方法,做到仿句与例句语言要连贯、风格要一致、情调要符合。本题有一定难度,学生掌握不好例 句的特点,往往在仿写时有随意性。本题要求写推荐词。分析例句可知,仿写形式是:喜欢……的词,因为 它……。喜欢……的词,因为它……。喜欢……的词,因为它……。一首……,道出了……。内容上,要求 选择古诗词,考生写作时注意所写内容要符合作者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 2.【参考例文】 红彤彤的太阳被五光十色的彩霞陪衬,正一点一点地下降,像一只快漏气了的红气球,缓缓下降,又 似一个羞答答的小女孩儿,慢吞吞地躲进山头,不情愿离去。不远处,有一座美丽的六角亭,在朝霞的映 衬下,熠熠生辉,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亭子最顶端的顶角,与夕阳交相辉映,在天空中形成一个美丽的光 环。 看着这美妙绝伦的景象,我深深陶醉其中,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株荷花,,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 舞。我时常想起那一次在溪亭饮酒时的情景—— 我坐在溪亭里观赏着那千姿百态的荷花,只觉得自己被眼 前的荷花深深吸引了。亭子周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水微微泛波,晚霞就像一个魔术师,把无数颗大 大小小的亮点洒在河面上,醉人心弦……河面上传来阵阵歌声,是谁在唱歌?循声望去,原来,是一位坐 在船上的女子,她披着宽衣,卷着衣袖,神色朦胧,也只不过二十出头的年龄。船头还有一壶酒,她一边 撑船,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美景,好不悠闲! 天色暗了下去,耳边也不时传来鸥鹭的啼叫……渐渐,欧鹭也叫累了,躲进了藕花丛,这位女子也有 点累了,兴致也渐渐弱了下去,抬头一看,天色已经完全黑了,这才想起了回家,那哪里才是回家的路 呢?她有些着急了,划呀,划呀,不小心划进了密密麻麻的藕花丛,找不着方向,再用劲地划呀,划 呀…… “扑楞楞——”把一大群鸥鹭都惊醒了,飞向那深邃的黑幕…… 【写作指导】这就要求考生要先理解《如梦令》的内容,把握词中涉及的景物、人物以及人物的活动,同时 还要把握词中人物的情感。如第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意思是“经常回忆起以前到小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直到日暮时分,但因喝醉而忘记 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我争着渡河去,桨 声惊醒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这应是作者年轻时的词作,词中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 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时间是“日暮”,人物的状态是“沉醉”,地点是“藕花深 处”,人物的举动是“争渡,争渡”,现场的情境是“惊起一滩的鸥鹭”,这就让我们好似看到盛放的荷花丛 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词人一连使用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 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如第二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昨晚狂风大作,雨却稀疏,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一觉醒 来,天已大亮,突然想起昨夜风雨,来不及起身更衣便询问起卷帘的侍女窗外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无心 去看,只是敷衍着随口回道:‘海棠花依旧盛开。’听后嗔叹道:‘真的吗,不应是绿叶盛繁,红花凋零吗’”, 这应是写出阁后的生活状态。词中由昨夜到今晨,交代了时间,情境是“雨疏风骤”,人物的状态是“浓睡” 醒来而残酒未消,涉及的人物应有两人,一个是女主人,一个是侍女,一问一答,一所问有深意,一所答漫 不经心。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 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理解了这些内容再来写作就简单了。写作的过程 中要注意适当加入自己的联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