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五课 致云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五课 致云雀

2020-2021 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同步课时练习 第五课 致云雀 【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像征。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 半条盖在他身上。 D.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 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 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 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 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 的爱戴。 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 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 品。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 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B.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 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C.全球 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 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 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 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 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 11月 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 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5.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 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 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清 新,欢悦的特点。 D.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 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文本阅读】 一、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 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2.《致云雀》第 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3.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 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 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二、阅读雪莱的《致云雀》,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本略 1.阅读全诗,完成下表。 (明确) 相似点 不同处 云雀 ①追求光明,蔑视______,都向往 __________ ② 诗人 2.诗篇运用一连串美丽工巧、精心选择的比喻来描绘云雀,使读者与诗人一样获得感性形象。请结合具体 诗句分析比喻的作用。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 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二、阅读杜运燮的诗歌《井》,完成下面小题。 井 杜运燮 我是静默。几片草叶, 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 便是我完整和谐的世界。 是你们在饥渴的时候, 离开了温暖,前来淘汲, 才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但我只好被摒弃于温暖 之外,满足于荒凉的寂寞:有孤独 才能保持永远澄澈的丰满。 你们只汲取我的表面, 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 让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你们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 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 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 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 它们,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 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 绝不逃避,也不兴奋, 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首写的是井,是井的自白,这井也是诗人自己心灵的象征,是诗人的自白。 B.第一节,首句“我是静默”为全诗奠定了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 C.第二节,“你们”指来井边取水的人们,他们因“饥渴”“前来淘汲”。作者以“瞥见你们满面的烦忧”, 写出了取水人的愁苦、凄哀。 D.第四节作者用“表面”和“深处”这对相反的词,展示“井”的“冷寂”,一任“四方飘落的花叶腐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几片”“几朵”“小小”等词,既映衬了井的安静,也与后面的“简单”形成呼应。 B.第 2-6节,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者巧妙地利用水面 的映现作用,写“井”的“瞥见”,其实是一种相互观看。 C.本诗是一首形式自由的现代诗歌并没有刻意押韵,语调平静,节奏舒缓,语速均匀。 D.此诗中关于“井”的描述,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是总体性的勾画,中间的五节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具体的 呈现。 3.赏析画线句子。 4.诗歌中“井”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 1931年版)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 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 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帝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 而产生的意外和惊喜。 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 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 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 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后两节的首句形成复沓,成为两节诗咏唱的基础,虽然一字不改,却在情感上呈现出强化效果。 B.“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将野花如诗般的欢喜化为具体可见的形态,寓诗于画,轻快洒脱。 C.诗人站在全知视角,用第三人称指称野花,易于更加灵活地刻画野花的形象,展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 D.诗歌采用象征手法,咏物喻人,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急促紧凑,情感真挚朴素,充溢着向上的生命力。 3.如何理解野花“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的含意?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下面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描写了一种远离人世的、脱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 清甜、清柔的特点。 B.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 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C.诗人巧妙进行时间空间的构思,从山林到草野再到江面,富有地域特色;在时间上,由清晨到夜晚,非 常紧凑。 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写渔人不仅在意收获多少,更在感受秋意,在悠闲自得中 享受生活。 2.本诗的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本诗的语言。 【片段写作】 1.“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地点进发的人们。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 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 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 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2.请以“致未来的劳动者”或“致攀登者”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要求:运用两种以上修辞 格。不超过 150字。 【基础知识】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然后根据字义字、音辨析字形正误,根据语境关照形旁判断是个 很好的方法,平时积累也应该多借助偏旁识字法。B项,“像征”应为“象征”。故选 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 和艺术表演等。此处指历史与文化关系密切,使用的对象错误。B项,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 觉。此处指注意力集中,应用“目不转睛”C项,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此处指不怕麻烦,应用“不 厌其烦”。D项,等而下之,由这一等级逐级往下。形容逐渐下降或降低。此处使用正确。故选 D。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 项,结构混乱,“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 部门……”后一句换了主语,造成前一句结构不完整,把“自”提到句首。C项,结构混乱,“围绕……为主 题”句式杂糅,把“为”改为“的”。D项,成分残缺,“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缺主语的中心 语,在“保护”后加上“事件”。故选 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 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解答题目。B项,“提倡自由体诗”错误,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诗。故选 B。 5.【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 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 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错误;作者在诗歌的最后是直接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故选 D。 【文本阅读】 一、【答案】(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 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2)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3)①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 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②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 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 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理解含义把握主旨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歌主旨,结合其具体内容把握理解其含 义。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 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 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 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诗人运用了 反衬的艺术手法,用恶劣的环境来衬托云雀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的形象。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答题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雪莱的《致云 雀》,是诗人抒情诗的代表作。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 光明、美丽的象征。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 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 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 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 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 二、【答案】 1.①地面 理想的世界 ②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来说是不 存在的 2.诗歌第二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把自由飞翔的云 雀比作轻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 第八节,直接把云雀比作诗人,说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 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他以“即兴”再次强调好的艺术品应是真情实感的流 露,又以“思想的明辉”突出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理解把握和事物、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 关键词句的内涵,然后分析事物、人物形象的特点。此题要求分析“云雀”和“诗人”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因此,最后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本诗,第二节“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由飞翔的云雀”比作“轻云”,在这 里, “轻云”其实不强调云雀的形貌,而是按照“火向上以求日”的意思写它上升运动的态势,所以,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第八节“像一位诗人,隐身 /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此处诗人把“云雀”比作自己,诗人暗示了他要用他的爱去唤醒人类的同情和爱的理 想,“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又是诗人真情实感的流露,突出了思想在艺术创作中 的地位。 【拓展阅读】 一、【答案】1.D 2.C 3.(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 千古悲欢离合。 4.(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2) 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困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歌内容和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D 项“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 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依托。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 项“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 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不恰当。故选 C。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 效果”,先分析第三节的内容,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 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 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 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运用第二人称“你”更 易于抒发作者的思乡情感,使情感表达更为直接与强烈。由抢谅解的“争战了一部历史”“悲欢”“千年的面 容”等处可知,诗人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悲欢离合。 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 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 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且诗歌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 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 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第三节诗 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说明长城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 的意象。 二、【答案】1.B 2.C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井遭遇损害与折磨时“不躲避”“不兴奋”从容面对、不卑不 亢的品质。 4.(1)沉静、沉默(平淡、自我满足、不事喧哗、甘于寂寞)文中第一节“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几 朵浮云”这是它“完美和谐”的世界,可见其沉静与沉默的品质。(2)高洁、自持(坚韧、不同流合污、大 度包容、默默承受、不卑不亢)在“我”的“静默”与“你们”的“烦忧”之间,“我”的“冷寂”与“你 们”的“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了“井”的高洁、自持的品性。(3)自信。取水人“只汲取我的表 面”,“也只能扰乱我的表面”因为井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我将永远还是我自己”,表达了井的自信。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 项,“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错。开头, 人格化的井说自己是静默的,没有水浪的汹涌,几片草叶,小小的天空飘几朵浮云,就是井里反映的一个完 整和谐的世界,这就是说,诗人的灵魂是安静的,没有什么大的激动,他的世界是完整和谐的。诗中借人格 化的“井”塑造了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生命形象,并以井喻人,赞扬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并不是“凄 苦悲凉”的形象。故选 B。 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 项,“并没有刻意押韵”错。 作者采用了抱韵、换韵和交叉押韵的方式。如第一节中的“叶”与“界”押韵,第二节中的“候”与“忧” 押韵,第三节中“暖”与“满”押韵,第四节中“面”与“烂”押韵,第五节中“面”与“联”押韵,均属 于抱韵;第一至四节韵脚不同,第六节“弃”涤”“己”押韵,第七节“诚”“奋”“声”押韵,而第三节“独” 与第四节“处”押韵,与各节内的韵构成了交叉押韵的关系。故选 C。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微雨来的时候,也苦笑几声”,首先,“苦笑几声”是拟人手法,那么为何“井” 要“苦笑”?联系上面的内容“你们可用垃圾来使我被遗弃,但我将默默地承受一切,洗涤它们,我将永远 还是我自己”“绝不逃避,也不兴奋”可知,人们也许会用垃圾去塞满井口,或者说,以一切污秽的语言来 侮蔑诗人的心灵,心灵里高洁的诗;可他会默默忍受一切,洗涤一切污秽,他永远会是他自己,决不会屈服, 决不会改变自己;也就是是诗人的心灵是“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决不会逃避污秽、丑恶的现实,也 不为一时的喜悦而兴奋。因此,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的写出了井遭遇损害与折磨时“不躲避”“不 兴奋”从容面对、不卑不亢的品质。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 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这首诗写于抗战年代,诗中借人格化的“井”塑造了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生命形象,并以井喻人,赞扬勇 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三、【答案】1.C 2.D 3.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自己的个体生命。 4.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 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诗综合赏析能力。C项,“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 人性弱点”理解错误。文中“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 乐观,充满自信。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D项,“节奏急促紧凑”错误。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 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含义理解的能力,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 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第二节进一步表现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 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 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 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 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故得出野花已将生命完全融入了自然,不再刻意关注 自己的个体生命。 4.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首先应找出直接描写野花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如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 拿来使用。“荒原”一词更让人隐隐地想到野花生存环境之恶劣,人烟之稀少,而野花却不被这样的境遇所 影响,依旧的“向着太阳发笑”,可以得出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在孤独的 绽放与坠落之间,洋溢在它的周围的是它的“欢喜”,它的聪明才智,而这些本身就是一首诗,在风起风收 时自由的咏唱着,自豪地向周围传播着花的芬芳,可以得出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 自由绽放;那动听的声音,那浓郁的芳香,谁不说是一种美?野花的自信让每一个不自信者面对它感到汗 颜!可以得出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 四、【答案】1.A 2.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融合在一起,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 忙后农闲的景象,表现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 项,“远离人世的、脱离尘俗的氛围” 错误,此诗描绘的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并非是“远离人世的、脱离尘俗”。故选 A。 2.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入手,视觉、听觉、嗅觉, 多种感觉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呈现出祥和安乐的画面。“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先是视觉,然后听觉,产生一种隐约、飘逸的意境,“丁丁”表现出声音的悠远、山谷的幽深。诗人使用大 量的比拟修辞,使得情感表达更形象,突出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如“饱食”、“栖息”、“游戏”等。“收起 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运用比喻。湖岸乌桕树的叶影随水波摇曳,似青鳊鱼戏水,渔人产生错觉,连 忙收网。诗人写来,宛如一幅画,妙趣横生。诗人笔下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是世外桃源般的,是明媚淸 甜的,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片段写作】 1.【参考例文】 你,逆行的背影,牵动着多少颗心。伸出你那温暖的手,托起无数的生命。一纸请战书,满满的红手印, 生死线上方显你的深情。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还有一群背影,我看不到他们真实的面目,只知 道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书写者,他们是图片影像的记录者。他们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为城市建设悉心戮力, 为国家发展鼓劲呐喊,义无反顾冲在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们,你们用一颗颗热忱的医者之心诠释了人性 最无价的一面:担当和大爱。虽然你我素昧平生,但你已成为我心中的民族英雄。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 作目的; 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要根据写作 目的和写作对象来确定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要求为“逆 行者”写赞歌且要求是一段抒情性的文字,这要求语言要抒情、深情,可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加感 染力,可以罗列“逆行者”的事迹。当然最主要的是,要把他们的精神品质揭示出来,把他们的牺牲精神、 奉献精神之美写出来。结合这几点具体组织语言即可。 2.【参考范文】 致攀登者: 人生就像是一次攀登!当清晨的初阳跃出云海放射出第一缕阳光时,当春日的小禾吸足雨水拔出第一节 新苗时,当脱离父母怀抱的你迈出蹒跚的第一脚时,攀登,便开始了!著名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人生就 是在登山,只有不断攀登的人,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是的,人生无处不攀登,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原本 就在不断攀登的途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以“致未来的劳动者”或“致攀登者”为题、运用两种以上 修辞格,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现代诗。考生可以选取其中自己最拿手的来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不超 过 150字。选择“致未来的劳动者”,可以写出对未来的劳动者的责任的认识和未来的劳动者美好祝愿。选 择“致攀登者”,可以写出对勇于“攀登”精神的认识和赞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