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14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14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练习14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经百年鼎革方有今日恢宏人文气象的清华大学校园,早已跻身全球最美校园之列,这是数代清华人________、孜孜营建的心血成果。在对清华校园做出卓越贡献的建筑家中,论作品数量之盛、规划筹谋之妙、设计淬冶之精,关肇邺院士的功劳________。‎ 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    ),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198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扩建工程启动,这个重担落到了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关肇邺的肩上。面对重重考验,关肇邺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图书馆三期的设计。建设时间跨度将近百年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庄严肃穆的中央主楼、雄伟壮观的新天文台等众多建筑作品,以令人惊叹的手法精心组成整体群落,________,突显出清华学术传统的延绵启承与博大精深。‎ 时光的磨洗没有使关肇邺设计的建筑________,相反,他对清华园空间文化的“结构性创造”与“基因级贡献”被时间擦拭得愈加清晰、明亮。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千方百计 一枝独秀 相得益彰 黯然失色 B.殚精竭虑 一枝独秀 珠联璧合 相形见绌 C.殚精竭虑 首屈一指 珠联璧合 黯然失色 D.千方百计 首屈一指 相得益彰 相形见绌 解析: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形容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句意强调费尽心血,而不是想尽用尽办法,应选“殚精竭虑”。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句意是功劳最大的,应选“首屈一指”。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自己的好处。句意说各种美的建筑凑在一起,应选“珠联璧合”。黯然失色: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和光彩。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句意没有相比较之意,应选“黯然失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大学的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B.大学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是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 5‎ C.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的标志是图书馆,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D.大学的图书馆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往往成为校园人文景观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解析:前文“作为一校文脉之所系”,后文的主语应该是“图书馆”,排除B、C。“标示出一所大学的思想深度与视野广度”与下文“是大学精神的守护者”紧密衔接,排除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 A.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推广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B.关肇邺设计了清华建筑,不单是清华人心灵故乡中一代代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C.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量度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更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 D.关肇邺设计的清华建筑,不单是一代代清华人心灵故乡中最珍贵的记忆背景,更成为衡量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建设的文化标尺。‎ 解析:A项,搭配不当,“推广”与“标尺”不搭配。B项,搭配不当,可以把“了”改为“的”;语序不当,“一代代”应移到“清华人”前面。C项,不合逻辑,后两个句子顺序颠倒。‎ ‎4.生活中,精美的文案无处不在。它们总是能够以巧思妙想、新词丽句轻易“击中”你的心灵,让你为之击节赞叹。然而文案之“美”并不是难以名状的“神物”,也不是无迹可寻的“天路”。请根据下面两组文案,指出它们因何而美丽,并赏析其表达效果。(6分)‎ 甲组:‎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甲骨文 何以为尊,我有中国。——何尊 随“玉”而安。——丝缕玉衣 ‎ ‎ (选自《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宣传海报)‎ 乙组:‎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莫高窟第146窟 姿态可以飘,心态必须稳。——莫高窟第172窟 当生活对你一脸严肃时,不妨冲它卖个萌。——莫高窟第61窟 ‎ (选自敦煌公益活动“智慧锦囊”)‎ 答:示例:①甲组,巧妙运用谐音、拆词的方法,将文物的名称与含义完美结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加深对文物的理解。‎ ‎②乙组,利用反义词,让看似矛盾的词语碰撞出和谐、富有哲理意味的表达效果。(每组手法1分,效果2分)‎ 5‎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水调歌头》中,苏轼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人生和自然都难以完满的哲理;《蜀道难》中,李白用“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渲染环境的苍凉;李煜在《虞美人》中则用“春花秋月何时了”感慨自然界的轮回更替。‎ ‎(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的豪情。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近一百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5‎ 材料二:“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庥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在此期间,于敏“善于抓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在一些复杂纷乱的现象中,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使认识有所前进。通过于敏的办法,氢弹机理研究略去了求解辐射流体力学方程带来的巨大麻烦,大大减少了计算工作量。‎ 谈到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何祚庥院士以“足球队”作比喻。他说:“球队在场上踢球,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往往是场外教练和举足射门的前锋,于敏正是这支足球队的教练兼前锋。关键时刻,临门一脚、应声入网的总是他。”‎ ‎(摘编自人民网《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材料三:于敏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称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 对于别人说他是氢弹之父,他总是婉拒。他说:“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因为保密,几十年来,于敏经常“失踪”很久,家事全靠夫人孙玉芹打理。晚年,他居住的卧室里依旧是80年代的简易铁床,客厅依旧悬挂着诸葛亮《诫子书》中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仍然保持着从小的两项爱好:听京剧和看古典文学。‎ ‎60年代,九院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到新疆做一次靶场试验取得成功,回到北京后,九院所有人都出去迎接,唯独不见副主任于敏——他正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节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于敏在青少年时代历经国难,目睹了积贫积弱的国家遭受到的深重屈辱,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他日后投身科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 B.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于敏没有流泪,睡得踏实;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吟诵《出师表》却泪流满面,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 C.于敏在物理方面的才华从他以北大物理系第一名毕业时就初步显露了出来,在后来的氢弹研究道路上,他不仅获得了诸多大的奖项,还赢得了世界声誉。‎ D.三则材料虽然出自于不同的新闻媒体,但从中都可见科学家于敏的形象,其中对人物语言的直接引用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 解析:“原因在于前次成竹在胸,这次结果难料”主观臆断,且“结果难料”与材料要表现的主旨不符。‎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5‎ A.于敏在73岁时所作的《抒怀》诗,将国家命运、时代风云、个人经历融为一体,高度概括了这位科学界泰斗沉默而又轰轰烈烈的一生。‎ B.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核物理学家,于敏带领他的团队用三个多月克服重重困难,实现氢弹原理突破,上演了核武器研究界著名的“百日会战”。‎ C.在有关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的研究中,于敏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发挥到极致,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庥的高度评价。‎ D.除了挚爱的核武器研究事业外,于敏始终保持自己对京剧和古典文学的喜爱,在整个九院都去迎接试验成功的邓稼先归来时,他却躲在宿舍读《红楼梦》。‎ 解析:“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快速抓住本质,得到了何祚庥的高度评价”分析有误,原文“总能理出头绪,找出物理上的原因”,不等同于“快速抓住本质”;且何祚庥高度评价的是“于敏在氢弹研制中的贡献”。‎ ‎8.作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中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淡泊名利,谦逊。为了氢弹研究事业,隐姓埋名几十载;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呼;晚年生活依旧简朴。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国家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上级分配,转行研究氢弹。③意志坚定。于敏热爱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坚持奉献几十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