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强化演练17
强化演练(17)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近几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这 30 年发展的道路进行了广泛的评论。 最初是中国问题专家库伯·雷默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他认为 中国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发展途径。此后有 许多评论把“北京共识”称为“中国模式”,进而出现了从不同角度定义和评论“中国模 式”的文章和专著,他们的解释并不相同,评论也相差甚大,许多相当客观,但也有“意识 形态化”的“中国威胁论”,甚至提出要警惕“中国模式”的输出。 有西方的评论说,19 世纪是英国的世纪,那时英国是海上霸主;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 美国是军事和经济霸主;而 21 世纪会是中国的世纪或亚洲的世纪。如果这是指在 21 世纪, 亚洲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会复兴,那将是一种可能出现的前景,如果是指 21 世纪中国会具 有当年英国式或当今美国式的霸权,则是错误的推断。 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有的发展中国家愿意参考中国改革开放的 某些做法,正如中国愿意参考他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某些做法一样,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这是 自然的事情。 输出“中国模式”违反了中国坚持的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制定政策的原则。我们认为,不 只中国,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由它们的国情出发。也即,“中国模式” 没有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没有普适性一样。 说到普适性时,我认为是限定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宏观意义上的普适性。如“博 爱”“自由”“和平”“民主”显然是有普适性的。但如到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某一宗教, 这些概念下的价值观和具体表现又会有所区别,会有不同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无优劣之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弗朗西斯·福山认定,当今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已经是最后 的制度,几近完美,所以历史已经终结。他不单没有给西方创造新模式留下余地,更没有给 其他国家已经存在的和以后可能产生的新社会模式留下任何余地。他不顾及不同的国家有不 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而以西方的民主制 度和自由市场形式为唯一,违背了多元化 世界的现实。 “中国模式”或“中国案例”是处于现在进行时。“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并会继续 发展和完整,这应当是有充分理由的。中国在取得显著进步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必须克服 的困难,其中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 平衡;过多依靠出口的经济结构;农业稳定发 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 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问题仍然较多, 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和政 策调整,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中国对于超级大国的位置既不羡慕也不憧憬,她许多年以来专注于国内建设和解决自己 的问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国际也对中国对国际的贡献有所期望。中国也愿意承担 与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节选自 2010 年 1 月 7 日《参考消息》) 1.下列有关“中国模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模式”是国际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种定义和 评论。 B.“中国模式”被认为是适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寻求公正与高质增长的一种发 展途径。 C.“中国模式”是继 19 世纪的英国和 20 世纪的美国之后,中国为 21 世纪世界经济发 展创造的第三种模式。 D.“中国模式”给有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这是全球化浪潮下自然而 然的结果。 解析:“创造的第 三种模式”无中生有。 答案:C 2.下列关于中国对所谓“中国模式”所持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A.中国没有输出“中国模式”的任何打算,任何发展中国家正确的发展政策也都必须 由它们的国情出发。 B.“中国模式”虽然还不具备高度发达国家所创造的发展模式那样的普适性,但很适 用于发展中国家。 C.“中国模式”存在于中国,处于现在进行时,它会继续发展和完整,不会一成不变。 D.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其他属性,中国有理由坚持自己的选择,走独立 发展的道路。 解析:与第四段“‘中国模式’没用普适性,正像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发展模式也 没有普适性一样”意思矛盾。[来源:学科网] 答案:B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国际社会的某些人借中国的快速发展宣扬“中国威胁论”,担心中国会谋求世界霸 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B.“中国模式”不具备“博爱”“自由”“和平”“民主”等因素,这是“中国模 式”没有普适性的根本原因。 C.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的评论,无论其角度如何,甚至是中国不赞同的观点,对 中国都有参考的意义。 D.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中国逐年扩大了参与度,这表明中国愿意承担与国 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解析:表述错误,详见第五段。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如今一进书店,占据畅销榜上的多是生活实用类书籍,不是身体保健类的读物就是职场 竞技类的作品,就连小说,也是官场、职场类小说最火。思想、哲学、文化类的人文读本已 经很难销售上榜了——社会竞争、实用至上的思想日益延伸到了出版。一个时代人文作品的 创作与传统经典的阅读往往与其时代精神状况相关,行走在实用凸显、人文消退的书的丛林 里,阅读之惑油然而生:人文何用?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高锟先生恰恰是一位中 国传统文化修养很高的学者。今年 10 月 28 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一项议案,纪念孔 子诞辰 2 560 周年:原因是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的无价贡献”。对于孔 子思想,我们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农耕文化的落后思想。这使人想起《法华经》中 佛祖以三车比喻人自身本有宝藏,而一味向外寻求。传 统文化的疏离,使国人陷入对本国 文化的无知和对来自外人赞誉的诧异中。 不久前辞世的科学大家钱学森先生在与温家宝总理见面时曾说,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科学 知识,也很需要人文艺术知识。最近,武汉出版社出版的《20 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辞典》 中,讲述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丰富人文修养的故事。如法国科学家里歇,他同时是一 位诗人和小说家。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创造力与自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 西方的考察》则大力推崇中国的老庄,认为自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大。 人文是什么,是人由历史、现实而提升出来的精神气质,它呈现、凝结于文化之中。就 像人皆有骨架身体,但人的修养体现在他的精气神中。但现实发生的倒置是:人必须以生理 需求作为第一要义然后再满足精神需求。生理需求一旦满足后,精神需求反而无所适从。所 以,人文润泽恰如生理需求,是人快乐生活之两翼。阅读与此同理,我们不能只迷失在知识 丛林的获取中,还要体会阅读带给我们内心的安静。 人文涵养缺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是人文涵养最基础的部分。人们 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文化环境,所以对事物理解的视角与自身成长环境密切联系。同理,人 们无法逃离母体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因为一国之母体文化不仅表现在书籍上,还表现在 典章制度、器物风俗、行为礼仪、风俗习惯上。读书不仅要读书本,还要读山川、读风物。 确实,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临河川而叹逝水,其中蕴味,大可玩味。苏辙在《上枢密韩太 尉书》中言山川之登高,可使所读之书与事理情景相接通,与此同理。所以,提高我们的 人文涵养,要从学习本国的文化精要开始。 当前面临的一个困惑是:知识界通晓传统的大家很少,一提倡就容易陷入利弊之争、通 过学习浅尝传统之妙的人又在某种名利驱动下去大讲传统,面临理论质疑又难以回应。日益 分歧的多元主张使大众无所适从,人文涵养之提升可谓难矣。在竞争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价 值和生活的趣味,在忙碌之余放一把椅子在阳台看看十五的月亮,而不是只在八月十五才看 一眼圆月,在不断获取的时候尝试一下放弃,把眼前的得失放到长期的规划中去考量,通过 阅读获得历史的先贤们关于生命、生活的主张,也许你能得到整理个人身心的积极启发。因 此,从畅销榜杂乱的实用误导中走出来,阅读人文,丰富情趣。 (2009 年 12 月 1 日《中国青年报》) 4.从原文看,下列关于“人文消退”在当今出现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当今时代精神密切关联,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实用至上的思想日益延伸。 B.部分国人对本国文化无知或错误认识,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是提高人文涵养最基础 的部分。 C.当今日益分歧的多元主张导致人们无所适从,知识界不能及时廓清迷雾,正面引导。 D.片面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迷失在知识丛林的获取中,无法体会阅读带来的内心安 静。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项中“片面追求生理需求的满 足”,文中无此信息;后半句的原文是“阅读与此同理,我们不能只迷失在知识丛林的获取 中,还要体会阅读带给我们内心的安静。”用的是“不能只……,还要……”,选项说的过 于绝对化。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高的学者、新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人科学家高锟 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人文和科学并不矛盾。 B.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具有丰富的人文修养验证了钱学森先生“人才培养不仅要学科 学知识,也很需要人文艺术知识”的观点。 C.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科学家影响很大,比如法国科学家里歇就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也大力推崇老庄。 D.在竞争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价值,在获取的时候尝试一下放弃,通过阅读获得先贤 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主张,也许你能得到整理个人身心的积极启发。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选项中“法国科学家里歇也是一位 诗人和小说家”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无此信息。原文是在“讲述了诸多诺贝尔奖获 得者具有丰富人文修养的故事”时列举了法国科学家里歇的例子。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提高人文涵养,首先要重视传统文化,使国人了解本国文化的精髓,认识到本国传 统文化是人文涵养最基础的部分。 B.人们对事物理解的视角与自身的成长环境关系密切,因母体文化内涵丰富,所以母 体文化对人们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也最为重要。 C.只要走出畅销榜杂乱的实用误导,阅读人文,获得历史先贤们关于生命和生活的主 张,就能丰富情趣,得到整理个人身心的积极启发。 D.读书本要与读山川和读风物结合起来,才可深刻领会人文之妙,丰富人文内涵,现 今缺少大家的原因就因为对这一认识存在分歧。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B 项是明显的强加因果,原文 是在阐述“人们无法逃离母体文化对自己的深 刻影响”就如同“人们不能选择自己出身的文化环境”一样。C 项“只要……就……”表示 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说得过于绝对。D 项原文只说了 “读书不仅要读书本,还要读山川、读风物”,没有“现今缺少大家的原因就因为对这一认 识存在分歧”的信息,也可看作是强加因果。 答案:A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有关中国文学叙事学的几点看法(节选) 格非 首先,我要讲讲“作者”问题。为什么要说“作者”问题?我先说一个小的概念。依赛 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刺猬,另一种人是狐狸。 伯林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分析的对象是谁呢?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 个狐狸,他自己硬要当刺猬。 在我所了解的作家里面,托尔斯泰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 的矛盾。他非常关心农民,想着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可是骨子里对农民又非常憎恶, 根本瞧不起农民;他整天讲道德、正义,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东正教的 信徒,可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他确实为那个婚外恋、红杏出墙的安娜辩护。因此, 伯林认为,托尔斯泰本人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写那种少 男少女和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是,老托尔斯泰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他要 概括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因此,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 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小说,我认为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文类各异,趣 味不一,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但是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承担起救国救民 的责任,小说写作的动机与过去突然不一样了。例如,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我曾经还和蔡翔先生讨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从 1918 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的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我看来,至少吴 趼人的短篇小说已经非常现代了。他的小说不管是白话文的熟练程度,还是叙事技巧,一点 也不亚于鲁迅。不过我所关心的问题不在这儿。我觉得大家普遍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 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严格地讲,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短篇小说, 有的只是残丛小语、道听途说,或者是传奇、志怪、小品、话本、拟话本、变文、鼓词、箴 规和遗闻趣事。其实,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可惜,文学界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却没有好好去梳理。我要问的是: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强调 小说的社会性的?什么时候小说又突然成了救国救民的载体?1902 年,梁启超的《小说与 群治之关系》一文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我们今天觉得这样的题目会 很可笑,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小说的重要,在那个年代, 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例如,胡适就是做小说考证出身。胡适的文 学观念、见解无甚高明之处。这个人好像不太适合搞创作,谨严有余而性情不足,文学上的 想象力和理解力好像确实有问题。他说中国最好的小说是《九命奇冤》,当然是不着调的说 法。但是胡适这个人非常可爱。他有一整套的理路,他在启蒙运动中贡献巨大,是一个很理 性的知识分子。他在 1917 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这篇文章涉 及到文学的社会性问题。文学要写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范围,他都代作家做 了规定。文学在启蒙过程中加入进来,变成科学和民主的忠实的鼓吹者,变成建立民族国家 的马前卒。就连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重塑民族魂”。 (《文学教育》2009 年第二期) 7.对文章中提到的“刺猬”和“狐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托尔斯泰的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B.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不是刺猬,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 [来源:Zxxk.Com] C.作者认为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 D.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是指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 解析:因果关系错误。 答案:A 8.不能体现“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的一项是 ( ) A.鲁迅写《狂人日记》,因为他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来源:学+科+网] B.梁启超写《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 C.胡适在 1917 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规定了文学描写的范围。 D.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 解析:“规定了文学描写的范围”不属于“刺猬”的做法。 答案:C 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B.作者认为大家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 C.文学界认为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D.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想做刺猬。 解析:A.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原本是狐狸,偏偏去 做刺猬。 B.是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C.应是作者的认为。 答案:D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 经济结构的调整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羚羊群中的病弱者,往往难以摆脱狮子的追捕。这对个体是残酷 的,但却保证了羚羊种群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错误决策或者因循守旧的企业,也会在市场竞 争中被淘汰或重组。如果一个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爆发全局性的经 济调整 ——经济危机。它会淘汰掉那些工艺技术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乏力以及发展方向 错误的企业,同时又会催生出一批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引领时代潮流的新企业。这是经济 结构的自发调整。 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是靠市场的力量实现的,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是调整的 唯一标准,因而经过调整,留下来的企业都是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强者。但是,这种市 场的自发调整过程往往是漫长而痛苦的。它会导致经济萧条、失业剧增、生活水平下降,有 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 相关。 现代经济高度复杂,已承受不起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自发调整;现代社会高度发展,已 容忍不了弱肉强食般的自然淘汰。同时,人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 汲取经验教训中不断完善,已具备比较充分而有力的工具来管控现代经济危机,来平抑经济 波动,来防止大起大落。这包括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来刺激市场需求,对陷入困境的行业 和企业给予援助等等,甚至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也因“太大而不能倒”而得到救助。 这样,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盲目跟风者避免了血本无归的风险,某一领域的过 度投资者又可为新一轮复苏积蓄力量。 失控的经济被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从悬崖边拉回,恰如被狮子追逐的羚羊群得到及时 庇护,即使病弱者的生存权也得到了保障。经济损失得以减轻,社会动荡得以避免,这不能 不说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然而,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 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 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理论的逻辑以及实践的经验都启示我们,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应立 足于救经济,而不是救具体的企业;应立足于恢复市场信心,而不是代替市场决策;应借力 使力,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题,加快结构调整。 (节选自 2010 年 2 月 5 日《人民日报》) 10.下列对文中“自发调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靠市场力量实现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式的。 B.以是否适应市场、是否具有竞争力为唯一标准。 C.能使具有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企业留下来。 D.会引发社会动荡、政权更迭甚至是战争。 解析:曲解原意。原文是“有时还会引起……”。 答案:D 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高度复杂的现代经济承受不起自发调整,所以决策失误者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B.在政府行为的作用下,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地消除。[来源:学* 科*网] C.某些直接引起危机的肇事者得到救助,是人类经济理论和政策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和完善的体现。[来源:学科网] D.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时,问题会越积越多,调整会越来越难,最终 酿成更大的灾祸。 解析:A.以偏概全,强加因果。 B.夸大其词。原文说到“经济损失得以减轻”而非 “危害可以被全面彻底消除”。D.断章取义。原文是“当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再是自发的过程 时,人类的经济智慧就被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就应更加科学得当。不然, 问题只会越积越多,调整只会越来越难,最终酿成更大的灾祸”。 答案:C 12.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经济体积累的问题过多过大,往往会形成一个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带来的企业优胜 劣汰的过程。 B.经济结构的自发调整,使人类的经济智慧没能被赋予更大的责任,应对危机的政策 措施也不能科学得当。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密切相关,但现代经济危机还不至于引发一 次世界大战。 D.应对经济危机时,可以借助这个全局性调整的机会,针对引起和加剧危机的突出问 题,加快结构调整。 解析:过于绝对。 答案: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