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20 届高三第一次高考仿真模拟试题 语 文 语文测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是因为礼乐在社会组织和道德教化中发挥了基础作用。 据文献记载,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直到西周中叶,经百 余年努力,殷商的祭祀礼仪改造为周代的礼乐制度才正式完成。‎ 西周所形成的礼乐文明,正是催生儒家学说的母体和温床。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 促使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从而创立了儒 家学派。没有周公,则礼乐文明体系难以建立;没有孔子,则礼乐文明的精神就难以大 白于天下,而这正是唐代以前周孔并称的原因所在。所以,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 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但从产生的次序看,则是先有礼乐文明,后有儒家学说。 周制是孔子心仪的文明形态,儒学则是孔子对于周礼的思想提炼。因此,礼乐制度才是 儒学的社会存在之“体”。‎ 孔子的儒学思想有两个核心概念,即仁和礼。孔子关于仁有许多说法,最基本的是 “仁者爱人”,将仁看作是人与人相亲相爱的真诚情感。孔子以仁为礼的基础,没有仁, 礼就会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进而丧失其化民成俗的功用,这正是春秋时期的文 化困境。他同时强调以礼为仁的前提,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如此说来,孔子摄礼归仁,以仁为礼之内在基础;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 途径。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 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所以,仁与礼是 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礼乐文 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 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 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 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 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 化: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 存在的根基;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 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 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 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14‎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 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 核。‎ C. 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 用。‎ D. 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 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 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 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 )‎ A. 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 神特质。‎ B. 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 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 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 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 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 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 培养的教育体系。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 育的意见》, 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 们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 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 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 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抓好劳 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特殊的目标内容、专门的载体 和语文考核评价办法。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把劳动教育目标树起来,把劳动教育必修 课开出来, 把学生课外劳动实践时间定下来,把劳动周等实践活动搞起来,把考核评 价体系建起来。 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 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以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之后,各个地方做 法不尽相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将劳动教育融入常规课程和校本课程中。例如,在北京,有的中小学校将刺绣、剪 纸等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融入劳技课。‎ 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体验,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例如,湖北有些学校让学生到农 14‎ 场体验挖红薯、割稻子等农事劳作。 开展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教育。例如,江西的学校要求中小学生保持个人物品 及寝室整洁,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家庭中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让教育回归生活,使学生在“劳力"的同时“劳心”,在劳动中受教育,既培养了 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感受劳动带来的光荣和快乐,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交 流和感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摘编自《青年学报》)‎ 材料三:调研数据显示,美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 1.2 小时,韩国 0.7 小时,法国 0.6 小时,英国 0.5 小时,而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 12 分钟。 中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全社会对 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 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 后”或“80 后”,他们中 间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调查还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 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 36. 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 减负政策初衷"。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 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 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此外,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 力不够。数据显示,57. 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 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 社区劳动。此外,各方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 制约,热情不高。‎ ‎(摘编自《北京日报》)‎ ‎4.下列各地的做法,不属于材料二提及的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的一项是( )(3 分)‎ A. 四川部分学校将劳动教育与春游结合,让学生在春游中感受插秧乐趣并了解农耕知识。 B. 广东部分学校邀请农林专家到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农林科普知识。 C. 上海将烹饪、竹编等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使劳动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过程中。‎ D. 陕西开展“两从”主题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从家务做起”、在校“从保洁做起”。‎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那必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产生不利 影响。‎ B. 劳动教育既要同其他的课程与活动构建联系,深度融合,也必须建立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考评 机制。‎ C. 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占比越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也就 越长。‎ D. 为了提升吸引力,让更多学生参加劳动,社区需在劳动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活动的持续性上下 功夫。‎ ‎6.根据材料,请对我国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评价。(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4‎ 14‎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 ‎霍乱之乱 池莉 14‎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 在从事流行病防治工作的三年里,我们每天收到疫情卡片几乎都是肝炎。肝炎的临 床治疗就是那么老一套,枯燥的重复的日常工作消蚀了我的光荣感和积极性,三年过去,‎ 我已经变得有一点油滑和懒惰。秦静不甘平庸,准备改行,她对病毒感兴趣,准备报考 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的研究生。‎ 有一天,我和秦静去供应室领设备。被值班人员敷衍。我很生气,回来抱怨。科室 主任闻达说:“年轻人,你不能老抱怨,我们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医疗系读几 年?最多四年,可我们卫生系却要读五年乃至六年。临床医生懂的我们都懂;临床医生 不懂的,我们也懂。我们是什么?我们是研究人员。我们防患于未然。我们保护人们免 受疾病的侵害。我请你们想想,孰轻孰重,这不是一目了然吗?”秦静冷笑,走掉了。‎ 五点差五分的时候,科室里的人基本走光,只剩下主任闻达。闻达猫在大办公室的 小套间里,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 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 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破皮鞋的大脚。闻达哪里像马来西亚归国华侨,‎ 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传说早在一九五六年,闻达只有二十四岁的时 候,就西装革履地出过国,被特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传说他戴的是金丝 眼镜,穿的是乳白色的优质牛皮鞋。传说他家里有相册证明他过去的翩翩风度和辉煌历 史。现在,闻达主任已经追踪流行性感冒二十年了,同时还不断地增加着追踪研究的项 目,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等。总之闻达主任对所有的流行病都怀着巨大的兴趣 和热情,工作量极大的报告写作使他每天都要推迟约一个小时下班。‎ 霍乱来了,在这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 正在值班的我和秦静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我们傻了眼。我 接连打通我们站张书记和祈站长家里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霍乱疫情。他们都大吃一惊,‎ 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我提醒他们说闻达主任不够安装电话 的级别,没有办法通知他。‎ 张书记大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我赶到闻达主任家时,他正在拖地板。听着我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他的愁眉苦脸 渐渐云开日出。闻达扔开拖把,用命令的口气让妻子给他收拾两件换洗衣服。他妻子说:‎ ‎“住单位不回来了,有这么严重?”闻达说:“霍乱为什么又叫二号病?它是威胁人类 生命的第二号烈性传染病,问题还在于,他们没有谁了解霍乱,只有我,我一直在研究 它。”‎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 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八大科室的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相互打听情 况,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吧”响。‎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 看你的了。”‎ 在防疫站的大厅里,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说:‎ ‎“霍乱疫情,如洪水猛兽。我要赶快讲讲具体方案。”‎ 闻达异常的简洁、异常的有条理使大家统统折服了,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 组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孤菌,具体操作由闻达 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 14‎ 市领导来了,卫生局领导来了,与我们挂钩的这所大医院的院长副院长也来了。 我们很快在郊区找到了感染霍乱的人。并把他所在的村子封锁。‎ ‎……‎ 封锁区隔离了总共十四天。在最后一例带菌者连续三次粪检阴性之后,我们才鸣锣 收兵。‎ 第二年夏天,我放弃了流行病医生这一职业,彻底转行。秦静还在坚持。十几年后,‎ 闻达与秦静合作的关于那场霍乱的论文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年会上宣读。‎ 说真的,我这个人实在是没有勇气为了消灭什么而遭遇什么,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 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但是,在十几年之后,我懂了有一些事情是值 得你去这么做的。闲暇的时候,发生霍乱的那一天经常出现在我的回忆中,我在回忆中 为自己寻找生活的道理。‎ 14‎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有删改)‎ 14‎ A.本文第二段的景物描写简洁生动,既交代了疫情发生前恶劣的天气,也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气氛, 令人印象深刻。 B.“我”领设备被“敷行”以及秦静听闻达讲述后“冷笑,走掉”,由此隐约可见当时防疫工作不 受重视的社会背景。 C.张书记和祈站长与闻达“紧紧地握手”,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二人对专家急切期盼又不免推 诿责任的心理。 D.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叙事自然,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 ‎8.文中闻达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9.霍乱之“乱”表现在哪些方面?给了我们什么瞥示?请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少聪敏,有口辩。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 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 见者莫不称善。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 太于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 议乐,夔与国子博何妥各有所持。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延多附威, 同夔者十八九。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 议寝不行。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数载,迁太子舍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 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五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 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于是拜晋王友。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 司朝谒者。以父免职,夔亦去官。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夔领宿卫, 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 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 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 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夔为弩楼车箱善圈,一 夕而就。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坐父事,除.名.为民。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 时年四十九。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4‎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 夔无父/‎ B.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 夔无父/‎ C.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 夔无父/‎ D.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 夔无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 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 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D.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于惩罚方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 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 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 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 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仕途上,他两次因父亲缘故而被罢免宫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 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 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 作,凭借军功晋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2)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落:笋壳落掉。②长竿:新竹。③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 家居茂陵”。‎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看母笋是龙材”和《李凭篌引》中“空山凝云颓不流”皆属侧面描写。‎ B. “鸟重一枝入酒尊”句,言鸟栖竹枝之景映入酒樽,表现出清冷孤寂的心境。‎ 14‎ C. 两首诗中都运用比喻,一状新竹之形,一摹老竹之声,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D. 相较于第二首中“惹碧云”的古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 ‎15. 竹是诗歌常见意象,寄托诗人情志。两首诗都写到了竹子,请分别分析“新竹”与“古竹”这 个意象,并简要概括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成长启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中“ , ”两句,总结前文的比喻,指出了学习的 本质。 (2)李白《蜀道难》中把夸张与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以水险衬托山势高危的两句诗是:‎ ‎“ , 。”‎ ‎(3)周敦颐《爱莲说》中“ , ” 两句,从香气、姿态角度进行描写, 突出了莲清逸超群的品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中国古代人们在造物活动中不止于满足“形”下之“致用之器”,更不断探寻着 ‎“形”上之“自然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合”“和”思想,渗透于社 会的方方面面。《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世间万物都有 ‎“阴”“阳”之分,彼此相“和”才能 。“合”则“和”,儒家和道家对“和”‎ 的理解 ,无论是道家倡导的与自然“和谐”共处,还是儒家说的“中庸”之道, 本质都是“以和为美”“以和为贵”。( )。《考工记》指出,好的器物制作所 需之“美材” 要符合“天时地气”,然后“巧者合之”。“郑之刀、宋之斤、‎ 鲁之削、吴粤之剑”,无不是先因其地、以其时而取材,然后能工巧匠加以制作才能达 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 和为美”。西周思想家史伯认为“和”是在差异中寻求平衡与统一,而非简单的趋同。‎ 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正是不断地调和“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从自然万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中,探究“和谐共生”之道。‎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绵绵不绝 如出一辙 必需 循环往复 B. 生生不息 如出一辙 必须 周而复始 C.生生不息 异曲同工 必需 周而复始 D.绵绵不绝 异曲同工 必须 循环往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 B.造物最高境界莫过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 C.中国传统造物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天人合一”‎ 14‎ D.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是造物的最高境界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以和为美”,但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B.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以和为美”,同时也强调“和而不同”。 C.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提倡“和而不同”,但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D.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倡“和而不同”,同时也强调“以和为美”。‎ ‎20.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根据示例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 子。(6 分) 示例:比赛夺得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 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 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1)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 ”(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 熟语,可以说“ ”;甚至还可用“ ”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2) 比赛平局,可以直接说“战平”;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互交白卷” “ ” “ ”“ ”。‎ ‎21.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人物,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不少于 80 个字的评论,谈 谈你对他的认识。要求:紧扣人物身份;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 分)‎ 人物:荆轲 屈原 苏轼 毛泽东 鲁迅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民的表现让世界人民为之折服点赞。请以“你 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仿真模拟 ‎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B项,“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D项,“形成于”错,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可知,“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2【答案】A 14‎ ‎【解析】A项,“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错误。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3【答案】B ‎【解析】A项,“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错误。结合“若要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就要学习孔子思想”分析,“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结论绝对化。C项,“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错误。结合“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分析,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D项,“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错误。结合“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分析,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4.B (A项为劳动体验 C项为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 D项为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劳动教育)‎ ‎5.C(“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占比越大”无中生有。)‎ ‎6.值得肯定:‎ ‎①国家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政策设计全面、合理,出台意见具有指导性。‎ ‎②各地各级部门积极响应和行动,大力加强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待改进:‎ ‎③认知缺位,家校、社区协作不够以及种种限制,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每点2分,共6点) ‎ ‎7.(3分)C(“推诿责任”分析有误。)‎ ‎8.(6分)①爱岗敬业,坚守初心。科室的人下班后他还在研究工作,多年坚守岗位。②精通业务,临危不乱。他是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疫情发作后,他胸有成竹,举措得力。③生活朴素,不重仪容。头发凌乱,穿着破皮鞋。④为人耿直,直言不讳。霍乱来临,他直言问题严重,直截了当,当仁不让。‎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表现:①生活方面。霍乱严重危及生命安全,扰乱了日常生活的安定。②抗疫工作方面。防疫站各科室对疫情认知不足,恐惧混乱。③职业选择方面。一些防疫工作者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徘徊。‎ 警示:①应该重视防疫工作,防患于未然;②坚守初心,不改职业操守。‎ ‎(“表现”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警示”2分,答出任一点即可;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 ‎10. A ‎ ‎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常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 “颇为有识所哂”中,“为……所”被动句式,之间不断开,排除B;“杨素甚奇之”中,“杨素”主语,之前断开,排除D;“素每戏威曰”中,“戏”的宾语是“威”,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 ‎11. D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右迁等也属于惩罚方式”错误,“除名”指即开除官籍,“右迁”则指升职,二者所指不同。‎ ‎12. B 。B项,“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错误,原文是“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应该是礼乐两个方面,而不只是凭借以音乐才华。‎ ‎13. (1)于是苏夔、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签名。朝臣大多依附苏威,赞同苏夔的占了十分之八九。‎ ‎(2)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 ‎(1)“俱”:共同;“署”:签名;“十八九”:十分之八九。每点1分,句意2分。‎ ‎(2)“领”:兼任;“以”:凭借;“勤”:致力于。每点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自幼聪敏,很有口才。八岁能诵诗书,同时懂得骑射。十三岁时,随其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杨雄比赛驰射,赢得杨雄骏马而归。十四岁时到国子盗,与众儒辩论,言辞意趣颇有水准,见者无不称赞。成年之后,博览群书,对音律尤其自信。当初他的名字不叫“夔”,他的父亲改成这样,颇为有识者所嘲笑。入仕担任太子通事舍人。杨素非宫赏识他,常戏弄其父苏威说:“我杨素没有能干的儿子,他苏夔也没有能干的父亲。”后来与沛国公郑泽、国子博士何妥商议宫廷乐礼,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持己见。于是苏费、何妥共同写了一份奏议,让百官在自己赞同的方案上签名。朝臣大多依附苏威,赞同苏夔的占了土分之八九。何妥愤怒地说:“我讲学(席间函丈:讨论、钻研学问时,保持丈许距离,以便指画)四十多年,反被一个毛头小儿所屈辱!”苏夔由此获罪,议案被搁置没有施行。著《乐志》十五篇,用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几年后,调任太子人。后加武骑尉。仁寿末年,文帝语令天下举荐通晓礼乐之本的人,晋王杨昭当时担任雍州牧,推举苏夔应举。苏夔与各州所推举的五十多人觐见,高祖(隋文帝杨坚)望着苏夔对侍臣说:“只有这个人,才符合我下令推举的心意。”在这时,苏夔与晋王结为朋友。隋炀帝即位,调任太子洗马,转任司朝谒者。因为父亲被免职,苏夔也一同离任。苏夔后来历任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辽东之役,苏夔兼任值宿守卫,凭借军功被任命为朝散大夫。当时皇帝正致力于开拓疆土,前来朝贡的少数民族络绎不绝。皇帝曾经从容地对宇文述、虞世基说:“四方少数民族相率服从,要到朝廷参加庆典,鸿胪这个官职,必须归属仪容善美使人景仰之人。是否有多才多艺,容貌仪表美好,可以接待酬对宾客的人,去做这件事呢?”朝臣都推举苏夔。皇帝认为很合适,即日任命他为鸿胪少卿。这以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相继爆发起义,所到之处聚众起事,苏夔遵奉诏命巡抚关中。突厥围困雁门关,苏夔兼管东面事务。苏夔制作弩楼、车箱、曾圈。一个晚上就完成了。皇帝见到之后认为很好,苏夔凭借军功晋升通议大夫。因为父亲之事获罪,被开除官籍当了平民。又遇到母亲去世,哀伤过度而死去,时年四十九岁。史臣说:苏夔志向见识沉着敏捷,正直高雅,值得称赞,如果老天延长其寿俞,就足以子承父业,增光添彩。‎ 14‎ 14. D ‎ 15. ‎ 15. ①新竹拔节千尺、脱却尘泥,寄托了作者的凌云之志;②古竹梢可拂云、挺拔坚韧,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③启示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错,第一首写新竹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若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表达作者对它的喜爱;第二首写古竹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表达对古竹的喜爱;作者并没有对新竹与古竹进行比较,“作者更喜欢第一首中‘抽千尺’的新竹”,于文无据。‎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同时考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诗中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一首,“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美,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竹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之中的现状,诗人把新竹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表达诗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没有泯灭雄心壮志,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第二首,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可表现出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感叹。谈成长启示时,要结合新竹和古竹的形象特点及作者的生活经历、志趣感情,可写“我们即使遭遇坎坷,也不能泯灭凌云之志”。‎ ‎【点睛】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的题目,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 ‎16.(1)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4‎ ‎17.B(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绵绵不绝:形容多,连续不断。如出一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文章、言论一样精彩,或不同的事情产生相同的效果。原意为不同的曲子有着相同的影响,同样精彩。必须:副词,一定得要。必需:动词,一定得有。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含重新开始的意味。循环往复:强调重复出现或者进行。)‎ ‎18.C(语段陈述的话题是“中国传统造物活动”,故排除A、D两项;“中国传统”应该修饰“造物”,而非“天人合一”,B错。)‎ ‎19.B(“虽然……但”错误,应该为递进关系“不仅……也”;“以和为美”与“和而不同”的语序从上下文可以看出。)‎ ‎20.(1)败北/折戟 饮恨赛场/铩羽而归/屈居亚军 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 ‎(2)握手言和/难分伯仲/难决雌雄/平分秋色 ‎(每空1分,表达正确,合乎要求,即可得分)‎ ‎ ‎ ‎21.解析▶对人物的认识,要体现在细节上,通过描写细节来挖掘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思想精神。在写评论的过程中要注意整散结合。另外,还应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答案▶荆轲:一剑,承载国之重负;一歌,咏尽生离死别;一笑,彰显英雄本色。他有勇有谋,重诺守信;他睿智沉着,智对危局;他忠义刚直,视死如归;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然而,纵使他豪情万丈,终逆不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潮流。时势造英雄,亦能亡英雄。‎ 鲁迅:他是文学界的一座高峰,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他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先驱,为民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是人们思想上的指路明灯,为无数青年提供了精神食粮。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他始终把“国家”二字深深地记在心里,并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一切。他是当之无愧的最虔诚的爱国者,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垂不朽。‎ ‎22.作文 1. 根据高考评分标准打分(略)。‎ 2. 补充评分建议:‎ 1) 本次起评分不低于44分。‎ 2) 文章结构清晰,言之有物,抒发真情实感,对“你”处理巧妙又合理,文采较好,可考虑50分以上;‎ ‎ 能结合当下现实,选取典型人物,感情真诚,文从字顺,可考虑47分以上。‎ 14‎ ‎ 完成写作,中规中矩,卷面不凌乱。44分以上考虑。‎ ‎ 完成写作,文脉阻塞,通篇无突出的优点,可考虑42以上。‎ ‎ 残篇按照高考评分标椎,再酌情处理。‎ 1. 写作方向 标题是一个判断或命题。包括两个关键词:‎ ‎1)“你”既可以指人,也可指地。‎ 指人,既指外在面貌,更指精神面貌。可以是“忙碌”,为抗疫而奔波、而战斗;可以是“无畏”,不惧风险,勇敢逆行;可以是“坚韧”,或是长期坚守在疫区,或是忍住动性“宅”在家里;或是“拼搏”,拼时间,拼速度,拼狠劲儿……‎ 如:逆行而上,不断研测的你,就是中国为民赴命的样子;‎ 不留名姓、不需收条为灾区默默捐款的“你”,就是中国有担当、有情怀的样子 指地,可以是“武汉”,坚挺、忍耐、可以是一些社会团体,虽是局部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某些精神。‎ ‎2)“就是”一词决定着作文题必须就“同质精神”作文章。“中国的样子”,指的是国家形象和国家的精神风采。“中国的样子”实是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度结晶。践行生命至上 愈是艰险愈向前,在困难中砥砺奋进,不向困难屈服,不被疫魔吓退,无私奉献,襟怀宽广(胸中不仅装着自己,更多地装着别人 ‎3)核心主题,谈“中国精神传承”。所选的“点”,一定要具体,一定要生动,一定要有代表性,一定要对应“中国的样子”。若是记叙文,可以是蒙太奇组合或人物精彩典型片断拼接+重章叠唱式的咏叹;若是议论文,可采用如下纵向评价式结构:‎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历史的样子;‎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现在的样子;‎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未来的样子。‎ 14‎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