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 15 -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来源于第2段,原文说“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是杜甫学习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长处,他的论诗作品“采择与欣赏”的方面广,也体现了这一点;并不是对古今长短诗歌进行“正面评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做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原文第3段是说“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人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选项中说“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属强加因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 D - 15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是对立论前提即第1段相关内容的推断,原文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对其之前的诗人进行论述,属无中生有。B项,是对第2段一处细节所作的推断,原文说“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并没有“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的相关论述,属无中生有。C项,是对第3段相关论述的推断,原文说“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然而”表示转折,说明杜甫与前两种态度不同,且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杜甫的赞美之情,故“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的推断不正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杜甫在夔州 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 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城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估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 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作《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 - 15 - 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只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 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 (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4.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很有特色,下列各项不属于这个特色的一项是(3分)( ) A.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 B.有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 C.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 D.有的诗雕琢字句、推敲音律,如《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解闷十二首》等。 答案 D 解析 这个不属于杜甫的创作题材,而是他的创作技巧、风格。 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 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 C.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 D.杜甫在夔州时身体多病,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由于这个缘故,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 答案 A - 15 - 解析 B项,“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原文的意思是说使读者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D项,“这个缘故”不仅仅是身体原因,还有生活的限制。 6.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6分) 答: 答案 ①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②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③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读文本,筛选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信息,如第二段“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开始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第三段“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等,对以上信息归纳概括,分条答出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兵车行 六月的喀喇昆仑山依然贼冷。风裹起细碎的沙砾,拍打得车体啪啪作响。 “同志,请开快一点。” 司机慢慢地扭头看了我一眼:“这车,不能开快。” “真见鬼啦!” “你!”司机的脸冷峻得像块冰岩,但很快又恢复了常态,“你不知道,这车……只能跑这么快。” “耽误了病员怎么办?” 司机神情坚毅沉稳,催促是没用了。我把头往后一靠,想象着病中的上官星。 不知这次领导怎么开了恩,竟派车专程送我。一辆军车静静等候在卫生队院子里,车厢用帆篷严严实实地罩着,夜色下犹如一块巨大的岩石。 这不是上官星的卡车吗? 车子颠了,司机竟如临大难,绕车察看了一圈,发现一切完好无损才不安地驾起车缓缓前进。 “自己班长的病一点也不急,车上的东西倒这么经心!”我嘀咕着,心想,这车要是上官星开,早就飞起来了……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去5700哨卡处理病员的命令,司机就是上官星。车子呼地窜了出去,罗盘上的指针一下就指到了八十。 “开这么快干什么?” “不是去救护战友吗?哪能慢慢腾腾!” - 15 - 一团旋风旋起高高的尖柱,在山谷间游动。我感到头有点疼痛。 “不大好受吧?这儿是死人沟,海拔四千米以上。” “你少唬人!谁不知道前面是个兵站。” 他哈哈大笑起来:“那不是灯火,是鬼火,一代代的商队留下的,我们哨卡就守卫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多有意思!” 车灯下,路两旁尽是片片白骨。我胸口直跳,只想快点走出这死人沟…… 司机突然停车,看看路线,才慢慢开过河。磨磨蹭蹭,上官星的病……我想起那天过河的情形:他会不会是自那以后病倒的呢? 那天水势真吓人!只记得上官星挠着脑袋思索片刻,一咬牙:要闯了! 他像尊铁塔稳操着车艰难推进。突然,车熄火了;立刻,冰决撞击着车体,水从门缝直往驾驶室灌! 忽地,我闻到股浓浓的酒味——上官星举着酒瓶咕咕嘟嘟地猛喝! 这么深的水、冷的冰,怎么可以…… 他光身站在齐腰深的水中,用手摇柄狠劲地摇着发动机,摇柄猛击着水面,整个车都在晃动。 我仿佛觉得站在水中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那冰冷的水似无数把锥子,直往骨头缝里钻…… 车发动了!他磕碰着牙踏进驾驶室,我只管为他擦身上的冰水,忽然,他咳嗽了,先是一声两声,很快成一串…… ………… 车子开始登山了。曲曲弯弯的盘山公路紧贴着悬崖,一头钻进了天,难怪叫它天神达坂。恼人的司机走一阵就停下来检查,稍微有点灌风的地方都要严密堵好。我连催他的力气都没了。“顶住,这次一定要闯过达坂,上官星在等……” 那天天气可不像今天这么平静。刚挨上达坂,挡风玻璃上顷刻就落满一层雪。上官星打开车门,将身子探到外面辨路,不一会儿就成了个雪人,脸色发紫,眼睛又红又肿。 正行间,不料车子被一块暗冰滑了一下,半个后轮已经掉到了路外,那雾腾腾的深谷像只张大了嘴巴的饿狼! “冰雪太厚,车挖不出来了。趁天还早,我步行去哨卡上搬兵。” “我跟你一起走!” “开玩笑,雪这么深,海拔又高,你怎么行?这是打火机,冷了就点燃汽油。祝你……保重了。” “你也保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打湿了我的睫毛。 他对我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瞥。雪地上一串深深的脚印,仿佛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牵动着我的心…… - 15 - 像谁把一盆鲜血泼给了夕阳,天际间一片艳红;满山满谷的冰雪静静地注视着天空。风照旧在刮,雪地上卷起层层白浪。绕过一段“之”字形的山路,整个哨卡豁地展现在眼前。几十名战士,分列两行,肃立在大门旁。蓦地,我看清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戴着一朵小白花……我急切地问朝我走来的连长:“上官星呢?”“秦月同志,”连长沉默片刻,才说:“上官星同志……牺牲了。” 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战士们从车上抬下一副盖着白布的担架,担架上躺着的就是上官星! 原来他就跟我在一辆车上,难怪司机把车开得那样的慢,那样的经心…… 我扑过去,呆呆地注视着他坚毅安详的神情,感到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连长告诉我,在几天前的一次巡逻中,车子受到大雪的陷阻,上官星徒步去前面踩路,不幸掉进了几丈深的雪窟,战友们把他扒出来送到卫生队,结果……没抢救过来。上官星留下话:把他送回“家”,埋在积雪的山岗;希望秦月能到哨卡为他送行,因为在所有熟识的战友中,只有我这个唯一的女性。 “秦月同志。”连长拿来一封信,信里是上官星写给我的一首诗: 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我们同在永恒的天上;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 (取材于唐栋的同名小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兵车行”为题,既是对小说情节内容的高度概括,又暗示了社会背景,赋予作品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B.上官星已经牺牲,他就静静地躺在送秦月去哨卡的军车的车厢里。这个最后才解开的悬念并不让人意外,因为在情节叙述中已留下了多处伏笔。 C.“仿佛无数朵白花在眼前旋转起来”,这一心理刻画简单而深刻,通过人物心理感知的变形,表现出上官星的牺牲给秦月带来的巨大心理震动。 D.死人沟、天神达坂等处都是小说情节的关键连接点,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描写,更是美与力的象征,充满着诗性意味。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标题“兵车行”并未暗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8.小说以秦月的视角,在现实与回忆的两次“兵车行”中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 15 - ①这种叙述方式使情节富于变化,使节奏更加紧凑,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②回忆与现实交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烘托了上官星勇于牺牲奉献的英雄形象,凸显小说歌颂英雄爱国情怀的主题;③两次“兵车行”一快一慢,交织叙述,在对比中增强了二者的反差,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考生可以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与主题表达、阅读效果等方面考虑。从情节结构上看,将两次“兵车行”交织叙述,使节奏更加紧凑,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与主题表达上看,小说双线交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上官星的形象更立体,突出了歌颂英雄的爱国情怀的主题;从阅读效果上看,将回忆中“兵车行”的“快”和现实中“兵车行”的“慢”交织叙述,设置了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9.小说结尾处上官星留给秦月的小诗,堪称全篇展现主人公人格魅力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诗句体现了小说主人公为祖国守卫边疆、英勇献身的崇高爱国主义理想;(2分)②诗句体现了主人公在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奋力实现生命超越的顽强精神;(2分)③诗句体现了主人公追求人与人之间真诚、温暖情感的浪漫情怀。(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需要结合小说的内容及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如由前文可知,诗句中的“理想”指的是主人公崇高的爱国主义理想;“美丽的夜晚,我们闪耀着理想”,主人公为救战友在山间疾行、不顾寒冷下水发动车、在高海拔的雪地里步行搬救兵,他因崇高的理想而忘却了生存环境的恶劣,“美丽”“闪耀”展现了他奋力实现生命超越的顽强精神;“我是星星……永恒的天上”,以“星星”与“月亮”的关系比喻主人公与战友之间的情谊,体现了主人公对真诚、温暖的情感的追求。据此作答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 - 15 - 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答案 D 解析 “帝变色”,句意完整,其后可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尔”,代词,这样;“叵”,音pǒ,兼词,不可;“我”作“叵”的主语,应从“我”前断开,据此排除C项,选D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未冠,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答案 A 解析 “未冠”不是“弱冠”。“未冠”是未到20岁,“弱冠”是刚到20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 15 - 答案 D 解析 含意激切但言辞质朴只是他讽喻诗的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5分) 译文: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5分) 译文: 答案 (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关键词:假,名器,四方,与。每词1分,大意1分)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关键词:首,亟,得,期。每词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为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白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着,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捕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捕凶犯作为要求(或期望)。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堕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任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说: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 - 15 - 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淡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 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答案 C 解析 C项,“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15.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答: - 15 - 答案 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每点3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咏物诗是咏杜鹃花的,层层相扣,渐次推进,先从杜鹃上着眼,然后过渡到杜鹃花,最终言志,表达故国之思。宋朝灭亡后,很多遗民诗借杜鹃典故寄托亡国之恨、家山之恋,一时成为风气。这是情感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诗歌由杜鹃引出杜鹃花,使得诗歌内涵极为丰富,更加渲染出杜鹃哀美的特点。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杜鹃啼血猿哀鸣”一句展现出诗人被贬后的内心的凄怆与悲凉,突显出诗人的郁闷悲伤,同时也衬托出环境的恶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马嵬》(其二)中,用对比手法警示后世,点明题旨的诗句是:“ , 。”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写尽王昭君一生悲剧的句子是:“ , 。” 答案 (1)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 一千多年,荒而不废,塌而又起,金黄的茅草屋顶,如同一艘不沉的航船,在岁月的长河中漂浮,在人心的海洋里远航。从古到今,亿万人 来到这里,站在柴门边看草堂内外的景象,亲近宅院中的一草一木,倾听园林里的天籁回声。踏着 ,( ),人们寻寻觅觅,追随着诗人的屐痕。这里的一切,都可以衍生出诗篇。这些诗篇,起于一个伟大灵魂,源于青萍之末,振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杜甫草堂,是成都的魂魄所在,也是中国诗史上的一块 的碧玉。无论世界发生多大的变化,它总是莹光耀眼,安安静静地映照着人世,使无数 的心灵趋向优美,归于沉静。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络绎不绝 康庄大道 独树一帜 心烦意乱 B.络绎不绝 曲径通幽 举世无双 心烦意乱 C.川流不息 康庄大道 举世无双 黯然销魂 D.川流不息 曲径通幽 独树一帜 黯然销魂 答案 B 解析 ①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川流不息:事物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前者可以有目的地,后者无目的地,此处有目的地,是杜甫草堂,故选“络绎不绝”。②康庄大道:宽阔平坦的大路。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根据草堂的语境,应选“曲径通幽”。③举世无双:形容极其罕见稀有。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后者不可用来形容“碧玉”。④心烦意乱:形容心情烦躁, - 15 - 思绪纷乱。黯然销魂: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根据语境,应选“心烦意乱”。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穿过花树田垄,徜徉在幽静的竹林间 B.穿过幽静的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 C.穿过幽静的竹林,徘徊在花树田垄之间 D.穿过、徜徉在幽静的竹林、花树田垄之间 答案 B 解析 A项,不合逻辑,应为“穿过竹林”“徜徉在花树田垄之间”。C项,“徘徊”与语境不合。D项,“穿过、徜徉”与“幽静的竹林、花树田垄”搭配不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敲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B.这些诗篇,源于一个伟大灵魂,起于青萍之末,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C.这些诗篇,起源于青萍之末或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D.这些诗篇,起于青萍之末,源于一个伟大灵魂,拨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弦。 答案 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将“敲击”改为“拨动”;B项,不合逻辑,应由具体到抽象,先“起于”,后“源于”;C项,表意不明,对“起源”界定不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仰望的高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 ① ,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激情澎湃,豪放飘逸,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曲折迂回, ② ,更具继承性。 ③ ,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 ②更关注现实和民生 ③李白代表着青春(每句2分) - 15 -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段阐释李白和杜甫作为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代表,比较两人的诗的不同风格。第一空根据前面一句“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中提到李白和杜甫,而其和后面“那么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等信息,这两句话之间是假设关系,第一空处一定是说李白作为“诗仙”的情况。可知要填的内容是“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第二空据前面说李白的“更关注理想和未来”,以及后面一句说的杜甫诗的风格,可知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所以要填的是“更关注现实和民生”。第三空由后面一句“杜甫代表着暮年”可知要填的内容与前一句也是并列关系,内容上相对,可以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李白代表着青春”。 21.下面是新闻报道中的部分文字,请在阅读后写一则新闻短评,表明自己的观点,100字左右。(5分) 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夺冠。雷海为说,自己7岁起读诗,喜欢诗词中文字的韵律感,至今仍随身携带一本《唐诗三百首》。从20岁离家起,雷海为已经在外漂泊17年。做礼品销售那几年,每周末他都会去书店看诗词,在书店里背完,回家后默写下来,下次去书店校对一遍。如今做起了外卖小哥,在等餐间隙,其他人都在看直播、打游戏,雷海为却拿起手机背诗。尽管物质生活并不如意,但是在他看来,“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挥之不去。 答: 答案 (示例)雷海为的物质生活虽然并不是特别如意,但他有着超脱的精神追求,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艰苦的生活是乏味的,诗意离自己很远。然而,雷海为却告诉我们,生活艰苦时,阅读便是抵达诗意最便捷的方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物质生活并不如意”“‘诗与远方’是一种永恒的追求”。评论的切入点要小,见解要新。把握题干要求,明确自己的观点;结合雷海为的行为进行阐述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陈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一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陈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要购买一元的行李货品票。陈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抱着孩子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不合理,坚决不交这一元钱,而司机拒不开车。为了这一元钱,陈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陈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后,陈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审题角度不是唯一的,如果出现多个人物,每一个人物都可作为一个角度来审视,在审视时要抓住他的行为与思想之间的关联。 第一,从乘客的角度。她认为公交公司的规定不合理,她有实际困难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而使她做出“对峙、报警”等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她这样做对不对呢?我们应该怎么看,从肯定她的角度可以这样立意:坚持原则,维护个人的利益。从批评她的角度则可以这样立意: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罔顾他人的利益。 第二,从司机的角度。他执行公司的规定本身没有错,但没有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而造成这场原本可以避免的混乱,因而可以这样立意: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社会效益为先;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应该发扬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三,从双方关系的角度。如果对立双方都能本着互谅互让的态度来解决事端, - 15 - 这样的事或许就不会发生。因此可以这样立意:人与人之间要有谦让的精神,要学会忍让,学会让步,学会礼让,学会体谅他人,为他人着想等等。 能选取上面的任意一个方面的立意来写都可以认为是切合题意的。 [佳作展台] 宽容成就美丽 宽容不是公交车上的“对峙”,不是公交车上的你推我挤,更不是司机与乘客间不可开交的争吵,宽容是整齐有序的上车,是司机那善意的建议,是乘客那真心实意的遵守…… 当炎炎烈日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凉快;当凛冽寒风时,留些宽容给自己取暖……而不至于被烈日烤得发晕,让寒风吹得发颤。相信吧,宽容成就美丽。 学会宽容,你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喜欢斤斤计较的人吗?喜欢小题大做的人吗?是的,没人会喜欢这种人,也更没有谁会喜欢成为这样的人,这样让人讨厌、厌恶的人。那就学会宽容吧,在争吵时,想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冲动时,想想“君子不计小人之过”;在错误面前,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一些不必要的伤害也就不会发生,不快乐的记忆也就不会存在。倘若马加爵能释怀那些嘲讽,能宽容同学们的那些讪笑、讥讽;倘若马加爵能学会宽容,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社会上也许就多了几位国家栋梁。 学会宽容吧,就像一句名言所说:“将别人的不好写在沙子上,那么风吹过,一切也就随风而逝。” 一个团体,若总是处于争吵,处于互相猜测,互相怀疑中,那么,可想而知,所有的活动都会像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没有女排那群互相宽容的姑娘们,会有女排那振奋人心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欢呼吗?没有冰上芭蕾那群舞者的相互宽容,会有那曼妙的“芙蓉出水”吗?没有那相互协调、将心比心的舞蹈者,会有那感动国人的《千手观音》吗?团体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努力与出众,而是十几个人或更多人的共同宽容、互相体谅创造的。看吧,郭吴跳水组合正是凭借那宽容之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跳跃。 学会宽容,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忘记等于背叛”?我主观地认为,有时忘记不是背叛,那只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宽容,宽容他对自己曾经的伤害,但宽容绝不是纵容、懦弱。宽容日本对中国曾经的伤害,才能让我们怀着一颗“求同存异”的心态来发展双方的友谊,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但宽容绝非认同,我们一定要唾弃日本篡改历史的恶劣、丑陋之举。该宽容的要宽容,该唾弃的要唾弃,这才是新时代的中国人对于过去应秉持的正确态度。 学会宽容吧,成就你自己的美丽,成就一个团体飞跃的美丽,成就一个国家繁荣的美丽。 [名师点评] 本文确立的中心论点是切合题意的,拟写的标题就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作者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从个人、集体、国家三个方面来展开自己的论述,每个部分都有恰当的论据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给人很深的启迪。语言很有特色,娓娓道来,却韵味十足,显示了比较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 1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