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 模块测评 语文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语文 模块测评 语文版必修3

模块测评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A项,假设关系不当。B项,“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与原文内容不符。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9‎ 答案C ‎2.导学号9292403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在答此题时一定要注意认真对照上下文,仔细分析上下文之间的关系。C项,“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无中生有。‎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B项,“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是呵护乡村记忆的目的。在答此题时应抓住原文中的逻辑关系,辩证理解分析,要善于识别多余信息。‎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时  光 ‎ 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气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然而到了年终时分,时光的感觉乍然出现。它短促、有限、性急,你在后边追它,却始终抓不到它飘举的衣袂。它飞也似的向着年的终点扎去。等到你真的将它超越,年已经过去,那一大片时光便留在过往不复的岁月里了。‎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退藏到冬日小雨空濛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它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吗? ‎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唯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9‎ 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这永恒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唯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有改动)‎ ‎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停电燃烛起笔,引发思考,以来电打断思考收尾,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中间紧扣“思考”,按时间顺序行文,思路清晰。‎ B.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将岁月比作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认为在不知不觉中岁月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形象地诠释了“年根儿”的说法。‎ C.“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这永恒的只能是自己。”这句话是说艺术家只要抛弃世俗和虚荣,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就能创造出不朽的艺术典型,他的艺术生命就能达到永恒。‎ D.作者庆幸自己把时光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巧妙地照应了前文。‎ 解析B项,“比拟”错,应是“比喻”。C项,“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抛弃世俗和虚荣”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D项,“都用在了文学创作上”“庆幸”“为自己抓住了大好时光而感到欣喜”错,原文说的是为自己过去的一年里把大量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感到羞愧。‎ 答案A ‎5.分析“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解析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应注意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并结合前后文来分析。‎ 参考答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自己整年到处奔走忙碌,此处发出了究竟哪些足迹还在的一问,此是承上;下文转入另一层思考,即如何才能让生命的足迹永留人间,让时光永恒,此处的发问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6.综观全文,作者对“时光”持一种怎样的看法?对你有何启发?(6分)‎ 解析概括作者的看法,应回到文本,找到作者对“时光”的看法,然后逐条概括。作者在文章中分别讲了普通人和艺术家对待时光的做法,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看法。谈启发要据文本展开,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普通人在奔波忙碌中浪费了很多时光,时光就是生命的过程,它不一定消失得无痕,它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存在或再生。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高质量的艺术品让自己的时光永存,生命永恒。‎ 文章启发我们应该珍惜时光,将时间用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9‎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2017年4月5日新华网)‎ 材料二 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解析A、B、C三项的表述均符合文字和图表的内容。D项,“是……主要原因”与原文不符,依据材料二第2段,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之一。‎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解析 9‎ B项,有关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作用的评价错,原文主要从居民和政府两方的责任谈,并未涉及媒体。C项,原文没有否认“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的说法,只是在材料二第3段中说,“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D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的是“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没有制定具体的奖惩措施。‎ 答案A ‎9.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解析材料二第2段明确把垃圾分类的责任分为居民和政府,答题时应从这两个方面出发,联系后两段文字,勾画有关内容,分要点概括。‎ 参考答案①从居民来说,要提高认识,掌握分类方法,养成良好习惯;②从政府来说,要完善处理设施,建立配套系统,制定奖惩措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守吏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以父仲淹荫”是“知陵台令兼永安县”的原因,据此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是官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在语法上讲不通,据此又排除A项。所以答案为D项。原文为: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9‎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解析“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错。曾布畏惧范纯礼,激怒王诜,使其对范纯礼心生怒意。王诜于是诬陷范纯礼对皇上不敬,范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解析(1)方:当,正当;务:致力,专力从事;虑:忧虑,忧愁;患:祸害,灾难。(2)若:假如;蔽罪:判罪;好生:爱惜生灵,不事杀戮。‎ 参考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 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还朝,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郞出京知遂州。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地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库吏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被任命为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府尹治理苛严,范纯礼说:“宽严相辅相成,这是圣人的规范。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从此一切用宽厚的方法处理。皇帝直接下诏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怎么能够惩戒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教训了。” 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激怒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直称皇上御名,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去世,终年七十六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5题。‎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4.下列对该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中的“曹刘”指的是曹操和刘禅。‎ B.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C.“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感叹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D.这首词通过歌颂古代英雄人物,讽刺了南宋统治者面对金兵的侵略而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状态。‎ 9‎ 解析A项,应指曹操和刘备。‎ 答案A ‎15.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品主旨来理解,要注意理解几个典故的内涵。‎ 参考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曾在《书愤》中用“          ,          ”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        ,           ”。 ‎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共鸣;他们“            ”,忘记了空间;“            ”,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豁达超然之“乐境”。 ‎ 答案(1)《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19题。‎ 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        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        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作“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         的整体,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        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        )。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的宏愿成了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B.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亦是古人的宏愿 C.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 D.这在古人是宏愿,在今人是传承家风家教的本分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决定这句话的是前文“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融合为一”这句话。这既是古人的愿望,也是我们要继承并发扬的传统。故选C项。‎ 答案C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以贯之 摄人心魄 密不可分 奔流不息 B.不易之论 花言巧语 牢不可破 川流不息 C.一以贯之 花言巧语 密不可分 川流不息 D.不易之论 摄人心魄 牢不可破 奔流不息 解析 9‎ 此题考查正确辨析成语含义。“一以贯之”,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根据语境,对象是“文化传统”,应选“一以贯之”。“摄人心魄”,把人的心灵召去,形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贬义词。根据语境,应选“摄人心魄”。“密不可分”,形容关系密切,不可分离。“牢不可破”,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根据语境,应选“密不可分”。“奔流不息”,水流奔腾永不停止,也形容事物永不停息。“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不能用来修饰“江河”。根据语境,应选“奔流不息”。‎ 答案A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履行家庭义务要明白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B.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C.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责任,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D.履行家庭义务责重山岳、公而忘私,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注意“在履行家庭义务中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一句存在问题,“责重山岳”前缺少谓语动词,据此添加即可,但A项在添加“明白”后,却删除了“在”,故A项依然是病句。‎ 答案B ‎20.(2018·全国卷Ⅲ)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教书”“先睹为快”“快来了”属于口语,用在书信中不得体,应改为书面语。“光临”是敬辞,是对方表示敬意所说的词语,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谦辞。“惠赠”是称别人赠予的敬辞,此处用于自己不当。‎ 答案示例①“教书”改为“从教”;‎ ‎②“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 ‎③“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 ‎④“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 ‎⑤“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 ‎21.(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解析这是一个专业发展规划的“流程图”,对这类题目,课标全国卷早年多次考查。可根据图示的先后顺序,逐项说明即可。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然后据此进行“个人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订“操作策略”,开展“评估反馈”,还要根据“评估反馈”的情况,对原来的分析进行调整修改。‎ 答案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9‎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提示本题属材料作文,材料主体是假想未来出现了一种高科技产品“智慧芯片”,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凡响的变化与深刻的影响,直接地把话题指向科技发明与人类获取与运用知识的关系上来,引发我们对信息时代中如何学习、运用知识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所给的材料语言轻松幽默,内容新颖有趣,读后可引发比较丰富的联想和思考,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时代性、开放性和思辨性,能够为考生提供丰富的联想空间与多维的思考角度。‎ 在内容上,可以探讨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和创造性培养、知识储存与情感体验的关系;也可思考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过程的体验、知识共享与个性缺失、文化的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又可反思科技发展的利弊、信息爆炸及相关问题。考生的社会认知、文化认知、精神认知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出来。‎ 既可以进行思辨,说理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想象未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活,记叙抒情,写成散文、小说乃至科幻故事。但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一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二要注意一定要立足现实,适当想象,不能凭空乱想。在选材上要化大为小,写智慧芯片在身边的作用,有助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例文 我不愿成为科技的提线木偶 当我揪着头发,皱着眉头思索着一道复杂的题目半天得不到结果时,我总是幻想着把一枚智慧芯片植入我的大脑,让我立刻便能准确地写出答案;当我参加软笔书法大赛,紧握着笔杆看着周围的人在纸面上挥毫自如时,我多么希望有一枚智慧芯片能让我写出连王羲之也自愧不如的作品;当我看到电视上的演说家滔滔不绝,我曾期盼有一枚智慧芯片让我瞬间获得众人艳羡的口才……‎ 也许将来有一天,真的会有这样一枚芯片,让人们博古通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但是有时我又会想,如果未来每个人都植入了这样一枚芯片,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青春将会如何?‎ 倘若一枚智慧芯片植入脑海,我们不会再做蠢事,因为脑海中知道该如何做才是聪明的;我们不会再因为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而紧张,因为答案已储存在脑中,没有人会因为在课堂上出错而引得大家偷笑了;大概友谊会变得平淡吧,毕竟我们是按照智慧芯片中的智慧法则交友,无关个人情感,而是一种机械化的思维定式。‎ 我不想要这样的青春,这样的校园,它太完美,完美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温度,我宁愿自己是懵懂的,也不要青春是冰冷的。‎ 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前路又将如何?‎ 人生路蜿蜒曲折,前路布满荆棘,一次又一次勇往直前,每闯过一片荆棘,我们都会长大一点点,懂的比过去更多一点点,曾经模糊的目标越发清晰了,感受挫折的洗礼,我们的棱角被岁月打磨得越发圆润,我们渐渐褪去青涩……倘若让一枚芯片控制了心神,世间一切都在脑海中有了固定的模式,近乎完美的现状,让我们一步未跨就已身在终点,已到尽头,又何谈前路?‎ 人生没有拼搏的过程势必是枯燥而乏味的,一步跨到终点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那种为了梦想而奋力向前的感觉有多么快乐。‎ 假如未来的人们都拥有智慧芯片,你我又将如何?‎ 小塞涅卡说过: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因为学习的过程让我们将智慧融入骨血,让我们因此变得充实而美好、明理而高尚。人们用学习让生命充实起来,让自我价值与修养得到提升……而脑海中储存着智慧芯片的人却是空虚的,虽然他们的脑海中藏书千万,但究其本身不过是个有温度会呼吸的储存机器罢了,他们依附着芯片生存,没了芯片只是个没有灵魂的空壳。‎ 我们都曾在困窘时渴求高科技的解救,但我不愿为了获取智慧成为科技的提线木偶。‎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