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微精品之《大题狂做》18(第01期)
微精品之《大题狂做》18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2017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15.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14.CE15.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一般如下: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接表达情感,“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分析尾联表达情感的方式,再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2017届广东省潮州市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 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诸盘错,利器当见:显露 B.即岁稔不足支数日:庄稼成熟 C.战守具悉就经画:器械 D.学颜发之:发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的副职。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自先秦时代起,便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 D.“致仕”,指的是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D.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2)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 【答案】10.D11.C12.D 13.13.(1)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先后(或“一个接一个”“陆续”)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纵横交叠。 (2)贾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先后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纵横交叠。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恨了,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拒绝王杲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因此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 三、【2017届河南安阳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 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他反对“生之谓性”的说法。他不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人性,而是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看人性,认为只有把人与禽兽区别开的那些属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征才是人性。关于这一点,张岱年先生有详尽的论述。他说:“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所谓人之性,乃专指人之所以为人者,实即是人之‘特性’。”“孟子所谓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大创造和大贡献。给正确认识人性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孟子人性思想的又一个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心”“性”“天”三者的关系,是性善论的核心思想。心、性都在人,而性是天赋,又属天;天在人之外、人之上,但同时就体现在人性中。所以“知其性,则知天”,知性亦即知天。天不再是高不可及,不能认识,而成为可以认识;人要知天,不假外求,只需修养自己的心性即可。通过尽心、知性,上达于天,为的是“事天”,即顺应天道,安顿自己的人生,也就是安身立命。如此,建立起了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架构,完善了天命与人生、天道与人道合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和尽心知性知天,通过修养心性而沟通天人,达到天人合一。这两点是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对儒学和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以仁、义、礼、智等德性为人性,无此“非人也”,而善性并非自然具足,“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就提出“做人”的问题。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修养心性,提升自己,摆脱禽兽境界,堂堂正正做人。 中国文化中没有人间和天国两个世界的分别,只有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生和死是统一的生命过程。死是生的继续。人的物质生命是短暂的,人死后,躯体腐烂,物质生活方面的一切失去意义;而人的精神生命则可以长留人间,在历史发展中永垂不朽。不朽不在于生前物质生活之所得,而在于立德、立功、立言之“虽久不废”。 中国人又讲“畏天命”,讲“天理”,把“天理良心”合提。尽心知性和事天立命合一,人生和天命合一,道德良心的自我约束和对天命的敬畏合一。 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人道本于性,即本于天道。所以“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指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选自钱逊《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深刻的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只懂得“孟子道性善” 还不够,还要进一步研究讨论他提出性善论的理论依据。 B.孟子从人和禽兽的区别上来看人性,他讲的人性,只承认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而排斥与生俱来的本能中于禽兽相同的属性。 C.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为人性,是人性论上一个创造和贡献,他澄清了人性的内容,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人性指明了方向。 D.孟子认为安身立命的途径是顺应天道,顺应天道即“事天”, “事天”的方式是“尽心、知性”,亦即竭尽心力帮助别人,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岱年关于“孟子所谓人之性,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而非指人生来即有的一切本能”的论述,证明了作者关于孟子人性内容的观点。 B.孟子的性善论“心”“性”“天”三者的关系为核心思想,构建由修养心性而上达于天的理论,使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到完善。 C.基于对未知世界的淡漠,中国人不追求死后进入天堂或极乐世界,而是想“留取丹心照汗青”,追求在人间、在历史中的不朽。 D.为了证明“人性沟通天人,人道天道合一”观点,作者引述了《中庸》里的一段文字,并进一步指出《中庸》阐明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本能都是人性,其实,他的观点混淆了人性与禽兽性,并没有认清人性的本质特点。 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应该以发挥万物的本性为起点,进而达到帮助天和地化育万物,与天、地齐名并列为三的至高境界。 C.孟子还将人性具体化,即人性即仁、义、礼、智等德性,同时,人的善性并不是自然具足的,如果自己不注意修养身性,善性也会流失。 D.孟子的“天人合一”说认为,天与人是有区别的,即使天是在人之外、人之上的;同时天与人又是统一的,即天体现在人性之中。 【答案】1.D2.C3.B 四、(2017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 在生前,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但是他的杂文却已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小说家,他的文笔非常出色,杂文比一般作者的更具可读性。王小波的杂文大多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是他的主要阵地。有编辑回忆说,在当时的思想界,王小波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他随便写点什么,就有杂志抢着发表。 但后来,他的杂文越写越少了,他开始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一直以来王小波所热爱的都是写小说,他曾多次在文章中直言这一点。 在王小波看来,小说创作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写小说对他来说是艺术事业,而不是表达自己。王小波特别喜欢意大利著名小说家卡尔维诺,极度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卡尔维诺认为,一篇小说应该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并且还要连贯。这和许多作家对小说的看法截然不同,很多作家只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或者只讲一个故事什么的。 王小波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写一部小说,或者是作者操作了一些什么,或者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我赞成的是后一种。”事实上,每个作者都只是文学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推动文学事业往前行进。因此,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用已有的方式写作,而且要创造新的方式,用那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卡尔维诺就是这样的作者。他的一些作品会让人觉得古怪,往往把书看完后,还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看一部书,总是希望这部书能够告诉我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要有开头,有结尾,中间各种各样的过程也是翔实的,但是卡尔维诺却不这样做,他后期的很多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王小波说,他大体明白卡尔维诺的想法,卡尔维诺希望在小说的创作方式上有所创新。 这样做是困难的,写出来的作品也未必吸引读者,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总是应该往这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王小波认为,一个真正的作者,必须如此!他自己正是在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所以看他后期的长篇小说,会发现和别人的作品明显不同。有读者见到他时曾说:“没想到小说原来还可以这么写!”这句话虽然让王小波汗颜,但至少说明他的努力有了成效,他用一种新颖的方式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王小波始终认为:“文学事业可以像科学事业那样,成为无边界的领域,人在其中可以投入澎湃的想象力。” 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曾一再说,王小波的作品属于纯文学领域。他的创作态度就是如此,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用创新精神推动着小说事业向前行进。 (摘编自乐文城《王小波传》)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王小波无疑是一个另类的存在。以1997年为界,身处阴阳两界的他,经历了寂寞与喧嚣的冰火两重天。虽然主流文坛一直对这个“文坛外高手”投以不置评的冷眼,但王小波的文名还是不胫而走,成为大众传媒热议和追捧的对象。(王强《“文坛外高手”缘何不寂寞》) ②在他短暂的自由写作生涯中,他一直在与文坛隔绝的状态下写作,对于那个文坛,既不参与其中的游戏,也不关心其中的规则……他以一种真正的、彻底的自由心态进行写作。(陈启文《“文坛外高手”——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祭》) ③整部小说天马行空,怪谈密布,一会儿笑得我岔气,一会儿又抑郁得窒息,真不知那些怪诞的场景是怎么被他想出来的。看完,我兴奋得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红拂夜奔》必须发出来!(李静《必须冒犯观众》)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王小波的小说很少有人敢出版的时候,他已凭借杂文创作在思想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杂文甚至成为杂志争相发表的抢手货。 B.王小波喜欢卡尔维诺,推崇他对小说的看法,他的小说也因此深受卡尔维诺的影响,让读者往往不易读懂,因此在当时很难出版。 C.王小波被称为“文坛外高手”,不仅仅是因为他本人与文坛隔绝,也因为他的小说没有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和肯定。 D.王小波凭借他非凡的创造力,不懈探求小说创作的新途径,这使他成为中国当代作家队伍中一个另类的存在。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杂文写作给王小波带来了很高声誉,使他在当时思想界名声很大,但他却毅然放弃杂文写作,把大部分精力重新放在小说创作上。 B.不同于一般小说有完整的故事,卡尔维诺后期的作品根本没有故事,甚至让人读不懂,而王小波认为这或许是其小说追求轻逸、迅速等文学特质的缘故。 C.王小波赞同写一部小说是“作者自身被操作了一番”,其观点可理斛为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观念或讲故事,而是要用创新的方式去探索小说世界的无限可能。 D.王小波独特的小说风格大开读者眼界,令人击掌叫绝,李静的高度评价,足以说明王小波的小说作品已经得到了读者的广泛认可。 E.王小波就是纯纯粹粹地写小说,不为表达自己,也无功利目的,他不遗余力地探索着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这种追求使他后期的长篇小说显得与众不同。 9.王小波“追求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的小说创作观意义何在?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要分析。 【答案】7.B8.CE 9.①更新传统的、陈旧的小说创作观念。改变把写小说当作传声筒、试图通过文字表达一些观点和理念的传统做法,让小说更能展现生活本质。②使读者获得强烈的审美享受。投入了王小波“澎湃的想象力”的小说让李静读后“兴奋得在家里拍桌子打板凳”,这些令人欲罢不能的文字提升了小说的审美品质,让读者获得更加新奇丰富的美感享受。③推动文学事业向前发展。王小波在小说创作上追求轻逸、迅速、易见、确切和繁复等文学特质,探索小说创作的其他可能性,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作者的想象力,这种创新必将推动文学事业更好地发展。 9.试题分析: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是属于全文筛选,考生要注意筛选信息并结合文本分析。 五、(2017届广东省汕头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一个将毕生精力心血都奉献给这一崇高事业的科学家,无疑是饱含情怀的使者,但屠呦呦却不是一个善于言辞的人。“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这孺慕之思就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情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人对诺贝尔奖怀有特殊的情结 因为求而不得而耿耿于怀。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非同寻常,她证明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取得开创性成果的能力,具有为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能力。屠呦呦却不认为这是她个人的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学的结晶,此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认可。” 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成了“名人”,但她却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对各种活动她都是能免则免。对待真正的科研任务,她却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但屠呦呦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有效性、青蒿素的抗药性等,屠呦呦觉得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要让青蒿素物尽其用”,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尽己所能。 “始终服从安排,始终从事青蒿素研究,甚至始终在一个单位工作,没动过地方。”共事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连串的“始终”形容屠呦呦的经历。当一些人在抱怨一成不变的工作乏味无趣的时候,屠呦呦却“始终”守着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并且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用她的青蒿素人生告诉人们,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 (节选自《八十多载仁心今更红一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屠呦呦》) 材料二: 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 屠呦呦独创三“第一”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记者陈芳、余晓洁)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86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27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年12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20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年采购量达3亿人份以上。 《201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新华网2017年1月9日,有删节) 材料三: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于2000年,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申报条件: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三、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百度百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意义,都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屠呦呦对中医药科学的坚守。 B.“国家培养了我,我要报答国家。”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是为了突出她不善言辞。 C.“有一种情怀叫坚持,有一种创新叫坚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屠呦呦始终从事中医药研究并最终带领团队提取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传奇人生。 D.屠呦呦的履历简单,但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成为首个提取到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的“醚中干”的科学家,并以此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 8.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十分注重形象美和语言美,文章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含蓄地使屠呦呦医者仁心的高大形象深入人心。 B.材料二以平实的叙述性语言,就屠呦呦获奖、屠呦呦的生平及其提取的青蒿素被广泛使用做了客观、真实的报道。 C.材料二中,作者写到屠呦呦获得的国家科技最高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培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D.材料二作为一篇消息,采用了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部分放在最开始的位置,同时,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对屠呦呦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进行了报道,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9.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三则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7.C8.B 9.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 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 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对 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以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 主要研究人员。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 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 六、(2017届四川省内江市高三第五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塔卡夫等了不久,草原上就响起了狂吠和长号混杂而成的一片怪声。马枪的一响给了那怪声一个回答,立刻就是无数骇人的叫嚣。 哥利纳帆爵士和罗伯尔惊醒了,一骨碌站起来。 “怎么一回事?”罗伯尔问。 “是判帕区的红狼。”爵士回答。 这时候,群狼组成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马也醒了,作出极端恐怖的表示。(A)只有桃迦在用蹄子踹地,想挣断缰绳,冲到外面去。它的主人不断地打着胡哨,劝阻它,才使它安定下来。 爵士和罗伯尔守卫着院子的入口。他们的枪都上好了子弹,正准备对那第一排红狼开火哩。忽然塔卡夫把他们已举起来瞄准的武器一把抓住了。 塔卡夫不是为了时机问题而不叫他们射击,他还有个更重要的理由。当他托起他的子弹袋并把它翻转过来表示几乎是空的时候,爵士立刻会意了。 立刻,塔卡夫向爵士招招手,哥利纳帆就去替了他的位置。塔卡夫跑去把院子里所有能烧的东西都搬起来,堆在院子的入口处,并且丢了个还在燃烧着的火炭。不久,幽暗的天空中就拉起了一幅火焰的帘幕,透过这帘幕的缺口,可以看出那平原被火闪闪的回光照得雪亮。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从来没有见过有这么多的狼聚在一起,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凶狠狡猾的狼,塔卡夫烧起来对付它们的那处火网一下就把它们挡住了,但同时也加速了它们的愤怒。 只要弹药不完,火网还布在院门口,狼群的冲锋是不怕的。但是一旦弹药打尽,火网一熄,抵抗狼群的方法就没有了,又怎么办呢? 哥利纳帆看着无战斗经验的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他忘掉了自己,只想到这可怜的孩子,觉得他表现的勇气超过他的年龄。罗伯尔的面孔显出灰白色,但是手还不丢下枪,他坚定地等着发怒的狼来袭击。 在即将熄灭的红光照耀下,哥利纳帆看见那大群红狼以密集的队形冲上来了。 塔卡夫放了最后的一枪,又打死了一只狼。弹药没有了,他交叉着膀子站着,头直低到胸前,仿佛在沉思。他是不是在想个冒险的、狂妄的办法来打退那疯狂的群狼呢? 塔卡夫像野兽在笼子里一样,在院子里兜了一个圈子,然后突然跑到他的马的跟前,马已急得不耐烦了。他给马戴上鞍辔,仔仔细细地,连一条皮带、一个钮扣也不忘记。咆哮声在继续增高,他仿佛毫不在乎。爵士看到他这样做,心里又悲痛又恐慌。 (B)桃迦准备好了,它咬着嚼铁,又蹦又跳,眼里充满了怒火,发出闪闪的电光,它已经懂得主人的意思了。 当塔卡夫揪住马鬃的时候,哥利纳帆用急躁的手一把抓住他的胳膊。 “你走吗?”他说,指点着当时无狼的那片原野。“是的。”塔卡夫回答。他懂了他的旅伴的手势,接着他又说了几句西班牙语,意思是: “桃迦!好马,快。引着群狼追它去。” “啊!塔卡夫啊!”哥利纳帆喊。 “快!快!”塔卡夫又说。这时,哥利纳帆感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他向罗伯尔解释说: “罗伯尔!我的孩子!你晓得吗?!他要为我们牺牲自己!他要向别处奔去,引狼群追他!” “塔卡夫啊!朋友!”孩子扑到塔卡夫的脚前大叫,“好朋友,不要离开我们啊!” “不!他不会离开我们的!” 哥利纳帆转过头来又对塔卡夫说: “我们一同跑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那两匹惊得紧靠在柱边的马。 “不能,”塔卡夫会意,回答说,“不能。劣马,惊了。桃迦,好马。” “既然如此,也好!”哥利纳帆说,“不要塔卡夫离开你,罗伯尔,他启发了我应该做的事了!我来骑马!让他留在你身边。” 他一把抓住桃迦的缰绳说:“让我来!” “不能!”塔卡夫镇定地回答。 “我一定要去!”哥利纳帆夺过缰绳叫着,“让我去!你救这孩子!我把他托付给你,塔卡夫!” 哥利纳帆要去,塔卡夫不肯,谁都没有让步的意思。塔卡夫把哥利纳帆拉到院口,指着无狼的那一片原野,用激动的语言使他了解到事不宜迟,骑马诱狼的计策万一不成功,留下的人危险更大;又说只有他懂桃迦的性情,可以利用它矫健迅速的特长来谋求大家的安全。哥利纳帆急糊涂了,硬是不听他的话,非要自己去不可。突然,他被猛烈地推了一下,推到旁边去了。桃迦蹦起来,前蹄悬空,急不可待地一跳就过了火线和一排狼尸,同时一个孩子的声音叫着。 “原谅我,爵士!” 说时迟,那时快,他们二人几乎望不到罗伯尔,他已经扒在马背上,抓住马鬃,消失在黑暗中。 (节选自法国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女儿·逃离群狼》)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怪声”,接着又写红狼之多,这样写,渲染了紧张气氛,给人以恐怖的感觉,预示着塔卡夫他们将面临一场残酷的搏斗。 B.“这时哥利纳帆才看清了眼前要抵抗的红狼是那么多”这句话冒号后面的内容,写出了红狼数量多、凶狠,也写出了“火网”的作用及副作用。 C.面对发怒的红狼,罗伯尔勇敢地骑马诱狼,哥利纳帆和塔卡夫看着罗伯尔,心里感到难过,觉得罗伯尔的勇敢超过了他的年龄。 D.文中(A)(B)两处画线语句,不仅写出了桃迦的优秀,还为后文打下伏笔,与后面的“诱狼计策”相照应,使故事情节更紧张,增加了悬念。 8.塔卡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7.C8.①思考问题长远。当罗伯尔和哥利纳帆要举枪向红狼开火时,为了节约弹药,塔卡夫一把抓住了武器。②机智灵活,办法多。他用火网抵御红狼的进攻。③讲义气,重情义。他宁愿牺牲自己,想出了骑马诱狼的计策。(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9.答案示例:(1)能成功。①虽然罗伯尔年轻,但他的勇气超过了他的年龄,能化险为夷。②桃迦是匹好马,跑得快,睿智,通人性,会配合罗伯尔给他带来好运的。③红狼见到有口食,是不会放过的。 (2)不成功。①罗伯尔年轻、无战斗经验,这一计策会让狡猾的红狼识破的。②红狼凶狠狡猾,它们知道跑不过马,不是马的对手,会选择哥利纳帆和塔卡夫作为进攻目标。③红狼很多且很狡猾,若有一部分红狼去追击罗伯尔,而另一部分红狼留下来继续围攻哥利纳帆和塔卡夫他们,事情会变得更加糟糕。(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答对三处给5分。若学生答案不在参考答案范围内,言之有理亦可。)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9.试题分析: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罗伯尔骑马诱狼能成功吗” “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高考感悟 错题反思】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