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12讲 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2讲 散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教学内容 1、了解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分类。 2、掌握散文的阅读要领,特别学会从散文的线索、引述的人事景、文眼等关键词句方面进行散文阅读。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散文的发展导入本次课,让初步了解散文的发展过程,也可以提问让学生分享;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探讨散文的阅读技巧和题型。 散文就像一座干净的村庄,温暖着焦灼的读者,熏陶滋养着一个又一个的心灵。 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最好道路将就此切断。 散文的发展 1、最早的文学形式 断竹,续竹,飞土,逐穴。——最早的散文《弹歌》 解析:距今3000多年的历史,文章生动的描绘了早起劳动人民,群居生活,一同打猎的事情。尤其是“飞土”“逐穴”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人们追逐猎物的场景。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勇敢劳动的生活状态。 2、先秦散文的兴起: (1)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左传》《战国策》《国语》 (2)先秦诸子说理散文: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论语》、《孟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3、汉代散文 政论散文有所发展:贾谊《过秦论》 历史散文达到顶峰:司马迁《史记》 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 接近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赋”。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散文衰落 4、唐宋散文的复兴 (1)唐朝韩愈大力反对浮华的骈俪文,提倡作古文,一时从者甚众,后又得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创作业绩大增,影响更大,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 (2)中唐以后,古文运动一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一次掀起了古文运动,此后的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人都在古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取得了各自的成 (3)历史散文继续发展:司马光《资治通鉴》 5、明清散文的发展 唐宋派,公安派,桐城派 6、清末散文的变革: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 7、近代散文的发展与变革: 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诞生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现代散文的源头。 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最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发展期的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8、新中国成立后的散文 这一时期的散文园地进入成熟的收获期,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更为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抚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散文如同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邓拓的深刻犀利, 新时期的散文(文革后),如同一只报春的燕子,灵巧、敏捷地最先带着时代的气息飞进人们的心里。改革开放后,全社会沸腾的生活首先在散文中得以体现。此外,反映生活各方面,如回顾个人经历和情怀、揭示生活哲理的散文亦重展笑颜,绽放光彩。这类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有丁玲的记叙与丈夫的牛棚生活的《牛棚小品》,严阵追忆女教授高风亮节的《水仙》,张抗抗的歌颂群众中蕴藉的无穷力量的《地下森林断想》,管桦和丁宁托物言志,寄托气节与向往的《竹》和《仙女开花》等。 游记散文也日渐繁荣,它们大多继承古典散文中寄情于景的传统手法,于一山一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当中,国际题材的作品风采独具,丁玲的《我看到的美国》、萧乾的《美国之行》、王蒙的《德美两国纪行》、穆青的《在斜塔下》、刘白羽的《一曲清清塞纳河》、韦君宜的《故国情》等都是鼎力之作。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突出散文的阅读方法,并结合给到的例题,做好巩固运用。 【知识梳理】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一、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1、散文的特点 (1)题材广泛,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2)虽然“形散”,但却“神聚”,总有一条线索贯串、一个主题统率。 (3)讲究语言锤炼,注重语言美。 2、散文的分类 散文大体可分为四类: 叙事散文(包括写人的散文); 写景散文(包括游记); 抒情散文; 议论散文(包括杂文)。 二、散文阅读方法指津 1、关注“标题” (1)能提供阅读的线索 (2)隐含了信息(写作对象、重要内容) (3)可以联系文章的主题 2、梳理文脉,关注线索 (1)按段落的先后顺序梳理“形”——梳理清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并且理清他们有什么特征 (2)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散文的结构线索有时间、空间、物件、情感和逻辑线索等,材料是依线索展示的,思想是随线索发展的,事理是循线索演绎的。抓住了线索、思路,就从总体上抓住了文章的纲,把准了文章的脉。 (3)了解文章的一般结构: 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中间(写了哪些内容——散文的“形”) 结尾(篇末点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散文常常是卒章显志,最后几段要重点关注! (4)分析文章结构用语: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3、找“关键句”——本文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和句子在哪里?要画出来! 4、归纳“主旨” 散文之“散”,往往来自于联想(相似、相关、对比、因果等),联想的各个方面,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要对散文中描写、引述的人、事、景物等进行分析,弄清其内涵,弄清其异同,然后归纳综合,从而把握主题。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 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另外,对于文学性作品,理解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阅读和答题的重点。是怀念、敬仰、喜爱、倾慕、惋惜,还是别的什么感情,答题时往往题题可用到这个思想感情。 5、品味语言,把握神韵 品味散文的语言,有助于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词语、句子的品味,修辞方法运用效果的品味,散文语言风格、基调的品味。 【典型例题】 我们村里的风 余世磊 ①风把麦垛刮走,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那么大、那么厉害的风,真是吓人。那是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我们村里的风,可不是这样。 ②我们村里的风,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生怕把草吹倒,把虫吹惊,把人吹病。它喜欢抚摸我们的额头,让我们微微感到一阵凉意,只有在小时候,病中,妈妈才会这样抚摸着我们。有一个人,挖地回来,出了一身汗,急忙脱了衣服。风一不小心,就把他吹感冒了,鼻子不通,还有些发烧。本来,责任不在于风,但风还是感到内疚,一连几天,不敢见那个人的面。风,也有刮得很大的时候,譬如,初冬下午的霜风,像刘家湾做屠夫的宝爹,杀猪的时候,经常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不过吓唬吓唬村里的孩子。孩子们不怕,照旧在塘里玩冰凌,一张张脸,被风吹成了红富士,挂在乡村的枝枝桠桠上,散发着果子特有的香味儿。还有,在下雪前刮起的风,它是想把人赶回家去,把畜牧赶回圈舍,把最后的几枚枯叶吹落。雪在夜里下了起来,到处一片白茫茫,好干净。可惜这种干净,保持不了多久,总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一大早,就把他们脏兮兮的鞋印,留在雪地上。 ③我们村里的风,不会空着手来。好像去走亲戚,空着一双手,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带点阳光,带点雨水,带点花香,带点鸟语,带点泥土的腥味和潮湿。四月底,新麦才刚刚成熟,先送些麦香给风尝尝,风舍不得尝,一转手,作个人情,又把麦香送给我们村里的人。瞎子外婆家屋后,有一棵桂花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满满一树桂花。桂花树不能走路,专门托了风,把花香送到各家各户,且有交代,一家一份,不管他家贫,还是家富。就像瞎子外婆,什么也没有,只养了一窝鸡,但自己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全部攒起来。谁家来了贵客,瞎子外婆看不见,但能听见,就会喊孩子们,帮她送去几个鸡蛋。也多像现在,我依然住在乡下的老娘,不时,会让进城的客车,为我捎来些青菜、豆腐、布鞋和挂念。夏日炎炎,把人晒黑,把草晒焦,把一朵朵牵牛花儿,晒得都躲回了藤蔓里。天一黑,稻场上,就坐满了乘凉的人。是夏夜,让风捎来些凉,慷慨地洒向稻场和人。等到乘凉的人回了家,不用夏夜叮嘱,更不用月亮唠叨,多情的风自会给每户人家、每一张床上,再送上一枕清凉、一个好梦。赶走蚊子,放下蚊帐,临睡以前,让我们都来好好想一想,风带来了这么多,我们又能用什么回赠?至少,应该略微向风表示一下谢意呀! ④其实,要感谢风的,又何止这些?二月了,越冬的作物还在沉睡,谁也唤不醒,最后还是等到风来,把它们一一唤醒。麦苗还在赖床,不肯起来,还是风有办法,多多夸奖几句,麦苗的劲头就来了。许多丰收的庄稼,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宠,而是靠这样夸奖出来的呀。门前,种一棵丝瓜,丝瓜藤沿着篱笆走,走到了尽头,想跳到对面的屋顶上,但屋顶太高,它试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阵风吹过,从下面推它一把,它借着这风力,使劲一跳,一下子就跳上了屋顶。 ⑤蛙叽里呱啦,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没有风来授粉说得再多也是废话。给稻花授粉,给豇豆花授粉,给南瓜花授粉,这么多的花,都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出来,风的劳动量可想而知。一粒粒稻子,一只只豆荚,一个个南瓜,随后被孕育了出来。风吹过去,连个谢字也不要那些庄稼说,真的,不要,风什么也不要。最应该感谢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忽略,因为这些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想过。刚刚结出的果实,我请你们记住风,记住泥土,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就是对风最好的报答。还有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也要记住,永远不要忽略,像风这样极其平凡的关怀与爱护。愿所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深入到你们内心,伴随着你们健康、正直、平安地长大!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风,看河里的水、天上的云。在这些美好的时光中,在我们村里,让我们和柳条一起,随风起舞,像风一样,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⑥我们村里的风,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到人家里串串门。像一个人,沿着一条巷子,走得很快,也不看路,撞到了一面土墙。头肯定碰痛了,站了一会儿,折过来,沿着另一条巷子走,不过脚步明显放慢了,生怕再撞着了头。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写作业,风不识字,却翻起了孩子的书。孩子翻回来,风又翻过去,孩子捡起了块石头,压在了书上。风笑了,摸摸孩子的头,不再逗孩子玩,继续往前走去。那个孩子长大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⑦我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村里的那阵好风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 文本详解: 我们村里的风 余世磊 ①风把麦垛刮走,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那么大、那么厉害的风,真是吓人。那是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我们村里的风,可不是这样。 ②我们村里的风,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生怕把草吹倒,把虫吹惊,把人吹病。它喜欢抚摸我们的额头,让我们微微感到一阵凉意,只有在小时候,病中,妈妈才会这样抚摸着我们。 有一个人,挖地回来,出了一身汗,急忙脱了衣服。风一不小心,就把他吹感冒了,鼻子不通,还有些发烧。本来,责任不在于风,但风还是感到内疚,一连几天,不敢见那个人的面。 风,也有刮得很大的时候。 (譬如,初冬下午的霜风,像刘家湾做屠夫的宝爹,杀猪的时候,经常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不过吓唬吓唬村里的孩子。孩子们不怕,照旧在塘里玩冰凌,一张张脸,被风吹成了红富士,挂在乡村的枝枝桠桠上,散发着果子特有的香味儿。) (还有,在下雪前刮起的风,它是想把人赶回家去,把畜牧赶回圈舍,把最后的几枚枯叶吹落。雪在夜里下了起来,到处一片白茫茫,好干净。可惜这种干净,保持不了多久,总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一大早,就把他们脏兮兮的鞋印,留在雪地上。) ③我们村里的风,不会空着手来。好像去走亲戚,空着一双手,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带点阳光,带点雨水,带点花香,带点鸟语,带点泥土的腥味和潮湿。 四月底,(新麦才刚刚成熟,先送些麦香给风尝尝,风舍不得尝,一转手,作个人情,又把麦香送给我们村里的人。) 瞎子外婆家屋后,(有一棵桂花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满满一树桂花。桂花树不能走路,专门托了风,把花香送到各家各户,且有交代,一家一份,不管他家贫,还是家富。就像瞎子外婆,什么也没有,只养了一窝鸡,但自己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全部攒起来。谁家来了贵客,瞎子外婆看不见,但能听见,就会喊孩子们,帮她送去几个鸡蛋。) 也多像现在,我依然住在乡下的老娘,(不时,会让进城的客车,为我捎来些青菜、豆腐、布鞋和挂念。) 夏日炎炎,(把人晒黑,把草晒焦,把一朵朵牵牛花儿,晒得都躲回了藤蔓里。天一黑,稻场上,就坐满了乘凉的人。是夏夜,让风捎来些凉,慷慨地洒向稻场和人。等到乘凉的人回了家,不用夏夜叮嘱,更不用月亮唠叨,多情的风自会给每户人家、每一张床上,再送上一枕清凉、一个好梦。)赶走蚊子,放下蚊帐,临睡以前,让我们都来好好想一想,风带来了这么多,我们又能用什么回赠?至少,应该略微向风表示一下谢意呀! ④其实,要感谢风的,又何止这些? 二月了,(越冬的作物还在沉睡,谁也唤不醒,最后还是等到风来,把它们一一唤醒。麦苗还在赖床,不肯起来,还是风有办法,多多夸奖几句,麦苗的劲头就来了。许多丰收的庄稼,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宠,)而是靠这样夸奖出来的呀。 门前,(种一棵丝瓜,丝瓜藤沿着篱笆走,走到了尽头,想跳到对面的屋顶上,但屋顶太高,它试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阵风吹过,从下面推它一把,它借着这风力,使劲一跳,一下子就跳上了屋顶。) ⑤蛙叽里呱啦,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没有风来授粉说得再多也是废话。给稻花授粉,给豇豆花授粉,给南瓜花授粉,这么多的花,都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出来,风的劳动量可想而知。一粒粒稻子,一只只豆荚,一个个南瓜,随后被孕育了出来。风吹过去,连个谢字也不要那些庄稼说,真的,不要,风什么也不要。 最应该感谢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忽略,因为这些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想过。 刚刚结出的果实,我请你们记住风,记住泥土,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就是对风最好的报答。还有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也要记住,永远不要忽略,像风这样极其平凡的关怀与爱护。愿所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深入到你们内心,伴随着你们健康、正直、平安地长大!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风,看河里的水、天上的云。 在这些美好的时光中,在我们村里,让我们和柳条一起,随风起舞,像风一样,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⑥我们村里的风,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到人家里串串门。 像一个人,沿着一条巷子,走得很快,也不看路,撞到了一面土墙。头肯定碰痛了,站了一会儿,折过来,沿着另一条巷子走,不过脚步明显放慢了,生怕再撞着了头。 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写作业,风不识字,却翻起了孩子的书。孩子翻回来,风又翻过去,孩子捡起了块石头,压在了书上。风笑了,摸摸孩子的头,不再逗孩子玩,继续往前走去。那个孩子长大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⑦我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村里的那阵好风了。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 7、第①段写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其作用是 。(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与课文《哦,香雪》中“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一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3分) 9、本文思路明晰,从我们村里的风□、□、□的特点,到它对人和庄稼的慷慨多情,表现了风 的品质。(3分) 10、分析第⑦段表达的思想情感。(2分)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我们村里的风生怕把人吹病,可它还是把挖地人吹感冒了,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B.第②段又写初冬的霜风像屠夫亮出的刀,说明我们村里的风也有厉害可怕的一面。 C.第③段运用类比手法,表现了我们村里的风像瞎子外婆、乡下老娘一样无私待人。 D.第②—⑥段是文章的第二层次,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我们村里的风亲和可爱的形象。 E.全文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材料,步步深入地写出我们村里的风助人为乐的事迹。 F.文章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动人,在平淡的描述中包含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思考。 1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联系文章第④段或第⑥段内容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7、引出下文,反衬“我们村里的风”。(2分) 8、相同点:都以比拟手法写风,生动形象(1分)。不同点:一写夏日晚风之清凉,表达作者对“我们村里的风”由衷的喜爱和赞美(1分);一写秋夜寒风之刺骨,表现香雪一人留在西山口车站后内心的孤独和害怕(1分)。 9、轻 柔 软(1分) 平凡、无私地关怀和爱护所有生命。(2分) 10、流露出强烈的自豪感,表达对“风”实际上是故乡的深情和热爱。(2分) 11、CD(6分) 12、要点:(1)语言生动形象。多用拟人手法,使对象人格化(举例略)。(2)语言幽默风趣。善于选取有趣的生活细节或动作,表现对象的活泼可爱(举例略)。(观点与材料一致,有条理,语句通顺)(共4分) 【巩固提升】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副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的命运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地,茸茸地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正好,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在车后座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是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⑪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⑫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⑬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7、第①段画线句,作者写“霞光化做春联”的用意是 。(2分) 8、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3分) 9、简析第⑨段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10、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首尾两段都对“红色”充满礼赞,遥想呼应,使结构严谨。 B.第②段描写春联上肥嘟嘟“小金猪”,强调春联讨人喜欢。 C.如果将第⑦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 D.第⑧段对兴安岭蓝色天空的描写,只为了照应文章的首段。 E.第⑥段“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为了突出浓浓的亲情。 F.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但不失含蓄隽永的美感。 12、文题为“白雪红灯的年”,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7、(2分)突出了霞光为过年带来的明丽和朝气,给作者带来光明和激情;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8、(3分)先抑后扬,展示了我摆脱生活困境、燃起心中热情的过程,突出了穿着红衫带来的活力、穿进年关的欣喜。 9、(3分)写痴呆,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的细节,突出在新年里领受他的“憨福”;写中年男人用“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这一细节,强调寒风中奔波的神情。这些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除夕街头的人物形象,再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新年特有的忙碌和祝福。 10、(2分)家门贴上大红春联,能驱鬼避邪;窗前挂红灯笼,能护佑家人。这样家里有了活力,生活有了热情。 11、(6分)AE 12、(4分)用“白雪红灯”修饰北方的“年”,突出了北方过年时最鲜明的季节特征;“白雪”与“红灯”在色彩上构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北方过年时的喜庆气氛:富有象征意义,在冰天雪地里,“红灯”代表着新年的朝气、生活的信念和希望。(1点给2分,2点3分,3点4分)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泰山,鸿毛 陈霁 ①我一下车就看起来见了那些龙柱。十二根。排列在大道二边,有皇家气派。泰山就在龙柱的前方。山上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树,袒露着非同一般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②从这里到山顶,十来公里的路程,司马迁、李白、杜甫之类名人的脚印,早已密密地叠加在六千多级石级上。五六千处石刻挤满沿途的石壁,隐藏着中华民族一个个朝代的一些秘密。一般平庸的皇帝,没有底气,是不敢厚着脸皮来觐见泰山的。 ③游人越来越多。所有的人都在赶路,所有的人都仰望着山顶。所有的人到此一游,直接或者间接都与一个人有关。 ④他叫孔子。泰山上的人流物流,孔子都是源头。 ⑤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老师,孔子让教育从贵族走向民间,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也没有过时。作为文化集大成者,他是一个火炬手,有他点燃火种,领跑,薪火相传,才有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生生不息。作为思想家,“仁者爱人”闪耀着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光芒。除了孔子,谁还可以代表和象征中国的文化传统?除了孔子,谁还可以被视为中国的精神符号? ⑥从登山的第一步开始,石刻就是绕不开的景观。它们像是人身上过度的文身,冲击着我们的视觉。 ⑦从古至今的中国人,都喜欢将“某某某到此一游”往石上树上乱刻乱画。前年春天,那位退休的常州老汉,本来是去宝岛为台湾同胞提振旅游业做贡献的,但就是由于骨子里这样的传统沉淀太深,也就随手在台湾知名的野柳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刻下自己的大名,结果把老脸丢尽。不过,在岩石上刻字,似乎也应了那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便是泰山上那几千处石刻,也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到此一游”。勒石留名,很少有人经得起这种诱惑。皇帝们,将相们,巡抚、知府甚至县令们,到了这里都手痒痒地想在泰山写点刻点什么。不能留名青史,难道不能留名青山么?他们握有大权。那些题词,看似深刻,细看也不过是虚张声势或者装腔作势的空话大话。看似在礼赞泰山,实际是想通过对泰山的攀附满足自己的虚荣。 ⑧但是,泰山上最气势磅礴最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金刚经》石刻却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作者是谁?他躲在这艺术巨制的背后,让我们永远敬仰。也没有看见甚至也没有说孔子在这里刻了什么,但是他与泰山同在。 ⑨山脚的槐花、山腰的梨花和山顶的樱花,盛开如雪。 ⑩我找到了“孔子登临处”,准备从孔子的起点开始与孔子一路同行。但是为了节约时间,我还是决定从半山腰开始我的泰山之旅。然而,到了十八盘才知道泰山的威严。才一个多小时,我觉得体能已经严重透支。这时,每向上跨一步都在挑战极限。望了一眼远在云端的南天门,更加感到了压力和威慑。再看一路的游客,个个气喘吁吁,表情痛苦地在蹬道上艰难地挪动脚步。就是下山的人们也是相互搀着攀着,一瘸一拐,甚至还有倒退着走的。 ⑪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 ⑫我相信,在两千五百年前,这里一定没有整齐的石级,没有配套的服务,更没有汽车和缆车。但是,孔子的泰山之行一定是健步如飞的。他那高一米八的硕大身板,在泰山崎岖山道上的移动,是一幅怎样令人钦慕的风景啊。 ⑬中华五千年文明,孔子总结了前两千五百年,又深深地影响了后两千五百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不但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相反,他那些生机勃勃原汁原味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反复阉割,篡改,曲解,僵化,神化,为己所用,中华文明进化的进程也一次次被内乱与外患打断。当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今天,许多人竟还要孔子——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教师、一个身前并不怎么得意的政治人物,来为他们眼中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⑭孔子被神化、妖魔化,由此而导致中华文明的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这是更大的退化。 ⑮退化,也包括孔子的子孙后代们。除了孙子孔伋在文化上略有建树外,此后的孔子后裔们大都是平庸之辈,坐吃俸禄,不劳而获。第七十六代嫡孙、衍圣公孔令贻劝袁世凯称帝,与辫帅张勋结为异姓兄弟,更是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堕落。孔子,和他身后那些“衍圣公”们,各自在朝着相反的方向飞奔。 ⑯流动的游人成为十八盘活的血肉。借势于这条飞动的长龙,我终于也有了一个眺望的高度。 ⑰仁者乐山。孔子登泰山并非是慕泰山之名。因为那时皇帝们还没有来,诗仙、诗圣们也还没有来。他们都是隔好多年甚至几十代以后,才踏着孔子的脚迹来泰山的。孔子的登临几乎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脚下是一条罕有人迹的道路,他登的还是一座“素”山。 ⑱孔子一生都在山上攀登,最终抵达中华文明的人文绝顶,与泰山双峰并峙,成为一个民族五千年的高度,供我们仰望。 ⑲在南天门,我接受了泰山的洗礼。云开霁散的时候,世界不再神秘。泰山显出原形,山下的泰安城区也清晰可见。像是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像是梦境回到人间。 ⑳我无法理清这里面纷披的哲学和美学的思绪,只是在日观峰捡起一块石头,一小块阅尽人间沧桑的花岗岩石,放进背包。 迎着层层叠叠的山峰和拾阶而上的人群,我在下山的梯级上健步如飞。蹬道像是孔夫子的一部竹简,在前面徐徐展开。我觉得我就是一羽鸿毛,在上面轻轻地飞了起来。 7、第⑦段加点词“攀附”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8、简要分析第⑨段的表达效果。(3分) 9、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写排列在大道两边充满皇家气派的龙柱,意在表现泰山的嵯峨、凌厉与霸气。 B.司马迁、李白、杜甫等人文化成就之高,致使平庸的皇帝们不敢贸然觐见泰山。 C.孔子由于其学说遭反复曲解、神化,所以不能为今天中国的一切看不顺眼负责。 D.第⑰段中画线句,是实写也是虚写,强调了孔子的中华文化拓荒者的地位。 E.第⑲段中“洗礼”一词既指作者为泰山云雾所浸染,又指其思索后的精神升华。 F.文章中在记游,以作者游览泰山的踪迹为线索,完整地交代了游历泰山的经过。 10、第⑥—⑧段作者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泰山石刻的情感态度,试作具体分析(各举一例)。(4分) 对比: 类比: 11、第11段作者说“我相信,这是人的退化”,是因为 (3分) 12、联系文章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对文题“泰山,鸿毛”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7、(2分)勒石留名 8、(3分)运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山花盛开的情状,以景写情,表达对泰山和孔子的景仰。 9、(4分) D E 10、(4分,只要写出一个类比、一个对比的分析即可)例如:(1)将统治者与孔子作对比,凸显作者对孔子人格精神的崇敬和对统治者的鄙视; (2)作者对帝王将相的鄙视与对《金刚经》刻石作者的尊敬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 富有内涵、不求虚名的人格精神的赞美; (3)将《金刚经》与孔子进行类比,表达作者对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热爱。 (4)将普通人的“到此一游”与统治者的勒石留名进行类比,显出“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可笑。 11、(答出3点给3分)(1)现代人的体能比之孔子已经严重退化; (2)漫长的历史长河,再没有出现第二个孔子; (3)孔子的子孙后代们大都是坐吃俸禄的平庸之辈,不劳而获;孔府在政治上道德上堕落; (4)中华文明停滞不前,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 12、(4分,情感1分,手法1分,分析2分)(1)标题运用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以泰山喻孔子,鸿毛喻凡人,生动形象而又鲜明突出地表现孔子的伟大, 我们的渺小以及作者精神世界的升华,抒发作者的敬仰之情。(2)标题化用典故,兼用比喻,将文中的帝王将相各级官员、退休老汉、游山的人比作鸿毛,孔子比作泰山,以此抒发作者的敬仰之情。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本节课所涉及的散文的阅读方法有哪些? 1、关注“标题” 2、梳理文脉,关注线索 3、找“关键句”——本文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和句子在哪里?要画出来! 4、归纳“主旨” 5、品味语言,把握神韵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①1844年的秋天,爱默生在瓦尔登湖上买了一块地。当这年过去了之后,梭罗得到了这块土地的主人的允许,可以让他“居住在湖边”。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1845年3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还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地消溶,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 ②7月4日,恰好那一天是独立日,美国的国庆,他住进了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木屋里,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独立地生活了两年又多一点时间。他记录了他的观察体会,他分析研究了他从自然界里得来的音讯、阅历和经验。决不能把他的独居湖畔看作是什么隐士生涯。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生的更高规律。并不是消极的,他是积极的。并不是逃避人生,他是走向人生,并且就在这中间,他也曾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投身于当时的政治斗争。 ③他曾发表了一篇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这篇也被译作《消极抵抗》的论文,首先是给了英国工党和费边主义者以影响,后来又对于以绝食方式反对英帝国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与“非暴力主 义”有很大的作用,对于1960年马丁·路德·金,在非洲争取民权运动也有很大的作用,对托尔斯泰的“勿以暴抗暴”的思想也有影响,以及对罗曼·罗兰也有一些影响。 ④这期间,梭罗患上了肺结核症,健康明显地变坏。虽然去明尼苏达作了一次医疗性的旅行,但病情并无好转。他自知已不久人世了。在最后的两年里,他平静地整理日记手稿,从中选出一些段落来写成文章,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他平静安详地结束了他的一生,死于1862年5月6日,未满四十五岁。 ⑤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1849年自费出版了《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这书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著写的,内容是哥儿俩在两条河上旅行的一星期中,大段大段议论文史哲和宗教等等。虽精雕细刻,却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印行一千册,只售出一百多册,送掉七十五册,存下七百多册,在书店仓库里放到1853年,全部退给作者了。梭罗曾诙谐他说,我家里大约藏书九百册,自己著的书七百多册。 ⑥他的第二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甚至还受到詹姆斯·洛厄尔以及罗勃特·路易斯·斯蒂文生的讥讽和批评。但乔治·艾略特在1856年元月,却在《西敏寺周报》上给他以“深沉而敏感的抒情”和“超凡入圣”的好评。那些自以为是的,只知道要按照他们的规范,来规规矩矩地生活的人,往往受不了他们毫不理解的事物的价值,自然要把梭罗的那种有历史意义的行为,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梦虚妄了。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本书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 ⑧对于《瓦尔登湖》,不须多说什么,只是还要重复一下,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自然颇有一些难懂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过,“请原谅我说话晦涩,”例如那失去的猎犬,粟色马和斑鸠的寓言,爱默生的弟弟爱德华问过他是什么意思。他反问:“你没有失去吗?”却再也没有回答了。 ⑨有的评论家说,梭罗失去过一个艾伦(斑鸠),一个约翰(猎犬),可能还失去了一个拉尔夫(栗色马)。谁个又能不失却什么呢? ⑩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在自昼的繁忙生活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这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弄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7、第①段画线句一语双关,请从自然与作者自身生命的角度简单阐释这句话的含义 (2分) 8、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是 (2分) 9、第③段列举梭罗的政治生活,其用意是 (2分) 10、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梭罗走到瓦尔登湖的森林里,是他跨出的人生的勇敢一步。 B.《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梭罗生前整理的大量的日记手稿。 C.梭罗的两本书,刚出版的时候都遭到了别人的讥讽和批评。 D.作者对《瓦尔登湖》不想多说什么,是因为该书浅显易懂。 E.《瓦尔登湖》是一百年多前的书,不适合今天忙碌人阅读。 F.全文融记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文风简朴。 11、根据文中内容,简要概括《瓦尔登湖》作为卓越名著的理由。(4分) 12、梭罗的归隐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相比,有哪些不同。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 7、自然界的生物在冬日的蛰伏后重新活动生长(1分),而梭罗在湖边也开始了他生命的蓬勃成长(2分)。(呼应本段“终于他跨出了勇敢的一步”,梭罗在湖边感受感悟成长,生命舒伸了。) 8、运用排比手法强调梭罗以另一种姿态在瓦尔登湖畔丰富(充实)、积极的生活 9、进一步说明他的独居湖畔不是隐士生涯,不是消极的,而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是积极的。(如只是反面说“不消极”得1分) 10、AF 11、(1)有思想价值,启迪人们思考生活,探索一种符合人生更高规律的生活,具有历史意义。(直接引用“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或“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之处”得1分);(2)有艺术价值。描写优美、文风清澄、沁人心脾,给读者美的享受。(本题如答“寂寞、恬静、智慧”则整体给1分) 12、陶渊明厌恶官场,主动辞职,归隐田园、主观上有消极遁世之意。梭罗追求一种积极的生活,是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2、预习作业:阅读文章完成题目 寂寞 肖复兴 ①梭罗曾说:“寂寞有助于健康。” 但是,现代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寂寞了。因此,现代人的城市病便越来越多。不能说寂寞是医治百病的药方,也可以起码说这些病让我们离寂寞越来越远。 ②梭罗还曾经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蜂更寂寞。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 ③是的,我们不比它们寂寞,但我们却显得比所有的一切都要难以忍受得了寂寞。即使我们把自己关进房子里,足不出户,电视和互联网早已经联系了外面的大千世界。现代生活的躁动会无孔不入,一点点信息就可以把我们打得人仰马翻,一只小虫子就可以把我们的心叮咬得千疮百孔。 ④离那种田园生活太遥远,离大自然就更遥远。现代生活创造出来现代化的同时,创造出来的种种诱惑更是寂寞无可抵挡的。面对这些诱惑,寂寞只是太古老的稻草人,在风中起舞,徒留下好看的样子,吓走麻雀,却吓不走飘过来又飘过去的云彩和热辣辣的阳光。 ⑤诱惑激发起来的,首先是欲望,欲望首先是对钱、性和官位的占有。钱是欲望的物化,性是欲望的深入,官位是欲望的花边,即使买官鬻爵不行,骗钱揽钱不灵,性总是可行的吧?于是,道德的失衡,围栏坍塌,狼已经跑进来叼走我们的羊,谁还能像新媳妇一个守空床一般受得住寂寞?于是,这三者撕扯在一起,铁三角一样构成牢固的战线,心不甘情不愿,无底洞般无休无止、肆无忌惮的征伐,身心怎不疲惫?人们现在依赖的是“伟哥”,谁曾想到寂寞?就是想到了寂寞,寂寞能解救得了吗?寂寞只是一张薄薄的丝网,怎能打捞得上来泰坦尼克号如此庞大的沉船? ⑥寂寞只好寂寞地呆在一边。 ⑦寂寞其实是一种心境,所谓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意思。心境是由精神所营造的,就像鸟巢是由草搭起来的,海滩是由沙冲积而成的。并不是什么精神都能够营造出来寂寞的心境的。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退隐,不是防空洞,不是与世隔绝,不是中国士大夫独有的酸腐诗文。寂寞是放松,是轻松,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而惬意的对话,是走出地平线之外的远游。 ⑧因此,寂寞天然是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大自然的熏陶和培植,寂寞只是赝品。 ⑨梭罗之所以敢说寂寞,是因为他有他的大自然,瓦尔登湖是他寂寞的栖息地。我们很多人也趋之若鹜奔向大自然,哪怕买到临水靠山的房子,却买不到寂寞,说是回归自然,却只是自己镶嵌在乡间的一个漂亮的标签。即使我们跑到了瓦尔登湖,却只是观光时的挂角一将,寂寞远远的沉在湖底,瓦尔登湖只属于梭罗。 注: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有散文《郊游》、《缅因森林》等。他主张人类回归自然,曾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两年,体验简朴生活。 1、本文有9个自然段,在文意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为合理的分法是: 第一部分,第 段——第 段;第二部分,第 段——第 段;此后是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1、①一③,④一⑥ (解析) 第一部分中,有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梭罗曾说”、“……还曾经……说”、“是的,……但”,表明这些自然段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第二部分中,“寂寞只好寂寞地呆在一边”,单句成段,带有归结的性质。 第三部分,⑧段用“因此”开段,紧联上段,⑨段在内容上是⑧段的具体化。 2、第一部分的大意是 。(15个字) 第二部分的大意是 。(15个字) 参考答案: 2、第一部分的大意:现代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寂寞了 第二部分的大意:寂寞无可抵挡现代生活的种种诱惑 (解析) 第一部分的大意,原文中的句子,第③段有一句语意相同的话,这句简明、显豁、且符合字数要求。 第二部分的大意,把第④段中的一句话简括而来,第⑤段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