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 语文试卷 ‎ ‎ ‎ 出题人:董文颖 审题人:尹玲惠 ‎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 ‎ 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 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 ‎ 刀。‎ ‎ 第Ⅰ卷 阅读题(1-16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 ‎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1. 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 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 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 B.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 开对话了。  C.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 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 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 ‎ 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 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 话。  B. 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 ‎ 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 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 ‎ 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 D. 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 ‎ 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 ‎ 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  B.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 ‎ 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 ‎ C.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 ‎ 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 ‎ 合。  D. 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在此意 ‎ 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 (3) 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 ‎ 唯物论者启示录 ‎ 赵凡 周敏 他曾经有过华丽的家世,在“伤痕”岁月中度过22年光景;22年前,他气概冲天,有《大风歌》作证;22年后,他将抒情变成了反思,于是,有了我们喜爱的系列读物——《绿化树》《灵与肉》《我的菩提树》……他后来有一种创想,将这一系列总体命名为《唯物论者的启示录》。这位深深迷恋马克思唯物理论的人物就是我们熟悉的作家张贤亮先生。    除了在文学上的建树,张贤亮还有很多文人以外的传奇活动。他号称“中国作家中的首富”;曾经是宁夏文联主席,如今却成了“堡主”,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    张贤亮祖籍江苏,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是民国的外交官,父亲是热血青年,早年攻读于哈佛商学院,“九·一八”事变以后,回国革命,于张学良旗下任职。西安事变之后主力经商,家财丰厚。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除了衣食无忧之外,给予张贤亮更多的是良好的教育、深厚的文化根基。童年是短暂的,在张贤亮13岁的时候,家庭已经开始破败。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1951年,张贤亮携母来到北京,在39中读书,但却因为出身问题肄业。15岁的张贤亮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最苦难的时候父亲在监狱中死去,年幼的张贤亮不得不扛起生活的重担,那一年他18岁。1955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在这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平静地生活和创业。    年轻的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萌发了抒发情感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写诗,他所抒写并且期待的新时代并没有如愿而至,适得其反,就是这首《大风歌》使得张贤 亮运交华盖,被定为右派送进了离银川市30里路的一个农场劳改。    就这样,22年的苦难开始上演。于牢房内外,张贤亮几进几出,反反复复,最青春有为的年龄在其中虚度。劳改生活毕竟是苦难的,每天劳动18个小时,只有6个小时用来睡觉吃饭,生活苦难,精神也无从找寻归属感。张贤亮说:“那个时候接触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这本书让我活下来。”这本书张贤亮反复阅读了数遍,也正是这本书让张贤亮懂得了运营方略,在新时代玩转文化产业。    重新获得自由的张贤亮试图重新拿起笔杆抒发诗情,秉持这样的文学观念,张贤亮的小说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于这个社会深层的反思感,张贤亮颇为自豪和自傲的是自己的文字总是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在小说的创作上,张贤亮如鱼得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他作品多产的时期。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能够给经历那个年代的人以心灵的震撼,反思顺应了新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张贤亮开始转换角色,有心经营起了文化事业。他成了影视城的董事长,如今城堡在影视圈已经颇有影响,吸引了多个剧组到来,《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一席谈话,无由地更加生出感叹来。他不似惯常文人那样“只表不为”,仅仅只会愤怒、哀叹、忧怨,他坚持他的“有为哲学”,试图于社会有一些作为来。他会反思,往往一针见血;他在反思之余还有行为,将文化附着于物品之上生产价值,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也改变了周围的生存环境。这就是他给予我们的唯物主义启示录。    因而,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这一点让人感叹。    相关链接: 张贤亮(1936—2014),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等,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长达22年。1979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等职,并任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15岁时的张贤亮因家庭出身问题中学肄业,告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后,就带着 母亲和妹妹来到甘肃准备创业。 B.“文革”末年,张贤亮重新获得自由,从此他又重新执笔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 等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  C. 张贤亮最青春有为的年龄是在劳改农场度过的, 在苦难的生活中,为了活下去,‎ 他反复阅读《资本论》 。‎ ‎ D.历经22年的“伤痕”岁月,张贤亮的文学活动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创作转向以反 思为主的小说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 5. 张贤亮在文学创作和文化产业经营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请 ‎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6. “作为一个文化人,张贤亮始终走在先锋的行列”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 ‎ 括。(6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 栗子•立子 ‎ 许福元 ‎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 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吧西边的辅路 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   “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 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 “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 ‎ 非常痛恨,“我”在老地方等就是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 ‎ 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 ‎ 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诚信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吧”,既与开头“一 ‎ 家一家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立子的爷爷为过于宠爱、放任立子而自责,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 ‎ ‎ “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 8.小说用怎样的叙述方式安排故事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 于忠,字思贤。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转太子羽军校尉。‎ ‎ 世宗即位,迁长水校尉。寻除左中郎将。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果如所量。赐帛五百匹。又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 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阿衡王室,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不宁详亦惭谢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以忠器能,宜居其位。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 忠既居门下,又总禁卫,遂秉朝政,权倾一时。初,太和中军国多事,高祖以用度不足,百官之禄四分减一。忠既擅权,欲以惠泽自固,乃悉归所减之禄,职人进位一级。旧制:天下之民绢布一匹之外,各输绵麻八两。忠悉以免之。‎ 世宗崩后,高太后将害灵太后。刘腾以告侯刚,刚以告忠。忠请计于崔光,光计万全,忠等从之,具以此意启灵太后,太后意乃安。故太后深德腾等四人,并有宠授。忠以毁之者多,惧不免祸,愿还京师,欲自营救。灵太后不许。二年四月,除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将军如故。‎ 神龟元年三月,复仪同三司,疾病未拜。 ‎ ‎ (选自《魏书•于忠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遇既不宁/详亦惭谢/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 ‎ B.遇既不宁详/亦惭谢/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 ‎ C.遇既不宁/详亦惭谢/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 ‎ D.遇既不宁详/亦惭谢/以平元禧功/封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崩,古代常用山塌下来比喻天子的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 B.授、转、迁,都是古代官职变动的用语,其中“转”多指平级调动。‎ ‎ C.父忧,这里是指父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死去,须解职回祖籍守制。‎ 语文试题 第7页(共10页)‎ ‎ D.弱冠,古代男女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于忠年轻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于忠为人 ‎ 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 ‎ B.北海王元详是皇帝的叔父,权势很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元详的心意给他营造 ‎ 各种东西。于忠当着元详的面问王遇,为什么要阿谀附势,损公而惠私。‎ ‎ C.于忠因为诽谤他的人很多,害怕有灾祸,想要回到京师设法自救,灵太后没有允 ‎ 许。神龟元年,朝廷再次授予他仪同三司之职,他因为患病没有就职。‎ ‎ D.于忠把持朝政,权倾一时,想要用小恩小惠笼络百官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将所 ‎ 有官员都进位一级,并免除天下百姓的所有赋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 ‎ ‎ ‎(2)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此诗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鲈鱼正美”:《晋 ‎ 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④“南冠”“楚囚”:出自《左传》,为囚徒的代称。“南冠”即楚冠。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 ‎ 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 B.颔联描绘的是秋夜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 ‎ 相结合,饶有情致。这是作者的名句,杜牧因此称他为“赵倚楼”。‎ ‎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 ‎ 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 D.尾联既用西晋张翰和春秋钟仪的典故委婉抒写胸怀,又用“不归”“空”直抒胸 ‎ 臆。‎ ‎ E.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 ‎ 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除了尾联的典故外分别借用哪些古诗常用意象 ‎ 来表达这些情感的?请简要分析。(7分)‎ (3) 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 ‎ (2)陆游《书愤》中抒发年老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阿房宫赋》写秦对人民掠夺殆尽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 第II卷 表达题(17-23题,共80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上干云霄 干:gān,冒犯、冲 有俊鹘抟水禽 抟:tuán,环绕盘旋 ‎ B.技经肯綮之未尝 肯綮:xié,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 ‎ 技盖至此乎?盖:通盍(hé)‎ ‎ C.直栏横槛 槛:jiàn,栏杆 廊腰缦回 缦:màn,萦绕 ‎ D.歌数阙 阙:què,遍。 辟易数里 辟(bì)易:整治 ‎ 18. 下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 法国在海地遭遇失败后,财力上捉襟见肘,所以将一大块地盘以一千五百万美元 ‎ 的代价卖给美国。‎ ‎ B. 行刺从来就不是什么值得光荣的事,也不是什么值得歌颂的事,我认为,荆轲刺 ‎ 秦王,不足为训。‎ ‎ C. 很多优秀的作家在作文时是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的,因为他们都已经掌握了既定 ‎ 的写作原则和规律。‎ ‎ D. “三思而后行”要求人在面对问题时沉着冷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 ‎ 心仔细思考,师心自用解决问题。‎ 17.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A.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普遍憧憬幸福而自由的退休生活,并且希望能够享受更长时间 ‎ 的退休时光是大家普遍的愿望。‎ ‎ B.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 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 C.教育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培养了大批“书呆 ‎ 子”“啃老族”,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缺失。‎ ‎ D.传统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 ‎ 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 20.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对于管理者来说,面对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尤其是负面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信息公开有据可循,对社会关切有 ‎ 所交代。‎ ‎ ①第一反应是掩饰、回避,其实并不奇怪 ‎ ②必须以制度的名义予以确认语文试题 第9页(共10页)‎ ‎ ③出于自身形象和利益的考虑 ‎ ④这样的心理举世皆然,没有什么国情的差异 ‎ ⑤差异在于有无明确并且可行的制度约束 ‎ ⑥重大事件发生后,多长时间内对外公布信息,公布到什么程度,多久更新……如 ‎ 此种种 ‎ A.①④⑥②⑤③  B.①⑥②③④⑤‎ ‎ C.③①④⑤⑥②  D.③②④⑤⑥① ‎ 21. 根据上下文,从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 ‎ 母)(4分)‎ ‎ 《兰亭集序》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作,通篇遒美劲健,变幻万端,在章法、‎ ‎ 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间疏密大致相等,‎ ‎ 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① 。结构上,‎ ‎ 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② ;或修长,或浑圆,突 ‎ 破了隶书扁平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 ‎ 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 ③ ;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 ‎ 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④ 。‎ ‎ 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  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 ‎ 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  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 ‎22.下面是朱光潜《诗论》中的一段文字。请用一句话概括朱光潜对陶渊明的评价,‎ ‎ 不超过15字。(4分)    自钟嵘推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 ‎ 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 ‎ 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 ‎ 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渊 ‎ 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一方面,他处处都最近人情,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 ‎ 的风格。‎ 四、写作(60分) ‎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 ‎ ‎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 ‎ 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美,这满足了不少男女的爱美之心,但 ‎ 也有人认为这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 ‎ 现在有一款“反美颜”应用软件问世。该软件号称能消除美图效果,将“美 ‎ 丽”瞬间“打回原形”。不少人坦言,上社交站再也不用担心被欺骗了,但也 ‎ 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 ‎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 语文试卷答案 一、‎ ‎(一)论述类阅读1A(曲解原文 ) 2D(强加因果) 3C ”加速了”错 ‎(二)实用类阅读4D.(A,18岁 , B重要作家之一 , C目的与结果混淆) 5 原因 ①出身(曾有过显赫的世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深厚的文化根基),②经历(‎ 家庭破败,学业未成,父亲死于狱中,因诗作被打成右派,使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思想基础),③读《资本论》(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懂得了“有为哲学”和经营方略。)(每点1分)   6①年轻时代通过诗歌《大风歌》书写并期盼新时代的到来;②“文革”之后,创造了大量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反思小说,走在文学先锋的行列;③在文学创作如日中天的时候,放弃了宁夏文联主席的显赫职位,经营起了文化产业,潜心经营自己的“另类作品”。(每点2分)‎ ‎(三)文学类阅读 ‎7.CE (A“就是要”无中生有或过于绝对。 B主题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D“爷爷为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而自责”无中生有,“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 8 ①倒叙(2分)②增加了小说的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1分)③避免平铺直叙  9①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2分)②从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1分) 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1分)③从主旨表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立子”,使“子”立,巧妙暗示小说主题。(2分)  ‎ 二、‎ ‎(一)文言文 10.A 11.D “弱冠”,只指男子20岁,女子不行冠礼,女子的成年礼叫“及笄”,满15岁。 12.D 原文中“旧制:天下之民绢布一匹之外,各输绵麻八两。忠悉以免之”,免除的应是“绵麻八两”,而不是全部赋税。‎ ‎13.①元禧阴谋反叛之际,世宗在外,由于事变发生得非常仓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②所以停止你现在的外任,委付以朝廷内务。你应当早晚勤奋无所懈怠,不辜负我的期望。”‎ 参考译文:于忠,字思贤。年轻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于对她稍有指责而被治罪。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太和年间,被授予武骑侍郎之职,又转任太子羽军校尉。‎ ‎ 世宗即位,于忠迁任长水校尉。不久任左中郎将。元禧阴谋反叛之际,世宗在外,由于事变发生得非常仓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忠向皇帝进言说:“臣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宠,忠心于王室。我父亲任领军,被委付留守京城之重任,早已有所防备,皇上您不用有什么担忧的。”世宗立即派于忠骑马奔赴京城观察动静,果然如他所料。赐给他帛五百匹。又对他说:“我赞赏你的忠诚,现在给你改名为忠。”‎ 于忠因为父亲去世居丧而去职。没过多久,又被起用而官复原职。后改授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因是皇帝的叔父权势很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随元详心之所欲而给他营造各种东西。后来有一回因为公事,于忠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对王遇说:“殿下是我们魏国的周公,辅佐王室,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用具,你自然应当向朝廷禀报,为什么要阿谀附势,损公而惠私呢?”王遇听了坐立不安,元详也感到惭愧而谢罪。于忠又因为平定元禧反叛有功,被封为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不久迁任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于忠每每由于其耿直的气质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忿恨。元详当面斥责于忠道:“‎ 我担心你会死在我前面,而不担心我会死在你前面。”于忠说:“人生于世,生死自有定分,如果我应当死于你北海王之手,想要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你北海王也不能杀死我。”‎ 高肇畏惧于忠的为人,想要秘密地把他逐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一个要镇,凭于忠的才识和能力,最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于忠出任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世宗)秘密派遣中使传令给他说:“(你离开朝廷,)我好比手足被剥夺,心里无所寄托。所以停止你现在的外任,委付以朝廷内务。你应当早晚勤奋无所懈怠,不辜负我的期望。”‎ 于忠既官居门下省,又总领宫中禁卫,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当初,太和年间军国之事繁多,高祖因为财务用度不足,把文武百官的俸禄减去四分之一。于忠既然擅权,想要用小恩小惠笼络百官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全部归还所减去的俸禄,所有官员都进位一级。原有的制度规定:天下百姓每人每年缴纳绢布一匹之外,还要交绵麻八两。于忠全部予以免除。‎ 世宗驾崩之后,高太后打算加害灵太后。刘腾将此事告诉了侯刚,侯刚又告知于忠。于忠向崔光请教应对的办法,崔光定下万全之计,于忠等人按崔光说的做,把这个意思全都告诉了灵太后,太后的心情才安定下来。因此灵太后深深感激刘腾等四人,并对他们都有宠授。于忠由于诽谤他的人很多,害怕遭到祸害,有心要回到京师,想自己设法自救。灵太后不同意。熙平二年(517)四月,朝廷授任于忠为尚书右仆射,加授侍中,将军之职仍照旧。‎ 神龟元年(518)三月,朝廷再次授予他仪同三司之职,他因为患病没有就职 (二) 诗歌 14. BC(B不是夜景而是拂晓“拂曙”,C不是拟物而是拟人)(4分)‎ 15. 情感:故园之情,归隐之情,(欲归而不得的无奈、人生易逝、好景不常等)。(3分) 意象:①南归之雁 ②篱菊(陶渊明) ③寥落辰星 ④哀婉笛声⑤枯菊(落红)⑥深秋。(一条1分,但没答前两条扣2分,其它任选两条2分。)。(7分)‎ 16. ‎(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2)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奈何取之尽锱铢 17. C(A.抟,意思错,课文里应该解释为持、抓。 B綮,注音错,应读qìng D字形错,应为阕; 字义错,“辟易”课文是退避之意。 )‎ 18. D贬义 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9. D(A.杂糅 B“不仅”移到“电子商务”后 C“经过”掩盖主语) 20. C 21.DCAB(各1分)22.陶渊明是最接近人性的隐士和忠臣(4分) 23.材料由两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围绕“自拍美颜”的现象展开,先呈现现象,再围绕具体的“自拍美颜”现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1、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体现。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无可厚非,甚至也可以说是理直气壮。所以,考生对此角度 可持肯定态度。但是,人的形象美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人为的刻意之美,也有自然的朴实之美,有外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而从材料中所反映的以及生活的实际 情况来看,“自拍美颜”这种做法无疑是一种人为的刻意之美,是强调外在之美的一种表现。“自拍美颜”‎ 确实能让人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美化,但刻意的终究 不能长久,也有“见光死”的危机,单纯的美化外表而不注重内在的美化,那么,对形象美的认识也是肤浅的。所以,同样是追求美,但是以什么为美以及对何为美 的认识却能区分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也为“爱美之心”的理解留下来了辩证思考的空间。‎ ‎2、自拍美颜是对真实的掩盖,是自欺也是欺人。此角度和前一角度形成对比,是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负面评价。因为借助各种自拍软件的神效,通过柔化、磨 皮、增白、瘦脸、美瞳等美化处理,虽能得到一张张赏心悦目的美照,但却无法真正改变容颜,换言之,自拍美颜只是一个通过美化软件幻化而成的假象,假就是 假,即使以假乱真,但终究无法代替真实,自拍美颜只是对真实容颜的一种掩盖,自欺的同时也欺人。而过度迷恋自拍之人也大多是缺乏自信之人,无法面对真实的 自己。其实,当一个人足够自信、内心足够强大之时,并不会把外在的容颜视作炫耀的资本。就如“我很丑,但我很温柔”,这是一种自我肯定;就如马云虽其貌不 扬,但站在人群中,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此角度适宜顺向立意。‎ 第二自然段整体上与第一自然段构成对比,“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相对而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引导考生拓展对某个具体现象的认识。而本题则通过“反美颜”与“自拍美颜”的对比使考生对“自拍美颜”现象的认识更为清晰而理性。本段材料同样提供了几个不同的立意角度:‎ ‎1、“反美颜”软件能消除美图效果,让虚假的美丽回归真实。这其实对前文“对真实的掩盖”的一种回应,真实始终是真实,不管如何掩盖,终有被识破的一天,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2、“反美颜”软件可以避免欺骗的产生。这也是对前文“是自欺也是欺人”的回应。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存在因“自拍美颜”而引发的一些欺骗行为,尤 其是在愈加开放的络时代,络社交越来越成为我们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而沟通交流的首要条件即是真诚,缺乏真诚的沟通交流必然是无法长久的。借助自拍软 件的神效,一切都看上去很美,但往往与真实存在一定差距,而“反美颜”的问世无疑打击了此种“自拍美颜”的现象。同时,此角度也反映了我们以貌取人的错误 认识,正是我们大部分人过分强调外表,以貌取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自拍美颜”现象的泛滥,若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关注外在美,而是注重内在 美,那么也不会产生过分自拍美化的现象。‎ ‎3、“也有人认为将真实的生活美化一下又有何妨?”,此角度表达了对“反美颜”软件的不同看法,认为适当地美化真实是可以接受,是无伤大雅的。对于 此角度的立意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从肯定的角度来看,适当地美化个人形象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就如化妆,既可以悦己,也可以悦人,通过适度的美化,把自 己的最好一面展现在他人的面前,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及他人的一种尊重。延伸开来,例如现实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等,这些文学创造手法都是在基于社 会现实的基础上适当想象和夸张,不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吗?所以具体到个人形象而言,只要是在真实基础上的适度美化,未尝不可。从否定的角度来看,认 为生活的真实无需美化,要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只要言之有理。这样的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佛山一模的写作内容其实就是如何看待“自拍美颜”的现象,只要围绕“自拍美颜”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正向、反向立意皆可,也可辩证立意。‎ 正向立意有:自拍美颜是爱美之心的一种体现,是对美的追求;自拍美颜,悦己,也可以悦人;适度美化自我,未尝不可……‎ 反向立意有:拒绝刻意之美,呼吁真实之美;自拍美颜,掩盖真实;自拍美颜,是自欺也是欺人;反美颜,呼吁真实;接收并悦纳真实的自己;反美颜,以诚相待;真实的自己,无需美化……‎ 辩证立意有:适度美颜,生活更精彩;内外兼修,人生更美;尊重真实,适度美化……‎ 依据由个别到整体、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本次佛山一模的含意其实就是由“自拍美颜”这个个别的、具体的生活现象引发的对生命(生活)真实的思考,究竟 是尊重、还原生命(生活)的真实还是美化生命(生活)的真实?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整体,通过自拍神器美化个人的形象也是对自身生命(生活)状态的美 化。以此类推,个人如此,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实也同样存在着究竟是尊重、还原生活真实还是美化生活真实的思考。如考生能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本次 一模的写作范围将是相当广阔而富有时代意义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材料含意必须由材料内容引出,不能抛离“自拍美颜”这个内容大谈生命(生活)真实,当 然,如由“自拍美颜”现象引申论述城市形象、国家形象、民族形象的真实与美化问题,这无疑是符合题意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