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广安市北京师范大学广安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语 文 第I卷(阅读题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唐诗反映了唐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从东汉未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统一以前,长期分裂动荡,中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展开在一个较之秦汉时期内涵要繁富得多的背景之上。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国力的上升,文化的昌盛,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兼包并容的政策,这一切又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因而唐人精神活动的天地是广阔的,精神生活内容空前丰富。 唐代是一个健康的、富有活力的时代,特别是唐前期,主导面是积极向上的。唐诗则反映了唐代人的总体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的事功精神,“济苍生,安黎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登高丘,望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广阔胸襟,“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气与热情,这些,作为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主调,在唐诗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唐诗中李白式的对权贵的蔑视和傲岸,杜甫式的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念,王维、孟浩然式的希企隐逸、爱好自然,岑参、高适式的负气横行、向往边疆,乃至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那种游子恋母心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那种告老回乡的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科场获胜后的狂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那种新婚的羞涩,“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种宫女失宠的哀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苦恋,“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那种宗教情绪,无不一一呈露,情态毕肖。 (摘自余恕诚著《唐诗风貌》) (《光明日报》) 1. 对唐诗繁荣的社会基础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3分) A.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对儒释道三教以及各学派采取的兼容并包的政策。 B.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代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经济繁荣、国力上升、文化昌盛。 C.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生活的天地广阔和精神生活的内容丰富。 D.唐诗的繁荣是因为唐人的精神文化内涵繁复和精神生活自由活跃。 解析:1.D项偷换概念 2. 2.第3段所举诗句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表达准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精神生活的反映是具体细腻的。 B.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的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 C.唐诗对各个人物的各种生活侧面都进行了具体细腻的反映。 D.唐诗具体细腻地反映了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解析: ! “式”表“各种类型”,而不是“各个人物”。文章第2段是写精神生活的总体风貌,第3段是写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 3.根据自己对所学唐诗的感悟,结合本文的观点,你认为以下推导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唐诗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怀现实、参与政治的热情。 B.唐代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唐人的诗句就较少伪饰和拘朿。 C.唐诗既继承了古体诗,又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D.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 解析:根据第1段后半部分信息的提示,可知唐诗对儒释道三教的兼容与吸收“使唐人的精神生活处在相对自由活跃的状态,可以多方面吸取,自由发展”。而不是“使得唐代诗歌非常富有哲理的意味”,此说法属无中生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C ) (5分) A.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解析: ! 解析:B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因; D项,老科学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 E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 5.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5分)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 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 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全文中筛选出出现 “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注意要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从客观原因看,根据材料一第1段“优惠的政府政策……”等信息可概括出①;根据材料一第3段“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材料三第3段“对世界潮流的融入”等信息可概括出②: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最后一句,材料二第2段“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等信息可概括出③。从主观原因看.根据材料一倒数第2段可概括出④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3分) A.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守明的美好形象,就是在与母亲收人家的彩礼、偷偷监视女儿约会等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B.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守明与未婚夫分别后见一黑影,大吃一惊,原来是母亲,这一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情节就颇具匠心。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更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未婚夫和守明约会时随意把鞋插进口袋,分手时又主动与守明握手,表明他虽是一个农村青年却有现代意识。 ! 解析:A项,“对比”的说法不正确。C项,所举的例子不能证明“地方色彩”。D项,所举之例不能证明“有现代意识”。 7.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3分) 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②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8.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6分) (第一问)守明是一个有着朴实、善良、柔顺品性和传统美德的农村的青年女性形象。 (第二问)①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满怀憧憬;②对未来人生和未知命运感到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守明对彩礼的羞涩态度、对男方的想象都表现了她的朴素,守明最终还是做了一双合脚的鞋表现了她的善良,不要求男方试鞋表现出她的柔顺。守明内心的甜蜜想象表现出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担心男人走远和约会回家时的沉默,都表现了守明内心的不安。 二、古代诗文阅读 (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 ! 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9.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3分) A.齐人伐燕,取之 伐:攻打 B.系累其子弟 系:捆缚,拘禁 C.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违背 D项,倍:扩大一倍。 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3分) 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解析: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句、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逐步排除错误选项。“反/其旄倪/止其重器/”是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反”后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中,“则”解释为“那么”,用在后一句的开头,排除D项,故选C。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3分)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如今齐国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5分) 有很多诸侯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②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5分) ! 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 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齐宣王说:“有很多诸侯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企盼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4—16题。(12分) 泥溪 ! [宋]洪咨夔 沙路缘江曲,斜阳塞轿明。 晚花酣晕浅,平水笑窝轻。 喜荫时休驾,疑昏屡问程。 谁家刚齐①饼,味过八珍烹。 【注】①齐:(jì),通“剂”,调也。调和味道谓之剂。 13.下列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BC ) (5分) A.诗歌首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用一“塞”字,把斜阳的光芒写得具体可感,温暖明亮,用字新警峭拔。 B.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傍晚的花朵喝酒而泛上红晕;平静的水面绽放笑容,生动形象展示了景色的优美。 C.颈联通过叙事、议论来抒发感情。因“喜荫”而“休驾”,因“疑昏”而“问程”,诗人表情神态也尽在其中。 D.尾联“味过八珍”看似无理,实则巧妙。因为它真切地揭示了饥肠辘辘的旅人在天色将晚时的独特心理,让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E.诗歌题材平凡,远近结合,先写远望之景,再写眼前之景,布局精妙自然,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解析:B项,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那夕阳映照下的野花颜色不正像姑娘酒后脸上淡淡的红晕吗?而那水面上的一轮涟漪又多么像姑娘脸上的笑窝!”以美人脸色喻花色,以美人笑靥喻水波。应是比喻;C项,议论的表达方式错误。 1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7分) ①热爱自然,轻松愉悦的心情。前两联通过蜿蜒的沙路、明亮的斜阳、柔美的晚花和浅浅的涟漪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留恋景色又急于赶路的矛盾心情。第三联描述诗人既担心时间已晚急于赶路,又留恋树荫不愿离去的矛盾心理。 ③对归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日暮时分,飘来炊饼的香味,诗人感叹,这种味道胜过于玉盘珍馐。 ④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诗人的心情,应注意抓住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字词,并结合人物活动、景物特点加以分析。本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通过诗中的“明”“笑”“喜”等字词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第三联描述诗人既担心时间已晚急于赶路,又留恋树荫不愿离去的矛盾心理;尾联写日暮时分,飘来炊饼的香味,诗人感叹,这种味道胜过于玉盘珍馐,表达了对归家生活的向往之情。(前面三点各两分,最后一点一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8分) ! 15. 1. 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诗句,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也蕴含着要与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精神。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句子是“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第Ⅱ卷(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3分) ①一进动物园,我们就径直来到“澳洲馆”看考拉,它们样子憨厚,一举一动总是慢悠悠的,显得_____可爱。 ②即便是这些水草,也像它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水一样_____无垢,使人心旷神怡,完全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③目光短浅的人由于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④尽管这只是一次_____,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A.尤其 清静 从而 演练 B.非常 清静 进而 演习 C.非常 清净 从而 演练 D.尤其 清净 进而 演习 解析:①“尤其”,表示更进一步;“非常”,表示程度很高。句意中没有对比之意,应选用“非常”。②“清静”,指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清彻,干净。结合语境“水草像湖水一样”,应选用“清净”。③“从而”,用于下文开头,表示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进而”,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而“忽视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应当用“从而”。④“演练”,演习训练。“演习”,按照预想的方案进行实地练习。按照句意,两个词均可以用在句中。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3分) A.如果一定要把“超女”这种充满商业气的大众娱乐形式列入艺术的范畴,说其玷污了艺术,不如说是在自贬艺术的身价,“怒斥之拳”打错了靶。 B.省教育厅宣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今秋开学后高校助学贷款将全面实施“新法”。 C.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使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也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 D.“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出现是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体现了岛内相当程度上的反对“台独”、追求和平和双赢的主流民意。 解析:(A.表意不明,“是在自贬艺术的身价”的主体模糊。C.关系颠倒,“使母语……”一句应与“造成了……”一句位置互换“不仅……也”的内容互换。D.语序不当,“相当程度上”应移至“体现”的前面,作状语。) !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C )(3分)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其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是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解析:本选段选自《瓦尔登湖》,作者登上一座小山,俯瞰瓦尔登湖, 看湖面“波平如镜”,一片平静,似乎什么都没有,这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是紧承②中的“只有一些掠水虫”而言的,形成了“只有……还会有"的句式,与后文形成了“或许……或许……”的句式,因此②①相连,是俯瞰之景。然后作者远眺,看到“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画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⑤中的“它”正是指代④中的“一条鱼”,③中的 “全部的圆弧展露了”紧承④中的“三四英尺的圆弧”,所以④⑤ ③相连。所以,此题正确的答案应为C。整个语段按照先俯瞰, 再远眺的观景顺序展开。 19.阅读下面一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1.请为这组漫画拟写标题:__________。(不超过6个字)(2分) 2.请概括这组漫画的寓意:__________。(3分) ! 答案:1.(示例)变化; 2.讽刺有些人在轻易得到之后就不珍惜的现象。(从“别人的才是最好的”或“‘距离’产生美”等角度来作答也可。) 解析: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拟标题的做法:首先要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和漫画的主题,然后可围绕讽刺的主体或主题拟加标题;拟题可以直接以讽刺主体命名。 2.概括寓意的做法:首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为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这幅漫画要特别关注其中的文字,从一开始“多么精美的艺术品”的感叹,到最后得到之后“现在看来并不太精美”的感慨,变化非常大,其讽刺的现象自然就出来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病毒一开始可能在局部范围内暴发,不构成全球威胁。一旦____①____,人们才开始投入人力和物力研究。美国将感染医生接回国内,等于____②____。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人类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控制方法。目前在制备疫苗中可能出现了一些困难,但____③ ___。 答案:①构成全球威胁后 ②将活病毒主动带回国 ③这些困难会逐渐解决(符合大概意思即可给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母鸡在孵鸡蛋时,同时孵了一只鹰蛋。小鹰自出壳之日起便跟一群小鸡一起生活,从没觉得自己跟小鸡有什么不同。有一天,小鹰看到有只鸟在凌空飞翔,便问道:“那是什么?”有只小鸡答道:“啊!那是一只鹰,百鸟之王!”“哇!但愿我也能像它那样飞翔。”小鹰满怀敬畏地说。“别妄想了,”小鸡说,“你不过是只鸡,鸡是飞不起来的!”听了这话,小鹰非常沮丧。于是继续啄食,过着鸡一般的生活。 作文示例: 不会飞的小鹰 有这样一个故事:母鸡在孵蛋时,同时孵了一只鹰,小鹰自出壳那日起,便和一群小鸡一起长大,它没有认为他跟小鸡有什么不同。一天,仰望天空,小鹰看到有只鸟凌空翱翔。于是问到:“那是什么?”有一只小鸡答到:“噢,那是一只鹰,百鸟之王”“哇!但愿我也能像它那样飞翔!”小鹰满怀敬畏的说。“别妄想了”小鸡说, ! “你不过是只鸡,鸡是飞不起来的。”小鹰甚感沮丧,于是继续啄食,过着鸡一样的生活。 为什么小鹰最终只能像小鸡那样生活?我想正是因为它缺少自信,没有勇气去尝试的缘故! 读着这个故事,我不仅又想起了自己从小到大妈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要对自己有信心,尝试着去做,你会成功的。”是的,每当我遇到困难而胆怯的时候,妈妈总是用这句话来鼓励我。 自信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的,人生的路曲折而漫长,只要你迈步,困难和挫折就不可避免。这时,如果有自信作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便能不再畏惧风雨的肆虐,从重重困境中奋起;只要有了信心,便能勇敢地走出苦涩与沉重,便发觉生活原本是那样美好;只要有了信心,纵使眼前的天空一片阴霾,也能微笑着坦然地面对。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心,就像失去灵魂的一具躯壳,永远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等待他的又非再次失败而何? 然而,我们人身体里往往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在与自信作对,这些东西往往比困难和嘲笑还容易阻碍我们前进。那便是自卑。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外界强大困难的压力下产生的。就像故事里的那只小鹰,它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它生活在鸡群之中。身边的小鸡给他的强大苦难的压力使它心中产生自卑。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失去了和困难斗争的勇气,更谈不上追求上进了。要想克服自卑,就必须磨练坚强的意志,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人人都有所长,只有引来火种,烘干自卑的潮气,智慧的干柴才会腾起熊熊火焰。 如果那只小鹰能够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克服自卑,也就同样能像那只鹰一样,展翅高飞,凌空翱翔,成为百鸟之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