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点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难点02+准确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

解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审清题干,明确指向。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考生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 ‎2.还句入文,揣摩句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基础。‎ ‎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 ‎4.细心比照,鉴别真伪。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加以判断。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这些选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考生要想准确选出答案,就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 一、【2015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罗丹的雕刻 熊秉明 熊秉明,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 雕刻的发生源自一种人类的崇拜心理,无论是对神秘力的崇拜,对神的崇拜,或者对英雄的崇拜。把神像放在神龛里,把英雄像放在广场的高伟基座上,都表示这一种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与英雄的形象具体化。他的创作是社会交给他的任务。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虽然有相当的自由,可以发挥个人才华,但是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还要首先服从一个社会群体意识长期约定俗成的要求。有时,我们在庙宇装饰、纪念碑细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写,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带的配曲。‎ 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不从传统的规格、观众的期待去考虑构思,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会意义。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他一生的作品,从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铜时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诺亚第十五》都受到这样的遭遇,只不过引起的波澜大小不同而已。‎ 欣赏罗丹毕生的作品,我们也就鸟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从婴孩到青春,从成熟到衰老,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呼诉……都写在肉体上。‎ 他说“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体已经开始扭曲,破裂;他说“尊重传统”,然而他已经把雕刻从纪念碑功能中游离出来。他所做的不是凯旋门,而是“地狱之门”。这是一大转变。凯旋门歌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而“地狱之门”上没有英雄。“地狱之门”其实也可以称作“人间之门”,而罗丹所描述的人间固然有鲜美和酣醉,但也弥漫阴影和苦难,烦忧和悲痛,奋起和陨落。罗丹用雕刻自由抒情,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诸影,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语言。在罗丹手中,塑泥变成听话的工具,从此,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可能。‎ 说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为雕刻本身取得意义;说他的雕刻破坏雕刻的定义,已经不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为雕刻不仅具有坚实的三度实体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诗,侵入哲学。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见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说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雕刻在生命的波澜中浮现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壳又一次诞生。‎ 熊秉明集哲学、文学、绘画、雕塑、书法之修养于一身,旅居法国50年,无论是对人生哲学的体悟还是对艺术创作的实践,都贯穿东西,融合了中国的人文精神。‎ ‎“重要句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 他说:“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的各个角落来到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因为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 ‎(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 ‎【答案】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雕刻成为人们思考生命的载体;雕刻呈现了罗丹对生命的思考与想象;雕刻带给艺术家们以创作的启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当你在花园里驻足观察那些胖胖的蜜蜂在花丛中起起落落,或者在厨房手拿蝇拍对着狡猾的苍蝇无可奈何时,你一定认同以下观点:把“飞行家”这个名号冠于昆虫身上是恰如其分的。昆虫不仅是地球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飞行者家族,也是最早掌握这项技术的先驱者。地球上的第一次飞行是个什么场景?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早已消失在岩层之中。不过,当年第一批飞行者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星球上,它们就是蜉蝣。‎ 蜉蝣这种生物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以藻类为食,当它们准备繁殖时,便爬出水面,在水边的植物上蜕皮,成为有翅的成虫。这些获得新生的小虫子并不急于飞行,多数时候会聚集在水面上,伸展双翅,在微风的吹拂下于水面上滑行。当时机成熟,便在风中舞动,在空中完成婚配。不久,雌虫产卵,刚刚脱离水面不过十几小时的蜉蝣们再次落回水中,这也意味着它们个体生命的终结。目前,多数昆虫学家认为,最早的昆虫也像蜉蝣一样,是从水面滑行演化到飞行的,最早的翅应该是“风帆”,而非“机翼”。‎ 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 ‎.从内容上说,是中心句。如议论文中表述中心论点、分论点的语句,记叙文中揭示主旨的语句。‎ ‎2.从结构上说,是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 ‎3.从行文上说,是体现文章发展脉络的语句。‎ ‎4.从表述上说,是那些或反复出现,或结构复杂,或含蓄蕴藉,或富有特色的语句。‎ 一片几丁质的薄层,没有任何骨骼和肌肉的支撑。几丁质这种物质本身柔软而坚韧,就连碳纤维复合材料都无法与之相比。几丁质中贯穿着翅脉,它们是液压管道,正是这些液压管道让昆虫的翅膀有了足够的刚性来应对飞行时巨大的应力考验。与鸟、蝙蝠的翅膀一样,昆虫翅膀的剖面上端弯曲,下端平直,这使得空气流过翼面时产生升力。‎ 昆虫与其他任何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蜻蜓一般为每秒200次,而蚊子和马蜂则能高达每秒1000次。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这是鸟与蝙蝠绝对无法做到的。一只小蜜蜂借助这些涡流,产生达到其体重3倍的升力,而向前的推力则是体重的8倍之多,与之相比,一架战斗机的推力与重力大小之比能达到2就可以“笑傲江湖”了。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苍蝇能在空中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急转弯了。‎ 当然,这一切代价也相当高昂,飞行是件十分费力的活儿。一只果蝇飞行1小时就要消耗掉体重的10%。果蝇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动力来源,这有点儿不太划算,其他很多昆虫直接利用脂肪作为“燃料”,便让飞行的“经济性”大为改观。所以你绝对不能小看昆虫的能力,一只小小的黑脉金斑蝶能以每天15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3000公里,完成从北美到中美洲的长途迁徙。‎ ‎(取材于王冬《御风而行》)‎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昆虫的翅是一个工程学奇迹”的一项是( )‎ A.薄薄的翅由几丁质构成 ‎ B.不需要骨骼肌肉的支撑 C.柔韧性堪比碳纤维复合材料 D.翅脉增强了昆虫翅膀的刚性 ‎【答案】C 分析句子含意,要注意“三看”:‎ ‎1.看句子位置。‎ ‎2.看句子内涵。‎ ‎3.看上下句子。‎ 画线句子结尾的冒号,提示了大家,本段是对该句子的具体阐述。所以,本段就是解题的关键,考生解题时要认真研读本段,将选项内容与本段仔细比对。‎ 从历年高考情况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分析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何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释使之具体化等。‎ 此类试题常见错误有:‎ ‎1.删:删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导致概念扩大或缩小。‎ ‎2.添:添加原文没有的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先后、主次、因果、条件等关系。‎ ‎4.漏:只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有意漏掉另一方面。‎ ‎5.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句子糅合在一起造成错误。‎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沉默不是金,而是社会的悲剧 刘 瑜 ‎①沉默是金,人们常说。这话还被写成大字,镶在框里,贴在很多墙壁上。人们用它来告诫自己:言多必失,少说多做,祸从口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总之,能闭嘴的时候就闭嘴。‎ ‎②但是马丁·路德金说: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 ‎③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二战期间,普通德国人大多已经隐隐知道那些被推上火车的犹太人的下场,但是他们对此不闻不问,照常买牛奶面包,上班下班,并对迎面走来的邻居温和地问候“早上好”。“文革”期间,当学生们用皮带抽打老师或者造反派暴力批斗“走资派”时,也有很多围观群众感到不忍,但他们只是默默地回过头去。‎ ‎④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在临终亲友面前,我们不愿意谈起他们的病情。但是另一些时候,沉默源于怯懦。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升官发财的机会,害怕失去房子车子,于是沉默成了自我保护的机制。高贵是高贵者的墓志铭,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 ‎⑤另一些时候,人们所恐惧的,甚至不是利益上的损失或者肉体上的暴力伤害,而是精神上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对归属感的依恋,他们通过沉默来实现温暖的“合群”。解放前为理想浴血奋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家,解放后却在屡次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随波逐流,很难说仅仅是因为贪生怕死,更多的恐怕是因为他们害怕被革命队伍抛弃,成为一个“精神上的孤儿”。‎ ‎⑥所以,沉默的人数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旋涡,从这个旋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往往命运悲惨。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声呐喊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那触目惊心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的事实,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觉。甚至,他们会因为那个人的勇气映照出自己的怯懦而恼羞成怒,你那么大喊大叫干什么?哗众取宠,爱出风头,不识时务,神经病。“沉默如癌细胞般分裂生长”,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事实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的相互拥抱中越长越大。‎ ‎⑦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但我们要直视沉默。直视沉默也就是抵抗制度性遗忘和集体性否认的压力,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被压迫者的痛苦和我们自己的软弱。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来为自己的沉默辩护,却往往忘记了正是自己的沉默在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我们尽可以堵上自己的耳朵或者捂上自己的嘴巴,但当社会中那些不合理的事实在沉默中越长越大,最终变成触目惊心的悲剧后,我们还会沉沦于天下太平的幻觉,信奉“沉默是金”的准则吗?‎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沉默为什么是社会的悲剧?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 ‎1.首先,从信奉“沉默是金”的反面做法入手,借马丁•路德金的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社会转变的大悲剧是好人的沉默。其次,列举源于集体沉默的历史悲剧,并分析人们沉默的原因:善意和礼貌;怯懦。接着,阐述沉默人数越多所带来的危害。最后,指出直视沉默的做法。‎ ‎【解析】通读文章,可知本文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一至二段,从信奉“沉默是金”的反面做法入手,借马丁•路德金的话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社会转变的大悲剧是好人的沉默。第二层,三至四段,列举源于集体沉默的历史悲剧,并分析人们沉默的原因:善意和礼貌;怯懦。第三层,五至六段,阐述沉默人数越多所带来的危害。第四层,第七段,指出直视沉默的做法。‎ ‎2‎ ‎.在权力与高压面前,勇于发声,这是一种高贵的行为,而这行为会使发声者失去官位和财富,甚至失去自己的生命;在权力与高压面前,保持沉默,能够保住权力和财富,能够在社会畅通无阻,如鱼得水。这句话揭示人们沉默的原因是源于怯懦。表达了作者对“沉默是沉默者的通行证”这样的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批评与鞭挞。‎ ‎3.①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②沉默的大多数让社会敢于发声的“先知”命运悲惨;③沉默让不合理的事实越长越大,最终演变成悲剧;④沉默为政治或社会的压制添砖加瓦。‎ ‎【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意,简要概括沉默为什么是社会的悲剧。通读文章,可知答题区域在文章第三、六、七几个自然段,仔细阅读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在文中筛选出“历史上无数悲剧源于集体沉默”“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声呐喊的人……神经病”“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事实……越长越大”“人们习惯于用政治或社会的压制……为这种压制添砖加瓦”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沉默是社会的悲剧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